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的真谛——埃德加·爱伦·坡《乌鸦》解读

感受美的真谛——埃德加·爱伦·坡《乌鸦》解读
感受美的真谛——埃德加·爱伦·坡《乌鸦》解读

乌鸦(爱伦·坡著)

◇曹明伦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本)

从前一个阴郁的子夜,我独自沉思,慵懒疲竭,面对许多古怪而离奇、并早已被人遗忘的书卷;当我开始打盹,几乎入睡,突然传来一阵轻擂,仿佛有人在轻轻叩击——轻轻叩击我房间的门环。“有客来也”,我轻声嘟喃,“正在叩击我的门环,惟此而已,别无他般。”

哦,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风凄雨冷的十二月,

每一团奄奄一息的余烬都形成阴影伏在地板。

我当时真盼望翌日——因为我已经枉费心机

想用书来消除伤悲,消除因失去丽诺尔的伤感,因那位被天使叫作丽诺尔的少女,她美丽娇艳,在此已抹去芳名,直至永远。

那柔软、暗淡、飒飒飘动的每一块紫色窗布

使我心中充满前所未有的恐惧,我毛骨悚然;

为平息我心儿的悸跳.我站起身反复念叨

“这是有客人想进屋,正在叩我房间的门环,

更深夜半有客人想进屋,正在叩我房间的门环,惟此而已,别无他般。”

于是我的心变得坚强;不再犹疑,不再彷徨,“先生”,我说,“或夫人,我求你多多包涵;

刚才我正睡意昏昏,而你敲门又敲得那么轻,

你敲门又敲得那么轻,轻轻叩我房间的门环,

我差点以为没听见你”,说着我打开门扇——

但惟有黑夜,别无他般。

凝视着夜色幽幽,我站在门边惊惧良久,

疑惑中似乎梦见从前没人敢梦见的梦幻;

可那未被打破的寂静,没显示任何象征,

“丽诺尔?”便是我嗫嚅念叨的惟一字眼,

我念叨“丽诺尔”,回声把这名字轻轻送还;

惟此而已,别无他般。

我转身回到房中,我的整个心烧灼般疼痛,

很快我又听到叩击声,比刚才听起来明显。“肯定”,我说,“肯定有什么在我的窗棂;

让我瞧瞧是什么在那儿,去把那秘密发现,

让我的心先镇静一会儿,去把那秘密发现;

那不过是风,别无他般!”

然后我推开了窗户,随着翅膀的一阵猛扑,

一只神圣往昔的乌鸦庄重地走进我房间;

它既没向我致意问候,也没有片刻的停留,

而是以绅士淑女的风度栖到我房门的上面,

栖在我房门上方一尊帕拉斯半身雕像上面;

栖息在那儿,仅如此这般。

于是这只黑鸟把我悲伤的幻觉哄骗成微笑,

以它那老成持重一本正经温文尔雅的容颜,“冠毛虽被剪除”,我说,“但你显然不是懦夫,你这幽灵般可怕的古鸦,漂泊来自夜的彼岸,请告诉我你尊姓大名,在黑沉沉的冥府阴间!” 乌鸦答曰“永不复焉”。

听见如此直率的回答,我对这丑鸟感到惊讶,尽管它的回答不着边际——与提问几乎无关;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活着的世人

曾如此有幸地看见一只鸟栖在他房门的上面,看见鸟或兽栖在他房门上方的半身雕像上面,而且名叫“永不复焉”。

但那只栖于肃穆的半身雕像上的乌鸦只说了

这一句话,仿佛它倾泻灵魂就用那一个字眼。然后它便一声不吭——也不把它的羽毛拍动,直到我几乎在喃喃自语“其他朋友早已离散,

明晨它也将离我而去,如同我的希望已消散。” 这时乌鸦说“永不复焉”。

惊异于屋里的寂静被如此恰当的回话打破,“肯定”,我说,“此话是它惟一会说的人言,

从它不幸的主人口中学来。一连串横祸飞灾

曾接踵而至,直到它主人的歌中有了这字眼,

直到他希望的挽歌中有了这个忧郁的字眼——

永不复焉,永不复焉。”

但那只乌鸦仍然在骗我悲伤的灵魂露出微笑,

我即刻拖了张软椅到门边雕像下那乌鸦跟前;

然后坐在天鹅绒椅垫上,我开始产生联想,

浮想连着浮想,猜度这不祥的古鸟何出此言,

这只狰狞丑陋可怕不吉不祥的古鸟何出此言,

为何对我说“永不复焉”。

我坐着猜想那意思,但没对乌鸦说片语只言,

此时,它炯炯发光的眼睛已燃烧进我的心坎;

我依然坐在那儿猜度,把我的头靠得很舒服,

舒舒服服地靠着在灯光凝视下的天鹅绒椅垫,

但在这灯光凝视着的紫色的天鹅绒椅垫上面,

她还会靠么?啊,永不复焉!

接着我觉得空气变得稠密,被无形香炉熏香,

提香炉的撒拉弗的脚步声响在有簇饰的地板。

“可怜的人”,我叹道,“是上帝派天使为你送药,

这忘忧药能终止你对失去的丽诺尔的思念;

喝吧,喝吧,忘掉你对失去的丽诺尔的思念!”

这时乌鸦说“永不复焉”。

“先知!”我说“不管是先知是魔鬼,是鸟是魔,

是不是撒旦派你,或是暴风雨抛你,来到此岸,

来到这片妖惑鬼祟但却不惧怕魔鬼的荒原——

来到这恐怖的小屋——告诉我真话,求你可怜!

基列有香膏吗?①告诉我,告诉我,求你可怜!” 乌鸦说“永不复焉”。

“先知!”我说“不管是先知是魔鬼,是鸟是魔,

凭着我们都崇拜的上帝——凭着我们头顶的苍天,请告诉这充满悲伤的灵魂。它能否在遥远的仙境

拥抱一位被天使叫作丽诺尔的少女,她纤尘不染,拥抱一位被天使叫作丽诺尔的少女,她美丽娇艳。” 乌鸦说“永不复焉”。

“让这话做我们的告别辞,鸟或魔!”我起身吼道,

“回你的暴风雨中去吧,回你黑沉沉的夜之彼岸!

别留下你黑色的羽毛作为你灵魂谎过言的象征!

留给我完整的孤独!快从我门上的雕像上滚蛋!

让你的嘴离开我的心;让你的身子离开我房间!”

乌鸦答曰“永不复焉”。

那只鸟鸦并没飞走,它仍然栖息,仍然栖息,

栖息在房门上方苍白的帕拉斯半身雕像上面;

它的眼光与正在做梦的魔鬼的眼光一模一样,

照在它身上的灯光把它的阴影投射在地板;

而我的灵魂,会从那团在地板上漂浮的阴影中

解脱么——永不复焉!

①“基列有香膏吗?”语出《旧约·耶利米书》第8章第22节“难道基列没有镇痛香膏吗?难道那里没有治病的医生吗?”——译者注

《乌鸦》--爱伦·坡(原文,注释及翻译)2007-04-21 14:37简介:

《乌鸦》是爱伦·坡1844年创作的。《乌鸦》叙述的是一位经受失亲之痛的男子在孤苦无奈,心灰意冷的深夜与一只乌鸦邂逅并叙述的故事。基调凄怆疑惧,源于不可逆转的绝望,随着乌鸦一声声“永不复生”而加深,直至绝望到无以复加的终行。

“永不复生”共重复了11次,它是乌鸦唯一的话语,既是它的名字,也是它对作者每一次询问的回答。听起来既答非所问,又觉得非常应景。它把一幕原本荒诞的对话推向了对生存价值的哲理叙述。人至爱的一切不正像乌鸦聒噪的那样,一旦逝去便永不复生吗?

12月的一个深夜,又黑又冷,这是叙述者凄苦难耐的心理写照。正是这种心境引来了乌鸦,它枯立在指挥女神的塑像上,一次次地传达着冥界的讯息,一次次地用沙哑刺耳的“永不复生”的字眼戳啄着叙述者业已破碎的心,使他的灵魂沉入低徊飘荡的阴影之中。

在音韵的处理上,爱伦坡深入挖掘了英语在诗学上的潜力,大量使用了头韵、内韵和谐韵,对近似音走了精细而超常的排列。每一节中。都有一系列的短句构成长行,这样连续不断拍成流水行,只在行见换气。极忠实的表现了叙述者低徊哀婉的语气,读起来如一步三叹!

可以说《乌鸦》全篇字字珠玑,行行如哥,音韵处理上堪与唐诗《琵琶行》媲美。

The Raven

Once upon a midnight dreary, while I pondered, weak and weakry.

Over many a quint and curious volume of forgotten lore.

While I nodded, nearly napping, suddenly there came a tapping,

As of some one rapping, r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Tis some visitor," I muttered, "t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Only this, and nothing more."

Ah, distinctly I remember it was in the bleak December,

And each separate dying ember wrought its ghost upon the floor.

Eagerly I wished the morrow; -vainly I had tried to borrow

From my books surcease of sorrow(1)-sorrow for the lost Lenore-

For the rare and radiant maiden whom the angels name Lenore-

Nameless here for evermore

And the silken sad uncertain rustling of each purple curtain

Thrilled me-filled me with fantastic terrors never felt before;

So that now, to still the beating of my heart, I stood repeating

" ' Tis some visitor entreating entrance at my chamber door-

Some late visitor entreating entrance at my chamber door;-

This it is and nothing more.

Presently my soul grew stronger; hesitating then no longer,

"Sir," said I, "or Madam, truly your forgiveness I implore;

But the fact is I was napping, and so gently you came rapping,

And so faintly you came tapping, t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That I scarce was sure I heard you"--here I opened wide the door;

Darkness there, and nothing more.

Deep into that: darkness peering, long I stood there wondering, fearing Doubting, dreaming dreams no mortal ever dared to dream before;

But the silence was unbroken, and the darkness gave no token,

And the only word there spoken was the whispered word, "Lenore!"

This I whispered, and an echo murmured back the word, " Lenore! "

Merely this, and nothing more.

Then into the chamber turning, all my soul within me burning,

Soon I heard again a tapping somewhat louder than before. "Surely," said I, "surely that is something at my window lattice;

Let me see, then, what thereat is, and this mystery explore-

Let my heart be still a moment and this mystery explore;

'Tis the wind, and nothing more!

Open here I flung the shutter, when, with many a flirt and flutter.

In there stepped a stately raven of the saintly days of yore;

Not the least obeisance made he; not an instant stopped or stayed he; But, with mien of lord or lady, perched above my chamber door-

Perched upon a bust of Pallas(2) just above my chamber door- Perched, and sat, and nothing more.

Then this ebony bird beguiling my sad fancy into smiling,

By the grave and stern decorum of the countenance it wore,

"Though thy crest be shorn and shaven, thou," I said, "art sure no craven, Ghastly grim and ancient raven wandering from the Nightly shore-

Tell me what thy lordly name is on the Night ' s Plutonian shore! (3) "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Much I marveled this ungainly fowl to hear discourse so plainly,

Though its answer little meaning-little relevancy hore;

For we cannot help agreeing that no sublunary being (4)

Ever yet was blessed with seeing bird above his chamber door-

Bird or beast upon the sculptured bust above I us chamber door,

With such mime as "Nevermore.

But the raven, sitting lonely on the placid bust, spoke only

That one word, as if his soul in that ill~ word he did outpour.

Nothing farther then he uttered-not a feather then he fluttered-

Till I scarcely more than muttered, "Other friends have flown before- On the morrow he will leave me, as my hopes have flown before. "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Wondering at the stillness broken by reply so aptly spoken,

"Doubtless," said I, "what it utters is its only stock and store(5),"

Caught from some unhappy master whom unmerciful Disaster

Followed fast and followed fastel-so, when Hope he would adjure,

Stern Despair returned, instead of the sweet Hope he dared adjure-

That sad answer, "Nevermore!"

But the raven still beguiling all my sad soul into smiling,

Straight I wheeled a cushioned seat in front of bird, and bust, and door;

Then upon the velvet sinking, I betook myself to linking

Fancy unto fancy, thinking what this ominous bird of yore-

What this grim, ungainly, ghastly, gaunt, and ominous bird of yore

Meant in croaking "Nevermore. "

This I sat engaged in guessing, but no syllable expressing

To the fowl whose fiery eyes now burned into my bosom's core;

This and more I sat divining, with my head at ease reclining

On the cushion's velvet lining that the lamplight gloated o'er,

But whose velvet violet lining with the lamplight gloating o'er,

She shall press, ah, nevermore!

Then, methought, the air grew denser, perfumed from an unseen censer Swung by angels whose faint foot-falls tinkled on the tufted floor.

"Wretch," I cried, "thy God hath lent thee-by these angels he hath sent thee

Respite-respite and Nepenthe(6) from thy memories of Lenore!

Let me quaff this kind Nepenthe and forget this lost Lenore!"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Prophet!" said I, "thing of evil! -prophet still, if bird or devil! -

Whether Tempter sent, or whether tempest tossed thee here ashore,

Desolate, yet all undaunted, on this desert land enchanted-

On this home by Horror haunted-tell me truly, I implore-

Is there-is there balm in Gilead?(7)-tell me-tell me, I implore!"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Prophet!" said I, "thing of evil! -prophet still, if bird or devil!

By that Heaven that bends above us-by that God we both adore-

Tell this soul with sorrow laden if, within the distant Aidenn (8),

It shall clasp a sainted maiden whom the angels name Lenore-

Clasp a rare and radiant maiden whom the angels name Lenore.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Be that word our sign of parting, bird or fiend!" I shrieked, upstarting-

"Get thee back into the tempest and the Night's plutonian shore!

Leave no black plume as a token of that lie thy soul hath spoken!

Leave my loneliness unbroken! -quit the bust above my door!

Take thy beak from out my heart, and take thy form from off my door! "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And the raven, never flitting, still is sitting, still is sitting

On the pallid bust of Pallas just above my chamber door;

And his eyes have all the seeming of a demon that is dreaming,

And the lamp-light o' er him streaming throve his shadow on the floor;

And my soul from out chat shadow that lies floating on the floor

Shall be lifted-nevermore!

注释:

(1)I had tried to borrow from my books surcease of sorrow: 我竭力读书,想以此排遣心中的哀伤。Surcease是古体,意思是终止阻止

(2) a bust of Pallas:

帕拉斯女神的胸像,帕拉斯就是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Athena)。

(3)the Night's Plutonian shore:

黑夜中的的冥界的冥界海岸

(4)subalunary being 地球上的人们。Subalunary意思是月球之下的,地球之上的。

有的版本改为living human being。

(5) stock and store:

库存物品。此处指乌鸦模仿的人语

(6)Nepenthe

希腊神话中的忘忧药。后泛指一切是人忘记忧愁的东西。

(7)Is there balm in Gilead?

这里讥讽的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Is there no balm in Gilead; is therd no physician there? 难道基列没有止痛药?难道那里没有医生吗?(基列是死海边的一片山区,生长着许多药用植物)

(8)Aidenn 这是坡虚拟的一个地名,暗指伊甸园(Eden)

美国文学之爱伦坡

读爱伦·坡的短篇小说 上课时,听到老师讲起萧伯纳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因自己对爱伦·坡的陌生而深感惭愧,于是拜读了他的部分作品。 《黑猫》作为丝丝入扣、让人不寒而栗的“心理小说先驱”,读来毛骨悚然而又欲罢不能。明明《黑猫》中没有什么强烈的血腥恐怖场面甚至仅是以第一人称絮絮叨叨的讲述一个人杀了一只黑猫,后来另一只黑猫以奇特的方式复仇的故事。全文一字不及幽灵鬼怪,但在描述人內心邪恶的念头时,却令人不寒而栗。《黑猫》具有强烈的哥特式传奇色彩,以绚烂精致的文笔塑造出人内心的恶,以及人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带给人窒息的紧张感。 爱伦·坡一生写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说,虽然只写了四五篇推理小说,但是举世公认为推理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莫格街血案》、《玛丽·罗杰疑案》、《窃信案》和《金甲虫》都被奉为这类小说的先河,对后世起了很大影响。如今很多人认为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创造者柯南·道尔才是推理小说之父。我也不例外是先拜读的《福尔摩斯侦探集》,并且崇拜着那位睿智的近乎万能的福尔摩斯。然而,当我读了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却发现只需要粗略地对比一下柯南·道尔的首部作品《血字的研究》与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就能发现福尔摩斯的形象简直就是爱德加笔下那位西·奥古斯特·杜宾的翻版,甚至连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也跟杜宾的朋友,也就是那个以第一人称描述故事的人称惊人地相似——他们都是以自己的平庸反衬出那位让他们相形见绌的主角是多么的明察秋毫,多么的了不起。更惊人的是,福尔摩斯连出场方式都似乎是照搬杜宾的。甚至这形成了一种侦探小说的模式,即侦探多是具有超人智力、观察入微、料事如神的理想人物,为了衬托他的了不起,又借一个对他无限钦佩、相形见绌的朋友来叙述他的事迹,此外还写了一个头脑愚钝、动机虽好而屡犯错误的警探作为对比,而作案地点一般安排在锁得严严密密的暗室,埋藏赃物罪证则用明显得出人意外的方法,破案过程则用逻辑严谨、设身处地的推理,然后有条不紊的迫使罪犯就范归案,在读者陷入种种谜团时再由主人公洋洋自得、滔滔不绝的解释其全过程。而这一模式在一百四十年来已为全世界各国侦探小说家竞相师法,不少这类作品都是步他後尘,脱不了这个窠臼。没有纠缠烂俗的爱情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抽丝剥茧般严密的纯粹的逻辑推理,这就是爱伦坡的推理小说。而在他的推理小说中,他描写心理和制造诡异气氛的能力也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每每不寒而栗,却又执意的看到最后直至谜题的揭晓。

《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

《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 《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一近日,有幸拜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真是一部开阔志趣的好书。 哲学家冯友兰夸赞它是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本书从原古时代史前文化开始,纵横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明清,作者带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艺开展了一次鸟瞰式的美的巡礼。其中内容深厚而简约,充满哲思之光,语言精炼优美,使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读《美的历程》,仿佛在登临一座风景奇秀的高山,满眼的绝胜风景,气喘吁吁并吸收升华着,令人心旷神怡,大获裨益。常常是读着画着,不知不觉就把一页书画满了。 本书从艺术和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各部件的联系出发,对各个不同时代独特的美的元素,进行了鸟瞰式的观花,从龙飞凤舞的原始图腾,到青铜饕餮;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从佛陀世容的虚幻颂歌,到盛唐的杜诗颜字韩文;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你会不知不觉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宏大的艺术博物馆: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着名的诗人文学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感叹作者的宏大构图,哲理辩思,艳羡作者的深厚积淀,高屋建瓴。 《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二《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紧张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三个火枪手读后感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因此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接洽起来,点面联合,揭示出种种社会因素对付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阐发与说明。 如今,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付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英俊的图片,我花这个价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另外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东方的智慧》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便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闻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着作,从宏观俯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

我对美的理解

我对美的理解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引导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人格美进行审察的心理体验过程。 以往的解释学研究多关注前理解对于理解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决定性的。这种研究的对象其实只是前理解的一个阶段,即从泛历史、泛语言、泛文化向着有所指的语言、有所联系的历史转化的阶段。 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又纯粹的学问。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爱美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研究美的能力和天才。审美和美学根本就是两回事,审美本质上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现象,而美学则是对这种生活现象作哲学的追问。美学最初隶属于哲学,后来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美学是跨学科,涉及到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种学术门类,作为研究,它需要深厚的学术修养,特别是哲学的功底。但现状却是,到处都有美学,美学研究的队伍之庞大和美学著作以及文章之多,让人望洋。 有服饰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教学美学、文化美学、装饰美学、体育美学等,各种大的美学门类中又可以划分为更为具体的小的美学门类,如体育美学中又具体有足球美学、篮球美学、舞蹈美学、围棋美学等。现在似乎只差“吃饭美学”、“解溲美学”之类的了。但读这些美学论著,我们除了看到一些美学的术语和概念以外,根本就看不到哲学。我们看到,有些甚至写了多本美学专著的学者,对哲学其实一无所知。有的美学论著谈的根本就是一些简单现象以及对现象的体会,不过借用了美学的外表,实际上根本就无深度可言。这里附带谈一下我对实践美学的认识。我认为,实践美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国内其它美学派别相比,最具有理论阐释功能,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缺憾。弥补实践美学缺憾的关键,我认为并不是宣布要“超越”或“否定”它——任何想超

“美的真谛”主题班会.doc

“美的真谛”主题班会 班级 六(1)班 人数 18 班主任 孙丽辉 日期 5月14日 班会 目的 通过这次班会,使学生认识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美的语言、美的行为,让学生明确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如何落实礼仪规范,使自己的言行更美。 班会 准备 1、准备小品。

2、以小队为单位准备同要与学校生活相结合的比赛活动。 3、出板报,布置黑板。 班 会 过 程 校训 勤学守纪、开拓进取 宣布开始 六二班“美的真谛”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班长讲话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古国,自古以来,“礼仪”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讲礼,讲究做人要礼貌谦让,宽厚待人,因此,中国被形象地比喻为“文明礼仪之邦”。假如你手里有废弃物,而身边没有垃圾桶,你会怎么做?假如是我,我会把废弃物拿在手里,一直到我找到垃圾桶以后再把废弃物扔掉;假如你走在大街上,突然想吐痰,你会怎样做?假如是我,我会把痰吐在手纸里扔进垃圾桶,而不能随地吐痰,那样不文明,也不美。即使在校内,我们也应该讲文明,讲礼仪,这样,我们的行为才会更美。在此,我编了一首诗歌,希望大家按照诗中说的那样,摒弃陋习: 祖国母亲放心中,高唱国歌镇自豪。 礼仪之邦美名传,友善宽容要记牢。

纸屑扔进垃圾桶,街头废物见不着。 脏话粗俗太刺耳,文明语言似春潮。 主动问好常微笑,礼仪之邦赶帮超。 随地吐痰是陋习,一定改正在今朝。 全市同学齐努力,你出主意我出招。 文明礼仪新时尚,北京奥运水平高。 过 程 一、小品《变化》 大概内容:两个人在楼梯拐角处相撞,互相道歉,运用文明语言化解了矛盾,(主持人上场:让我们镜头回放)两个人表演以前处理类似事件的情景,(镜头定格主持人上场:请大家评判一下,哪个才是真正的美?)主持人与全班同学互动。 二、师生小品《心理咨询》 主持人:我们班有的同学在走路的时候喜欢晃膀子,觉得那样很酷,有的同学在上操时动作不到位,觉得那样做才像一个高年级的学生……今天,他们来到了心理咨询室,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吧。三、两种同学录的展示: 主持人:现在,我们班有不少同学都买了同学录,这是为了使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加深,增进友谊。那么,在同学录“友情留言”中,我们应该写些什么呢?请两位同学展示他们的同学录,请大家评判一下,那份留言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美的一次巡礼 ——读《美的历程》有感 【摘要】本文是作者阅读《美的历程》后的一些想法,从《美的历程》内容出发,结合中国古代历史,指出中国美学发展历程,中国美学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文化、时代特征息息相关。中国独特的地理特征、文化特征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美学历程。 【关键词】美学、历史、文化 一、作者介绍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巨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美的发展展现在大家眼前。本书展现出中华民族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李泽厚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获得诸多荣誉,是中国哲学大家。 二、主要内容及思想 本书只是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匆匆巡礼,从原始时代到明清时期娓娓道来,讲述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发展。从远古的龙飞凤舞的图腾的出现与发展,到明清时期的绘画与工艺,沿着历史的长河,带领着我们读者领略中国的美的发展历程。通过大量史料的举例,大量排比句的使用,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画卷栩栩如生地铺陈在我们的面前;通过运用大量的反问句,将本书的观点强烈地表达出来。 (一)、青铜时期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唯一没有断层的古国,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有着比过去所知有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历史。在将近八千年前,我国的文明就已经初露尖角,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独特的图腾,中国的原始图腾是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从最开始如儿童画般的涂鸦,到三星堆的人面、兽面雕塑,我们的图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由写实、具象到几何化、抽象,最初这些变化并不是因为人类对美的追求,而是出于当时的统治的神秘性的要求。而且同在中华大地上,中原地区不同部落的图腾也是不一样的,现在多见的龙凤图腾,是在黄帝大战蚩尤后部落合并,图腾一步一步演化而来。作为一名当代的艺术生,课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各大博物馆,本学期有幸多次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中看到诸多中国史前的文物,也曾注意观察过蛙纹图腾、鸟纹图腾。在我看来它们是美丽的,漂亮的,是值得我们现代设计学习的。当时的我只是单纯的当作花纹来欣赏,但同时也会困惑文物上的花纹为何是这样?有什么来历?又有何意义?本书看到这里便解开了我的疑惑,也让我对我们中华民族史前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会。同时原始歌舞也是图腾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作为图腾所标记、所代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在一方面图腾的变化还是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在相对稳定的母系社会,图腾也是愉悦、轻快的。到青铜器时期就是动荡的时代,于是也有了类似三星堆的人面、兽面青铜武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表情狰狞、可怕,青铜雕塑的花纹装饰也给人一种压抑、紧迫的感觉。这无疑都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的。 (二)、先秦时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合上书本,好像有些难以下笔。“美的历程?”何为美?而美,该怎么说它的历程? 忽想起高中第一节美术课老师问“大家认为什么是美的?”当时的我想了想后,举手回答:“我认为《蒙娜丽莎》是美的,神秘的微笑,温柔的眼神……这些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记得当时还有同学说了一些可爱的什物,瑰丽的风景,善良的人儿…… “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去想:美是什么?显然,没人能真正予其一个定义。可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不可言说之物,必将无言以对。”美本不存在终极解释。那么我认为,美,即人性。“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想象中有情感。” 而既然说美有“历程”,便不难想:美是活的,是发展的。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到魑魅魍魉的青铜纹饰;从理性精神的先秦,到浪漫主义的楚汉;从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我分明能从李泽

厚先生的描写中感触到华夏美的历史。 就我个人而言最喜唐朝,也窃以为其最能作为中华美的代表。初盛晚三个时期,皆有其不可替代的美。纯以诗歌来说,初唐时,由六朝的靡靡之音变为清新明丽。犹记得当初学《春江花月夜》时“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那种含蓄却直击人心。难怪闻一多先生评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让我感受到即将步入盛唐的蓬勃之气概。盛唐时期,无论是雄浑壮丽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诗,还是优美宁静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田园诗都让人流连。盛唐之顶峰首推李白,这个被称为“诗仙”的天才诗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霸气,“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通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这些都是盛唐之气象。至若晚唐,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思牧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义山,以及不能不提的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杜甫……皆有凄凉而悲痛之美。 这一切的美,都是关乎心灵的,是人性的美。正因为有情感,有思想,会爱,会痛,才能创造美,察觉美。所以

读美,醉美——《美的历程》论文

读美,醉美 ——读《美的历程》有感 经济学院孔德晨 2014200809 【摘要】在此书之前,尚有不少关于美学的著作。然而李泽厚先生的这本佳作,实则开辟我美学鸿蒙的第一本。观此之前,未尝有如此书一般将中华美学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拼接得如此完整又自然的,且不叫人感到朝代更替的隔阂感。泽厚先生采取鸟瞰的角度,将这美学的历程尽收眼底,也给予我一份宏观上的认知。 【关键词】《美的历程》;李泽厚;读史读经典;论文 寒假无事,闲来读书。许久未碰教材以外的闲书,心里倒有些对不住。说是闲书,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实乃叙述中国上下五千年美学历程的上上佳作,断不可归为闲书一类。所谓读书修身养性,此书不仅是我获取美学知识的来源,更是开拓我对于美学这一学问的眼界佳作。 在此书之前,尚有不少关于美学的著作。然而李泽厚先生的这本佳作,实则开辟我美学鸿蒙的第一本。观此之前,未尝有如此书一般将中华美学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拼接得如此完整又自然的,且不叫人感到朝代更替的隔阂感。泽厚先生采取鸟瞰的角度,将这美学的历程尽收眼底,也给予我一份宏观上的认知。 本书分十个章节,远古,先秦,楚汉,直至明清,一幅美学长卷铺于眼前,跃然纸上,每个时代皆藏了各自迥异的美学风格于这薄薄纸上,五千年的时间便如流水般从指间流过。我并未接触过其他美学著作,只觉本书应是美学中集大成者,由泽厚先生时不时的引用、征鉴可见一斑。远古人面蛇身的图腾有着龙飞凤舞的张扬,原始歌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骨血里的粗犷,纹样的演化则逐渐摆脱形式的模拟和写实,使其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从“烛龙”到“女娲”,这条“人面蛇身”的巨大爬虫,也许就是经时久远悠长、笼罩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一个共同的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而这种图腾再加上许多其他元素的合体,则慢慢演变成中华民族的标志——龙。神话久远奇异不可考,然而其中却渗透着祖先们物态化的观念意识和社会意识,亦即原始人们那如醉如狂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使这种图像形式或有了超模拟你的内涵和意义。这便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美的历程由此开始。渐渐地,青铜狞厉之美昭示着巫师这一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的诞生,兽面纹与此前陶瓷上简单的几何纹样不同,是一种超现实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标志着社会另一种阶段的到来。传说仓颉造字,汉字的发明将线条之美发扬得淋漓尽致,直至魏晋时期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汉民族的民族自觉和自信便是建立在优美的汉字基础之上。 时间推进到先秦,整个时代不论诗词歌赋或是儒道理论互补亦或是建筑风格,都笼罩在理性实用的精神之下。行至楚汉,屈骚传统的浪漫主义让人醉心,中国抒情诗由此发源。天上人间,历史现实,汉代世界是一个极为丰富、饱满、充满着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而异常热闹的世界。楚辞汉赋,虽辞藻堆砌华丽,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却无一不在夸张和刻意中绘出一幅虽粗重拙笨却繁荣富强、充满活力与自信的美好世

美的历程读后感集锦

美的历程读后感集锦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美的历程》读后感——关于本书的四点思考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中国美学史。和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相比,我觉得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更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而《中国美学史大纲》则更多的是倾向于在一种意识形态的规范语境内严谨客观的介绍。所以读《美的历程》,对于我这样的初学来说,更能激发兴趣和阅读冲动。读完《美的历程》,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或变幻或相承的美学内涵。“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志,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和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如此粗糙的随笔札记,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局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所的两段话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但是这种“匆匆巡礼”虽匆匆但不零乱;虽巡礼但不空洞。于我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着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在其启发和指引下进入美学的探究和学习。 搭乘李泽厚先生的沉重列车,从苍茫神秘的远古驶来,一路的站牌是那样的斑驳而绚丽。每一个站牌地下都工工整整地刻着两个字:“思考”。在这列火车超时空的行驶中,我在远古时代和楚国停留的时间最长,有时候还意犹未尽,让这辆列车倒着开,反反复复。因为在这两部分的论述和思考中,一方面,李泽厚先生在他的角度上引导我进行自我思考,但在另一方面,我对其在关于楚汉浪漫主义的论述中的合理性在自我理解的角度上产生怀疑。

谈谈我对美的看法(900字作文)

谈谈我对美的看法_900字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很多人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后和白雪公主都是美丽的,而王后因为嫉妒、虚荣、最终落了个终身丑陋的下场,而善良的公主却因为美丽的心灵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亡的魔爪。我想,这并非只是来自于安徒生主观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弃恶扬善的观点和愿望。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 总之,在我看了,美丽总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

美的真谛_关于美的作文800字

美的真谛_关于美的作文800字 美是一种迷茫,一种朦胧的概念,因此我无法指出美的所在,我只会说某明星的五官和谐,身材苗条,而又时常笑是一种美;我只会说某富太太穿着各种名牌的服装,带着一圈一圈的首饰,走起路来又散发出一股完美的气质是一种美;我也会说恬静的少女,在俄然回首之际露出浅浅的酒窝是一种美。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同,所以发现到的美也不一样。 朋友告诉我,美就是无论何时何地的都要带上自己的思想阳光,把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巧妙的传达给别人,并能够与人分享。 爸妈告诉我,美就是不但要有个性,而且要尊敬长辈,爱护弟弟妹妹,心中装着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并且别出心裁的将其付诸行动。 老师告诉我,美就是要让思想野马在草原上尽情的奔腾。 于是我想起我小区的张爷爷,她每天都在小区里清理垃圾,他全身发出一股恶臭,而且也是脏兮兮的,手上脏的连指甲都看不清。起初小区里的人不但无视他,而且以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并且还流露出一幅嫌弃的样子。他虽然在遭受这样一种待遇,但依然默默无闻的为工作,而且每天都会将放在门口居民们准备带下去的垃圾清理掉。时间一长,那些曾经嫌弃她的人都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每天下午放学回家,都会看到很多居民热情的给他打招呼:“您辛苦了!”他也会面带微笑的说:“没关系,这是

我应该做的。” 他虽然外表脏兮兮的,但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因此受到了众人的敬佩。 在这个社会上,像张爷爷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冒着生命危险,站在马路中央的警察叔叔;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一直都在街上扫地的环卫工人;还有在背后默默捐款。献血的无名人士……如果没有他们,社会还会像现在这样井然有序吗?如果没有他们,社会还会像现在这样干净。整洁吗?如果没有他们,社会上的孤儿和需要及时抢救的人还能生存下来吗?……正是因为他们有了一颗善良。美丽的心灵,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这样和谐、美好。 而那些即使拥有倾国倾城的相貌,但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并且没有及时承认错误的人一定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众人的唾骂,终究是不会受到社会的认可。东施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因为她没有真正理解“美”,追求的只是毫无意义的模仿。 所以说,美的真谛就是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就是贡献自己思想的时候,那是一种内在美的美。 锦上添花,“花”香;雪中送“碳”,“碳”无价,在暴雪封门的冬夜里,“碳”虽黑,却是最美的,因为它能驱散寒冷,燃烧起炙热的火花。

爱伦坡短篇小说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 ——由《人群中的人》浅析爱伦坡笔下的现代社会版权所有:快绿斋主人浙江大学 内容梗概 “我”大病初愈坐在伦敦D咖啡馆的窗前,掌灯时分,观察咖啡馆里和街上的人群。一开始“我”只是总体看,后来开始关注细节,从他们的服饰和举止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我”先观察上流社会的人。他们中有“志得意满”“虚伪夸张”的世袭贵族、有闲阶级和生意人;也有“傲慢”、追逐时髦的低级职员和“体面”的高级职员;还有“假作诚实”的扒手,“印堂发黑”的赌徒,“耍小聪明”的“绅士。 接着“我”观察下层社会的人:小贩、醉汉、乞丐、女工、妓女……随着夜深,他们越来越多。“我”转而观察每个人的面孔。 这是“我”观察到一个老人,他有着极为特殊的表情,充满了矛盾,那表情“包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包含着小心谨慎,包含着吝啬小气,包含着贪婪,包含着冷酷,包含着恶毒,包含着渴血,包含着得意,包含着快活,包含着极度的恐惧,也包含着无比的绝望”。“我”想进一步观察他,于是就开始跟踪他。 老人的衣着也充满矛盾,又脏又破的衣服下竟有一把镶钻的短剑。“我”跟随老人来到一条条街,如果人少,老人就痛苦不安;如果人多,老人就快活紧张。从街巷到集市,从广场到大剧院,最后甚至到了贫民区。当人们渐渐散去,老人脸上是“比绝望还强烈的表情”。 然而他并不停止,又回到市中心,像昨天一样又开始追逐人群。 “我”最终不再追踪,而是径直来到老人面前,但他对“我”视而不见。“我”得出结

论:老人是人群中的人,“我”无法了解他。 作家简介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_1849)是美国19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假。在诗歌方面,爱伦坡可以与弗罗斯特和惠特曼等大诗人一比高下,吟哦他创作了一批以音韵美和悲恸美著称于世的诗篇。在小说方面,他也能与马克吐温和福克纳等大小说家相提并论,因为他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数的先河,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数的艺术地位,并以夸张怪诞的方式渲染了讽刺的效果。至于在文学评论方面,他又可以与亨利詹姆斯等文学评论家相比较,因为他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和易“激荡读者心灵”为目标的效果理论,从而成为美国批评界独树一帜的人物。 《人群中的人》一文是在1840年写作并发表的。当时爱伦坡供职于《格雷姆杂志》,1839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厄舍古屋的崩塌》和《威廉威尔逊》两部哥特小说。这一时期是成年后爱伦坡第一次过上了经济相对宽裕的生活。在《人群中的人》后,同年,他又写出了《摩格街谋杀案》,1841年,他写了《大漩涡底余生记》、仙女岛》和《艾蕾奥瑙拉》。【1】 摘要: 本文基于对爱伦坡《人群中的人》细致赏析,结合爱伦坡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背景,分析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对现代社会的态度和深刻见解及预见性。并联系现实评定这篇文章在现在的意义。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环境、人物两方面分析《人群中的人》;第二部分,结合爱伦坡的世界观和文艺理论归纳出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并通过比较几篇爱伦坡相近主题的诗歌进一步体会《人群中的人》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 关键字:现代社会 孤独 爱伦坡 从作家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爱伦坡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新的文体。他刚刚攀到哥特小说的顶峰,就迫不及待地朝着其他高峰进发,比如说科幻小说等。这篇文章在《爱伦坡小说全解》中将其归入道德自省类,是比较合适的。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让读者对他笔下人物的内心进行解读。虽然,《人群中的人》仍带有与哥特小说类似的文章布局,比如先渲染氛围,着重表达心理的感受,但却没有哥特小说最大的特点:惊悚、恐怖、悬疑。所以说这篇小说无疑是爱伦坡的一个新的尝试。

【美的历程第二章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三篇)

【美的历程第二章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三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三篇)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在新时期的重要著作,它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用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该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乂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美的历程》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三篇),供大家参考! 美的历程读后感一 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的题目就让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哪里起头呢?美的历程读后感 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儿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墩锐度。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宇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

我对美的看法

我对美的看法 散石 云卷云舒看到的是亭前落雪,我独立湖心感受着这天地间玄奥的召唤,手触湖水心也凉快了许多,放下了纷争和悔恨,许多人和事都如指缝间的清水般没有轻重的流过我的心湖。安静地享受着这一个纯净的世界,石头、白雾、扁舟、深色的湖水。在这个寂静的世界里我也只有安静地等待,也许是等一阵风,又或许是等一阵雨,总之我是在等待,等待一个打破寂静的契机好让我更静,静到看到我的肮脏的所有,直到看透另一个我。当下一阵风拨动湖面涟漪的时候,当下一阵微雨摇落冰冷的时候,当我出现在山前的时候,当我没有了妄想我的时候,我或许会放下所有不甘和惧怕直面我的本心。追求美,却看到了美的幻灭本是由人来随人去,并不真实并不如美本身那般启发人的心智。看自己,却看到一个负面狭隘的内心,并没有丝毫心灵福至时的澄清。所以我还要在寂静中寻遇一个契机,一个可以使我忘记自己的契机。再说美本身是什么,我自然是不明白的,对美的理解也只是我的一己私念,体现出来的是我的本心,本心是不会被任何事物左右的。美,其实存在每个人的心里面,这样的美才是真的美。这样的美也有可能是被世人认为是丑的,被世人厌恶甚至想要毁灭它,出现这种情绪的原因是在于人的私欲和狭隘心理,这也是人世百态的出发点,是不可遏止的。美,是人的内心的映像。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否存在,因为我的存在的确无所谓有无,有我的自然和没我的自然一样是自然。没有我的自然也许会变得不完整,但是这是从我的立场作出发点考虑的,如果换成以自然的立场为出发点那么这样的不完整是无所谓不完整的,也就是所说的不完整和原先的完整是一样的。当你也觉得自己无所谓有无时,那我就要恭喜你了。因为你至少会在这一刻无所畏惧,为了心中深藏的美而作出行动。然而又有谁可以忘记自己的存在而把所有精力放在一个空洞不切实际的美上面。这个美可以是你的梦想、可以是你心仪的对象,它之所以不切实际是由于它始终存在你内心深处且得不到释放。看自己,看到的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像,这叫我怎么去追寻心中所想,美也必将荡然无存。所幸眼下还有美的雾、美的湖、美的水、美的扁舟、美的石头,所幸我还不能领会到美的真谛。

和谐——美的真谛

和谐——美的真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古时圣人提出要构造大同社会,乃是和谐的至高境界。虽然这个梦想迟迟未能实现,却一直以来被人们所追求,所景仰。 正如世纪老人冰心所言,和谐,是美的真谛。 宇宙是美的,宇宙的美在于和谐;而宇宙之所以和谐,在于各种天体有规律地依照一定的数的关系运行。宇宙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和谐安定的生活能够创造无限的美的价值。它能让心与心之间更加贴近,让社会更加稳定,让世界充满欢声笑语。反之,倘若生活失去了和谐,取而代之的将会是连续不断的矛盾与冲突,致使社会动荡不安,甚至会引发覆灭性的世界战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都习惯了快速的生活节奏。每个人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奔波。而在这奔波之中,往往忽略了人与人之间重要的相处之道——和谐。 看那些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有几个不是回家后就把家门一关了事,全然不理邻居名谁姓甚?有网友调侃这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远了。前段时间发生的“气死邻居”事件更是让人唏嘘不已。两户人家做了十几年的邻居,其中一户却因为贪图方便而把垃圾倒在公共走道,引起了争执不说,当事人又不肯在众人的调解下平和认错,最后竟把70多岁的邻居活活气死。诚然,邻里之间发生一点小摩擦,小

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他们恶语相伤,丝毫不顾及邻友之情,又有何“和谐”之谈?而他们未能够和谐共处,归根到底是为了一己私利。他们都太过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说生活是一杯平淡的白开水,那么邻里之间融洽的关系就像是里面泡着的一枚花瓣,只要你放下身段,平等待人,真诚付出,那么,你将会收获一缕馥郁的芬香。 其实,你若用心体验生活,就会发现,和谐之美无处不在,处处需要和谐之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其乐融融的晚餐,那是和谐;众人纷纷起身给年迈体弱的老人让道,那是和谐;八岁小孩坚持喂养受伤白鹤两年,那是和谐;有时候,和谐就体现在待人处世之中,刻画在那些小细节,小画面里。本着初心去与人交往,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和谐美景。 我们的生活需要和谐,同样,国家之间更需要和谐。在阿富汗,在巴勒斯坦,在缅甸……在这些忧伤的土地上,可恶的战火依旧不肯停熄。每天,有多少温馨的家庭在苦难中支离破碎,又有多少人在战乱中身亡?他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又怎敢奢望和谐的生活?和谐源自和平,唯有在和平的大环境中,才会有和谐的小社会。衷心希望和平的橄榄枝能够播种到每一个角落,让那些苦难中的人迎来光明的一天。 和谐之美有巨大的凝聚力。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远古图腾、青铜器亦或者是诗歌、小说中都发现了美,而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这点给了读者们新的视野。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诗词歌赋中,李泽厚先生也展示给了读者一幅属于诗词歌赋特有的美图。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禁书,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给读者们不一样的视角,是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单独的研究这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个人若干观点的阐述 仔细分析题目时,却对于美的定义产生了疑惑。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打小就是在书山题海度过的,从未静下心来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心中对美只有那么一个朦胧的感觉,随着美学原理这门课的开设,我们得以对美进行深入学习和系统的感知,得以将美从一个宽泛的概念中提取出来,形成自己对美的认识。 美是无处不在的。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追寻美的步伐,无数的人从美的各个方面赋予美不同的定义。美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滋味”,拥有它,一切变的更丰富,更有色彩。美和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它是开放的,流动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美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美的内容却是具体的,可以把握的。 美感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善于发现美,分析美。美和时代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而当代的美学就是要在科学包围中突出重围,要让人类在四周充满钢筋和混疑士的世界里找到陶渊明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情操。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随处可见可闻。

尽情的与生活中的美进行深度交流。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们会以心中的美为目标,会以心中的美为标准,去衡量去追求,所以美可以主导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审美。因为每个人的审美都有差异,所以个人心中美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一定的,就是他可以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和美感,使我们心情愉悦。比如说烦躁的时候听一听自己喜欢的歌,品一品自己喜欢的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人,心情便可以回复平静,所以美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然而,对于美我们不可以拘泥,不可以贬低别人以为美的事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通过鉴赏各种美的事物,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提升自己的品味,使自己更加完美。通过不断的鉴赏,不断地取长补短,来不断完善自己。 在我看来,美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又很远,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美是我们一个很好的认知感悟世界的渠道,它让我们领略到世间万物的最美好的、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给我们以视觉和心灵上的美感,让我们成为懂生活,会生活的人。

美的真谛作文1000字

美的真谛作文1000字 毛毛虫可以蜕变为美丽的蝴蝶,因为毛毛虫有一颗崇尚美的心灵。拥有一颗美的心灵,便是美的真谛。 美是一种迷茫,一种朦胧的概念,因此我无法指出美的所在,我只会说某明星的五官和谐,身材苗条,而又时常笑是一种美;我只会说某富太太穿着各种名牌的服装,带着一圈一圈的首饰,走起路来又散发出一股完美的气质是一种美;我也会说恬静的少女,在俄然回首之际露出浅浅的酒窝是一种美。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同,所以发现到的美也不一样。 朋友告诉我,美就是无论何时何地的都要带上自己的思想阳光,把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巧妙的传达给别人,并能够与人分享。 爸妈告诉我,美就是不但要有个性,而且要尊敬长辈,爱护弟弟妹妹,心中装着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并且别出心裁的将其付诸行动。 老师告诉我,美就是要让思想野马在草原上尽情的奔腾。 于是我想起我小区的张爷爷,她每天都在小区里清理垃圾,他全身发出一股恶臭,而且也是脏兮兮的,手上脏的连指甲都看不清。起初小区里的人不但无视他,而且以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并且还流露出一幅嫌弃的样子。他虽然在遭受这样一种待遇,但依然默默无闻的为工作,而且每天都会将放在门口居民们准备带下去的垃圾清理掉。时间一长,那些曾经嫌弃她的人都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每天下午放学回家,都会看到很多居民热情的给他打招呼:您辛苦了!他也会面带微笑的说: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 他虽然外表脏兮兮的,但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因此受到了众人的敬佩。 在这个社会上,像张爷爷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冒着生命危险,站在马路中央的警察叔叔;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一直都在街上扫地的环卫工人;还有在背后默默捐款.献血的无名人士如果没有他们,社会还会像现在这样井然有序吗?如果没有他们,社会还会像现在这样干净.整洁吗?如果没有他们,社会上的孤儿和需要及时抢救的人还能生存下来吗?正是因为他们有了一颗善良.美丽的心灵,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这样和谐.美好。

《美的历程》读后感

中国美之巡礼 ——读《美的历程》有感 也许我看不懂过陶土骨器上从横纹路的意味,说不清青铜鼎上规整符画的神秘,辨不明诸子百家思想的深邃,猜不透秦时明月汉魏风度的变幻,经不起唐宋风云的辗转,还解不了明清世俗红尘中烟火的朦胧,但我知道,也因《美的历程》坚定了我的信念:这些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共性——美,美得自然,美得动人,是中国独有的美,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数以万计的人物,恐怕难有人把他们全放进心里,但对于美的共识,却是人人都有的。李泽厚先生,从那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从那片东方的黄土地扎根开始,带着我俯瞰千年中美的历程,品味永恒的“有意味的形式”。 之所以中国美有其历程,中国人对自己的美有着长远的执念,我想是因为这一方黄土地千年来一直绵延不绝,人与人血脉相传,在同一块土地上从蒙昧到觉醒,文化从萌芽到喷薄。当我仅从这二百余页书中匆匆巡礼中国美的历程时,我似乎看见了这美的表面下磅礴得令人心惊的历史变革。千万年的时光啊,数不清的沧海桑田啊,一代接替一代的风云人物啊,在翻动的书页中如宇宙之星辰般稍纵即逝,还好留下了美的印记,足以我们回望。 若说中国的图腾,恐怕没人会反驳“红”与“龙”这两个意象,却不知早在八千年前,“红”与“龙”就已是神圣的存在了。原始的年代带来了粗放的生产、野蛮的人际与直白的表达。人因渺小而对自然、对生命有着蒙昧的崇拜,于是巫术礼仪盛行,代表着最原始的意识形态活动。而红色,便从仅能激起人的生理反应开始演化为特定的巫术符号,上升为意识层面的审美信念。以龙为代表的图腾纹饰,则说明了人对于某种强大生命力量的向往,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审美开始萌芽。随后这些形式逐步走向图案化、格律化和规范化,脱离了本能的模仿和写实,开始形成特色,趋于固定。那时农业器具兴盛,生产力快速进步,人们对土地的征服力愈加强大,也逐渐开始扩展地盘,征服同类。青铜时代的到来便是大规模兼并战争的结果,体现在审美上,便是愈加狰狞严肃,象征着权力与宗法的青铜器。 当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对于神灵的崇拜就会减弱,其后人便开始重视精神的力量,发展思考的能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脱离成了两个相互依存却相互分离的部分,于是文字愈加重要,“线的艺术”也不再限于纹饰,加入了书法的美。文字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人们已学会用这种工具独立表达自己的个性感情,从巫术宗教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对个体、对人生、对国家和对社会的理性思想。从诗经“赋比兴”原则体现的朦胧中的情感表达,到百家争鸣时诸子对于人身修养、社会政治的直接规划,到楚汉“赋”中对于神灵的再度诠释,到魏晋时期“人”的主题的巅峰,到唐宋时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齐头并进,再到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垄断,文学领域的发展一气呵成,在中国国土上成王败寇的风云变幻中、在政治经济的变革前进中、在世界形势的影响冲击中不断改变美的意味。审美的变化又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因素,指引着人们的行为,社会的形态便也随之前进。 中国的美中少不了宗教的成分。除却先秦时代原始的神灵崇拜,佛教的影响更为深刻。魏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在内门阀政治压抑着平民百姓,在外频繁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无处宣泄的人们只好通过佛陀来给予今生不能达到的极乐世界,转而去修炼来世的皈依。而统治者则把佛教当做控制百姓的精神鸦片,使之敢于忍受成佛路上肉体的折磨,狂热的服从虚幻的神灵。但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时代总会过去,佛的意义也随着社会的轮回而改变。在相对平稳繁荣的王朝中,佛已不再是精神的枷锁,反而成为思维的媒介,世俗的必需。人们在佛祖变得安详恬静的面容中,参禅悟性,祈求平安喜乐,久而久之,佛这一宗教产物在社会变幻的洗礼中,逐渐成为审美境界之一,陶冶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作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