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淡水渔业的特点

淡水渔业主要是指在淡水水域进行捕捞、养殖以获得淡水水产品以及对这些水产品进行加工的社会生产领域。在我国,随着淡水捕捞自然资源的日益衰减,淡水捕捞业在淡水渔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加之水产品加工产业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当前的淡水渔业主要是指淡水养殖业。淡水养殖主要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适应淡水水域的鱼类及虾蟹类等。

一、池塘养鱼再创辉煌

二、城市渔业方兴未艾

三、宜渔水面潜力巨大

第三节淡水渔业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我国淡水渔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充分体现,世界高新技术在渔业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崇尚自然及消费观念的更新等,其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延伸其产业链。它主要体现在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渔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必然得到加强,使淡水渔业产业得以提升,其经济与社会及生态效益不断提高,并大力促进人与生物、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渔业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循环。

1、设施渔业前景广阔。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并达到白热化,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高技术的大力推广与应用以及产业化升级,必将影响和带动我国设施渔业的改善和发展。欧美设施渔业如德国、美国等主要是开展工厂化流水或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水质调控达到机械化和自动化。美国高密度养殖系统程序控制采用两种自动控制系统:(1)通用控制系统,由微机输入/输出、数据记录仪和遥控组件构成;(2)工业程序控制系统,由小型计算机和控制软件组成,该网络具16个控制器。两系统可以控制水体溶解氧、pH、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能耗、电导率、混浊度,还可控制饲料机、泵、阀门、增氧机、空气压缩机等。德国具有自动控制系统和水质理化因子监测网络,并通过增加纯氧、生物净化、沉淀、过滤、曝气、脱氮等设施改良环境,做到循环用水。日本、挪威等国的网箱养鱼技术及设施先进。相对而言,我国的设施渔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池塘高产达8 000 kg/hm2以上,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三网养鱼高出池塘10多倍。机械化方面在原有机械排灌基础上,各种饲料加工机和增氧机械的研制与应用,特别是自动投饲机、挖塘机、清淤机的扩大使用并不断改进与完善,其性能与效率大为提高,也更加实用。在渔业自动化方面,利用微机自动控制增氧机的开与关已获进展,在对水环境理化与生物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上还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目前我国沿海一带工厂化养殖海产品发展较快,如青岛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对虾和人工育苗,养殖效益非常可观。

内陆主要是温室养中华鳖、罗非鱼、淡水鲳等。设施渔业集约化程度高,高投入、高产出要求投喂优质配合饲料,设备、技术与管理要求程度高,市场风险相对较大,但作为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大有前途。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渔民收入的增加、多学科技术的渗透,渔业设施必将大为改善。

2、生态渔业大有作为

生态渔业是中国的独创,传统的生态渔业有:桑树基鱼塘、甘蔗基鱼塘、鱼-猪-菜、稻田养鱼、鱼-萍-稻、鱼-藕-莲、鱼-林-果、鱼鸭混养、水体多品种立体混养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实行农牧渔多种经营,其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较明显。现代生态渔业更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加关注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包括物质循环与能量流转及养殖容量的研究),以期生产出更加健康、无公害的水产品或水产制成品;提高水产品安全与质量、优化人们的膳食结构、增强人们的体质、维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因而现代生态学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经济与人类间的平衡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其更加体现人们观念的更新,回归大自然为子孙后代造福、为大自然添彩。生态渔业形式多样,各地可根据其区域特点利用生态学原理加以运用和发挥。如生态学食物链原理、生物分布与增长模型、等级结构和耐性限度的合理利用等。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也更加紧缺,更要注重节约用水,水产养殖尤其不能破坏水体而造成自身严重污染。我国水产工作者提出以鱼养水,在湖泊、

水库放养滤食性鱼、杂食性及肉食性鱼类混养,并在水体表面种植水葫芦以调节水质,这是现代生态的创举。在大中型湖泊与水库,根据其资源潜力,制定合理的品种投放密度、比例,实行粗放养殖与增殖,这也是保护水生态系之杰作。总之,生态渔业必将获得新生。

3、渔业结构调整很有必要

解放后我国淡水渔业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恢复发展阶段。其历程为9年(1949~1957年),淡水养殖面积由不足200 000 hm2扩大为1 055 900 hm2,养殖产量由10万t达到56.48万t,养殖种类主要限于鲢、鳙、草鱼、青鱼、鲤等少数几种鲤科鱼类和虹鳟。其特点是恢复发展速度较快; (2)波浪式缓慢发展阶段。其历程长达24年(1958~1981年),淡水养殖面积扩大到2 881 700 hm2,产量达101.41万t,养殖区域由长江与珠江流域扩大到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养殖种类增多,除了上述种类外,还移植开发和引进几种新种类,如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罗非鱼等,该阶段特点是发展速度缓慢,年产量不稳定且呈波浪式,24年中有7年为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低; (3)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82~2003年)淡水养殖面积由3 052200hm2增加至5 571 496 hm2,淡水养殖种类增加到100多种。鳜鱼、鳗鲡、大口黑鲈、大口鲇、翘嘴红鲌等肉食性鱼类和中华鳖、中华绒螯蟹、青虾、罗氏沼虾、泥鳅、黄鳝、黄颡鱼、鲟鱼类等名优水产品占养殖量的比重逐年上升。该阶段特点是持续飞跃式发展,养殖方式多样化且不同程度向集约化发展.除池塘、湖泊、河渠、水库等传统养殖方式外,尚开展网箱、网拦、库拦、围拦及工厂化养殖。进入新世纪,淡水渔业面临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严峻挑战,必须

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由传统的追求产量形式演变为质量与效益形式,要求渔业向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达到规模效益;渔业产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渔业养殖区域要进行合理规划与调整;对其养殖品种与养殖结构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现代化渔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各地都有一些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发展的产业化雏形,并初具规模,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进行渔业结构调整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区域特点、基础、技术条件、市场需求,而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休闲渔业前景诱人

淡水渔业不仅仅是生产水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用来调节、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具体体现在休闲渔业上,它包括垂钓、饮食文化、旅游观光、民俗风情、观赏鱼的开发等。国外是把游、钓渔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并提供一条龙系列服务。它包括休闲食品开发、钓具、钓饵(饲料)及游、钓品种等。在发达国家游、钓渔业非常时尚,如美国游、钓人口达5 000万,占其总人口的20%以上,它是一个永不衰败的产业。在我国除了观赏金鱼开发较早外,游、钓渔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普遍兴起,目前全国游、钓人口近1亿人,全国性有中国钓鱼协会,各省市都有自己的钓鱼协会和游、钓中心,每年各地都要举行钓鱼休闲比赛。它为城市人们的休闲时光增添乐趣和丰富其节假日的生活增添色彩。城郊渔业应加大旅游休闲小食品、营养滋补品及规模化的观赏鱼生产技术的开发,并改善渔区生态景观。随着举国全面进入小

康社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参加到游、钓业大军中,游钓、休闲、观光道路会越走越宽阔。

5、水产品加工前途无量

水产品加工一直是我国渔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制约着渔业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品消费一直是以鲜活为主,水产品加工业又以海水鱼类为主,淡水鱼加工率不足5%,而发达国家的水产品加工率达到60%~70%。我国加工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上规模有影响的不多,品牌多而名牌不多,开工率往往只有60%~70%,少的只有20%~30%,水产品原料供应大众化的多、优质的不多;安全质量有待提高且生产与加工脱节。2003年全国水产品加工企业为8 287家,加工能力达每年1 306万t,实际加工总量915万t,扣除来、进料加工,实际消耗国产水产品原料计1 700万t,占国家水产品总量的35%,且多为海水产品加工。水产品的加工带动了出口的高速增长,2003年我国水产品出口54.9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的26%,已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品出口国。目前一大批加工企业在管理、技术装备和产品开发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在缩小,并由初加工转向精、深加工,进行多次增值。组建了一些以食品加工为主,饲料、制药、化工并举的综合水产企业集团。水产品加工正向系列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品由过去的盐鱼、干鱼、大冻块鱼转向多品种、小包装、方便化,质量有所提高。如鱼丸类、鱼香肠、鱼糕、鱼排、家庭熟食鱼系列和模拟食品;由珍珠加工的项链、戒指、手链、领带饰品、动物造型工艺品系列;由低值小杂鱼虾、水产品加工下脚料加工的鱼粉等。水产加工业是大农业的朝阳产

业,不少企业巳通过了ISO质量认证、HACCP认证及欧盟认证,增加了市场占有量。水产加工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必将带动淡水渔业产业的升级。

6、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重要

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鱼类及水生生物资源,水生生物达2万多种,鱼类占世界鱼类物种数量约20%。我国所属水域中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与原始物种以及珍稀物种数量大、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同其它生物一起构成我国生物多样性系统。《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共编列鱼类2 831种,隶属于43目82科1 077属[8],其中淡水种类占1/3。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移植的经济水生动物有100余种,在淡水有明显经济价值的有尼罗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革胡子鲇、俄罗斯鲟、虹鳟、罗氏沼虾、河蟹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工作,先后组织了科技人员进行全国性大规模大范围的渔业资源考察、调查及长江、珠江、黑龙江的“三江”考种,并在大中型湖泊水库和江河进行了人工放流与移植和增殖工作,已获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后,政府又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与渔业有关的法规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渔业水质标准等。健全了渔业执法队伍,有力地打击了偷鱼、盗鱼、毒鱼、破坏渔业设施和资源的行为。近些年国家又投巨资在全国各地兴建了一批全国性鱼类原、良种场和保护基地,并成立了全国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及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又在沿海和内陆大江河、湖泊确立禁渔期、禁渔区,在鱼类繁殖

与生长期严禁捕捞,确保渔业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如在长江每年4月至6月全江禁捕、封渔。过去我国渔业长期一直是靠掠夺资源来达到高产的,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加之工业三废污染、城市生活污水污染以及渔业自身鱼病、鱼药、鱼饲料、鱼排泄物等污染,使得我国渔业资源日益枯竭,不能满足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资源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战略,谁拥有资源,谁就有主动权。全世界的石油危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地球上生物资源正日益减少,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水资源缺乏日益严重,保护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