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发展综述

认知科学发展综述
认知科学发展综述

贵州民族大学GUIZHOUMINZU UNIVERSITY

认知科学导论

论文题目:认知科学发展综述

专业:14级教育技术学(远程教育方

向)

作者:田如志

班级学号:0112

定稿时间:2016年12月1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诗句是诗人随意的诗性,还是诗人对世界、对人类,对事物的思考再者,这是诗人无意的发现,还是生活对事物有意识的认知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古人很早就对自我的认识发出了探索,这种探索是对事物,也是对人心智的探索。人类在不断地进化,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这跟对世界的探索,跟对人性的认知是离不开的。那么,怎么系统的去了解,去认知,去探索人类的认知呢

一、什么是心智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知科学首先,心智,何谓心智:从字意上讲:“心”是心脏,即是构成人体生理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血液畅通加压。另一层为“内心”即“里面的”,“内在的”含义。“智”则是“智力”,“智能”之意。简而言之:心智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

就像电脑里的数据资料被播放器打开能够进行播放、计算、搜索与存储一样,人类将自己心念思维,类似于电脑播放器的虚拟机器,称之为:心智。

心智是人之心念思维中,由情感集结而形成的一种虚幻的机器。或称之为:智能播放器。人之情结信息在自己心智引擎的驱动下,就可以进行感觉、联想、推理、归纳、回忆与想象等等的思维活动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它涵盖了“哲学”对已知事物的积累和储存,结合了“生物学”的大脑信息处理,即“生物反应”,运用了为实现某种欲需(动因)而从事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为实现动因结果而必须产生的智能力和“潜能”力。

那心智成熟又有几种表现呢一般来说,平等看待异性、肯定自己、学会宽容、重视简单这四个就称为心智成熟的表现。

其次,认知,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被称为认知科学。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

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最后,认知科学,在没有认知科学之前,人类对于认知仅仅局限于亲身体验,或者经验的传授,不管是自身对世界,对周围事物还是对社会关系,对自身的发展变化。这种经验认知是比较片面的,久而久之,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失去他的正确性。而认知科学,会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分析认知——心智哲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认知人类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它作为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

沿性尖端学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最初散见40年代到50年代中的一些各自分离的特殊学科之中,60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认知科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然而却为揭示人脑的工作机制、为最大的宇宙之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年来,在大脑处理信息整体运作机制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近年发表的《大脑处理信息量化模型和细节综合报告》等一系列论文综合整理分析已有的各层面的知识,建立有坚实解剖学基础、能联系各层面、量化描述大脑信息处理过程的模型和框架用量化模型结合结构风险最小化的相关理论分析说明时序控制作用对大脑高效

可靠处理信息的意义;汇总介绍量化模型中的细节;分析了大脑能正确而高效处理信息,使智力能够诞生的原因;分析了理论建立和应用过程的神经生理学原理、只能有相对真理的神经生理学原因;还建立和介绍了另外一种量化分析方案等。

认知科学的发展首先在原来的6个支撑学科内部产生了6个新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心智哲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或称语言与认知)、认知人类学(或称文化、进化与认知)、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这6个新兴学科是认知,科学的6大学科分支。这6个支撑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又产生出11个新兴交叉学科:(1)控制论;(2)神经语言学;(3)神经心理学;(4)认知过程仿真;(5)计算语言学;(6)心理语言学;(7)心理哲学;(8)语言哲学;(9)人类学语言学;(10)认知人类学;(11)脑进化。

二、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的划分: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进而区分低阶认知和高阶认知.人类认知即高阶认知是以语言为基础、以思维和文化为特征的认知形式.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是按照科学标准划分的,即按照人类头脑里的认知过程的层次进行划分的,这种划分也是科学研究的分类依据.五个层级的认知决定了认知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五个层级认知的交叉决定了更多的交叉学科的发展.五个层级的划分使我们看清了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也看清了认知科学的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五个层级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认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认知科学在20世纪末已经起步,这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使我们能够实时地跟踪国外最新的发展。一些原来从事心理学、语言学、语言哲学和逻辑学研究的学者和机构,及时地捕捉到美国等先进国家开展认知科学研究的信息,同时及时地开展了认知科学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机构主要是从心理与认知、逻辑与认知、语言与认知、脑与认知等单学科方向切入,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研究还开展得不多。

清华大学从2001年开始筹备建立认知科学,当时成立了由文科处和科技处共同负责的认知科学筹备小组。清华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等单位,召开了认知科学大会,并积极筹备召开认知科学香山科学会议。2004

年,本人领导的、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的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在教育部和财政部985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创新基地的评审中脱颖而出,得到认知科学创新基地项目支持,建立了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2006年4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旨在开展多学科的认知科学研究。

目前清华大学拥有两支认知科学研究团队。一支是以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人类学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依托的机构是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支持的计划是国家985重大项目认知科学创新基地。另一支是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依托的机构是脑与认知研究中心。这两支团队紧密合作,互相交融,共同促进清华大学认知科学的发展。

下面简要介绍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的学科建

设方案。

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

中心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是:“两个交叉融合、两个支撑平台”。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建设上,要体现清华大学文理工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综合与交叉优势明显的特色,突出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与融合;突出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心理学的发展战略,以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为重点建设的二级学科。认知心理学以中心的研究力量为

支撑,体现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神经心理学为中心和脑智中心的合作研究为支撑,体现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的结合。争取将我校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建成世界一流的学科,从而清华大学心理学的建设后来居上,处于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建设,并通过与脑智科学中心的合作研究,促进清华大学认知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具有我校特色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认知科学体系。

清华大学学科建设的原则是:(1)具备国际视野,站在国际前沿。

(2)注重学科交叉,开创新兴领域。(3)重视基础研究,致力理论创新。(4)开展本土化的语言、文化、心理与认知研究。

学科建设目标

(1)在认知科学的学科建设方面,要争取在三年内建成我校以文科为基础的认知科学的学科体系,形成以本中心编纂的认知科学系列文献资料、认知科学系列教材,并面向全校开设认知科学系列课程。

(2)以中国语言、文化、心理为基础,将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的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科学体系,产出能够反映中国语言、文化和心理特征的认知科学研究成果。

(3)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认知科学的优秀成果,同时与我校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脑与认知研究中心密切合作,建设世界一流认知科学。

(4)将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培养兼备文理工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学习认知科学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认知科学我们为什么要把认知科学确立为21世纪最重要的带头学科这是由认知科学的性质和目标所确定的。认知科学有两大目标,一是要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这是认知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综合学科自身的目标,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做了系统的阐述。

认知科学的第二个重要目标是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文理工科的新兴交叉学科,认知科学将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说,在21世纪,如果不做认知科学研究,或者不与认知研究相结合,不仅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脑与神经科学无法深入发展,其他传统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科学、教育学的发展也都无法深入发

展,因为这些学科的深入发展都依赖脑与心智的开发,因而与认知科学相关。

认知科学研究将要破解人类心智的奥秘,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制造出一种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根据塞尔的人工智能模型,目前的计算机系统是没有智能的,而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却是具有人类大脑功能的智能系统。只需设想一下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现实生活中可能的应用,认知科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在21世纪的4个带头学科NBIC中,认知科学是最重要的,它是4个带头学科中的带头学科。认知科学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社会科学的发展,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甚至改变我们的物种。

人类心智的奥秘被称为上帝最后的秘密,因为人类心智的奥秘一旦揭开,上帝再无任何秘密可言。所以,有的人(包括有的科学家)断言,认知科学的这个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不是上帝不让我们实现,而是我们自己就做不到。一个系统不可能认识自身的运动,这是系统科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还要试图去认识自身呢这是因为,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试图认识自身并没有违背任何科学规律。人类就具有认知自身的能力,因为人的思维能够指向自

身——这就是自我意识。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和高级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才具有自我意识。不仅如此,人还具有能够反映这种自我意识的、能够自指的语言。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够自指的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所以,人类能够认识自身。

作为科学发展必然产物的认知科学,不仅与科学自身具有同一性,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认知科学甚至可以看作是过去的科学理论的一种“反叛”。在认知科学产生以前,科学理论解决的是认识的普遍性问题:科学原理适用于一切人。认知科学的发展却要解决认识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认知科学会针对每个人开出不同的处方。认知科学是“涉身的”,它研究与个人的身心相关的认识问题。

最后,认知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他正在茁壮的发展,也在努力揭秘宇宙,事物发展规律,人类心智的秘密。我们应该对他秉持信心,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让宇宙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让我们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心智和情感,也会让我们熟练的掌握住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我们拭目以待吧。

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 姓名 学号 班级: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本文扼要地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世界各国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水平,然后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分类,从几个典型的方面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讨论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展望,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分析我国在智能移动机器人方面发展并提出期望。 关键词:智能移动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趋势 1引言 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智能移动机器人则是一个在感知 - 思维 - 效应方面全面模拟人的机器系统,外形不一定像人。它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试验场,可以全面地考察人工智能各个领域的技术,研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有害环境中代替人从事危险工作、上天下海、战场作业等方面大显身手。一部智能移动机器人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感知环境的能力、执行某种任务而对环境施加影响的能力和把感知与行动联系起来的能 力。智能移动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智能移动机器人具有感知功 能与识别、判断及规划功能[1] 。 随着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领域的扩大,人们期望智能移动机器人在更多领 域为人类服务,代替人类完成更复杂的工作。然而,智能移动机器人所处的环境 往往是未知的、很难预测。智能移动机器人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复杂; 对智能移动机器人行为进行人工分析、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目前,国内外对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研究不断深入。 本文对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内外的智能 移动机器人的发展,讨论了智能移动机器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 智能移动机器人发展的一些设想。 1

人机交互发展历史

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是从人适应计算机到计算机不断地适应人的发展史。交互的信息也由精确的输入输出信息变成非精确的输入输出信息。 一、简单的人机交互界面 由于受到制造技术和成本等原因限制,早期的人机交互在设计上较少考虑人的因素,一味强调输入输出信息的精确性,因而使用不够自然和高效。 1.早期的手工作业。 当时交互的特点是由设计者本人(或本部门同事)来使用计算机,他们采用手工操作和依赖机器(二进制机器代码)的方法去适应现在看来是十分笨拙的计算机; 2.作业控制语言及交互命令语言。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计算机的主要使用者—程序员可采用批处理作业语言或交互命令语言的方式和计算机打交道,虽然要记忆许多命令和熟练地敲键盘,但已可用较方便的手段来调试程序、了解计算机执行情况; 3.图形用户界面(GUI)。 GUI的主要特点是桌面隐喻、WIMP技术、直接操纵和“所见即所得(WYSIWYG)”。由于GUI简明易学、减少了敲键盘、实现了“事实上的标准化”。因而使不懂计算机的普通用户也可以熟练地使用,开拓了用户人群。它的出现使信息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4.网络用户界面。 以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及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为主要基础的网络浏览器是网络用户界面的代表。由它形成的WWW网已经成为当今Internet的支柱。这类人机交互技术的特点是发展快,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如搜索引擎、网络加速、多媒体动画、聊天工具等; 二、自然的人机交互界面 随着网络的普及性发展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图形界面交互已经产生了本质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界面的美学形式的创新,现在的用户更多的希望在使用多媒体终端时,有着更便捷、更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同时又有着比较美观的操作界面。利用人的多种感觉通道和动作通道(如语音、手写、姿势、视线、表情等输入),以并行、非精确的方式与(可见或不可见的)计算机环境进行交互,使人们从传统的交互方式的束缚解脱出来,使人们进入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多通道交互、情感计算、自然语言理解、虚拟现实、智能用户界面等方面。 (1)多通道交互 多通道交互(Multi Modal Interaction,MMI)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人机交互技术,它既适应了“以人为中心”的自然交互准则,也推动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包括移动计算、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器等)的快速发展。MMI是指“一种使用多种通道与计算机通信的人机交互方式。通道(modality)涵盖了用户表达意图、执行动作或感知反馈信息的各种通信方法,如言语、眼神、脸部表情、唇动、手动、手势、头动、肢体姿势、触觉、嗅觉或味觉等”。采用这种方式的计算机用户界面称为“多通道用户界面”。目前,人类最长使用的多通道交互技术包括手写识别、笔式交互、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数字墨水、视线跟踪技术、触觉通道的力反馈装置、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等方面。 (2)情感计算 让计算机具有情感能力首先是由美国MIT大学Minsky教授(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提出的。他在1985年的专著“The Society of Mind”中指出,问题不在于智能机器能否有任何情感,而在于机器实现智能时怎么能够没有情感。从此,赋予计算机情感能力并让计算机能够理解和表达情感的研究、探讨引起了计算机界许多人士的兴趣。这方面的工作首推美国MIT媒体实验室Picard教授领导研究小组的工作。情感计算一词也首先由Picard教授于1997年出版的专著“Affective Computing(情感计算)”中提出并给出了定义,即情感计算是关于情感、情感产生以及影响情感方面的计算。 MIT对情感计算进行全方位研究,正在开发研究情感机器人,最终有可能人机融合。其媒体实验室与HP公司合作进行情感计算的研究。IBM公司的“蓝眼计划”,可使计算机知道人想干什么,如当人的眼瞄向电视时,它竟知道人想打开电视机,它便发出指令打开电视机。此外该公司还研究了情感鼠标,可根据手部的血压及温度等传感器感知用户的情感。CMU 主要研究可穿戴计算机。日本在对感性信息处理的研究中,有众多研究单位参与,主要集中在研究所和高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欧姆龙公司研制生产的机器玩具曾风行一时,最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第17卷第4期2009年10月 系统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Vo1.17No.4 oct ,2009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刘建香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从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是对国外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介绍,包括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进展的总体概括、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以及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介绍;二是国内根植于本土的复杂网络的研究,包括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复杂网络拓扑性质、动力学行为,以及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等。并结合复杂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复杂网络;演化;拓扑;动力学行为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08(2009)04-0031-07 收稿日期:2009-01-05 作者简介:刘建香(1974—),女,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E-mail :jxliu@https://www.360docs.net/doc/a07888579.html, 0引言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而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所组成的。如果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系统的元素,两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网络就为研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 的描述方式[2、3] 。复杂网络作为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4、5],近年来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热 点,随着复杂网络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已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有学者对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给出了有价值的文献综述,而方锦清[6]也从局域小世界模型、含权网络与交通流驱动的机制、混合择优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同步与控制、广义的同步等方面对国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括,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介绍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的综述文献。本文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复杂网络模型的发展演化 网络的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就是规则网络 [7] ,它 是指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来表示,也就是说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遵循既定的规则。但是对于大规模网络而言由于其复杂性并不能完全用规则网络来表示。20世纪50年代末,Erdos 和Renyi 提出了一种完全随机的网络模型———随机网络(ER 随机网络),它指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以概率p 随机连接任意两个节点而成的网络,即两个节点之间连边与否不再是确定的事,而是由概率p 决定。或简单地说,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可以存在条边,从中随机连接M 条边所构成的网络就叫随机网络。如果选择M =p ,这两种构造随机网络模型的方法就可以联系起来。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对于大量真实的网络系统而言,它们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1998年,Watts 和Strogatz [8]提出了WS 网络模型,通过以概率p 切断规则网络中原始的边并选择新的端点重新连接 31--

网络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

文化传播 摘要: 文中一部分是个人对文化传播的理解,另一部分是网络时代为中国文化传播带来多种影响的个人观点。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播现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文化传播网络影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文化,这个词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划出了界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地球上最优秀的种族,人类凭借着他们独有的智慧,扮演了数以万年“舟”的角色! 最早的人类创造了最早的文化,虽然我们不清楚何为最早的人类,何为最早的文化,但是当“仰韶人类”并没有伴着“仰韶文化”一同被当代人发现时,我们更加懂得了“人”与“文化”之间的这种“物是人非”的关系。 不过,我们却不能这样来看两者的关系,因为个体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个体群体的繁衍、迁徙、进化让人类存在了千万年。如果说人类的存在是靠着“繁衍、迁徙、进化”,那文化的存在同样也是靠着“繁衍、迁徙、进化”来维持的,在这里我姑且把这三个词语总结为一个词“传播”。 百度上对“文化传播”的定义是——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

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我个人总感觉百度对“文化传播”的定义只是将文化看着一种地理空间上,横向的扩散,但是我认为“文化传播”不应该仅仅是三维式的扩散,为什么我们要将“文化传播”简单的看着做是“文化扩散”,为什么只能是“从这儿到那儿的传播”,不能是“从那时的那儿到这时的这儿的传播”呢?为什么“只能是从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到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的传播”不能是“曾经封建社会时的中国对当今资本主义美国的传播呢?” 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驳斥我,说:“你把时间和空间揉在了一起讲,你的“传播”抢占了“继承”与“发展”的功劳。”但是没有传播,继承和发展存在吗?庞贝古城在公元79年因为火山爆发消失,1748年被人们发现,这1000多年里庞贝古城文化没有得到传播,所以,自然而然庞贝古城的文化没有得到继承与发展。为什么课本上只教《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而不是告诉人们“文化在传播中继承与发展”?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纪录片中听到这样的话:“……这个故事在民进流传了很久”或者是“……这个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为什么这个故事在民间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呢?”…..以上的这三句话中的“流传”分别代表了三个角色“扩散”、“继承”、“发展”。而“流传”的另一个名字应该叫“传播”…….这个例子可能带有“娱乐精神”中的不严肃、不较真儿、难得糊涂,但是却能让我们感觉到“文化传播”绝对不只是“文化扩散”这么简单。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一.什么是人机交互技术? 二.人机交互技术(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iques)是指通过计算机输入、 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包括机器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人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回答问题及提示请示等。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认知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有密切的联系。也指通过电极将神经信号与电子信号互相联系,达到人脑与电脑互相沟通的技术,可以预见,电脑甚至可以在未来成为一种媒介,达到人脑与人脑意识之间的交流,即心灵感应。二.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是从人适应计算机到计算机不断地适应人的发展史。 1959年美国学者B.Shackel从人在操纵计算机时如何才能减轻疲劳出发,提出了被认为是人机界面的第一篇文献的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的论文。1960年,Liklider JCK首次提出人机紧密共栖(Human-Computer Close Symbiosis)的概念,被视为人机界面学的启蒙观点。196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国际大会,同年第一份专业杂志国际人机研究(IJMMS)创刊。可以说,1969年是人机界面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在1970年成立了两个HCI研究中心:一个是英国的Loughbocough大学的HUSAT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 1970年到1973年出版了四本与计算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专着,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六本专着,对最新的人机交互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人机交互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的架构。理论体系方面,从人机工程学独立出来,更加强调认知心理学以及行为学和社会学的某些人文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范畴方面,从人机界面(人机接口)拓延开来,强调计算机对于人的反馈交互作用。人机界面一词被人机交互所取代。HCI中的I,也由Interface(界面/接口)变成了Interaction(交互)。人机

最新神经网络最新发展综述汇编

神经网络最新发展综述 学校:上海海事大学 专业:物流工程 姓名:周巧珍 学号:201530210155

神经网络最新发展综述 摘要:作为联接主义智能实现的典范,神经网络采用广泛互联的结构与有效的学习机制来模拟人脑信息处理的过程,是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重要方法,也是当前类脑智能研究中的有效工具。目前,模拟人脑复杂的层次化认知特点的深度学习成为类脑智能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增加网络层数所构造的“深层神经网络”使机器能够获得“抽象概念”能力,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又掀起了神经网络研究的一个新高潮。本文分8个方面综述了其当前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神经网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类脑智能;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大数据 Abstract: As a typical realization of connectionism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 which tries to mimic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tterns in the human brain by adopting broadly interconnected structures and effective learning mechanisms,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lso a useful tool in the research on brain-like intelligence at present. Currently, as a way to imitate the complex hierarchical cognition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brain, deep learning brings an important trend for brain-like intelligence.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layers, deep neural network entitles machines the capability to capture “abstract concepts” and it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various fields, leading a new and advanced trend in neural network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eight applica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considering neural network and points out its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Key word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 deep learning; big data 1 引言 实现人工智能是人类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梦想。虽然计算机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智能至今仍然困难重重。伴随着神经解剖学的发展,观测大脑微观结构的技术手段日益丰富,人类对大脑组织的形态、结构与活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脑信息处理的奥秘也正在被逐步揭示。如何借助神经科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研究大脑信息表征、转换机理和学习规则,建立模拟大脑信息处理过程的智能计算模型,最终使机器掌握人类的认知规律,是“类脑智能”的研究目标。 类脑智能是涉及计算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与脑科学的交叉前沿方向。类脑智能的

浅析我国网络直播的传播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07888579.html, 浅析我国网络直播的传播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高晓雨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从网络直播在国内传播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两部分展开论述,研究发现与其他的传播方式相比网络直播有其独有的传播优势,在微小企业推广、互联网软件推广、产品推广、“网络红人”炒作、传媒、社交论坛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其传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网络直播;传播现状;发展趋势 2015年至2016年短短一年时间里,网络直播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文化业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或爱好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展示给大众,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把通过直播平台观看各种直播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的娱乐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机的平民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局的改变,导致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频率的不断增加。网络直播凭借其低成本和高交互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互联网的不足(缺乏体验)。网络直播这看似偶然的发展在这些必然因素的影推动下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迅速的席卷全球。 一、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 网络直播的实质是互联网重体验化发展和横向发展的产物,对其暂未有量化的定义。对其实质的理解可从其表现形式和展现实质两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从它的形式来看,最初的网络直播是以年轻人所关注的游戏(英雄联盟、CF、QQ飞车等)为主题,主播对这些游戏进行经验的无偿教学来达到吸引流量的效果,随着关注度的不断增长,导致了直播的商业化和直播的高收入化。正因如此,这种低成本高交互的互联网产物——网络直播迅速走红。同时,其表现形式也由单一的游戏主播发展到才艺主播(唱歌、书法、舞蹈、技术教学等)、文化传播主播、文学教学主播等多种形式。各主播存在的价值也就是他所展示的内容的高吸睛性,所以这就导致了不断有新形式的主播层出不穷的出现。而网络直播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就标志着全民直播时代的开始。 随着网络直播形式的多样化和商业化,在互联网的强大推动下导致了其产业化。在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下前后涌现了虎牙、熊猫、斗鱼、映秀等直播平台,主播也实现了实质上的职业化,随着其发展的不断壮大,网络直播也渐渐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已慢慢习惯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来展现自己和进行不断的学习;如:化妆、机修、装修以及互动等。 但由于网络直播是互联网的一个发展产物,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互联网的低体验性,但他也摆脱不了互联网的一些传统的弊病。其中网络直播的低门槛导致的平民化而引起的

人机交互的新进展

人机交互的新进展 刘强 摘要:本文阐述了人机交互的概念和地位,分析了当前人机交互领域的一些进展情况。 关键词:人机交互;识别技术;感知;融合;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 1人机交互的概念和地位 人机交互,简单来说,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交流互动。两者之间有这样一个传导链:通过人机接口技术,使人能够与计算机发生联系;而计算机则通过一种界面,使人能了解联系后的效果。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计算机行业竞争的焦点,它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的可用性和效率。计算机处理速度和性能的迅猛提高并没有相应提高用户使用计算机交互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效、自然的人-机界面。人机交互是未来IT的核心技术,也是目前国际上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随着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机交互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2 人机交互的现状 目前,在国际上人机交互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单一模式的识别技术研究;多模式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多感知信息的融合机理研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多模式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和多感知信息的融合机理研究。 2.1 多模式人机交互 多模式人机交互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的模拟。它的目标是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互方式移植到人与计算机的交互中,即将人的各种行为通过键盘、鼠标、麦克风及摄像机等转换成计算机能感知到的位置、运动及听觉、视觉等信息。感知过程是人机交互的基础,但其实现也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视觉感知部分尚未很好地得到解决,在处理诸如人体感知、手势识别、表情识别等感知行为时,目前的技术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多模式人机交互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1语音识别技术 通过语音与计算机交互是人机交互过程中最自然的一种交互方式,也是未来最被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目前,在此领域内可用的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句的生成及自然语言对话等。语音识别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Audry系统,此后研究者们逐步突破了大词汇量、连续语音和非特定人这三大障碍。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一些商业化的产品,比如语音识别在身份确认上的应用,准确率已经达到99%,一句“芝麻开门”打开房门已经不是传说。 2.1.2手势识别技术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过程中,手势一般是伴着语音同时进行的。在语言交流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手势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大部分场合下,手势是对语言交互的补充。比如,我们在介绍一个物体的模糊的大小时,往往要利用手势。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手势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笔输入的二维手势,另一种是真正用手作出的三维手势。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基于笔输入的手势,这是因为这种手势的识别处理相对容易一些。而三维手势,由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存在的困难,目前实用化的系统不多。有些系统虽然采用了三维手势技术,但大多是利用数据手套完成的。而这一方面系统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交互起来也不自然。最近,在ieee的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几篇有关三维手势的识别研究,他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及彩色petri网模型。 2.1.3人脸识别技术 表情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表情识别可以大大增强计算机的友好程度,提高其智能感知水平。另外,人脸的方向、人眼的跟踪都表达着交互的信息。视点的变化既能反映心理活动,又能反映注意方向,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视点跟踪,可以检测目光在屏幕上的所及之处,并作出恰当的响应。这尤其可帮助某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使用计算机。因此,有关人脸的研究,在新一代人机交互中非常重要。相应的

网络传播及其影响

网络传播过程中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它带来的社会效应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人们对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获取日益习惯和依赖,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万事都有其两面性,在网络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多样化和便捷的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其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比如因为网络的某些特征,被一些倒行逆施的人或者是邪教、反政府组织利用来进行破坏社会,引起社会恐慌;因为信息流传的速度很快和电子技术的发达,人们的隐私也无形中被侵犯;而信息的泛滥和言论的自由,也导致了信息的真实性急剧降低;信息,无论是良性信息还是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迅速增大增快,不再限制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而是借助各种传播模式呈发散状传播。这也带来了“信息垃圾”、“信息过量”等诸如此类的话题。。。。。总之在我们享受网络传播给我们带来优惠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这些消极影响。下面我就网络传播在恶性信息的传播这方面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讨论。 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自由的同时,一带来了垃圾信息、语言暴力等不文明现象。现在很多网民也已逐步想贴吧、微博等新形式演变。这些都会将信息迅速传播开来。其中不乏一些发帖者不惜制造虚假信息,歪曲事实,还有一些人明知道会招来血雨腥风还是会故意提出另类的观点。网民面对大量的信息,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无论有用无用,无论对错,无论真假。 因为言论的自由,很多人都会在网络上宣泄情绪。参与者素质良莠不齐,低劣信息较多,有的甚至可以将论坛转变为单纯的“泄压阀”,不负责任的发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言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缺乏理性的情绪化的宣泄不仅不会形成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很容易导致对社会的不稳定。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人们上网学习、查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这对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所以,对于网络传播过程中如何甄别真假、对错,就需要更为完善的“把关人”体系,从而趋利避害让网络传播真正为我们的社会进步服务。在各种信息中夹杂着的一些恶意信息,若任其传播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和处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的革新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用在不同人手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网络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以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也使中国的互联网络更加健康地发展

2019智能汽车人机交互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19智能汽车人机交互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目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5) (一)人机交互与人机交互界面 (5) (二)人机交互发展趋于人性化、高效化 (5) 1、早期手工作业阶段 (6) 2、作业控制语言及交互命令语言阶段 (6) 3、图形用户界面(GUI)阶段 (6) 4、网络用户界面阶段 (6) 5、多通道人机交互阶段 (6) (三)人机交互已成为智能汽车的发展的核心问题 (7) 二、智能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现状 (7) (一)人机交互研究呈多学科融合特征 (7) (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流程 (8) (三)智能化趋势对人机交互提出更高的要求 (9) (四)国内外典型的人机交互系统 (10) 1、宝马iDrive 系统 (11) 2、奔驰COMAND 系统 (11) 3、奥迪MMI 系统 (11) 4、安吉星系统 (12) 5、福特MyFordTouch 系统 (12) 6、沃尔沃SENSUS 系统 (13) 7、日产CARWINGS 系统 (13) 8、丰田G-book 系统 (14) 9、荣威inkanet 系统 (14) 10、比亚迪DiLink 智能网联系统 (15) 三、智能汽车人机交互发展趋势 (15) (一)交互内容和场景的扩展 (15) 1、智能汽车与环境充分交互 (16)

2、智能汽车的多场景化交互 (16) 3、车内及车外信息显示与分析 (17) 4、智能汽车人机共驾交互设计 (17) (二)交互方式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 (18) 1、显控一体化交互 (18) 2、多通道协同交互 (19) 3、基于生物识别和感知技术的人机交互 (19) 4、基于智能化技术的情感交互 (20)

小世界网络综述

关于小世界网络的文献综述 一、小世界网络概念方面的研究 Watts和Strogatz开创性的提出了小世界网络并给出了WS小世界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比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比较大的聚类系数。所谓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是指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平均值。聚类系数被用来描述网络的局部特征,它表示网络中两个节点通过各自相邻节点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以及衡量网络中是否存在相对稳定的子系统。规则网络具有大的特征路径长度和高聚类系数,随机网络则有短的特征路径长度和比较小的聚类系数[1]。 Guare于1967年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提出了“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理论,即“小世界现象”。该理论认为,在社交网络中存在短路径,即人们只要知道自己认识的人,就能很快地把信息传递到任何远方目标[2]。 .Stanleymilgram的邮件试验,后来的“培根试验”,以及1998年《纽约时代周刊》的关于莱温斯基的讽刺性游戏,都表现出:似乎在庞大的网络中各要素之间的间隔实际很“近”,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小世界效应[3]。研究发现,世界上任意两个人可以平均通过6个人联系在一起,人们称此现象为“六度分离” [2]。 二、小世界网络模型方面的研究 W-S模型定义了两个特征值:a.特征路径的平均长度L。它是指能使网络中各个结点相连的最少边长度的平均数,也就是上面说的小世界网络平均距离。b.集团化系数C。网络结点倾向于结成各种小的集团,它描述网络局部聚类特征。 稍后,Newman和WattS对上述的WS模型作了少许改动,提出了另一个相近但较好的(NW)小世界网络模型[5],其做法是不去断开原来环形初始网络的任何一条边、而只是在随机选取的节点对之间增加一条边(这时,新连接的边很可能是长程边)。这一模烈比WS模型容易分析,因为它在形成过程中不会出现孤立的竹点簇。 其次,还有Monasson小世界网络模型[6]以及一些其它的变形模型包括BW 小世界网络模型等等[7]。 三、小世界网络应用方面的研究 ①、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Wdt怡和StrogatZ证明疾病全球传播所需的时间和特征路径长度非常相似,只要在传播网络中加人一些捷径就可以使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运用病毒在小世界网络中的传播性质可推出信息在一个平均分离度为6的网络中传播要比在平均分离度为一百或一百万的网络中快得多[8]。 许多知名的生物网络表现出了小世界网络节点间的关连性。一般的小世界网络模型,也利用了网络的无向和无标度特性来展示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网络模型能模拟一些神经网络的重要性质,例如,染色体结合的方向和标度。 [9][10]。 有学者研究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有小世界结构的联想记忆模型。这一网络检索某一存储的模型的有效性展示了混乱的有限价值的阶段转换。更加常规化的网络很难恢复这个模型,而对混合的不对称的状态更有效。[11]。 ②、在博弈论方面的应用

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进入文化传播领域,引发了人类文化传播的巨大变革,使人类的文化传播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国地方优秀文化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进行卓有成效的网络传播,很值得我们去分析和研究。该文以梅州客家文化为例,分析了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梅州;客家文化 高级实验师,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1]近年来,网络传播以其方便快捷、图文声像并茂、视听并举、传受互动等优势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为我国地方优秀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和人才等优势一直占据着互联网传播的垄断地位,不断倾销他们自己的文化,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覆盖和消解我国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使得地方优秀文化逐渐沦为网络时代的边缘文化,同时,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随意性、自由性和功利性,使得网络传播中出现了大量的不良文化和污染信息,形成对我国文化的侵蚀,影响我国地方优秀文化的网络传播。 因此,网络传播在为我国地方优秀文化传播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地方优秀文化的网络传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传播?本文以梅州客家文化为例,从官方网站、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三种不同类型的网站入手,深入调查和分析当前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希冀为我国地方优秀文化的网络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梅州客家文化网络传播现状简介 客家民系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梅州客家文化属于我国典型的地方优秀文化。因此,在分析和研究我国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方面,梅州客家文化很具有代表性。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客家文化网络传播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目前客家文化网站(为了研究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本文选择客家文化网站加以研究,而不是只选择梅州客家文化网站)数量众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为了方便介绍,我们以不同类型客家文化网站(按照网站主办者的不同进行分类)为分析单位,从中选择典型的、具有代

网络信息传播的利弊及其当代意义

网络信息传播的利弊及其当代意义 网络时代的新闻与传播 传播是实现新闻信息相社会大众公开的最关键工具,可以说新闻传播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新闻行业领域的进步。而在网络时代的推动下,新闻传播无论是在结构、体系还是方式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大楚网的总编谢先生当时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媒体是不断变化的,传统媒体的未来嵌入到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就像手机与手表,两者都能看时间,但手机还承载着你

的社交关系,所以大家都带着手机,而很少有人带手表。” 那么,当时代的进步使得新闻传播的改变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大楚网依靠腾讯在网络上的信息而发表新闻,这并不是最新最有时代的方法。因为很多网络媒体都没有记者同时也要依靠着这种方法发布者新闻消息。 “最湖北,最生活。”是大楚网对于自己的定义。同时也象征了其区域性质的传播理念。网站利用腾讯QQ的技术,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合作,重点与百万大报《楚天都市报》搭建深度互信平台,为湖北受众提供资讯服务。由此,大楚网便可以依靠1300万位湖北的、甚至是其它地区的QQ用户立即了解到大量的新闻信息。 新闻传播依靠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成为了当代又一新的传播重点。 在大楚网这样信息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交流网站,在当下也拥有着即为明显的优势。 一来是新闻传播的资源共享性。资源共享是网络时代下互联网通信技术最大的优点,利用这种传播媒介可以实现不同地域、不同用户之间新闻资源的共享。 二来新闻传播的更新快捷性。传统的新闻传播依托于收音机、电视、报纸的媒介,最大特点在于更新新闻的时间是固定的。而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沟通无极限”,依托强大的互联网网络媒体将实时新闻及时的传递给第三接受者。例如近一、两年来兴起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同样也是新闻传播中的一种,它使人们可以即时将身边发生的新鲜事通过客户终端传递到互联网网络中,加速了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也满足了人们对与新闻资讯的强大需求。 当然,这样的网路媒体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网络时代虽然推动着新闻传播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但受到各种媒介工具的随意性与网站编辑水平差异性的影响,新闻传播在这一社会发展始终缺乏严谨性。网络时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着新闻信息资源传播与更新的水平,却难以避免因传播频率加快而引起的质量缺陷。

网络信息传播复杂性研究[文献综述]

(2011届)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网络信息传播复杂性研究 学院: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一、前言部分 网络信息传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 提出的概念各不相同。目前, 国内外进行网络信息传播研究的学者主要来自于新闻传播学和信息管理两大领域, 新闻传播学的学者大多使用“网络传播”这一名称, 所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大多局限于新闻的网络传播方面。而从事信息管理方面研究的学者更乐于使用“网络信息传播”这一称谓, 所探讨的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广泛一些, 突破了新闻的网络传播, 主要涉及到网络商务信息的传播、网络科技信息的传播、政府信息的传播等 [1] 。 1 网络信息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人类的本性, 几乎从人类诞生起, 就有传播的存在。但各国学者对传播一词的界定仍没有定论。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类: 一种观点认为, 传播是传播发送者通过渠道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以引起反应的过程; 另一种观点认为, 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 化为两个人或更多的人所共有的过程。 何为网络信息传播? 所谓的网络信息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 传播活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信息, 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 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信息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 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 从而达到其社会化信息传播的目的【2】。 2 网络传播的概念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同志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特点:全球性、 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式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匡文波在网络传播学概论中提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星 系(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3]。 所谓网络传播, 其实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的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 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定稿版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 现状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一. 什么是人机交互技术 二. 人机交互技术(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iques)是指通过计算机输 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包括机器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人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回答问题及提示请示等。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认知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有密切的联系。 也指通过电极将神经信号与电子信号互相联系,达到人脑与电脑互相沟通的技术,可以预见,电脑甚至可以在未来成为一种媒介,达到人脑与人脑意识之间的交流,即心灵感应。二.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是从人适应计算机到计算机不断地适应人的发展史。 1959年美国学者B.Shackel从人在操纵计算机时如何才能减轻疲劳出发,提出了被认为是人机界面的第一篇文献的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的论文。1960年,Liklider JCK首次提出人机紧密共栖(Human-Computer Close Symbiosis)的概念,被视为人机界面学的启蒙观点。 196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国际大会,同年第一份专业杂志国际人机研究(IJMMS)创刊。可以说,1969年是人机界面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在1970年成立了两个HCI研究中心:一个是英国的Loughbocough大学的HUSAT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 1970年到1973年出版了四本与计算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专着,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六本专着,对最新的人机交互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人机交互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的架构。理论体系方面,从人机工程学独立出来,更加强调认知心理学以及行为学和社会学的某些人文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范畴方面,从人机界面(人机接口)拓延开来,强调计算机对于人的反馈交互作用。人机界面一词被人机交互所取代。HCI中的I,也由

人机交互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UI设计发展趋势)

人机交互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UI设计发展趋势) 摘要人机交互的风格经历了命令界面、图形界面、多媒体界面等主要发展阶段,目前正向虚拟现实技术和多通道用户界面的方向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并进而探讨什么是理想、自然的人机交互模式。 关键词人机交互交互风格多通道用户界面虚拟现实 Abstract The style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includingcommand user interfac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irect manipulation user interface,multimedia user interface, and is rogressing toward multimodal user interface and virtualrealit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discuss what isthe ideal and natural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mode. Key Words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raction style Multimodal user interface Virtualreality 引言 人们对人机系统关系的认识问题,伴随着人机关系基本观点的变化由来已久。在计算机出现的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机交互技术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以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总结人机交互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1)就用户界面的具体形式而言,过去经历了批处理、联机终端(命令接口)、(文本)菜单等多通道——多媒体用户界面和虚拟现实系统。 (2)就用户界面中信息载体类型而言,经历了以文本为主的字符用户界面(CUI)、以二维图形为主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多媒体用户界面,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通信带宽不断提高。 (3)就计算机输出信息的形式而言,经历了以符号为主的字符命令语言、以视觉感知为主的图形用户界面、兼顾听觉感知的多媒体用户界面和综合运用多种感观(包括触觉等)的虚拟现实系统。在符号阶段,用户面对的只有单一文本符号,虽然离不开视觉的参与,但视觉信息是非本质的,本质的东西只有符号和概念。在视觉阶段,借助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使人机交互能够大量利用颜色、形状等视觉信息,发挥人的形象感知和形象思维的潜能,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早期的计算机系统只有单调的峰鸣声,虽然多媒体技术将声频形式和视频形式同时带入人机交互,但仍缺少听觉交互手段,即人处于被动收听状态,声音缺少位置和方向的变化,交互输入方面仍沿用图形用户界面所采用的键盘和鼠标器等交互设备。当前,在人机交互中结合进视觉的、听觉的以及更多的通道是必然趋势,特别是将听觉通道作为补充的或替换的信息通道已显示出重要性和优越性〔1〕。 (4)就人机界面中的信息维度而言,经历了一维信息(主要指文本流,如早期电传式终端)、二维信息(主要是二维图形技术,利用了色彩、形状、纹理等维度信息)、三维信息(主要是三维图形技术,但显示技术仍利用二维平面为主)和多维信息(多通道的多维信息)空间。 不论从何种角度看,人机交互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对人的因素的不断重视,使人机交互更接近于自然的形式,使用户能利用日常的自然技能,不须经过特别的努力和学习,认知负荷降低,工作效率提高。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特别是自80年代以来,在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简要回顾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