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答案整理

1.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

(1) 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产生具有时代性。产生于资本主义由发展到成熟阶段,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劳资矛盾,使之具备了阶级基础,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发展具有时代性。随着历史的进步,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理论具有科学性。由空想到科学,在实践中丰富,在实践中完善。

(2) 科学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指导的意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式搞革命和搞建设,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化、民族化,创立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

(3) 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中产生的,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实践的,不与实践结合就没有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源于实践,也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4) 科学社会主义是阶级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阶级性: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产生,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服务。

开放性: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等三个方面:

第一,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具有不同于历史上其他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在研究这一斗争时,必须注意研究“三性”。

?阶级性。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既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也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阶段性。其斗争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也有部分质的区别。应注意划分不同的性质,确定不同阶段的任务。

?特殊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国际性的,但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同,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第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是指无产阶级为完成自已的历史使命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它包括:

?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造成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形成阶级、组织革命政党、取得社会权力的状况(国内条件);各国无产阶级联合的状况(国际条件)。

第三,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包括它的最近目的和最终目的。

?最近目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

最终目的: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建立共产主义制度,这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归宿点和终结点,也是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的集中表现

(或参考教材P2到P3相关论述)

2、如何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理论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三种理论形态。

(1)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相当严谨和系统的学说,具有科学性和开放性。它不仅提出了未来社会的设想,而且解决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其中主要有:一是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二是正确指出了实现这一客观规律的途径、力量和策略原则。(参考课本P6第二段)

(2)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制度,社会主义从一国的实践发展为多国的实践,并形成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这一理论成果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

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有:一是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取胜的理论,领导了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二是探索了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如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苏维埃政权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得以巩固,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并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经验。(课本P7 第三段)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还是坚持和发展列宁的思想。最突出的是把列宁提出的电气化计划付诸实践,提出并实现过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文化建设。但他的理论与实践,有不少是与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相背离的,如阶级斗争扩大化,搞个人崇拜等。(课本P7 第四段)

毛泽东思想(P7最后一段)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单一模式)向现代模式(多种模式)转变。第三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实是,在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具体表现见课本P9第二段)

3、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意义:

1)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经验,通晓实现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在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而且能够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2)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全面的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我们碧血认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才能全面的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3)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当代社会主义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以此为武器来分析这些新情况、信问题和新挑战,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方法:

1)理论联系时间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在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必须联系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的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总原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2)历史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要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制度进行分析时,将其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其产生、演变的必然性,揭示并展示其合理性,进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推进的。

3)全面分析的方法

全面分析方法就是再把科学社会主义总体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时,要求我们把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运动来看待。

4.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评价: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这种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第二,空想社会注意者在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包括:

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5)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东西,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已经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这些萌芽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和直接的思想材料。

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把资本主义看

作是违背人的理性的表现,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人的理性的千年王国的实现;在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上,认为就是从人们头脑中重新发明一套原则,取代资本主义现实中的原则,也就是说,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价值批判,对共产主义的形而上学理想。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矛盾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根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实力量的对比和当时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制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斗争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批判的结果,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的科学结论。

5.集合实际谈谈对“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原理的理解(重点)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来的,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将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就必须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性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所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这个总趋势,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沿边过程中最本质的东西。

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由其内部存在的矛盾及其运动所决定的。时代的问题恐怕也是如此。在当今一球两制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其一,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工人阶级同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决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当代资本主义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统治阶级采取的适当调整其社会内部矛盾的措施,社会生产力还在继续发展,社会矛盾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新情况。但是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并没有缓和而是日益尖锐,只不过在形式上表现得更为复杂罢了。

其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往往把内部不能解决的基本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所以还在发展,还有相当的潜力,恰恰就是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结果。南北矛盾日趋尖锐,至今也没有缓和的迹象。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矛盾。在共同对付社会主义,在渗透瓦解社会主义这一点上,他们协作配合是相当好的。但是,它们在在利益分配上,在利害关系上也是矛盾重重。美日矛盾、美德矛盾、美和西欧的矛盾,尽管矛盾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断变化,但也没有缓和,同样是

日益尖锐复杂。

其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它是前面几种矛盾的交汇点--表现得尤为尖锐,始终不可调和。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所用。这一点丝毫也不能动摇。但是,利用与反利用,控制与反控制,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的尖锐斗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苏联瓦解,东欧演变,它们更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我们要尽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也要努力加强自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建设,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的渗透,同时加强对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让世界更加的了解我国的发展状况,也让我们自己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更见坚定信念,毫不动摇的走下去!

6.谈谈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

在1883 年马克思逝世之际,步入晚年的恩格斯正处在一个以“电”的发现和成功运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阶段。新的“工业革命”在它的一开始, 就表现出了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全不同的态势,它不仅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新的发展,同时, 也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新的特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 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从“轻工业时代”走向“重工业时代”。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在给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带来新的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阶段”。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导致资本主义开始走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导致了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发展态势。

恩格斯以新的哲学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为指导,对新的“工业革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和总结。

1. 恩格斯首先通过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分析,揭示了“新的工业革命”所具有的时代性、历史性意义。

2. 恩格斯通过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分析, 具体揭示了它对于资本家阶级的意义。

3. 恩格斯通过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分析, 揭示了新的工业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7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哪些贡献?(重点)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贡献

①把发展生产力和现代化大生产放在首位。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搞好经济建设,创造出比资本主义跟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列宁提出实现合作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逐步前进;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和典型示范的方法,必须在农民中进行“一场文化革命”等思想。

③实行统一的经济计划同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相结合。利用商业和市场来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商业密切关系的新认识,为探索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

①以改革国家机关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②从改组工农检察院入手,加强和完善人民检察制度。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权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必须加强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此外,列宁还提出通过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条件;发挥工会参与国民经济的管理;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等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3)关于执政党的建设的贡献

①反对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

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践行民主集中制。

③坚持集体领导,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列宁十分重视集体领导,重大问题必定由集体决策。

综上所述,列宁极大地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如何评价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世界,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其历史意义是长存的。

第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俄国历史----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这是世界历史上工人和农民联合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的革命,是以往任何一

次革命都无法与其相比的。她是无产阶级联合其他劳动人民建立没有人

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工农当家作主的,体现社会公平和平等的新社会制

度为目的的全新的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完成了俄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解决了各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最尖锐和突出的矛盾,挽救了面临崩溃的俄

国,使俄国的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称为国家的主人。

第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这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运用于俄国具体情况的一次成功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变成了活生生的

社会制度。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里打开了一个无法弥合的缺口,并向世人宣战:资产阶级的政治

统治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并不是永恒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可

以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从而,验证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向世人展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9、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那些启示?

(1)P60最后一段,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2)P63第三行开始,俄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它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

10、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历史成就和主要弊端?(重点)

特征:1、政治方面的表现

2、经济方面的表现

3、思想方面的表现

(详细见P73--75)

历史成就:1、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2、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

3、确保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详细见P72)

主要弊端:P87-88(改革失败的原因--共4点)

11赫鲁晓夫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赫鲁晓夫改革特点及影响

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施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开垦荒地,开展的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2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

消极影响: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一)积极的一面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

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迫害者恢复名誉,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2) 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符合苏联社会需要,农业改革上削减农业税等措施具有历史进步性。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

(3)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各国开始承认建设社会主义可有多种模式,有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消极的一面

(1)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随意性强,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经过一阵局部的改革,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体制。

(2) 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人,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对集权化的领导体制缺乏分析,其更多的是批判斯大林个人品德的过错,而使其批判不彻底。这种做法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恶浪。

赫鲁晓夫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对苏联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河。赫鲁晓夫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例改革,其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后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

赫鲁晓夫公开批判斯大林、推翻冤假错案、进行思想“解冻”的做法对我国彻底否定“文革”,正确评价毛泽东,平反冤假错案,掀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赫鲁晓夫改革开放命题提出的伟大创举激励着我们,促使我国正式提出改革开放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科学界定;

赫鲁晓夫改革开放以农业为突破口的选择,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率先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赫鲁晓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限性促使我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实践,也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赫鲁晓夫的非斯化和中国的非毛化,虽然为改革打开了思想禁锢,但却未能深刻反思产生斯大林和毛泽东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原因,没有对产生专制主义的土壤进行彻底清理。特别是赫鲁晓夫,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罪行,而却认识不到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根源。可悲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事业正是被复活了的斯大林主义所埋葬。水泥能够封住装有尸体的棺材,但却封不住他那幽灵般的思想。

赫鲁晓夫没有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正是官僚体制和它所产生的腐败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从而阻碍了改革的进程。历史事实证明,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前提条件,就是人民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人民在改革中得到权力,人民在改革中得到实惠。只有如此,改革才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选择。

我们反思中国和世界历史,就是要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赫鲁晓夫的悲剧纵然有他个人的和时代的因素,但改革的路径将他引进改革的死胡同,却也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

12.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重点)

答:失败的原因:(课本第87页)

1. 原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

2.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错误的改革路线;

3. 民族问题因素成为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4. 西方和平演变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历史教训:(课本第88页)

1.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彻底改革,但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经

济,改善民生;

2. 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

血肉联系;

3. 应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并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途径。

13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1956-1966这10年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957年的经济工作,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这一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批评建议,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人急于求成,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1月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不过,这些错误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由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主要注意力从1960年冬以后一直是在贯彻执行调整经济的正确方针,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地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号召由于“文化大革命”而没有得到实行。

这十年中的一切成就,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集体领导下取得的,这个期间工作中的错误,责任同样也在中共中央的领导集体。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但也不能把所有错误归咎于毛泽东个人。这个期间,毛泽东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中共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林彪、江青、康生这些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4.毛、邓、江、胡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理论贡献

毛: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思想;第五,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思想;第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思想,毛泽东关于要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走自己的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毛泽东关于商品生产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经阶段的理论,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积极作用。邓: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要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贡献。一、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革命精神,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动摇;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

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抢二、江泽民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实践与理论贡状,1.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客观依据2.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命题,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3.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4.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建党理论有重大发展规律的认识目标.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上取得了新突破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与中国发生的厉史性巨变,.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提高2.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4.在对外开放中走向世界

胡:一明确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明确了“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的奋斗目标,三: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第四大成果: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继承邓小平和江泽民党建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党建设理念作出了新的探索和阐释,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联系起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党建设的具体内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论断

15.简述越共“革新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与政策

答:(一)主要理论

1.经过20余年革新开发的伟大实践,越南逐渐摸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并且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1986年越共宣布实行革新的同时,强调越南还处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即还没有建成或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属于社会主义范畴。这个阶段要继续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为继续迈向社会主义创造、准备必要的条件,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熟程度。

3.越共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有六大特征:(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2)有一个在现代生产力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高度发展的经济;(3)有先进的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4)人们从被压迫、被剥削、不公平下解放出来,各尽所能,按劳享受,生活温饱,自由幸福,人人有条件全面发展;(5)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和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与世界各国人民有友谊和合作关系。P116

(二)主要政策

1.(1)1986年12月召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越共六大,认真反省了过去的错误。大会认为,越共过去犯的主要是超越阶段的错误,确定越南尚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面推进革新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定向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

(2)1991年越共七大进一步明确了革新的内容、性质和方向,提出越南实行国家管理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3)1996年越共八大再次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坚持革新开发,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路线。

2.20多年来,越南社会主义的全面革新涉及范围很广,其基本举措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

(1)农业革新是改革的突破口。

(2)把国营企业推向市场,大力发展私营企业。

(3)实现了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4)从1986年底开始,越南着手革新外贸体制,加强对外贸易,积极促进出口,在1992年外贸第一次出现顺差。P113-115

16如何认识当今越老古朝各国对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

这是涉及第六专题——越、老、朝、古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材P111——P134。

1.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P113——P116)

2.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P118——P121)

3.朝鲜“主体思想”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P123——P125)

4.古巴稳步改革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巨变以后的“稳步改革开放”政策(P128

——P130)

注意:简单的介绍一下各国的新探索之后,教材每个部分的后面都有一些评论,再结合自己掌握的一些常识和相关知识,就可以写出一些对各国新探索的认识。

17.越、老、朝、古四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答:在世纪之交,我们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从中得出如下

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一,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越、老、朝、古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统一了全党思想,反对苏东国家倡导的指导思想多元化。四国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反对苏东国家所倡导的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

第二,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南、老挝、古巴、朝鲜都在经济、政治及其他各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政治经济社会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调整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应认清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根据本国实际进行不同的探索。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证明,“一条道路、一个中心、一种模式”是行不通的,各国的革命和建设主要靠本国的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去的实践中,曾饱尝苏联僵化模式的苦果,盲目照搬一种模式,不仅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且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苏东剧变,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其实质是要解放思想,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本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和建设,必须始终以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解决政治与经济、精神与物质、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等问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苏联模式中,过分突出政治、精神的重要性,而把经济建设放在次要地位,过分强调社会公平,政府计划包揽一切,而忽视效率和市场的调节作用。这种片面性在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中还没有完全被克服,有的甚至更严重。如朝鲜将“主体思想”、人的主体性作为主宰一切的力量,把政治和军事因素放在首位;古巴仍把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作为政府职能包揽下来,类似病人家属陪床都由国家开支的福利制度,其实并没有真正体现社会公平。事实证明,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问题,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认真吸取历史教训,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继续推进民主化进程,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问题。要发展就必须对过去的体制进行改革,就必须对外开放。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采取既能推进改革发展,又能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使改革、发展与稳定并行不悖,同步进行。如古巴推行“稳步改革开放政策”,稳中求进,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越、古、老、朝四国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主化进程,如老挝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国会议员的群众直接选举;越工则把社会主义集体当家作主看成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主张在社会生活领域实现民主化等。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的,民主应制度化、法律化,执政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并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关系到社会

主义生死存亡,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第六,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有矛盾、对立和斗争,但基于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竞争与合作已成为“一球两制”关系的主流,竞争的内涵已变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超越意识形态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成为共识。时代主题的新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抛弃传统观念,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主动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认真引进、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几百年发展历程中积累起来的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取长补短,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迅速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越南对美国奉行“促发展,防演变”的政策。而古巴则奉行积极的多元化的外交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击破了美国的封锁,而且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国家在古巴的直接投资,大大促进了古巴经济的增长。这是古巴走出困境不可忽缺的外部力量。

18如何看待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重点)

1.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欧洲19 世纪早期工人运动中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潮中的一个流派,是一个"伸缩性名称"。从历史演变看,西方的社会民主党已经由初始的资本主义的反叛者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改良者,再变为资本主义的共生者。作为一种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两者间有原则性的区别。民主社会主义既取得了一些很大的历史成就,也存在者曲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以及经常背叛自己高谈的主张的灰色记录。

2.民主社会主义,又称社会民主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它是各国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等)基本理论和政策的概括,是社会党国际及其成员党奉行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的总称。民主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嬗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生前认为社会民主主义是一个“伸缩性名称”

3.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五大原则性区别:作为一种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两者间有原则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追求的目标、依靠的社会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作为其载体的党的性质和作用五个方面。其一,指导思想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

相反,民主社会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世界观的多元性和社会主义论证的多元性。其二,追求的目标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并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反对为社会主义设定任何终极目标,而只抽象地设定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自由、公正、互助,已经回避其先辈们曾经高扬的社会主义旗帜。其三,依靠的社会力量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指出了实现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力量--现代无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虽然也起源于工人运动,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与工人运动日渐疏远,转而向全社会,特别是向力量日益壮大的新中产阶级寻求支持。其四,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用革命方式,即彻底变革社会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民主社会主义主张

通过和平的、民主的、改良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因而反对暴力革命,反对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反对无产阶级专政,革命的锋芒日渐弱化和消失,甚至反对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不仅甘心当“资本主义病榻前的医生”,而且强调对资本主义的驯服。其五,作为其载体的党的性质和作用不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载体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具有统一的意志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4.正确评价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功过。民主社会主义取得了一些很大的历史成就。西方社会党无论是上台执政还是在野,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很多建树和成效,在西方社会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改变了早期资本主义的野蛮面貌,推动了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和兴起。(1)推动西、北欧国家普遍建立起“福利国家” (2)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3)民主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主问题、所有制和发展模式问题、公平公正和福利国家、和平安全观、全球治理战略等问题也有一些突破性发挥和延伸性理解、务实性解释和探索,也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5.作为改良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也有很多缺陷和灰色记录。第一,曲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第二,“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道路具有若干不确定性。第三,一些民主社会主义者和政党经常背叛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自己高谈的和平主张。一旦要它们在非常时期选择在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维护狭隘的民族利益之间作出选择,它们往往会选择后者。

6.总之,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发展表明,在政治光谱上,社会民主主义具有双重属性,可以说是左翼的右翼、右翼的左翼,也就是说,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光谱上,相对于共产党,它是右翼;而在各国政党政治的光谱上,相对于资产阶级政党,它又属于左翼的范围。社会民主主义尽管有向资产阶级新保守主义妥协的问题,但仍然是它的对立面。

19.试述冷战后国外共产党的新变化

苏东剧变及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党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但也是短暂的。当今欧美地区的共产党经过转折和调整,不断反省和积蓄力量,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同时强调民主、自由、正义、人道等价值取向。

法国、西班牙、希腊、葡萄牙、德国、意大利六个西欧国家的共产党认真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探索发达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法国共产党对革命的目标、发展道路、斗争方式、党的群众基础、党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初步遏制了苏东剧变的冲击波。法共在进行组织调整的同时,也对原来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法共认为,新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文明、更人道的社会,以建立一个人人自由平等,相互合作,尊重个人能力和个人发展的社会为目标。法共主张把民主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要使公民享有比代议制民主大得多的权利。

美国共产党趁左翼力量壮大之际,决定拓展工人阶级和阶级联合,把更多的受压迫的人们团结起来。2001年5月美共对党章进行了修改,以建立工人阶级领导

的,具有广泛人民基础的“群众性政党”为建党方针,以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

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美共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新的阐述,指出民

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和本质特征。2005年7月,提出新党纲确定“权利法案社

会主义”,指出美共无论是开展民主斗争还是阶级斗争,都高举民主旗帜,为维

护和扩大广大人民的权利而斗争。

苏东剧变后,苏东地区的国家纷纷转向资本主义,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但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运动并没有消失。主要共产党出现分化与重组,并

不断迭起,一些新兴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政党仍然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与价值观,对社会主义进行新的探索,对本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发挥影响。

苏联地区各国共产党对苏联过去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反思,对未来社会主义开展了

新探索。摩尔多瓦共产党曾经通过合法斗争、民主选举上台执政。摩共是在承认

多党制和私有化,接受剧变后的社会现实的前提下,按照竞选承诺去实现执政理

念的。

东欧地区上台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人,虽然曾经是共产党人,但是已经转变为社会

民主主义者,其纲领主张同西欧北欧的社会民主党没有多大区别,放弃共产主义

的纲领主张而趋同于右翼政党的主张。各国共产党人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科学社

会主义,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比较模糊,很难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主张划清

界限。

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活跃着共产党人的新探索。其中日共在务实的理论和实践方

面大踏步前进,印共和尼共实现了从僵化向进化的转型。日本共产党为了开创新

局面,迎接新挑战,不断完善自身组织建设,加强变革意识,为争取广大国民的

支持,进行不间断的努力和求索,近年来推行务实求变的政策:第一,避免生存

危机,顺应时代潮流走务实路线。第二,客观对待苏东剧变,面向未来目标更加

明确。印度的四个共产党采取建立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争取联合执政的新方针,不过还是任重道远。尼泊尔共产党经过分化与进化后,有两个共产党组织。

20.试述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关系。(专题八P179)

答: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球化是与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全球化扩张同时进行的,全球化进程“就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扩

张并企图控制和统治全球的过程”。

(1)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全球化时代,科技革命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贸易全球化是全球化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主要载体,金

融活动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有关国际组织日益健全、作用越来越大。

(2)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诸要素发生

了质的飞跃,经济形态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

(3)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不断调整:从单纯的市场调节变为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相结合,普遍建立了宏观调控机制;国际资本有了迅速发展,集中表现为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大;加强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实行“人民股东制”;实行“工人参与管理”制度。

(4)全球化时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全球化时代其上层建筑发生了深刻变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出现了法制化的趋向;国家政党政治和政党格局更趋复杂,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新的变革。

(5)由于全球化时代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资产阶级表现为多层次化,工人阶级表现为扩大化,新中间阶层的地位和作用在扩大。

21.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P165—P171)

答: (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表现

1、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增长

西欧各国国有经济的发展使生产资料的国家占有得到空前壮大,国有经济虽没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但这种生产资料的国家占有的发展,使资本占有形式出现社会化的特点,而生产的社会化恰恰要求的就是资本的社会化,资本的进一步的高度社会化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其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后终结;国有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合作经济也涌现出来。合作经济不仅突破了资本主义传统模式,而且在其经济宗旨、管理方式和分配原则上,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重要形式。

2、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的各项措施

以国家强制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全面推行,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点。社会福利从零星的、权宜性措施发展为社会化的庞大体系,而且已从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成公民的一种社会权利。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的广泛推行虽只是对其生产关系的绝不调整,但其所导致的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公平、人民富裕方向的部分质变,无疑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的显现。

3、民主法治建设的积极因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资产阶级根本同治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上层建筑也进行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一些社会主义因素正在这些调整中产生和成长着。

第一,国家的法制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二,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

第三,政党政治的范围和基础更为广泛;

第四,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职能大大增强;

第五,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

4、三大差别在逐渐消失

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国家的政策调整,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的消失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初见端倪。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使农业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农业与工业只存在形式上的差别;以农业为依托的乡村也步入了现代化和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随着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和自动化技术的日益完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正日趋缩小。

5、国民经济计划调节的推行使资本主义生产向“有政府状态”转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从“无政府状态”到“有政府状态”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出现。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缘由

1、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首先,新科技革命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力诸要素,特别是与劳动者的结合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其次,新科技革命使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显著改善。

2、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标志。战后,西方国家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进行了不断的自我调节,而且这种调节深入到经济、生产关系、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

3、工人阶级不懈奋斗的结果

随着工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反剥削、争民主的阶级意识的增强,工人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和争取自身权利不断地和资产阶级斗争,虽然这种斗争虽未能在西方噶大国家中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但却使资本主义的某些非根本性质有所改变,使一些社会主义因素产生。

4、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示范效应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总是诋毁和攻击社会主义,但它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反观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痛疾和弊端,同时也发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诸多优越之处,并从中吸取对其有用的部分。

22、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

历史规律?

解答:176页-178页。

(1)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2)资本主义经济根基没有改变。(3)

资本主义剥削性质没有改变。(4)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并没

有改变和过时。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

过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恰恰表明了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为它自身的

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条件,正如大机器工业摧垮了封建主义一样。科学技

术和生产力的更高发展也必然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客

观规律。

“两个必然”实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得到根

本解决的结果,因此,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始终取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

展状况。其一,当代资本主义虽然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其

繁荣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其二,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每一次自我

调整,都使它所能容纳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而这又为社会主义的

实现准备着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

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私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

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

整个资产阶级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

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

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既使资产阶级不断调整生

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

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最终,“资产阶级的灭亡和

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以

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历史的发

展最终必然要导致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资本主义的最近历史依然不可否定存在三个重要的趋势:(1)总体增长率趋

于缓慢;(2)垄断的躲过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增多;(3)资本积累过程金融化。因此,从资本主义暂时的新变化来看,他并没有跳出马克思所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这些变化时限于表面,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的核心。

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以及它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多么消极的影响;无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时期有多曲折、多复杂,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能改变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3、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是由一定历史阶段的世界基本矛盾决定的。“和平与发展”反映了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是揭示世界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的核心是南方国家的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的经济交往和联系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国际间并存共处、共同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之必然。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科学技术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和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当前时代新的科技革命主要遍及六大自然领域: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这些领域的科技发展是并驾齐驱的,科技的发展是后浪推前浪,一日千里,突飞猛进。这是一个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必然会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人际关系、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各方面发生及其重大的变化。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的到来,使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如社会生产进一步自动化、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增强,世界一体、天下一家、全球一村的进程在加快。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为扬弃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创造了更充足的物质条件,但是也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带了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等传统理论的挑战。

(3)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并存与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在逐步发生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仍然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过渡的时代。两种社会制度已由冷战对峙开始转向和平共处、竞争和斗争。当前之所以开始进入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是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头掀起进而波及其他国家,也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掀起新的科技革命;另一方面是展会几十年两种制度经过冷战、缓和的反复较量,可以明显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社会主义不可能摧毁世界资本主义,而世界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摧毁世界社会主义。所以,两种制度、两类国家都感到双方应当进入一个和平共处而且许多领域进行协作的时代。有的问题要协商对话达成协议,有的问题可以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当然协作中还有斗争,还要在很多领域开展竞赛和竞争,竞赛是比先后,竞争是比优劣,优胜劣汰,社会主义有信心最终胜过资本主义。

24.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当代任务为什么是统一的?

结合课本P187—19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面对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我们必须加以总结和审视。回顾历史,放眼未来,我们必须把他们与当代任务统一在一起。因为:

(1)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自身的建设,各国革命事业才能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才会兴旺发达。因而,面对当代复杂的国际局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首要任务。

(2)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3)结合各国国情,努力探索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既是我们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同时也是各国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风险的必然选择。

25.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马克思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共产主义社会或者自由人联合体,在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基础上,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解是: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01页第二段1-5行)通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可以看到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使人称为“完整的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自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他们批判资产阶级的个性、自由,并不是要否定一般的个性、自由,恰恰相反,是要通过社会革命,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使个性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建立起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以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本质的论述,围绕“自由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生产力充分发展。

(2)世界交往的普遍性。

(3)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

(4)国家消亡。

(5)人人受到充分教育。“

(6)人、自然和社会高度和谐、协调发展。

首先,世界不断扩大的两极分化是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光明的重要原因。资产阶级可以在扩大无产阶级相对贫困的前提下缓和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要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前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及严重的两极分化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揭露这种两极分化、反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呼声越来越高。

其次,全球性问题的凸显是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光明的另一重要原因。与两极分化问题相比,全球性问题更加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灵魂。因为资本过度追求利润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使得人类能否继续生存成为疑问。为了保证全人类的生存,为了人和环境免于成为资本无限增值的工具,人类必须从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中解脱出来,改变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物质享受的价值取向,资本

“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而这正是对资本主义真正的根本性的否定。这也正是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光明之所在。

最后,日益突出的南北矛盾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战后南北矛盾在全球范围的显现,使得以往在民族国家内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阶级划分开始扩大到国与国之间。南北方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实质上成为一种阶级关系。它和100多年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战后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新老殖民主义威胁的情况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起来,同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斗争,以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共同繁荣。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肯定,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开展的争取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制约少数发达国家,以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斗争,明显地具有世界社会主义性质。发展中国家的正义斗争每向前推进一步,则世界人民距实现社会主义就越近一步,也就越能显现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虽然世界社会主义仍处于低谷,当代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和扩张,决不是对资本主义无限生命力的证明。相反,它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积累和加深,历史的逻辑将再次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世界社会主义的前景光明。

26自由联合体:

自由联合体的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承载这一价值理想的制度是公有制和民主制的结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充分涌动的物质财富。也就是说,自由人联合体是一个自由、繁荣、公有与民主的世界,其中自由价值、经济丰裕、公有制度、民主制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每个人的发展”,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尊重个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维护平等反对特权,建立保障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制度。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创造条件,使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不受阻碍地发展”。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努力促进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同时保障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

共产主义的本质决定共产党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提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保障,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奋斗。因此,判断一种理论和实践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衡量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价值观点。

特点:

(1)生产力充分发展。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和特征。“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穿住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一点没有错。

(2)世界交往的普遍性。在马克思看来,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束缚。“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