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审核人:时间:

总课题: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总课时: 2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初步了解古诗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课前预习:回顾之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进入教学之前,可先将《归园田居其三》写在黑板上)从以前学过的陶潜的作品说起,让同学回答之前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了解有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说明: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可能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了,那是他41岁时,辞别官场后,便归隐田园,再不复出。而陶渊明的突出作品,也正是集中的出现在他归隐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二、整体感知

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

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部分字词注释:

①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②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③道狭:道窄.

④沾:沾湿.

⑤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四,.详细品读诗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据此,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小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解析: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解析: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解析: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6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大家的总体感受?

解析:虽辛苦,但平静,充实,质朴,自然,和谐,幽美

7从陶渊明身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

参考: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的同时有失也有得,陶舍弃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一种勇气。正确的看待得失。

学生活动备课札记:

课后作业:背诵该首诗,并能默写下来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完整版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会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3.学习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及艺术手法。 4.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教学重点】 1、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体会诗歌语言并且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自制PPT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生活你们喜欢吗?那么我们今天来看另一位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又想要什么要的生活?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看看自己又是不是喜欢他的生活?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师: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渊明。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陶渊明,又叫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这一首着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他是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喜欢写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 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 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诗句(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他生前的 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生:《五 柳先生传》)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二、疏通文意 1、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我们来看一下书下面的生字词的注释:

读陶渊明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陶渊明有感_读后感_模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陶渊明有感 齐小鹿 其实相比与”陶渊明”这个正气凛然的名字,他的另一个名字——陶潜,简直就是他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虽然为了家族为了妻儿,他也不得己几次步入仕途,但是他在历史上的留名,还是个伟大的田园派诗人。 来,先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五十多年后东晋亡,立了南朝。陶渊明一生处于战乱时期,因此对军阀豪族这类避之惟恐不及。可能这就是他日后”性本爱丘山”的起源吧。 陶渊明的家族当时都是当官的。从曾祖父到祖父,族里人都是各种武将太守。在家族门第观念深入血液的魏晋,即使陶渊明想逃避,迫于家族迫于生活也得妥协。 其实陶渊明日常生活随意的很,看不惯官场污浊干脆就拍屁股走人,这也是苏东坡最钦佩陶渊明的地方,因为苏东坡做不到啊!别说苏东坡了,中国文学历史名人这么多,即便是李白杜甫,写了那么多名山大川,却也只是接近陶诗的境界而已。王国维不是说了嘛,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两忘,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而陶渊明,堪称”无我境界”第一人。 陶渊明的名作《归去来兮辞》就是他拍屁股走人后留下的。当时上级领导来视察,吃吃喝喝不说,还摆谱。一个小官竟要求陶渊明用非常正式高级的礼节去迎接他。刚好前段时间跟陶渊明感情深厚的妹妹去世了,本来陶渊明心情就不好,领导这么一刺激,陶渊明干脆回老家了。 《归去来兮辞》还是很长的,这里就不贴了。单单贴一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大家感悟吧! 陶渊明再一篇名作,就是《桃花源记》了。当时五十八岁的陶渊明,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之中,政治黑暗百姓遭难。陶渊明无力改变,只能在文章中寻找精神寄托。 可惜的是,陶渊明给了大家一个”桃花源”,可自己却被现实折磨的一年不如一年。穷到别人请他喝酒,他光着脚包着头巾就去了,因此同一张桌子上那些当官的都看不起他。 陶渊明晚年时又有人别有用心地请他出山做官,即使五个孩子眼巴巴地瞅着那人送来的米和肉,陶渊明还是拒绝了。他说:我还不够贤士的资格呢,我不去。你把东西拿走吧,我还饿不死。 次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渊明死于贫病交困。 一代田园诗人就这样走了。他的躯体托付给永远沉默的山丘,只要山丘在,陶渊明就还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最后贴一句陶渊明生前写给自己的挽诗做结束吧!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文章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文章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归园田居其一优秀,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我们来看看。 教学目标: 1、解读美丽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美丽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 美丽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班级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 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班级同 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 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 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 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 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 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 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美丽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美丽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美丽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美丽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班级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班级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班级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美丽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美丽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的寂寞教学设计

陶渊明的寂寞教学设计 Tao Yuanming's lonely teaching design

陶渊明的寂寞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 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 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 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 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 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 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观念的偏滞决定生活底蕴的浅薄。当人们在尘世之海中翻滚 打拼的时候,他们日渐发现其灵魂在岁月之风的磨蚀下已变得粗 糙不堪,曾经那样容易感动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任何的风吹都 不能泛起丝毫涟漪;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的是严肃的符号,或者 刻着世故的微笑,叫你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 乱的场景,诱惑人心,使人言不由衷、身不由己……当人们不得 不在躯体与灵魂分离的状态下活着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会不约

而至,由痛苦而自嘲,由自嘲而麻木,由麻木而渐渐地自赏,失去本真的生命在哪里去找到安放灵魂的归属呢?丧失家园带来的焦虑、无助、怀疑造成了生命深刻的悲剧感,让它为自己的渺小而忧惧烦恼、自暴自弃。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而对一个少有高趣,心存不灭理想的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来说,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也须得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生活,也得去做官。实际上,自陶渊明四十一岁归田到他六十三岁辞世,这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未尝一日忘却澄清天下的理想:“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其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 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作者简介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 —427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 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 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 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四、解题,把握思路。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学生明确:"归"字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2、提问:请问诗人1 、从何而归?2 、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老师读书笔记读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感

老师读书笔记 -- 读陶渊明《饮 酒》 五有感 《饮酒》共二十首,陶渊明诗前有小序说: 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 后,辄题数句自娱。 墨遂多,词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从陶潜的小序里大概可以看出他写的这些诗都 是出自醉酒后,也仅仅是抒发下心中感情,娱乐而 已。可有句俗话说的好,酒后吐真言,渊明老先生 酒后的这些诗或许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 想法。 《饮酒》其五,是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大意是,虽然家在人多繁华的地方,但却 没有世俗的交往。你问我如何能做到这样,因为我 的心已远离了世俗。东墙下恬静的采摘菊花,忽然 抬头远远望见庐山。山间的云气伴着夕阳缓缓飘散, 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余 顾 笔 首诗的第五首。

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鸟儿们成群结伴的回到山林中。人生的真正意义就 在这里,想要解释些什么,但沉浸在这人生的真谛 里,也忘了该说什么。 《饮酒》其五,给人一种平淡,恬静的感 受。 首先,情、景、物浑然结合,一静,一动,一面喧 嚣的人境,一面 却是没有世俗的打扰。只因为诗人的心早已 脱 离了世俗的人世,精神世界的平静。东篱下漫不经 心的采摘着菊花,偶然抬头看到了那高耸的山。这 句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句,漫不经意间心与山的完 美结合,仿佛融为一体。与喧嚣纷争的人世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诗人这时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夕阳 下山间的云气,结伴而回的鸟儿,此时此景多么另 人怅然,另人愉悦。一抬头一俯首间,人生的真正 意义便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次, 美。全诗语句朴实无华, 车马、东篱、南山、山气、 飞鸟 如一副美丽的画,我仿佛就置身于画中,融入大自 然,享受着这没有喧嚣没有烦扰的片刻。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数次出仕归隐。 在 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陶潜最终彻底觉悟到世俗平淡朴素中透出奇 平淡的语言,却给人一种很恬淡的感觉。恰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渊明其人及其文。 2. 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他曾为世人描绘了“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的世外桃源 , 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 ?(渊明 ,由上可知 , 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 , 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 <归园田居 >其一》。 二、作者简介 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因作《五柳先生传》 ,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 从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 41岁,直到他 63岁去世,终老乡村。 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 405年,渊明在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三维目标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才及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2、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 2、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2、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诗句的意思,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悲戚”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读桃花源记有感范文600字

读桃花源记有感范文600字 读桃花源记有感1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

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读桃花源记有感2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舍船进入一个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与劳动,没有赋税和徭役,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在一部浪漫传奇里,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几乎寄托了中国人所有的梦想,无都市之喧嚣,无尘世之烦扰。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逃避现实,梦想脱离现实斗争,把“世外桃源”与世隔绝起来。作为文人墨客这样美好的空想,是情有可原的。但决不能忘记背后残酷的矛盾和斗争。 美国等会让你和蔼吗?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会让你和蔼吗?贪官、奸商、恶棍,织成的黑社会会让你和蔼吗?越来越大的贫富悬殊中隐蔽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会让你和蔼吗? 读桃花源记有感3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

归园田居优秀获奖教案

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我们欢迎前来听课的老师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讲课之前,让我们来想想,假设你们现在有能力有条件选择或者设计自己的房子,那么你们会怎么选择呢?(各抒己见) 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人生的价值取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人对名利趋之若鹜,有人却自甘平淡,淡泊名利。当然,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理由。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也做过这样的选择题,他的答案是什么呢? 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大家还记得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吗?(和睦的,平等的,愉快的)。确实,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官僚,人人平等,明主而自由,他们过着一种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我们都知道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理想国度,也是他心中的精神净土,灵魂归宿。但是,在美好的理想中得桃花源在现实中有没有呢?既然没有,那在现实中,陶渊明所向往的居所是什么样呢?是不是和大家的选择是一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走进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五柳先生传》,后人普遍认为这是陶渊明的自传,故曰自称“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陶渊明的一生算得上是起起伏伏的,他的曾祖父曾经做过大司马,大司马是什么职位呢?掌管一个国家军权的职位,可谓是十分显赫的身世,他得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可是当他少年时,家道便渐渐地衰落了,家境也逐渐贫困起来。虽然说在青年时代,陶渊明也有过建功立业为国效忠的大志,但是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到头来只担任过几任无关痛痒的小官。直到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正如每个朝代到末期一样,当时政府腐败,尔虞我诈,官场黑暗,勾心斗角。这样的现实让满怀一腔热血的陶渊明很是失望,如果陶渊明会唱歌,那他肯定会低吟一曲“我的心真的受伤了。。。”所以最终陶渊明果断地在他41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文并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品味这首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字音 羁(jī)暧(ài) 2、对照注释,疏通词句 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本性、气质性本爱丘山天性、本性 池鱼思故渊深潭方宅十余亩四周 榆柳荫后檐遮蔽桃李罗堂前排列 依依墟里烟村落久在樊笼里喻官场 3、理清思路 全词共20句,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明确:回忆弃官前(前六句)描写归田园(中十句)再回到眼前(后 四句) 4、内容分析: 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爱憎感情?它对全篇有怎样的作用? 写了诗人爱丘山,憎尘俗的感情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适俗韵”指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本能,“丘山‘则代表远离 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作者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锈里小儿”,所 以世俗的阿谀奉承,他一样也也没学到,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田园

生活,因为他觉得他的本性与大自然是相通的。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丘山 对“误”字的分析:无限的感慨与辛酸,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对“尘网”的分析:对仕途的厌恶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田园风光图?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摘述。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白描手法:这首诗采用我国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用清新浅近的语言,勾画

了一幅颇富情趣的农村图景。 点睛之笔: 久在樊龙里 复得返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山海经·其一》 作者: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1、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2、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3、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4、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5、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6、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7、欢然:高兴的样子。 8、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9、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10、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11、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翻译: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 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 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 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 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 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 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

归园田居(其三) 优秀教案

诗四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游山西村》陆游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二、竞背课文,抽查背诵

经典陶渊明《饮酒》优质课教学设计.doc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词析句,感受陶渊明的悠然心境 3.结合背景,感悟陶渊明在诗歌中寄托的隐逸情怀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向往宁静,却结庐人境。 他热爱读书,却不求甚解。 他乐于农事,却草盛苗稀。 他性嗜饮酒,却举世独醒。 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不戚贫贱、不慕荣利。 他住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陋室里,却希望天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很明显,他是谁呢? 明确: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近陶渊明,共饮一杯美酒。 二、检测 对于陶渊明,其实我们已经并不陌生了,接下来,老师要检测一下,你们对陶渊明到底了解了多少? 出示填空: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饮酒》等 注:私谥是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非官方的;靖节意为恬淡自守、高风亮节。 三、解题 对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饮酒》,可能有些同学会有疑问,诗歌内容并没有涉及到酒的地方,为什么叫《饮酒》。 明确:看注释,《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所作,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四、整体感知 1.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默写这首诗,还不会背没关系,我读你们听。其他同学也请你们拿出本子一起默。 2. 修改错误,疏通诗歌大意。 3. 带着对诗歌大意的理解,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五、读悠然 1.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准确、很整齐。但是这首诗如果我们要想读得更好一点,还要读出什么感觉?用诗中的一个词表达这种感觉。 明确:悠然(板书) 2.那么,怎么能读出悠然呢,今天老师教大家一些方法。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讲一个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看图猜诗句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文学史地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是田园诗歌的始祖。 思想:儒家积极的用世思想 道家消极的无为思想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老师读书笔记读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感

老师读书笔记--读陶渊明《饮酒》其 五有感 《饮酒》共二十首,陶渊明诗前有小序说:“余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笔墨遂多,词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从陶潜的小序里大概可以看出他写的这些诗都是出自醉酒后,也仅仅是抒发下心中感情,娱乐而已。可有句俗话说的好,酒后吐真言,渊明老先生酒后的这些诗或许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饮酒》其五,是这二十首诗的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大意是,虽然家在人多繁华的地方,但却

没有世俗的交往。你问我如何能做到这样,因为我的心已远离了世俗。东墙下恬静的采摘菊花,忽然抬头远远望见庐山。山间的云气伴着夕阳缓缓飘散,鸟儿们成群结伴的回到山林中。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想要解释些什么,但沉浸在这人生的真谛里,也忘了该说什么。 《饮酒》其五,给人一种平淡,恬静的感受。首先,情、景、物浑然结合,一静,一动,一面喧嚣的人境,一面 却是没有世俗的打扰。只因为诗人的心早已脱离了世俗的人世,精神世界的平静。东篱下漫不经心的采摘着菊花,偶然抬头看到了那高耸的山。这句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句,漫不经意间心与山的完美结合,仿佛融为一体。与喧嚣纷争的人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这时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夕阳下山间的云气,结伴而回的鸟儿,此时此景多么另人怅然,另人愉悦。一抬头一俯首间,人生的真正意义便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次,平淡朴素中透出奇美。全诗语句朴实无华,车马、东篱、南山、山气、飞鸟,平淡的语言,却给人一种很恬淡的感觉。恰如一副美丽的画,我仿佛就置身于画中,融入大自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去看一看,去感受他所追求的那种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板书题目) 二、了解作者 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了解一下作者陶渊明的生平。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明确: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这样一句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也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板书)。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现在就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读节奏是什么?(“二二”节拍)而这首诗是几言句式?(五言)所以,它的朗读节奏是“二三”节拍。好,今天早上我们已经听过名家的朗读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试着模仿,来诵读这首诗。请注意: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停顿,读出情感。有谁能自告奋勇地读一读呢?(生读) 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是不是读出了情感呢?(生答) (学生点评完后教师总结)所以今后大家朗诵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变化,读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jī)鸟恋旧林:——马笼头,鸟,笼中鸟。 守拙(zhuō)归园田:拙——笨拙,守拙,在这首诗中,是爱丘山,固守住节操,不随波逐流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