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措施

国家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措施
国家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措施

国家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

的措施

发布日期:2012-05-31 浏览次数:21 来源:文化宣传司字号:[ 大中小] 第一,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1979年《选举法》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制定或者公布的选举文件、选民名单、选民证、代表候选人名单、代表当选证书和选举委员会的印章等,都应当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应当为少数民族代表准备必要的翻译。”

根据这些规定,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各级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和自治机关执行职务,都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民族语言文字。

第二,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

1952年8月,《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得采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1987年4月,《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用本民族语文授课的高等学校或系(科)招生,由自治区或省招生委员会另行命题,组织考试。”1995年3月,《教育法》规定:“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2002年7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强民族文字教材建设。”这些规定,保障了少数民族学生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在大学,无论是在日常学习还是在招生考试中,都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第三,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在司法诉讼中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

布告和其他文件。”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审理和检察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2001年2月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合理配备通晓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员”。这进一步保证了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第四,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1955年10月,毛泽东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办报,首先应办少数民族文字的报。”在党和政府的扶持帮助下,5个自治区及有关地区相继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和杂志。1986年11月,中宣部、国家民委转发《全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经验交流会议纪要》,就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意见。1991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搞好民族自治地方的新闻出版,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的报刊图书工作”。2005年5月11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指出:“国家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国家支持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做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的译制、制作和播映,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翻译、出版。”此外,为使少数民族能够听到本民族语言的广播,1950年3月,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决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增设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各自治区和一些多民族省份的广播电台也逐步开设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用少数民族语言摄制和译制的电影也逐渐增多。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化水平,国家先后制定了有关少数民族文字的字符集、键盘和字模的国家标准,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陆续推出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柯尔克孜和锡伯等民族的文字处理系统,其中部分少数民族文字软件已能在WINDOWS系统中运行和实现激光照排。上述措施使这些少数民族在信息化时代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

第五,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其语言文字。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于国情的民族语文政策;不间断地、大规模地开展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研究,对需要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的语言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非常慎重地制定了创制、改革文

字方案和设计字母的原则;确定了创改文字的批准程序、试验推行的具体步骤和分工管理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积极慎重地解决语言文字使用中的各种问题。新中国先后对傣、彝、景颇、拉祜文字进行了改革,同时采用拉丁字母帮助壮、布依、苗、黎、纳西、傈僳、哈尼、佤、侗等十几个民族设计了14种文字方案,以便于书写、学习和印刷出版。制定和推行民族文字对提高少数民族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程度、更全面地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创和改进的民族文字试行工作进行总结,国务院于1991年6月批转《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报告的通知》时明确指出:“对50年代创制和改进的民族文字,试行效果好,受多数群众欢迎的,按规定程序上报批准推行;效果不够理想的,要认真总结,改进完善;效果不好,多数群众不欢迎的,要尊重群众的意愿,不要勉强试行。”这一指示为以后少数民族新创和改进文字的试验和推行指明了方向。

第六,开展双语教学。

党和国家为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在民族自治地方中小学积极推行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1万多所学校使用21个民族的29种文字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每年编译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达3 500多种,总印数达1亿多册。此外,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中,中央财政专门安排1 000万元用于开发民族地区双语课程和制作教学光盘。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对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特别是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从2002年至2006年,教育部、国家民委、人事部、财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为期5年的第一期新疆汉语师资培训方案,每年选派援疆教师600余名,共为新疆培养、培训了8 000多名汉语教师。2010年,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对推行双语教学作出了部署。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全文(2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全文(2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已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8年5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8年5月3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2018年5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习和使用 第三章研究和保护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科学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研究保护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稳妥、科学保护、依法管理的原则,尊重各民族平等使用语言文字的意愿和语言文字发展规律。 第四条自治区在统一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鼓励和支持在壮族聚居地区使用国家批准的《壮文方案》确定的壮语言文字。 使用《壮文方案》确定的壮语言文字,不影响各地使用壮语方言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文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建立政府统筹协调、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制,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第二章学习和使用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应用,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谐发展。 第八条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民族、教育、文化、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制定社会应用和信息化急需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规范标准,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词术语审定发布制度。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或者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学。 第十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族、师范等高等院校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文学、教育、艺术、翻译、广播影视等专业和课程,其他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和课程。 第十一条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建设双语兼通、学科配套、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队伍。 第十二条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民政府提倡和鼓励各民族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为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执行公务创造条件。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及民族、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将干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学习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对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能力岗位需求的干部进行培养培训。 第十三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同时使用规范汉字和国家批准的《壮文方案》确定的壮文: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牌匾;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法规类别】语言文字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3届第4号 【发布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8.05.31 【实施日期】2018.08.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告 (十三届第4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已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8年5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8年5月3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2018年5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习和使用 第三章研究和保护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科学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研究保护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稳妥、科学保护、依法管理的原则,尊重各民族平等使用语言文字的意愿和语言文字发展规律。 第四条自治区在统一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在壮族聚居地区使用国家批准的《壮文方案》确定的壮语言文字。 使用《壮文方案》确定的壮语言文字,不影响各地使用壮语方言和当地其他少数民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蒙汉文并用不够觃范、并行率不高。一是社会市面用文仍存在蒙汉文字体大小比例失调、翻译不准确、书写制作不觃范等问题,如部分公共服务平台没有蒙文提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公示公开栏没有使用蒙文、路口交通标记没有蒙文提示等。二是各类文件、政策、法律法觃大多为汉文,蒙汉文字并行的文件数量有限,没有达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要求,不便于少数民族群众理解掌握政策法觃。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力量薄弱。专职翻译人员数量少,翻译力量薄弱,翻译工作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大部分县市除政府翻译室和民族宗教事务局外,其他部门未设置翻译机构。 (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范围呈缩小趋势。近年来,受蒙语授课学生考录难、就业难、社会语言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蒙语授课学校生源有所减少,加之社会新生*络和媒介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弱化,使用范围逐步缩小。 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觃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一是加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贯彻力度,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并结合实际制定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办法措施。二是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社会市面蒙汉文字并用情况进行治理整顿,对拒不执行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的单位、商户,依据相关觃定予以通报、处罚。加强广告牌匾的源头管理,做到统一翻译、定点制作、及时审核。三是推进蒙汉文字并行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文件翻译率,确保群众及时准确掌握政策法觃。 (二)加强翻译保障工作。一是按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要求,建议推动机关单位设立翻译机构,配备专、兼职翻译人员,做到下发基层嘎查村级的文件和资料及时准确翻译。二是制定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觃划,做好人才储备,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培训班,切实提高翻译水平。三是建立学习和奖励机制,对能够熟练使用蒙汉两种语

提案:只有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考生高考时才能享受

提案:只有懂自己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考生高考时才 能享受高考加分政策 ——关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以及原生态环境的提案 提案人:杨雁宇 专业:工商管理类 学号:0930*******

提案:只有懂自己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考生高考时才能享受高考 加分政策 ——关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以及原生态环境的提案 华夏文明五千年,自古以来,神州大地幅员辽阔,繁衍着众多民族。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土,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语言文化是少数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是民族繁荣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她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她的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文化多样性的基因,保护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也就是留下民族精神的根本,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要求。 一、概述 (一)少数民族语言现状 当下,少数民族语言处于濒危状态。中国有56个民族,可中国的语言却不止56种。迄今发现的中国境内的语言竟有120多种。据2004年2月21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中国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目前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许多语言使用人数已不足万人,有的甚至更少。同时即使使用人数在千人以上的,也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木佬语,调查者在2000年调研时,仅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会讲,是名副其实的濒危语言。又如赫哲语,目前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将稍微能讲一些赫哲语的人也包括在内,最多不超过50人;满语,现在只有约100人能够听懂,约50位老人还可以说;塔塔尔语,塔塔尔族总人口5064人,本族语的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还有仙岛语,是阿昌族一个支系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约100人左右…… 这些濒临消失的语言大多没有相应的文字,但语言代表着该族群的记忆和源流历史,他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创作的民间文学,如山歌、传说、情歌都保存在口头语言中,靠口耳相传代代相袭,使语言成为一种独特文化和族群特征的重要体现和表现形式。无论是语言结构本身,还是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都具有丰富的特性和宝贵的文化价值,一旦消失,将是中华文化宝库和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损失。 从全球范围来看,已有超过750种语言灭绝,还有许多语言也只有少数的使用者。联合国估计,目前世界上现存语言中,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1万名使用者,1/4的语言只有不到1000名使用者,并且,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些语言(至少3000种)都要灭亡。近年来,联合国科教文组

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贵州民族报20041202第3版 记者:感谢;住先生接受采访。贵州是中国多民族居住的省份之一,李主任是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官员,分管民族文化,请您先介绍贵州省少教民族语言的现状。 李明金:先介绍一下贵州省的大体情况。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语言丰富、民族文化异彩纷繁、民族风情独特浓郁的山_区内陆省份。全省共有9个州、市0地,88个县市、区、特区,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另有253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以上;全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世居少数民族17个;全省总人口387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1626.5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 从民族语言来看,我省是多民族多语言的省份,是全国民族语文工作面较广、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民族语言多属于汉臧语系,主要有臧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其中:属汉臧语系苗瑶语族的语言有苗语、瑶语;属于壮侗语族的语言有壮语、布依语、毛南语、仫佬语;属臧缅语族的语言有彝语、白语和土家语等;属汉臧语系而语族未定的有畲语和仡佬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有蒙古语和满语。总的来看,贵州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保留较为完整,因而被语言学界称为民族语言的“富矿”省,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大部分民族使用两种以上语言。少数民族不通汉语的情况较为普遍,在17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土家族、回族已转用汉语外,其余仍保留和使用本民族语言。苗、布依、侗、彝、水等民族还有本民族文字。在全省16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900多万人以本民族的语言为第一交际语;有500多万人不通汉语(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半通汉语的有200多万人;民汉语兼通的有200余万人。这是对贵州民族语言状况的一个总体概括。 记者:在对贵洲省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有一番认识后,那么政府在促进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教育发展上作了那些工作? 李明金:根据贵州各民族的实际和遵循“自愿自择”的原则,我们在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了苗、布依、侗、彝四个民族七种文字的“双语文”教学和推行民族文字扫盲,全省开展民族文字推行的县由开始的几个发展到53个县市,学习民族文字的农村扫盲点6000多个一学习人数达450,000多人;开展“双语文”教学的学校1000余所,学生60,000多人,加上不同渠道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字的人数达600,000多万人。用民族文字编译的课本、读物和工具书及报刊100余种,出版发行300余万册(份);民族语电影译制片360多部。民族语文正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出版、医药卫生、广播影视等领域。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扶贫攻坚和两基攻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继承和宏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协发展,起到不可替代一的积极作用,深受民族地区学校和各民族群众的欢迎及好评。 记者:社会主义中国成立后,政府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请介绍贵州在这方面的情况。 张和平: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敕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省世居的少数民族中,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除彝文曾作为本民族的传统文字而通行于“古西南夷”地区并传承下了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文献及其近年发现并正在组织抢救的水族的“水书”外,其它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到极l大的限制,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少数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优秀传统文化等只能靠口耳相传,因而导致失传、讹传的现象比较严重。民族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少数民族群众智力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受尽了没有文字的痛苦。使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不能跨越时空界限,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试题与答案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D )。 1、宪法序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A. 统一国家 B.多民族国家 C.共和国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国目前共有( A )个少数民族。 A.55 B.56 C.57 D.54 3、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C)的义务。 A. 国家统一和稳定 B.国家稳定和发展 C.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D. 统一和团结 4、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D)关系。 A 、平等、互助 B.平等、团结 C.团结、互助 D.平等、团结、互助 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D )。 A .联邦制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A)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A .聚居B.散居C.杂居 D .群居 7、我国民族地区地大物博,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占了国土陆地面积百分比是(C)。 A.50% B.70% C.63.8% D.81.3% 8、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C)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A. 继承和发扬 B.发展和创新 C.保持或者改革 D. 维护或者改变 9、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 C)。 A. 一级地方组织 B.一级政府 C.不可分离的部分 D.地方部门 10、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C)的代表。 A. 一定比例 B. 一定数量 C.适当名额 D. 一定名额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称为(C)。 A .民族事务委员会B.民族宗教委员会 C.民族委员会D.民族工作办公室 12、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 年 5 月 31 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 年( D )起施行。 A.7月1日 B.8月1日 C.9月1日 D.10月 1日 13、(B ) 2月 2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 治法 >的决定》。 A.2007 年 B.2001 年 C.2003 年 D.2005 年 14、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A)。 A. 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 部门规章 D. 地方性法规 15、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C)。 A. 自治区、自治州 B. 自治州、自治县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D.自治区、自治县 16、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是(B)。 A. 124 个 B. 155 个 C. 125 个 D. 145 个 17、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一经建立,未经法定程序,不得(C);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界线一经确定, 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变动;确实需要撤销、合并或者变动的,由上级国家机关的有关部门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批准。 A. 改变隶属关系 B.改变名称 C.撤销或者合并 D. 改变行政级别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的 建议 近年来,**不断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少数民族语文师资、翻译力量不断加强,社会市面宣传标语、广告牌匾等蒙汉文字并用率、规范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得到进一步规范。但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进步和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蒙汉文并用不够规范、并行率不高。一是社会市面用文仍存在蒙汉文字体大小比例失调、翻译不准确、书写制作不规范等问题,如部分公共服务平台没有蒙文提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公示公开栏没有使用蒙文、路口交通标记没有蒙文提示等。二是各类文件、政策、法律法规大多为汉文,蒙汉文字并行的文件数量有限,没有达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要求,不便于少数民族群众理解掌握政策法规。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力量薄弱。专职翻译人员数量少,翻译力量薄弱,翻译工作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大部分县市除政府翻译室和民族宗教事务局外,其他部门未设置翻译机构。 (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范围呈缩小趋

势。近年来,受蒙语授课学生考录难、就业难、社会语言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蒙语授课学校生源有所减少,加之社会新生网络和媒介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弱化,使用范围逐步缩小。 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一是加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贯彻力度,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并结合实际制定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办法措施。二是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社会市面蒙汉文字并用情况进行治理整顿,对拒不执行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的单位、商户,依据相关规定予以通报、处罚。加强广告牌匾的源头管理,做到统一翻译、定点制作、及时审核。三是推进蒙汉文字并行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文件翻译率,确保群众及时准确掌握政策法规。 (二)加强翻译保障工作。一是按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要求,建议推动机关单位设立翻译机构,配备专、兼职翻译人员,做到下发基层嘎查村级的文件和资料及时准确翻译。二是制定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做好人才储备,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培训班,切实提高翻译水平。三是建立学习和奖励机制,对能够熟练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并落实翻译人员工资补贴,调动翻译工作积极性。

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调查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328771.html, 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调查文献综述 作者:林雪琪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29期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有关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从研究方法、调查对象等方面梳理了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调查的情况,对比分析语言调查研究的不同。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1 我国部分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除了国家部委组织的语言生活普查外,为了全面考察我国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多个学者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得到结果不尽相同。从研究方法来看,相关研究多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问卷法,来调查固定区域内的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赵小刚①在调查甘肃省农村通用语言文字观时,对甘肃省农村居民进行了普遍调查,选取甘肃省66个市、区、县管辖下的乡镇,再从乡镇选取两个自然村,将调查地点扩大到264个农村,尽可能覆盖甘肃省的全部农村。但该调查属于语言态度调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选取调查样本时先固定四个调查样本身份,再选择抽取样本的数量,在实际调查时较为费时,也浪费了不少抽取的样本,结果指出绝大多数甘肃省农村居民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对学习通用语言文字缺乏兴趣。 在内蒙古自治区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②中,样本的选择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旗县及以下单位未能得到全面覆盖,无法反映普通话使用情况的城乡差异,调查结果分析主要以调查对象的职业为参考变量,考察了各个职业规范使用普通话的程度,调查指出部分地区和职业普通话推广效果不容乐观,18-50岁的被调查对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点。 阮茁茁③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了分层整体随机抽样方法,为使抽样样本具有代表性,按达标分层,分为达标学校和未达标学校,按各部分所占比例进行抽样,并在每层抽样中考虑沿海、山区、城市、农村的分布情况。该调查旨在调查莆仙地区家庭结构、家长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言使用态度对儿童学习普通话的影响,并抽取了部分儿童做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反映了该地区不同母语幼儿普通话水平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家庭语言的选择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巨大,从莆仙地区的普通话使用状况来看,方言片区推广普通话具有一定的难度。 银川市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④,选择了该市人口分布较具特色的三个区域进行调查,但调查过程中未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选择的标准,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了306份问卷,对样本信息进行了汇总,调查了银川市三个区域居民使用普通话的场合,对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了解程度,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和学习普通话的主要目的,最后调查了该区域居民对普通话和当地方言的地位、功能和前途的看法,总体结果显示普通话发展前景良好。

土家族语言日常用语

土家族语言日常用语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掌握了解土家族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风俗习惯方面的有关的 知识,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懂得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意义。 2、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尊重土家族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含义、作用。 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华各民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土家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民族风俗习惯的情况和作用是本课重点。 2、土家族语言的掌握是本课难点。 教学手段方法: 1、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2、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相结合、讲解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 土家族的历史及现状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而又文明的民族,三千多年以前就在地处武陵山区一带,当今的湘、鄂、渝、黔比邻的县、市、区的城镇、乡村居住,但多在穷乡僻壤的山寨村落定居。由于本民族有语言无文字的缘故,土家先民们几千年来都居住在边远、偏僻、贫穷、落后的山寨、村庄里生活,后进的社会环境和古代的社会生活,不能寄予仅有的汉语文字,将土家民族的历史系统而全面地记载起来,我们只能从粗散、简略的只言片语中,领略本民族的远古历史,这对我们研究土家族的过去和历史造成极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只要努力克服重重困难,认真地进行去粗取精,除伪存真,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现在,我们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谈谈土家族的起源。 (一)巴人,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 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属廪君种。这个历史缘由有争议,但我们在研究土家族起源中,还是从巴人的起源谈起。 在远古历史的记载中,关于巴人的起源传说很多。现在,却普遍认为《后汉人?南夷列传》中引用的一段传说,的解感觉较为可靠。其引文内容如下:“巴郡南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中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为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这段记载虽然夹杂了一些神话,但也说明了巴人最初的发源地区,原始社会后期各氏族争夺全子酋长职位的斗争,以及向外迁徒的蹿红。这段神话中的“五姓”,应理解为一个部落聪明中的五个部落。武落钟离山,在近湖北长阳县。夷水即为清江,盐阳即是恩施。后来,巴族人就在夷城(即长阳县城)定居下来,他们在清江一带斩草落业,捕鱼猎狩,繁殖生息。近些年来,人们在清江流域一带发现并收集了大量的具有巴族特征的文物。如:船棺葬、巴氏矛、巴氏剑、虎纽镦于等巴人文物。这就足以证明巴人起源的传说,是完全符合史实的。 (二)土家族族称的由来

个人成就动机与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个人成就动机与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使得我国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逐渐衰落甚至消失,很多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法律、政府政策、语言多样性及双语教学等方面。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个人成就动机对民族语言冲击的研究还极为不足,本文从个人成就动机的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探讨个人成就动机与少数民族语言消失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学历、居住环境、社会地位、收入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呈负相关。笔者从个人角度提出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标签:少数民族语言;个人成就动机;消失;对策 《中国的语言》(2008)指出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中国境内目前正在使用的语言有129种,其中的117种已经或者正在变成濒危语言。例如,现在67万蒙古人中,基本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占50.6%,其余40%~50%已经失掉了民族语言,主要转用汉语。土家语是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代表之一,在1900年,有40万人在使用土家语,而当前的使用人数约在6.5万人左右。 一、问题提出 少数民族语言有其多样且独特的结构形式,以及在系属归类上的孤立性展现了其高度的研究价值,其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上,也体现在文学、人类学、历史学乃至自然科学上。抢救、记录和保护濒危语言、维护语言生态多样性对学术研究、维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格局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这一工作的迫切性更加突出。 从前人研究发现可知,目前我国有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语言面临濒危的状态,所以找出一种既对国家发展有利于对少数民族的语言发展有利的方法是当务之急。目前学术界对于个人成就动机对民族语言冲击的研究还非常不足,本文从个人成就动机的视角出发,探讨个人成就动机与少数民族语言消失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个人成就动机分为学历、居住区域、社会地位和收入四个维度,将这些因素对少数民族语言现状的影响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了解其差异的显著性,提出基于个人成就动机提升下如何加强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措施,有助于相关部门以及少数民族人民对语言保护作出相应决策。 二、个人成就动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程度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洞井瑶族自治乡、西山瑶族自治乡人民以及中南民族大学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通过对不同学历、不同居住区域、不同社会地位和不同收入的人群进行了重点抽样和随机抽样,以走访到户问卷调查访问的方式,共发放140份问卷,实际有效问卷114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答案解析

一、多项选择题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10.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11.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12.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13.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14.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15.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2013-04-01 05:13:00 来源:云南日报 [提要]省人民政府设立的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应当单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抢救保护经费,主要用于抢救、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在出版、播出前,出版、制作单位或者主管部门认为确需审定的,应当报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审定。 省人大常委会公告 (第2号)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13年3月28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3月28日 第一条为了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三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稳妥、科学保护的原则,尊重各民族群众意愿和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政府统筹协调、主管部门负责、

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机制,对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省人民政府设立的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应当单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抢救保护经费,主要用于抢救、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等。 第五条县级以上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经批准设立或者确定的负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承担具体工作。 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中履行下列主要职责:(一)宣传贯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二)依法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三)监督和检查规范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 (四)指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报刊、广播影视、出版物等的译制、播出、出版; (五)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 (六)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 第七条省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及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应当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并会同教育、文化、工业和信息化等主管部门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

语言文字政策法规百题知识问答

语言文字政策法规百题知识问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什么时间颁布的?于何时实施? 答: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01年1月1日起实施。 2.《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办法》何时通过?何时施行? 答:该办法由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5月26日通过,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3.什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4.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遵循哪三个“有利于”? 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 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5.我国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怎样的政策? 答: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 6.国家对各民族语言实施怎样的政策? 答: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实施。 7.在我国56个民族中,解放前后使用文字的民族各有多少种? 答:解放前在我国56个民族中,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个,文字24种。解放后,以汉语拼音为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基础,使我国各民族现行文字增加到40种。 8.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意义? 答: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标准,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语言文字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对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与交流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9.哪些特定对象的汉字应用水平应当符合国家相应的规定? 答: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教师、医务人员、编辑、记者、汉字字幕制作人员、校对人员、学生以及从事印章、牌匾、广告制作等工作的文案人员的汉字应用水平应当符合国家相应的规定。 10.推广普通话的4个重点领域是什么? 答:推广普通话的重点在学校、党政机关、广播电视和公共服务行业。当普通话成为学校教学语言、成为机关工作语言、成为宣传语言、成为社会交际语言时,便是基本普及了普通话。 11.国家推行规范汉字的重点在哪些范围? 答:学校教育教学用字,机关公务用字,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媒体用字,公共场所的标牌、宣传标语、广告等用字。 12.汉语文出版物使用语言文字应当注意什么? 答: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 13.我国从哪一年起,全国报刊实行了横排横写? 答:1956年1月1日。 14.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如何? 答: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趋简 15.公共服务行业基本的服务用字是什么?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展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展研究 [摘要]语言文字不仅是识别民族种类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对保存和传播民族历史和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随着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加快对其保护的步伐。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继承发展 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分析及研究意义 11概况分析 语言方面,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因此,全国55个少数民族,共使用72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别属于五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文字方面,除回族、满族已不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而直接使用汉字外,有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如傣语使用4种文字,景颇族使用2种文字,故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 在少数民族中,或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家长有的出现重视汉语、忽视母语的倾向,不愿让自己的子女进民族语言授课的学校,因为他们担心子女以后进大学、找工作、出国留学有困难。在民族地区的一些中小学,民族语和汉语授课的比例中,民族语的比重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书刊、报纸、杂志数量偏少,少数民族群众获取信息的通道明显不畅。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如云南省的纳西语和仙岛语、贵州省的仡佬语、湖南省的土家语、四川省的彝语以及中国东北部的满语、鄂伦春语以及赫哲语等。 12研究意义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不同特点的总和。是该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总和。群体生存和延续的历史经验依赖语言文字代代相传,并记录着人类知识的一个侧面和局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是族群的标志,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族群内部联系的纽带。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切实保护各少数民族利益和风俗文化的体现,是促进民族团结、合理处理民族关系的必要之举。我国有许多小语种,学术价值极高,是解开历史上许多谜团的钥匙。对少数民族语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 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文字教材的内容以教学大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 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的建议近年来,**不断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少数民族语文师资、翻译力量不断加强,社会市面宣传标语、广告牌匾等蒙汉文字并用率、规范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得到进一步规范。但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进步和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一)蒙汉文并用不够规范、并行率不高。一是社会市面用文仍存在蒙汉文字体大小比例失调、翻译不准确、书写制作不规范等问题,如部分公共服务平台没有蒙文提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公示公开栏没有使用蒙文、路口交通标记没有蒙文提示等。二是各类文件、政策、法律法规大多为汉文,蒙汉文字并行的文件数量有限,没有达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要求,不便于少数民族群众理解掌握政策法规。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力量薄弱。专职翻译人员数量少,翻译力量薄弱,翻译工作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大部分县市除政府翻译室和民族宗教事务局外,其他部门未设置翻译机构。(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范围呈缩小趋势。近年来,受蒙语授课学生考录难、就业难、社会语言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蒙语授课学校生源有所减少,加之社会新生网络和媒介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语言

文字学习弱化,使用范围逐步缩小。二、对策建议(一)进一步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一是加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贯彻力度,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并结合实际制定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办法措施。二是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社会市面蒙汉文字并用情况进行治理整顿,对拒不执行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的单位、商户,依据相关规定予以通报、处罚。加强广告牌匾的源头管理,做到统一翻译、定点制作、及时审核。三是推进蒙汉文字并行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文件翻译率,确保群众及时准确掌握政策法规。(二)加强翻译保障工作。一是按照《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要求,建议推动机关单位设立翻译机构,配备专、兼职翻译人员,做到下发基层嘎查村级的文件和资料及时准确翻译。二是制定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做好人才储备,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培训班,切实提高翻译水平。三是建立学习和奖励机制,对能够熟练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并落实翻译人员工资补贴,调动翻译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宣传服务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平台等媒介的作用,为少数民族牧民群众提供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料,营造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氛围,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主动性。二是建议扶持少数民族语标准音培训基地项目建设,依托该项目组织教研、交流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民族学校领导干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