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文本(范例)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 (2)

第三章镇域规划与布局 (2)

第一节城镇化水平预测 (2)

第二节镇域产业发展战略 (2)

第三节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4)

第四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6)

第五节镇域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规划 (6)

第六节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7)

第七节镇域旅游规划 (7)

第八节历史遗存和特色景观资源保护规划 (8)

第九节镇域近期建设规划 (8)

第四章镇区建设规划 (9)

第一节镇区性质和规模 (9)

第二节镇区总体布局规划 (9)

第三节镇区用地发展规划 (9)

第四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10)

第五节镇区绿地系统与绿化景观结构 (10)

第六节镇区公共设施规划 (11)

第五章市政工程规划 (11)

第一节给水规划 (11)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11)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12)

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 (12)

第五节管线综合规划 (12)

第六节环境保护规划 (12)

第七节综合防灾规划 (13)

第六章近期规划、中期规划、远景发展规划与实施策略 (14)

第七章附则 (15)

附表1:白土镇镇区建设用地计算表 (16)

附表2:道路规划一览表 (1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背景

为适应现代化小城镇发展的需要,满足镇区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促进白土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有序推进,特制定《丰城市白土镇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1. 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坚持镇域城乡统筹,调整镇域产业结构,优化镇域空间布局,寻求镇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引导幽兰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兼顾现状,适当超前:尊重现状,立足长远,积极探索未来小城镇发展的需要,按照现代小城镇的发展目标进行设施配套,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

3. 战略优先,突出重点:站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合理确定幽兰镇未来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重点考虑影响镇域发展的区域和项目,以期重点带动全局的效应。

4. 远近结合,分期建设:充分研究现有基础,着重解决近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考虑远期及远景发展的需要,坚持分期时序开发。

第三条

第四条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 《镇规划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J 50188-2007)

3.《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建村[2010]184号)

4. 《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5. 《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6. 《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赣建字[2006]4号)

7.《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2002)

8. 《江西省丰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9. 《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年)》

10. 《白土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其它城乡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等

第五条规划原则

1. 承上启下,区域协调的原则:遵照上位规划的要求,挖掘镇域资源的特质,扬长避短、开拓新貌,实现区域协调共生。

2.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规划的高起点,具有超前意识,坚持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同时,规划着眼于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并重,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到战略的高度,致力于适宜的人居环境营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 节约集约利用用地,低碳长效发展的原则: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合理划分镇域及镇区功能区,强化土地集约和合理利用,力求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它专业规划协调一致,优化镇村空间结构,实现低碳和谐的社会。

4. 特色与创新的原则:以保护自然生态、弘扬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彰显自然和文化特色,创建富地域风情的旅游名镇。

第六条规划范围

镇域规划范围:为白土镇行政区域范围,包括1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217个自然村,总面积102平方公里。

镇区规划范围:北至坡垅吴家,南到万家村,西到乌塘村,东临下埠楼,即白土镇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因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管理的周边区域,规划控制区范围的面积约为184公顷。

第七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4-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第八条强制性内容

条文中加下划线部分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九条权利和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遵守本规划,并有权对违反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编制下层次规划,下层次规划原则上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章发展目标

第十条总体发展目标

规划期末,将白土镇建设成以“建设油茶之乡、铸造经济强镇”的战略目标,培育以园区入园企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以高产油茶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以镇区市场为主的集贸经济三大经济板块,成为产业结构合理,城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以高产油茶、大棚蔬菜等为主要特色农产品交易为主的商贸型城镇。

第十一条经济发展目标

以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按照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白土镇农产品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以农产品交易为主的第三产业。至2015年,全镇GDP总量实现12.80亿元,至2030年,全镇GDP总量实现27.00亿元(详细情况见表2-1)。

第十二条社会发展目标

基本实现现代化,突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积极实施城郊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多元化和规模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镇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第十三条村镇建设目标

至2030年,全镇总人口达8.20万,其中城镇人口1.72万,城镇化水平21.0%。

村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和建设村镇,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村镇。实现农村村镇化、村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第三章镇域规划与布局

第一节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十四条人口规模预测

近期:至2015年,镇域人口为77500人,城镇人口11500人(其中镇区幽兰街8700人,渡头街2800人);

中期:至2020年,镇域人口为79500人,城镇人口13100人(其中镇区幽兰街9900人,渡头街3200人);

远期:至2030年,镇域人口为82000人,城镇人口17200人(其中镇区幽兰街13000人,渡头街4200人)。

第十五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至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14.8%;至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16.5%;至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21.0%。

第二节镇域产业发展战略

第十六条产业发展方向

1. 第一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三高(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生态农业,加快优质大米、蔬菜、果林等经济作物种植及水产养殖、良畜养殖业的发展,建设高效益的生态农业基地、有机食品原料基地。

表2-1:主要经济指标预测表单位:亿元指标2012年(现状)2015年(规划)2020年(规划)2030年(规划)国内生产GDP (亿元)10.88 12.80 17.00 27.00

其中:一产(亿元) 6.62 6.70 8.40 12.50 二产(亿元) 3.29 4.30 5.50 8.20

三产(亿元)0.97 1.80 3.10 6.30

一、二、三产业比重61:30:9 52:34:14 49:33:18 46:30:25

2.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主要以发展无污染产业为主,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在建设有机食品原料基地的前提上,建设有机食品加工产业。

3. 第三产业: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旅游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配套建设各级服务设施,完善旅游市场的有效配置。加快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突出文化内涵。突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积极打造集田园文化体验、青岚湖水乡风情、佛教文化朝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省佛教旅游名镇,使其成为南昌市旅游业的新亮点及“环鄱阳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七条产业发展战略

1. 贯彻并落实“镇区—中心村—基层村”的镇村体系发展模式。以“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积极发展镇区,强化其作为辐射源的中心职能;各行政村分解成中心村和基层村,近期集中力量建设中心村,远期建设基层村,并逐步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和分级必须配置的公共建筑,形成科学合理、协调有序的镇村体系。

2. 巩固以优质大米、蔬菜、果林、水产养殖业为主导的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稳定增长,提高农副产品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在稳定蔬菜生产的基础上多加强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

3. 加强商品流通领域建设,建立幽兰集镇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亭山-田坪物流产业基地,以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促进镇域工农业的发展。

4. 重点建设以幽兰为中心的佛教旅游,青岚湖、芳溪湖、生态农业观光、马游山风景旅游为主的旅游休闲服务产业,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完善旅游市场。

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良好的交通,通讯系统,完善公建配套,创造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

6.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对生态环境的改造和保护,协调好镇村建设用地与农业生产用地之间的关系,以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第十八条产业布局

规划以镇区为中心、镇域为载体,按照资源分布状况、村镇职能、经济发展程度及地理区位建立“轴带联动,园区与宗教景点共生”的产业发展战略,以三大产业发展带,串联各产业园区,形成镇域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

1、三大产业发展带:

(1)北部高效农业产业带:依托抚河水资源,带动沿线村庄大力发展优质大米、蔬菜瓜果及良畜等的种植养殖业,形成高效农业产业带。

(2)农贸服务旅游产业带:依托中部东西向联系南昌市的县道,以镇区为中心,打造农贸服务旅游产业带。

(3)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依靠青岚湖、芳溪湖的生态环境,打造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

2、产业园区:

依托乐温高速、昌南大道等便捷交通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成为集休闲观光养殖采摘为一体的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同时,积极扩大农业生产,走规模化经营之路。

(1)规划发展以幽兰花卉苗木基地为中心的花卉苗木产业园,辐射到桃岭、亭山、新荣等村,面积达到5000亩。

(2)规划发展以生态养殖为中心的生态养殖产业园,辐射到江陂、潭林、灌溪、涂洲等村。

(3)规划发展以青岚藜蒿种植基地为中心的蔬菜种植产业园,辐射到竹林、涂村、青塘等村,面积达到10000亩。

(4)规划发展以青岚食品供港基地为中心的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园,辐射到新庄、南湖、枫林等村,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

(5)规划发展以马游山林果业为中心的林果业产业园,辐射到马游、园艺场、南湖等村,面积达到5000亩。

(6)规划依托昌南大道、乐温高速积极推动亭山-田坪工贸、物流产业的发展,形成集农副产品加工和物流产业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园区,成为村镇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7)规划依托抚河及湖泊资源,扩大牌坊、胡陶、杨树、厚田等地的生猪、鸭、鱼等的养殖产业及蔬菜、水稻等的种植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形成种植养殖产业园区。

(8)规划依托镇区周边佛教民俗旅游资源,推动商贸服务、佛教旅游等三产业发展,形成佛教民俗文化旅游区。

第三节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十九条镇村空间发展结构

规划以南昌市区、莲塘镇对幽兰镇的经济辐射形成南昌-幽兰经济走廊,以西南-东北向024县道及南北向027县道为村镇发展轴,形成“一心、三轴、多点、四区”的空间布局形态。

一心:即村镇建设核心地带,是镇政府驻地,也是镇域行政、商贸、文化、交通及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

三轴:包括一条主轴和两条次轴。主轴是指以南昌市区、莲塘镇对幽兰镇的经济辐射形成南昌-幽兰经济走廊。该廊道是村镇密集发展带,是幽兰镇商贸、旅游及对外经济联系的通道;次轴是指南-东北向024县道发展轴及南北向027县道发展轴。024县道南至南昌县政府驻地莲塘镇,北至泾口乡、中心镇塘南镇,承载着幽兰镇乃至南昌县南北发展的职能;027县道南至渡头、北至罗舍,是镇域西部重要的发展通道。

多点:主要为中心村经济增长点。

四区:规划以镇区为中心、镇域为载体,并按照资源分布状况、村镇职能、经济发展程度及地理区位划分为4个经济区。中部经济区:位于镇域中部,以农贸、旅游服务及农业种植为主。包括幽兰居委会、东田村、涂村、青塘村、竹林村、南山村、枫林村。西部经济区:位于镇域西部,紧临芳溪湖,以农贸、交通运输、种植养殖、生态农业观光及佛教旅游服务为主。包括亭山村、田坪村、涂洲村、罗舍村、江陂村、桃岭村、新荣村、东联村、渡头村、黄坊村、灌溪村、潭林村。北部经济区:位于镇域北部,背靠抚河,以生态农业为主。包括流芳村、胡陶村、厚田村、杨树村、牌坊村。东部经济区:位于镇域东部,南邻青岚湖,以生态农业,果林种植,马游山风景区旅游及佛教旅游为主。包括新庄村、少城村、马游村、南湖村、园艺场村。

第二十条镇村等级规模结构

幽兰镇镇村体系等级规模分为三个层次:镇区、中心村、基层村。其中,镇区规模为13000人,中心村3000-5000人,基层村规模控制在1000-3000人(详细情况见表2-2)。

表2-2:幽兰镇镇村体系规模结构表

等级数量名称

镇区 1 幽兰

中心村 5 (1)亭山-田坪;(2)渡头;(3)罗舍;(4)流芳; (5)新庄

基层村22

(1)涂洲;(2)江陂;(3)桃岭;(4)竹林;(5)东联;(6)新荣;(7)黄坊;(8)灌溪;

(9)潭林;(10)牌坊;(11厚田;(12)杨树;(13)东田;(14)涂村;(15)青塘;(16)

南山;(17)少城;(18)枫林;(19)南湖;(20)马游;(21)园艺场;(22)胡陶

第二十一条镇村职能结构

规划形成以幽兰镇区为中心,以综合中心村渡头与交通枢纽村庄亭山-田坪等为中心村中心村和其它基层村为支撑的镇村职能结构。

镇区职能:综合型职能,幽兰镇党政机关驻地;全镇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科技、服务、信息、体育及医疗卫生等中心,也是镇域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对周围乡村有较强的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辐射带动功能。

中心村职能:村委会驻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基层服务点,并对周围村庄起到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另外,它还包括由于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而新兴的对幽兰镇乃至南昌县等有区域功能的村庄。

基层村职能:农村居民点,农民居住和从事家庭副业的生产场所,其公共服务设施用于保障本村村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依据村庄发展情况,确定各村庄以综合型、农工型、农业型、旅游型职能类型为指引,促进村庄建设和发展(详细情况见表2-3)。其中,农业型:对原有农业基础较好的村庄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优质大米、蔬菜种植、果林、水产养殖业为主体;农工型:对位于镇域主要道路交通周边的村庄积极发展加工工业,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体;旅游型:对主要佛教景点及风景旅游点予以保护开发,并依此形成旅游型服务点及相关产业的居民点;综合型:对有一定服务设施基础,有一定经济辐射能力的村庄,完善其综合服务职能,使其更好地为区域服务。交通型:对具有良好交通区位的村庄积极发展物流、工业、仓储等,带动整个区域快速发展。

详细情况见表2-3。

表2-3:村庄职能结构表

等级村名农业型农工型旅游型综合型交通型

镇区幽兰●

中心村亭山-田坪●渡头●

罗舍●

流芳●

新庄●

基层村

涂洲●江陂●

桃岭●竹林●

东联●

新荣●

黄坊●灌溪●潭林●

牌坊●

厚田●

杨树●

东田●涂村●

青塘●●南山●

少城●●枫林●

南湖●胡陶●

马游●

园艺场●

第二十二条村庄布点规划

规划将幽兰镇村庄分四类进行整治(详细情况见表2-4)。

(1)城镇改造型:随着城镇化发展,对于城镇及其周边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有计划、有步骤按照镇区规划进行统一安排,重点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引导村民向城镇生活方式转变,逐步使村庄转变为城镇居民点。

(3)集聚发展型:具有较好公共设施布置且规模较大的村庄,在原有的基础上集聚周边分散的村庄入口入住,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服务功能,成为中心村或基层村。

(4)控制发展型:规划予以保留的村庄,允许就地整治,要限制其建设规模的扩张,引导当地居民向镇区和中心村集聚。

(5)拆迁撤并型:将原有村庄整体逐步撤除,搬迁至城镇、中心村或移民新村。撤并型村庄主要是指:地理区位较差,交通不便,生产条件恶劣,基本上无集体经济收入,人口规模过小(原则上人口规模100人以下),没有产业支持,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没有发展潜力的村庄。

表2-4.村庄撤并、改造、整治一览表

村庄类型村庄名称数量城镇改造型西庄万家、桥上涂家、夏家、北园胡家、曹家、系马涂家、上丁、下丁、渡李9 集聚发展型夏浦刘家、夏浦涂家、楼下熊家、巷里熊家、扑桥龚家、百亩熊家、小房、西房、姜家、涂家、李家、旧居李家、新居李家、卢姜家、东万、南刘、北刘、

厚田危家、涂邓、厚田龚家、塘口刘、塘口王、刘家、大坊万家、河下万家、

岱山万家、东枫林、西枫林、枫林熊、牌头、周家、万家、北涂、龚家、戴家、

北涂、南湖万家、枫林熊家、东嗥涂家、窑下万、东庄万、杜家、中城万、前

万、珰溪、邓家、王巷、荷溪张家、前黄、灌溪、下辛、潭林、北熊、港下熊、

港下胡、黄家、陇西、喻巷、山前罗万、程万、上魏、下魏、罗舍渡、新街喻、

口喻、龚家、桥头龚家、后万、花园李、孙家、上高、塘西高家、高家、涂家、

中熊、田坪熊

77

控制发展型燕家、罗家、谭熊家、魏家、熊江自然村、张家、南房熊家、万海、陶家、新居、前柏树、南边、花听涂家、后柏树、下房、姚家、熊家、邓家、刘家、胡

尹、榨里李家、南山胡家、南边李、赵家、西李家、陈芳李家、一条边涂家、

涂艾、黄已殿、涂士端、朱家、胡家、上陶、下陶、左家、姜家、黄家、姜桥

魏吴、厚田涂魏、厚田邓家、南曹、谭家、北曹、魏家、樊家、叶家、上黄、

下黄、涂家、郑家、胡家、株树赵家、北涂、南涂、黄家、新郑家、郑家岗徐

家、株树陶家、朱家、邓家、朱家、赵家、唐家、吴家角、东嗥万家、陈丰万

家、葛溪左、东城万、万门、姜家、后黄、大岗、前肖、后肖、杜家、南熊、

陈家、桥头熊、田里罗、巷口、李夏、邓坊万家、段里熊家、周家、陈家、田

喻、章家、落城李、上罗、东罗、龚家、熊家

92

搬迁撤并型万家、黄家、刘家、刘熊、舒家、高家、余家、塘李家、新刘、中陶、厚田姚家、厚田袁家、吴樊、北黄家、赵家、郭家、朱家、熊家、南涂、黄家、赵家、

胡家、赵家、上辛、恰万、寺前万家、土子李、下罗、月万、南徐、北徐

31

第四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二十三条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1. 规划改造镇域的024、026、027、029县道拓宽路面,提高道路质量。

2. 规划改造沿抚河及沿青岚湖道路。

3. 新建南昌解放东路至幽兰东田村的道路。

4. 新建厚田至青塘的道路。

5. 建设联系各中心村及基层村的村级公路,提高道路施工质量及道路宽度,并逐步完善村村通路的建设。

第五节镇域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规划

第二十四条公共设施规划

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面向全镇域,满足全镇的行政、文化、体育、医疗、教育以及消费需要(详细情况见表2-5)。

表2-5: 镇域公共设施配套表

等级村名商业配套设施幼托小学文化活动站医疗服务设施农贸集市镇区幽兰●●●●●●

中心村

渡头●●●●●●亭山-田坪●●●●●●罗舍●●●●●●流芳●●●●●●新庄●●●●●●

基层村涂洲●●●●

江陂●●●●●

桃岭●●●●

竹林●●●●

东联●●●●

新荣●●●●

黄坊●●●●

灌溪●●●●

潭林●●●●

牌坊●●●●

厚田●●●●

杨树●●●●

东田●●●

涂村●●●●

青塘●●●●

南山●●●●

少城●●●●

枫林●●●

南湖●●●●

胡陶●●●●

马游●●●

园艺场●●●

第二十五条给水工程规划

镇区近期内实现自来水普及率90%以上,远期达100%。各村可根据各自特点和经济发展条

件,选择集中式供水或分散式自备取水方式,要求安全卫生饮用水达标100%。

第二十六条排水工程规划

镇区及各中心村建立管道或明沟加盖板的排水方式,新建镇区、渡头、亭山-田坪污水处理站,

污水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

第二十七条电力工程规划

镇区及各村统一由镇区东面幽兰35KV变电站供电,各村以10KV线路进线,实行分区分片

供电,线路架空敷设。

第二十八条电讯工程规划

镇区设邮电支局,各中心村设邮电支所,各基层村设邮政代办点,并实现镇区及各村均通电

缆,程控电话通到基层村,覆盖率达100%。

第二十九条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在镇区结合文化活动中心设置广播站,增加转播设备,提高转播质量,实现村村通广播。规

划在镇区设广播电视差转台,大力发展有线电视,实现全镇域户户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普及率

100%。

第三十条环境保护规划

1. 水环境。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实施水体划分。河道水质达国家标准Ⅲ类,污水全部经过污水处理厂的二级生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达标排放。

2. 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针对镇区不同功能片区,实施不同控制标准。镇区近期保持Ⅱ类标准。

3. 声环境。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幽兰镇噪声达标区覆盖达到100%。针对镇区不同功能片区,采用不同噪声标准。

4. 固体废弃物。全面实现固体废弃物的集中收集处置,努力实现固体废弃物中转运输机械化和封闭化,收运处置的无害化和市场化。

第三十一条防灾减灾规划

1. 消防。镇区应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尤其是老街作为消防安全重点。镇区设三级消防站一处,各村设义务消防队和消防水池,设置消防通讯设施。

2. 地质灾害防治。镇域内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以相应的地质勘探资料为依据,进行地灾防治处理,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3. 防洪。镇区和中心村均按照2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其它地区按1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

4. 防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镇域范围内所有建筑按6度设防,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应提高一度设防。

第六节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三十二条空间管制规划

规划将幽兰镇域空间划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需要规划引导和调控的禁止建设区。

其中,适宜建设区包括镇域现状建成区,规划为镇区、工业组团、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建设用地;限制建设区包括镇域规划远景建设用地范围、规划区范围以内,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地区、规划为合并村庄的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基础设施廊道、一般农用地保护区、经济果林、生态林区、园地等以及旅游景区;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和生态涵养区。

第七节镇域旅游规划

第三十三条旅游产品规划

白马—株山历史人文旅游片区:围绕白马寨明清古建筑群、筱塘厚板塘村、袁渡袁坊村、三角寺和龙泽书院、徐孺子家祠等等历史人文资源,结合株山、钟城山、清丰山溪等自然山水,构筑具有山水人文气质的旅游片区。规划于白土镇设立旅游服务基地。

第三十四条旅游线路规划

规划制定一日游、两日游等不同特点的游线及游程安排,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近期以一日游和两日游为主,远期可根据实际需要发展三日游。

1、一日游

客源地或其他旅游地——芳溪湖生态农业观光区——广渡寺——东禅寺——青岚湖观光、垂钓——马游山风景旅游区——佛教文化展览馆——客源地或其他旅游地(采用水上游线路和陆上游线路相结合的方式);

客源地或其他旅游地——罗舍龙津寺——文昌寺——地藏寺——佛教文化展览馆——东禅寺——马游山风景旅游区——客源地或其他旅游地

2、两日游

客源地或其他旅游地——罗舍龙-渡头佛教民俗旅游区——芳溪湖生态农业观光园——青岚湖观光、垂钓——东禅寺——马游山风景旅游区——妙应寺——地藏寺——文昌寺——道合寺——佛教文化展览馆——镇区购物休闲——客源地或其他旅游地

3、其他游程

游览线路可随机而定,不受限制,游客可根据需要选择幽兰旅游镇区、芳溪湖生态旅游区、马游山风景旅游区等住宿。

第三十五条旅游设施规划

采用“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旅游村-旅游点”三级服务体系,构建镇域旅游设施。规划幽兰镇域旅游服务接待中心1处、旅游村6处、旅游点若干。

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即幽兰镇区,设导游小品、休憩庇护、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区管理站等。

旅游村:包括渡头村、罗舍村、南湖村、东田村、青塘村、园艺场村等,设休憩庇护、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

旅游点:设休憩庇护、停车场、简易住宿点、门诊所等。

第八节历史遗存和特色景观资源保护规划

第三十六条历史遗存及特色景观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幽兰镇有姜家湖的明朝皇妃墓和罗舍的贞节牌坊等部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群等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针对不同的历史遗存和特色景观资源将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利用和保护:

保护为主的方式: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的原真性或自然的生态性;

整旧如故或恢复性保护的方式: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对自然景观,则拆除制止破坏环境的建设活动或重置其功能,以达到服务于景观环境建设的目的;

慎重开发的开发: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须经过专家论证,以不损害为前提,利用历史遗存和特色景观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和功能置换。

第三十七条传统村落的利用和保护

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纠正无序和盲目建设,禁止大拆大建。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发展机制。

建立村民参与机制,在制订保护发展规划、实施保护利用等项目时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第九节镇域近期建设规划

第三十八条近期住房规划建设要点

按照镇村联动的精神,住房建设必须统筹规划、科学设计、配套建设。

集镇规划区范围内从严限制个人建房,各村庄内严格控制农民建房,禁止“一户多宅”。在集镇规划区内,要规划若干新型社区,集中统一建设,引导农民向居住小区集中。

集镇规划区住房以5层以下为主,容积率宜为1.1-1.5;联动村住房控制在3层以下。

划定保障房建设用地,并将棚户区改造和集镇改造有机结合。

在已完成的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村庄规划建设的力度,对镇村连接的主干道进行维修改造,将路灯、行道树等设施逐渐配建到位,同时各村还需设置垃圾收集点(垃圾箱),并定时清理;另外,根据目前水管网布设情况,有条件的村庄逐步完成饮用水改造工程,实现村庄居民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第三十九条近期产业规划建设要点

培育桃岭村等花卉苗木基地、荷塘基地,加大青岚湖的藜蒿、蔬菜以及马游山的瓜果种植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城镇经济增长点。

镇区工业逐步外迁至昌南大道与高速公路交汇处,在高速公路口逐渐形成以工业和物流产业等的产业集群。

重点开发马游山风景区,有条件对芳溪湖展开规划研究,制定开发策略。

组织编制幽兰镇旅游总体规划,整合镇域佛教等人文旅游资源、山水等自然景观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并初步开展旅游线路的运营,重点打造一条特色精品线路,以注入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活力。

第四十条近期公共设施规划建设要点

进一步完善镇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5000m2,包括小型图书馆、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影视棋牌活动室、青少年及老年人活动场地等;逐步完善行政村级文化活动站,建筑书报阅览室、青少年及老年人活动场地等,建筑面积不低于500m2,各村保证休闲活动广场一个,配置座椅、运动设施等。

改扩建文昌寺,总用地面积45亩;新建地藏寺停车场,用地面积9亩;改扩建龙津寺,用地面积23亩;改扩建东禅寺,用地面积5亩。

新建幽兰中心小学和桃岭小学,面积分别为25亩和18亩,幽兰中心小学选址于清塘计生办西面,桃岭小学选址于原学校附近;改扩建渡头小学,扩建面积5亩;新建镇区中心幼儿园,完善各行政村学前教育设施。

完善村级卫生站,建筑面积100m2。

第四十一条近期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要点

维修村村通公路,并重点建设寺庙及其它宗教设施景点与镇区和马游山、芳溪湖的联系,形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

新建高速公路出入口加油站,镇区建设一个停车场,各寺庙等设临时停车带,远期建设停车场。

按照青岚湖幽兰水厂现有的供水能力,近期加大力度进行管网敷设,使镇区自来水供给达到70%;同时,供水管网沿线村庄有条件亦可接入自来水,最大限度的保证饮用水的安全。

镇区近期积极修建排水管沟,有条件修建污水处理厂,解决污水排放处理问题。

电力、电讯、广播电视逐步完善。

第四章镇区建设规划

第一节镇区性质和规模

第四十二条镇区性质

昌市东南郊、南昌县中部的农业生产服务基地和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型商贸小城镇。

第四十三条镇区规模

规划2015年镇区总人口0.87万人,建设用地95.72公顷;2020年镇区总人口9900人,建设用地108.89公顷;2030年镇区总人口1.30万人,建设用地143.75公顷。

第二节镇区总体布局规划

第四十四条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镇区规划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策略为:东优、西进、南控、北拓。

东优:指镇区东侧进一步优化用地布局结构,与上丁村等周边用地相协调。

西进:指在现状镇区的基础上向西推进与南昌市对接,新建幽兰商业商贸文化中心,形成一定的规模,是近期镇区建设的重点区域。

南控:指镇区不再向南部拓展,以基本农田为界予以控制。

北拓:指镇区进一步向北拓展,完善居住配套,进行社区化住宅建设。

第四十五条规划区范围

镇区规划范围:北至幽兰中学,南抵基本农田,西到二干渠,东临上丁村,即幽兰镇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因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管理的周边区域,规划控制区范围的面积约为168.52公顷。

第四十六条规划结构

规划镇区空间结构为“两横两纵、多心多片区”。

“两横”:南峡路发展主轴、三南路发展次轴。

“两纵”:文教路发展主轴、南山路发展次轴。

“多心”:行政中心、老集镇商业中心、北部综合服务中心、居住片区服务中心。

“多片区”:北部分区、中心分区、东部分区及南部分区。

第三节镇区用地发展规划

第四十七条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70.87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49.25%,人均居住用地54.52平方米。

规划居住用地以现状为基础向北、西及东面扩展。改造现状居住区,增加绿地,改善其居住环境。在镇区北面、西面及东面新规划部分居住用地,统一规划,以多层住宅为主,并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根据规划要求,逐步改造镇区内村庄居民点。

第四十八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36.13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25.11%,人均27.79平方米。

1. 行政管理用地

规划行政管理用地面积为1.64公顷,规划改造原镇政府用地,聚集各相关行政部门形成行政高效率的镇级行政服务中心。

2. 教育机构用地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文本

中牟县黄店镇总体规划 文本(2011-2030年) 姓名:刘溪 学号:20080940111 专业:城市规划专业 班级:1班 指导老师:史晓华

奉节县兴隆镇总体规划 文本 目录 第一部分绪论............................................................................................ .3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4) 第二部分镇域规划 (5) 第一章镇域性质和规模 (5) 第二章村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镇域经济分区 (5) 第二节村镇等级规模、结构 (5) 第三节村镇规模与空间布局 (6) 第四节村镇职能 (7) 第三章农村居民点规划 (7) 第一节规划原则 (7) 第二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7) 第三节农村居民点规划 (7) 第四章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8) 第一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8) 第二节镇域给水工程规划 (9) 第三节镇域污水工程规划 (10) 第四节镇域雨水工程规划 (12) 第五节镇域电力工程规划 (12) 第六节镇域邮政电信工程规划 (13) 第七节镇域燃气用能规划 (14) 第八节镇域供热工程规划 (14) 第四章镇域公共设施规划 (15) 第五章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5)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16)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16) 第二节生态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17)

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18) 第一节消防规划 (18) 第二节防洪规划 (18) 第三节防滞规划 (19) 第四节防震规划 (19) 第三部分镇区规划 (19) 第一章规划原则 (19) 第二章镇区性质、范围与规模 (19) 第三章用地布局 (20) 第一节规划结构 (20) 第二节各类用地布局 (20) 第四章土地使用控制 (21) 第五章镇区综合道路交通规划 (22) 第一节交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22) 第二节镇区道路系统规划 (23) 第三节镇区交通运输规划 (23) 第六章镇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24)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24)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25) 第四节邮政电信工程规划 (26) 第七章镇区风貌规划 (27) 第一节镇区风貌规划原则 (27) 第二节河流两岸绿化控制 (28) 第三节镇区风貌规划 (28) 第八章镇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28) 第一节各类绿地布置 (28) 第二节景观结构 (28) 第三节景观规划要点 (28) 第九章镇区环境保护规划 (29) 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 (30) 第十一章镇区防灾减灾规划 (30) 第一节防灾规划 (30)

郑州航空港地区总体规划文本

项目名称:郑州市航空港地区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郑州市城市规划局 组织编制单位:郑州市城市规划局、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项目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建设部]城规编第(081001) [深圳市]深规勘设许字第号 设计编号:2007 B20 编制时间:2008年7月 出图专用章:院长:刘仁根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副院长: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朱荣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明昌高级工程师 总规划师: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主管: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徐建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规划室主任:王泽坚高级城市规划师、规划一室主任项目负责人:周俊城市规划师、规划一室主任工 葛永军城市规划师、博士 项目组成人员:龚志渊城市规划师 陈皓城市规划师 曹东川城市规划师 覃原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邴启亮给水排水工程师 赵莹电力通信工程师 唐明健燃气供热工程师 谭敏敏环保环卫工程师 张涛综合防灾工程师

目录

郑州航空港地区总体规划(2008-2035)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加强郑州航空港组团的规划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订)》、《郑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 定》、《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及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有关法规 和规范,制定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郑州航空港组团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是下一层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的编制依据。凡在本规划区范围 内进行的各项规划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 第3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西面以京广铁路为界,东、南、北三面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走廊为界,包括新郑市孟庄、薛店、龙王,中牟县张庄、三官庙、九龙六个乡镇的 部分土地,总面积为138平方公里。 第4条为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本规划期限为:2008-2035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2008-2012年,中期规划期限为2013-2020年,远期规划期限 为2021-2035年。 第5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6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郑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或其授权的部门,如需调整,必须符合《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订)》的有关规定。 第7条本规划经郑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郑州市政府批准,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新)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开发区建设与产业定位 (2) 第三章规划布局 (2) 第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4) 第五章绿地系统规划 (8) 第六章景观规划 (10) 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 (12) 第八章环境保护规划 (21) 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 (23)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3) 第十一章规划的实施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适应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新沂市经济社会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建设部《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2002年); (6)《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 (7)《新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新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 (9)《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2020)》; (10)《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 (11)新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 (12)国家、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有关城市和本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

第3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60.00平方公里,北至323省道、新戴运河、大桥路,南至连霍高速公路、唐纬十一路,西至经一路、唐经一路,东至城东高速公路引线。 第4条. 规划期限 2006——2020年,其中: 近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第5条. 指导思想 1.用高瞻远瞩的、全局的、长远的眼光规划。 2.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开发区的现状、未来发展的新条件、新机遇、新机制,使规划符合并促进建设。 3.体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性发展观。 4.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5.突出特色。 6.妥善处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统一规划,逐步实施。 第二章开发区建设与产业定位 第6条.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为“改革开放先导区,先进管理试验区,现代工业集聚区,东陇海线产业带第三大城市新区”。 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加快“一主二副”开发区(中心区、东区、南区)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乌江总规文本(浦口区乌江新市镇总体规划)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 3.第三章人口与城镇化 .. (5) 第四章城乡统筹规划 (6) 第一节镇域镇村体系与布局 (6) 第二节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 (9) 第三节产业发展与布局 (11) 第四节空间管制 (12) 第五节长江岸线利用 (15) 第六节区域协调 (16) 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 (17) 第一节总体布局 (17) 第二节居住用地 (19) 第三节工业用地 (20) 第四节绿地 (20) 第五节空间景观 (21) 第六章公共设施规划 (22) 第七章旅游发展规划 (25) 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 (27) 第一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27) 第二节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29) 第九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30)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0)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2) 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34) 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35) 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36) 第六节环卫工程规划 (37) 第七节管线综合规划 (37) 第八节水利设施规划 (38) 第十章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38)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40) 第十二章分期发展时序 (42) 第一节近期建设 (42) 第二节中期发展规划 (43)

第三节远景发展引导 (44)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45) 第十四章附则 (46)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 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领》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的要求,编制《南京市浦口区乌江新市镇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3、《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 4、《江苏省城乡统筹规划编制要点》(2010); 5、《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 6、《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7、《浦口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8、《桥林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 9、《浦口区乌江镇总体规划(2007—2020)》; 10、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宁委发(2010)29 号); 1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3条规划原则 1、统筹:土地统筹、资源统筹、人口统筹; 2、保护:农地保护、农业保护、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3、发展:通过规划指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4条规划重点 1、构建新型镇村体系; 2、实现城乡统筹“五个一体化”和“三个集中”; 3、协调与桥林新城、和县乌江在用地、产业、设施等方面的布局关系; 4、处理好沿江岸线利用及近远期发展的关系。

镇总规文本

前言 “5.12”汶川大地震使中江县境内集镇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继光镇震感强烈,并造成全镇少量人员伤亡和部分建筑物、设施损毁,打破了城镇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的一系列指导精神,全力做好受灾地区城镇和乡村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未来3年内的首要工作。 随着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小城镇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德阳市作为四川省三个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市之一,试点所明确的政策、方针和措施,对区域内的城镇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为抓住机遇,加快继光镇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城镇用地布局,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建设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强化规划管理。受中江县规划与建设局委托,我公司承担了“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编制任务。 规划项目组于2009年6月初进场,进行了基础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各类调研,与中江县规划与建设管理局、继光镇各部门领导、专家多次交换意见,并反复调整、修改,最终形成本次总规方案。主要成果如下:一、规划文字 1.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2009—2030)文本。 2.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2009—2030)说明书。 3.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2009—2030)基础资料汇编。 二、规划图纸主要图纸: ●镇域综合现状图 ●镇域总体规划图 ●镇区综合现状图 ●用地布局规划图 ●近期建设规划图 ●道路工程规划图 ●管线综合工程规划图●防灾减灾规划图 其它相关分析图纸 ●区位分析图 ●旅游发展规划图 ●功能结构规划图 ●道路交通规划图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次规划是继光镇域范围内村庄和城镇建设规划的依据,对城镇建设具有法律性指导作用。 第二条:本文本与各级现行有效法规共同使用。 第三条:本规划内容包含镇域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两个层次,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图纸。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及其《补充规定》; 5、《中江村镇体系规划》(2006-2020); 6、《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7、《中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条: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2009-2015年; 远期规划:2015-2030年。 第六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覆盖整个镇域范围,总面积5168ha。 第七条:继光镇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八条:本规划由中江县人民政府审批,中江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由继光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章规划目标 第九条:规划目标 全面恢复继光镇城乡居民的生活生产,加强生态建设,建设宜居宜憩城镇;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全面提升居民享受城市文明的水准,推动城镇化进程;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强化其区域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地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继光集镇建设成为有规模的工业基础、市场经济活跃、第三产业发达、生态符合规律、人文社会和谐的农业旅游型城镇,从而带动全镇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章镇域产业发展规划 第十条:第一产业主要发展高效农业和规模型农业,建设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十一条:第二产业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适度发展其余加工业。 第十二条: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体验式乡村旅游及商品贸易。第十三条:布局结构:构建“一核、三轴、三区”总体格局。 “一核”:指继光城镇建设区,是全镇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公共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 “三轴”:是指罗桂公路主要产业发展轴线,同时串联西部和南部两个经济区,同时规划提升兴旺——袁家桥——石马——高石——团碑一线

洋县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洋县县域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第1.2条本规划是对《洋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5)的修编。上版总体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 第1.3条随着洋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有机食品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适时修编县城总体规划。 第1.4条本规划遵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构建产业发展 平台,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建设富有经济活力、传承优秀文化的现代 化滨水生态城市。 第1.5条洋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含工业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1.6条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本次规划控制区范围包括洋州镇全部,戚氏镇、贯溪镇、磨子桥镇的部分区域,涉及4 个镇,计6个居委会,38个行政村,为了使城市发展和旅游区的开发相 协调,规划将朱鹮饲养中心、氵党河水库风景区和龙亭镇蔡伦墓一并纳入 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规划控制区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第1.7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控制范围,东起贯溪镇贯长路;南至洋州镇司家村(即西南坝村)及汉江桥南磨子桥镇张赵村、杨湾村;西至戚氏镇五里园; 北至洋州镇李家村和牛头山。总面积21.62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 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第1.8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5—2010年 远期2011—2025年 远景2026年以后 第1.9条本规划经汉中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洋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社会发展战略 第2.1条战略思想: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非公有 制经济;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化农业基础 地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一致。 第2.2条战略总体目标:近期进一步完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综合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后续力量;引进一批矿产开发,水利水电项目, 初步形成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开发、中 药材资源接替基地和医药化工产业、特色旅游和旅游商品生产及服务 业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 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远期国民经济实 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

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提纲(2012.9.4)讲解

开发区(工业集中区) 发展规划编制参考提纲 前言 规划目的和作用 规划依据 规划范围 开发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具体的四至边界。中期范围拓展至**平方公里,远期展望到**平方公里。(经国家审核公告的36个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规划修编凡涉及扩区增容的,应说明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拟扩区增容后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 开发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规划期限:2011—2020年(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以上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第一章发展基础 开发区所在地(市、县)自然禀赋、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

展现状。 〔简要说明。附所在市、县区位图,主要经济指标图表等〕 第一节发展现状 开发区建设发展现状;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国家审核公告面积、实际控制面积(其中:累计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面积,累计已批准企业用地面积)。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等。以此说明开发区面积的扩大、产业承载力的提升。 二、开发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开发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情况;重点企业入驻情况;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情况。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等方面的发展成效。 三、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入驻企业数、带动就业数等 四、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开发区产业集聚能力和水平;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产出率;盘活存量土地、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 (标准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负责人: .9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五 、总体评价 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二、主题形象设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 一、功能分区 二、规划结构 三、分区规划要点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计算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 一、环境影响评估 二、保护措施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 一、市场机会分析 二、客源市场定位 三、市场开发策略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 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 附件一:规划图纸

钱江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前言 在世纪之交,杭州市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开始实施跨江、沿江发展新战略,城市空间从围绕西湖建设发展的“西湖时代”正式跨入以钱塘江沿岸为依托,两岸夹江联动发展的“钱塘江时代”。作为这一转折的标志,在钱塘江北岸滨江地带建设15平方公里的钱江新城成为新世纪杭州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本次规划区域位于钱江新城的核心地段,经过几轮规划和一系列分析论证后,其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56平方公里扩大到4.01平方公里,目前杭州大剧院和部分区域性基础设施已先期启动,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2001年初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又邀请德国欧博.迈亚公司编制了“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规划国际咨询”方案等,为有利于将上述方案中好的设计理念得以贯彻实施,并指导下一步各具体区块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特编制本规划。 2003年1月30日,由杭州市政府组织,在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召开了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规划审查会,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规划文件以该会议纪要(见附件)为依据,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并形成该正式文本。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三年三月

第一部分回顾与总结

回顾与总结 一、规划演变过程 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的规划从90年代初开始酝酿到现在的1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设想到逐渐成熟的各个阶段,其中的几轮规划和无数次的论证都为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 第一阶段:定性与功能探讨 虽然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有许多规划界专家学者提出城市向钱塘江边发展的思路,但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是在1996年对杭州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中,明确提出了在钱塘江边的原江滨二、三号区块建设杭州未来的商务中心区(CBD)。以此为契机,由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设为城市内部服务并兼顾中央商务职能的城市新中心的概念。 第二阶段:规划雏形初现 99年杭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对该地区与城市的联系,空间形态、功能区块的划分进行了概念方案的设计,并由杭州市规划院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编制。以此为基础,2000年底开始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进行了《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规划中对区域与外围城市交通的衔接、与城市形态、功能结构的关系等内容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并通过借鉴国内外CBD的开发建设经验对杭州城市新中心(现称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开发容量提出明确的建议,规划中提出的交通保护核、办公园区(OFFICE PARK)等概念都为此后的规划所贯彻和采纳。 上海院《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 第三阶段深化完善阶段 在上两个阶段规划、论证基础上,伴随杭州市政府要求设立15平方公里钱江新城这一重大决策的提出,和以杭州大剧院为代表的一些重要市级公共建筑在核心区块的启动,杭州从“西湖时代”转向“钱塘江时代”不再是纸上谈兵,已经跨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了更好地建设杭州新城市中心地区,杭州市规划局邀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整个钱江新城地区进行了概念规划;与此同时,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邀请德国欧博迈亚公司对核心区进行了城市设计方案咨询,杭州市规划局组织了《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战略规划》等规划,为核心区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好的设计理念, 在综合上述规划后最终形成了由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

【旅游】旅游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旅游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我们了解在进行旅游项目策划时,应对项目的规划熟悉,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深度和主要内容要有所了解。旅游项目策划重点是对项目开发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虽然旅游项目策划在成果的表达形式上不同于规划,在法律效力上与规划有别,如果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许多策划就是商业性策划,因此,为了保证策划的科学性,策划者必须研究规划。 一、总体规划 旅游项目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项目客源市场,确定旅游项目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项目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旅游项目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项目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旅游项目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做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至5年。 1、主要任务 旅游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对旅游项目的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2)界定旅游项目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3)确定旅游项目的性质和主题形象;(4)确定规划旅游项目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规划旅游项目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项目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5)规划旅游项目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6)规划旅游项目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7)规划旅游项目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8)研究并确定旅游项目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9)规划旅游项目的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10)提出旅游项目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11)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管理意见;(12)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 2、成果形式 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图件包括旅游项目区位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析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其他基础资料等。图纸比例,可根据功能需要与可能确定。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项目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原则应以用地的控制和管理为重点,以实施总体规划的意图为目的,强化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衔接。编制工作要在具有完备的基础资料条件下进行。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规划的编制既要考虑形体环境,又要考虑经济、社会等因素,选择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内容,运用控制的手段,确定旅游项目未来的建设目标。 1、编制内容

新州镇总体规划文本 6.25

儋州市新州镇总体规划(2006—202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实现儋州市新州镇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镇域城镇建设与资源合理配置,确保新州镇区的快速健康发展,达到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城镇发展目标,特制定《儋州市新州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是调控新州镇城镇化进程与指导新州镇规划区内各项建设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指导新州镇区详细规划。规划区内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1.0.3条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个人或单位,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相关规定,执行本规划,并服从主管部门的规划管理。 第1.0.4条本规划的调整与修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条款执行。 第1.0.5条规划期限 儋州市新州镇总体规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近期:2006~2010年; 中期:2011-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第1.0.6条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新州镇镇域范围,总面积79平方公里。 镇区规划范围包括新州原镇区和新英、荣上等村,以及盐田和新地的部分范围,总面积为6.46平方公里。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第2.0.1条总体发展战略 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总量,增强经济活力。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达到现代化城镇的标准;生态环境和城镇形象塑造成就显著,逐步使新州发展成为儋州湾的一个重要港口城镇。 第2.0.2条产业发展策略 (1)第一产业:大力发展渔业,注重林业的发展和保护,并保护基础种植业。 鼓励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2)第二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市场影响,以新英或新州的品牌来发展特产渔业。在鼓励树立品牌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现有名牌,特别是新英红鱼粽,加强监督管理。 (3)第三产业:为自身以及区域服务的休闲型旅游度假产业将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所在。 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体系;消费性服务业则鼓励发展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业态多样化、诚信便民的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 第2.0.3条产业布局规划 充分考虑新州镇的现状,基于其发展条件与产业发展研究,对镇域的产业进行总体布局:(1)新州组团:作为全镇的行政、商业、文化和体育中心,主要发展第三产业。 (2)新英组团:主要发展渔业和养殖业。 (3)西南部英均片区:由于交通条件较好,用地条件比较优越,是新州镇通往白马井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的重要通道,规划建议英均片区发展以虾田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与养殖业,带动西南部各村的发展。 (4)南部的腾阳片区: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作为速生林产业和种植业基地; (5)东部的大屯片区:发展作为甘蔗种植业基地; (6)东北部的宝山片区:发展成为新州的花生和蔬菜种植区,为镇区以及洋浦提供优良的蔬果和粮食。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前言 一、区位 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和,南部是和,北部长江对岸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风312国道都经过市。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太湖位于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南部、北部、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注人长江。境有众多湖泊、河流与太湖连接;创造怡人风景,使成为众所周知的“威尼斯”。 工业园区第二、二区位于首期开发区东部,涉及跨塘、斜塘、维亭、胜浦四个乡(镇),西距怖中心约15公里,东距约万公里(用地现状见图1-1)。

二、背景 1992年底,在中新双方合作开发工业园区的构想下,展开选址工作1993年4月, 工业园区的概念规划首次呈报给市人民政府;1993年5月呈报给省人民政府。 这个概念规划,是工业园区第一、一、三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基础和指导。 1994年2月,由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审定厂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即第一区)的总体规划。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之后;于1994年6月里报正式成果给市人民政府。这个总体计划于1994年出获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在此基础之上,展开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规划。1994年11月,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计划通过专家审定。这个详细规划于1994年12月获得市人民政府的批准。 1995年5月,展开工业园区第一区、第三区的总体规划,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驷马国际、裕廊环境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共同编制了结构规 划。 1995年6月初;总体规划的四个成员单位会同市及国际上参加专业规划的成员单位,在探讨确定了结构规划的基础上,展开了专业规划。 1995年6月底;在新加坡裕廊管理局,出裕廊环境工程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主持召开了总体规划讨论会,综合协调各专业规划。经过多人论证,多方案比较,现形成总体规划报告。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文本评审稿) 广东省湛江市人民政府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 2011年3月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阮日生湛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魏小安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林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李连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梁志鹏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吕冠嵘湛江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成员:李卫湛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林红市旅游局局长 罗锡平市城市规划局局长 杜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罗滇南市建设局局长 张文山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罗辉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陈康华市农业局局长 梁车生市林业局局长 车斯文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 李更盛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梁培市财政局局长 陈刘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许敏市体育局局长 黄丽萍市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 陈振华市旅游局副局长 周广超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 陈奇石雷州市副市长 李启明廉江市副市长 麦东生吴川市副市长 符贤徐闻县副县长 曾伟川遂溪县副县长 肖培舜赤坎区副区长 黄毅霞山区副区长 叶焕泉麻章区副区长 詹汉强坡头区副区长

课题组名单 首席专家: 魏小安教授博导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课题负责人: 王林教授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专家组长: 许春晓博士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主要专家: 郑焱博士教授博导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翟辅东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叶文智中国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旅游营销专家 吴甫成教授湖南省地理学会秘书长 赵玉燕博士后北京大学 粟路军博士厦门大学 蔡卫民博士北京理工大学 熊礼明博士四川大学 刘江龙博士后中南大学 李映辉博士教授长沙大学 唐健雄博士后中南大学 刘焱博士湖南大学 周亮博士中南大学 张慧硕士长沙大学 王洁硕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周慧硕士长沙大学 许杰兰硕士北京大学

江高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规划方向与目标 (3) 第一节规划依据与期限 (3) 第二节规划发展方向与目标 (4) 第三节人口规模的规划控制 (4) 第四节建设用地规模的规划控制 (4) 第三章镇域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5) 第四章镇中心区总体规划 (7) 第一节规划结构与总体建设用地布局 (7) 第二节道路系统规划 (9) 第三节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四节居住用地规划 (10) 第五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1) 第六节商业金融用地规划 (12) 第七节工业用地规划 (13) 第八节绿化用地规划 (13) 第九节市政设施用地规划 (13) 第十节对外交通用地规划 (14) 第十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14) 第十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14) 第十三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16) 第十四节防灾工程规划 (16) 第十五节电力工程规划 (16) 第十六节电信规划 (17) 第五章近期建设规划(2004—2010) (18) 第一节近期规划建设目标与原则 (18) 第二节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18) 第三节近期若干专项工程建设 (20) 第六章规划强制性内容 (21) 第一节江高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21) 第二节城市建设用地强制性内容 (21)

第一章总则 1.0.1为适应江高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市)建设需要,指导江高镇一定时期内的城乡建设,提供本镇发展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的规范控制依据,便于各有关部门实施对本镇范围内各项建设事业的管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特编制本(总体)规划。 1.0.2本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进行具体操作,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与省、市有关规定相协调。 1.0.3 本规划编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求全面和具体地体现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特征与趋势,协调好与白云区、广州市及至于更大区域范围内城乡发展建设战略调整的关系,满足本镇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基本要求。规划对大城市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村镇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模式、城乡建设管理等方面从理论到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力求走出一条适合于该类地区的城镇发展的具体建设的引导控制和实施管理的新路子。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文本

1 个附件 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 146 号令))、《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济宁市已批复的其他相关规划而制定。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宁市南部城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指导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西起京杭大运河,东至兖矿二号井、三号井塌陷范围,南起南四湖北岸,北跨日菏铁路与主城区相连,规划用地面积平方公里,行政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 第四条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一致。近期为2008-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五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该组团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二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六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济宁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本规划已经济宁市规划主管部门审议通过,由济宁市政府批准,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七条本规划确定的本区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第八条规划原则 在生态与文化的指导思想下,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坚持旅游与城市协同发展,生态优先,文化突出和可实施性的原则。 (1)整体协调的原则 规划编制应与在编的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相协调,在整体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进行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的编制。 (2)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之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规划要突出当地区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北方水乡。 (3)旅游与城市协同原则 旅游功能应该与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它功能协同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给旅游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3)生态优先的原则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背景分析 一、规划区范围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部的黄墩港水域及其周边岸线陆地和海岛区,规划范围包括两片海岸陆地、一个群岛以及一片海湾水面,规划区总面积约52.6km2。 二、自然与区位条件 (一)地理区位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端的黄墩港和强蛟群岛水域,地理坐标位于东径121°19′,北纬29°27′。在行政区划上,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涵盖了宁海县临港经济开发区和大佳何镇部分地区的陆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块包括强蛟半岛东部海滨、强蛟群岛、大佳何镇西北海滨以及象山港西部水面。 (二)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处全球第六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区位和便捷的海陆空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交通便利。度假区南面通过临海一级公路与县城相连,距离为27.8km;北面通过高速公路直通宁波,相距约58km;西面与西店镇毗邻,东北与奉化市桐照和凤凰山隔海(象山港)相望。通过水上航线,旅游区还可以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各大城市与港口紧密相连。(三)气候水文 宁海县属中纬度亚热带过渡地带,为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总特征是夏、冬两季长,春、秋两季短,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分明。旅游区年平均最高气温20.8℃。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的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在1450mm左右。春、秋、冬一般属稳定性降水,分布较为平均;夏季主要为台风雨和雷阵雨,分布很不均匀。 港内潮流流速较大,一潮进入港口测站断面潮量12亿m3;涨潮流历时普遍长于落潮流,涨、落数值分别为6小时和5小时;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流最大流速1.83m/s,平均流速0.98m/s。 三、社会经济环境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经济扩散的中心,产业布局的重心。 从总体上来看,宁波处于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圈层第一圈层,宁海又将成为宁波市南部的副中心。因此,本旅游区所在的宁海县相对于长三角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宁波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158.0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突破3000美元,财政收入288.3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8元。目前,宁波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是浙江省经济中心。 四、旅游发展背景 未受污染的沙滩、海水和充足的阳光、温暖的海洋气候是开发滨海旅游最重要的条件。滨海度假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然后逐步扩展到欧美和亚太地区,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传统的三大度假形式之一。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大多数游客的旅游需求正在由观光向休闲度假市场转移,旅游方式已从大众化转向了个性化和多样化。 宁波旅游发展格局: 1、宁波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宁波集聚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发展总体构架已经形成。 2、宁波作为浙江的第二旅游中心,已经率先完成旅游强市的发展布局。 3、宁波的目标是建成全国重要滨海旅游地和国际性港口旅游强市。 宁海旅游发展格局: 根据《宁海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海县要通过“做亮宁海真山真水、培育生态休闲天地、打造黄金度假海湾”的战略路径,逐步形成“一带、两区、多点”的格局:“一带”:中部旅游带,即宁海湾(强蛟岛群与半岛/海湾/大佳何海滨)——中心城区——连福山——梁皇山——前童古镇——浙东大峡谷旅游带;“两区”:温泉旅游区(包括温泉和雁苍山、龙宫峡谷)和茶山旅游区(茶山旅游区和许家山村);“多点”:野鹤湫、胡陈港、伍山石窟等旅游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