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国文学史中的多余人现象

浅析俄国文学史中的多余人现象
浅析俄国文学史中的多余人现象

浅析俄国文学史中“多余人”现象

19世纪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这是关于俄罗斯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群像。这些人既不与贵族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跳出贵族圈子与人民结合,终日空虚彷徨、无所事事,最终成为了社会上的“多余人”。其主要代表有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赫尔岑小说《谁之罪》里的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屠格涅夫小说《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小说《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等。

这些人虽然出现于不同的社会时期,但他们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出身大多为名门豪族,文化教养程度高,头脑聪明且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当时的俄国国情让他们看出了现实生活中的缺陷与弊病,也了解到农奴制下的种种不平与罪恶,他们能隐约嗅到时代潮涌的气息。但这些超前且聪明的人脱离群众,远离革命,性格软弱,既不甘心沉沦到底,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所以只能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这些时代的“多余人”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当的位置,在社会上无所作为,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闷压抑,在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忧郁彷徨。这一切都决定了他们一生当中必然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空虚无聊,成为“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中间人物。

俄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赫尔岑在评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明确地提出了“多余人”这一概念,并指出:“‘多余人’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他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面,还在于他永远也不会站在普通老百姓这一面…”。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评论“多余人”这一形象:“…这些人常常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本可大展才华,但却很少作为,或者根本无所事事……”。

这些头脑清晰、精力充沛的俄罗斯青年为何要患上“俄罗斯忧郁症”?这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何以成为无所事事的“多余人”?挖掘他们悲剧人生形成的根本原因,了解“多余人”形象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相当必要的。

“多余人”的产生

一、19世纪的俄国历史孕育了“多余人”

文学与时代密切关联始终是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19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正处在一场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生,专制政体与农奴制的弊端已渐露端倪。1812年卫国战争的胜利和1813至1814年的俄军西征大大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头脑、有文化的人开始放眼世界;同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以及国内阶级斗争催生了俄国解放运动,贵族知识分子始终充当着这个时代的思考者和领路人的角色,试图唤醒俄国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但也由此引发了贵族青年深刻的阶级分化。部分贵族阶级要誓死决裂,竭力摆脱旧文化,要求彻底改革农奴制度;部分贵族阶级死命挣扎,捍卫着旧文化,反抗和破坏着任何革命和进步的活动。而更多的贵族青年则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进退维谷。他们懂得农奴制下的黑暗与不公,却不能放走自己拥有的奴隶;他们同情农民的贫困,却仍旧离不开剥夺人民的果实。这些人就是“多余人”的最初形象。专制统治和黑暗农奴制下的社会,成了孕育这种胚胎的最合适土壤。

二、黑暗的强权统治催生了“多余人”

对思想的禁锢永远是最残酷的。在中国秦王朝“焚书坑儒”,在俄罗斯尼古拉的反动措施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绞杀一切自由思想,实行严酷的思想禁锢。贵族革命失败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他们被剥夺了正常活动的权利,一时间酿成了俄国内部阴郁冰冻的氛围和敢怒不敢言的“沉默”局面。特别是那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在封闭、压抑、不自由的历史环境中,俄罗斯知识分子既遭到当局的压制,又遇到被统一的舆论所催眠的民众之不理解,“贵族青年如果得不到贫民方面的帮助,就不能摆脱两头鹰的铁爪,就不能够从尼古拉政权的重压下挣扎出来”。“多余人”这种典型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催生出来的。

三、新旧文化碰撞冲突造就了“多余人”

18世纪的俄国,以崇尚西方文化为荣。到了19世纪后期,俄国文化经过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到达了繁荣鼎盛时期。许多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率先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开眼看世界的他们看清了俄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希望大展拳脚改革之。可惜他们厌弃俄国旧文化却无法废除,认同新文化也无法实践,最终只能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高尔基称这种典型是“欧洲思想的儿子,但在本质上还是俄国生活条件下的儿子。”处在两种文化思想夹缝中的这些人,不要固有的,也要不到想要的,也只能成为时代的“多余人”。

四、贵族尴尬历史地位造就了“多余人”

从自身来看,俄罗斯贵族在当时俄国历史洪流中所处的尴尬位置也是促使他们成为“多余人”的原因之一。

他们接受着新思想,感受着新文化的美好,也看见了历史潮流的趋势。但是他们又拒绝革命,不像十二月革命党人那样坚定勇敢不怕牺牲;

他们看到了贵族阶级的腐朽,所以坚守着自己的崇高品德,厌弃贵族生活,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但是生于贵族之家,对本阶级的生活虽有厌恶却又十分依赖,日积月累的习惯还是让他们不能断绝与贵族的“血亲关系”;

他们同情人民,看到了农奴制下人民的苦难,也想凭己之力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可是又不了解甚至蔑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人民群众抱有偏见,远离民众。

所以说,从贵族的角度看,他们是上流社会中的异类,是贵族文化的背叛者,贵族统治阶级因而不信任他们;从人民的角度看,他们流淌着贵族的血液,永远无法洗净自己身上贵族子弟的污垢,还算不上人民的可靠朋友。于是他们就成了整个俄罗斯社会中的一种上不靠天、下不接地的人,成了我们口中所说的“多余人”。

“多余人”的发展历程

“多余人”出现在俄国历史舞台上不是刹那间的现象,它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到莱蒙托夫塑造的“当代英雄”毕巧林,从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再到冈察洛夫作品中的“睡神”奥勃洛摩夫,“多余人”的形象逐渐充实鲜明起来。

一、聪明的废物——奥涅金

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

奥涅金具有所有“多余人”的共性:聪明,博学有才华;生活在上流社会过着奢侈空虚的生活;厌恶着自己的生活圈子却不得不依赖于它;有理想却缺乏实干精神、坚强的毅力;精神苦闷不知所措,最终迷失自我。

他也具有自己的个性:他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厌恶旧有的社会体制,表现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但他没有任何实际工作能力,没有毅力,事事不能坚持到底,内心非常痛苦,性格也更加阴郁、孤僻,被人们称为“聪明的废物”。

正如赫尔岑所说:“奥涅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事要去做,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里的多余人……他什么事都做过,可是什么事都没做到底。”

二、当代英雄——毕巧林

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是俄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多余人”形象。此时的俄国正处在农奴制最黑暗最反动的年代,统治者的残暴让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革命的前途黑暗渺茫。与第一代的代表奥涅金相比,除了拥有“多余人”的共性,毕巧林更狂热,更玩世不恭,更损人利已,更具有破坏性,表现得更加孤独、更加忧郁。

“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毕巧林的两大个性。他是一个极端的冷热矛盾结合体。一方面渴望生活,具有丰富的感情与奔放的激情,另一方面又对

生活和人类丧失信心,往往激情与冷漠并存,显得喜怒无常。他年轻聪明富有激情,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也因此对社会看的更透彻,心灰意冷的更彻底,可又止不住幻想,幻想过后又是更大的失望。所以毕巧林的玩世不恭、碌碌无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已是一个拥有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的个体,一个冷静地怀疑着分析着求索着的个体。他比奥涅金有才能,也敢于真诚地把自身的弱点与毛病都无情地抖落出来,他是一只勇于与风雨搏击的海燕,因而他的命运也更具有悲剧意味。

三、理想的斗士——罗亭

屠格涅夫《罗亭》中的同名主人公罗亭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第三代“多余人”,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罗亭最大的特点是雄辩,最大不足是缺乏实干能力,因此成了典型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与奥涅金、毕巧林相比,罗亭更光彩夺目,更具有行动力。他是为了理想而活。罗亭用其热情、勇敢的言辞在青年人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使之萌生出高尚的思想和感情,激励他们去行动,去战斗。在进行革命斗争的道路上,罗亭是最优秀的革命传道者。

虽然很多工作由于缺乏毅力而失败,虽然一生漂泊,虽然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摆脱不了“多余人”的宿命。然而,无论在任何时候罗亭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真理与理想之火始终在他的胸中燃烧,为了公众利益,他永不妥协。最后,当他战死在巴黎街头,我看到了一位英雄的崛起。在众多“多余人”中,罗亭无疑是最富有人性色彩与悲剧色彩的。

四、昏睡之神——奥勃洛摩夫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奥勃洛摩夫是“多余人”的“终结者”。冈察洛夫敏锐地感受到了俄国革命的来临,贵族阶级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是时候平民知识分子挑起革命重担了。因此他塑造了一个具有“黄金一般美好心灵的”废物。他是

一个罕见的好人,却整日耽于幻想、昏沉度日,不理会周遭的一切,不希望生活中有任何变动。虽然有理想,有改良计划,但是从来不付诸实践,友谊和爱情都不能使他振作起来。他是一个没有任何行动能力的寄生虫。

如果说奥涅金,毕巧林,罗亭这些人在沉重历史重担下,尽管困惑彷徨但毕竟还没有束手待毙,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他们存在的力量,也能理解他们是被时代毁了的人而已,那么,到了奥勃洛摩夫时期,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丧失一切行动能力的躯壳,没有同情与怜悯,只有鄙夷与厌恶。早期“多余人”身上那种热情和信念,早已被黑暗的社会所窒息,他们已丧失了一切存在的意义。除了同所属的贵族阶级一同退出历史舞台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出路。奥勃洛摩夫宣告了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终结,也宣告了“多余人”时代的终结。

“多余人”的社会现实意义

“多余人”并不是存在于世界上的无用而多余的人群,它产生于俄罗斯历史进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段,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出现过相类似的“多余人”,如中国文学中的觉新、方鸿渐、周萍。“多余人”这三个字本身就含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这是什么样的人群?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人群?是社会的原因还是个人的原因?这样的人群是已经消失了还是继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该从中意识到什么问题?

社会发展总有一定规律,每当社会“大变革”的前夜,最先觉醒的总会是知识分子,他们也有如奥涅金、毕巧林、罗亭一样的痛苦和迷茫,他们成了革命的领头人,碰的头破血流只为一点光明。我国早期俄国文学研究家瞿秋白认识到了“多余人”的意义:“每当旧社会崩坏新社会未成的青黄不接的时代,‘无用的好人’没有不是多余的。”赫尔岑也说过:“全靠有了那个时代的‘多余人’,新的一代才没有成为多余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多余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废物,他们是一群富有讽刺性、揭露性的先知。

俄国文学潮流中“多余人”现象从产生到毁灭的这一完整过程,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俄国解放运动中贵族革命者精神面貌的变迁,也严厉地揭露了产生这种多余人群的根本社会原因。了解“多余人”形象,有助于人民认识沙俄专制制

度的罪恶,也能帮助读者洞察到贵族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严重缺陷。

每个人心里都有衡量理想与现实距离的标尺,当理想与现实距离过大,很自然就会发生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社会的“多余人”就产生了。如果我们的周围出现了“多余人”,我们应该怎样重新审视现有的社会制度?应该怎么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社会在转型,时代在变迁,如何使人生天平两端的理想与现实平衡,不做下一个“多余人”,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问题。

如何解决道德滑坡现象

Abstract —applica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班级:制药工程121班姓名:郑成荣学号:5602112041 The gene is a term coined by Danish scholar W.L. Johannsen in 1909 first proposed. Genetic engineering is a new sc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s basis in twentieth Century 70's birth.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 tells applica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in the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gene diagnosis, gene therap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people made in gene achievements, this project,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and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is method. The fruits of develop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visible, especially in the medical field. Scientists found that cancer, diabetes, heart disease, hemophilia and other deadly diseases are related to the human gene. If people find the disease gene, then the treatment of these diseases will not be a problem. At present, people have treated SCID by gene therapy, and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gene engineering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diseases, such as diabetes treated with insulin. At the same time, the doctor also by gene diagnosis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Therefore, the rol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is very significant. Genetic engineering will bring development better to medicine. 基因一词是由丹麦学者W.L.约翰森在1909年首次提出来的。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可以说是近期才发展的工程技术。本文主要是从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诊断、基因治疗三个方面来介绍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基因所取得的成就,这项工程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科研人员的兴趣,在这方法的发展成果也日益可见。特别是在医学方面,科学家发现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血友病等致命疾病都与人类基因有关,如果人类找到了那些病的致病基因,那么治疗这些病便不是问题。目前,人们已经通过基因治疗法治疗了SCID,并且通过生产基因工程药物治疗一些病,比如说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同时,医生还通过基因诊断法诊断肝炎病毒。所以,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它将给医学带来更好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指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地提出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且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表现。古人认为,自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天道的自然是人道的社会的根基,也是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效法的榜样。从绝对的、根源的意义上分析,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关系的和谐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实际上处于一种基础性、前提性的地位。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基础。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建立的载体和基础。我们所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主体应当是指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实践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正是由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需要,才产生了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17T16:26:59.4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作者:吴述明 [导读]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高层建筑相对于其他建筑而言更加复杂,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考虑问题时应更加的全面、系统。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450044 摘要:高层建筑相对于其他建筑而言更加复杂,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考虑问题时应更加的全面、系统。另外,设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熟悉并遵循其设计原则,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有效地规避风险。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设计人员除了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外,还要积累经验,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我国的建筑行业才会稳步发展,才会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分析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综合世界范围内,对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研究逐渐发展,其结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而这也间接的促进和推动了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愈发成为一个国家或者是城市的发展标志,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建筑物不断增加的层数已经成为国家或者是城市经济实力和水平的象征。最初在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最为常见和主要的结构,该种结构体系自身的负重较大,而且其体积也相对较为庞大,这就极大的限制了超高层建筑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层建筑结构的均衡关系不够合理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布局上,设计人员在设计前应该先将街道的宽度和窄度测量清楚,再考虑高层建筑物的自身尺度。一个设计合理的高层建筑其主题、裙房和顶部之间应该是均衡的尺度空间。另外,高层建筑的地理位置应该以城市的街道布局为基础,与其相容,做到和谐,确保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部不会坏周边建筑的美感,不阻碍车辆行人的出行,并且自身外形应该做到美观。然而,设计人员在该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意识。 1.2 高层建筑消防结构设计不够规范合理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其功能的多样化,就要求其内部结构设计的多样化。不同的结构设计又会需要不同性质的材料,这也给高层建筑的设计带来了障碍。换言之,材料的可燃性会加大火灾的风险,特别是在风力较大的高层建筑中,一旦发生了火灾,就会迅速扩张火势,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此外,高层建筑的层数越多,越应该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材料的特性。 1.3 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度问题 不少建筑开发商家为了谋取自身高额的利润而一味地使高层建筑结构超高,这种在建筑物上私自增高的行为不仅违反规范操作,而且还会带来很多隐患。我国地质结构多样化,每一个地方的地质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般处在板块边缘交界处的地方就容易发生地震,如我国的西南地区,如果高层建筑的高度过高,就会降低它的抗震效果,对使用人群带来极大的生命安全威胁。 1.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体系不够合理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出了追求外观好看以外,还有注意设计的科学性和和合理性、体系化。对于高层建筑的设计并不是单一的,有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等等。另外,要想一个高层建筑达到一定的安全性,一定要将其整个结构设计系统化,既要考虑地震等带来的巨大载荷,也要考虑到水平方向的强风等,并且还有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如果这些问题只是被单独拿出来解决,而忽视其他一连串的问题,就极容易给高层建筑埋下隐患,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不知所措。 二.目前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分析 由于经济发展原因,我国高层建筑施工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我国高层建筑施工建设进度加快。但由于施工经验和技术的先天不足,导致我国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施工中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直接体现便是高层建筑服务寿命和使用质量远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建筑空间布局不当高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同时也要照顾到外在的美观和该建筑与周边设施的环境适应性。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高度和建筑高宽比以及建筑与周边设施相对距离。 2.2 建筑材料的选用不当我国多地属于地震多发地带,根据国外的设计施工经验,一般地震多发地的高层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为主,多种类复合材料为辅的建筑结构。但在我国高层建筑设计中,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或者沙石混合结构。一是由于钢结构设计技术过于

人与自然不和谐之音

人与自然不和谐之音 ‘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二框题——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情境材料一:(见教材P37页图片) 图1:滥捕滥杀图2:乱砍滥伐 图3:大气污染图4:水污染 (指导学生看图,交流) 探究讨论—— ①看了上面的图片自己有什么感想? ②对目前大自然面临的威胁自己知道多少? 2、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课 1、自然物种在减少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8页)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近600种鸟、400多种兽、2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植物濒于灭绝。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了有关物种灭绝的惊人信息:…… 讨论交流—— 读完上述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导致大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讲述: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某个物种在灭绝或濒临灭绝,而且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探究讨论——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危害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共同归纳: 原因:人为因素、不可抗拒的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 影响: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危及人类自身。 教师小结: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人类的这种肆意行为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比如:全球化气候正在变暖,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土壤过分流失与土地沙漠化扩展严重;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的不断耗损,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的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水源严重污染等,人类正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 为此我们呼吁——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吧! 体会与交流—— 捕杀、食用野生动物有什么危害? 2、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9页) 近年来,随着张家界旅游业迅速升温,一大批供游人食宿、娱乐、休闲、购物的楼堂馆所蜂拥而起。这些建筑与周围的青山绿水极不协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到张家界考察时,发现景区内城市化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和自然景观,要求限期拆除。否侧,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子招牌将被摘除。面对联合国亮出的“红牌”,张家界人痛定思痛,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拆迁,此次拆迁将耗资3亿多元。 20世纪50年代初期,黄山和新景区建筑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80年代中期,约为7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约为17万平方米;而到2001年,则达到20万平方米。尤其是近10年来,黄山核心景区新建、改建和扩建了大量宾馆、饭店、招待所和职工宿舍等。种种人工设施极大地破坏了黄山的自然景观。 在全国许多风景名胜区均存在这类问题,有的地方比张家界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缺乏科学规划,在核心景区内随心所欲乱建宾馆、商店和娱乐设置,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去发展旅游经济。 讨论交流—— 我们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

1怎样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出现的道德滑坡的现象

1怎样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出现的道德滑坡的现象 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中国政府宣传阵地丢失;其次,中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提高,但贫富差距拉得太大;第三,中国人的价值观缺失。 由于中国政府丢失了宣传阵地,本应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流文化不能占据主要宣传陆地,而是让一些非主流文化纷纷占据宣传阵地。正值这时,加之了中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拉得太大;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无释放之地,因此非主流文化必然乘虚而入,占据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全部,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再也没有挤身的空间。二者相加导致中国人的价值观缺失。致使人民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善恶不明、是非不分,富人只知道吃、喝、远、乐,看不起穷人;穷人仇富心理愈加强烈,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强。明显形成了两大阵营。这两阵营富人对政府用钱;穷人对政府使横,使政府时刻接受双重考验。 浅析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摘要:30多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然而,在这些经济奇迹的背后我们却不可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诸如社会诚信问题、社会冷漠度问题等。怎样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 道德滑坡现象: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道德建设如同物质上的贫富悬殊一样,形成观念上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英雄人物辈出,道德模范不断涌现;一方面是诚信空前危机,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在一些人眼里,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当硫酸泼向无助的黑熊,当枪弹射向无辜的教师,当汽油浇向熟睡的流浪者,当因学习上的分歧而掐死,同窗当因一句骂人的话而去投毒,当好心车主扶起摔倒的老奶奶被敲诈,当18位路人无视躺在路边濒临死亡的小女孩的时候每个人们的处境都处于危险中正是这种潜在危险使得众多的“旁观者”走向前台来关心道德建设的问题。 道德滑坡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它带给人们的印象只有一个——混乱。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在我国倡导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提高全民道德文化修养已成了当务之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发表时间:2017-07-10T15:58:06.7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8期作者:夏体光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云南元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稳定性,需要有关人员认识到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分析,应用多种技术,结合高层建筑结构特点,遵循相应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从而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建筑结构。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对策 1建筑结构的基本设计要求 1.1舒适度 经济水平不断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增加,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所以,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必须加强户型的分配,完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使用隔音性能较差的建筑材料,防止出现露柱的情况,为建筑工程的舒适性做好保障。及时了解建筑在使用才能通风措施之后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采用相关的措施进行预防,保证采暖通风工程的各种规划施工以及管道的调试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进一步优化居住环境,保证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1.2经济性 开发商对建筑工程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的是低投资、高收益。而消费人员注重的是建筑结构的美观性、结构内部合理的布局、建筑工程的高质量以及价格适中等。所以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参数的考虑。比如建筑工程地点及建设房屋的层数等要在保证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到结构优化。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建筑短肢剪力墙设置存在问题 现阶段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最多、危害性最强的是建筑短肢剪力墙现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了过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短肢剪力墙。短肢结构剪力墙高度、厚度之间的比例超过了限定比例要求,在应用的时候需要承载过大的轴力和剪力,在其本身抗震性能差、防风能力差的情况下,会出现过早压塌的情况,不利于高层建筑的稳定建设发展。 2.2 抗震结构设计问题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难度最大的是抗震结构设计。受高层建筑高度过高的影响,一旦出现了地震,就会诱发出各种不可估计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要求高层建筑要保证五十年的设计基准期,并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受我国自然灾害的影响,原有的抗震等级不适用现阶段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如果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保证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2.3 超高设计问题 高层建筑设计的超高问题主要是指一些高层建筑设计单位在施工建设的时候没有按照相应的规范确定高层建筑的高度,而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不加思考、不慎重的提升高层建筑高度,不利于建筑本身的安全稳定建设。 2.4 扭转问题 质量中心、刚度中心和几何中心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三心”,也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的建设目标。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存在高层建筑施工设计三心偏离的问题。在三心偏离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不适当水平力的影响就会出现高层建筑扭曲震动的问题,影响高层建筑的安全建设。 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完善策略 3.1 注重高层建筑的结构性能设计 高层建筑的结构性能设计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建筑的使用需求提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目标不仅仅是要保证人们的安全,而且还需要注重控制高层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需要加强对地震标准下建筑构件变形问题、承载力问题、局部构造问题的分析,全面提升高层建筑构建的变形条件、承载力等。另外,在加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抗侧力构件位置的科学确定,从而保证高层建筑承载力的科学、合理分布。 3.2 选择合理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包括:①结构的选型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各个功能的实现。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通过防震缝的设计形成一定规则的结构单元;③需要有关施工人员根据高层建筑所在的地区情况对施工地下水位变化、地址土层、周围建筑物、建筑材料选择、工程造价等问题进行综合的权衡考虑;④需要加强对建筑结构的延展性设计;⑤加强对高层建筑结构水平力的关注;⑥保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规则性。高层建筑结构设对规则性有着很高的要求,比如结构嵌固端上层和下层的刚度比、平面规则问题等。为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之后不出现后期施工改动的情况,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条件进行施工。 3.3 对建筑的扭转问题进行优化设计 对建筑的扭转问题进行优化设计能够减少地震、风荷载等问题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为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有关人员选择适当的建筑结构安排布局,实现建筑物的“三心”合一。根据一些城市规划发展要求和建筑物场地的限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能采取简单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式,比如 I 型模式、T型模式等,将建筑结构设计凸出的位置限定在合理、允许的范围内。 3.4 加强高层建筑结构的包络设计 包络设计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设计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工程项目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前工程设计问题变化比较多,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结构效应,各种问题盘根错节,使用目前已经掌握的只是或者软件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因此要通过优化结构设计的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目前大自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2、认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激发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表现。 教学难点: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声由心生:教师出示教材37页中的四组不同的图片,学生看图片,用自己的自然流露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看到图片后的内心感受。 2、教师小结导入:从大家的'声音之中,我听出了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有看到美景的舒心,也有看到不和谐景象的气愤与无奈。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令人尴尬的不和谐,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 1、明确目标:学生齐读“我们的目标”,教师强调学习重难点。 a.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之音有哪些表现? b.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

c.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人为破坏的情况? d.环境问题的含义原因危害 教师强调自学方法:圈点勾画学习法。 2、学生结合自学提示展开对课本的自学,可以遗留自己的自学疑惑。 3、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所学,力争在小组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惑。 4、交流展示:小组代表交流展示自己组的学习成果,力争用一些实例来说明情况,可以把自己组的共性疑惑提出来在班内求助。由其他小组帮组解决。 5、教师引导、归纳、强调。 a.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特别是人为因素) b.物种减少的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类自身) c.正确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现象。(饮鸩止渴) d.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分享读书感受:大家自学的很好,读书要有感悟,老师今天带来了自己的读书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学生阅读“惊叹”“担忧”“无奈”。(幻灯片) 7、学生小组活动:“我们在思考” 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只有一个,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惊叹、无奈、担忧一起来反思自己或身边,看看有哪些对大自然的破坏的行为!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学生姓名:xxxx(楷体、三号、居中)所属院部:xxxx(楷体、三号、居中)专业:xxxx(楷体、三号、居中)指导教师:xxxx(楷体、三号、居中) 2014年5 月18 日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绪论 (3)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3)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3) 二、多余人简述 (3) 2.1多余人的产生 (3) 2.2.多余人的特性 (4) 2.3对多余人的思考 (5) 三、奥涅金简介 (5) 3.1奥涅金人物形象 (5) 3.2奥涅金精神世界分析 (6) 3.3对奥涅金的剖析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8)

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多余人是俄罗斯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产物。最典型的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从奥涅金开始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多余人无法认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找到自身活着的价值,他们痛恨社会的腐败、不以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多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反对社会却没有采取措施,想了很多但没有采取行动。无论是在爱情、友谊等大事上他们也面对各种的问题,抨击、放任、逃避、放弃是多余人思想的变化过程。本课题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始来浅析多余人的任务形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丑陋,从多个层次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 一、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上世界的80年代开始,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进行了研究。从奥涅金的实例来分析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思想、价值主张、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小说中表现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造诣,通过自由意识、爱情表现、死亡等社会主题的表现来渲染,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形象在文学上、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我们队人性、对命运的深入探讨据哟更多的社会意义。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多余人的研究还逐渐的走上了实用化、延续性、社会化。对多余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过去和历史,还要注重现实、未来,探讨不同的分型出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思想极深的小说,奥涅金是贵族进步青年的代表。自由、爱情、死亡等社会主题都和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未来的发展。小说中的奥涅金代表的是19世纪世纪进步青年,从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风貌、价值主张等方面对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邪恶进行探讨和抨击。课题对多余人的探究从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开始,对人性的思考,探讨小说的艺术性、超越性等。从而寻找一种适合人类发展的思想精神,反应的是社会的悲哀和对未来的担忧。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从多余人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等进行介绍,他们代表的是俄国贵族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矛盾体,对多余人的研究能更好的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的主角,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他们是世界文学中的精品。对多余人具体实例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俄国文化,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分析法和辩证法两种方法的结合能更好的掌握住小说的基本思路,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分析能辩证的分析文学作品中思想境界。 二、多余人简述 2.1多余人的产生 说到多余人很多人都会想到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他的代表作《叶普盖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社会道德道德滑坡表现原因应对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当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消除各种不道德现象是提高全国人民精神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社会处于激烈而探刻的变革之中,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矛盾都在调整之中,必然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道德滑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较短,发展尚不完善,加之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够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道德缺失为例,“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老酸奶事件”等等一系列企业的道德缺失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国人的心理极限。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了。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收取“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与罪犯暗中勾结、“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证。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所谓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思想泛滥,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商品层出不穷,以权谋私、损人利己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滋生蔓延,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 1.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引发了社会道德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使得不少投机分子视社会道德而不顾,利欲熏心地追求金钱而忽视道德规范,使得社会上形成了不顾他人、自私自利的风气,引发了社会道德的滑坡。 2.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由于中国对外开放和当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迅速的席卷中国。不少人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不分良莠一味的接纳吸收,接受了西方不良思想,助长了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 3.社会对思想道德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在当代中国,很难多个人、企业、地区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只重视GDP的片面增长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只重视小区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整体的均衡发展,这些都对社会的道德滑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

“多余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多余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摘要: 19世纪前半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谘罗摩夫等一系列形象。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多余人”形象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着重阐述“多余人”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余人典型特征现实意义 一、“多余人”及其典型特征 19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已经萌生,专制政体的危机已经初露短倪,农奴制度的崩溃已不可避免。同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以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引发了贵族青年深刻的阶级分化:他们之中绝大部分,隐约感觉到时代和社会的变动,极不满意现实,厌恶当局,又脱离群众,远离革命;既不甘心沉沦到底,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沦压抑,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彷徨不定,这样也就决定了他们一生当中必然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空虚而又无聊。这类人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被称为“多余人”。 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具有一些相似或相近的特征:他们大多出身贵族阶级,有着良好的教养和聪明的头脑,大多数人接受过西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最初活跃在上流社会,很快便厌倦了那里空虚乏味的生活,想寻求有意义的新生活,然而,他们脱离人民大众,又不了解俄国的社会实际情况,陈腐的贵族教育既没有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更没有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几经挣扎,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成为毫无用处的“多余人”,同时,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沉重的精神痛苦与郁闷也是这类人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历程 “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塑造毕巧林,到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这一形象逐渐变得鲜明和丰满。从充满激情、骚动不安的奥涅金;到忧郁、悲观、矛盾、孤愤的毕巧林;再到充满时代热情,为民主革命摇旗呐喊过的罗亭。这些人物在时代的重压下,尽管充满了困顿和惶惑,但他们毕竟没有束手待毙,他们还在绝望中挣扎。但到了奥博洛摩夫时期,早期“多余人”身上那种热情和信念,已经被黑暗的社会所窒息,他们已经丧失了一切他退出历史舞台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出路,奥博洛摩夫宣告了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终结。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除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系列“多余人”形象,在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过类似形象出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浅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浅析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然而,在这些经济奇迹的背后我们却不可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诸如社会诚信问题、社会冷漠度问题等。怎样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 道德滑坡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道德建设如同物质上的贫富悬殊一样,形成观念上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英雄人物辈出,道德模范不断涌现;一方面是诚信空前危机,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在一些人眼里,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当硫酸泼向无助的黑熊,当枪弹射向无辜的教师,当汽油浇向熟睡的流浪者,当因学习上的分歧而掐死同窗,当因一句骂人的话而去投毒,当好心车主扶起摔倒的老奶奶被敲诈,当18位路人无视躺在路边濒临死亡的小女孩的时候,每个人们的处境都处于危险中,正是这种潜在危险使得众多的“旁观者”走向前台来关心道德建设的问题。 道德滑坡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它带给人们的印象只有一个——混乱。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在我国倡导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提高全民道德文化修养已成了当务之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我国道德水平下滑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3]:第一,家庭道德伦理关系改变而带来的矛盾与冲突。第二,职业道德陷入了没有精神支柱的泥潭。第三,社会公德开始失去平衡。第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随着时代进步而出现道德观念的变迁是必然的,但一些“保守”的人认为,这是世风日下,出现“道德滑坡”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不能说每次道德观念的变化都值得肯定,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道德观念是向着更进步、更文明的方向发展的。因此,道德滑坡不是指道德观念的滑坡,而指道德实践的滑坡。人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在具体行动上发生了变化,也就是道德实践方面滑坡了。 道德滑坡的原因: (一)价值观出现“错位”[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成绩 (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 年月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内容摘要:自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的蠢事。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怎样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新时代越来越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对和谐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垃圾;大气;海洋;问题;解决措施 正文部分:人与自然是我们一直逃避不了的话题,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我们的生活才可以更持久,更美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不停发展,城市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因此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建筑垃圾处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 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 4、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二)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措施: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2、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3、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设计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设计 寿光市洛城二中秦金凤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二学生 2、学科: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3、课时:1课时 4、课题: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5、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提前将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学。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情。 2、【百度搜索】:1、滥捕滥杀图片及资料 2、乱砍乱伐图片及资料 3、大气污染图片及资料 4、水污染现象及资料 学生准备:1、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3个学习小组,分别就“自然物种减少状况”、“自然景观遭破坏情况”、“环境状况”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百度搜索】进行问卷调查、社会调查,对数据归类、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2、依据学案导学中的预习新知的要求,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收看电视、百度搜索等),搜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时事或热点事例,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简洁明了的文字并做相应评述。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物种减少和自然景观遭破坏的现况、出现的原因以及危害,了解目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从自身做起关爱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平等的对待一切生物,提高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环境的忧患意识,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自然物种在减少和自然景观遭人为破坏的原因。 难点: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五、教材分析; 本课为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感受大自然第二课时,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内容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图片来说明自然界面临的威胁,激发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材从三个层次上介绍了这一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目前自然界物种减少的状况、减少的原因及危害;其次,让学生了解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景观的意识;最后,让学生了解目前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通常说“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问题是人类的一些所作所为够朋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一)教师【百度搜索】最新环境破坏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0645514.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 0&word=%D7%EE%D0%C2%BB%B7%BE%B3%C6%C6%BB%B7%CD%BC%C6%AC 让学生观看并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关注国家大事、关心身边事的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明辨是非,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二)新知初探 1、教师展示四组图片 【百度搜索】滥捕滥杀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0645514.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 0&word=%C0%C4%B2%B6%C0%C4%C9%B1%CD%BC%C6%AC 【百度搜索】乱砍滥伐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0645514.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 =ala0&word=%C2%D2%BF%B3%C2%D2%B7%A5%CD%BC%C6%AC 【百度搜索】大气污染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0645514.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 =-1&fm=ala0&fr=ala0&sf=1&fmq=1332590109283_R&pv=&ic=0&z=&se=1&showtab =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B4%F3%C6%F8%CE%DB%C8%BE% CD%BC%C6%AC&s=0 【百度搜索】水污染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