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练习册P1-P4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开发与利用以及其它劳动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研究范围是:企业人力资源诸现象。

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企业。

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P3).

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工资。

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内容:(P9)

(1)企业人力资源量与配置统计;

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优化配置、比例配置、均衡配置等。

人力资源的构成有专业构成、技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

(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

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主要指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3)企业人力资源的生活日分配统计;

(4)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

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安全生产统计或工伤事故统计、职业病统计、劳动环境统计等。

(5)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率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的多少,也决定着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水平。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也可决定劳动报酬水平。

劳动定额统计;

(7)工会参与统计;

(8)企业人力资源考评与奖惩统计;

(9)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报酬统计;

(10)职业技能开发统计;

(11)人力费用统计;

(12)劳动争议统计。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的过程:三个阶段

(1)一是搜集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的原始资料,称为统计调查。

主要任务:是对企业内每个单位人力资源现象的具体事实及其所表现的数量特征进行登记,搜集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所需要的原始资料。

(2)二是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汇总,称为统计整理;

主要是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汇总,以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总体的特征,为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3)三是对统计整理好的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编写统计分析报告,称为统计分析。

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企业人力资源现象发展趋势、原因和特点,发现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组织的布局是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布局相对应。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原始记录。

从现象上看,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售后服务的竞争。市场竞争实质是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水平的竞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

第二章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指标 (*)(练习册P6-P12 )

1、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及构成情况;

二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

三是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潜力,为劳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2、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和从事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生产力中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企业间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实质上是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上的竞争。

3、企业人力资源是指在企业内部从事生产、工作或服务并由企业支付工资的全部人员,它既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和临时员工,也包括在企业中工作的外方人员或港、澳、台方人员。

4、为了准确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各企业应该执行的原则是:谁发工资谁统计原则。 下列列入企业人力资源统计范围的人员有:

一是实行个人承包,离开单位经营,不再由原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二是经单位批准停薪留职、自费脱产学习、了国探亲以及离开单位自谋出路的人员; 三是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在校学生;

四是已由国家司法部门法办,在一定时期内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5、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指标可用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来反映 P21 (1)期末人数 时点现象P21 (2)平均人数 序时平均数

(3)常用的企业人力资源数量指标有:季末人数;年末人数;月平均人数;季平均人数;年平均人数。

(4)年平均人数是指报告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力资源数。各季平均人数的平均数;各月平均人数的平均数。计算方法有; 一、全年内各月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 二、全年内四个季度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4;

(5)月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计算月平均人数时, 一、遇到公休日和节假日的人数处理方法是按其前一天的人数算。

二、在计算开工不满全月的新建企业平均人数时,要以其开工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而不是该月的开工日数。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

f

Xf X ___

注意由时期数列求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1〕、由 时期数列 求 序列平均数 (

a )

简单:

n

a

a ∑=

加权:

∑∑=

f f a a

2〕、由时点数列 求 序时平均数 (

a )

(1)若资料是每天登记的视为连续时点,可用算术平均数法求序时平均数。

未分组:

n a a ∑=

已分组:

∑∑=

f f

a a

例如:已知某企业一个月内每天的工人人数,要计算该月内每天平均职工人数,可将每天的工人人数相加,除以该月的日历数。

(2)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 (

a

A .间隔相等 (时间是间断的,而且间隔相等)

1

2 (2)

321

-++++=n a a a a a n

例1:某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职工人数如下表。

(与 练P12-2 同类)

日期: 10、1 11、1 12、1 今年1、1 人数: 865 872 890 879

人878142879

8908722

865=-+

++=a

B .时间间隔,但间隔不相等。

∑--++++++=f

f a a f a a f a a a n n n 1

113212

12 (22)

例2:(接上例) (与 练P13-3 同类) 日期: 1、1 3、31 9、1 10、31 12、31 人数: 90 50 100 80 40 间隔:---- 3个月 5个月 2个月 2个月

人74)(75.7322532240

8022801005210050325090≈=+++?++?++?++?+=a

例3:(练习册P36-2) (与 练P12-1 同类) (注意:不能数错天数) 尾-头+1 某公司人数登记如下:

1-11日 12-22日 23-30日 610人 612人 620人 11日 11日 8日

月平均:人

6148

11118

6201161211610=++?+?+?=

=

∑∑f

f

a a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统计方法(P23第三节),

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统计中,这一方法有什么作用?(P293分组分析法) 如何分组

分组指标补充说明了总体指标,进一步说明了事实真相。

2、为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常将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按以下类别来分组。(P23) (1)用工期限、

长期职工是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及国有经济单位使用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 (2)性别、 (3)工作岗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工业企业和建筑业企业内部劳动岗位分为六类:工人和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其他人员。

为研究企业人力资源在各工种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可按工种分组,并编制分布数列,然后再进行分析。 (4)年龄或工龄、 (5)文化程度

为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的构成及变化,可按文化程度分组并编制不同时间的分布数列,然后进行分析。 常用的定期和年度统计报表制度中期末人数指标有:季末人数;月末人数;年末人数。

为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增减变动的规律,除计算本期增减人数外,还应指明增加人员的来源及减少人员的去向。 (1)企业人力资源本期增加人数的主要来源有:

一是从农村招收的人员;二是从城镇招收的人员;三是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四是录用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五是调入;六是其他。

(2)本期减少人数指:一、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二、被开除、除名、辞退的职工;三、终止或解除合同的职工;四、调出人员;五、其他人员(包括停薪留职、参军、死亡等)

3、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计划完成情况=报告期末实际使用总量/报告期计划使用总量*100%

在计算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计划完成情况指标时,其分子指标的实际使用总量使用了报告期末实际使用总量,其原因是计划总量是按期末人数制订的。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逐步缩小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性服务的职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市场、提高本企业拳头产品的竞争能力方面。

习题:练习册P12-1,2,3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练习册P15-17)

1.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水平、技术业务水平、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等。

企业要有顽强的活力,其源泉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技术基础,从更深层次观察,还在于企业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即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

2.研究意义: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状况以及层次结构,可以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实力的总体水平。

3.人力资源素质

个体素质(P39)

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标志是人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反映人力资源素质的间接指标有: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

体力

包括形态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坐高、上肢长、下肢长等;机能指标,如呼吸差、肺活量、最大摄氧量等;

智力:智力水平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智商

健康状况:发病率、职业病感染率、

文化程度

性别

年龄

劳动积极性:出勤率、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能力:能力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综合指标。

整体素质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水平取决于:个体素质状况、组成结构、组合比例。

4.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P42)

概念:指为了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需要,科学运用经济计量、数学模型、统计等方法,对企业中作为经济要素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的设计的构成因素有: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

体能综合指标

身高三项综合身体指数=身高—(体重+脑围)

智力水平

健康状况指标

文化程度指标:一般通过学历反映。

年龄性别指标

劳动积极性指标

能力

5.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特点(P47):

数量化、

模糊性、

动态性。

6.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的设计原则(P51):

整体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定量化原则、

模糊灰色原则、

最优化原则。

7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程序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指标权权重

确定评价方法

8.层次分析法(P52)

基本思想:分层、同一层次内两两比较排序。

*生活日分配统计

练习册P18-P23

生活日分配是指人们在一天的时间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耗费的时间分布状况。

时间分配又称时间构成,它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制约,同时又受到生活习惯、传统风俗、道德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生活日分配的基本方向有:工作时间、非工作时间。

生活日分配的任务(P58)

工作时间利用统计

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工作时间不包括为上班而必须耗费的路途时间和午休时间(工间操时间则应包括在内),也不包括自愿留下做好事而耗费的时间。

工作时间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工时、分钟。:

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时间,称为一个工日。不仅包括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和末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如停电、停工待料等)还包括非全日缺勤的时间。

使用“工时”作为计量单位通用性更强。

工作时间的构成与核算(P62)

P65 图4-1工作时间构成关系图

工作时间构成核算公式P62-63

答: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工作时间不包括为上班而必须耗费的路途时间和午休时间(工间操时间则应包括在内),也不包括自愿留下做好事而耗费的时间。工作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和工时,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时间,称为一个工日。工日不仅包括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和未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还包括非全日缺勤的时间。

(1)日历工日数,日历工时数:日历工日数是用工日表示的企业劳动者可以利用的工作时间的最大自然界限。它等于报告期内每日企业劳动者人数之和,或用报告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乘以日历日数。

(2)公休工日数,公休工时数: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职工应当享受的节日,假日所占用的时间。公休工日数等于报告期内每个公休日的企业劳动者人数之和或报告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乘以报告期内公休日数。

(3)制度工日数:用工日表示的按照规定最大可能利用的工作时间,是考核企业劳动者时间利用程度的标准。它等于日历工日数减去公休工日数。

(4)出勤工日数:在制度规定应该工作的工日中,企业劳动者实际到岗的工日数,是实际可以利用的劳动时间。是研究企业劳动者工作时间利用情况的一项基本指标。它是制度工作日内每天出勤人数之和。不论整日出勤,还是部分时间出勤都算一个出勤日。

(5)缺勤工日数:因各种正当或非正当原因整天没有上班,称为全日缺勤。每天全日缺勤的人数之和为缺勤工日数。

制度工作时间与出勤时间,缺勤时间的关系:

制度工日数=出勤工日数+缺勤工日数。

(6)停工工日数:出勤后,由于各种原因而整日没有工作,叫作全日停工。将每天全日停工的人数相加,就是停工工日数。停工后,工人被调出从事其他生产性劳动,称为停工时间被利用,全日被利用的总日数称停工被利用工日。

(7)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是指企业劳动者在制度时间内,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这是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

制度内实际工日(时)数=日历工日(时)数—公休工日(时)数—缺勤工日(时)数—停工工日(时)数+停工被利用工日(时)数—非生产工日(时)数。(8)工作时间利用指标:(P65)

出勤率=出勤工日(时)数 / 制度工日(时)数*100%

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时)数 / 出勤工日(时)数*100%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的工日(时)数 / 制度工作工时(时)数*100%

以上3者关系为: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出勤工日(时)数/制度工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时)数/出勤工日(时)数) 加班加点比重=加班加点工日(时)数/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时)数*100% 平均加班加点比重=加班加点工日常工作(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时)数 在工作时间核算中注意:

停工被利用时间计入:制度工作时间、停工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加班加点工作时间计入:全部实际工作时间、日历工作时间。

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包括: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企业劳动者从事单位指定的其他本职工作以外的非生产活动而占用的时间,计入制度工作时间、出勤时间、非生产时间。 非工作时间基本分类:(P70,图)

(1)必须支付的时间:满足个人生理和社会伦理的要求而必须支付的时间。

(2)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们为了自身的教育,为满足各种日常文化需求和各种精神需求所支付的时间。 非工作时间分配统计的意义(P70) 非工作时间分配的统计指标和表示(P71)- 上下班路途时间 个人生理需要时间 社会伦理需要的时间 闲暇时间

对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进行统计的意义有:

(1)分析影响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时间的主要原因; (2)寻找有利于提高工作时间利用的途径; (3)尽可能完善社会组织工作; (4)努力减少他们不必要的生活负担。 (5)最大限度地将其专长用于工作。

研究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的一般方法有:对比分析法、相关分析法, 研究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研究的一般问题(P76) 习题:练习册P23-1

例题1、企业人力资源平均人数的计算 1:连续登记的(与 练P12-1 同类) (注意:不能数错天数) 尾-头+1 某公司人数登记如下:

1-11日 12-22日 23-30日 610人 612人 620人 11日 11日 8日

月平均:

6148

11118

6201161211610=++?+?+?=

=

∑∑f

f

a a

2:间隔相等的

某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职工人数如下表。 (与 练P12-2 同类) 日期: 10、1 11、1 12、1 今年1、1 人数: 865 872 890 879

人878142879

8908722

865=-+

++=a

3:间隔不相等 (接上例) (与 练P13-3 同类) 日期: 1、1 3、31 9、1 10、31 12、31 人数: 90 50 100 80 40 间隔:---- 3个月 5个月 2个月 2个月

例题2、工作时间的分配、构成及其分析

1:(练习册P23-1)某建筑公司2000年10月分有节日3天,公假8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900人,其它情况如下:计量单位工日

解:

(1)日历工日数=900×31=27900日

公假工日数=11×900=9900日

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

=27900-9900

=18000日

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时间-缺勤工作时间

=17700日

缺勤工日数=300日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

=出勤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17700-80-100+40

=17560日

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时间

=17560+40

=17600日

(2)出勤率=17700/18000=98.33%

出勤时间利用率=17560/17700=99.2%

加班加点比重=40/17600=0.28%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17560/18000=97.6%

第五章劳动保护和劳动环境统计(P82)

练习册P25-28

劳动环境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影响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的种种因素的集合体。

劳动保护是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管理和教育等方面,采取的一整套综合性措施。

构成劳动环境的各种因素有:

(1)生产过程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2)劳动过程因素:劳动组织制度、工艺流程、作业安排和劳动强度;个体器官或系统的紧张程度;使用的劳动工具和体位状况等。

(3)生产环境因素:生产场所设计;卫生技术设备;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等。

劳动保护和劳动环境统计的任务(P85)

一是明确职责和工作重点,改变目前劳动安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混乱状况。

二是认真查处重大事故隐患,做好安全生产评估工作。

三是完善立法,加强安全和监督工作。

四是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发挥工会的监督作用,依靠群众,依靠工会齐抓共管。

劳动保护措施分为:安全技术措施;工业卫生技术措施;辅助房屋及设施;宣传教育;

企业劳动保护措施实施情况统计,是以国家制订的劳保措施统一目录。以一个个独立项目为计量单位进行统计核算的。

劳动保护措施费用的总额的主要内容:(P91)

(1)实施劳动保护措施项目支付的费用;

(2)个人劳动保护用品费用;

(3)保健食品费用;

(4)其他劳动保护费用;如用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费用,安全宣传教育及组织等工作所支付的费用。

衡量劳动保护工作水平的标准是工伤事故的频繁程度和严重程度。(P95)

工伤事故分类:(P100)

按工伤事故损失工作日分类:

(1)轻伤事故,工作日损失1~101日;

(2)重伤事故,工作日损失105~5999日;

(3)死亡事故,工作日损失6000日及以上;

按工伤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1)重大伤亡事故,每次死亡1~2人;

(2)特大死亡事故,每次死亡3人及以上;

按造成经济损失大小分类:

(1)一般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

(2)较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1万元~小于10万元;

(3)重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10万元~小于100万元。

(4)特大损失事故,损失在100万元及100万元以上。

按工伤人员被伤害程度分类:

(1)轻伤;(2)重伤;(3)死亡;

工伤事故规模指标(P103):

工伤事故次数;

工伤人数;

工伤人次数;

非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时间指标。

工伤歇工工日的核算特点:

一是丧失劳动能力是非永久性的;

二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时间,必须是连续性的;

三是公休时间,在计算非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时间指标中不包括。

工伤事故的损失分析(P108)

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1)直接损失:人身伤亡后支付的医疗护理费,受伤人员的工资及补助费,丧葬及抚恤费,补助和救济费。善后处理费,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事故罚款和赔偿费。各种财产损失价值,固定资产损失价值和流动资产损失价值等。

(2)间接损失:事故造成的停产和减产损失;资源损失;造成环境污染的赔款和罚款;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因事故影响造成的其他损失等。

在计算期内难以确定的,以间接经济损失相当直接经济损失的4~7倍的经验数据来估算。

比较效益分析(P109):

是确定事故损失金额和技术措施费用的最佳结合点(总和最低)。为降低一定的损失率,必须增加一定的技术措施费用,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是处于最佳点的损失率,是人们认为没有必要花更多的钱去减少目前存在的损失率。

工伤事故的处理分析:采取三不放过的态度为

一是事故没有查清原因不放过;

二是有关人员和群众没有汲取教训不放过;

三是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职业病统计(P110)

基本概念

企业法定职业病的种类(P112)

企业法定职业病的调查

企业职业病的核算

企业职业病发生程度分析(P115):

发病率;

患病率;

受检人患病率。

企业职业病严重程度分析:(对一种职业病来说)(P117)

治愈率;

病残率;

痊愈者平均患病天数。

死亡情况分析

职业病构成比重分析

企业法定职业病发病时间的分析(P116)

企业法定职业病经济损失的分析(P119)

劳动环境统计(P120)

第八章企业人力资源考评和奖惩(P182)

一目的二方法三层次四内容,考评二个总量指标和两类分析指标P185-186

练习册P47-48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的任务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的范围是:全体员工。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的意义是(P182)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的统计任务是(P183)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指标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方法:定量、定性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类别,

按考核目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考核和晋升考核。

按工作性质不同可分为:管理人员考核和生产一线工人考核。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核算范围(P184)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力素质、体力素质、能力素质、绩效素质。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指标分析(P185)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的总量指标:是一个时点指标。常用年末人数表示。

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的分析指标:

结构分析

员工考评效益分析

考核面

履行优良率

对生产一线工人考评的主要指标有:

(1)按产量定额计算:定额完成率

(2)按工时定额计算:定额完成率

(3)多种产品的用: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

=∑产品产量*定额工时/实耗总工时

企业人力资源奖惩统计(P187)

意义

原则

种类划分是国家统一制定。

国家统一制定的奖励种类:记大功、物质奖、升级、升职、荣誉称号、通令嘉奖。

国家统一制定的惩罚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厂察看、一次性罚款。指标

受奖人数和比例

实行奖励类别构成指标

获奖者人均奖金额和奖金率

受处分的人数及其比例

撤销处分的人数

申诉人数和申述率

第十五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的一般方法(P289)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意义、任务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分析处于整个统计工作过程的统计分析阶段。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种类(290)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从分析的具体内容来看,可分为:人事统计分析、劳动统计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从分析的作用看,可分为:事后分析、预测分析。

分析的范围来说: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

实际工作中常用的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种类有:(290)

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进度分析:是指在观察计划执行进度时,检查计划执行的进度与时间推移是否相适应。进度分析的指标是:计划执行进度;时间进度;

定期分析

预计分析:预计分析的目的在于保证计划按时完成,在工作中预计的时间一般为:月度的每月中旬末,季度在每季的第二个月末;年度的第三季度末;

专题分析是指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集中、深入的分析研究。

专题分析的内容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定,一般来自:根据政治、经济任务的需要进行专题分析;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报表中反映的问题进行专题分析。

综合分析

预测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292)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方法(P293)

分组分析法: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统计方法是什么?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统计中,这一方法有什么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统计方法是分组分析法。是指在统计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指标的基础上再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组计算,以便进一步观察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在用工期限、性别、岗位、年龄、工种、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配置状况。其中反映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称总体指标,反映各组情况的统计指标称分组指标,分组分析法通过对总体指标和分组指标进行各种分析,用分组指标去说明总体指标,以下表为例:

某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人

从企业全部人数看,实际比计划少用50人,经分组可知原因在于企业内部长期职工比计划少用200人,而临时工比计划多用150人,两者的差异造成总人数比计划少用50人,这里用分组指标补充说明了总体指标,表现了事物的真象。

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分组分析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各种分配比例是否合理来保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各类人力资源的需求,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协调和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

实际数与计划任务数的对比是:对比分析;(P294)

不论是何种指标,在对比分析时,一定要保持指标的可比性;

对比分析主要是运用:相对指标;指数的方法进行分析。

对比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的对比;实际数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实际数与先进单位的对比;实际利用数和可能利用数的对比。

动态分析法(P295)

进行动态分析时,一般需要对事物作连续较长时期的观察和分析,并采用:时间数列的一系列分析指标和方法;

平衡分析法:根据现象客观存在的关系,建立一些平衡计算公式,利用平衡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中常采用的平衡关系有:

企业人力资源增减变动关系式; 职工人数增减变动关系式; 工作时间资源与利用平衡关系。 因素分析法(P297)

总和因素分析法:总量变动是各个因素变动量相加之和,分析各个因素对总量变动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连乘因素分析法:

差额因素分析法:总量变动是各个因素变动的绝对差额所致,用来分析各个因素对总量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例1:P147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和劳动量的影响 关系式: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数量 Q= q ×T

例2:P142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关系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的比重 Q =q ×T 相关分析法

LxxLyy

Lxy r =

r 的绝对值大于等于0.8时,判断为高度相关参考教材P154 r 的取值范围

()22

1

∑∑-

=

x n x

Lxx

()22

1

∑∑-

=

y n y

Lyy

∑∑∑-=

y

x n xy Lxy 1

bx a y +=

Lxx Lxy

b =

x b y a -=

预测分析法 练习册P72-78

P29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分组分析法P294 P23-27、因素分析法P297-299 P197-199、相关分析法 3、P299-305相关分析法

包括相关系数的计算、判定;回归方程的建立、斜率的意义; 利用回归方程的预测。 习题:练习册P78-1

二、本章难点:分组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 7:某厂生产某种产品有如下资料﹕

(1)计算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相关系数。

(2)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并指出产量每增加1千件时﹐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平均变化了多少? (3)如果产量水平为8千件时﹐估计单位产品人工成本。 (1)确定相关系数

71

.529.1371437)4654543()4654543(2

2222222=-=++++++-

++++++=Lxx

71

.177)73707172737475()73707172737475(2

2

2

2

2

2

2

2

=++++++-++++++=Lyy

71

.871.224922417

)73707172737475)(4654543()

734706715724735744753(-=-++++++++++++?+?+?+?+?+?+?==-

Lxy 87

.071

.1771.571.8-=?-=

=

LxxLYY

Lxy r

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相关系数为-0.87。说明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为高度负相关。

(2)求解回归方程

bx a y +=

53.171.571

.8-=-==

Lxx Lxy b

35.79)43.4)(53.1(57.72=--=-=-=x b y bx y a x y 53.135.79-=

斜率表示产量每增加1千件时﹐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平均减少1.53元。

(3)预测:

11.6735.79853.1=+?-=y

如果产量水平为8千件时﹐估计单位产品人工成本为67.11元。 6 。 相关分析 练习册P36-6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与企业人均技术装备程度资料如下:练习册P39-6

X 年设备能力(千瓦/人) Y 劳动生产率(吨/人)

(1)计算年设备能力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并判定其相关程度; (2)建立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方程斜率的经济意义 (3)设备能力为6.5千瓦/人时,劳动生产率是多少? 解:

(1)相关系数:

()98.238.611418.2961

222=?-=-

=∑∑x n x Lxx

()1.619.13414195.13601

222

=-=-

=

∑∑y n y

Lyy 2

.369.1348.6114111.6321=?-=-=∑∑∑y x n xy Lxy

96

.01.6198.2362

.36=?=

=

LxxLyy

Lxy

r 高度相关

(2)回归方程:

bx a y +=

11

.63295.13608.2969.1348.612

2=====∑∑∑∑∑XY Y X Y X 64

.9149.13441.4148

.618====

Y X

53

.1527.198.232

.36====

Lxx Lxy b

89.241.453.164.9=?-=-=-=x b y bx y a x bx a y 53.189.2+=+=

斜率的经济意义:年设备能力提高1千瓦/人,则劳动生产率提高1.53千元/人。 (3)

人千元/84.125.653.189.2=?+=y 即当新建企业年设备能力为6.5千瓦/人时,劳动生产率为12.84千元/人。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 一、患者入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观察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满足患者安全、舒适的需要。 (二)工作规范要点。 1. 备好床单位。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并通知医师。 2. 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 3. 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填写患者入院相关资料。 4. 入院告知:向患者/ 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使用、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鼓励患者/ 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5. 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6. 完成患者清洁护理,协助更换病员服,完成患者身高、体重、生命体征的测量(危重患者直接进入病房)。 (三)结果标准。 1. 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 治。

2. 患者/ 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患者出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患者/ 家属知晓出院指导的内容,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 (二)工作规范要点。 1. 告知患者。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方法、出院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遵医嘱通知患者复诊时间及地点、联系方 2. 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3. 做好出院登记,整理出院病历。 4. 对患者床单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特殊感染病人按院内感染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三)结果标准。 1. 患者/ 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 2. 床单位清洁消毒符合要求。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工作目标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医药数理统计习题和答案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 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D ) (A)n1+ n2(B)n1+ n2–1 (C)n1+ n2 +1(D)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 (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 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 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 r ,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 b , 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卫生部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样本

惯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 一、患者入院护理 (一)工作目的 热情接待患者,协助其尽快熟悉环境;观测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满足患者安全、舒服需要。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备好床单位。依照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并告知医师。 2.向患者进行自我简介,妥善安顿患者于病床。 3.测量患者生命体征,理解患者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填写患者入院有关资料。 4.入院告知:向患者/家属简介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简介病区环境、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关于管理规定等。勉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需要及顾虑。 5.完毕入院护理评估,与医师沟通拟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行有关治疗及护理。 6.完毕患者清洁护理。 (三)成果原则 1.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二、患者出院护理 (一)工作目的 患者/家属知晓出院指引内容,掌握必要康复知识。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状况进行出院指引,涉及出院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引、饮食及功能锻炼、复诊时间及地点等。 2.听取患者住院期间意见和建议。 3.做好出院登记,整顿出院病历。 4.对患者床单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 (三)成果原则 1.患者/家属可以知晓护士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床单位清洁消毒符合规定。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工作目的 安全、精确、及时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断和制定护理办法提供根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测量体温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体温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伙者,护士应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地理学史是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思想史是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史-克拉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历史的演化观点”和“时期独特说”?请问就现代史学方法如何整合这两个观点? 2.为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史发展观的看法,由直线型的进步论转为引介科学家们对基本假设变迁的研究? 3.试说明费耶罗班的“思想动态性”。 4.科学知识的定义逐渐发展为民族科学知识的原因何在? 5.一本书作者来看,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哪几项主要地理概念? 第二章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 1.人称历史学之父,也是传统地图学与区域描述的创始人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如何利用阿那克西曼的发展的伊奥尼亚地图作研究? 2.公元前5世纪的巴门尼德对地球新观念的贡献是什么? 3.试述埃拉托色尼与托勒密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4.试述罗马时代最好的区域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对地理学的贡献。 5.试述人称“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6.为什么在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前,最好的古希腊地理学者已被社会忘记? 第三章中世纪与现代初期的地理学 1.葡萄牙、西班牙航海探险与蒙古人远征西亚至欧陆两事件与地图学发展的关系如何? 2.托勒密理论再发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历程与其影响是什么?

3.基督教在13世纪开始,在传统认知及实践方式上有哪些改变? 4.试述改革后的基督教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5.试述阿拉伯地理学者们在地理实察及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 6.试述17世纪瓦伦纽斯的主要著作,以及牛顿如何彰显瓦伦纽斯对地理学的贡献。 第四章启蒙运动与地理学 1.试述科学在17世纪初期的发展、中期的进程与末期的结果。 2.说明18世纪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经理哪五个脉络? 3.说明欧洲现代国家与科层体制发展的关系? 4.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对中国地图绘制有何贡献? 5.17——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家族结合三角测量与天文测量等技术,对法国及欧洲的制图有何贡献? 6.为什么17——18世纪地图学者与地理学者同义?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展出两类地图学者? 7.18世纪地图学者用三角测量技术可得相对点的位置,若要知绝对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8.18世纪时康德对解除地理学认同对危机有何贡献? 9.试述18世纪在创造论的学术环境下,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10.试述18世纪地理学野外实察的需求及影响影响野外实察发展的学者? 11.18世纪的英、法两国是地图学发展最好的国家,但为何在19世纪期间德国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却取得领导地位?

医药统计模拟卷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数理统计课程试卷A 姓名 专业年级 学号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30分) 1、已知P(A)=0.5,P(B)=0.6,P(B|A)=0.8,则P(B-A)= . (A) 0.1 (B) 0.2 (C) 0.3 (D) 0.4 2. 以A 表示事件“甲种产品畅销,乙种产品滞销”,则其对立事件A 为 (A )“甲种产品滞销,乙种产品畅销”; (B )“甲、乙两种产品均畅销” (C )“甲种产品滞销”; (D )“甲种产品滞销或乙种产品畅销”。 3、设随机变量X 的密度函数为(其中a 为常数) 01()210x x f x x x a <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考试题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考试题 1.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包括哪些? 答:1)、患者入院护理2)、患者出院护理3)生命体征监测技术4)导尿技术 5)胃肠减压技术6)灌肠技术 7)氧气吸入技术8)雾化吸入技术 9)血糖监测10)口服给药技术 11)密闭式输液技术12)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 13)静脉留置针技术14)静脉血标本的采集技术 15)静脉注射技术16)肌内注射技术 17)皮内注射技术18)皮下注射技术 19)物理降温法20)经鼻/口腔吸痰法 21)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22)心电监测技术 23)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使用技术 2、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包括哪些? 1)整理床单位2)面部清洁和梳头 3)口腔护理4)会阴护理 5)足部清洁6)协助患者进食 7)协助患者翻身及有效咳嗽8)协助患者床上移动 9)压疮预防及护理10)失禁护理 11)床上使用便器12)留置尿管的护理 13)温水擦浴14)协助更衣 15)床上洗头16)指/趾甲护理 17)安全管理 3.、特级护理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包括哪些? 1)晨间护理: ①、整理床单位1次/日 ②、面部清洁和梳头1次/日 ③、口腔护理1次/日 2)晚间护理: ①、整理床单位1次/日 ②、面部清洁1次/日 ③、口腔护理1次/日 ④、会阴护理1次/日 ⑤、足部清洁1次/日 3)对非禁食患者协助进食/水 4)卧位护理 ①、协助患者翻身及有效咳嗽1次/2小时 ②、协助床上移动必要时 ③、压疮预防及护理 5)排泄护理 ①、失禁护理需要时 ②、床上使用便器需要时

③、留置尿管护理2次/日 6)床上温水擦浴1次/2-3日 7)其他护理 ①、协助更衣需要时 ②、床上洗头1次/周 ③、指/趾甲护理需要时 8)患者安全管理 4 、生活不能自理的一级护理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包括哪些?1)、晨间护理 ①、整理床单位1次/日 ②、面部清洁和梳头1次/日 ③、口腔护理1次/日 2)、晚间护理 ①、整理床单位1次/日 ②、面部清洁1次/日 ③、口腔护理1次/日 ④、会阴护理1次/日 ⑤、足部清洁1次/日 3)、对非禁食患者协助进食/水 4)、卧位护理 ①、协助患者翻身及有效咳嗽1次/2小时 ②、协助床上移动必要时 ③、压疮预防与护理 5)、排泄护理 ①、失禁护理需要时 ②、床上使用便器需要时 ③、留置尿管护理2次日 6)、床上温水擦浴1次/2-3日 7)、其他护理 ①、协助更衣需要时 ②、床上洗头1次/周 ③、指/趾甲护理需要时 8)、患者安全管理 5、生活部分自理的一级护理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包括哪些? 1)、晨间护理 ①、整理床单位1次/日 ②、面部清洁和梳头1次/日 2)、晚间护理 ①、协助面部清洁1次/日 ②、协助会阴护理1次/日 ③、协助足部清洁1次/日 3)、对非禁食患者协助进食/水 4)、卧位护理 ①、协助患者翻身及有效咳嗽1次/2小时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重点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臵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 浅谈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摘要: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什么?)一直是在地理学产生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困扰所有地理学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深入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学。本文将由对不同时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来谈到如何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不同时期、研究对象、认识 正文:华中师大刘盛佳认为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则认为地理学发展包括古典时期、近代时期与现代时期三个主要时期。本文采用的是詹姆斯的分类方法。 一、古典时期(19世纪中期以前) 古典地理学的思想线索和所有其他学术领域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地理学思想。如从地球形状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到了中世纪,虽然不同宗教对地理学产生了影响,但总体来说,人们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玄奘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而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获得了空前的大量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以地理学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 二、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也称新地理学时期,是从1874年开始在德国大学里建立地理教席算起的。自此德国地理学就传播到了法、英、俄、美等国。洪堡和李特尔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科学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从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地人物。洪堡遍历美洲、西欧、北亚,根据大量观察,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李特尔则探究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始祖。 三、现代时期(二战以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背景 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他们的周围世界会有不同 的看法。例如,“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朝,它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国之中,因此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同时它 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这些看法通过总结上升为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学说和学 派。古代中国和西方地理学的分立,便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近代各国地理学 方向的差异,也同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地理学本身是以它为直接对象的。因此,研究地理学的思想,如不考虑一种学 说、理论和方法出现的环境背景,将不会得出具体而生动的结论。 第二、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均 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和科学。从地区上看,社会经济造成 了科学中心的变动。从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其路线和高 潮期依次为: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一英国一法国)一德国一姜 国(1920至今)。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的研究,是人类对客观自

(完整word版)医药数理统计大纲_试题及答案(1)

模拟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模拟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中属于随机事件范畴的是( ) A. {人的的寿命可达500岁} B. {物体会热胀冷缩} C. {从一批针剂中抽取一支检验} D. {X2+1=0 有实数解} 2.依次对三个人体检算一次试验,令A={第一人体检合格},B={第二人体检合格},C={第三人体检合格},则{只有一人体检合格}可以表示为( ) A. A+B+C B. ABC C. C B A D. C B A C B A C B A ++ 3.一批针剂共100支,其中有10支次品,则这批针剂的次品率是( ) A. 0.1 B. 0.01 C. 0.2 D. 0.4 4.所谓概率是指随机事件发生的( )大小的数值表示。 A. 频率 B. 可能性 C. 次数 D. 波动性 5.若X~N (μ,σ2),则EX 的值为( ) A. μ B. μ2 C. σ2 D. σ 6.若X~B (K ;n ,p ),则DX 的值为( ) A. np B. μ C. σ2 D. np(1-p) 7.求一组数据(5,-3,2,0,8,6)的总体均数μ的无偏估计( ) A.2.4 B.3.1 C.3 D.4 8.作参数的区间估计时,给定的α越大,置信度1-α越小,置信区间处于( )变化。 A 变窄 B.变宽 C.没有 D.不确定 9.对于一组服从正态分布的试验数据,描述试验数据波动程度的特征统计量是( ). A. 样本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 样本标准差 D.样本频数 10.伯努利概率模型具有的两个特点:( ) A.每次试验的结果具有对立性;重复试验时,每次试验具有独立性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5课《海洋里的动物》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5课《海洋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洋里的动物》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里的第5课。前4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根据动物对外形特征等进行分类,并探究草地里的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本课延续上一节课的探究,将学生的探究学习从熟悉的草地环境跳转至神秘而陌生的海洋环境。本课活动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 认识海洋动物”、“活动2 它们适应海洋生活”等3个教学活动。“情景图倒入”以卡通主题人物发现海上跃出海豚的情景,引出“海洋里还有哪些动物”的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1 认识海洋动物”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生活在海洋里动物,并通过辨认这些动物的类别,知道浩瀚的海洋里生活中种类繁多的动物,初步体会到海洋动物的多样性。“活动2它们适应海洋生活”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海洋动物的运动方式,知道不同种类海洋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同时,通过对比和归纳发现各种类的海洋动物都具有能适应海洋生活的特征。因此,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比较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到海洋动物种类繁多,而且不同种类的海洋动物适应海洋生活的方式不同,初步体会到海洋动物的多样性。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技能基础。虽已有第4课《草地里的小动物》的学习基础。首先,学生从小到大,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一些海洋动物。其次,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动物类别的简单识别,同时还初步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这些将有助于本课学生对海洋动物的识别和分类。但海洋动物活动范围与人类生活范围交叉小、距离远,相对于较容易获取直接经验的草地小动物,学生会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深海、远海区域的海洋动物,不容易取得如草地里蚯蚓、蚂蚱那样近距离多角度的详实观察。认知经验往往来自书籍、网络媒体等,或是在海洋馆里泛泛的展览和参观。所以,学生对海洋动物的了解远不如近在咫尺的草地动

西南大学《地理学思想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参考答案: 4:[论述题] 参考答案: 1:[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2:[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5:[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9:[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单选题] A:地球的描述 B:圣经 C:荷马史诗 D:创世纪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哪副图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地图投影方法在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 A:地心说 B:地圆说C:地平说D:天圆地方说 参考答案:A 4:[多选题] A:山海经 B:徐霞客游记C:梦溪笔谈D:禹贡 参考答案:AD 5:[多选题] A:区域性 B:空间性C:景观性D:综合性 参考答案:AD 6:[多选题] A:古希腊 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中国 参考答案:AD

7:[单选题] A:张相文 B:段义孚 C:竺可桢 D:翁文灏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哪部著作是我国北魏时对陆地水文知识的一次大综合,被后世学者赞为"其注水经,绝妙古今”。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梦溪笔谈 D:史记 参考答案:A 9:[单选题]哪个是关于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的正确描述? A:横断科学 B:空间科学 C:大科学性质 D:自然科学 参考答案:C 10:[单选题] 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B 1:[多选题] A:计量革命

医药数理统计习题及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 40 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 B ) A 条图B 百分 条图或圆图C 线图D 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E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 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 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 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 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 倍,该指标为( 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 )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 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 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D 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 i和住,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 检 验时,自由度是( D ) (A) n i+ n2 (B) n i+ n2 - C) n1+ n2 +1 D) 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 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 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E垂直距离最小 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 既作直线回归分析, 又作直线相关分析。 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 r,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 b, 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C) A t r >t b B t r

第五课-植物的叶--三年级科学

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许多叶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大部分的叶有叶柄和叶片两部分。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准备:捡一些落叶。为每小组准备: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1、观看课文树叶插图,感受秋天的美丽。 (1)、师:大家观看课文P12上的插图。 (2)、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观察比较和统计树叶的活动。 (1)、师:上节课,老师要你们捡树叶,你们捡到了几片树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的和小组的统计与分类。(2)、生:进行统计和分类。 (3)、交流:各个小组汇报自己小组的统计和分类情况。 (4)、师:统计有几片树叶的活动会比较顺利。要知道:有几种树叶就有难度了。你们是根据什么理由对它进行分类的? (5)、师:这么多树叶,从结构上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师:请大家比较一下:新鲜的树叶和你捡到的落下的树叶,有什么不同?(2)、生:比较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长在树上的新鲜的树叶与落叶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新鲜的树叶是活的,落下的树叶是死的。让学生体会的叶的生命特征。) (4)、师:观察一条树枝上的叶,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去发现: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用词语来描述树叶的生长阶段。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明白叶的生命特征。) 4、课堂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作业:预习第6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西南●最新版】[0569]《地理学思想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569]《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次 [论述题] 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1986年首先提出地理科学思想,以后不断丰富补充,地理科学思想是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家对现代地理学发展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其基本思想是: (1)认为地理学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边缘学科,而是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行的一个大的科学技术部门。地理学是一大科学体系;(2)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 (3)具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三个层次; (4)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 (5)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6)地理建设思想。 [论述题]现代地理学中理论革命计量革命的共同特征,并进行简单评价? 参考答案: 特征:⑴方法论上都抛弃了哈特向的例外主义思想体系,接受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统一方法论(追求法则规律的普遍性原则);⑵强调定量研究,强调数学方法的应用,大量使用数学统计、线性规划和空间数学模型;⑶认为地理科学是空间科学,重新重视地理学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的研究。 评价:20世纪60年代是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的黄金时代,但到了70年代,由于计量手段、空间研究过分绝对化、简单化、忽视地理学环境侧面的研究,真正有影响的业绩很少,引发了人们对学术价值的思考。之后,甚至出现反对计量革命,主张本格化的回潮现象和重视环境问题的倾向。尽管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在比较短的时间结束,但它对现代地理学的影响深远。它把地理学从"例外主义”的孤岛上解脱出来,强调科学方法论的普遍意义,强调定量研究,模型应用对现代地理学有重要意义。 [论述题]地理大发现的科学意义及其对地理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 地理大发现给人类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发现了在当时看来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资源,刺激了产业革命的迅速到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科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地理大发现给地理科学带来了巨大变革,它的意义也超过地理科学,几乎对所有的自然科学和哲学都是巨大的推动力。它是人类最大规模的地理实践,推动了地理学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体现在如下方面:(1).地理大发现清理和验证了传统地理学理论,使得地理学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全球性的科学的理论思维。(2).迎来了比较研究、归纳法盛行的科学哲学时代。(3).产生了地理学―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例如行星风系理论、季风理论、均衡河谷学说、墨卡托投影、等高线制图等。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

地理思想史总结长表

地理学思想史总结长表 古代中国地理学地理知 识的萌 芽:先 秦地理 学 《尚书·尧典》有关于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记述 《诗经·豳 风·七月》 记有蟋蟀活动、葽草开花、蝉叫、稻熟、草木掉叶等全年物候现象 《夏小正》载有全年各月的物候和农事活动,全篇400多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物候专篇 《吕氏春秋》 一书连续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直到鲁哀公16年(公元前479)200多 年的水旱的情况,载有雨、雹、雷、霜、雪等灾害共13次,因旱求雨24次等。 《诗经》 记有山、阜、丘、陵、穴、谷、岵、冈、原、隰等10多种陆地地貌类型名称,洲、兆、 厂、滨、澳、沚、渚、浒、浦等10多种流水地貌类型名称。 《管子·地员》 将丘陵分为15种类型,山地分为5种类型。《周易·谦卦·象辞》中提到“地道变盈 而流谦”,说明已认识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 各有草土。”从理论上阐述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即草与土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不 同的土壤其性质不同。 《尚书·禹贡》论述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土壤分布的地区差异。 《考工记》第一次提出中国植物分布以淮河为界的思想("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 《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在洛阳选建城址时绘有地图献给成王。 《地员》 是中国最早的综合自然地理著作。全篇2222字,综合地貌、土壤地理、植物地理等知 识,较为系统和详细地把土地划分为5大类20多个小类,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土地类 型等级系统。它也是中国最早论述植物生态地理和土壤地理的专篇。 《孟子·公孙 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天论》 主张“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即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努 力掌握大自然的规律来改造地理环境。 地理学 专篇 《禹贡》 是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全篇1193字,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 服”等部分组成。“九州”主要按河流、山脉、海洋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这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就山川、湖 泽、土壤、植被、田赋、特产和运输路线等方面对各州进行了很好的区域对比。“导 山”部分,专列山岳20余座,归纳成4条自西向东的脉络。“导水”部分,专写河流 共计9条水系。这两部分文字不多,却是中国专就山岳和水系研究的始端。 《山海经》 地理价值大的是《山经》部分,其写作时代是汉代之前。它对黄河和长江流域及其以 外广大地区(地域范围远比《禹贡》为大)的自然条件以“山”为纲进行了综合性记 述。《山经》总共记载447座山,先按方位分为中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和 东山经五大区,每一区又分成若干山系,每一山系都以方向道里把一个个山岳连接起 来,对每一山岳都记述位置、水系、天然动植物和矿产资源,所记当然不尽正确。 郦道元《水经 注》 它记述的河流水道共计1252条,对每条河流的源流、脉络和所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及 其历史事迹,都作了尽量详细的叙述。 疆域地 理志 《汉书·地理 志》 第一篇以“地理”命名的篇章,即“地理志”。它的出现标志中国传统必理学开始形 成。这个时期,中国地理学在疆域地理志、地图、水系、域外地理和方志等方面取得 较大成就。它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志,奠定了其基础,以后这类著作不断涌现。 域外地 理 《史记·大宛 列传》和《汉 根据张骞等提供的材料写成的,它们是记载中亚和西南亚最早的地理专篇,对于西域 各国的人口、兵力、风俗、物产、城镇交通、水文、气候以及相互间的距离等都有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