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说祭祖》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明时节说祭祖》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明时节说祭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时节说祭祖

刘余莉

(1)“文化”一词在古语中由两个字组成:“文”,即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等;“化”的本义作“教行”解,即人因受教而在气质上发生某些变化。“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

(2)《孝经》中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古人对礼所起到的“以文化人”的作用最为重视,如《论语》中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治理人心的措施之中,没有比礼更为急迫的。古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祭礼。《礼记·祭法》记载了圣王制定的祭祀原则,祭祀是为了通过定时举办纪念的礼仪表达对先祖以及有功于国家的人物之崇敬与感恩,教导人不忘本。如“親”字的“目”字不能封严,意为“亲不闭目”,这既是对父母长辈的祝福,希望父母健康长寿,也是想到父母祖先察看着子孙的一言一行,所以要心存敬畏,即使独处一室,也不能做缺德事,令父母祖先蒙羞。

(3)优良有用的道德教育是身教胜于言教。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的父母、老师过世了,又如何以身教教导儿女、学生孝顺崇敬呢?那就要通过祭礼。所以《礼记?祭统》说:“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这说明,君子的教化必须从根源上教起。

而能够把孝顺之心体现到极致的就是祭礼。在上位者能够定时追念他的父母祖先,在下位者才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孝敬。而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因此,祭祀不仅是教育,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始基。

(4)在各种祭祀之中,祭祖“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最为显赫。

一个人对自己的祖先都能念念不忘,对于近在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不孝顺的道理呢?

(5)祭祖要依时依礼,追念祭祀。古人按照时节的变化祭祀祖先,清明和冬至的祭祖最为郑重。在古代的祭礼中,对何时祭祀、祭祀的经常程度以及如

何祭祀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在《礼记?祭义》中,记载了祭祀之前、之中、之后的礼仪。古人看一个人斋戒时的崇敬程度,就知道他思念亲人的程度了。

(6)祭祖除了要“依时依礼”,最严重的是要有内心的诚敬,做到“毕诚毕敬”。祭祀源于人内心对父母祖先的感念之情。祭礼能长存孝思,培养人的崇敬心和不忘本的厚道情谊。人心厚道,懂得见得思义、知恩报恩,社会风俗自然就变得淳朴,而不是见利忘义,忘恩负义。

(7)祭祖除了这些礼仪,还有一项最严重的内容就是昭述祖德,以此传承家风、家道、家文化。古时庶人虽没有庙,但是家家户户设有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每到祭祀的时候,全家族的人被召集在祠堂之中,听讲祖先的德行。东汉太守杨震有不收“四知财”的德操,教育杨家的子孙秉持他的清廉作风,以至杨家后代出现了“四世三公”的盛况。

(8)中国古代的反腐倡廉教育,早在家庭之中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祭祀还成为道德教育的机会和场合,培养了对家族的责任感和承传家族文化的使命感。

(有删改)6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非常重视“礼”所起的“以文化人”的作用,而古礼有五种,祭祀和丧葬是其中最严重的礼仪。

B.身教胜于言教是最佳的道德教育,即使父母师长去世,这种教化也可以延续下去。

C.古代对于祭祀有很多讲究,不但对祭祀的时间、流程有明确的要求,就是对参加祭祀的人数也有明确规定。

D.“孝敬”是中华文化的根源,而“祭祀”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始基,在各种祭祀之中,祭祖对人的教化意义最为显赫。

6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2)段引用《孝经》“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句肯定了“礼”对人的教化意义。

B.文章第(7)段举出东汉太守杨震一例阐述祖德对后人的影响,也充分证明祭祖这一礼仪之必要。

C.文章思路清晰,从“祭祖”的文化内涵到“祭祖”的意义、礼仪、内容,逐层展开,流通自然。

D.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阐述“祭祖”的意义价值,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65.“清明时节说祭祖”,那么“祭祖”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作答。【答案】63.D

64.D

65.“祭祖”可以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与感恩,教导后人不忘本;“祭祖”可以昭述祖德,传承家风、家道、家文化;“祭祖”可以培养后人对家族的责任感和传承家族文化的使命感;“祭祖”可以弘扬中华文化,进行道德教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