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实验动物死亡和伤病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

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实验动物死亡和伤病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

中国科学院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强磁场中心实验动物房

1 目的:

规范屏障系统动物实验室内实验动物死亡和伤病实验动物的处理程序,保证动物实验结果有效、准确。

2 操作方法:

2.1实验动物死亡处理:

2.1.1发现动物死亡后,立即取出并报告实验研究项目负责人或联系人;

2.1.2由实验技术人员或实验项目负责人对死亡动物进行鉴定;对非实验原因或

不明原因的死亡动物,应迅速组织力量确认死亡原因。

2.1.3动物尸体装入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袋中,带到指定存放处,根据研究人员的

指示存放冰箱,等待剖检或低温冷藏处理;

2.1.4如怀疑或确认是由微生物污染引起死亡的,销毁该实验室中所有的实验动

物,并进行彻底的净化。

2.2伤病实验动物的处理:

2.2.1对互相咬伤,抓伤或给笼具夹伤的动物,轻微的给予治疗,严重的给予安乐死。

动物微生物实验仪器操作规程汇总(DOC)

高压蒸汽灭菌锅操作规程 一、操作步骤 1、开盖:向左转动手轮数圈,直至转动到顶,使锅盖充分提起,拉起左立柱上的保险销,向右推开横梁移开锅盖。 2、通电:接通电源,此时欠压蜂鸣器响,显示本机锅内无压力(当锅内压力升至约0.03Mpa 时蜂鸣器自动关闭),控制面板上的低水位灯亮,锅内属断水状态。 3、加水:将纯水或生活用水直接注入蒸发锅内约8升,同时观察控制面板上的水位灯,当加水至低水位灯灭,高水位灯亮时停止加水。当加水过多发现内胆有存水,开启下排汽阀放去内胆中的多余水量。 4、放样:将灭菌物品仪器堆放在灭菌筐内,各包之间留有间隙,有利于蒸气的穿透,提高灭菌效果。密封:把横梁推向左立柱内,横梁必须全部推入立柱槽内,手动保险销自动下落锁住横梁,旋紧锅盖。 5、设定温度和时间:按一下确认键,进入温度设定状态,按上下键可以调节温度值,再次按下确认键,进入时间设定状态,按左键或上下键设置需要的时间,再次按动确认键,设定完成,仪器进入工作状态,开始加热升温。 6、灭菌结束后,关闭电源,待压力表指针回落零位后,开启安全阀或排汽排水总阀,放净灭菌室内余气。若灭菌后需迅速干燥,须打开安全阀或排汽排水总阀,让灭菌器内的蒸汽迅速排出,使物品上残留水蒸气快速挥发。灭菌液体时严禁使用干燥方法。 7、启盖:同第一步。 二、注意事项 1、堆放灭菌包时应注意安全阀放汽孔位置必须留出空气,保障其畅通,否则易造成锅体爆裂事故。 2、灭菌液体时,应将液体灌装在耐热玻璃瓶中,以不超过3/4体积为好,瓶口选用棉花纱塞。 3、本器尽量使用纯水,以防产生水垢。 动物微生物生实训室

生物显微镜操作规程 一、操作步骤 1、将所需观察的标本放在工作台上卡夹住。 2、将各倍率物镜顺序装于物镜转换器上,目镜插入目镜筒中。 3、操作时将标本移动到工作台中间,先用10×物镜观察,打开电源开关把亮度调节钮移至适当位置,转动粗调手轮将工作台上升到能见到标本的影形,转动微调手轮即可得到清晰的物象。光亮的选择可转动聚光镜架手轮使聚光镜上升或下降,再调节可变光栏,使改变交栏孔径以便获得适合各类细节标本的照明亮度。(为光源和观察需要备有滤色片供使用,滤色片装于可变光栏下部的托架上,可得到选择的色泽。如用低倍物镜观察液体及用高位物镜时感到光源太强时,可将毛玻片装于可变光栏下部托架上使用,可得到暗淡光线)转动工作台上纵向手轮,使工作台同标本作前后方向移动,转动横向手轮使标本作左右方向移动。将所需观察的物体移至中心观察,然后转至高倍物镜或油浸物镜进行观察(用油镜时需加注香切片物体)仍能看见物体的影象,需再转动微调手轮即可达到清晰的物象。例用完毕只要转动粗调手轮将工作台下降到底,再将亮度调节钮移到最小亮度处最后关上电源开关。 4、调节亮度调节钮可以改变灯泡发光亮度以获得最佳亮度。 5、更换灯泡方法:把钨卤素灯插入灯座,然后将它插入底座下方插口处即可。

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SPF级动物实验室 标准操作程序文件编号:ZDGWSPF/GL-01 (第1版) 实施日期:2007年3月30日 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编号: 持有人: 编写人:审核人:批准人: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SPF级动物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文件编号:ZDGWSPF/GL-01 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建设的意义修改页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SPF级动物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文件编号:ZDGWSPF/GL-01 第1版第0次修改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建设的意义第1页共1页 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的条件要求很高,对屏障环境内环境的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对动物实验室的管理及所有进入动物实验至的人员、物品和实验动物都有特殊的要求。为使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并符合GB/T 4925—200的标准,使相应等级的动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杜绝事故隐患,根据: 1.国家科委《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2.国家科委《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 3.国家科委《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定》; 4.国家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 5.广东省科委《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6.国家科委及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级(啮齿类和兔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哺乳类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全价营养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7.卫生部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医学实验动物监测手册》; 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标准操作规程。 本标准操作规程涉及SPF级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外来实验人员,所有有关人员(包括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实验人员、设备维护保养人员和其它人员)都必须严格认真执行,严禁违规操作。

【环境-管理】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 供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的特定场所,以及动物生存的外部条件,总称为实验动物环境;其中动物房舍、辅助建筑以及所需的各种设备等,若用于动物繁殖、生产的称为实验动物设施,若是用于动物实验的称为动物实验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可分为: ?外环境。是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周边环境。如气候或其他自然因素、邻近的民居或厂矿单位、交通和水电资源等。 ?内环境。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内部的环境。内环境又细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前者是指实验动物的饲养间或实验间的整体环境状况;后者是指在动物笼具内,包围着每个动物个体的环境状况,如,温、湿度,气流速度,氨及其他气体的浓度,光照,噪音等等。 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和质量,以及对动物实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高等级的实验动物,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和恒定。因而,对环境条件人工控制程度越高,并符合标准化的要求,生活这样环境中的动物,就越具有质量上的保证,一致性的程度就越高,动物实验结果就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也使同类型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较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及其控制: ?气候因素。包括有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在普通级动物的开放式环境中,主要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仅可通过动物房舍的建筑座向和结构、动

物放置的位置和空间密度等方面来作有限的调控。在隔离系统或屏障、亚屏障系统中的动物,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对上述的因素予以人工控制。在国家制定的实验动物标准中,对各质量等级动物的环境气候因素控制,都有明确的要求。 ?理化因素。包括有光照、噪音、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和消毒剂等。这些因素可影响动物各生理系统的功能及生殖机能,需要严格控制,并实施经常性的监测。普通级动物要在适当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予以监控;尤其是清洁级以上等级的动物,应通过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各种设备,按国家颁布的各个等级标准,严格予以控制。 ?生物因素。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个体周边的生物状况。 包括有动物的社群状况、饲养密度、空气中微生物的状况等。例如,在实验动物中许多种类,都有能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群体的特性。对动物进行小群组合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不同种之间或同种的个体之间,都应有间隔或适合的距离。对实验动物设施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有明确的要求,动物等级越高要求越为严格。国家标准规定,亚屏障系统设施内空气落下的菌数少于或等于12.2个/皿时,屏障系统2.45个/皿时,隔离系统0.49个/皿时。实验动物的房舍设施 这里指的实验动物设施是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的总称,是为实现对动物所需的环境条件实行控制目标而专门设计和建造的。实验动物设施依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各个功能区域,各自有不同的要求。 实验动物设施的等级及其规划结构要点

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动物隔离检疫标准操作规程【模板】

标 准 操 作 规 程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实验动物隔离检疫 标准操作规程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for ethical review system of Laboratory Animal 制定者 Author 兽医办公室/兽医师 Veterinary office 审查者 Reviewer 肖春兰 动物质量办公室/技术员 Technican of Animal Quality Lab 审查者 Reviewer 王婧 办公室主任 Office Director 机构负责人批准Facility Manager Approver 周正宇 中心最高领导者 Top Manager of the Center

修订记录(Revision History)

发放记录(Revision History)

1、目的(Purpose) 规范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隔离检疫标准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 (Scope) 此文件适合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所有动物隔离检疫。 3、职责(Responsibility) 3.1 文件编写、批准人员对该文件编写和修改的有效性负责。 3.2 文件编写人员负责根据此文件,对担任实验动物隔离检疫的工作人进行 培训和指导。 3.3 担任实验动物隔离检疫的工作人,负责执行本标准操作规程,并负责反馈 相关信息。 4、操作规程(Procedures) 凡自主采购且来源为不是免检单位(见附表1)的SPF级实验动物,均需在进入我中心SPF动物房前,接受隔离检疫。 4.1 提交自购申请 凡自主采购实验动物的个人及单位,均需向我中心提交自购实验动物申请。 4.1.1 登陆动物管理系统 科研计划人以科研计划用户身份登陆苏州大学实验动物管理系统。 4.1.2 提交动物订购申请 科研计划人点击动物订购项,添加动物订购申报。 4.1.3 注意事项

动物实验标准操作规程

动物实验标准操作规程 一、人流线路工作人员进入第一更衣室→脱去个人外衣(饰品)放入衣柜→脱去蓝色拖鞋后(→淋浴室)进入第二更衣室→穿上红色拖鞋→手消毒(0.1%新洁尔灭)→按操作规范穿上无菌连体衣,戴上一次性无菌口罩、手套→进入缓冲间→风淋→进入清洁走廊→进入洁净区域工作→进入饲养室或检疫室→所有工作结束后→进入污物走廊、脱掉红色拖鞋→进入缓冲间→穿上蓝色拖鞋,进入洗刷、消毒区域,取掉手套、口罩、连体衣,分别放入指定的回收桶中→进入第一更衣室,穿上个人衣(饰)→出屏障系统。 二、物流线路物品→高压蒸汽灭菌器或传递窗或渡槽→消毒传递间→清洁准备室→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物经包装处理→(后室缓冲间)→次清洁走廊→气闸(缓冲间)→清洗消毒室→外部区域。 三、动物流线路外来SPF级实验动物→传递窗→消毒传递间→清洁准备室→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生产繁殖或实验处理后→(后室缓冲间)→次清洁走廊→气闸(缓冲间)→清洗消毒室→外部区域。 四、空气(压力)流程新风口→空气初效过滤器→空气中效过滤器→空气高效过滤器→屏障系统内各区域并产生压力梯度: ①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后室缓冲间)→次清洁走廊→气闸(缓冲间)→室外。②(进入屏障系统内)气闸(缓冲间)→第2更衣室→淋浴室→第1更衣室→室外。③(离开屏障系统内)气闸(缓冲间)→清洗准备间

(消毒室)→外部区域。④消毒传递间→传递窗→清洗消毒室→外部区域。 五、注意事项为了防止空气倒流,必须调节并保持4.4中各区域间的压力梯度,同时,必须时刻保证2更衣室、消毒传递间、气闸(缓冲间)至少20Pa的正压。 六、质量记录动物/物品传递管理记录表、动物饲养环境参数与异常情况记录表。

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隔离器的操作程序与维护要求

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隔离器的操作程序与维护要求 1、操作程序 1.1 隔离器的消毒:密封隔离器,通过压差表确定其不漏气后,用2% 的过氧乙酸对隔离器进行喷雾消毒,并保持24 h,24h后,再次确认隔离器无漏气后,打开通风机,通风48h 后, 进行微生物检测, 检测方法依据GB2001-14925标准。 1.2 隔离器的传递仓使用 外侧操作人员打开外门,先将物品脱去外包装,使物品尽可能单体化,然后用2% 的过氧乙酸对物品的表面进行全方位的擦抹或喷雾消毒,最后放至传递窗/间内,摆放要有表面空间,使其能与消毒药液/气体充分接触,关闭外门,消毒时间必须保持30min以上。 消毒结束后,清洁区工作人员打开内门,取出物品(需用容器盛装时,可用物品接收间的空鼠盒盛装),关闭内门。传递仓/间双侧门不可同时打开 1.3 饲育物品进出隔离器 饲料应使用全价颗粒饲料,应使用60Co照射灭菌饲料或高压灭菌饲料,高压灭菌饲料应用牛皮纸包装三层,经121℃、20min高压灭菌处理后,拆掉外包装,放入传递箱内,用2% 的过氧乙酸喷雾消毒30min后,传入隔离器使

用。钴60照射灭菌饲料,外包装经消毒药品擦拭消毒,放入传递仓内,用2% 的过氧乙酸喷雾消毒30min后,传入隔离器使用,饮用水应经过酸化,放入灭菌箱,经高压灭菌处理后, 放入传递仓内,传入隔离器内使用。 物品进入,实验或饲养物品,应用放入密封消毒灭菌传递 箱内,通过高压灭菌 处理,高压前应打开灭菌盒通气孔,高压后应关闭灭菌盒 通气孔,待冷却后,外表用消毒药品擦拭消毒后,放入传 递仓内,用2% 的过氧乙酸喷雾消毒传递仓,保持30min后从里侧取出物品。 1.4 实验动物进出隔离器 用专用的运输盒装取动物,用消毒药品擦拭消毒运输盒 后,把运输盒送入隔离器传递仓内,关闭外侧门,用2% 的过氧乙酸进行消毒,30 min后,打开内侧门取出运输 盒,拿出动物放入饲养盒内,即可进行饲养。 1.5 物品及动物取出,将物品或动物(动物须装在运输盒内) 放入已喷雾消毒30 min以上的传递仓内,关好传递仓内侧门,打开外侧门取出。 1.6 隔离器应正压运行,压差应保持在10~20Pa,压差不够时,应及时调整风量旋钮。 1.7 每天使用后,应填写<<隔离器饲养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记 录表>>。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 点击次数:488 发布时间:2009-12-9 21:42:45 前言 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及附录I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4925-2001 代替 GB 14925-1994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1-08-29 批准发 布 2002-05-01实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概述: 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 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 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 I 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 (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

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 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 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d)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广泛筛选 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管理制度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管理制度 目的:加强动物实验屏障环境管理,确保设施安全运行,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 范围:动物实验屏障环境 职责:动物实验屏障环境全体工作人员 内容: 1.对工作的要求 1.1 本实验室是我校科研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 接反映我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日常管理工作受科技处的监督。 1.2 本实验室面向校内各相关专业开放,承担着科学研究与 人才培养的双重责任。要求本实验室全体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本职工作。 1.3凡在本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学院的领导和工作安 排。 1.4本实验室的管理、实验、饲养和辅助人员应接受专门培 训和进修,并持证上岗。

1.5 在本实验室工作和进行动物实验的全体人员,必须严格 执行《动物实验屏障环境标准操作规程(SOP)》。 1.6凡需进入本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需申请、经同意并参加 培训后,方可进入实验室。 1.7工作时间内保持各动物实验室内的安静,不可大声喧哗。 1.8未经消毒的物品以及私人用品一律不准带入屏障系统。凡需带入屏障环境与实验有关的仪器设备,必须提前申请,经同意后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规程传递进入实验室。 1.9本动物实验室为非感染性实验室,不得进行感染性实验。2.设施管理要求 2.1本设施属于单走廊布局的实验动物实验设施,洁净区内 洁净度为l万级。 2.2本设施启用前或已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应按照使用工艺 要求进行消毒程序。 2.3设施日常运行应严格按照设备使用手册要求进行,严格 执行本部制定的屏障设施运行操作规程(SOP)进行操作。 2.4设施内的环境指标值应符合“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实验的动物环境及设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 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 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 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 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 4.1 选址 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动物实验室管理规定

动物实验室管理规定 为加强对动物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确保实验研究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以及安全评价符合标准,同时为了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及蔓延,根据我动物实验室实际情况规定如下: 1.实验动物的管理及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执行。 2.国家对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实行许可证制度。本动物实验室(屏障环境)已获得《广东省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面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开放。需要开展动物实验的单位和个人,可向动物实验室提出申请,经审批通过并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即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的饲养和实验操作。 3.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培育,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对其质量实行控制,用于科学研究、教学、医药、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4.在动物实验室进行动物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动物实验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安排。 5.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督实验动物工作,动物实验室具体负责动物实验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工作。 6.动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实验动物技术人员和饲养人员)必须经过正规的实验动物培训,并持有“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颁发的《实验动物技术培训班结业证书》或相关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实行定期健康体检制度,确认无传染病(含微生物和寄生虫)和其他影响实验动物工作疾病的人员方可上岗。 7.凡申请进入动物实验室进行动物实验操作的人员(包括研究生)必须提交相关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无证人员必须参加本动物实验室举办的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颁发的《实验动物上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申请进入动物实验室从事动物实验操作。 8.购买实验动物必须选择有资质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在动物进入动物实验室的同时提交《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原件。

实验室相关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预防与控制院感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目标,防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2、适用范围:检验部门工作人员。 3、定义:无 4、管理要求: 4.1进入规定 4.1.1在实验室入口处应贴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注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和负责人电话。 4.1.2未经许可,非授权人员不应进入实验室。 4.1.3. 实验室门应保持关闭状态。 4.1.4. 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个人衣物不应带入实验室。 4.2.个人防护 4.2.1.工作服 4.2.1.1. 在实验室工作时,应穿着工作服。 4.2.1.2. 不应穿着实验室工作服离开实验室。 4.2.1.3. 实验室工作服不应与日常服装放在一起。 4.2.2.手套 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用过的一次性手套应丢入感染性医疗废物袋内。 4.2.3.洗手 脱手套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都应洗手。 4.2.4.其他防护 4.2.4.1. 当有可能受到喷溅物污染、碰撞或人工紫外线辐射伤害时,应戴合适的护目镜。 4.2.4.2. 不应再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4.2.4.3. 不应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接触镜(隐形眼镜)。 4.2.4.4. 不应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内储存食品和饮料。 4.3.实验室工作区 4.3.1.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4.3.2. 每天工作结束后,应消毒工作台面和生物安全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4.3.3. 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应废弃于医疗废物容器内,不得与普通垃圾混放。需要清洁再利用的材料,应先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4.3.4. 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应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参考文献:[1] WHO.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2004. 5、标准无 6、流程(无) 7、表单(无) 8、相关文件 8.1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S].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

东南大学试验动物中心屏障系统管理制度

东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屏障系统管理制度 第一章屏障内动物饲育管理操作规范 l、严格按人员、物品进出屏障设施的规定和要求操作,单向流动。 2、准备当天所需物品。(包括鼠笼、饮水、消毒液、饲料等) 3、按周计划表进行动物换笼、断乳、配种、卫生、消毒等工作;必须使用消毒液浸泡的镊子夹取动物。 4、每天记录饲育室内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出现异常,及时汇报。 5、及时更换饮水和添加饲料,不得出现断缺。 6、每天坚持检查母鼠生产、哺乳情况,及时调整哺乳仔数,观察动物生长状况及有无漏水等现象,做好卡片记录,工作日记和周报表。 7、日常工作完毕,应将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清扫地板,彻底擦拭消毒地面一遍。每周五还应对屏障内所有其它区域及物品进行擦拭消毒,之后用消毒液对屏障内所有区域进行喷雾消毒。 8、按规定开关照明灯、紫外灯。 第二章工作人员进出屏障设施的规定和要求 l、感冒、皮炎及各种病菌、病毒携带者禁止进入洁净区; 2、进入屏障区前,先换拖鞋,入更衣室,一切个人用品如钥匙、饰物、手表、眼镜、通讯工具等不得带入; 3、洗手时间不少于1分钟,完毕后入无菌更衣室,打开灭菌包用灭菌毛巾擦干后分别戴上口罩、帽子,穿上连体的灭菌服、鞋套、拖鞋,戴上消毒手套; 4、入风淋室风淋; 5、进入清洁走廊-内准备室(提取所需用品)-饲育室进行工作; 6、随手关门,严禁两扇门同时打开,以保证压差的维持; 7、工作完毕后,将废弃物品等随人从非清洁走廊退出。

第三章物品进出屏障设施的基本要求 1、凡是可以清洗的物品(如饲养盒、饮水瓶等),在消毒灭菌处理前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 2、凡进入屏障设施内的一切物品,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的流向路线进入。根据物品的性质可分别通过高压蒸汽灭菌器和传递窗两种不同的途径消毒灭菌后进入; 3、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分别从高压蒸汽灭菌器、传递窗的洁净操作侧取出,放在内准备室备用; 4、消毒灭菌过的物品贮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七天内用完最好; 5、使用后废弃的物品和更换的笼具、饮水瓶等从污物走廊搬出。 第四章实验动物进出屏障设施的基本要求 1、采购和引进相应等级的动物时,应向国家规定的供种单位采购和引进; 2、必须明确购入动物的品种(系)、性别、体重、数量、级别,购入的时间及动物质量合格证、动物遗传背景资料等; 3、动物到达后,检查运输盒的密封情况,对照订货条件进行验收; 4、将运输盒外表面用消毒液彻底擦拭消毒,放入传递窗,喷洒2%过氧乙酸溶液,用紫外线灭菌灯照射后,在内准备室打开包装,将动物移入饲养盒内,在动物隔离室观察一周,未见异常后转入饲养室。 5、传出动物时,用已灭菌过的带过滤装置的专用运输盒装入动物后,封口胶布封严; 6、将传出动物的品种(系)性别、日龄、微生物等级等有关资料写在动物标签上,随人带出。 第五章东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实验室内部规章制度 一、SPF级动物实验室组织结构 1、SPF级动物实验室由实验动物中心主任直接领导。 2、SPF级实验室设置负责人1人,工作人员若干人。

SPF屏障系统

SPF级动物屏障系统 导读:【摘要】总结SPF级动物屏障系统的运营管理经验,包括屏障系统设施的维护,饲料质量的保证,大小鼠的饲养操作执行情况,实验动物质量的保证等几个方面。【关键词】… 【摘要】总结SPF级动物屏障系统的运营管理经验,包括屏障系统设施的维护,饲料质量的保证,大小鼠的饲养操作执行情况,实验动物质量的保证等几个方面。 1屏障系统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1.1空调系统:这是屏障系统的核心,也是保持设施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为保证该系统能正常工作,我们专门设置了一名电工技术人员专职负责此工作,严格按照空调系统控制程序与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每天检查整个机组的运行情况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以保证屏障内的温度、湿度及压差的控制平衡。每天保持机房的清洁卫生,以减少新风口空气的尘埃粒子。同时,我们还与厂方的技术人员签定了维护保养协议,由他们定时为我们的主机维护保养,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对主机造成巨大损害,延长主机寿命,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 1.2净化系统:该系统涉及到屏障内的空气洁净度。按规定每周对初效过滤棉进行清洗,每3个月对中效过滤棉进行清洗,高效过滤器按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更换(一般为一年左右)。同时,每天清洁空调机房内的卫生,尽量减少灰尘进入新风口。 1.3 监控系统:我们有一套比较好的监控系统。我们在屏障系统内的每个房间装有半球型自动调焦摄像头,便于进行全方位观察,并配有对讲机,可以做到适时监控与交流。为便于对实验过程和动物行为进行观察,我们配备了一台硬盘录象存储器,可以连续的,大量储存影象资料。 1.4消毒灭菌:高压灭菌器的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压力容器作业人员操作证,做到持证上岗。严格按照高压灭菌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做到消毒灭菌每锅均有记录,严格认真把关,防止因灭菌不够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屏障内造成污染。 2实验动物的饲料 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体质均依赖于饲料。饲料的原料组成和营养成分应力求稳定。但对于SPF级动物来说,饲料必须要灭菌,我们使用的是高压灭菌,这使得其中的营养成分不可避免地受到高温的破坏。为保持高压灭菌后,其营养成分达到标准,我们在饲料中添加了足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氨基酸,以补充饲料因高压灭菌造成维生素B族遭到的损失。经送样到有关监测部门进行检测,其营养元素含量均符合标准,三年来,动物生长繁殖良好。 3屏障内大鼠和小鼠的操作执行情况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沙门菌属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沙门菌属标准操作规程 1.概述 沙门菌属是一大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其血清型别繁多、抗原复杂的肠道病原菌,分为6个亚属、2200种以上的血清型。伤寒沙门菌属亚属I,多价O抗血清D群,是临床上最为重要的沙门菌。 2.标本类型 粪便、血液等额标本。 3.鉴定 3.1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菌体细长,大小为(0.7~1.5um)×(2~5um)。有周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3.2 培养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无色、透明的菌落;SS琼脂平板上呈无色、透明,但大部分菌落中央呈黑色(产H2S);在XLD琼脂平板上也产生中央黑色的菌落(产H2S);HE琼脂平板上菌落呈蓝绿色。CHROMagar显色培养基上呈紫色菌落。半固体琼脂中均匀混浊生长,无穿刺线。 3.3 生化反应:氧化酶试验阴性,TSI为K/A;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IMViC-+--或-+-+,H2S试验阳性或阴性,动力、赖氨酸脱羧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鸟氨酸脱羧酶、尿素酶试验阴性,氰化钾(KCN)培养基不生长。 3.4 鉴别要点:

3.4.1 本菌特征:鉴别平板上无色透胆或半透明的菌落,TSI为K/A,H2S阳性或阴性,有动力,IMViC-+--或-+-+,尿素酶试验阴性。符合上述特性者,可通过血清凝集试验)作出诊断。 3.4.2 与志贺菌属的鉴别:少数伤寒沙门菌在TSI上H2S阴性,动力不明显,易与志贺菌属混淆,可用血清凝集反应相鉴别。 3.5 操作步骤 3.5.1 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做TSI试验。参见细菌鉴定标准操作构规程。 3.5.2 血清学鉴定参见沙门菌血清学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3.5.3 鉴定从SS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用微生物鉴定仪或传统生化法进行细菌鉴定。 4. 药敏 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最新版本文件。 5. 质量控制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沙门菌的鉴定依赖于传统或商品化系统生化反应和血清学两种方法。若生化反应符合沙门菌,但A-F多价血清不

实验动物尿液采集的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动物尿液采集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关键词:尿液采集操作规程 目的:采集各种实验动物的尿液,以用于实验 主体内容: 常用的采集方法较多,一般在实验前需给动物灌服一定量的水。 (一)代谢笼法:此法较常用,适用于大、小鼠。将动物放在特制的笼内。动物排便时,可以通过笼子底部的大小便分离漏斗将尿液与粪便分开,达到采集尿液的目的。 由于大、小鼠尿量较少,操作中的损失和蒸发,各鼠膀胱排空不一致等原因,都可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一般需收集5小时以上的尿液,最后取平均值。 (二)导尿法:常用于雄性兔、狗。动物轻度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由尿道插入导尿管(顶端应用液体石蜡涂抹),可以采到没有受到污染的尿液。 (三)压迫膀胱法:在实验研究中,有时为了某种实验目的,要求间隔一定的时间,收集一次尿液,以观察药物的排泄情况。动物轻度麻醉后,实验人员用手在动物下腹部加压,手要轻柔而有力。当加的压力足以使动物膀胱括约肌松驰时,尿液会自动由尿道排出。此法适用于兔、狗等较大动物。 (四)输尿管插管法:动物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剪毛、消毒,于耻骨联合上缘之上在正中线做皮肤切口(长约3~4cm),沿腹中线切开腹壁及腹膜,找到膀胱翻出腹外。辨认清楚输尿管进入膀胱背侧的部位(膀胱三角)后,细心地分离出两侧输尿管,分别在*近膀胱处穿线结扎。在离此结扎点约2cm 处的输尿管近肾段下方穿一根丝线。用眼科剪在管壁上剪一斜向肾侧的小切口,分别插入充满生理盐水的细塑料管( 插入端剪成斜面),用留置的线结扎固定。可见到尿滴从插管中流出( 头几滴是生理盐水),塑料管的另一端与带刻度的容器相连或接在记滴器上,以便记录尿量。在适用过程中应经常活动一下输尿管插管,以防阻塞。在切口和膀胱处应盖上温湿的生理盐水纱布。 (五)膀胱插管法:腹部手术同输尿管插管。将膀胱翻出腹外后,用丝线结扎膀胱颈部,阻断它同尿道的通路。然后在膀胱顶部避开血管剪一小口,插入膀胱漏斗,用丝线做以荷包缝合固定。漏斗最好正对着输尿管的入口处。注意不要紧贴膀胱后壁而堵塞输尿管。下端接橡皮管插入带刻度的容器内以收集尿液。 (六)穿刺膀胱法:动物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在耻骨联合之上腹正中线剪毛,消毒后进行穿刺,入皮后针头应稍改变一下角度,以避免穿刺后漏尿。 (七)剖腹采尿法:同穿刺法做术前准备,皮肤准备范围应大一点。剖腹暴露膀胱,操作者的左手用无齿小平镊夹住一小部分膀胱,右手持针在小镊夹住的膀胱部位直视穿刺抽取尿液。可避免针头贴在膀胱壁上而抽不出尿液。 (八)反射排尿法:适用于小鼠,因小鼠被人抓住尾巴提起时排便反射比较明显。故需采取少量尿液时,可提起小鼠,将排出的尿液接到带刻度的容器内。

实验动物规范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 14925-2001 前言 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 及附录I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 14925-2001 代替GB 14925-1994 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08-29 批准发布 2002-05-01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动物实验中心屏障环境设施物品进出标准操作规程

动物实验中心屏障环境设施物品进出标准操作规程 一、各类物品进入清洁区之前的准备 1.1 准备的原则 各类饲养管理用物品由管理人员负责准备。平时应根据实验数量、动物种类和数量,对相应所需的各种物料如:饲料、垫料、各种用具等进行必要的储备,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类实验用物品则由实验人员根据实验需求进行准备。 所用灭菌物品在高压灭菌前应加外包装。 将完成工作记入工作记录表(见附表)。 1.2 无菌服的准备 管理人员将穿出清洁区的无菌服及时进行清洗、烘干或凉晒。具体要求是:一般每半月应清洗1次,个别过脏者,应随时清洗;随时烘干潮湿的无菌服;每次传入清洁区之前均需进行成套包装并标明大、中、小号,然后由设备使用人员进行高压灭菌并传入清洁区。 1.3 工作鞋的准备 洗刷人员每天下午下班前将所有已穿过的工作鞋进行清洗、药物浸泡消毒;洁净区内将已晾干的工作鞋码放在洁净走廊入口处备用。 1.4 口罩、手套的准备

对不耐高温的一次性用品,应整批包装,并经CO60照射或环氧乙烷灭菌后,由传递窗/间传入清洁区;对反复使用者,应经高压灭菌后,传入清洁区。 1.5 饲料的准备 经CO60照射灭菌后的饲料,非洁净区人员剥去外包装并对塑料袋表面全方位药物喷雾消毒后,码放在传递仓搁架上;紫外线消毒半h后,洁净区人员剥去塑料袋后,再将其传入清洁区(塑料袋不得进入洁净区)。可高压灭菌的饲料,可经过高压灭菌器,直接进入清洁区。 1.6 笼具和各种工具的洗刷 由洗刷人员负责。洗刷应及时、够量,确保满足清洁区的需要。 先把由清洁区传出的笼具和各种工具中的污物分类倒入相应污物容器中,再用自来水冲洗笼具和各种工具。 对于尿碱等附着物,可用稀酸浸泡后再冲洗,确保冲洗干净,不留污垢。 洗刷完毕,将它们有序地码放在凉干架上。 1.7 垫料、笼具和各种工具的消毒 应使用吸湿性好、尘埃少、无异味、无毒性、无油脂的材料作为垫料。 根据清洁区内不同笼具的需求量(注意留有余量),将适量的垫料分装至洗刷并凉干的笼具内(亦可用其它容器包装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作者:何俊宝转贴自:洁净室资讯网原创点击数:270 更新时间:2005-8-31 文章录入: hejb] 【字体:】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 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 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
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

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 4.1 选址 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4.2 建筑卫生要求 4.2.1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料均应无毒、无放射性。 4.2.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4.3 建筑设施要求
4.3.1 建筑物门、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4.3.2 走廊宽度不应小于1.5米,门宽度不应小于1.0米。 .3.3 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作,应合理组织气流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避免死角,避免断流,避免短路。 4.3.4 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4.3.5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室的电力负荷等级,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应备有应急电源。 4.3.6 室内的配电设备,应选择不易积尘的设备,并应暗装。电气管线应暗敷,由非洁净区进入洁净区的电气管线管口,应采取可*的密封措施。 5 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 5.1 分类 5.1.1 普通环境: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5.1.2 屏障环境: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实验动物,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5.1.3 隔离环境:该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动物。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SPF)、悉生(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实验动物。 5.2 技术指标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