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丰度通常用重量百分数(%),PPM(百万分之一)或g/t表示。

2.富集矿物:指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平均含量的那种矿物。

3.载体矿物: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布于其中的那种矿物。

4. 浓集系数=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克拉克值。为某元素在矿床中可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与其克拉克值之比。

5.球粒陨石:是石陨石的一种。(约占陨石的84%):含有球体,具有球粒构造,球粒一般为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基质由镍铁、陨硫铁、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组成。划分为: E群——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比较稀少;O群——普通球粒陨石: H亚群—高铁群,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损石;L亚群—低铁群,橄榄紫苏辉石球粒陨石;LL亚群—低铁低金属亚群;C群——碳质球粒陨石,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水硅酸盐,如烷烃、芳烃、烯烃、氨基酸、卤化物、硫代化合物等。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重要信息。分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其非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星云的非挥发性元素丰度。

6.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反映地质体中某元素的浓集程度。

1.陨石在地化研究中的意义:(一)陨石的成分是研究和推测太阳系及地球系统元素成分的重要依据:(1)用来估计地球整体的平均化学成分。○1陨石类比法,即用各种陨石的平均成分或用球粒陨石成分来代表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2地球模型和陨石类比法来代表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其中地壳占质量的1%,地幔31.4%,地核67.6%,然后用球粒陨石的镍—铁相的平均成分加5.3%的陨硫铁可以代表地核的成分,球粒陨石的硅酸盐相平均成分代表地壳和地幔的成分,用质量加权法计算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2)I型碳质球粒陨石其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中非挥发性元素的化学成分。

(二)陨石的类型和成分是用来确定地球内部具层圈结构的重要依据:由于陨石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陨石—石陨石、石铁陨石和铁陨石,因而科学家设想陨石是来自某种曾经分异成一个富含金属的核和一个硅酸盐外壳的行星体,这种行星经破裂后就成为各种陨石,其中铁陨石来自核部,石铁陨石来自金属核和硅酸盐幔的界面,而石陨石则来自富硅酸盐的幔区。这种设想成为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的重要依据之一。(三)碳质球粒陨石的有机化合物成分是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系统的化学演化及来源的重要依据和信息,在碳质球粒陨石中已发现有机化合物60多种。有人认为地球早期生命系统的化学演化不一定来源于行星的大气,而有可能来自太阳星云凝聚时已合成的有机质。

2比较太阳系、地球、地壳主要化学元素丰度特征的异同点,说明自然界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和决定自然体系中元素丰度的最基本因素:(1)特征的异同:太阳系:H>He>O>N>C>Si>Mg>S 地球;Fe>O>Mg>Si>Ni>S>Ca>Al>Ca>Na地壳:O>Si>Al>Fe>Ca>Na>K>Mg>Ti>H硅酸盐在地球表层富集,较难熔的镁铁硅酸盐和金属铁下沉。(2)自然界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1个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呈指数下降;在Z>45之后丰度值又相近。○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同位素丰度大于奇数者(中子数、质量数同)——奥多-哈根斯法则;○3四倍原则:如O(A=16),质子数为4的倍数○4Li、P、B丰度很低,为亏损元素(核子结合能低,形成后易分解)○5Fe 和O过量(核子结合能最高,核子稳定)○6原子序数(质子数或中子数)是“幻数”的元素丰度高(氦、氧、钙等:2、8、14、20、2850、82、126)(3)决定自然体系中元素丰度的最基本因素:○1与原子结构有关具有最稳定原子核的元素分布最广,当中子数和质子数比例适当时核最稳定。如在原子序数<20的轻核中,中子∕质子等于一是,核最稳定,由此可以说明O、Mg、Si、Ca的丰度较大的原因;随原子序数增大,核内质子间的斥力大于核力,核子的结合能降低,原子核就趋于不稳定,所以元素同位素的丰度就要降低;偶数元素或同位

素的原子核内,核子倾向成对,他们自旋力矩相等,而方向相反,量力力学证明:这种核的稳定性最大,因而这种元素或同位素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中子数等于幻数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中的壳层为核子所充满,形成最为稳定的原子核,因而具有高的丰度。○2与元素起源、形成过程及元素形成后的化学分异有关。在恒星的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有质子参加的热核反应,这使Li、Be、B迅速的转变为4He的同位素,因此,Li、Be、B丰度明显偏低就同他们在恒星热核反应过程中被消耗的历史有关;在内行星和陨石物质中气态元素(H、He等)的丰度极大的低于太阳系中各该元素的丰度,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为这些元素在行星和陨石母体形成或存在过程中逃逸到宇宙空间所致。

3.元素克拉克值的意义:(1)元素克拉克值确定着地壳作为一个物理化学体系的总特征以及地壳中各种地球化学过程的总背景;它为地球化学提供了衡量元素集中分散及其程度的标尺;是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重要因素,支配着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2)研究地壳的化学成分可以用来推测地球内部成分,用来与其它星球比较. (3)克拉克值是影响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重要因素:1)克拉克值高的元素易形成独立矿物,并可富集成矿:例如:Na、K、Rb、Cs四元素中,Na、K丰度大可以成矿;Rb、Cs则不能。2)克拉克值高的元素形成矿物种类也多:例如:O、Si、Al、Fe元素的矿物种类非常多;而克拉克值低的元素形成矿物种类也少,例如: Li、Re、Hf等不形成独立矿物。所以,自然界仅3000种矿物,而实验室可有数十万种化合物。N(独立矿物数)=200× 4√K原子克拉克值;(4)生物体内,克拉克值高的元素丰度大(Si例外),克拉克值小的元素丰度也小,甚至有害。(5)克拉克值是确定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和地球化学省的背景值。地球化学省:地壳上某元素含量明显偏高的地段。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反映地质体中某元素的浓集程度。浓度克拉克值<1元素分散; 浓度克拉克值>1元素富集;浓集系数 =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克拉克值(6)根据元素对比值确定矿化类型:克拉克值之比: Th/U = 3.3--3.5; Th/U < 2 铀矿化;2.5 < Th/u < 4 铀和钍矿化;Th/u >5 钍矿化(7)利用克拉克值估算矿产资源的储量1)Au的克拉克值 3.5 PPb, 地壳质量24×1018吨;2)地壳中Au为24×1018 ×3.5×10-9吨 = 84 ×109吨;3)陆地质量为地壳的62.9%,则陆地Au为84×109×62.9% =53×109吨4)美国占世界陆地的1/17.3,所以美国陆地的Au为53×109 ÷17.3 =3.064 ×109吨5)陆壳平均深36.5KM,人类可采矿深 1KM,所以美国1KM深陆地的Au为3.064×109 ÷36.5=84 ×106吨;专家预计美国可回收Au资源为8.6 ×103 吨;6)目前,美国已探明Au储量为R=2098吨,美国Au资源潜力和储量之比为F=8.6×103÷2098 =

4.1;说明尚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第二章

1.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1)定义:指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及阳离子在自然体系中有选择地与某阴离子化合的倾向性。2)亲和性包括: ①亲氧性(亲石性)---阳离子和氧结合成离子键为主的氧化物和硅酸盐的性质。亲氧元素离子最外层具有S2P6惰性气体型的8电子结构,电负性小,多为顺磁性,氧化物生成热>FeO的生成热,集中分布于岩石圈;与氧亲和力强。亲氧元素主要有---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元素、稀有元素等--Li 、Na 、K 、Rb 、Cs 、Mg 、Ca 、Sr 、Ba 、Al 、Zr 、Hf 、Nb 、Ta 、REE等。亲氧元素主要熔于硅酸盐熔体;②亲硫性(亲铜性) ---阳离子和硫结合成共价键为主的硫化物和硫盐的性质。亲硫元素其离子最外层具有S2P6d10的铜型18电子结构,具较大的电负性和离子半径、较低的电价;多为逆磁性,氧化物生成热

生。亲铁元素有---Fe、Co 、Ni 、Ru、Rh、Pd、Os、Ir、Pt等.④亲气性--原子最外层8电子, 原子容积最大,熔点、沸点低, 以气体形式存在,具挥发性,集中在大气圈. 如:O2 、N2 、H2 、Ne 、Ar、Kr等。⑤亲生物性:这些元素富集在生物圈,组成或进入生物体。如: C 、O 、N 、H 、P 、B 等。

2.化学反应制动原理:在氧不足的体系中, 元素与氧化合按自由能ΔGf由高负值---低负值顺序进行(结合顺序按-ΔGf的大小决定),到铁由于其丰度高,可以消耗掉全部剩余的氧,以致使多余的铁和硫化合或呈自然铁存在,而使排在铁后面的元素不能与氧化合.铁起到化学反应的“制动剂”作用,这一现象称为~

3.若两种离子半径相似而电价不同, 则较高价离子优先进入晶格, 集中于较早期结晶的矿物中,称为“捕获”;而较低价离子集中于较晚期结晶的矿物中,称为“容许”。如Sc3+(角闪石、辉石,基性岩中)与Li+(黑云母与电气石,酸性岩或伟晶岩中),Y3+(磷灰石、榍石、和萤石)与Na+(斜长石)

4.内潜同晶:两种离子浓度大致相等,而一种元素以分散量进入另一元素的晶格内,可以分出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时,这时次要元素就隐蔽在主要元素之中,称为内潜同晶.

5.残余富集:指类质同象影响微量元素的集中和分散的一种情况,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能够与主量元素发生类质同象的微量元素会“晶体化学分散”,例如Rb因与K类质同象而分散;不能与主量元素发生类质同象的微量元素,则在残余熔体中富集,有可能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副矿物,或者转入岩浆期后热液中富集成矿,即“残余富集”。

6.补偿类质同象:指组分浓度不同影响元素类质同象置换规律的情况。一种熔体或溶液中如果缺乏某种成分,则从中晶出包含此种组分的矿物时,熔体或溶液中与之性质相似的其它元素就可以类质同象混入物的形式加以补充,称为“补尝类质同象”.如钒钛磁铁矿Fe2+(Fe,V,Ti)23+O4,当Fe2O3浓度过小时,不形成磁铁矿,V2O3,Ti2O3补偿Fe2O3进入磁铁矿晶格中而形成.

7.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指元素在地壳中的一种赋存形式,为一种颗粒极细的混入物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占据主矿物的晶格位置因而是独立化合物但又不能分离出来或进行矿物学研究的颗粒。

1.戈尔德施密特地球化学分类:依据:元素的性质和在地圈内的分布关系,他在铜矿石冶炼过程中注意到矿石经冶炼后形成四个相,金属铁相硫化铁相硅酸盐炉渣和气相CO2、H2O 分别与陨石中的铁陨石,陨硫铁,球粒陨石的化学成分相比,并结合地质作用中的矿物组合和元素共生规律提出把元素分为~并推测地球内部壳层结构也有类似化学成分分异。结果:(见名词解释地球化学亲和性)意义:戈式分类作为考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基本属性,已被普遍应用,如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和地球演化成圈过程元素在各圈层间的分异等有指导意义。但在深入把握元素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中的习性时又显得不够细。

2.元素具有地球化学亲和性的原因:1)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1)元素的电子层结构或电离能因素:如,亲铁元素Fe、Co 、Ni 、Os、Ir、Pt、Cu 、Ag 、Au等的特征是d亚层充满或近充满的18或近18电子结构,具较高的电离能。在化学反应中能保持原子的电子不被剥夺,也无力夺取外来电子,保持电中性,而无亲阴离子性。(2)元素的电负性因素。元素离子的电负性与O2-和S2-的差值反映其亲氧或亲硫的倾向。元素离子的电负性与O2-电负性的差值越大,反映其亲氧性倾向;反之亲氧性减弱。元素离子的电负性与S2-电负性的差值越大,反映其亲硫性倾向越弱;反之亲硫性越强。2)化合反应的能量效应(符合体系总自由能ΔGf最低法则):①金属的亲氧和亲硫性按按金属元素氧化物和硫化物的生成自由能ΔGf由高负值---低负值顺序排列。一般说,亲氧性强,其亲硫性就弱,反之亦然。金属与氧生成自由能ΔGf由高负值---低负值排列顺序为:Ca 、Th 、Mg 、Al 、Zr 、U 、Ti 、Si 、V 、Na 、Mn 、Cr 、K 、Zn 、W 、Sn 、Mo 、Fe 、Co 、Ni 、Pb 、Cu 、Bi 、Pd 、

Hg 、Ag.②自然界地球化学体系都趋向于体系能量最低,故而存在着电价、半径、电负性极性对应等结合规律。电价:高(阳离子)对高(阴)、低对低;半径:大(阳离子)对大(阴)、小对小;电负性极性:电负性大(阴离子)对小(阳)、小对大。3)元素的丰度因素与化学反应的制动原理:上地壳:阴离子(丰度,下同) > 阳离子--阳离子高价态; 地幔:阴离子< 阳离子---阳离子低价态;整个地球: 阴离子<<阳离子-阳离子出现金属态:Fe0和Ni0 ,Pt族,Au,Hg,Ag等;多具亲铁性。由于化学反应制动原理,排在FeO、FeS后的元素(—ΔGf)不能与氧和硫结合,多具亲铁性。

3.戈尔德施密特和林伍德总结的类质同象规律、为什么说类质同象是微量元素分配结合的规律、类质同象的地质应用:1)戈尔德施密特法则:考虑电价、半径因素,适用于结晶过程中的离子键化合物(1)若两种离子电价相同、半径相似,则半径较小的离子优先进入晶格。因此,较小离子半径的元素集中于较早期结晶的矿物中,而较大离子半径的元素集中于较晚期结晶的矿物中。如Mg、Fe;Mn进入角闪石、黑云母等较晚结晶矿物中;(2)若两种离子半径相似而电价不同, 则较高价离子优先进入晶格, 集中于较早期结晶的矿物中,称为“捕获”;而较低价离子集中于较晚期结晶的矿物中,称为“容许”。如Sc3+(角闪石、辉石,基性岩中)与Li+(黑云母与电气石,酸性岩或伟晶岩中),Y3+(磷灰石、榍石、和萤石)与Na+(斜长石);(3)隐蔽法则:若两种离子电价相同、半径相似,丰度高的主量元素形成独立矿物, 丰度低的微量元素将按丰度比例进入主量元素的矿物晶格,即微量元素被主量元素所隐蔽。例如:Rb进入K矿物的晶格; Sr进入Ca矿物的晶格2) 林伍德补充总结的电负性法则:更适用于非离子键性化合物(1)当阳离子的离子键成分(键强弱)不同时,电负性小的离子优先进入晶格,形成较强的、离子键成分较多的键。例如: Zn2+ 半径0.083nm(纳米)电负性857.7千焦/克分子;Fe2+半径0.083nm电负性774千焦/克分子;Mg2+半径0.078nm电负性732千焦/克分子;三者中Mg2+ 的半径小,电负性小,最先进入硅酸盐矿物晶格.如橄榄石; Fe2+的半径与Zn2+相同,但电负性较小, 次进入硅酸盐矿物晶格.如橄榄石、辉石等; Zn2+因电负性较大, 难进入早期硅酸盐矿物晶格.若按戈氏法则,则应同时进入早期硅酸盐矿物晶。(2)内潜同晶:~(3)内潜同晶链:多个性质相似的元素依次连续的内潜同晶称为内潜同晶链.例如稀土元素及钛铌钙铈矿(Na, Ce, Ca)(Ti, Nb)2O6 3)为什么~: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统各体系中含量低小于0.1%常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而是分散在其他元素构成的矿物晶格中而类质同象正是制约元素质点在矿物晶格中占据的元素分配规律,因此说~4)地质意义:对微量元素的分配、结合具特殊的意义:1)类质同象制约了岩石中微量元素与主量元素的共生组合。例如:Ni、Co等元素集中在超基性岩,与它们和Fe、Mg主量元素类质同象有关系。2)类质同象制约了元素在共生矿物间的分配。一种元素在同一岩石各组成矿物间的分配往往极不均匀,这种不均匀分配受结晶化学和热力学多方面的控制,但主要受类质同象规律和分配定律的制约。例如:Ba、Rb、Pb在硅酸盐矿物中主要类质同象K,因此在富K的长石和黑云母中Ba、Rb、Pb的含量也高;贫K矿物斜长石等Ba、Rb、Pb的含量则低。3)支配微量元素在交代过程中的行为:在交代变质过程中系统往往是开放的,在主量元素发生迁移的同时,与主量元素发生类质同象的微量元素也会发生类似的迁移。例如:钾长石交代钠长石时,Sr2+随Na+从晶格迁出,而Rb+则随K+带入。4)类质同象的元素比值可作为地质作用过程和地质体成因的标志:例如:黄铁矿中的Co/Ni可以确定矿床成因:克拉克值Co/Ni=0.28;(wCo/wNi)>1为岩浆热液成因矿床;(wCo/wNi)<1为沉积成因矿床5)类质同象的标型元素组合或指纹元素组合:同一种矿物在不同成因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特征的类质同象元素组合,据此可以推测矿物的形成环境。例如:磁铁矿Fe2+O.Fe3+2O3 有两个类质同象系列:Fe2+类质同象系列:Mg2+、Co2+、Ni2+、Zn2+、Cu2+、Cr3+等,富Mg2+、Co2+、Ni2+、Cr3+、V3+ --基性超基性岩;富Mg2+ 、Zn2+、Cu2+ 、GA3+--接触交代变质型碳酸岩;Fe3+类质同象系列:Al3+、Sn4+、V3+、Ge4+、Mn3+、Ti4+等; 富Al3+、Sn4+ 而贫Mg2+ --酸

性岩;富V3+、Ge4+ 、Mn2+---沉积变质岩.6)类质同象影响微量元素的集中和分散: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能够与主量元素发生类质同象的微量元素会“晶体化学分散”,例如Rb因与K类质同象而分散;不能与主量元素发生类质同象的微量元素,则在残余熔体中富集,有可能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副矿物,或者转入岩浆期后热液中富集成矿,即“残余富集”。例如: Be (半径0.035)有两种形式: Be2+ 与(BeO4) 6-;碱性岩中,Be的丰度较大,为(7—9) ×10-6,富K+ Na+和高价Ree3+ 、Ti4+等离子,为处碱性介质中: 酸根形式存在(BeO4) 6-与(SiO4)4-类质同象而分散:

如在长石中, (BeO4) 6- +Ree3+=(SiO4)4- +(K 、Na)+在辉石中,(BeO4) 6- +Ti4+= (SiO4)4- +Mg2+酸性岩中,Be的丰度较小,为(3—5)×10-6,但酸性介质中以Be2+形式存在,不与主量元素Si发生类质同象而可富集成矿.如绿柱石.7)类质同象的生物致病:例如:骨痛病---骨骼中的Cd造成骨痛和骨骼断裂.Cd类质同象Zn,进入闪锌矿(ZnS)中;地表发生氧化作用: ZnS +2O2 = ZnSO4CdS +2O2 = CdSO4;ZnSO4 和CdSO4溶解度大----迁移----粮食瓜果蔬菜--- 生物体----骨骼----Cd2+类质同象置换Ca2+----不断积累以致病.

4. 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有哪些?有哪些研究方法?有什么地质意义?

(1)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1)独立矿物形式--指粒度> 0.001 mm,有特定化学性质,用肉眼或显微镜可见,可用物理方法分离出单矿物的赋存形式。2)类质同象形式---特点是进入晶格,构成结构混入物.如要分离须破坏矿物的晶格。3)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形式---直径<0.001 mm的包裹体,特点是不占主晶格位置,是独立化合物,但又不能分离出来或进行矿物学研究。

4)吸附形式--离子或化合物分子被吸附在粘土矿物的表面,或由于电荷不平衡而吸附异性离子的现象,存在于晶体缺陷或解理面中,是独立化合物,但不占主晶格位置。5)与有机质结合形式---被有机物吸收,形成金属有机化合物。例如红血球中的铁;骨骼中的钙,生物体中的金属元素K、Rb、Sr、P、Ti、V、Cr、Mn、Fe 、Co、Ni 、Cu、Zn…

元素在自然界的赋存状态和赋存形式是可变的,随环境而变:

例如:Pb :岩浆熔体中—阳离子Pb2+;岩浆岩---类质同象置换K存在长石中;硫化物矿床---方铅矿; 沉积还原环境中生成方铅矿。(2)研究方法:1)矿物学观察及X光衍射法确定类质同象。测矿物的光学常数来确定。如闪锌矿含FeS为0.2%时,N(折射率)=2.369;含FeS为28.2%时,N=2.47.现有配套资料查阅; 2)电子探针(由电子显微镜和X萤光光谱联合使用,探测微区为0.001mm)的应用. (1)研究细小颗粒矿物的成分、结构构造、光性特征等;(2)应用探针扫描法测定切片的精细地球化学剖面;(3)应用电子背散射图像研究元素的空间分布;(4)研究矿物的化学键性质和离子的价态:反映在探针谱线波长的不同; 3)偏提取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只溶解样品中的某些组分,而保留其余不溶相,使之分离。适合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的形式;4)放射性照相法:对超显微混入物和吸附态元素尤其有效。如对铀的赋存状态的研究十分有效。(3)地质意义:元素结合或存在形式不同,将具有不同的化学活动性和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活动性和行为;另外对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也很重要。(1)具有不同的化学活动性;(2)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如钼元素,酸性和富含铝铁氧化物土襄不利于形成(MoO4)2-;(3)对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具有重要意义,如镍,在超基性岩中,存在于硅酸盐中则不能利用,如以硫化物形式存在,则可利用.

第三章

1、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元素在地质作用中由一种存在形式变为另一种,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叫元素的~。一个完整的迁移过程包括:活化、搬运、沉淀三个环节。有三个迁移类型:化学与物理迁移(水及水溶液迁移)、硅酸盐熔体迁移、气体迁移,生物或生物地球化学迁移,机械迁移(很次要)。元素以固态形式迁移—主要是扩散作用:(定义:如果一个体系的不同部分中,某元素的浓度不同,则该元素的质点将自动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移动,直到各处浓度相同而后止。)

2、交代作用:一种难溶矿物沉淀以后,元素的迁移作用并非停止,溶液中饱和着组成化合物的离子,矿物与溶液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只要溶液中出现了能够形成更低活度积的化合物的离子,则原矿物溶解,活度积更低的化合物沉淀,地球化学上称为“交代反应”

3、标准电极电位:相互作用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称为氧化一还原作用;电化学中规定:在25℃溶液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均为l mol时,平衡共存所测出的半反应的电极电位称为标准电极电位,用Eθ表示。规定氢电极的反应:?H2→H+十e 的Eθ=0.00V

4、能斯特方程:任意态(T和浓度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代入ΔG0 反应=n·F·Eh,经整理得到能斯特方程: Eh=Eho+(RT/nF)ln([氧化态]/[还原态]) Eh是化学反应接近平衡时的度量,因此也是反应强度标准。式中: 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n—参加反应的电子数F—法拉第常数,F=23062.3卡/伏特·克当量=96500 J/VEho一标准氧化电极电位[ ]—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在一个大气压和25℃条件下(只是浓度变化),将R、F、T 数值代入上式并变换成常用对数得: Eh=Ehθ+ (0.059/ n ) lg([氧化态] / [还原态])

5、地球化学障:元素在迁移过程中碰到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而使元素迁移强度在短距离内发生急剧减小,发生沉淀浓积。这些引起元素沉淀的条件和因素称为~包括氧化障和还原障。

6、氧化(还原)障: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元素原有的迁移状态,在短距离内发生沉淀,如元素在还原(氧化)状态下迁移,遇到氧化(还原)环境沉淀则称为还原障

7、离子电位π:为离子电价与其半径的比值。决定了离子吸引电价的能力,是影响元素性质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8、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指体系中有多种组分存在的氧化一还原反应中,作用结果的总体体系的电位,它取决于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过剩组分的氧化还原电位,称为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用Eh表示。意义:环境的氧化一还原电位是衡量自然环境氧化或还原某种元素(离子或原子)能力的量。例:与大气接触的各种地表环境中,O2是过剩组分。开阔海面及表层水,PO2=0.21,Eh=+0.3ev;海底有机质堆积区为缺氧环境PO2=10-100,Eh=-0.60 。

9、氧化一还原条件的标型矿物组合:根据标准型矿物组合判断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例:强还原条件下出现黄铁矿、硫化物、自然铁、磁铁矿组合;弱还原:磁铁矿、黄铁矿、自然硫;弱氧化:磁铁矿、褐铁矿、硫酸盐;强氧化:褐铁矿、硫酸盐、针铁矿等。

10、溶度积:是一种难容电解质固体和他的饱和溶液在平衡时的平衡常数。是导致各种金属盐类矿物出现交代反应的原因或主要控制因素。

1.元素迁移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原因: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各个系统来看,地球系统的化学组成都是不均一的,而且系统的物理化学条件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是引发化学作用的主导因素。当环境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使元素原来的存在形式变得不稳定时,为了解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元素原来的存在形式发生解体,而结合成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方式存在。当元素发生结合状态变化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转移时,就称元素发生了化学迁移。

影响因素:(1)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①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键;②半径:半径越大,外电子易失,溶解于水的能力越大;③电价:电价越高越难溶。阳离子:一价----NaCl 、K2SO4、(NH4)+ 易溶二价----CaSO4 、BaSO4三价----Al3+、Fe3+四价----Si4+、Ti4+、Zr4+、Hf4+ 难溶阴离子:一价----Cl - 、HO- 、(NO3) -易溶二价----(SO4) 2- 、(CO3) 2-三价----(PO4) 3-;四价----(SiO4)4- 难溶(2)元素的存在形式;(3)溶液中组分的类型和浓度;(4)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如温度,PH、EH值的变化。

2.介质pH值对元素迁移的控制规律:(1)介质pH值控制金属离子的溶解迁移:pH<6,酸性条件下:碱性和弱碱性元素如Ca、Sr、Ba、Cu、Zn、Cd、Cr+3、Fe+2、 Ni+2 —趋向成离子迁移;酸性元素如Si、Ge等趋向沉淀;pH>7,碱性条件下相反;但Se+6、Mo+6、V+5、As+5—呈高价离子迁移;两性元素在强酸强碱下溶解迁移,在正常水体PH=4-9内难溶(2)介质的pH

地球化学复习题(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复习题 绪论 1、地球化学的定义。 答: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2、地球化学的任务。 答:1)地球及其子系统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即元素的分布和分配问题;2)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地球的历史和演化。5)基础理论和应用的发展。 3、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答:研究思路:以化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研究原子(包括元素和同位素)的行为为手段,来认识地球的组成、历史和地球化学作用。工作方法:野外:地质考察+样品采集(代表性、系统性、统计性、严格性)。 室内: --岩矿鉴定 --分析测试:早期容量法、离子色谱法和比色法,现今X射线荧光光谱XRF、ICPAES、--ICPMS、固体质谱、AAS等。 --元素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研究:化学分析、晶体光学、X射线衍射、拉曼谱、微区分析(电子探针、离子探针)等。 --作用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温度(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压力、pH、Eh、盐度等。 --自然作用的时间参数:同位素测年。 --模拟实验。 --多元统计计算和数学模型。 4、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答:1、基础科学成果的应用.2、地质科学的发展.3、更广泛的数字模拟。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对比元素在地壳、地球和太阳系中分布规律的异同点,并解释其原因。 答:相同点:元素的丰度均随原子系数增大而减小。均符合奇偶定律。 不同点:与太阳系或宇宙相比,地壳和地球都明显地贫H, He, Ne, N等气体元素;而地壳与整个地球相比,则明显贫Fe和Mg,同时富集Al, K和N a。 原因: 2、研究克拉克值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答:可作为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控制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A)影响元素参加地壳中地球化学过程的浓度。B)限定自然界的矿物种类及种属。C) 限制了自然体系的状态。 3、地球各圈层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 答:地壳:①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②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地幔:元素分布不均,铁镁含量增高。地核:铁镍含量占绝大部分,其它元素仅占极少部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在地球总质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对地球总体成分的影响不大。 4、陨石研究的意义 答:①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勘查地球化学习题集答案

地球化学找矿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地球化学找矿具有对象的微观化,分析测试技术是基础,擅于寻找隐伏矿体和准确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 2.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物质主要是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气体和生物。 3.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化学指标(或物质组成)。 4.应用地球化学解决地球表层系统物质与人类生存关系。 5.应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与实验研究。 6.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7.克拉克值在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其单位通常是ppm(或 10-6)。 8.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影响地壳各部分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富集而形成矿床。 9.戈尔德施密特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将元素分为亲铁元素、亲硫(亲铜)元素、亲氧(亲石)元素、亲气元素和亲生物元素。 10.元素迁移的方式主要有化学-物理化学迁移、机械迁移和生物-生物化学迁移。 11.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成晕元素主要呈液相迁移,迁移方式主要有渗透迁移和扩散迁移两种。 12.影响元素沉淀的原因主要有PH变化、Eh变化、胶体吸附、温度变化和压力变化。 13.地壳中天然矿物按阴离子分类,常见有含氧化合物、硫化物、卤化物和自然元素。 14.地球化学异常包括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 15.地球化学省实质是以全球地壳为背景的规模巨大的一级地球化学异常。 16.地壳元素的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7.地壳中元素的非矿物赋存形式包括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类质同象结构混入物、胶体或离子吸附和与有机质结合。 18.风化作用的类型包括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公式总结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公式总结 1.体积功 We = -Pe △V 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U = Q + W 3.n mol 理想气体的定温膨胀过程 .定温可逆时: Wmax=-Wmin= 4.焓定义式 H = U + PV 在封闭体系中,W ′= 0,体系发生一定容过程 Qv = △U 在封闭体系中,W ′= 0,体系发生一定压过程 Qp = H2 – H1 = △H 5.摩尔热容 Cm ( J·K-1·mol-1 ): 定容热容 CV (适用条件 :封闭体系、无相变、无化学变化、 W ′=0 定容过程 适用对象 : 任意的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 定压热容 Cp ?=?2 1 ,T T m p dT nC H (适用条件 :封闭体系、无相变、无化学变化、 W ′=0 的定压过程 适用对象 : 任意的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 单原子理想气体: Cv,m = 1.5R , Cp,m = 2.5R 双原子理想气体: Cv,m = 2.5R , Cp,m = 3.5R 多原子理想气体: Cv,m = 3R , Cp,m = 4R 1 221ln ln P P nRT V V nRT =n C C m = ?=?2 1 ,T T m V dT nC U

Cp,m = Cv,m + R 6.理想气体热力学过程ΔU 、ΔH 、Q 、W 和ΔS 的总结 7.定义:△fHm θ(kJ·mol-1)-- 标准摩尔生成焓 △H —焓变; △rHm —反应的摩尔焓变 △rHm θ—298K 时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fHm θ(B)—298K 时物质B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cHm θ(B) —298K 时物质B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8.热效应的计算 由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rH θm = ∑νB △fH θm ,B 由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rH θm = -∑νB △cH θm ,B 9.Kirchhoff (基尔霍夫) 方程 △rHm (T2) = △rHm (T1) + 如果 ΔCp 为常数,则 △rHm (T2) = △rHm (T1) + △Cp ( T2 - T1) 10.热机的效率为 对于卡诺热机 12 11Q Q Q Q W R +=- =η dT C p T T ? ?2 1 1 2 1211Q Q Q Q Q Q W +=+=-=η121T T T -=

《地球化学》练习题2剖析

恩《地球化学》练习题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答案)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 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 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 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 6.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 7.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 8.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9.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11.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 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 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 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 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答案) 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第三章自然界体系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答案)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 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 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 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13.自然界中地球化学热力学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 14.自然体系中哪些特征可作为体系达到平衡态的证据与标志? 15.讨论相律及其应用。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5-1从手册查出常用试剂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浓氨水的密度和质量分数,计算它们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c)和质量摩尔浓度(m)。 5-2从手册查出常温下的饱和水蒸气压,计算当相对湿度为40%时,水蒸气压多大。 5-3化学实验事中经常用蒸馏水冲洗已用自来水洗净的烧杯。设洗后烧杯内残留“水”为1ml,试计算,用30ml蒸馏水洗一次和洗两次,烧杯中残留的“自来水的浓度”分别多大? 5-4计算 15℃,97kPa下15g氯气的体积。 5-5 20 ℃,97kPa下0.842g 某气体的体积为0.400 L ,求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5-6测得 2.96g 氯化汞在 407℃的 1L 容积的真空系统里完全蒸发达到的压力为60 kPa ,求氯化汞蒸汽的摩尔质量和化学式。 5-7 在1000℃和 97kPa 下测得硫蒸汽的密度为0.5977 g.L-1,求硫蒸气的摩尔质量和化学式。 5-8 在25℃时将相同压力的5.0 L 氮气和15 L 氧气压缩到一个10.0 L 的真空容器中,测得混合气体的总压为150 kPa ,(1)求两种气体的初始压力;(2)求混合气体中氮和氧的分压;(3)将温度上升到 210 ℃,容器的总压。 5-9在25 ℃, 1.47MPa 下把氨气通入容积为1.00 L 刚性壁容器中,在350℃下催化剂使部分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测得总压为 5MPa ,求氨的解离度和各组分的摩尔分数和分压。 5-10 某乙烯和足量的氢气的混合气体的总压为 6930Pa ,在铂催化剂催化下发生如下反应: C2H4(g) +H2(g) === C2H6(g) 反应结束时温度降至原温度后测得总压为4530Pa 。求原混合气体中乙烯的摩尔分数。 5-11以下哪些关系式是正确的( p、V、n 无下标时表示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和总的物质的量)?说明理由。 pV B = n B RT p B V = n B RT p B V B = nRT pV = nRT 5-12以下系统内各有几个相? (1)水溶性蛋白质的水溶液;(2)氢氧混合气体;(3)盐酸与铁块发生反应的系统 (4)超临界状态的水。 5-13 10g水在 373K 和100kPa 下汽化,所做的功多大?(设水蒸气为理想气体) 5-14反应CaC2(s) + 2H2O(l) ====Ca(OH)2(s) + C2H2(g)在 298K 下的标准摩尔热力学能变化量为-128 kJ.mol-1。求该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5-15 人类登月使用的阿波罗火箭的第一级火箭使用了550 吨煤油在2.5min内与氧气发生燃烧产生巨大推力。以C12H26(l)为煤油的平均分子式的燃烧热为-7513 kJ.mol-1,试计算这个燃烧发应的功率。 5-16已知Al2O3(s) 和MnO2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1676 kJ.mol-1和 -521 kJ.mol-1,计算1g铝与足量MnO2反应(铝热法)产生的热量。 5-17已知Cl-(aq)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167.5 kJ.mol-1,计算1 mol HCl(g) 溶于足量的水释放多少热?[注]计算得到的值为氯化氢的熔解热;HCl(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可从本书附表中查获。假设水量的多少与水合反应的程度无关(事实上是有关的,因此的数值通常设定为无限稀释。) 5-18用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数据计算SiF4(g) 与足量H2O(l) 反应生成 SiO2(s) 和HF(g) 的摩尔反应焓。 5-19利用本书附表与下列数据计算石灰岩[以 CaCO3 (方解石)计]被 CO2(g) 溶解发育成喀斯特地形的如下反应的标准摩尔生成焓:CaCO3(s) + CO2(g)+ H2O(l)===Ca2+ (aq) +2HCO3-(aq) △f H mθ/ kJ.mol-1: Ca2+ (aq) -543.0 HCO3-(aq) -691.1 5-20火柴头中的P4S3(s)的标准摩尔燃烧热为-3677 kJ.mol-1 [注:燃烧产物为 P4O10(s)和

地球化学复习题汇总

地球化学赵伦山张本仁 韩吟文马振东等 P 1:地球化学基本问题) P 5:克拉克值,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几个发展阶段) P31:元素丰度,表示单位元素在地壳平均化学丰度―――确定方法,克拉克值, P37: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P68:类质同象和固溶作用 P81:元素的赋存状态――1,5种 P88: 元素迁移 P 123: 相律 P169: 衰变定律 P181: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痕量元素=微量元素) 复习内容及答案汇总 一、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学科特点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P1-)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相关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在地球化学发展历史中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料积累过程,随后基于克拉克、戈尔施密特、维尔纳茨基、费尔斯曼等科学家的出色工作,地球化学由分散的资料描述逐渐发展为有系统理论和独立研究方法的学科。目前地球化学已发展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相邻学科相互渗透与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地球科学研究内容,在地质作用过程定量化研究中已不可或缺。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特点是:(1)通过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元素相互组合和赋存状态变化等追索地球演化历史;(2)利用热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解释自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探讨自然作用的机制;(3)将地球化学问题置于地球和其子系统(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中进行分析,以个系统的组成和状态约束作用过程的特征和元素的行为。 围绕原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及其意义,地球化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基本问题:(1)研究地球和动质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组成;(2)研究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研究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研究元素和同位素迁移历史和地球的组成、演化历史、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二、简述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使许多地质难题迎刃而解,其可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施密特元素分类

元素地球化学分类 yuansu diqiu huaxue fenlei 元素地球化学分类 geochem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elements 在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结合元素的自然组合及各种地球化学特征,对化学元素进一步的分类。它反映了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共生组合特征与其原子结构的密切关系。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较多,被广泛采用的是V.M.戈尔德施密特及A.H.扎瓦里茨基的分类。 戈尔德施密特的分类是以其地球起源和内部构造的假说为基础的,他根据化学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各地圈内的分配之间的关系,将元素分为4个地球化学组,如图1戈尔德施密特元素地球化学分类图所示。①亲石元素,离子最外层具有2个或8个电子,呈惰性气体型稳定结构,与O、F、CL亲合力强,多组成氧化物或含氧盐,特别是硅酸盐,形成大部分造岩矿物,并主要集中在岩石圈;②亲铜元素,离子最外层具有 18个电子的铜型结构,与S、Se、Te亲和力强,多形成硫化物和复杂硫化物;③亲铁元素,离子最外层具有8~18个电子的过渡型结构,与O及S的亲和力均较弱,主要集中在地球深部的铁镍核中;④亲气元素,为惰性气体,呈原子或分子状态集中在地球的大气圈中。此外,戈尔德施密特还划分出亲生物元素,这些元素多富集在生物圈中。 扎瓦里茨基的分类能够从原子结构这一最本质的原因去理解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组合规律。按这种分类,化学元素被分成 12族(图2扎瓦里茨基元素地球化学分类图):①氢族;②造岩元素族(Li、Be、Na、Mg、Al、Si、K、Ca、Rb、Sr、Cs和Ba);③惰性气体族 (He、Ne、Ar、Kr、Xe、Rn);④挥发分元素族(B、C、N、O、F、P、S、Cl);⑤铁族(Ti、V、Cr、Mn、F e、Co、Ni);⑥稀土稀有元素族 (Sc、Y、Zr、Nb、TR、Hf、Ta等);⑦放射性元素族(Fr、Ra、Ac、Th、Pa、U等);⑧钨钼族 (Mo、Tc、W、Re);⑨铂族(Ru、Rh、Pd、Os、Ir、Pt);⑩硫化矿床成矿元素族 (Cu、Zn、Ge、Ag、Cd、In、Sn、Au、H g、Tl、Pb等);□半金属元素族(As、Sb、Bi、Se、Te、Po);□重卤素元素族(Br、I、At)。 除了上述这些系统的分类外,还有根据特定的地质作用对元素进行地球化学分类的。如在描述岩浆分异结晶作用或部分熔融过程中,把进入结晶相或残留相的称为相容元素,而进入熔体相的称为不相容元素等。 参考书目南京大学地质学系编:《地球化学》(修订本),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赵伦山、张本仁编著:《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88。 (王中刚)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 总分:100分得分:0分 一、单选题 1. 勘查地球化学最初起源于_____(5分) (A) 美国 (B) 德国、 (C) 中国 (D) 前苏联 参考答案:D 2.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元素在天然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其主要目的是_____(5分) (A) 发现地球化异常 (B) 找到矿产资源 (C) 元素的分布规律 (D) 治理污染 参考答案:B 3. 影响元素在矿物中分配形式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同位素组成 (D) 其它元素 参考答案:B 4. 贵金属的含量单位常用_____(5分) (A) % (B) ‰ (C) g/t (D) 10-6 参考答案:C 5. 从元素的戈尔特施密特分类来看,Au属于_____(5分) (A) 亲硫元素 (B) 亲铁元素 (C) 亲生物元素 (D) 亲气元素 参考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有_____(5分) (A) 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降雨 (D) 生物作用 参考答案:A,C,D 2. 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植物根系 (B) 气候、 (C) 地形 (D) 温度 参考答案:B,C,D

(A) Si (B) Al、 (C) Zn (D) Cu 参考答案:C,D 4.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5.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三、判断题 1. 降水是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5分)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2. 松散堆积物就是残坡积物_____(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3. 高异常区下面就能找到矿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4. 土壤测量是化探中适用性最好的方法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5. Mg在岩石中通常是微量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6. 稀土元素是亲硫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7. LILE是亲石元素(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化学热力学基本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5-1从手册查出常用试剂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浓氨水的密度和质量分数,计算它们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c)和质量摩尔浓度(m)。 5-2从手册查出常温下的饱和水蒸气压,计算当相对湿度为40%时,水蒸气压多大。 5-3化学实验事中经常用蒸馏水冲洗已用自来水洗净的烧杯。设洗后烧杯内残留“水”为1ml,试计算,用30ml蒸馏水洗一次和洗两次,烧杯中残留的“自来水的浓度”分别多大? 5-4计算 15℃,97kPa下15g氯气的体积。 5-5 20 ℃,97kPa下0.842g 某气体的体积为0.400 L ,求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5-6测得 2.96g 氯化汞在 407℃的 1L 容积的真空系统里完全蒸发达到的压力为60 kPa ,求氯化汞蒸汽的摩尔质量和化学式。 5-7 在1000℃和 97kPa 下测得硫蒸汽的密度为0.5977 g.L-1,求硫蒸气的摩尔质量和化学式。

5-8 在25℃时将相同压力的5.0 L 氮气和15 L 氧气压缩到一个10.0 L 的真空容器中,测得混合气体的总压为150 kPa ,(1)求两种气体的初始压力;(2)求混合气体中氮和氧的分压;(3)将温度上升到 210 ℃,容器的总压。 5-9在25 ℃, 1.47MPa 下把氨气通入容积为1.00 L 刚性壁容器中,在350℃下催化剂使部分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测得总压为 5MPa ,求氨的解离度和各组分的摩尔分数和分压。

5-10 某乙烯和足量的氢气的混合气体的总压为 6930Pa ,在铂催化剂催化下发生如下反应: C2H4(g) +H2(g) === C2H6(g) 反应结束时温度降至原温度后测得总压为4530Pa 。求原混合气体中乙烯的摩尔分数。

水文地球化学习题讲解学习

水文地球化学习题 第一章 第二章水溶液的物理化学基础 1.常规水质分析给出的某个水样的分析结果如下(浓度单位:mg/L): Ca2+=93.9;Mg2+=22.9;Na+=19.1;HCO3-=334;SO42-=85.0;Cl-=9.0;pH=7.2。求: (1)各离子的体积摩尔浓度(M)、质量摩尔浓度(m)和毫克当量浓度(meq/L)。 (2)该水样的离子强度是多少? (3)利用扩展的Debye-Huckel方程计算Ca2+和HCO3-的活度系数。 2.假定CO32-的活度为a CO32- =0.34?10-5,碳酸钙离解的平衡常数为4.27?10-9,第1题中的水样25℃时CaCO3饱和指数是多少?CaCO3在该水样中的饱和状态如何? 3.假定某个水样的离子活度等于浓度,其NO3-,HS-,SO42-和NH4+都等于10-4M。反应式如下: H+ + NO3- + HS- = SO42- + NH4+ 问:25℃和pH为8时,该水样中硝酸盐能否氧化硫化物? 4.A、B两个水样实测值如下(mg/L): 组分Ca2+Mg2+Cl-SO42-HCO3-NO3- A水样706 51 881 310 204 4 5.请判断下列分析结果(mg/L)的可靠性,并说明原因。 组分Na+K+Ca2+Mg2+Cl-SO42-HCO3-CO32-pH A水样50 6 60 18 71 96 183 6 6.5 B水样10 20 70 13 36 48 214 4 8.8 6.某水样分析结果如下: 离子Na+Ca2+Mg2+SO42-Cl-CO32-HCO3-含量(mg/l) 8748 156 228 928 6720 336 1.320 试计算Ca2+的活度(25℃)。 4344 含量(mg/l)117 7 109 24 171 238 183 48 试问: (1)离子强度是多少? (2)根据扩展的Debye-Huckel方程计算,Ca2+和SO42-的活度系数? (3)石膏的饱和指数与饱和率是多少? (4)使该水样淡化或浓集多少倍才能使之与石膏处于平衡状态? 8.已知温度为298.15K(25℃),压力为105Pa(1atm)时,∑S=10-1mol/l。试作硫体系的Eh-pH图(或pE-pH图)。 9.简述水分子的结构。 10.试用水分子结构理论解释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11.温、压条件对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12.分别简述气、固、液体的溶解特点。

元素地球化学

元素地球化学 第一章:导论 ◆地球化学的三个主要分支:①元素地球化学②同位素地球化学③实验地球化学 ◆元素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最主要的分支学科,它通过逐一阐明个别元素的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特征及其与其它元素的组合关系来研究自然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是地球化学的传统研究内容和主干学科。它力求完整地了解元素的地球化学旋回及其演化历史和原因,揭示元素含量变化对自然过程的指示意义 ◆元素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1)每个或每组化学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2)元素或元素群在自然界的分布、分配情况; (3)元素相互置换、结合、分离的规律和机制; (4)元素的存在形式、组合特点、迁移条件; (5)每个元素的地球化学旋回及其演化历史和原因 (6)应用于地球资源、环境和材料的研究、预测、开发和保护。 ◆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1)地质研究方法; (2)高灵敏度、高精度、快速和经济的测定和分析手段:ICP-MAS、ICP-AES、X荧光、电子探针等等; (3)各种地球化学模拟实验研究; (4)一些物理化学、热力学等理论的应用; (5)计算机技术在处理大量数据方面的广泛应用。 ◆戈尔德施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 亲铁元素Siderophile:富集于陨石金属相和铁陨石中的化学元素。它们与氧和硫的结合能力均弱,并易溶于熔融铁中;在地球中相对于地壳和地幔,明显在地核内聚集。其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在8~18之间。典型的秦铁元素有镍、钴、金、铂族元素。 亲石元素lithophile:在陨石硅酸盐相中富集的化学元素;在地球中它们明显富集在地壳内,有较大的氧化自由能。在自然界中都以氧化物,含氧盐,特别是硅酸盐的形式出现。如硅、铝、钾、钠、钙、镁、铷、锶、铀、稀土元素等。其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或8。 亲铜元素chalcophile:在陨石硫化物相和陨硫铁(FeS)中富集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它们往往易与S2-结合成硫化物和复杂硫化物。如硫、铜、锌、铅、镉、砷、银、硒、碲、锑等。其离子最外层有18个电子。 亲硫元素sulphophile:指不易与氧、氟和氯结合,而易于形成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砷化物等矿物的元素。该术语现一般理解为与“亲铜元素”同义,并包括一些亲铁元素。 亲气元素atmophile:组成地球大气圈的主要元素,惰性气体元素,以及主要呈易挥发化合物存在的元素。如氢、氮、碳、氧、及惰性气体元素等。 亲生物元素biophile:集中在有生命的动植物内的元素。C, H , O, N, P, S, Cl, I, (B), (Ca, Mg, K, Na), (V, Mn, Fe, Cu) ◆有关其他元素分类的常用术语: 常量元素:组成物质主要结构和成分的元素,它们常占天然物质总组成的99%以上,并决定了物质的定名和大类划分。 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 microelement):物质中除了那些构成主要结构格架所必须的元素之外,所有以低浓度存在的化学元素。其浓度一般低于0.1%,在大多数情况下明显低于0.1%而仅达到ppm乃至ppb数量级。 次要元素(minor element):在文献中单独出现时时与微量元素同义;当两者同时出现时,一般指含量为1~5的化学元素。 稀有元素(rare element):在低壳中分布量较低,但易于在自然界高度富集形成较常见的矿物和独立工业矿床的的化学元素。如REE、Nb、Ta、Be、Li、(W)等。 分散元素(dispersed element):在地壳中元素丰度低,并且其离子半径和电荷等化学性质与地壳中的高丰度元素(硅、铝、钙、铁、钾、钠等)相似的一类微量元素。因上述性质,它们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类质同像置换形式分散存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练习题绪论 1. 概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2.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3.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4. 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6. 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7. 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8. 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9. 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11. 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 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住宅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第三章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第四章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地球化学动力学 1.自然界中地球化学热力学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 2.自然体系中哪些特征可作为体系达到平衡态的证据与标志? 3.讨论相律及其应用。 4.编制相图的原理和方法。 6.简述化学反应制动原理的宏观解释7.简述热力学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8.简述地球化学热力学与地球化学动力学的异同。9. 简述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方式。第五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什么是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其研究意义是什么? 2.了解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3.什么叫微量元素、什么是主量(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有哪些? 4.阐述能斯特分配定律、能斯特分配系数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5.稀土元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在地球化学体系中行为差异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6.讨论稀土元素的研究意义。7.你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中决定元素浓集成矿的主要机制和决定因素是什么?8 根据微量元素的特点,说明那些元素适合于研究沉积岩物源区特征,为什么? 第六章同位素地球化学 1. 同位素地球化学在解决地学领域问题中有何独到之处? 2. 何谓稳定同位素、何谓轻稳定同位素和重稳定同位素。 3. 选择同位素标准样品的条件。 5. 造成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 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公式,各符号的含义。

思考题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及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解释概念:石油,天然气,正烷烃分布曲线,生物标志化合物,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旋光性,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油田水,矿化度。 二、回答问题 1.石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有哪些特征? 2.正烷烃分布曲线的特征取决于哪些因素? 3.什么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馏分组成? 4.你所了解的常见生物标志化合物有哪些? 5.如何对石油进行分类?试述石油的地球化学分类方案及各类的成分特点。 6.海相油和陆相油在化学组成上有何区别? 7.化学成分、温度、压力等对石油的颜色、比重、粘度等有何影响? 8.石油、天然气的溶解性各有何特点? 9.为什么石油具有荧光性? 10.为什么石油具有旋光性? 11.与常规油相比,重质油和沥青砂在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上有何特别之处? 12.天然气有哪些产状类型? 13.油田水的赋存状态和来源有哪些? 14.油田水的主要化学组成有哪些?如何对油田水进行水型划分?水型与环境有何关系? 12.碳、氢同位素丰度表示方法如何?石油、天然气的碳氢同位素组成有何特征? 13. 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14.某油田水分析结果如下(毫克当量数/升): Cl :16.12, SO4:1.55, HCO3:16.05, Na 4:0.0, Mg: 0.2, Ca :0.15;试确定其水型。 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一、概念:干酪根沥青成熟温度门限深度门限温度生油窗液态窗(液态石油存生)石油的死亡线 TTI 石油热裂解石油热焦化湿气指数二次生油生油岩生油层生油层系剩余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细菌气生物气煤层气煤型气煤成气煤气发生率低熟油 二、回答问题 1. 石油成因说有几大学派,各自的实质是什么? 2. 早晚有机成因说的区别是什么? 3.生油的原始物质是什么?为什么? 4.直接生油物质是什么?其结构和成分有什么特点?根据化学成分将干酪根分几种类型,各自是什么?根据干酪根的H/C,O/C你能区分其类型吗? 5. 油气生成需要什么样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条件 6. 细菌、催化剂和放射元素在油气生成过程中都起什么作用? 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1999年第1期 矿产与地质第13卷1999年2月M I N ERAL R ESOU RCES AND GEOLO GY总第69期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林 春) 1998年9月21日至25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了第六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有地矿、有色、冶金、黄金、石油、核工业、中科院和院校等系统的代表,共121人。大会收到科技论文110余篇,其中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勘查99篇,能源矿产地球化学勘查14篇,环境与农业地球化学9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反映了自五届会议(1993年)以来,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果,积累的工作经验,反映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科学技术水平。 1 勘查地球化学工作成果 国土资源部地调局牟绪赞副总工程师报告了地矿部自“六五”以来,完成区域化探扫面575万km2,发现各类元素异常4.3万处,异常检查发现工业矿床580处。有色物化探管理中心李幸凡教授介绍了有色地质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在30个重点成矿区带上完成1 5万水系地球化学普查65万km2,7千km2土壤加密和5千km2详查地球化学,发现大型、特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21处,小型矿床100余处。武警黄金部队地质处郭瑞栋高级工程师回顾了武警黄金部队地球化学找金工作,1992年以来,重视区域化探和矿区异常评价工作,共完成区带化探20万km2,获得5千个金或金为主的异常,发现30个矿产地,找到大中小型矿床16个。 2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经验 (1)区带普查与重点评价结合,优选异常与地物化、遥感综合查证结合的工作方法。 (2)有色系统以“有色地质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规定”指导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物探成果,划分不同级次地球化学区,选定找矿靶区进行验证的工作方法。 (3)统计我国63个典型金矿床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总结了金矿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成矿成晕规律,建立金矿原生晕理想分带序列,建立金矿成矿成晕的多期多阶段叠加成晕模式和用于“反分带”的盲矿预测准则的工作经验。 (4)研究地壳物质垂直迁移规律,即地壳内存在纳米级物质的垂向迁移,形成与深部矿化相对应的地气异常,应用于发现和查明深部或隐伏矿化地段、查明隐伏含矿构造等。 3 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施俊法副研究员从区域性矿产勘查、隐伏区的化探新方法、环境地球化学三个方面论述90年代以来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 (1)在区域农业规划、地方病防治、区域环境背景评价等应用进行十分缓慢。 (2)取样代表性、重现性、时间序列等问题仍是地球化学填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3)地球化学工程学的环境技术和环境调查:衰变、分解或中和、富集或分散、隔离作用等。 (4)转变以往研究评价单个地化异常特征的方法,应研究区域地球化学场来揭示矿床周围的地球化学环境及探矿的地质因素。 (5)研制和开发具有较大深度的地球化学方法,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活动态金属离子法 (I M M)、酶浸析法、地电化学法(CH I M)、地气法、元素分子形式法(M FE)和离子晕法等。 5

05 化学热力学基础题目

第5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化学与环境学院 班 学号 姓名 1. (0411) 下列单质的?f H m θ不等于零的是……………………………………………( ) (A) Fe(s) (B) C(石墨) (C) Ne(g) (D) Cl 2(l) 2. (0415) 在下列反应中,焓变等于AgBr(s) 的?f H m θ的反应是……………………( ) (A) Ag +(aq) + Br -(aq) = AgBr(s) (B) 2Ag(s) + Br 2(g) = 2AgBr(s) (C) Ag(s) +?Br 2(l) = AgBr(s) (D) Ag(s) +?Br 2(g) = AgBr(s) 3. (3421) 2NH 3(g) + 3Cl 2(g) = N 2(g) + 6HCl(g) ?r H m θ = -461.5 kJ ·mol -1,温度升高 50 K , 则?r H m θ应为………………………………………… ( ) (A) >> -461.5 kJ ·mol -1 (B) << -461.5 kJ ·mol -1 (C) ≈ -461.5 kJ ·mol -1 (D) = -461.5 kJ ·mol -1 4. (3456) 下列两个反应在某温度、101 kPa 时都能生成C 6H 6(g) ① 2 C(石墨) + 3H 2(g)? →?C 6H 6(g) ② C 2H 4(g) + H 2(g)? →?C 6H 6(g) 则代表C 6H 6(g) 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反应是…… ( ) (A) 反应① (B) 反应①的逆反应 (C) 反应② (D) 反应②的逆反应 5. (0433) 下列物质中可以认为具有最大摩尔熵的是…………………………… ( ) (A) Li(g) (B) Li(s) (C) LiCl ·H 2O(s) (D) Li 2CO 3(s) S(g)>>S(l)>S(s) 6. (0437) 室温下,稳定状态的单质的标准摩尔熵为………………………………( ) (A) 零 (B) 1 J ·mol -1·K -1 (C) 大于零 (D) 小于零 7. (3450) 在25℃、101 kPa 下发生下列反应: (1) 2H 2(g) + O 2(g) = 2H 2O(l) (2) CaO(s) + CO 2(g) = CaCO 3(s) 其熵变分别为ΔS 1和ΔS 2,则下列情况正确的是……………………………………( ) (A) ΔS 1 > 0,ΔS 2 > 0 (B) ΔS 1 < 0,ΔS 2 < 0 (C) ΔS 1 < 0,ΔS 2 > 0 (D) ΔS 1 > 0,ΔS 2 < 0 8. (3454) 恒温下,下列相变中,?r S m θ最大的是………………………………( ) (A) H 2O(l)? →?H 2O(g) (B) H 2O(s)?→?H 2O(g)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球类陨石:主要由基质、球粒、金属和一些特殊矿物集合体等组成。 碳质球类陨石是球粒陨石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并且主要由 含水硅酸盐组成。 CI型陨石为什么能够作为太阳系元素丰度标准? I型碳质球类陨石中难挥发元素的丰度与太阳一致,且未经受热变质作用影响、形成于远离太阳的较低温区域,是最原始的太阳星云凝聚物资。因而,它能保持着太阳星云 中非挥发元素的初始丰度。 第二章复习题 1、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主要指阳离子在自然体系中趋向同某种阴离子化合的倾向。又可指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 特性。 2、戈尔德斯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 1)、亲石元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层具有8电子(S2P6)惰性气体型的稳定结构, 与氧容易成键,主要集中于硅酸盐相。 2)、亲铜元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层具有18铜型结构(s2p6d10)在自然界中容易与硫形成化合物,这些元素在分配时,主要分配在硫化物相中。 3)、亲铁元素:离子最外层电子层具有8-18过渡型结构,这种元素同氧、硫的化合 能力较差,倾向于形成自然元素,因此,这类元素倾向分配在金属相中 4)、亲气元素: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原子半径大,具有挥发性或易形成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大气圈中。 5)、亲生物元素:这类元素主要富集在生物圈中。 3、类质同像的概念 类质同像概念: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这种现象称类质 同像。 5、影响元素类质同像的物理化学条件 1)、组份浓度 ---“补偿类质同像”一种熔体或溶液中如果缺乏某种组份,当从中晶出包含此种组份的矿物时,熔体或溶液中性质与之相似的其他元素就可以类质同像 代换的方式加以补充。2)氧化还原电位.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对解释与异同比较 1、变异系数与衬度系数 变异系数:地球化学指标的均方差相对于均值的变化程度,即C V=S/X*100%。 衬度系数:异常清晰度的度量,目前有多种表示方法:异常均值相对异常下限或背景值的百分比、异常峰值与异常下限的比值等三种。 前者反映了数据的相对离散程度,该值较大时也可表现出较大的衬度系数。 2、表生环境与内生环境 表生环境指氧、二氧化碳、水等充分且能自由参与、常温恒压、开放的体系,并有生物作用参与的地表或近地表环境,包括岩石圈表层、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环境。 内生环境则与之相反,是一种高温、高压、还原、流体活动受限的环境。 3、同生碎屑异常与后生异常 同生碎屑异常:岩石在地表以物理风化为主时,其风化后形成的土壤中碎屑矿物与岩石的化学组成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所形成的异常。 后生异常可以发育在任何介质中。形成异常的物质通常已经在活动相(水溶液、气体、植物体及大气搬运的质点)中迁移了或远或近的距离,而在异常地点沉积下来。 4、上移水成异常与侧移水成异常 上移水成异常:土壤中的呈溶解态的离子在毛细管作用下,由深部向地表迁移,在土壤中形成的次生异常。 金属元素被地下水溶解并随着迁移很远的距离,在某种沉淀障上析出,这就形成了侧移的水成异常。 5、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 地球化学背景指未受矿化影响或无明显的人为污染的地区为背景区,在背景区内某个地球化学指标的数值特征即为背景值。与背景相对存在就是异常区,空间上如矿化地区及受到明显人为污染地区,我们常把高于背景上限的或低于背景上限的范围称为异常。 6、机械分散流与盐分散流 前者以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流为主;后者为岩屑在水介质搬运过程中溶解形成的可溶性的离子或分子为盐分散流。 7、原生晕与次生晕 前者的赋存介质主要为岩石,而后者的赋存介质为岩石的次生产物,如土壤、水系沉积物、水中可溶性物质及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等。 8、非屏障植物与屏障植物 非屏障植物指植物中某元素的含量与下伏土壤中该元素的含量(可溶解吸收部分)呈线性相关,具有该元素的极大的富集能力(大于300倍)的植物。其对矿产勘查来说是最优选择的种属。 9、空间分带与成因分带 这是原生晕的两种分类方式,前者以现代方位来观察原生晕的形态,分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后者考虑热液成矿过程及地质体产状等,具有成因意义,分轴向、纵向及横向分带等三种。 10、相容元素与不相容元素 总分配系数大于1的元素为相容元素,而其小于1为不相容元素,即元素在固液两相间倾向于后期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