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时间说课稿

一天的时间说课稿
一天的时间说课稿

《一天的时间》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一天的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是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记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12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转化。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打下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说教学目标:1、创设现实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掌握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特征,发现两种计时法互相转化的规律,能正确进行互化,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猜想、观察比较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异同、发现两种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等数学学习活动中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四、说教法学法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操作法。学生利用学具钟对钟面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

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训练发现,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从学生熟悉的大头儿子准备开生日会,给小朋友写邀请信:“请你明天7时准时来我家参加我的生日会。”,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一天有两个7时,播放“新闻联播”,在屏幕上出现的“19:00”,让学生知道19时就是晚上7时,接着询问学生像19时这样的记时法你知道叫什么记时法吗,知道的学生可以回答是24时记时法(板书),那晚上7时呢,12时记时法(板书),让学生知道晚上7时就是19时,明确这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接着明确本节课的主题:怎样用两种计时法记录“一天的时间” (板书“一天的时间)从而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二>、训练探索,1、认识一天的开始(1)首先让学生讨论你知道一天有多长吗?然后出示小资料让学生明确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圈表示的时间长度,正好是一昼夜,是 24 小时。再提出问题,钟面上只有12个数字是怎么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想弄明白这些就要从一天的开始看起。(2)在认识一天的开始时,通过幻灯片显示夜里 12 时,明确夜里 12 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这个时间也可以说成凌晨 0 时,让学生了解了一天的开始。

2、课件演示,感受一天有 24 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

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凌晨 0 时到夜里 12 时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探索 12 时记时法的记时特点和规律。学生明确了一天里时钟转两圈,是 24 小时。在此基础上明确12时计时法的计时特点。 3、介绍 24 时计时法。在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展示 24 时计时法的计时过程。

4、比较两种计时法通过利用刚才发现的两种记时法的区别与联系,然后寻找规律,发现24时记时法转化成12时记时法需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考虑,12时以前的不减12,直接加时间词;12时以后的要减12,再加时间词。再学习12时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让学生自己举例体会转化的方法,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认识。

<三>训练达标,通过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的相互转化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训练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建构,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并联系到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24 时计时法,明确 24 时计时法计时简捷明了,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课后用 24 时记时法做一份作息时间表,教育学生要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上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的较好: 1、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 2、课堂组织条理清晰。但是也有以下不足: 1、在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后,应多强调:为什么普通计时法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24 时计时法不需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在这里如果多让学生讨论,那么在两种计时法相互转化时

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方法。

四年级美术《时间告诉我》说课稿[学习资料]

四年级美术《时间告诉我》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4课《时间告诉我》一课(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一. 教材分析(课件)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时间告诉我》一课属于“造型&bull;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课件) 思想目标: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钟表,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课件)

教学重点是:钟表的制作。 教学难点是:钟面设计的合理性和协调性。(将钟面巧妙的设计在造型中)。 二.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课件)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mdash;)创设情境欣赏钟表 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mdash;&mdash;欣赏钟表”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学生们都喜爱的迪斯尼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钟表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钟表,为后面设计钟表做好铺垫,并提问:“我们生活能离开钟表吗?”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引出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复习》说课稿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复习》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单元复习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以及基本的简便计算方法(连减、连除)基础上进行的整理复习课。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复习、梳理,学生能熟练掌握加法、乘法等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能灵活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熟练掌握运算定律,正确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灵活计算。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1、谈话:我们的学习,每天都在与计算,特别是简便计算打交道。请你说一说:对于计算,你有什么经验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2、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对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进行一番复习吧! 二、整理、复习

1、先来考考大家的口算: 25?4= 176--76= 125?8= 38+64= 25?8= ( )?( )=48 2、接着来考考大家的眼力:判断。 A?B=B?A.......() 325?( 15+85) =325?15+85 ( ) 136÷4÷17=136÷(4?17) 32?(20+4) =32?20+4...... ( ) 125?32?25=125?8+4?25( ) 看来,我们需要对这些所学对这些所学的运算定律或性质进行一下整理,才能更好地掌握他们。 (设计意图:为了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后面表格的整理做铺垫,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合作提示: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这些运算定律或性质: A、举一些例子说明 B、用语言来表达 B、用字母或符号表示 (2)遇到不太理解的内容,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相互补充,还可以相互提问。 A、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B、运算定律或性质 4、学生整理,反馈: (1)教师将学生表格投影出示。 (2)出示教师的表格: 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他们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3)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呢?有没有相同或不同之处? 三、练习提升: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闭上眼,让我们有序地把这些运算定律默记在脑海中。是啊,这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在我们的计算中,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的简便。接下来,就请大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下面这些问题吧! 1、基本练习 125?13?8 12?(97+3) 273-63-37 (4+8)?25 3200-4?25 48?25

《面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面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说课教师:王石宝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面积单位的换算》。下面就将我对这节课设计思路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五方面向大家做一粗浅的汇报,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第五单元第56页的《面积 单位的换算》。本课内容的安排源自生活中人们在处理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需要对不同的面积单位进行转换,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因此,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同时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本节课力求让学生感知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奥妙,从而激发学 生热爱数学学习兴趣、敢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二、说教学对象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面积的概念,认识并在自己的意识中建构了面积单位,并且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得出原理。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已经为进一步探究、学习、掌握本课知识做好了基础铺垫,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自身的教学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一画、数一数或算一算”等实际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换算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八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四年级美术上册《时间告诉我》教案设计 湘教版

《时间告诉我》 一、关于教材 湘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4课《时间告诉我》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学生造型表现力的培养,绘画技能的提高,对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时间对我们是平常的概念,但它对于儿童来说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课题将时间拟人化,向我们述说着时间的重要性,给人以亲切的感觉。通过钟表的制作和有关时间的绘画表现,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我的教学对象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但是,他们虽接触和了解了一些时间、钟表的知识,但在想象和操作能力上还是比较弱的。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结合这一特点,为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我确定本课采用2课时完成。现就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向各位老师做一陈述: 1、认识、感受时间,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2、通过情景创设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用 绘画表现“同时不同人或不同时相同人在做什么”,在故事、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绘画表现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运用绘画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和表现时间。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了解并制作钟表。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制作钟表。教学重、难点、设计制作比较合理和美观的钟表。(下面我主要针对第一课时进行说课) 四、教法的运用与学法的指导 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谈话导入、故事情景创设、观察思考、学科知识整合、教师示范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积极表现,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思、说、画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认识时间 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认识时间”这一环节,用多媒体出示时间改变万物的动画,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引出本课课题——《时间告诉我》。 (二)引导启发了解时间 让学生思考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并讲讲身边与时间相关的故事或人物,通过语言

小数与单位换算的说课讲稿

小数与单位换算(例1)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与单位换算(例1)。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指导,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汇报对教材的钻研情况和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的章节地位:《小数与单位换算(例1)》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第四单元第11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课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 法。 难点:掌握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好朋友吗?(有)老师也有,老师的一位好朋友身高是1m63cm,你知道她是多少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类似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小数与单位换算(例1)】 二、学习新知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80cm 1m45cm 1.32m 0.95m 师:1、这些数据太乱了,怎么比呢? 师: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这样再比较就很方便了。 三、探究新知 师: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 )m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10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1、开课激趣,老师利用“缺8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如老师出示一个很有趣的数,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后让学生探索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观察、归纳、概括、推理、探索和数字想象等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总结归纳——独立练习。 (一)开课激趣。 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 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 (用计算器计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小学美术《时间告诉我》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告诉我》---课堂教学设计 姓名:学校: 【教材分析】: 《时间告诉我》是湘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第2 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时间对我们是再重要、再平常、使用再多不过的概念了,但时间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通过钟表的制作和有关时间的绘画表现,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 通过前三年美术的学习,孩子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水平,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想象力丰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时钟的造型,构成,发展演变,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时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钟表,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钟表的外观造型及钟面的结构组成。掌握钟表的整体造型和钟面的设计,合理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新奇、有趣的钟表。 【教学难点】: 钟表合理的结构安排,造型设计的新颖奇特,色彩的和谐搭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例各种材料 【学具准备】:各种材料 【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师生律动。 师: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又相聚在快乐的美术课堂,喜欢看动画片么?

生:喜欢 师:好,让我们坐好,认真仔细地观看迪士尼影片《tick tock time》 师:谈一谈观看之后的感受! 生:生动、有趣、视频中展示了许多钟表……(你们的观察真仔细) 师:钟表告诉我们了什么呢? 生:时间 师:对,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时间告诉我》,感受时间的魅力吧。 2、出示课题:时间告诉我 二、讲授新课 1、启发认识钟表 带领大家走进钟表店,欣赏钟表图片(古老的钟表和现代的钟表)师:通过我们逛钟表超市,聊一聊钟表的特征,这种不同的钟表给你什么样的独特的感受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50×225×48×125125×80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69×125×8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

面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进 率是 10 ,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生长点所在。探究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之间 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出示例 4 。教材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究空间——让 学生自行推算平方米和平方分米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从而使学 生建立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的概念。 最后教材安排了简单的单位换算 的练习,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间进率关系的把握, 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和理解。 同时它也为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 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本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 100 ,会进行简单 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类推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4 、教学重点: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交流、a 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 学生的数 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 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 一、说教材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进 率是

,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生长点所在。探究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之间 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出示例 4 。教材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究空间——让 学生自行推算平方米和平方分米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从而使学 生建立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的概念。 最后教材安排了简单的单位换算 的练习,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间进率关系的把握, 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和理解。 同时它也为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

时间的计算说课稿

《时间的计算》说课稿 大家好!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62页、63页《时间的计算》这一课题。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把“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时间的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时间换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本课教学的重点:计算间隔不超过1小时的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 难点: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及经过的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生长点:让学生在认识了时、分、秒及时间单位的进率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 三、说教法 1、如何突出重点: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某个学生早晨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再找三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离家和到校的时间,计算经过的时间。最后让学生总结经过时间得计算方法。再通过让学生计算我们学校早自习和第一节课用的时间,来巩固经过时间得计算方法。 如何突破难点:通过画时间轴,标出某时刻,及经过的间,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时刻和经过时间的概念,进而学会本节重点内容。 2、学思路和策略上,我选择了发现教学的方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选择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由实例列算式抽象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展示学生上学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课件呈现由易到难的题目,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并能够及时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有充足的对照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使课堂更有效率。 四、说学法 1、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心理、思维发展水平还不高,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四年级美术时间告诉我教案

第二课时间告诉我教案 课型:绘画制作课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1课时 设计思路:时间对我们是再重要、再平常、使用再多不过的概念了,但时间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课题将时间拟人化,向我们述说着时间的重要性,给人以亲切的感觉。通过钟表的制作和有关时间的绘画表现,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钟表设计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而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钟表,局限于外观造型的设计。钟表的设计包括钟的整体造型和钟面的设计。在钟表的色彩搭配上,应注意协调关系,重点突出,钟面指示明确,便于大家更准确地看清时间。活动一作业的形式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把纸睬用折叠的方法制作手表;另一种是收集身边的材料,通过联想制作不同造型的钟表。活动二的学习内容以时间为题材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相同的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的活动,或同一时刻不同的人的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钟的历史和文化,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时钟、手表。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回忆想像相同时刻不同的人物或一天中不同的时刻相同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利用生活中废旧材料进行钟面的设计,以绘画的方式记录某个时间某个场景。教学难点:怎样让学生掌握制作和绘画钟表的技巧。

教具准备:画具,可利用材料等 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总结、讲解、指导、启发与鼓励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课程: 1、提问,同学们什么时候吃午饭呢,是什么时间呢。你怎样知道时间的呢,引出课题时间告诉我 二授新课: 一、观赏钟 1.观看迪士尼影片《time》的幻灯片,欣赏感受各种风格的钟表.聊一聊钟表的特征及每种风格的钟表给人的独特感受。 2.学生拿出从自己家带来的钟表,与同学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二、了解钟通过观察自己带的钟表.引导学生认识钟的外形结构。 三、设计钟 1.师生讨论,考虑钟表设计方法及要求,设计体现创意。从整个钟表外形的设计及指针、刻度和数字的设计等方面考虑。 2.欣赏钟表,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钟表?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分出适合做钟面的材料、适合做刻度的材料、适合做指针的材料。 3.通过展示各种设计不够完美的钟表.使学生巩固钟表设计的特点与方法,避免学生制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如:钟面太过复杂看不清指针、指针太过相似、时间不明确、钟表外形阻碍指针行走等等。 4.自学纸手表的折法,师生共同探讨指正。 四、创造钟 2—3位同学为一组,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一只精美别致的钟表。也可折叠一只纸手表,设计添画完整。与同学一起玩一玩时间游戏。 五、评析钟开展“我的红星送给谁”的评价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相互看看同学们设计的钟表外形,相互提提改进意见,说一说你喜欢的设计,在自己最喜爱的钟表作品上贴上一个红星。 最后,比比谁的红星最多。 六、知识迁移 1.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时间的? 2.欣赏历史上最早的计时器(日晷、沙漏等)。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钟的历史文化。 3.课后通过上网找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更多的有关时间的知识。4.请一名学生上台拨动大钟表报时,三名同学为一组,上台分别从纸盒里抽出一张纸条,扮演纸条上不同角色(如:工人、农民、医生等).表

数学 简便计算 说课稿

说课《简便计算》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个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使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更好地实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实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实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仅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实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实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使用。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实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69×125×84×39×25 【这个环节: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能够使用知识得以加深理解,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能够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能够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小数与单位换算 》说课稿

《小数与单位换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与单位换算》,下面我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流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理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感悟中运用新知。基于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课改思路,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说教材 《小数与单位换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至第49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小数有关有所掌握,本课的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累学习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 3.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难点是理解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原理。 四、说教法与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了一些学习方法,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且对新知充满好奇心。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以“情境激趣”为关键,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开展多维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思维碰撞、独立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获得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出新课。(用时大约3分钟)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首先,创设采访体育委员的情境“体育课上,咱们班是怎么排队的?”学生很容易想到“按个头高矮的顺序站队”,接着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追问:“现在你还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引发学生思考,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明确探索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个环节是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观察情境图中数据的特点,讨论、交流“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得出:把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再进行比较。 活动二:(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把80厘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名数变了,数变大还是变小?(2)小组讨论“怎样把80厘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引导学生利用米与厘米间的进率,通过分数的形式直接改写成小数,也可以用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100,联系小数点引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3)放手让学生独立改写。

。青岛版小学数学《年月日》说课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年月日》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小学数学《年月日》说课稿 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小学数学《年月日》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年月日》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这一单元 的内容之一。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二年 级已经学过与他们生活比较接近的时间单位时、分、秒。随 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 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 的基础,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 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知识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教材先组织学生利用年历进行活动,并注意联系 实际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 闰年的基本含义及相互关系。接着给学生介绍了平年、闰年 的判断方法及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从而引出全年天数的 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归纳整理出所学时间单位的一览表,以便学生记忆时间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为应用到今后的生 活和学习中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说学生) 我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方

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 的感性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且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教学 中,学生可能对年、月、日概念有理解上的困难,对此,我 将利用课件进行三球运动的演示。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 时、分、秒等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有关年、月、 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 在实际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的阐述,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 和学生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本着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 念,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 月,平年、闰年,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平年、 闰年。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通过探索 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数感,培养学生认 真观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 会合作、交流与简单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

四年级美术上册 时间告诉我 1 教案 湘美版

时间告诉我 教材分析: 时间对我们是再重要、再平常、使用再多不过的概念了,但时间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课题将时间拟人化,向我们述说着时间的重要性,给人以亲切的感觉。通过钟表的制作和有关时间的绘画表现,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钟表设计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而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钟表,局限于外观造型的设计。钟表的设计包括钟的整体造型和钟面的设计。在钟表的色彩搭配上,应注意协调关系,重点突出,钟面指示明确,便于大家更准确地看清时间。 活动一作业的形式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把纸睬用折叠的方法制作手表;另一种是收集身边的材料,通过联想制作不同造型的钟表。活动二的学习内容以时间为题材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相同的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的活动,或同一时刻不同的人的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钟的历史和文化,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时钟、手表。 2.联系生活实际,回忆想像相同时刻不同的人物或一天中不同的时刻相同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利用生活中废旧材料进行钟面的设计 教学准备: 各总钟的资料、剪刀、胶水、各种装饰材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一、观赏钟 1.观看迪士尼影片《time》的幻灯片,欣赏感受各种风格的钟表.聊一聊钟表的特征及每种风格的钟表给人的独特感受。 2.学生拿出从自己家带来的钟表,与同学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二、了解钟 通过观察自己带的钟表.引导学生认识钟的外形结构。 三、设计钟 1.师生讨论,考虑钟表设计方法及要求,设计体现创意。从整个钟表外形的设计及指针、刻度和数字的设计等方面考虑。 2.欣赏钟表,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钟表?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分出适合做钟面的材料、适合做刻度的材料、适合做指针的材料。

热门-小学数学《简便计算》说课稿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的 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 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体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北师大版

《体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体积单位的换算》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50-51页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推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再仿照这种方法自己推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利用表格将学过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通过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和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大胆猜测,并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过程与方法:掌握体积单位间得进率,理解并掌握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的互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积的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互换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符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本节课教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讲练结合。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课前,教师先给大家讲一个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听、认真地想。故事是这样的:大象过生日啦!那天来了很多的朋友,有小兔、小猴等等等等,可热闹啦!在众多的朋友中只数小兔最高兴,它乐什么呢?原来它知道了蛋糕的分配方案,认为自己分的蛋糕比小猴的大。蛋糕是这样分配的:分给小兔的蛋糕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分给小猴的蛋糕是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 (分别出示两块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用10厘米和1分米表示它们的棱长)(目的在于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然后问,同学们,小兔分的蛋糕真的比小猴的大吗?要知道哪一块大?应该计算它们的什么? (学生会回答计算它们的体积进行比较) (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学例 教师课件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