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

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
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

摘要: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意象中的“象”是属于客观的,物质的,意象中的“意”是属于主观的,精神的。

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与短亭、南浦、杨柳、美酒等。营构意象时应注意几个问题是:其一要注意意象的鲜明和具体;其二要注意群体效应;其三要注意掌握好意象的密度和节奏;其四要注意赋予意象的性质。诗中营造好的意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

关键词:意象长亭南浦杨柳美酒

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

徐雪

目录

1意象的概念 (1)

2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

2.1长亭与短亭 (1)

2.2南浦 (2)

2.3杨柳 (4)

2.4美酒 (5)

3营构意象几点注意问题 (6)

参考文献 (7)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唐宋诗歌中,送别朋友的诗歌如累累硕果,缀满枝头;其繁多而又精彩。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诗人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颖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古代诗论中一个常用的概念,而它的内涵却一直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定。或指意和象,或指意中之象;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境界,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艺术形象,构成意象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1 意象的概念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经过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意象中的“象”是属于客观的,物质的,意象中的“意”是属于主观的,精神的。

2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下面我将对有代表意象如长亭与短亭,南浦,杨柳,美酒加以剖析。

2.1长亭与短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恩,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的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所以人们很重视好朋友之间的聚散离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离别双方是行者与居者。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山川阻隔,道路坎坷。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

从陆路离去,远行代步者或是乘车(各种各样的车)或是骑马(也包括其他善走的牲口)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便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北周时庾信《哀江南赋》)当时是十里设置亭,故称“十里长亭”。倪璠注《白孔六帖》“馆驿”条中有句曰:“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所以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经常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而一个只要有一定的中国诗歌修养的人,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眼前便会自然地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并油然而生“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的惜别之情,近有一首《送别》歌是这样唱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淑同词)

2.2南浦

从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上看,自古以来就西高东低,北干南湿。包括黄河流域中原一带在内的北方地区,多山脉丘陵,河流很少;所以北方地区主要靠陆路交通,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然而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地区,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主要靠水路,乘舟船却极为方便。在古代送别诗中,南方诗人和北方诗人,或者说诗人在南方写的诗或在北方写的诗所选的意象有明显的差异。南方的送别诗中,“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很少,与江河相关的“浦”或叫“南浦”的意象常见,如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有“望涔阳之极浦,横大江兮杨灵。”《九歌·河伯》中有“日将暮兮怅忘归,唯极浦兮寤怀。”等。

浦,《说文》曰:“水滨也”《风土记》曰:“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流处的意思一乘舟别离的情景倒很切合。所谓“南浦”一是指实指某一具体地名,这在中国大地简直说不清有多少处;一般说来,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

区南侧的水浦,这个地区的人就习惯上称之为“南浦”。如《豫章记》曰:“南浦在广润门外,往来舣舟之所。”这样一类情形比较多。另一种是泛称,泛指河流分口处。那么,这一泛称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的呢?据初步考察,最早是跟屈原《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但在屈原之后包括秦汉魏晋在内的七、八百年间,送别诗中运用“南浦”这一意象的情况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十分罕见。使得“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我以为应得力于南朝宋齐之间的文学家江淹所定怕那篇著名的《别赋》。

《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了。南朝宋齐之后的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明显的多了起来;而且基本上不再是用于专称某地,而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泛称。如齐之后梁诗人谢眺《鼓吹曲·送远曲》诗中曰:“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梁之后诗人张正见《征虏亭送新安王应令》诗曰:“风吹临南浦,神驾饯东平。……歧路一回首,流襟动眷情”等等。

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袭了这一手法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地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前四句曰:“鹦鹉洲横汉阳流,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中唐诗人白居易《南浦别》诗曰:“南浦淒淒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

唐宋词中“南浦”的意象也很多,其意趣乃承袭唐诗,没有新的变化。宋代词人柳永《倾杯》词上片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张元干《贺新郞·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曰:“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石孝友《更漏子》词曰:“北沙门,南浦岸,望得眼穿肠断。”刘辰翁《兰陵王》词曰:“玉纤采处,银笼携去,一曲山长水远。采鸳双惯帖人飞,恨南浦,离多梦短。”到了元明清的诗词中“南浦”的意象依然经常出现;比较典型的如清人沈树荣《送别》诗写

道:“落叶枫林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只今一片江头月,不照归舟照去舟。”

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的离别情咸。所以凡是有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作一定的中国文学修养的人,只要一看到“南浦”这个意象,就会象钢琴上敲击了某一个特殊的琴键,立即会发出一片特殊的声响一样,也一定会在脑海里唤起一片联想——一片有离别情怀的联想。不管是亲人离别也好,友人离别也好,恋人离别也好,总之联想起来的是一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离愁别绪。

2.3 杨柳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追溯一下,我认为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此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蕴。

南朝梁陈和唐人在写《杨柳》时,歌辞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跟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如唐人王之涣的《涼洲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杨柳和别离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李白那首《春夜洛城闻笛》七绝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客,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间愿。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唐代诗人裴说《柳》诗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是,宋词中写杨柳的,更多的还是继承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

的本意,即跟离情结合在一起。如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秦观《江城子》上片写道:“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送别诗中为什么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清人褚人获在其《坚瓠广集》卷四中说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云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地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希望行客不要为离别难过,不必执著的依恋故土;而要像柳之随地可活一样,走遍天涯,漂泊海角,都要随遇而安,无往而不适。

2.4 美酒

除了长亭与短亭、南浦、杨柳这三个意象外,送别诗中写得非常多的一个意象就是美酒。元人杨载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诗法家数》) 如果说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其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还有《送别》诗曰:“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唐宋诗人词人将美酒与送别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歌,举不胜举。如杨炯《送梓州周司功》诗曰:“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李峤《送李邕》诗曰:“落日荒郊外,风景正凄凄。离人席上起,征马路旁嘶。别酒倾壶赠,行书掩泪题。殷勤御沟水,从此各东西。”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曰“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又《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曰:“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宋人范仲淹抒写离情的词《御街行》的下片曰:“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头,无计相回避。”杨万里《送子仁侄南归》诗中有句曰:“酒为吾人绿,花知百日黄。”《留萧伯和仲和小饮》曰:“要入诗家须有骨,若出酒外更无仙。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

能出百篇。”

我国的酒文化十分丰富! 古人以饮酒为一种人生乐趣,如唐诗人李白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此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月下独酌四首》)岑参高歌:“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夏夷中《饮酒乐》写道:“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草木犹须老,人生得无愁。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安得阮步兵,同向醉乡游。”宋代大诗人陆游《对酒》诗曰:“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溶。对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朋友欢聚时是一定要饮酒的,如王维的《少年行》诗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在离别时举杯痛饮,其不仅是抒情,遣怀,解愁,更重要的是饱含有深深的祝福之意,就像唐诗人高适所放歌那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总之,送别诗这一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为我们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离情别绪的体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 营构意象的几点注意问题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事物有所感,心有所情,便将之寄托给一个选定的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之读者在阅读诗歌能够根据这个艺术天地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露自己的感情色彩。然而营构意象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注意意象的鲜明和具体,使之具有绘画与音乐般的美感,能够唤起他人视觉和听觉的表象来。要讲究意象的力度,在鲜明具体的意象中灌注诗人为生活哲理的发展,体现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通过诗人心灵过度了的主观之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意则是具象化了意,附于鲜明生动的物化形态。在诗中意与象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至于意象的力度则是由特定的诗的语言环境生成的,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亦不乏意象力度强烈的例子,如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 就明显地让人受到意象的力量和速度的强烈感染。

其二,要注意意象群体效应,增强诗的艺术张力。选取全诗的中心意象,将全部情感聚焦其上,形成全诗的依托和支点。在这根主线牵引下,对各“支意象”予以优化组合,构建全诗意象群,纠合强大的力量指向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三,注意掌握好意象的密度和节奏。意象的疏密和节奏取决于诗人的心态。紧张的心态多用激烈,快速的意象节奏;而舒展,沉稳的心态则用舒缓、沉重的意象节奏;意象群越繁,意象越多,变幻越复杂,转化节奏也越快。

其四,注意赋予意象多义的性质。艾青说:“意象是诗人以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从感觉出发,却又超过了感觉,因为诗人要透过感觉来抒发情思。意象是服从和服务于全诗的主旨的。诗人有特权去改变日常的感知。既可借通感来替换感觉,也可用想象来改变感觉使意象扭曲变形。赋予意象多义的性质,使其相互独立,又自成格局,不着痕迹地让意象相互关联,可以营造出统一的诗境,意象的合理运用,寓明晰于朦胧之中,极大地扩张了诗的内涵和辐射功能,增强了耐读性。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佚名〃关于唐人送别诗…D?〃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丁超群〃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D?,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4?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送别诗中出现的常见意象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

赠友送别诗鉴赏

知识目标 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能力目标: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一.导课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

送别诗意象

别离诗鉴赏之意象 思远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的诗仙文豪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别离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别离亲人、恋人、友人。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更为精彩。古时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隧道轻轨,没有手机电脑,在交通通讯落后、路途艰险的情况下,只能“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就反映的别离形式来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我们用近代艺术大师也就是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号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著名的《送别》开篇,来讲解别离诗的意象问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诗总结了古代经典离别诗所用的种种意象,“柳”、“长亭”、“芳草”、“夕阳”、“浊酒”等等意象概括了离别诗的“离愁别绪”。 一、折柳赠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 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绵绵的情意,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分)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二)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三)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3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 (四)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 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 (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 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 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恋、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例:《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赋得暮雨送李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摘要: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而在古典诗词中,离别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选其中应用较为广的稍加阐述。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 1.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杨柳是古代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并广泛应用。因折柳赠别本就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甚至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唐人这两句诗,说的就是灞(亦作霸)桥折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居易诗说明了杨柳与离别的密切联系。“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代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风波及两宋。

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施肩吾《折柳 枝》:“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离别之时,所以要折柳相赠,一是“柳”“留”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二是随风摇摆之柳条与行行复止的离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三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四是柳随处皆有,柳垂于地,也便于折取。“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褚人获《坚瓠集》)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之作将“送”与“归”联系起来。诗人祈望,折柳不必折尽,留下一半,归还时回看送行时留下的半截柳枝,则更有意味。诗作写出“折柳”新意。 柳意象在诗人笔下有着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其意蕴丰富充盈。诗人笔下,由杨柳派生的柳丝、柳叶、柳絮等。皆与别情产生了联系。“江柳断肠色,黄丝垂未齐。”(戎昱《赋得江上柳送人》)“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李白《送友生游峡中》)“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杨柳枝词》)诗人极尽想象之能事,以柳丝代愁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状人生飘零,标新立异,描写细致,令人目不暇接。郑谷之诗状写杨花,令离情别恨转化成可视可触的“杨花”物象: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摘要: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而在古典诗词中,离别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选其中应用较为广的稍加阐述。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 1.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杨柳是古代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并广泛应用。因折柳赠别本就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甚至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唐人这两句诗,说的就是灞(亦作霸)桥折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居易诗说明了杨柳与离别的密切联系。“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代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风波及两宋。 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离别之时,所以要折柳相赠,一是“柳”“留”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二是随风摇摆之柳条与行行复止的离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三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四是柳随处皆有,柳垂于地,也便于折取。“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褚人获《坚瓠集》)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之作将“送”与“归”联系起来。诗人祈望,折柳不必折尽,留下一半,归还时回看送行时留下的半截柳枝,则更有意味。诗作写出“折柳”新意。 柳意象在诗人笔下有着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其意蕴丰富充盈。诗人笔下,由杨柳派生的柳丝、柳叶、柳絮等。皆与别情产生了联系。“江柳断肠色,黄丝垂未齐。”(戎昱《赋得江上柳送人》)“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李白《送友生游峡中》)“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杨柳枝词》)诗人极尽想象之能事,以柳丝代愁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状人生飘零,标新立异,描写细致,令人目不暇接。郑谷之诗状写杨花,令离情别恨转化成可视可触的“杨花”物象: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友人乘舟而行,诗人依依不舍,思念之情犹如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杨柳渡头”之杨柳,点染环境,烘托气氛,那漫天飞舞的零落杨花,“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刘禹锡《柳花词》),也正是人生飘零的一种象征。

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词中那些沾染或渗透着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被赋予某种思想或情感意义的客观物象,是主观清理与客观形象的融合。意象中的“意”属于主观的个人精神情感范畴,而“象”是客观的、物质的。意象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难点,所以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做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之一。有关意象,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经过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纵观中国古代的送别诗词,常见的意象很多,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下面将结合具体诗词对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剖析。 一、“柳”的意象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那么“柳”这一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成为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代表性意象,其原因主要有:“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杨柳跟离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曰:“杨柳青青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何人归不归。”诗歌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的灞桥,是从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罗隐《柳》诗曰:“灞岸睛来送客频,相偎依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半路人。”从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灞桥折柳送客的盛况。正因为灞桥有折柳而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取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思,称灞桥为“销魂桥”。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句曰:“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悦:“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送别诗赏析

送别诗鉴赏 金铁楠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渡口、营门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夜晚。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春、秋、冬。“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飞雪、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

2020-2021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资料链接】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 【空间意象】 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 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环境意象】 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杨柳(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再加上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汉文人五言诗有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由此,送别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送别诗占绝对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面对友人踏歌相送,诗人情真意挚地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虽无感激之辞,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萋萋满别情。”惜别之意,溢于言表。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别情极为缠绵。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更写出因离别而愁情无限。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别愁至极,痛断肝肠,幽怨悱恻,使人不忍卒读! 第二,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离别诗词中也有明朗乐观之作,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末四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虽为宽慰友人之辞,但也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豁达而坦然面对离别,正由于两情长久,声息相通,虽天涯海角,也犹如相邻而居,真挚的友情自能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而盛唐诗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写离别可怜之辞,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比王勃诗显得还要从容大度,所表达出的人生豪迈达到一种极致。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

送别诗意象分析

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分析 摘要:严羽《沦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1]而这些都和送别有关,也就是送别诗。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情别绪的诗作,它包括送别、留别、赠别等内容。本文就以送别诗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进而探求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 意象渊源久远,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固有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意象主要是指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融化、融合的符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表现。在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这里我们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意象,结合诗歌来加以分析。 一、杨柳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最多、也最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诗经《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人所称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景中含情,以柔美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感伤之情。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2]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心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 杨柳跟离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曰:“杨柳青青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何人归不归。”诗歌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李白那首《春夜洛城闻笛》七绝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听折柳,何人不起胡园情。”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的灞桥,是从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罗隐《柳》诗曰:“灞岸睛来送客频,相偎依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半路人。”从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灞桥折柳送客的盛况。正因为灞桥有折柳而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取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思,称灞桥为“销魂桥”。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句曰:“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悦:“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九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外,柳絮的飘浮不定,也常作为愁绪的象征。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北宋贺铸《青玉案》。 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除此之外,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清人褚人获在其《坚瓠广集》卷四中说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

高中语文总复习之-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梧桐: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双鲤:代指书信。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没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后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青梅竹马:用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逐鹿: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彭祖: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

摘要: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意象中的“象”是属于客观的,物质的,意象中的“意”是属于主观的,精神的。 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与短亭、南浦、杨柳、美酒等。营构意象时应注意几个问题是:其一要注意意象的鲜明和具体;其二要注意群体效应;其三要注意掌握好意象的密度和节奏;其四要注意赋予意象的性质。诗中营造好的意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 关键词:意象长亭南浦杨柳美酒

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 徐雪

目录 1意象的概念 (1) 2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 2.1长亭与短亭 (1) 2.2南浦 (2) 2.3杨柳 (4) 2.4美酒 (5) 3营构意象几点注意问题 (6) 参考文献 (7)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唐宋诗歌中,送别朋友的诗歌如累累硕果,缀满枝头;其繁多而又精彩。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诗人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颖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古代诗论中一个常用的概念,而它的内涵却一直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定。或指意和象,或指意中之象;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境界,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艺术形象,构成意象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1 意象的概念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经过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意象中的“象”是属于客观的,物质的,意象中的“意”是属于主观的,精神的。 2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下面我将对有代表意象如长亭与短亭,南浦,杨柳,美酒加以剖析。 2.1长亭与短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恩,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的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所以人们很重视好朋友之间的聚散离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人间最难舍的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再会难期,因而极重视离别,特殊的离别有特定的意象塑造,意象的使用,使得作品更能打动人心,感染读者。其主要意象有: 第一,长亭与南浦。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期便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践行之用,“十里长亭”“五里短亭”,所以,在中国 古代送别诗中,经常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以长江流域为主的 南方地区,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主要靠水路,与河 流相关的“浦”“南浦”等意象常见。如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 南浦,伤如之何。”再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 吹” 第二,折柳。折柳送别这一古老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寓意惜别怀远,含有三层含义:其一,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飘动与寓人千丝万缕。斩不断、 理还乱的愁非常相似;其二,“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 人有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其三,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 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如 柳永的《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第三,日暮。“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 的苍茫感伤相协调,并且,伴随着飞鸟归林、雨沉潭底,对于远离家 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 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 情、爱情。如李白的《月下独酌》的“但愿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再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 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

公开课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教案教学内容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送 别诗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 ----------- 送别诗鉴赏 英山第二中学吴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齐唱或齐读《送别》歌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知识总结归纳 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明确)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天;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 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 (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①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④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⑤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入剖析探寻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送别诗鉴赏学案

送别诗鉴赏学案 太康一高语文组王悦清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怀远诗的特点。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掌握鉴赏送别诗及规范答题的的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课前预习 【回顾教材】 1、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5、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杜牧《赠别(其一)》: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8、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9、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0、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知识链接】 一、思想内容 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