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各知识点专题复习

高三物理各知识点专题复习
高三物理各知识点专题复习

专题之一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1.定律的表述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

向相同,既F =ma (其中的F 和m 、a 必须相对应)特别要注意表述的第三句话。因为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它们的关系除了数量大小的关系外,还有方向之间的关系。明确力和加速度方向,

也是正确列出方程的重要环节。

若F 为物体受的合外力,那么a 表示物体的实际加速度;若F 为物体受的某一个方向上的所

有力的合力,那么a 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的分加速度;若F 为物体受的若干力中的某一个力,

那么a 仅表示该力产生的加速度,不是物体的实际加速度。

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设每

个质点的质量为m i ,对应的加速度为a i ,则有:F 合=m 1a 1+m 2a 2+m 3a 3+……+m n a n

对这个结论可以这样理解:先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

∑F 1=m 1a 1,∑F 2=m 2a 2,……∑F n =m n a n ,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其中左边所有力中,

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实际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

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 。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

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③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

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④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

阶段列方程求解。

解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那么问题

都能迎刃而解。

3.应用举例

例1.如图所示,m A =1kg ,m B =2kg ,A 、B 间静摩擦力的最大值是5N

面光滑。用水平力F 拉B ,当拉力大小分别是F =10N 和F =20N 时,A 、B 加速度各多大?

解:先确定临界值,即刚好使A 、B 发生相对滑动的F 值。当A 、B 间的静摩擦力达到

5N 时,既

可以认为它们仍然保持相对静止,有共同的加速度,又可以认为它们间已经发生了相对滑动,A

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加速运动。这时以A 为对象得到a =f /m A =5m/s 2,再以A 、B 系统为对象得

到 F =(m A +m B )a =15N

⑴当F =10N<15N 时, A 、B ⑵当F =20N>15N 时,A 、B 间一定发生了相对滑动,用质点组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B

B A A a m a m F +=,而a A =f /m A =5m/s 2,于是可以得到a B =7.5m/s 2 例2.如图所示,m =4kg 的小球挂在小车后壁上,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7°角。当:

⑴小车以a=g 向右加速;⑵小车以a=g 向右减速时,分别求细线对小球的拉力

F 1和后壁对小球的压力F 2各多大?

解:⑴向右加速时小球对后壁必然有压力,球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 F 2

v a

F 1=m (g sin α-a cos α),F 2=m (g cos α+a sin α)

经比较可知,这样正交分解比按照水平、竖直方向正交分解列方程和解方程都简单。

还应该注意到F 1的表达式F 1=m (g sin α-a cos α)显示其有可能得负值,这意味这绳对木块的

力是推力,这是不可能的。可见这里又有一个临界值的问题:当向左的加速度

a ≤g tan α时F 1=m (g sin α-a cos α)沿绳向斜上方;当a >g tan α时木块和斜面不再保持相对静止,

而是相对于斜面向上滑动,绳子松弛,拉力为零。

例4.如图所示,质量为m =4kg 的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在与水平成θ=37°角的

恒力F 作用下,从静止起向右前进t 1=2s 后撤去F ,又经过t 2=4s 物体刚好停下。求:F 的大小、最大速度v m 、总位移s 解:由运动学知识可知:前后两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与时间t 成反比,而第二段中μmg=ma 2,加速度a 2=μg =5m/s 2所以第一段中的加速度一定是a 1=10m/s 2。再由方程1)(可求得:F =54.5N

v m =a 2t 2=20m/s 又由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撤去拉力F

四、连接体(质点组)

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有时为了方便,可以取一组物体(一组质点)为研究对象。这

一组物体可以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也可以有不同的速度和加速度。以质点组为研究对象的好

处是可以不考虑组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往往给解题带来很大方便。使解题过程简单明了。

例5.如图A 、B 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 A 、m B ,在水平推力F 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匀加速向右

运动,求A 、B 间的弹力F N 。 v

解:这里有a 、F N 两个未知数,需要建立两个方程,要取两次研究对象。比较后可知分别以B 、

(A +B )为对象较为简单(它们在水平方向上都只受到一个力作用)。可得F m m m F B A B N += 这个结论还可以推广到水平面粗糙时(A 、B 与水平面间μ相同);也可以推广到沿斜面方向推A 、B 向上加速的问题,有趣的是,答案是完全一样的。

例6.如图,倾角为α的斜面与水平面间、斜面与质量为m 的木块间的动

摩擦因数均为μ,木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加速下滑时斜面仍保持静止。求

水平面给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解:以斜面和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仅受静摩擦力作用,而整体

中只有木块的加速度有水平方向的分量。可

以先求出木块的加速度()α

μαcos sin -=g a ,再在水平方向对质点组用牛顿第二定律,很容易得到:

α

αμαcos )cos (sin -=mg F f

如果给出斜面的质量M ,本题还可以求

出这时水平面对斜面的支持力大小为:

F N =Mg +mg (cos α+μsin α)sin α,这个值小于静止时系统对水平面的压力。 例7. 长L 的轻杆两端分别固定有质量为m

的小铁球,杆的三等分点O 处有光滑的水平

转动轴。用手将该装置固定在杆恰好水平的

位置,然后由静止释放,当杆到达竖直位置

时,求轴对杆的作用力F 的大小和方向。

解: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可求出小球1在最高点的速度v :0=mg ?1/3L -mg ?2/3L +1/2mv 2+1/2m (2v )2,

在竖直位置对系统用牛顿第二定律,以向下为正方向,设轴对系统的作用力F 向上,

()3

/223/222L v m L mv F mg -=-,得到F =2.4mg 五、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1.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为向心力

“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任何一个力,或者几个力的合力,或者某一个力的某个分力,只要

其效果是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都可以作为向心力。

2.一般地说,做圆周运动物体沿半径方向的合力为向心力。当作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不指向

圆心时,可以将它沿半径方向和切线方向正交分解,其沿半径方向的分力为向心力,只改变速度

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其沿切线方向的分力为切向力,只改变速度的大小,不改变速度的

方向。分别与它们相应的向心加速度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切向加速度描述速度大小变化的

快慢。

3.圆锥摆

圆锥摆是典型的运动轨迹在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其特点是由物体的重力与弹力的合力

充当向心力,向心力的方向水平。也可以说是其中弹力的水平分力提供向心力(弹力的竖直分力

和重力互为平衡力)。

例8.小球在半径为R 的光滑半球内做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试分析图中的θ(小球与半球球心连线跟竖直方向的夹角)与线速度v 、周期T 的关系。(小

球的半径远小于R 。) O

1 2

α N

G

F θ

解: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在和小球等高的水平面上(不在半球的球心),向心力F 是重力

G 和支持力N 的合力,所以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方向必然水平。如图所示有: 22t ,由此可得:

g

h g R T gR v πθπθθ2cos 2,sin tan ===,(式中h 为小球轨道平面到球心的高度)。可见,θ越大(即轨迹所在平面越高),v 越大,T 越小。

本题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同样适用于圆锥摆、火车转弯、飞机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飞行等在

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共同点是由重力和弹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向心力方向水平。

4.竖直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处的受力特点及结论

这类题的特点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率是时刻在改变的,由于机械能守恒,物体在最高点

处的速率最小,在最底点处的速率最大。物体在最低点处向心力向上,而重力向下,所以弹力必

然向上且大于重力;而在最高点处,向心力向下,重力也向下,所以弹力的方向就不能确定了,

要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⑴弹力只可能向下,如绳拉球。这种情况下有mg R mv mg F ≥=+2 即gR v ≥,否则不能通过最高点。

⑵弹力只可能向上,如车过桥。在这种情况下有gR v m R

mv F mg ≤∴≤=-,2,否则将离开桥面,做平抛运动。

⑶弹力既可能向上又可能向下,如管内转(或杆连球)。这种情况下,速度大小v 可以取任意值。

可以进一步讨论:①当gR v >时弹力必然是向下的;当gR v <时弹力必然是向上的;当

gR v =时弹力恰好为零。②当弹力大小F mg

时,向心力只有一解:F +mg ;当弹力F =mg 时,向心力等于零。

例9.杆长为L ,球的质量为m ,杆连球在竖直平面内绕轴O 自由转动,已知在最

高点处,杆对球的弹力大小为F =1/2mg ,求这时小球的即时速度大小。

解:小球所需向心力向下,本题中F =1/2mg <mg ,所以弹力的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

向下。⑴若F 向上,则2

,2gL v L mv F mg ==- ⑵若F 向下,2

3,2gL v L mv F mg ==+ 本题是杆连球绕轴自由转动,根据机械能守恒,还能求出小球在最低点的即时速度。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若题目中说明小球在杆的带动下在竖直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运动过

程中小球的机械能不再守恒,这两类题务必分清。

六、万有引力 人造卫星

1.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中心星球的质量和密度

当一个星球绕另一个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设中心星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环绕星球质

量为m ,线速度为v ,公转周期为T ,两星球相距r ,由万有引力定律有:

F G G

F

r 、v 或r 、T 就可以求出中心星球的质量;如果环绕星球离中心星球表面很近,即满足r ≈R

大。⑵近地卫星。近地卫星的轨道半径r 可以近似地认为等于地球半径R ,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最大线速度和最小周期。

⑶同步卫星。“同步”的含义就是和地球保持相对静止(又叫静止轨道卫星),所以其周期等于地

球自转周期,既T =24h ,根据⑴可知其轨道半径是唯一确定的,经过计算可得求得同步卫星离地

面的高度为h =3.6×107m ≈5.6R 地,而且该轨道必须在地球赤道的正上方,卫星的运转方向必须是

由西向东。

例10.“神舟三号”顺利发射升空后,在离地面340km 的圆轨道上运行了108圈。运行中需要多

次进行 “轨道维持”。所谓“轨道维持”就是通过控制飞船上发动机的点火时间和推力的大小方向,

使飞船能保持在预定轨道上稳定运行。如果不进行轨道维持,由于飞船受轨道上稀薄空气的摩擦

阻力,轨道高度会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飞船的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变化情况将会是

A.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都逐渐减小

B.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不变

C.重力势能逐渐增大,动能逐渐减小,机械能不变

D.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逐渐减小 解:由于阻力很小,轨道高度的变化很慢,卫星运行的每一圈仍可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由于摩擦阻力做负功,根据机械能定理,卫星的机械能减小;由于重力做正功,根据势能定理,卫星的重力势能减小;由r

∝可知,卫星动能将增大。这也说明该过程中重力做的功大于

D

P 点点火加速,进入椭圆形转移轨道(该椭圆轨道的近地点为近地圆轨道上的P ,远地点为同步轨道上的Q ),到达远地点时再次自动点火加速,进入同步轨道。设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为v 1,在P 点短时间加速后的速率为v 2,沿转移轨道刚到达远地点Q 时的速率为v 3,在Q 点短时间加速后进

入同步轨道后的速率为v 4。试比较v 1、v 2、v 3、v 4的大小,并用小于号将

它们排列起来______。 解:根据题意在P 、Q 两点点火加速过程中,卫星速度将增大,所以有

v 2>v 1、v 4>v 3,而v 1、v 4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线速度,

由于它们对应的轨道半径r 1< r 4,所以v 1>v 4。把以上不等式连接起来,可得到结论:v 2>v 1>v 4>v 3。(卫星沿椭圆轨道由P →Q 运行时,由于只有重力做负功,卫星机械能守恒,其重力势能逐渐增大,动能逐渐减小,因此有v 2>v 3。)

例12. 欧洲航天局用阿里亚娜火箭发射地球同步卫星。该卫星发射前在赤道附近(北纬5°左右)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的库卢基地某个发射场上等待发射时为1状态,发射到近地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为2状态,最后通过转移、调试,定点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时为3状态。将下列物理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不等号排列:①这三个状态下卫星的线速度大小______;②向心加速度大小______;③周期大小______。

解:①比较2、3状态,都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因为r 2

专题之二 动量和能量

概述:处理力学问题、常用的三种方法

一是牛顿定律;二是动量关系;三是能量关系。若考查的物理量是瞬时对应关系,常用牛顿运动定律;若研究对象为一个系统,首先考虑的是两个守恒定律;若研究对象为一个物体,可优先考虑两个定理。特别涉及时间问题时,优先考虑的是动量定理、而涉及位移及功的问题时,优先考虑的是动能定理。两个定律和两个定理,只考查一个物理过程的始末两个状态,对中间过程不予以细究,这正是它们的方便之处,特别是变力问题,就显示出其优越性。

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问题,是高中力学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也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分析这类问题时,应首先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抽象出物理模型、选择物理规律、建立方程进行求解。

例题分析:

例1.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2m的A、B两个木块间用轻弹簧相连,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靠紧竖直墙。用水平力F将B向左压,使弹簧被压

缩一定长度,静止后弹簧储存的弹性势能为E。这时突然撤去F,关于A、

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

A.撤去F后,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前,系统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C.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后,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为E

D.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后,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为E/3

[A离开墙前墙对A有弹力,这个弹力虽然不做功,但对A有冲量,因此系统机械能守恒而动量不守恒;A离开墙后则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A刚离开墙时刻,B的动能为E,动量为

p=mE

4向右;以后动量守恒,因此系统动能不可能为零,当A、B速度相等时,系统总动能最小,这时的弹性势能为E/3。]

指出:应用守恒定律要注意条件。

对整个宇宙而言,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是无条件的。但对于我们选定的研究对象所组成的系统,守恒定律就有一定的条件了。如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就是“只有重力做功”;而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就是“合外力为零”。

例2. 长为L宽为d质量为m总电阻为R的矩形导线框上下两边保持水平,

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落下而穿越一个磁感应强度为B宽度也是d的匀强磁场区。

已知线框下边刚进入磁场就恰好开始做匀速运动。则整个线框穿越该磁场的

全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电热是___________。

[若直接从电功率计算,就需要根据

R

v

L

B

mg

2

2

求匀速运动的速度v

电动势E、电功率P、时间t,最后才能得到电热Q。如果从能量守恒考虑,该过程的能量转化途径是重力势能E P→电能E→电热Q,因此直接得出Q=2mgd ]

指出:深刻理解守恒的本质,灵活选用守恒定律的各种表示形式

例如机械能守恒定律就有多种表达形式:E K+E P=E K/+E P′,ΔE K+ΔE P=0。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但在运用时有繁简之分。因为重力势能的计算要选定参考平面,而重力势能变化的计算跟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所以用后者往往更方便一些。

在运用更广义的能量守恒定律解题时,可以这样分析:先确定在某一过程中有哪些能量参与了转化;哪些能量增加了,哪些能量减少了;然后根据能量守恒的思想,所有增加了的能量之和一定等于所有减少了的能量之和,即ΔE增=ΔE减。

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的物体m1,以5m/s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AB部分的左侧向右运动,桌面AB部分与m1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AB间的距离

F

A B

L d

d

B

上海市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直线运动 知识点拨: 1. 质点 用一个只有质量没有形状的几何点来代替物体。这个点叫质点。一个实际的物体能否看作质点处理的两个基本原则:(1)做平动的物体。(2)物体的几何尺寸相对研究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 2. 位置、路程和位移 (1) 位置:质点在空间所对应的点。 (2) 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 (3) 位移:质点运动位置的变化,即运动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 向线段。它是矢量。 3.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确定的点。如“3秒末”和“4秒初”就 属于同一时刻。 (2) 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间隔,即是时间轴上两个不同的时刻之差。 21t t t =- 4. 平均速度、速度和速率 (1) 平均速度(v ):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v = s t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s 的方向相同。在S - t 图中是割线的斜率。 (2) 瞬时速度(v ):当平均速度中的Δt →0时,s t ??趋近一个确定的值。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运动方向。在S - t 图中是切线的斜率。 (3) 速率:速度的大小。它是标量。 5. 加速度 描写速度变化的快慢。它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变化所用的时间之比值,即:

a =t v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 方向一致时,质点作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质点作减速运动。 6.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特点:加速度是一个恒量) (1)基本公式: S = t + 12 a t2 = v0 + a t (2)导出公式: ① 2 - v02 = 2 ② S t - a t2 ③ v == 2 t v v + ④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 Ⅱ-S Ⅰ=2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可导出: - =(M -N) ⑤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⑥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注: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 2 < 2 ⑦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 = 1:3:5……:(21); 1、 2、3、…… ⑧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 t Ⅰ:t Ⅱ:t Ⅲ:…:=1:( )21-:()23-……(n n --1); 1、2、3、 7.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

2021年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力 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 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高中物理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 高中物理个人教学工作总结1 开学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在具体教学工作中高一初始阶段,我注重了初中、高中知识的衔接。现将我的实际工作反思如下。 一、教材及学法分析 在初中阶段只能经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我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构成必须的看法和观点,构成必须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构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资料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理解;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本事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经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理解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易读懂。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由初中升到高中首先不适应自身主角的转变,教师已经把他们当成高中生对待,然而学生总是表现出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特征,比如时常犯“小性”,为了很不值得的事情和同学、教师冲突,无法正确理解教师的用意等等。 环境的不适应,升入高中学生大多数所处的学习环境改变很大,学生间由于不熟悉,再到我校的合作学习,这些无疑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适应本事,要求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和氛围,尽快适应学校的课程改革的形式,尽快使学习走向正轨。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构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构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构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到达目标。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三物理知识点整理

高三物理知识点1 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vt=vo+at 2.位移s=vot+at?/2=v平t= vt/2t 3.有用推论vt?-vo?=2as 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6.中间位置速度vs/2=√[(vo?+vt?)/2]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三物理知识点2 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

一、政治思想与师德表现 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能认真参加政治、业务学习。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学科教研组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二、本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 1、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品位,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2、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提高每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作为最终目标,重视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3、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4、教师要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就需要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在课堂上也采用了“竞赛法”进行教学。在备课时出好竞赛试题,题型包括基础必答、能力提高、智慧风险等。课堂上采用分组竞赛、分别记分、现场亮分的办法,最后加分排出名次,老师总结。此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到积极投入的状态,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5、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必须创设各种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 三、本人在教育教学中所做的具体工作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首先,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和课外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其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搞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另外,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情景教学和课堂游戏,教学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加生动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物理是高一年级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起初,学生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星期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给他们信心,不搞偏难题。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物理到喜欢物理,由差到好。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高三物理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物理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一个学期转瞬即逝,我调入平山已两年半了,本学期我担任高三4、5班物理教师和高三物理备课组长,在这学期我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工作,使本学期的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取得了如下成绩,总结如下: 一、切实做好备课组工作 俗话说:“众人拾材火焰高。”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备课组的老师扎实做好每一项学校交给的工作,勤勤肯肯。特别是组里每一位成员都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把每项分配到的事做得有声有色,我也从物理组其他同事身上学到了很多、认识到了很多、理解了很多。 二、高三复习策略 1、全面复习,打好基础,降低难度,以不变应万变。高三复习要设法落实每一知识点,强化学科双基,只有强化双基才谈得上能力,谈得上多元目标。由于时间紧,带领学生复习应重在概念、理论的剖析上,侧重在核心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2、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提高能力。学生应自觉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理综物理考试虽然考查得比较基础,但题目比较新,基本上是没有做过的原题,故学生应该掌握总结、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创新、质疑,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建议在高三

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视角地观察、思考、理解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学会知识的应用。 4、严格规范,认真审题,减少失分。例如计量单位规范、实验操作规范、学科用语规范和解题格式规范。 三、积极认真备课 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是做好教学的前提条件。上课前,我一定要预先备好课。备课时,我坚持以下几点原则:1、扣大纲,抓重点;2、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3、能围绕本课时教学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内容进行转变,取其精华,有取有舍;4、有反思等等。总之,要紧跟课改要求,备好每一节课。教学目的明确,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突破重难点,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能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体现分层教学,各类学生主动地发展。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等。 四、讲究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尽量构建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集体面前想表现、敢表现、喜欢表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尽量精讲,节省出时间给学生精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掌握,一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二是

高中物理高考必背知识点

一、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 ,即v=s/t ,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 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 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 表示. 00 t v v v a t t t -?==?-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 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 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

高中物理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工作总结 一年的教学工作已经过去,对我来说是反面而收获良多,我在各方面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于是我调整心态,适用学校的一切。本学期我担高一和二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以学校及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回顾这一年,忙碌而又充实,付出了,也成熟了。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和他们一起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多研究学生。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备课深入细致,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请教老教师,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4、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二、处理好个人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我认为学是为了用,学为了自己的发展,学也是为学校的发展。学习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发展,而我个人发展又离不开学校。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2020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1.简谐振动 F=-kx{F: 回复力, k: 比例系数, x: 位移,负号表示 F 的方向与 x 始终反向 } 2.单摆周期 T=2π(l/g)1/2{l: 摆长 (m),g: 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 立条件 : 摆角θ<100;l>>r }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 f=f 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 :f 驱动力 =f 固, 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 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 P2〕 7.声波的波速 ( 在空气中 )0 ℃: 332m/s;20 ℃:344m/s;30 ℃:349m/s;( 声波是纵波 ) 8.波发生明显衍射 ( 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 ) 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 ( 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 方向相同 ) 10.多普勒效应 : 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 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 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 本身 ;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 与波谷相遇处 ;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 , 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 1) 常见的力 1.重力 G=mg(方向竖直向下, g=9.8m/s2 ≈10m/s2,作用点在 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 2.胡克定律 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k:劲度系数 (N/m) , x:形变量 (m)} 3.滑动摩擦力 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 (N) } 4.静摩擦力 0≤f静≤ 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m 为 最大静摩擦力 ) 5.万有引力 F=Gm1m2/r2(G= 6.67×10-11N?m2/kg2, 方向在它们 的连线上 ) 6.静电力 F=kQ1Q2/r2(k=9.0 ×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 7.电场力 F=Eq(E:场强 N/C,q:电量 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 场强方向相同 ) 8.安培力 F=BILsin θ( θ为 B 与 L 的夹角,当 L⊥B时:F=BIL , B//L 时:F=0) 9.洛仑兹力 f=qVBsin θ( θ为 B 与 V 的夹角,当 V⊥B时: f=qVB,V//B 时:f=0) 注: (1)劲度系数 k 由弹簧自身决定 ; (2)摩擦因数μ 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 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 (3)fm 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 fm≈μ FN;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1.简谐振动F=-kx{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 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 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 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 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 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 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 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 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 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G= 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 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 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 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 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高中物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强、较为抽象,学生普遍感觉难学。作为物理教师,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各方面做了探究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将20xx年度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学校的安排,本期我负责高三72班,高一96、97班的物理教学工作。高三教学在完成新课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第一轮总复习。高一教学重点在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思维模式的转变,物理模型的建立上。 二、成绩和缺点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四十分钟要效益 (1)重三基。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针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我让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力求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学习《超重、失重》一节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物理情景,我布置学生课外站在磅秤上亲自实验,从而加深了对这一物理过程的理解。遵从循序

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延伸。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设法将难懂的知识通俗化,简明易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如:在学习《波的传播》中我把问题口诀化:上下坡反向、向右看齐等。 (2)重能力。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力求做题规范化。如:在主观性习题的求解中,要求学生必须指明研究对象,必须画图分析受力情况,必须写明所用的定理定律名称,必须突出关系式等。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逐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运动学时,对一道习题,我用图象法公式法实际演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讲解。另外,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小组推荐让学生上台分析一些力所能及的习题,也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刚入校,学生普遍感觉物理比较难,甚至对物理失去信心。针对这种现象,我组织学生成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课外实验、小制作小组,宣传物理思想、调动大家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家学习。我把四个班的学生结合起来,共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三物理知识点1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

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高三物理知识点2 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 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 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高三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海南华侨中学物理组: 杨静 2008-2009学年度下 本学期我执教高三20班和22班,紧张的一个学期转瞬即逝,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跟备课组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努力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 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时时关心他们的状态.而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灵活的掌控课堂.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一般来说三力平衡用合成,画好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后,选定半个四边形———三角形,进行解三角形的数学工作就行了.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人教版高三物理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三物理知识点整理 【篇一】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g/cm3 2.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 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篇二】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