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对斑块的数量、形态、性质进行仔细观察,测量IMT(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评价斑块的稳定性。结果本组患者就诊时,IMT检测平均值为(1.01±0.12)mm,治疗3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4±0.08)mm,治疗9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2±0.11)mm。治疗30d、治疗90d后的IMT值均显著低于就诊时的IMT值,P<0.05;本组患者在入院时检出的98个斑块中,有49.0%為不稳定性斑块,治疗30d后,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明显比入院时更低,P<0.05;治疗90d后,不稳定性斑块占26.3%,明显比治疗30d后及入院时更低,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技术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势,用于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颈动脉IMT,并结合斑块回声及形态情况,有效判定斑块的稳定性,是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标签: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稳定性判断

现今全球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最高的便是心、脑血管疾病,而颈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不稳定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脱落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所以,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监测和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及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超声检查因具有安全、无创、简便、可重复性等优点成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斑块的超声表现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仔细分析,以评价患者斑块的稳定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55.4±

2.8)岁,80例患者斑块厚度均不小于2.0mm,本组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方法仪器选用GE-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受检者取平卧位,略将头部后仰,偏向检查对侧,使颈部充分暴露。患者平静呼吸,检查医师将探头放在颈部体表,从患者颈部根部开始扫查,分别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扫查,测量IMT。IMT值>1.0mm者,判定为增厚,IMT>1.3mm者,判定为斑块形成。对于存在颈动脉斑块者,依据超声检查特点、斑块范围及形态,判断斑块性质。

1.3观察指标患者均在入院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观察本组患者的IMT变化及斑块的稳定性。部分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