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钟华:笔法衰绝_中国书法的中落

于钟华:笔法衰绝_中国书法的中落
于钟华:笔法衰绝_中国书法的中落

27

书学今诠

文/于钟华

笔法衰绝—中国书法的中落

编者按:当下的书法热潮中,技法与“风格”的追寻似乎成为书者的全部。我们也许忽视了传统的真正意义。浙江大学于钟华博士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书论研究,试图从中找到对书法实践最有指导意义的秘笈。角度独特、思路开阔,对传统书论中脉络有高水平的梳理,对古今笔法的概念、书诀授受、学书方式等问题都有很好地诠释与归纳。《书画世界》2012年开设“书论今诠”栏目,刊发于钟华的系列文章,以期给读者一个释读书论的全新角度。 一、唐:古今书法的断限

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分期历来意见不一,通常是以更迭的朝代作为描述的线索,无非是加上“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的帽子而已。但不管怎样,论述整个书法史的发展,唐往往会成为一个中心所在。比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的两篇文章就颇为有趣,一名《取隋》,一名《卑唐》。在他看来,书法到了隋,荟萃了南北朝书法的精华,而入唐以后,则淳朴丧失,精能外发,无足取法了。换句话说,唐朝是中国书法的古今断限,是书法艺术表现上的分水岭。

对于康有为的观点,同意也好,反对也罢,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书法在唐代确实是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你可以不同意“书必晋唐”的提法,但晋唐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似乎无可辩驳。我们在阅读书法史时会发现,唐以后的书法可观者寥寥,这其间包括以苏东坡为首的“宋四家”。其实,宋人自己面对唐人书法就不自信,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究其原因,苏东坡有着一段深刻的分析,短短数句,鞭辟入里,正中肯綮。他说:“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在苏东坡看来,宋人书法的衰落其原因在于唐末战乱使得人物凋落,而人物凋落则使得书法“笔法衰

绝”—这是根本的原因,并确定具体时间为:颜真卿和柳公权之后—晚唐时期。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组矛盾:康有为认为中国书法的衰落自唐人开始,而苏东坡则认为始于晚唐。一个唐前,一个晚唐,相差两三百年。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米芾说:“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米芾的意思是应该从唐明皇开元年间即盛唐算起,而且理由很充分,开元以来“古气无复有矣”。问题一下子变得复杂了!

我们再来看米芾怎么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这下可好,整个唐代三百年全被否定了,但米芾还说:“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至此,可以看出米芾痛恨的是唐人大小一伦的楷书—“吏楷”“经生字”等,对于唐人的行书,其观点大不相同,“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如果结合清人刘熙载评褚遂良为“唐之广大教化主”,大致可以这样理解这一关纽:唐代是书法发展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是共识。如果笼统地讲就是唐,具体的衰落点则是在唐后(晚唐),如果就魏晋楷书古法而论则是在开元时期即盛唐就已经开始。严格说来,初唐诸家楷书仍然是晋人书风的延续,尚未形成唐人自己的风尚,褚遂良出,唐人书风开始逐渐形成,至开元年间成熟。这牵涉到对于唐人书风的评价问题,成也是唐人书法—成为了自己,败也是唐人书法—败坏了魏晋古法。行书一脉却始终是秉承着魏晋以来的古法,笔法授受谱系未曾中断。这其间可以推出一个书法研究忽略之处:晋人笔法是楷行一体,在传授过程中直至初唐楷书和行书都是一种笔法,但盛唐

开始楷、行笔法分离,行书依然在晋人笔法谱系内,楷书则已形成唐人自己的新法了。这或许是千百年来争议症结之所在! 二、晋唐一体: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分期

这里提“晋唐一体”,是要触犯“晋尚韵、唐尚法”这一定论。的确,晋人之书在于韵,唐人之书重于法,怎可混为一谈?但我将晋唐并在一起也是缘于董其昌,他说:“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从董其昌的书论中我读出的总是晋和唐是一体,再比如“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

门室也”。董其昌告诉我们:赵孟不如晋

唐,因为晋唐人的书法不作正局,以奇为

正—晋唐笔法内容相同。

晋唐笔法是不是一样,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关于“魏晋风度”和“唐法”之区别也是书法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一个认识首先要清楚:笔法授受有无其事?

如果认为笔法授受是瞎编乱造,比如现在一些权威专家就认为这是古人按照中国古代的家族宗法思想所凭空编织臆造的谱系,把书法学习神秘化等等,那么,这个讨论就要终止。但反过来,如果你认为笔法授受是历史存在,则我们的讨论可以继续深入。我个人是相信笔法授受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史实。众所周知,在古代,事实上是直至1980年代以前的中国,一直存在着各种行业的家族秘技的内部传授现象,中医是如此,造纸造墨是如此,而尤以武术最为典型—今天的武术名门正派依然如此(不是散打之类)。要想成为一代武林宗师,极少数如张三丰这类人除外,大多数武林高手都是在获得武术秘笈后才修炼而成。我们现在以武术来作比书法,书法有没有可能也有着一套笔法秘笈,代代内部传授,结果到了唐代末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按照苏东坡的说法,也即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2012年01月号 总第149期

28

颜真卿、柳公权后失传了,于是,秘笈不见,书道中落呢?

晚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收入一篇未具名的《传授笔法人名》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北宋朱长文编辑《墨池编》卷一的《古今传授笔法》以及南宋陈思编的《书苑菁华》卷八《传授笔法人名》与《法书要录》所载相同。而张彦远属晚唐人,距笔法授受最后几站还很近,我们如果不是站在疑古的立场,不是动辄就怀疑古人的智慧,应该没理由怀疑笔法授受的历史事实。

非常可信的怀素《自叙帖》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这个记载是颜真卿—这位笔法授受内部人士的自白,他说:“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授受,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可以说是言之凿凿,一路秘传,外人哪得知!

证明了笔法授受的真实性,即可看出晋唐笔法的一脉相承,自然是一体的。所以,我将中国书法的发展分为三期:前晋唐、晋唐和后晋唐。

前晋唐是指自我们的先民使用毛笔进行书写至东晋(或者魏晋)大约三千年的历史,这一漫长的历史一直在逐渐磨合汉字的书写规律、毛笔的自然性能与书写者手腕生理关节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即从起初的手持毛笔去被动地模拟外物到逐步发挥出毛笔的自然性能再到人的手腕运动介入的过程,最终是文人行草书的出现。行草书与其他书体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字形变化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使得人的手腕运动和审美可以融入其中,从而使书法打上人的标志,这即是文人书法的出现—王羲之正是三千年笔法探索的最终结晶的那个人。

晋唐时期是笔法形成后的发展、传授期。这一时期虽然有着一定的因时因地因人的局部调整和改善,但整体上用笔的核心理念和技法没有大的变动,这就是上文所引用笔法授受史中的23位书家。需要注意的是,笔法授受谱系之外几乎没有成功者,可能存在后世编制谱系时进行了历史重构,但更可能是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准,即如现在河南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传承,你没有进入这个系统其身份不予承认,天下练陈氏太极者何其多,但看看太极博物馆内的传承谱仅仅是正宗嫡传的那么十几位。是否可以这样思考:不排除在晋唐数百年的历史中有过几位或者数位绝顶聪明的习书者误打误撞知晓了笔法,但由于未能进入笔法传授系统而不予承认,比如,孙过庭就可以算是这样的一位。

苏东坡认为唐末战乱使得笔法秘笈丢失,笔法衰落,从此以后,中国书法进入了笔法失传后的历史,我称之为后晋唐时期。这一时期直至现在已是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笔法衰绝:中国书法的中落

唐后一千年的书法史是一个书法衰落的历史,面对晋唐,千年之内没有谁有足够的信心去挑战晋唐前辈大师?,尽管发展的观点此起彼伏,但回望千年书法,名作确实乏陈可述。笔法秘笈失传,笔法衰落后怎么办?这颇似金庸武侠小说中那些失去家传秘笈的武学家族所面临的尴尬。

晋唐笔法是先民历时三千年的经验和审美的最终凝结,如今这一结晶不在,显然我们不可能再来个三千年进行慢慢总结、归纳和论证,我们也实在没有了那份持久的耐心。或许会有人疑问:不是说前晋唐三千年总结的笔法归结为行草书的出现吗?而我们现在也在书写行草书,笔法应该依然存在!需要说明的在于这里所讲是一种书法的笔法,不同于完全实用的用毛笔写汉字,两者之间有重要的关联,但更有巨大的差异。笔法授受中的笔法不是如何写好看汉字的用笔方法和技巧,而是如何进入书法(艺术或者文化)的高层面的具体要求和保障。

回到我们的问题,笔法失传后所带来的问题一方面自然是书法的衰落,身处后晋唐我们再无晋唐人的辉煌和伟大,这的确使我们感到气馁和无奈,但另一方面还在于如何认定一个书法家的身份。可以说魏晋以前尽管我们常常会作为书家来谈论李斯、张芝等,但严格意义上书法家的出现则是从钟繇、王羲之等开始的,此时书法家的认定在于有了风格意义上的标志。晋唐时期的书法家身份的认定,则是既有着个人风格审美上的可描述性,更为重要处在于笔法授受内身份上的正宗嫡传,即是说,你只要是能够进入这个谱系内你就是书法家可以获得世人

的认可,未能进入谱系,任你写得再好也难以获得认同。似乎晋唐时期的书写者对于笔法有着当然的崇拜,没有获得笔法的传授,一般不去奢望要成为书法家。唐后,当这个谱系的承传中断,书家身份的认定也就成了问题—骤然间,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最起码是都具备成为书法家的可能,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我们来看两段历史。一个是唐太宗于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24人,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领衔主讲毫无悬念就是笔法授受中人虞世南、欧阳询;另一件是在后晋唐的北宋时期,米元章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米芾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两相比较,可见宋人已无绝对的权威。无当然的权威,就要建立书法评判的标准,重建书坛的秩序。但无论如何,书法的评判有一个上层内部的嫡传身份到以“以书名世”,这中间的分别在于大众的参与与否。试想:晋唐时期书家身份在于内部承传,是“门内私事”,大众接受就行了,而到后晋唐时期,书家身份在于名世与否,潜在的评判权交给了大众。大众评判书法,其标准可想绝不同于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而是以形质居先了。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晋唐笔法授受谱系的中断,使得笔法失传,我们先民三千年总结的经验、秘诀丧失了,从而是书道中落;第二,笔法传承谱系的中断,使得书家身份的认定出现问题;第三,大众对于书家身份的认定使得书法的观看方式从重神采走向了重形质。

其实,最为重要者在于笔法失传后书法的学习方式该如何进行,这决定了千年书法的荣辱兴衰。我们下一期将着重探讨这一问题。

约稿、责编:李鼎

经典模板 (142)《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

《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 一、课文内容解说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更富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一年的春节又来了。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那喜笑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二、教学目标 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 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共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识字读文;学习课文1至3句;写“舟、贴、街、敬、转”5个字。 第二课时:复习1至3句;学习课文4至8句;写“艾、团、热、闹”4个字。 五、教学过程简述 第一课时: l 激趣导入,感知传统节日 l 初读课文,进入传统节日 l 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l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l 回顾上文,引入新课 l 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l 整体诵读,体悟传统节日 l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六、重难点的突破 1.识字教学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一个个学生喜欢的传统节日,创设了本课识字的情境。轻快有节奏的句子,课中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就包含其中。一个个佳节纷至沓来,让学生得以在喜庆、愉悦的氛围中轻松识字。 (1)字音归类识字

书法与传统文化

一、书法与文学 中国的书法与文学,作为艺术大观园里的两朵奇葩,犹如并蒂之莲;作为中国艺术的两座高峰,几千年来双峰并峙、高耸入云。 书法与文学的关系,以诗歌为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照。 首先是以书论诗。书法是通过视觉传达的艺术形式。人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幅作品娴熟的笔墨技法和构思巧妙的章法布局,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带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和熏陶,所以书法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比较直观,因此古人也常常借助书法来谈论诗歌。如苏轼在他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就是以书喻诗: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这一段话是说书法。进而由此转到论诗,苏轼云:“至于诗亦然”。可见在苏轼看来,诗歌和书法的本质或者说内核是一样的。又如,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提到:坡谷(苏轼和黄庭坚)诸公之诗,如米元章(米芾)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其次便是以诗论书,也就是用诗歌来谈论书法,这种诗歌叫论书诗,有些写得好的论书诗是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书法艺术的魅力,如李白的《草书歌行》对怀素草书创作的描绘:“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用天马行空般的语言,描绘出一代草书大家怀素挥毫时的情态,实在是生动之极!同样,诗圣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也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将唐代另一大草书家张旭酒后放荡不羁,于王公贵族面前脱帽露顶,挥毫泼墨的情景用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读后恍恍然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还有一些论书诗,在不伤及诗歌的艺术性的前提下,又道出关于书法的种种精辟见解来。如苏轼的《次韵子由论书》: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其中的“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常常被引作宋人书法“尚意”的力证。如果结合他反复强调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观点来理解,就能明白东坡所谓的“意”,是法度之中的“意”。“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是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一种肯定。再如东坡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的“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这其实是对书法艺术创作的自娱性的生动阐释。诗中又提出“我书造意本无法”,是在得法之后忘法的一种状态。 书法与文学之所以互通,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中国文字。二者都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法是用文字来抒情的艺术,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即云:“书者,抒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见,书法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同样,文学也是以文字为形式,表达作者内在情志的艺术,孔子即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即是这个道理。而且,不但“诗言志”,其他文学形式也能“言志”,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书法艺术而言,整幅作品飘逸灵动,笔断意连,顾盼生姿。就文学艺术而言,通过文中精美的语言所表现出的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晋人风度也瞬间跃然纸上。又如杜牧的《张好好诗并序》,杜牧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称为“小李杜”,其诗名为人所周知。然而,其手写的《张好好诗并序》,也堪称是一幅诗歌与书法俱佳的珍品。《宣和书谱》即称杜牧的书法“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再如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东坡诗集中此诗可能并非上乘之作,但这件书法作品却作为他的代表作而被千古称颂,极为后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20xx年xx月xx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xx月xx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给予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不要等它湮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今年春节以来,中国大江南北都在发起“光盘”行动——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南中学子更应多了解传

统文化,并有责任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时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此,我号召全体师生: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水电,珍惜粮食,爱护公物,用实际行动来弘扬祖国的传统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最后,让我们以男生公寓楼的对联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双,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谢谢大家!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二】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

中国古代五大书法体简介

中国古代五大书法体简介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篆字在今天的实用性比较小了,因为现在这种字体不易为群众识别,但是由于书体结构充满了装饰性,并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所以仍被保留在书法园地里,作为书法家的书写字体形式之一。 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它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1.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河南的地理位置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甲骨文、金文是我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 篆书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分大篆和由大篆简省形成的小篆。大篆流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小篆流行于秦;隶书由小篆简化而来,形成秦,成熟于汉,故有“秦篆汉隶”之称。汉隶笔画出现波尾,字形比较扁平;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流行于东汉;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东晋臻于成熟;行书是楷书快速书写形成的略为放纵的字体,因它保留有楷书或倾向草书的笔意,故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草书是由行书简化笔画并连写而成,有的用笔奔放,体势连绵,称为大草或狂草。以上各种字体的书法,包括碑刻、拓本、手写卷轴等,构成了我国的书法艺术。 据文献记载,现今河南境内大部分地区,不仅是我国原始社会阶段夏族和商族先公的重要活动地区,而且是我国最早的两个奴隶王朝—夏王朝和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之一。所谓“禹居阳城”在现今登封县境内,“太康居斟鄩”在现今巩县境内,“禹都阳翟”在今禹县境内,“帝杼居原”在今济源境内,等等。近年在登封县告城镇北侧,找到了春秋、战国至汉唐连续使用的古阳城城垣遗址,出土了可靠的文字根据,中国这个称号与中州有密切联系。相传禹死后,其子夏启在钧台召集了四方酋长,宣告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启把统治的版图划为九州,因为豫州处于九州之中央,所以古人把豫州叫做中州或中国。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中原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而政治经济的繁荣,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河南既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 艺术的中心。 2.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本身,有着广泛而宽阔的领域。八千多年来,华夏民族所创造传承的中国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制度、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和宗教等博大精深的内涵。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的辩证统一,建筑的沉稳端庄,诗歌的一片天籁,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禅家的洗心人静,中医的阴阳五行,书法都能兼收井容,丰富自身,成为中国文化领域中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文化是书法艺术生长的基础,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二者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吐纳其华,莫非情性。”文艺的每一个种类,都有其根源的意向,并在这根源上寻求某一形式表达对此根源的感情与领悟。书法艺术虽然是抽象线条与节奏的组合,但它那优美多姿的造型,“力士伸拳,金刚怒目”,“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联想,比文字叙述更能提供直接的体验。它也是了解和诠释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只有把中国书法艺术放在中国文化的层次中进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它丰富的内涵。但中国文化年深月久,浩如烟海,全面涉猎谈何容易。这里试用定点横断的方法,列举数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气度恢宏的汉赋与左右拓展的隶书 赋的形成曾受到骚的感召,骚对赋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理想性的抒发与政治性托寓的表现技巧是《离骚》的典型特征。《九章怀沙》写道;“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发展历程秦代书法: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汉代书法:从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宋代书法: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 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

2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重点知识汇总——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一、生字笔画笔顺 二、会写字及组词 贴(tiē)(贴画)(张贴)(补贴)(贴心) 街(jiē)(街道)(沿街)(街上)(街灯) 舟(zhōu)(龙舟)(渔舟)(轻舟)(泛舟) 艾(ài)(艾草)(艾子)(艾灸)(艾香) 敬(jìnɡ)(敬爱)(敬礼)(敬酒)(敬意) 转(zhuǎn)(转眼)(转身)(转头)(转让) 团(tuán)(团员)(团圆)(团结)(面团) 热(rè)(热爱)(热水)(冷热)(炎热) 闹(nào)(热闹)(打闹)(闹钟)(闹事) 三、会认字及组词 传chuán(传统、传说、传话)

统tǒng(统一、总统、统考) 宵xiāo(元宵、宵夜、今宵) 巷xiàng(小巷、巷子、巷口) 祭jì(祭拜、公祭、祭文) 堂táng(课堂、礼堂、堂弟) 乞qǐ(乞讨、乞求、乞巧) 巧qiǎo(灵巧、巧干、巧手) 郎láng(新郎、郎中、令郎) 饼bǐng(饼干、画饼、豆饼) 赏shǎng(玩赏、观赏、赏金) 菊jú(菊花、黄菊、墨菊) 四、易写错的字 转:第四笔是提。 五、多音字 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 重zhòng(重量)chóng(重复) 六、近义词 转眼—转瞬团圆—团聚热闹—喧闹七、反义词 欢笑—痛苦热闹—冷清团圆—分离八、词语解释 转眼:形容时间极短。

团圆:(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 九、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押ɑo韵的韵文识字的课文。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紧紧抓住各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活动,巧妙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和一些传统节日由来。这些传统节日是学生在生活中熟悉和了解的,这有利于他们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配有两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春节贴窗花和端午赛龙舟,既表现了课文内容,又可唤醒学生对节日习俗活动的记忆表象,有利于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过节。

谈美术与文学的关系

谈美术与文学的关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文学与美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蚊子还没出现的远古时期,人们就使用岩画的方式把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有个共同的主题,即维纳斯的形象。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与《春》,英国诗人斯宾塞笔下的《爱情小诗》与《祝婚曲》,都通过维纳斯这神圣与世俗之爱的爱神与美神的象征表达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思想。可见二者具有相通性。即使美术与文学已经发展为两个独立的学科,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文学中的美术感”“绘画文学”等说法。 一、含义 (一) 美术的含义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是思想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准,它还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美术”这一名词

始见于欧洲17 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 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它的划分有很多种,一般的包括四大门类:雕塑、绘画、设计、建筑。现在有些学者把书法、摄影等归纳入这个门类。其理念就是: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美术是艺术门类之一,即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头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 (二) 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承载语言的图形或符号,它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7篇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7篇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xx年11月25日申 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

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xx年11月24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传统节日涉及的知识点

材料一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一直是家家户户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燃香奠酒祭先祖,纸灰化蝶泪满盈”,清明节扫墓祭祖风俗流传至今。 材料二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教育部于2010年清明节期间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引导人们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三2010年清明节期间,“我们的节日·清明”网上祭先烈活动启动后,有数百万人通过鞠躬、献花、留言等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全国各地通过该活动,引导网民进行网上祭奠、发表祭奠感言,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清明节祭先烈网上征文活动”。 (1)清明节的祭拜活动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8分) (2)谈谈你对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的认识。(12分) 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属于我国的传统习俗,也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应该继承和发展。(8分) (2)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网上祭先烈”活动,继承和弘扬了传统,增进了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说明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8分)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清明节采用网上祭奠先烈的方式,为祭拜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捷,这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4分) 2009年10月4日《文汇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据悉,本次申报的端午节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12分) (1)表明我国重视保护民族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给予保护。 (2)“端午申遗”是我国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民族节日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端午节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端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

【实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3篇

【实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3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xx年11月24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给予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不要等它湮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今年春节以来,中国大江南北都在发起“光盘”行动——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南中学子更应多了解传统文化,并有责任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时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此,我号召全体师生: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水电,珍惜粮食,

爱护公物,用实际行动来弘扬祖国的传统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最后,让我们以男生公寓楼的对联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双,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谢谢大家! 女生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医。做外一个访问学者他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去了美国,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于中国传统医学。但在那期间,他遇到了些中国同胞,他们不但主张废除中医,还说我父亲缺少国际公民的素质。 听了这个,我感到特别惊讶!这种话怎么会从我们自己的同胞嘴中说出呢?他们的话不禁让我深思:什么是国际公民?怎么又才能成为一个国际公民呢? 难道全球化就意味着我们舍弃自己的传统节日而盲目地过圣诞吗?或是在好莱坞电影前我们传统京剧的黯然失色吗?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国际公民身份意味着对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这种心态是建立在我们民族身份基础上的,只有我们充分地表现出我们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 为国际公民!换句话说,国际公民从家里做起!要成为国际公民,我们在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要做些什么,向哪个方向前进; 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能被世界铭记与尊重。比如说孔子,他可是什么外语都不会说,但凭着对人类智慧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成了一个无人不知的中

中国书法字体的种类

中国书法字体的种类 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书体是和字体是密切相关的,书体是按字体的形状来创造的。有什么样的字体就有什么样的书体,但是书体是有选择的,是选择美的字体的字形作为书法的载体。有些书法爱好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书法创作时按照字意去画字,把“山”字画成山的形,把“水”字画成水波的样子,这是违背书法艺术创作规律的。还有的脱离汉字的字形去抽象创作,让欣赏者看不懂,这也是站不住脚。下边我对书体加以介绍: 我们的先祖曾用结绳记事,后来用利器刻划符号,考古学家在大约六千年的陕西省半坡村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陶片上有符号刻纹,距今五千多年的一些陶器上,刻有像太阳、月亮和山峰的象形符号,或称“图画文字”。这些“文字” 差异很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规范逐渐走向统一。 (一)篆书: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大篆 (1)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2)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3)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小篆。李斯刻石。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隶书 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简上就有隶书的初形,经过长期演化,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隶书突破了秦篆单一中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笔画,这样的线条标明当时的书家在观念上是要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求生动活泼的多样。在字的结构

匾额书法欣赏

匾额书法欣赏 匾额书法欣赏: 匾额书法欣赏1 匾额书法欣赏2 匾额书法欣赏3 匾额书法欣赏4 匾额书法欣赏5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对于中国而言有着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作为艺术被对待,但这一层含义的起源比较晚,第二重含义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跟许多艺术门类相比,书法有着与文化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是唯一一个到目前为止仍在使用着最古老文字的国家,中国文字诞生之初就是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记录。汉字在没有被作为专门的艺术来对待的时候,具备形、音、意三者功能合一的特质。其中的“形”就是造型。汉字当中的笔画结构和搭建起来的空间关系,自然就生成了一种图画美感,叫做“无色彩而具图画之灿烂”。同时通过笔画的添加使一个字成型之后,还能寻求和谐之美,这也就叫做“无音声而具音乐之和谐”,因此汉字在不成为专门艺术之前,它已经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带有音乐和图画这两者的审美特质。 书法的发展过程跟汉字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隶书才是古今

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笔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练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是一个便捷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起点。楷书是所有书体当中最后一个成熟的。它的起步阶段也非常早,在隶书阶段也开始有了楷书的意趣,但最终具有完整、严谨的楷书法度是在唐朝。 中国书法千余年的发展史,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书法艺术的支撑点,也就是说它的要素和特质主要是法度、境界与情感。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有严谨的法度,高妙的境界以及真实完整的情绪。中国书法审美的一个原则,跟传统儒家的中庸理念相一致,要寻求分寸的得体,达不到不行,过分也不行。 和谐,在中国书法当中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原则,非常符合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庸。这种和谐是多层次、多重意义、多重角度、多种手段的和谐。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论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之弃也。”今天来看,晋代崇尚韵致,唐代崇尚法度,宋代崇尚意趣,民国以后则崇尚文人气。书卷气成为民国以来中国书法又一种审美风尚。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从甲骨文变为篆书,定型于东汉,书法一直散发着其艺术的魅力。 书法的萌芽。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出现在陶器上。距今8千多年前。这种符号是汉字的雏形。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书法有序发展。从夏商周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书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甲骨文,刻在甲骨上,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甲骨文结体长方字型。金文,是一种书体的名称。主要刻在铜器上字体。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墙盘》。石刻文,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石鼓文》、《泰山石刻》等。 书法迅速发展。秦代书法。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汉代书法。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最早的书法理论家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两晋时期能代表魏晋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的作品《洛神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有《张猛龙碑》。隋唐五代。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书法大家。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元代书法核心人物是赵孟頫。明朝书法艺术家王铎。清代的康有为大力张扬书法,达到了尽性尽理。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改革,这是迈了一大步。书法艺术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家所追求的境界,一种自我完善的人生写照。 作文思考题目 1、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经历了那几阶段? 答----------------------------------------------------------------------------------------------------------------- 2、书法文化从----------开始,定型于-------------。 答----------------------------------------------------------------------------------------------------------------- 3、史前书法距今有多少年历史? 答---------------------------------- 4、书法经历了--------、---------、----------等,其中----------、-------------、------------、 ---------------等,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5、石刻文产生什么年代?兴盛什么年代?代表作是什么? 答----------------------------------------------------------------------------------------------------------------- 6、人称"书圣"书法家是谁?其代表作? 答--------------------------------------------------------------------------------------------------------------- 7、王献之的作品是什么?其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 答-----------------------------------------------------------------------------------------------------------------

初中生必备知识点--文化常识新题型

文化常识新题型 一、京剧 1、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而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小刚正好要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2、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C老实忠厚 D刚强爽快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2)题。 ①虚拟性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京剧艺术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京剧的 虚拟性表演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摸拟生活实际进行的表演。 ②大幕拉开,面积不大的京剧舞台上,除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之外,再没有别的 道具,只有等演员出场了,你才能通过演员的表演,知道这舞台上将要发生什么故事。 演员通过虚拟性的表演,既可以呼风唤雨,也可以把白昼变为黑夜;既可以把几天甚至 几年的时间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秒钟的心理活动延展为几十分钟;既可以展现千 军万马的战争场面,也可以在转瞬之间跨越万水千山。这种虚拟性表演,能够在有限的 时空里表现不同时空的人物和事件。 ③京剧演员的表演力图虚拟现实生活的情境,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间 的行为,以打更表示时间的变化等。《武松打店》是一出武戏,说的是武松夜宿孙二娘 的客店,因为误会,与孙二娘在黑夜中展开了一场搏斗。舞台上灯火通明,只摆着一张 桌子,两位演员摸索着闪转腾挪、追逐厮杀,有时近在咫尺却浑然不觉,分明是灯火通

明的舞台,现众却从演员的表演中感觉到,这是一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紧张激烈 的搏斗。 ④需要指出的是,京剧演员的虚拟性表演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前辈艺人于连泉演《拾玉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摸拟少女喂小鸡和做针线活儿的动作,他认真观察生 活中少女喂鸡的手势、眼神,反复琢磨她们做针线活儿的过程,这使他的表演达到了以 假乱真的程度。当然,这种虚拟性表演不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而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的 真实,演员的动作必须是舞蹈化、节奏化的。 ⑤京剧的虚拟性,既给观众带来了真实的感觉,也使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 (1).京剧的虚拟性表演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对象特点概括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认真通读全文,熟悉文章的主体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想想作者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筛选有效信息并概括归纳。注意概括时,要全面具体,不能遗漏相关信息,导致答案不全而扣分。 (2).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演员的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的。 【材料】 京剧有一出戏叫《秋江》,说的是一位少女求老艄公驾船帮她追赶一个人的故事,饰演老艄公的演员手里拿着一支长篙上场,接着做出靠岸、解开缆绳、推出小船等动作,在行船过程中,两位演员的身体忽高忽低,很有节奏地起伏着,舞台上两位演员无论快走还是慢行,距离绐终保持不变,直到两位演员下场。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印证型材料链接题。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须通读全文,理解作者所述京剧艺术的虚拟性这一特点后,方能根据文章中2.3.4自然段有关虚拟性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形式、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内容,对材料中对京剧舞台上的一系列表演进行阐释,说明其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这一特点的。 【答案】: 1、李逵;沂岭杀四虎、江州劫法场、打死殷天锡、元夜闹东京、扯诏谤徽宗等。(能简要点出一个相关事例,体现李逵强悍、勇猛的特点即可) 2、A

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郭名询 【摘要】:清代学术中,金石学占重要地位,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于书法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全面的清理与研究。本文试图对金石学者的大量有关书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收集、梳理,希望能够从宏观上对这一问题有所推进。文章除绪论、结语外分为四个部分。绪论简述本课题的研究状况、研究目标及预计的价值。第一部分,简要回顾金石学的历史,并着重梳理清代金石学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学术特点。第二部分,分析清代金石学对书学发生影响的三种基本方式:诸学汇通、观点补充以及交流的影响。第一种方式最为全面,学术与艺术在个体学者身上形成浑融无间的关系;第二种则主要通过学术观点的提出,弥补书学研究视野之未及,对于书学是重要的补充;第三种是在学术交往之间的人际影响,重要性也不可忽视。第三部分,宏观探讨清代金石学对书学的影响。从书学的两个最为核心的方面切入:一是审美观念,二是书法史观。文章经过分析,认为来自金石学的观念(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导致清代书学的基本观念、命题、概念以及书法史观等等,均发生了全面的重建或者再阐释,从而建立起了一个既能包容古典书学基本精神、又具有全新构架的继往开来的书学体系。第四部分,宏观探讨清代金石学对书法实践的影响。首先探讨了技巧观念和工具层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次以分字体的框架、紧扣其与金石学的关系这一主题,简要而力求重点突出地描述了金石学背景下的书法演进。文章的基本结论是:清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极其丰富,在发掘古代作品、提供新的观念、建设新的体系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构成了清代书法复兴的文化和学术基础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关键词】:金石学学术书法复兴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292.1 【DOI】:CNKI:CDMD:2.2004.086795 【目录】: ?内容提要3-5 ?绪论5-6 ?一、金石学与清代金石学概况6-19 ?(一) 金石学的创立与功用6-8 ?(二) 金石学在宋元明的状况8-9 ?(三) 清代金石学的发展9-16 ?(四) 清代金石学的特点16-19 ?二、清代金石学对书学产生影响的基本方式19-30 ?(一) 小学、金石学与书学的汇通20-26 ?(二) 金石评论对书学的补充26-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