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壮汉双语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汉语文的途径与策略

探究壮汉双语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汉语文的途径与策略
探究壮汉双语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汉语文的途径与策略

探究壮汉双语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汉语文的途径与策略

摘要】本文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从壮汉互用,激发学生学习汉

语文的兴趣;壮汉互读,以读代讲,促进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字;壮汉结合,营造

学习汉语文的氛围;壮汉语法对译,掌握规律,提高学生汉语思维能力;巧用农

村材料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五方面,谈谈壮汉双语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汉语

文的一些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途径与策略;壮汉互用;壮汉互读;营造学习氛围;语法对译;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062-01

我校是壮文实验学校,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虽然现在要求交流要用普通话,但平时生

活中学生与学生交流还会用壮语,有的学生跟老师交流也爱用壮语,因此学生对学习汉语文

来说有一定困难。为了培养学生学汉语文的兴趣,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预期的学

习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学习汉语文的一些途径与策略:

一、壮汉互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

赖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激发学生求知欲。壮语贴近壮族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爱说,会说,说心里想说的。我这样利用这个优势带动学生学习汉文,以壮促汉:上

汉文课,可以让学生用壮文的声、韵、调给汉语注音,以解决读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用壮

文给汉语的词语、句子注释意义,帮助汉语理解。这样,学生学习时无所顾虑,就促进学生

愿学、乐学,课堂会增添许多乐趣。

二、壮汉互读,以读代讲,促进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壮汉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根据学生掌握壮文基础知

识状况,我决定用“壮汉互读”的方式来突破双语课的难点,因为壮族学生只要会读壮课文就

意味着理解了词语、句子的意思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壮汉双语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壮语

读有关句子、段落,再用汉语读相应的句子、段落。我常用的读法有:指名读、同桌互相听读、小组与小组互读等。这样一壮一汉的朗读,不仅为朗读有听者,而且学生读的兴趣会更

浓了,听者还可以帮助读者纠正字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个人展示或小组朗读不是读完

就了事,而是由别的同学做点评;在男生和女生比赛朗读后,先由对方评价,再由老师总评。在教学中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壮汉互读的形式朗读,把课文读通、读透了,耳闻目睹,学生自

然而然,对汉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就更容易了。

三、壮汉结合,营造学习汉语文的氛围

无论学哪一门课程,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壮汉语序和思维形式略有不同,在教学中,

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学习汉语文的氛围,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一开始上课就先用壮语向学

生问好,再用汉语问好,也要求学生先用壮语向老师问好,再用汉语问好,还有作自我介绍:Gyoengq doengzhag ndei !gou singq Luz(同学们好!我姓卢)等也是用壮语说的。当有学生

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没心思学习,我会用壮语说:Siengj gvai eix hag, siengj yak cix ninz (想乖就学,想拙就睡),通过这些有趣的壮语俗语,既调动课堂氛围,又达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如学生读书好、回答老师问题较好的,我会经常说:Mwngz caen gvai !(你真聪明!)这句

夸人的壮语,学生听起来很亲切,心理可高兴啦,心理一高兴,学习兴趣就来了。其次,为

了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如:相互打招呼、上学问路、道别、课文中的一些对话等内容,让老师和学生来扮演里面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地

学习,使严肃的课堂变成了宽松、生动、有趣的壮汉口语交际场所。在上汉语文课时,有的

课文里面的个别词语不容易理解,我引导学生用壮语解释,学生领会很快。比如在学习《爬

天都峰》一课中,对“鲫鱼”一词的教学,班里学生均不知什么鱼,有的说没有见过,有的说

没有听说过;而当我用壮语说:“鲫鱼”壮语就是“byacaek。”学生一听恍然大悟了,都纷纷说:“我认识byacek,我认识byacek…...”这就是母语思维的优势,在汉语文课上,适当地用一些壮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a06142314.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浅谈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基于英语学科核心 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浅谈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三个方面以及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两个关键。从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阐明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主要论述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课堂教学可以从情境、问题、活动、交际为切入点展开,贯穿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与发展,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5-0033-02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为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教师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和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认为课堂教学要贯穿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与发展,要以学生主体意义探究为目的,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创意表达”素养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学习

新知识。即运用语境式整体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以单元整体教学为切入口,关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好动,学习到的知识还不够丰富,并且接触知识的渠道多以形象记忆为主。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选用生动有趣的事例辅助教学,创设有利于小学学习英语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会比枯燥机械的语言操练大得多。这样的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加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能够真正提升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比如在教学陕旅版小学英语有关Shopping的话题时,创设一个去超市购物的具体环境,借助超市服务员和顾客的购物情境来学习句型和对话内容,描述购买的物品及其价格,让学生产生大量的语言输出。更关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由此体现了“生态意识”学科素养的价值性。 二、问题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问题解决”“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为什么要提倡“问题化教学”呢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doc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 “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当代外语教学不仅要帮学生解决词汇量和语法等语言问题,而且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困惑:学生能熟记英语单词,语法也掌握得不错,但不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是爱情的象征,却不知道这两个人物出自于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大学生喜欢过洋节,在万圣节时买搞怪面具,却不知道万圣节到底是何来历……。对于英语的习得,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掌握四级要求的四千五百词汇和语法?还是提高语言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似乎不够全面,但是,任何对语言的定义都不会否定语言的这一重要功能。我们要利用这一工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习得语言的一个重要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理应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并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肤色,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文化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即使某个人掌握了特殊的行为方式,如果不为广大的社

会成员认可并共有那就不是文化。文化是传承的,是社会遗产。由于文化的传承,使得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包含了历史的积淀。 交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交际是多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的连续过程,当各个构成要素出现文化差异时,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交际不是在真空地带进行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展开。因此,交际的过程和各构成要素会不断地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文化差异越大,跨文化交际时发生困难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了解双方文化差异将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歧义,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文秋芳(2005)认为“交际能力既可以指母语学习,也可以指外语学习。与母语交际不同,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为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概念包括了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单位各个层次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从语言技能来看,它包括听、说、读、写、译。在中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主要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宏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标是“社会文化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加工社会文化信息,使人格向更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摘要】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文化教学研究状况做了个总结,旨在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化教学;研究状况 西方的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从最初的语言教学开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就形影不离。1880年法国改革家和教育家Gouin发表的一本语言学专著《语言教学与学习的艺术》一反过去传统式的拉丁语教学模式,明确将文化教学目标列入语言教学,开创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举的先河。1900年,美国出现了有关语言文化教学的提案,这是第一份将文化教学列入语言教学的正式文件(转引至陈申,2001)。1945年美国学者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掀起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模式影响下,文化学习模式被视为理解课文,文化知识的习得建立在文学作品的课文的理解和翻译上。人们认为,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始终进行着一种文化协商。美国语言学家Lado也较早提出语言教学应当包含文化教学。1957年他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两书,都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使有关研究文化教学的文献陡然增多。语言学界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由浅入深,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观点从理论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如英国学者Michaelyram和美国学者Ned Seelve,Gaff Robinson等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家Hymes在他的名作《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论交际能力》中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正是他赋予了社会交际与文化因素在语言能力中的崇高地位。至此,语言学界在文化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7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中吸纳了一些文化内容,但教学中涉及的文化面较窄,有些文化知识并不是目的语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涉猎甚少。70年代末,许国璋先生最早将社会语言学这一关注语言得体性的学科引进国内外语教学领域,这以他于1978年发表的《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一文为标志,该文强调以语体的变化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强调考虑交际文化因素。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我国。由于交际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很自然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较早见于何道宽(1983)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和胡文仲(1985)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听、说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所学语言的跨文化因素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许多研究。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率先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他在文章《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中区分了英语教学环境、中国文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06142314.html,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闫倩倩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2期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大重难点,而在提出核心素养后,对英语的教学 目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重视对阅读教学策略的提高有很大的必要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引言: 对初中生而言,在进行英语阅读时由于自身掌握的词汇量和语法有限,故而对于文章大意若想能够清楚的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初中英语的学习而言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在阅读教学方面应投入更多精力。 一、合理整理词汇和句法 在一篇阅读文章中,其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词汇,二是句法。因此,若想能够真正掌握一篇阅读文章的所有知识点,那么第一步便是要能够理解每个词汇的意思,紧接着具备一定的词汇基础后,然后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进而全面的掌握文章大意。然而,因为初中生掌握的英语词汇是有限的,并且在阅读文章中多少都会有生词和新句法的出现。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便要引导学生掌握攻克这些生词和生句的技巧。 例如,在进行阅读课文的教学时,对于句子中Marie knew that she…if she want to be successful in her life.的“successful”这一单词,也许初中生掌握了success这一单词,但是在加入后缀“-ful”后也许学生便难以清楚的辨识词汇的大意。而在初中阶段将“-ful”加在词汇后面一般使名词变成形容词,因此学生在了解这一规律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为“success”加入后缀“-ful” 后,意思便由“成功”变成“成功的”。这样在整篇阅读理解中出现类似的词汇便可举一反三,以此准确掌握似懂非懂的生词。另外,在该句中还出现“want to(想要)”的词组以及系动词“be+形容词”的句法,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也要重视对词组句法的教学和整理,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为后期的复习工作奠定基础。 二、重视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为了能够有效的对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培养,因此老师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结合课内外阅读的形式进行。即在对教材课文阅读进行重点讲解后,在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

英语论文中的研究方法

英语论文中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研究方法英语论文研究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摘要:英语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外语教学和科研中的两大研究方法定性方法(Qualitative approach),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approach) 英语论文中的研究方法 一、外语教学和科研中的两大研究方法 (一)定性方法(Qualitative approach) 定性研究的基本情况: 1.研究者调查之前没有带什么框框; 2.研究者可以作为局外人观察要研究的现象,让一切事情让本来的规律去发生,发展,研究者不加控制和干扰; 3.研究者也可以参与到所调查的活动之中或者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活动; 4.在一般性的调查之后,可以进行深入的个案调查(case study); 5.所采取的方法是综合法和归纳法,最后成果多是描述性的或在描述过程中揭示一定的规律(即提出假设或结论)。 (二)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approach) 通过一连串的数字,表格,图标来说明问题,如《广告语言中的语用预设》,陈新仁,1998 分类: 统计方法(statistical method):人口普查 实验方法(experimental method):交际教学法比翻译法好 定量研究的基本情况: 1.定量法通常是从假设出发,事先有个看法; 2.定量法往往是要控制和操纵变量的; 3.定量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远离数据,远离当事人,是局外人的视角;

4.所得数据信度高,具有可重复性; 5.所得结论具有普遍性。 (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比较 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现象学观点逻辑实证主义观点 1.强调亲身参与活动而获得经验; 2.只有通过个人主观经验才能认识人类行为;3.了解就是移情; 4.依赖定性数据。 1.强调用实验方法来获取数据; 2.只有摆脱主观状态才能了解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3.了解要保持距离; 4.依赖定性数据。 综合法分析法 1.从部分到整体; 2.整体观; 3.面向内部结构; 4.了解过程; 5.假设一种动态现时。 1.从整体到部分; 2.成分观; 3.面向外部结构;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三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

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例如:“我姐姐是一名大学生”、“天安门广场很大”等等,这些句子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 最后一项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教学

外语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 摘要:本课题根据笔者十多年来对外语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参考国内外专家在大学及中学外语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文化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学概念的内涵,文化教学的作用,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的相互关系,文化教学的内容,文化教学的原则,文化教学的步骤,文化教学的方法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等。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庄智象2011年在温州大学的学术报告上说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200多个。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语言学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目的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这就是说,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无处不在,语言也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有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摘要:文化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师传授语言的同时,应将文化知识渗透和贯穿于课堂语言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实践中,采取文化背景介绍、英美文化阅读、文化对比、现代教辅工具应用、互动练习等五种方法加强文化渗透,能有效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渗透;必要性;方法 美国语言学家Spair曾说:“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学习外语知识、掌握外语技能、提高应用外语的能力是与熟悉外语国家的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外语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一、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加强文化教学能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各民族文化语言都是在各自所处的客观环境及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及宗教信仰千差万别,而语言文化是在这四个方面所构成的环境中产生的,并且是它们的表达和反映,这就决定了不同语言文化有着很大差别。跨文化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包括交际文化教学。跨文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使他们能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适合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不会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交际;二是缺少有关外语交际的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因此,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得体地进行外语交际。 2.加强文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强文化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更快更好地学习外语。这是因为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的是为适应语法学习而编造的空洞的死知识,信息含量少,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啃书本,几乎无兴趣可言。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课本中关于目的语国家鲜活的资料会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策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促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水平 学习,能够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实行改造与重组[4]。语言水平是一个整体,不能碎片化,培养语言水平要建立在一个整体性的语言学习活动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英语教学情境,作为学生语言水平培养的桥梁。例如表现课文中的情境来回忆和巩固上一课的内容,而后以与课文相关的雾天发生的个人真实经历为整体情境,巧妙地将重点词汇实行串联,详细如下(加下划线的为重点词汇或短语):Last Friday,when I was on the way to my school,I was knocked down by a young man who was nowhere to be seen soon. People gathered around me,some glanced at me and walked away……最后讨论:“What will you do if you come across such a situation?”通过对这个经历(情境)的表现,既让学生在整体的情境中学到了语言知识(重点词汇),又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理解水平。通过语言技能的训练,在一定水准上提升了语言表达。 (二)问题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智力与水平的核心,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水平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所以它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或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个方面[5]。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阅读部分的教学中,通过OK手势的图片表现,以“What does the gesture mean?”的问题激活学生的主动思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进入课文学习后,提出“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dialogue?What does Waled say when he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speak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等两个问题,通过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的适当总结,引出本课的阅读策略――understanding the use of examples。随后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examples in the text?Can you find some other examples in the text?Why are they used to do?”学生通过阅读reading strategy能很快地发现答案,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对阅读细节处理后,结合课题“Cultural difference”提出“As is known to us all,it’s important to act while in Rome,do as Romans do,can you use different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styles to explain or confirm it in groups?”这个问题。学生对所学文本实行创新思维,以创新活动从更高层次对文本内涵实行深层挖掘。其中有小组以小剧本的方式,以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聚会为背景,巧妙地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阐明“入乡随俗”。在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发表不同看法中,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都得到了训练。 (三)增强交际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只有通过交际才能习得,而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需要交际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利用教材以外的网络信息资源来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英语国家各方面的信息很方便,所以本篇文章所指的交际是突破了以往的仅仅是“面对面的真实”的交流,而是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与国外的“面对面的虚拟”交流。 例如,写作题目是“School life in the UK”,文章主要介绍了英国和中国学校在上课时间、授课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同。在该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先提供一些相关国外学校教育的网址让学生查阅资料,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而后借助学校的国外合作学校资源,让学生和国外的学生直接实行视频交流互动,更加好地了解对方的学校生活。这样与真实的生活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大全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产生及内涵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二)表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 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等等。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 (1)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词,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常用称谓,其它的几乎不用。在英美国家,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 (2)在美国,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结婚, 就独立生活,父母不再资助子女。这种做法能培养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员互相依赖帮助, 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 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来打招呼,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国,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只讲究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中国人殷勤好客,敬酒让菜,西方人常觉得太过热情。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态度被动,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思维品质、丰富教学语言、强化目标意识等途径,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宽度,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9)30-006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越来越高。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学生应具备终身发展和 社会发展要求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些关键能力和 必备品格就是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 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学 生的核心素养。《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基本定 位,就是要“在英语课程中推进素质教育”。语言既是交 流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 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在 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 语言技能,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态度被动,所以 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改革,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 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探究新的教学策略。 下面,笔者以教科版五年级Unit10《How to stay safe》的教学为例,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策 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精准使用语言 英语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语言 变成形象生动的可视语言,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 程。《How to stay safe》的话题为“Safety”,课文内容为零散 的未经过分类的Safety tips,因此教师将文本进行整合, 将原本零散、枯燥的文字内容创设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的春游情境,并在PPT中呈现学生春游的照片,适时根 据图片中的情景提醒学生春游前、去春游的路上和春游 时分别要注意的事项,从而引出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进一步通过学生的情境表演,将各种在春游中 可能出现的危险情景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说出在这些 情况下要如何注意安全,激发了学生学习新句型“Do.../ Don’t...”的兴趣。这里结合情境提出安全小建议,体现 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 习能力。 情境创设非常重要,但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在真实生 活的情境中学生是否会这样做和这样说,所设计的情境 以及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在创设情 境“当你的同学遇到困难(in trouble)时,你应该告诉你 的老师”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在春游时看到同学掉入 水中应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应把目标语 “Ttell your teachers when you see your classmates in trou? ble”改为“Help the people around you when you see your classmate in trouble”,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发现同学 落水,只是一味地去找老师,而不是想办法救同学,会造 成更严重的后果。图片中的情境给了学生思考的背景,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讨论图片内容的过程 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能形成认知冲突 的情境,正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素材。教师也可以使用 辩论的方式,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畅所欲言,在思辨 过程中有目的地使用所学知识,避免死记硬背词语和句 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筛选教学内容,培养思维品质 1.提高观察能力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多给学生观察 的时间,并通过不断的追问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发散 思维,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如“学生不告 诉老师就离开教室时,应该怎么提建议?”的图片包含了 重点词汇“leave,during school hours,without”等,教师在 教学时可以组织以下对话。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观察图片中的钟 表) S:The clock says3o’clock. T:Is it during school hours?(在情境中呈现并引导学 生使用) S:Yes. T:Can you see the boy?What is he going to do? S:He is going to leave school. T:How do you know?(引导学生关注图片细节,说出 原因:因为他背着书包)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广东广州市天河区盈彩美居小学(510000) 陈蓉蓉 英语·教研视点

英语教学研究方法-电大

英语教学研究复习资料 Section Ⅰ:Directions:Choose the best answer fo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ctivity is most demanding?() A. list what you can buy at a supermarket B. list what you can buy at a supermarket in five minutes C. list at least 15 things in you can buy at a supermarket in five minutes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ctivity is most productive?() A. read the text and then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B. discuss on the given topic according to the text you have just read C. exchange and edit the writing of your partner 3. Which of these methods adopts the humanistic view of the learners?() A.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B. The Audio lingual Method. C. The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emphasizes meaningfulness principle?() A. TPR B. Audio-Lingual Method C. Communicative Approach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ost suit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A. sentence-making B. cue-card dialogue C. simulated dialogue 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is most likely ()interactive? A. mimicking B. role play C. problem solving 7. What should a required lesson plan look like?() A. a copy of explanation of words and structures B. a timetable for activities C. transcribed procedure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a06142314.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