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及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及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及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及答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和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6、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这些内容说明,。

7、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8、导语点明的事件是,“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9、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10、“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11、“……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三)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2、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3、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14、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

15、“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16、“……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17、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第句是记叙,第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课内语段阅读题的答案

(一)1、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2、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3、冲破敌阵横渡长江4、不是,因三路大军

加起来正好一百万。5、“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二)6、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7、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8、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9、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10、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11、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三)12、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13、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14、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15、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16、背景;原因。17、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江山多娇导学案含答案

山东省峡山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编号:01 使用时间:2012-02-09. 编制: 刘娜娜 杨鑫炜 王书军 审核: 包科领导: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第 1 页 共 4页 第 2页 共4页 江山多娇 ---《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导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牢记“翱翔”“云蒸霞蔚”“马厩”“夙愿”等基础知识,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深入讨论,学会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体味作者复杂情感的方法。 3.激情投入,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阅读初体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勾画重点的字词和精彩段落并试着做点评,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2.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能学到什么?用红笔在课文中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再读深挖掘——导学引领,探究深化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刘白羽是当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刘白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书、奖状、奖章、奖杯、全部存书、照片、录音录相及所存字画、艺术品,献给我的家乡北京通县。”代表作有《长江三日》《心灵的历程》《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二个太阳》《中国人民的胜利》《芳草集》 《红玛瑙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五台山下》等。其作品《长江三日》被选入高中教材。 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 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二战后,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 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二、了解背景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你认为文中哪些字词重要?请认真地写在下面的空白处,并适当进行拓展。 二、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几个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品味。 2.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在下面空白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 A、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 B、馈退(kuì馈败) C、歼灭(jiān消灭) 二、填空。 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至。主体是从至。 三、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二)分析下列句中的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 不含: 均是: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 然: 一切: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其中『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主体』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2.上文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B』 A.开头至“...横渡长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B.开头至“...区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C.开头至“...扩展中”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3.上文详写和略写的是:『A』A.中路军渡江战况略写,西路军战况详写。B.中路军渡江战况详写,西路军战况略写。C.中路军西路军战况都是详写。 4.上文横线上的句子是分析中西路军节节胜利的原因的,它用什么表达方式?『C』A.记叙的方式B.说明的方式C.议论的方式 5.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略写我军,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切;详写敌军,一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6.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①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dāng)②不含:『不包括』③业已:『已经』 7.文中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对其作用理解得不正确的一项:『D』A.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B.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C.;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D.显示新闻的思想性与可读性 8.用横线画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见文中划线的部分』9.中路军所遇的敌情是怎样的?『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0.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1.文中在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两方面原因时,一略一详,略议的内容是『我军英勇善战』,详议的内容是『敌军方面的情况』 12.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给下列词语归类:①英勇善战②纷纷溃退③泄气④锐不可当⑤毫无斗志褒义词:『①④』贬义词『②③⑤』 13.写出下面句子的主干: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前锋切断铁路线』14.上文的时间和数字都很具体,体现了新闻具有『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15.上文选自『毛泽东』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6.括号里的文字叫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机关)、发电时间、发电地点』 一、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这些内容说明了: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导读:课文题解 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灸人口的诗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上三峡》、《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课文简析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全文以“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条思想线索贯串全

文,统帅全篇,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特点提示 本文即写了三峡水陡,流急、滩险的共同特征,又写了三峡各自的特点,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不同特点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瞿塘峡的描写,则从正面写它的形、声、色、势以壮其观;对巫峡的描写,则多采用贴切的比喻以状其秀;对西陵峡的描写,则通过“江津号”的艰难行进和上行船的小心翼翼从侧面来突出其险。除了挥酒自如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作者还大量引用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来扩展意境。这些引用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历史知识,而且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尤应注意的是,作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托物言志,使文章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以上几个特点使这篇散文达到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结合。 问题思考 作者在叙写西陵陕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时,为什么重点表达了对屈原和王昭君的怀念之情? 解题思路 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提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哲理: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该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执教者:薛传刚 教学目的: 1、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2、掌握新闻要素及结构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的特点。 2、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难点: 新闻特点的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认知与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教师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课文,再现刚才新闻的内容并解决生字词。【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这篇消息就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 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锐不可当()上当()

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 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板书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板书】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四、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3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练习与答案

3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4.赏板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若有表达效果。 答: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5.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6.“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7.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 答: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8.“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表达该诗主旨的诗句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从全篇来看,诗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三问三答”,或“活用典故”,或“借古讽今”。)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和昏庸无能的讽刺,及强烈的爱国、卫国的思想感情。 12.这首词融经铸史、驱遣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示例:譬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作者借用三国枭雄曹操对刘备称赞孙权的故事,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显得十分贴切自然。 13.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14.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三峡游记_长江三日游

长江三日游 满怀喜悦之情,8月20日我们乘住的豪华游轮缓缓离开了宜 昌码头,逆水向山城重庆进发。 早餐后,我们部分人从游轮走过跳板,再从另一艘船的跳板上岸,参观三峡人家。三峡人家是典型的土家族建筑风格,土家族的 风土人情、土家族姑娘的对歌相亲、成亲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引 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 午餐后,我们冒着高温或在游轮六层的平台上凭栏眺望,或在房间的舷梯旁座椅上极目远看。游轮开足马力劈波斩浪,逆流而上,犁出了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滔滔的江水向东奔驰,两岸青山相对而出,或雄伟陡峭,或嶙峋峥嵘……江面时而开阔、时而狭窄,江水 时而汹涌奔腾、惊涛裂岸,时而缓缓流动,平稳低沉。 空气出奇的新鲜,仿佛吸呼一口便能延寿益年。我们站在甲板上尽情的欣赏着两岸风光,不时看到一两艘渔船,船上的渔夫在宽 阔的江面上、在汹涌的江水中,稳立船头,撒网捕鱼。好一副魄力 和胆量!

20日下午天热得像个火炉,知了躲在树丛中不时发出“热了”、”热了”的鸣叫声,人人挥汗如雨,但再热的天也阻挡不了我们去三峡大坝的游览决心。远眺雄伟的大坝,听着导游的介绍,不能不敬佩我们伟大祖国科技的日益发展、国家实力的强大、水利工作者的睿智和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卓越远见。 晚餐后,我们尽早来到六楼平台,等着看游轮过闸。可是直到晚上10点多钟,第六闸门才缓缓开启,船体也随着慢慢升高。不到30分钟,水面就升高了30多米,后面的闸即被江水淹没。据说轮船过六道闸水面累计升高120米左右。这不能不令人吃惊,不能不再一次感叹祖国的伟大和科学工作者的智慧。 第二天上午7时半多,我们从游轮上转乘一艘较小的轮船,游神农溪。据导游介绍,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的莽莽青山之中,溪水清冽明净,两岸山峰奇峻,江面忽宽忽窄,水流忽急忽缓。峡间幽静,空气清鲜,只是偶尔听得几声鸟鸣,看到几只猕猴和山羊在山中出没。船行进间,忽然听人惊呼:“看悬棺!”我们急忙顺着手指处看去,陡峭的山壁上放着一副棺木,据导游介绍,神农溪的悬棺有上千年历史。大家十分吃惊,真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棺木放置在悬崖峭壁上。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

伟大的新闻背后站立着的是伟大的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 (授课班级: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初二、七班) 第一部分:导入和热身运动 师:同学们,如果你的面前同时摆着今天的新闻早报和一本网络畅销小说,你首选看什么 (生纷纷攘攘,各有选择,选择网络畅销小说的同学偏多) 师:小说当然似乎比新闻更好看。但其实,如果你善于读新闻,你会发现其实新闻也很好看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要教大家如何读出新闻的独特的味道出来。长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道场,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这是国共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搏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 万船齐发,气势如虹, 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 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请一生动情朗读。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诵读第二部分) 师:为了报道这次战争的进程,毛主席写下了这则着名的新闻。读—— (生齐读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我们现在开始热身运动。 【投影展示】 热身运动 自由地大声诵读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锐不可当要塞荻港 大声诵读自己课前整理的关于新闻的基础知识 (生独立完成热身运动任务。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标题,划出长江和三路大军进攻简图,加上导语标志,板书清晰地展示出新闻的结构图:导语一层,主体三层。单独请一生读易错的几个词语) 师:今天的挑战都是高阶挑战哟。请看挑战一—— 第二部分:课文研讨三阶挑战 【投影展示】 挑战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教学重难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 1.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 2.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 3.比较阅读法: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

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先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 (二)自主学习 1.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 背景,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传播性。 2.给下列字注音 芜()溃()荻() 3.解释下列词语 经营:。 溃退:。 摧枯拉朽:。 突破:。 4.熟读课文

东北大学16春学期《大学语文》在线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 1.105、王蒙20世纪50年代以小说( )知名,却也因此错化为“右派”。 (满分:5) A.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B. 《改选》 C. 《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D. 《灰色的帆篷》 2.83、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是( )。 (满分:5) A. 辛辣犀利,事理相融 B. 浪漫飞动,真率热烈 C. 舒徐自在,悠闲冲淡 D. 漂亮缜密,纯正朴实 3.112、下面有关字的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满分:5) A. “钢、功、芳、慈”都是形声字,但形旁和声旁的结合方式各不相同。 B. “戳穿”的“戳”和“杀戮”的“戮”是形似字。 C. “假、会、都、提”有的不是多音多义字。 D. “刻苦”的“刻”和“克服”的“克”是同音字。 4.93、关于《茶馆》的剧中人物唐铁嘴由抽大烟改抽“白面儿”这一情节,下列选项描述准确的一项是( )。 (满分:5) A. 作者意图要批判这样的败类。

B. 讽刺这种人以堕落为荣的无耻嘴脸。 C. 揭露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毒害。 D. 控诉贩卖霉品者的罪恶。 5.28、李商隐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于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人物,使对象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作者的化身。这表明他的诗歌具有( )。 (满分:5) A. 很浓的感伤倾向 B. 现实主义倾向 C. 浪漫主义倾向 D. 主观化倾向 6.102、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 )。 (满分:5) A. 《呐喊》 B. 《狂人日记》 C. 《孔乙己》 D. 《阿Q正传》 7.39、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 (满分:5) A. 贞观之治 B. 安史之乱 C. 宦官当权 D. 玄武门之变 8.55、元代不少杂剧都是根据唐传奇小说改编的,其中《西厢记》的素材是( )。 (满分:5)

《长江三日》教案(语文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长江三日》教案(语文版高二选修备课 资料) 教学目的 1毖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2毖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3蓖ü文章欣赏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碧寤嶙髡呱⑽挠镅灾性毯的丰富哲理、深刻的思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弊プ√氐忝栊淳拔锏男捶ā 2痹擞枚嘀中薮欠椒ㄐ淳笆闱椤 3毙淳爸兴阐发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课前预习 1苯淌Υ笃聊徽故旧字生词,学生回答。 字音:

启碇dìng涪陵fú扁舟piān辄zhé相峙zhì 阴霾mái迂回yū草坂bǎn眺望tiào秭归zǐ 汨罗江mì一泓清泉hóng 词语: 暮霭宁馨 隽秀婀娜:清秀美丽的样子。 层峦叠嶂:形容山峦重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2弊髡呓樯堋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课上交流。 刘白羽,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散文《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日出》《长江三日》,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风风雨雨太平洋》,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3贝蠹叶猿そ及三峡有那些了解?(大屏幕展示图片)

(1)长江从青藏高原各拉丹东奔流直下,汇集百河千川,劈开崇山峻岭,气势磅礴…… (2)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楚动人。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 (3)《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 二、学习新课 (一)阅读课文,总体感知 《长江三日》每一日所抒写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点? 第一日:写11月17日雾天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 第二日:写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 第三日:写19日出三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丽的夜景作结。 (二)研究第二日作者游历三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1毖生速读这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5 三峡 1.填空。 《三峡》选自《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________》 作注写成了《________》。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解释列出的字词。 (1)略无阙处略无: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_________ 襄陵:_____________ (3)自非亭午夜分亭午: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 (4)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 (5)飞漱其间漱: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完整版)新人教版选修《长江三日》教案

《长江三日》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3通过文章欣赏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体会作者散文语言中蕴涵的丰富哲理、深刻的思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3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课前预习 1教师大屏幕展示生字生词,学生回答。 字音: 启碇dìng涪陵fú扁舟piān辄zhé相峙zhì ????? 阴霾mái迂回yū草坂bǎn眺望tiào秭归zǐ ????? 汨罗江mì一泓清泉hóng ?? 词语: 暮霭宁馨 隽秀婀娜:清秀美丽的样子。 层峦叠嶂:形容山峦重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2作者介绍。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课上交流。 刘白羽,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散文《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日出》《长江三日》,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风风雨雨太平洋》,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3大家对长江及三峡有那些了解?(大屏幕展示图片) (1)长江从青藏高原各拉丹东奔流直下,汇集百河千川,劈开崇山峻岭,气势磅礴……

(2)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楚动人。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 (3)《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 二、学习新课 (一)阅读课文,总体感知 《长江三日》每一日所抒写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点? 第一日:写11月17日雾天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 第二日:写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 第三日:写19日出三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丽的夜景作结。 (二)研究第二日作者游历三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1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该部分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作品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采用了移步(船的行进)换景的写法。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时间:日出前———日出后(上午———中午) (2)该部分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部分?依据什么划分的? 依据“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秀丽风光。 第四部分: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2具体分析: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 明确: 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蓝天”“金色浮云”“白云像白银片样发亮”“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小结:先总体介绍其雄奇的特点,接着引用古诗古谚作为证据,然后直接描写,古今对比,虚实相生,有声有色,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豪情。 (2)作者用什么手法来写巫峡的秀美? 明确: 细致描写以及大量丰富而贴切的比喻。 主要描绘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巫峡的“美”。峰峦“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白云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滚涌上去”“云蒸霞蔚”的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完整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