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的不同之处

浅析《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的不同之处
浅析《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的不同之处

浅析《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

姓名:周淑媛

学号:11260249

年级:2011级

专业:对外汉语

浅析《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

摘要:老庄学说的“自然”、“无为”的主张,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蔑视权贵礼法、功名富贵的傲岸态度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封建社会里,它常被一些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作为思想

武器与黑暗污浊的现实抗争。在他们的作品里,或是以“自然“或”无为”来自我排遣,或是发泄自己强烈的愤懑之情,或是表现对理

想的执着追求。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不少熠熠生辉与对自然的向往

有关的作品。而不去追求的话,向往永远只能是向往,又有几人能

像陶渊明那样远离世俗尘嚣,远赴山林呢,就连东汉中期著名的科

学家、文学家张衡也只能临渊羡鱼。

关键词:《归田赋》、《归去来兮辞》、创作背景、人生经历、写

作特色

正文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都向往与之亲密接触,又更何况是文人墨士呢?又更何况是那些在仕

途中遭遇挫折或不满于当时朝政的文人墨客呢?老庄学说的“自然”、“无为”的主张,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蔑视权贵礼法、功名

富贵的傲岸态度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封建社会里,

它常被一些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作为思想武器与黑暗污浊的现

实抗争。在他们的作品里,或是以“自然“或”无为”来自我排遣,或是发泄自己强烈的愤懑之情,或是表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文

学史上也产生了不少熠熠生辉的与对自然的向往有关的作品。而不

去追求的话,向往永远只能是向往,又有几人能像陶渊明那样远离

世俗尘嚣,远赴山林呢,就连东汉中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

也只能临渊羡鱼。张衡的《归田赋》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

同为“归田诗”,但二者之间却大有不同,无论是创作背景,人生

经历,写作特色,还是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分析比较二者的不同。

一、创作背景

当时正值东汉王朝全面崩溃,政治极端黑暗,外戚、宦官争权夺利,祸国殃民等行径愈演愈烈。再加上连年灾害,导致田园凋敝、

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局势,张衡既深恶痛绝,又无力回天,不得不

进行人生的反思,寻求自我解脱的道路。便写出了《归田赋》这篇

文章。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几天的

彭泽令。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折腰!”即日

挂冠去职,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已的生活,决心终老田园,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

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从上可以看出,二人的创作背景有相似之处却又是不同的,二人的归隐之心都于当时社会的黑暗有关。张衡主要是因为对当时政权

的不满却又无力改变才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而陶渊明

是因为对官场趋炎附势的厌恶,看不惯风气的沦丧和官场的龌龊。

二、人生经历

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张堪从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张衡也同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16岁以后曾离

开家乡到外地游学。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壮丽的山

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在东汉

首都洛阳,他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学问的崔瑗。公元100年,张衡做了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

掌管文书工作。8年后张衡辞官归家。在南阳期间他致力于探讨天文、阴阳、历算等学问,并反复研究西汉扬雄著的《太玄经》。并

因此引起了汉安帝的注意。公元111年,张衡被征召进京,拜为郎中。公元114年,迁尚书郎。次年,迁太史令。之后曾调任他职,

但5年后复为太史令。总计前后任此职达14年之久,张衡许多重大

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公元133年,升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挤中伤,于公元136年调到京外,任河间王刘政

的相。刘政骄横奢侈、不守中央法典,地方许多豪强与他共为不法。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使得上下肃然。3年后,他向顺

帝上表请求退休,但朝廷却征拜他为尚书。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做过很多大官。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陶渊

明在个性、修养上,都继承了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给

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

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公元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

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不久便辞

官归去。他辞职回家后,也辞谢州主簿一职。公元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因为桓玄图谋不轨,意图篡权,他不肯

与桓玄同流合污。次年,他因丧母辞职回家。他在家乡躬耕自资,

对桓玄篡权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后又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所做的一系列残害忠良,任用叛贼的事,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紧接着就辞职

隐居。于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刘敬宣离职,他也随着离职了。同年秋,任彭泽县令,任期81天,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授印去职。陶渊明13年的仕

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13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

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13年。

由上对比,首先二人出自不同的朝代,却同属于大混乱时期。

再看二人出生的家庭环境,虽同为官宦世家,却一个名门一个破落,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再从经历来看,张衡所遇到的都是对他有益的,或许正因如此,才让他对社会仍抱有幻想,到最终才会欲隐而不得。而陶渊明所遇到的则让他越来越看清社会的腐朽黑暗,世俗的趋炎

附势,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三、写作特色

从写作特色上看,张衡的《归田赋》一扫司马相如以来大赋的

那种宏丽,虚夸堆砌的风气,以文句清丽,直抒胸臆,短小明快的

特色取而代之。赋的一开头就写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只好归田隐居。开门见山,为提起全赋的纲领。其二,语言清新质朴,不追求

华丽的词藻,作者写隐居生活中的赏景之乐,抓住春景,写天气、

草木、鸟鸣三种景物,实际上铺排交织了一幅明媚秀丽的春景图,

让人心旷神怡,同污浊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照。其三,他在赋

中多用典故。《归田赋》中第一段是最明显的例子:“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

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

事乎长辞。”一连串的典故委婉含蓄的反映了他思想的变化历程,

从希望匡时济世到意求脱世隐居。

《归田赋》和《归去来兮辞》的语言都十分精美。诗句都以六字

句为主,间以四字句,而归去来兮辞还有三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

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关关嘤嘤”、“遥遥”,“飘飘”、“欣欣”、“涓涓”。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

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

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在《归去来兮辞》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

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字里行间满是诗情画意。本文语言浅显,辞意畅达,格调清新自然,音韵和谐,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匠心独运,

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

之美。

四、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归田赋》通过设想隐居生活的自由和欢乐,表达了作者盼望

隐居的强烈愿望。对隐居生活的想象越美好越丰富,描绘得越充分,也就越能充分地表现出归隐的愿望,这正是作者欲隐而不得的心理

反映。仕途的污浊使作者郁郁不快,想游于纷乱的尘世之外又做不到,于是他便憧憬与官场形成鲜明对比的田园。他构想出一个充满

自然情趣的田园景象:“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这百草和禽鸟

都能任情舒展的田园,这充满勃勃生机的境界,足以令他心驰神往!

在这里有赏览自然景物的欢乐,还可以轻松自由地射钓。他的蓬庐

远离尘嚣之外,在这里奏前代名曲,读圣贤之书,尽情地陈述其对

人生、社会的感受。他笔下的田园充溢着浓厚的生活兴趣,体现出

身心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同时也带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归去来兮辞》可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本段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

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

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

节写家中景况,有松,菊,幼儿,居室,酒,樽,差足自慰。第二

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含两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一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

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

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本文作于他辞官之初,为陶渊明的述志作品。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厌恶官场、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古代汉语》下册郭锡良商务印书馆 2000年

《陶渊明诗文赏析集》李华巴蜀书社 1988年

初二道德与法治年末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doc

初二道德与法治年末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分析 作者:星晴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及阅卷结束了,我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 本份试卷考查是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内容,试卷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四道时政题,十六道课本内容题目)、非选择题(四道材料分析题,每道题包括两道小题)。时间为60分钟,分值为100分,本试卷难度整体适中,既考查了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统一,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本试卷亮点就是试题开放性和探究性较大,体现了能力立意,体现了中考方向和趋势,但又做到了活而有度,活而不难,是一份有考点有”出彩”点值得鉴赏试卷。例如每道试题最后一问,都侧重于学生践行,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到了行动上,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原则。 (一)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1.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没有掌握。本张试卷还是比较侧重于对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考查。学生失分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材知识没有做到准确记忆和熟练运用。单选第5、8、9题、都属于对教材知识记忆能力考查,属于教材知识再现,但由于学生没有准确记忆而出现了严重失分现象。 2.学生审题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理解材料主旨,对题干设问理解不清楚而导致丢分。例如:第21题中材料和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主题和中心是社会规则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了文明有礼,尊重他人,交通安全,珍爱生命等方面。但是,在改卷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只能从一个方面去写,有学生是仅仅看到了社会规则这一主题,只写了社会规则;有学生是只看到了文明有礼这一主题,只写了文明有礼重要性;有学生是只看到了尊重这一主题,只写了尊重他人重要性。这显然是因为没有理解材料主题和中心而导致失误和失分。 3.学生课外知识掌握不好。23题第二问,题目是这样:请仿照以下示例,介绍两位具有较大影响力楷模人物及其事迹概要(与示例和本试卷材料重复者不得分)示例:感动中国人物----王锋。三人火海救人,忠义感乾坤。这道题其实就是在考察学生对于感动中国人物,或者说是先进人物了解情况。但是好多学生没有看到题目内容,就看到示例中感动中国人物这几个字,他们又不知道感动中国人物都有谁,所以开始在瞎写,比如有学生竟然写了感动中国人物---毛泽东,邓小平,也是很让人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认真审题,并且对课外知识掌握很不好。 4.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分析能力较弱而导致失分。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失分重灾区,得分率很低。学生解题思维过程混乱,答题缺乏规范性,不能够正确分析试题正误并做出正确分析说明。 5.学生答案缺乏规范性而失分。 (1)学生答题思路格式不够规范,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 (2)学生答案语言不规范,使用非学科语言进行答题、如果仅仅看某问答案,看不出这是思想品德试题,没有体现学科语言和学科素养。

归去来兮辞翻译、解析

归去来兮辞 魏晋: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序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语文组蒋利辉一、确立目标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欧阳修就曾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陶渊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归去来兮辞》可以看做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同时,本文虽说是一篇古代的辞赋,但仍可以基本遵循CAEL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教学中努力渗透“听、说、读、写”的主要环节,鉴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把握本辞寓情于景、淡远潇洒的风格。(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二、落实目标 (一)温故知新,视听导入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他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最后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本环节设计意图:以大屏幕展示和学生朗读的方式,唤起学生对陶渊明的记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陶渊明的介绍。 (二)知人论世,评说作者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根据预习来自行解决,之后教师补充,一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介绍“辞”这种文体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计在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明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状况了解的越清楚,越便于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中适时做出教学调整,学生说作者的生平,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 (三)以读串文,感知脉络 1、自由朗读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但不拘泥于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2、接力朗读 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本环节设计意图: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其中,生本对话是阅读的起点,师生对话是阅读的激励,生生对话是阅读的碰撞,自我对话是阅读的提升。本环节即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全文有整体的了解,为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做铺垫。 (四)合作翻译,书写真情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练习)学生版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3、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二.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作动词,拄着) ②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时矫首而遐观(时:名词作状语,常常) 情在骏奔(骏:名词作状语,像骏马) 当敛裳宵逝(宵:夜晚,这里用作状语,在晚上) ③形容词作名词: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携幼入室(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 幼稚盈室(幼稚: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 ④动词作名词: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⑤使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愉快,使愉快) 审容膝之易安(安:使动用法,使……安适) ⑥意动用法: 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以……为欢喜) ⑦形容词作动词: 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 三、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5)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泛指。 (9)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10)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挽救,补救。今义:追赶,追求。 (11)策扶老以流憩 古义:拐杖;今义:扶着老人。 (12)问征夫以前路 古义:行人;今义:指出征的人 (13)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14)景翳翳以将入 古义:阳光。今义:景色 四、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

古诗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赏析

古诗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赏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其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其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

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桌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注释】 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同”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2.恰当运用表演。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理念】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教学;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之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学习的主人。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系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模块第二单元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教学策略】 1.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注重朗读。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读通顺课文;其次要求读流畅;最后要求读好,读出感情。 3、对课文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答案。比如每个自然段,每个关键句,每个关键词。然后教学生学会归纳概括。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问题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以及理想与现实相悖的矛盾与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奈。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设计理念】 通过诵读来领悟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通过语言体会文意,在感悟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引用作者的其他诗文和一些专家学者对其精当的评价,达到用此文带动学生对陶渊明其余诗文和整个思想感知的目的。反过来,通过对陶渊明不少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范读—理脉—涵咏—想象-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归去来兮辞文本分析

【课题】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1.掌握文中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及盈\资\就、审等重点词语。 2.了解辞赋的特点并熟读成诵. 能力:1.学生能流畅诵读本文,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述之志。 2.通过探究交流,学生能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并对作者 的思想进行简评。 情感:学习作者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诵读,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准确背诵全文并归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辅以重点句段的点拨引导。 【媒体使用】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诵读本文。 2.在熟读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注解大致理解文意,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2.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思想追求,据此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怀。 3.认真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为背诵打下基础。 一.导入 投影并讲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

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个人是——陶渊明。 在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大背景下,他却沉迷于采菊栽柳、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并且,为着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毅然抖落身上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归隐山林。《归去来兮辞》就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那篇洗尽铅华的千古妙文——《归去来兮辞》。二.通读序文,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 教师提问:序文向我们交待了作者归隐原因有二,试用原文回答。 参考1. 质性自然,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深愧平生之志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第一点是根本。在《归园田居》中,作者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可见崇尚自然,性行随意才是作者的情趣与追求。官场有违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读——正字音。凭借注解,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二读——准句读。简介辞赋的特点,读准停顿。 附:关于辞赋的知识: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材料二: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案与教学反思

9 桃花源记 漂市一中钱少锋 上大附中何小龙 上信中学陈道锋 大地二中张清泉 青海一中李清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渔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田。隆安四年(400年)时,加入桓玄幕。元兴三年(404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

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年老以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教师范读课文,音。 豁.然开朗(uò) 俨.然(ǎn) 垂(tiáo) 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要.(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jì)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 ..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 ..魏晋[义:不要说,更必说。今义:不(连词)。]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离开)

(完整版)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 陶渊明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 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 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注釋 〔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方法。〔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犹言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7〕靡途:没有门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诸侯:指州郡长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风波:指军阀混战。〔12〕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3〕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质性:本性。〔15〕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18〕一稔(rěn ):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19〕敛裳:收拾行装。〔20〕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1〕骏奔:急著前去奔丧。〔22〕仲秋:农历八月。〔23〕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正文 归去来.[助词,无义]兮,田园将芜.[荒芜]胡不归?既自以心.[意愿]为形.[指身体]役.[奴役],奚惆怅..[失意的样子]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谏正,劝止],知来者之可追.[挽救,补救]。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以.[而]轻飏y áng [舟慢行的样子],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行人]以前路,恨晨光之熹x ī微.[微明,天未大亮]。 乃瞻.[远望]衡宇..[简陋的房子],载z ài 欣载z ài [语助词,且;一边……一边]奔。僮t óng 仆p ú欢迎,稚子..[幼儿]候h òu 门。三.径j ìng [院中小路]就.[近于]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满杯]。引壶觞sh āng 以自酌,眄mi ǎn [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的意思]庭柯.[树枝]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倚南窗以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审.[觉察]容.膝x ī[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之易安。园日涉. [涉足,到走]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柱着]扶老..[手杖]以流憩q ì[游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时矫ji ǎo [举]首而遐.[远]观。云无心.. [无意地]以出岫xi ù[山穴,此处泛指山峰],鸟倦飞而知还。景y ǐng [同“影”日光]翳y ì翳y ì[阴暗的样子]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hu án [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w éi [不相合],复驾言..[指出游。言,助词]兮焉求..[何所求,求什么]!悦亲戚之情话..[知心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指耕种之事]于西畴ch óu [田地]。或命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棹zh ào [原来是船桨,这里作“划”讲]孤舟。既窈y ǎo 窕ti ǎo [幽深曲折的样子]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 é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hu áng 遑.[不安的样子]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天帝所居,也就是所谓仙境]不可期. [至,及]。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z ǐ。登东皋g āo 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归去来兮辞》主旨新探

李中发张相龙 内容摘要:《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名作,在过去的诸多点评中,都认为此文着重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愿望,突显了作者不为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原则。但作者通过多年对此文的教学,认为之前的点评并未说重要害,通过分析后提出了对此文主旨的另类看法。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主旨新探 历来评点陶潜在人生转折关口所写的名篇《归去来兮辞》,大都以为重在表现作者辞官归隐的欢悦,认为是一篇不与世俗合流同朽的宣言,是文人风骨彰显的标杆,是旷达隐逸志趣的滥觞。可是,我教此文多遍,从字里行间读出的却尽是委屈与不甘,品尝的尽是激荡与躁动,感觉的是作者怀抱未展而又无奈的牢骚,品尝的是如屈子般怀瑾握瑜而自沉的痛楚与决绝。这是一个坚守自我而又梦想破灭的文人的憋屈的宣言,这是一个有良知的智识之士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身处的末世所唱的一曲别样的挽歌。 人说言为心声,最能反映作者真实思想的不是别人的解说,而是作者自己的文本。 古人写诗为文,大多追求含蓄蕴藉,不到迫不得已,很少开篇即直抒胸臆,大吼大叫的。故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以赤子般感叹开篇的写法被称为别开生面的异类。《归去来兮辞》也是如此。作者郁积已久的情怀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作者以严厉自责的口吻表达了强烈的激愤而又无奈的情感。对于世代簪缨的陶潜,对于诗书传家的陶潜,对于二十九岁即侧身官场的陶潜,说不想建功立业、光耀门楣那是假的,但现实的黑暗,十三年来官场的污浊,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蒙蔽了他原本清澈的双眸,已经三番两次地灼伤了他那原本炽热滚烫的心灵,已经持续不断地碾碎着他原本纯真美好的梦想。官场沉浮十三载,眼暗了,梦碎了,心冷了。检讨满身心的伤痛,仅余对操守的坚持还能支撑着他。他只能选择离开,可心又不甘,只能吼一嗓子以舒泄。他本有满腔郁愤,本有诸多不平,可饱览世情的他,不管是为了读书人的操守,还是为了远祸全身,都不能怨天,不能尤人,只能以深深的悔恨自责来拷问本心,来平定郁愤,来安慰伤痕累累的魂灵:“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稚子受教,少艾织梦,成立追寻,中年归隐,只能自怨自艾,用新剜的肉补旧有的疮。 有人说,本文为归居之后的实录,则归家之途、天伦之趣、诗酒风物之享,当为作者疗治魂灵伤痛的外敷汤药。有人说,本文是归隐之前的臆想,则归隐之乐只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梦呓,更显其内心的不安与苦痛,更显辞官归隐的窘迫与无奈:想回乡,回乡之途是身轻心畅、归心似箭,还是前途迷茫,近乡心怯?见家人,家人是有志一同、体谅抚慰,还是满怀忧思、追问生计?回家后,是独享安乐,还是窘迫彷徨,为酒食奔号……作者长于守志而拙于谋身,干脆选择性地使自己沉溺于前者的臆想之中,而主动忽略后者以求暂时的忘忧,不正彰显作者内心深重的苦痛吗? 而且,作为归隐田园欢愉说立论的根本的这第二段文字,也大有玄机,不知是作者有意泄露,还是无意之举。文本依次写了:归途——归心似箭,到家——饱享天伦温情,室中之乐,园中之乐;在回家的新鲜劲过去之后,作者似乎心满意足地过了一段“宅男”生活,也许是静极思动,也许是其心根本就未真正地冷静、平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室内“引”、“眄”“倚”、“审”之后,踏出了门槛,每天在园子里晃荡,虽说没出园子门,但却宁可“策扶老以流憩”,也不愿再回到室内,甚至不愿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坐下来;而且,在园子里时间长了,心自然也倦了,故身虽仍在园内,心实早飞出园墙:“时矫首而遐观”。他“遐观”什么呢?他为什么“遐观”?他看到云在出岫入岫,因无心故无羁;他看鸟在兴起而飞,兴尽而还——园墙既关不住无心的云,也关不住振翅的鸟,却关住了拄杖的“我”,所以,虽然太阳要落山了,我也不愿意回去,“我”只能抚着那“孤独”的松树,徘徊再徘徊。 有哲人说,人的心是躁动的,总在家与流浪中徘徊。陶潜因倦飞而归,又因“久”归而思飞。这段描写归园之乐的文字,暗中正反映出其身归而心未归、身想静而心欲动的困苦与矛盾—

《归去来兮辞(并序)》注释、分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①。幼稚盈室②,缾无储粟 ③,生生所资④,未见其术⑤。亲故多劝余为长吏⑥,脱然 有怀⑦,求之靡途⑧。会有四方之事⑨,诸侯以惠爱为德⑩,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 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 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 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 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 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 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 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 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 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51,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52,抚孤松而盘桓○53。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54。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55?悦亲戚之情话○56,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57,将有事于西畴○58。或命巾车○59,或棹孤舟○60。既窈窕以寻壑○61,亦崎岖而经丘○62。木欣欣以向荣○63,泉涓涓而始流○6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65。 已矣乎○6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6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68?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69。怀良辰以孤往○70,或植杖而耘耔○71。登东皋以舒啸○72,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73,乐夫天命复奚疑○74! 【作品注释】 ①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 ②幼稚:指孩童。盈:满。 ③缾(píng):同”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④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案(含教学反思)

9桃花源记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渔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田。隆安四年(400年)时,加入桓玄幕。元兴三年(404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年老以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

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归园田居》 作者及 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1、《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篇目,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很多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基本上向学生介绍了诗歌的发展历程和阶段。 2、2、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学情分析 3、《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 4、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5、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让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领悟诗歌的真实情感,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3、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总之,一句话,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沉醉不醒。我们品读文章,也会感同身受,灵犀相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写蓝天白云,高蹈尘外,任意东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心”喻指白云飘浮不定,了无心机,自自然然,顺顺当当。写山林飞鸟,朝出暮归,远近觅食,行于当行,止于所止。“厌倦”暗示飞鸟奔波劳碌,归林投巢,安于静谧,自得其乐。无论是白云还是归鸟,它们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闲适,生意盎然,这实际上反衬出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下面是其教学反思。 假期当中上课,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由着自己的心情。今天下午本是作文,可是因为不想改,所以就没让学生写。两节课,我安排学生读一节刚刚学过的《短歌行》,我带着他们再学一首《归园田居》。 很短的一首诗,本想用很短的时间说完,结果却用了整整一节。一上课,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然后告诉学生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祖先(无稽之谈)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实我写出这样一句话不仅是因为这是陶性语言,还因为这里边有一个字我需要,就是——真。 引出作者后,我和学生们一块回忆他的的诗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种豆南山下》《结庐在人境》《归去来兮辞》。回忆是为了加强记忆,同时也是为了更深一步让学生了解作者。知人论文,以文论人,这是学习文学作品的一个方法。 回忆完之后,我让学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陶渊明的性情与作为。有一个学生说出了这样一个词:返璞归真。我很欣赏学生用这个词,

然后我写出了古人对陶的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三句话有一个字是相通的。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我对他们讲,中国人很多,可是能够做自己的真人只有一个(有点夸张,嘻嘻)那就是——陶渊明。书上说,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鼻祖,这一点我不否认。可是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他的写诗的成就,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书上有的东西我一般不讲,学生也不爱听)。套用一句诗那就是“生命诚可贵,权势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中国有很多隐士,只有他是真的隐士。别人隐是为了做官,他是不做官才隐。他还有另一点让我佩服的地方,那就是把生活诗化了。试想谁能够固守贫穷还诗意盎然?陶渊明!他的诗,平常之景,却抒不平常之情…… 接下来我带着学生学习《归园田居》。先读,慢慢地读,一板一眼摇头晃脑。再说,说作者都写了什么,哪些诗句表现出了农村的宁静与作者回归后的喜悦,用因果关系的词语说出陶的写作安排(爱田园是因为田园美,田园美所以心情娱)。然后是画。让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画出自己的心目中的陶居。最后是导,假设你是导演,你是把镜头从远到近的拍还是从近到远的拍。学生们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不一而足。这样反复下来,学生们对诗的内容已能够体会,大多数学生通过这些感知已能够把背下来。 下课的时候,我对学生说,学完了陶渊明,同学们应该对他有自己的看法,那么把这些看法写出来,想想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重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上完了,不知道算是成功还是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