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论文、

辩论论文、
辩论论文、

辩论型论文的写作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看法就会有争论或辩论,而写文章是进行辩论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辩论而求得对问题的更准确、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辩论来说服对方。辩论型论文是表达自己对教育问题的见解,尤其是独到和深刻的见解,并试图说服对方的最好的工具。

优秀的辩论型论文是建立在评判思维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能够从不同角度检查和认识问题,分析和评估不同观点所具有的价值或合理性以及错误所在。换句话说,作为作者,固然应该具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但这不应妨碍作者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与自己观点和立场相左的人,认真检查不同观点的理由和证据所在,放弃自己对“真理”的绝对垄断,并对所谓的权威和在你看来似乎是正确的观点也敢于持有正常的怀疑态度。不过,放弃对“真理”的垄断和尊重争论对方的意见,并不等于不应该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它只是意味着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坚持不是盲目的和无知的(对争论问题的各种观点不了解),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经过认真的评判思维而得出的观点及写出的辩论型论文,对与作者持不同或相反观点的辩论对手以及其他读者来说,更具有说服力。

一.辩论型论文两大要素

一篇成功的辩论型论文一般应从理性和伦理两个方面诉诸辩论对手与其他读者。

(一)理性诉诸

又称逻辑诉诸。也就是说在写辩论型论文时,通过解剖分析、澄清事实、提供证据和阐释观念等来理清逻辑关系(因果、对比和异同等),以诉诸辩论对手与其他读者的理性。辩论型论文需要采用逻辑推理。在检讨事实、证据、陈述和观念等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可以提出下列一些问题:

这一细节或陈述是事实还是某种观点、看法?

所引用的事实和证据可信吗?准确吗?与题目相关吗?

用来支撑和证明主旨(主要论点)的论述和证据充足吗?

所涉及的因果等逻辑关系是表面的还是真实的?是合乎情理的还是牵强附会、缺少根据?

从正文中的论辩到结论之间的过渡是水到渠成还是一个勉强的飞跃?

逻辑上的严密是一篇成功的辩论型论文的最重要的基础,不能在理性上诉诸对方的论辩型论文,不管文字有多流畅,感情有多热烈,最终是不能说服对方的,也就不能达到写辩论型论文的目的。

(二)伦理诉诸

伦理道德所涉及的是好与坏、对与错、正与反的判断。作者在论文中就某个问题进行论辩的同时,也在向辩论对手与其他读者塑造和传递自己的某种好与坏、对与错、正与反的形象,影响着对方对你的看法。在辩论型论文中,作者的形象应该是通情达理、真实可信、公平诚挚以及思路敏捷等,而不是蛮不讲理、霸道傲慢、死板教条和不可信赖。

怎样才能在辩论型论文里塑造和传达正面的形象呢?良好形象来自作者对论题的处理:是否透彻了解与题目有关的各个方面及其复杂性;是否占有充分、准确、详实的材料;分析是否透彻和严密。此外,要处理好与自己相异甚至相反的观点和立场:是尊重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认真研究和分析,对合理的地方加以肯定和采纳,对不合理和荒谬的地方加以否定,还是满足搬教条、谴责,甚至漫骂。

二、辩论型论文的五个基本成分

从结构上来说,辩论型论文一般应包含6个基本成分:标题、引言、说明、证明、反驳与结尾。

(一)标题

辩论型论文标题一般采用双行标题的写法,就有正副标题组成。正标题说明要与对方辩论的论题,副标题说明与谁辩论,如:《再论“教育理论指导实践”问题——与曹永国同志商榷》,《也从“赏识教育”谈起——与陈桂生教授商榷》,等等。

(二)引言

引言处于论文篇首的位置,基本作用有三:第一,引出或介绍所要讨论和辩论的题目;第二,引起读者的兴趣;第三,树立作者的正面(可信)的形象。

(三)说明

根据具体的修辞环境(题目、读者和目的),有时需要在开始辩论之前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解释关键术语和观念等,为辩论准备。

(四)证明

这是辩论型论文的核心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展示详尽的事实证据和深入的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与立场是正确的和合理的。成功的辩论型论文必然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和立场。从某种意义上说,鲜明的观点和立场是辩论型论文的灵魂。

一篇辩论型论文的效果如果,不仅在于它持的观点是什么,而且(有时更重要的)在于该观点是否得到了充分详实的、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证明。有独到的见解已属不易,但更难的是如何把观点有效地传播给读者,这里的关键是能否以理服人,所谓诉诸读者的理性,而不是用自以为是的“真理”训斥别人、压读者就范。诉诸理性当然要根据具体大修辞环境,对题目的因果、对比、历史发展过程等做准确可信的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事实和事例等。

(四)反驳

这也是一篇辩论型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来说,证明与反驳部分组成了一篇辩论型论文的正文的主体部分。

在辩论型论文中,要说服持不同或相反观点的读者,除了要详尽摆出自己的事实和理由外,还得认真考虑、分析和反驳对方的观点或立场。如果发现对方的论点有合理的成分就应予以肯定或采纳,然后再去反驳其中不合理或荒谬的部分。这种公正、开明和大度的态度不仅无损于作者和作者的争辩,而且有利于塑造和传递正面的形象,最终达到写辩论型论文的目的。反驳是论辩型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应和反驳不同观点不等于骂街、扣帽子、训斥别人,实际上,骂街、扣帽子和用教训人的口吻说话的文章只能适得其反,达不到写论辩型文章的目的:说服别人。

反驳对方的论点,常见的方法是:批驳对方的论据,论据包括事实材料与理论材料,如果据以证明观点的论据存在谬误,则论点自然就不成立了;批驳对方的逻辑推理过程。有时即使对方所使用的论据准确无误,但逻辑推理过程存在错误,则对方的论点自然也不正确。批驳逻辑推理过程的错误又可以具有不同的方法:批驳对方推理的大前提,大前提不正确,则推出的观点也不正确;批驳对方的小前提,即使大前提正确,如果小前提不正确,则推出的观点也不正确。

从结构上说,反驳部分可以放在证明部分之前或之后,具体情况要根据文章的修辞环境(题目、读者和目的)等而定。在许多情况下,将反驳部分放在证明部分之前效果更好,即通常所说的“先破后立”。因为,在详尽陈述和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之后再讨论对方的观点,会导致反驳对方时不得不重复很多在证明部分已经详尽阐述过了的事实和分析等,从而在结构上显得浪费和拖沓。这样,辩论型论文的结构就应该调整为:标题、引言、说明、反驳、证明与结尾。

有时反驳部分与证明部分也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糅合在一起,采取边破边立的写法,批驳对方的过程同时也是阐明自己观点的过程。

(五)结尾

文章的结尾,要看具体的修辞环境。或者是总结归纳全文的主要论点,或者提出进一

步研究的必要或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辩论型论文的6个组成部分及其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实际上,辩论型论文有时可能只有5个,甚至4个成分(譬如,引言与说明部分合而为一、证明与反驳实际是一个部分),有时以陈述对方的观点开始,论文的主体就是逐一反驳对方的观点,反驳完毕论文即告结束,如《“零诺贝尔奖现象”与中国教育——与瞿葆奎先生、熊川武先生商榷》一文就是如此。应该把上述6个基本成分的结构看成一个有助于作者构造辩论型论文的一个启发思考、帮助构思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僵硬的数学公式。

范例:选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也谈“教育理论指导实践”

———兼与彭泽平同志商榷

曹永国

摘 要:“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命题自身所蕴含的存在域境保证了这一命题的合理性。教育理论指导践具有多结构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教育哲学指导实践是指道实践,是一种运思。教育哲学通过超越实,从而达到指导实践,实现实践和自身的超越。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哲学;指导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9期刊发了彭泽平的《“教育理论指导实

践”命题的再追问》一文。该文对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合理性进行质疑,认

为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有阈限的命题,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仅仅限

于教育理论有启迪实践者、拓展实践者认识的可能。仔细研读之,其中某些

观点不敢苟同,值得商榷。

一、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合理性辩护

首先,彭文从语义学角度认为:从指导的释义来看,教育理论指导实

践使得教育理论对于实践具有绝对优先性;它忽视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的双向互动关系;旧的和错误的教育理论不能指导实践。由于这些原因,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命题的合理性值得怀疑。

众所周知,教育理论源于实践,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所谓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于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是概括地反映现实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的判断表达。具有理性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通过这种能动的思维活动,人们就能达到对事物的深层次模式的认识,并以不同于事物本身的存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形成了所谓的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活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理论和实践天生是不可分离的。理论的定义已经充分说明此一点。离开理论谈实践或者离开实践去谈理论都是片面的。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所以,我们说理论指导实践就蕴含了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是对实践的反映这样的前提。

然,人为地预设了一个假命题并将其作为一个靶子去批判。理解有失公允,是片面的、一厢情愿的,但是也是其论证所必须的。教育理论是在一定背景和前提下的理论。

单纯去谈教育理论,壤,当然教育理论就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不存在,岂能去质疑合理性?马克思一反人们对于黑格尔的那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的批判,认为它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正是将其放在黑格尔的整个理论中去理解的。任何一个理论都是一定历史境遇下的理论,望文生义遽大发宏论并加以批判是形而上学的、片面的做法。它势必导致教育理论价值的失落和颠覆。

“指导”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两种意思:一为指道,二为教练。《辞海》中解释为,指导为接受而不具有强制性,如国家指导性计划、罗杰斯的指导性教学,指定和指示。因此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无强制性或指示意味,亦反映不出来教育理论对实践的优先性,又岂有教育理论对实践的绝对优先性?而且仅仅就字面意思对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解能否代替这一命题在具体境遇中的意义?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吃的亏还少吗,所付出的代价还不惨重吗,所得的教训还不多吗?此外,从哲学意义上讲,指导代表一种关系,它包涵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个方面。教育理论指导实践亦包涵了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反作用。脱离了一种关系谈指导或单纯强调两者之一是不妥的。这一观点是不争的,也是大家所共晓的而无须论证。彭文之所以对此大做文章,实出于其质疑的需要。

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教育理论和实践亦如此,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命题本身并没有忽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关系。相反,这一命题恰恰反映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之所以能够指导实践,正是因为教育理论源于实践、教育理论客观地反映了实践中的关系。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正是基于教育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就已经肯定理论源于实践,反映实践。如果脱离了实践,教育理论就难以指导实践甚至可能祸害实践。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命题并未忽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关系。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因为扎根于实践,教育理论将其命运和实践联系起

来,实践是变化的、丰富多彩的,而且也是非常不确定的。教育理论要指导实践,教育理论就必须是发展的,不断自我完善的,就必须虚心接受来自实践的修正和补充。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对教育理论的要求,也是教育理论自身的要求。它要求教育理论自身不断更新自己、超越自己以达到对实践的指导。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正好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关系。如果实践变化了,理论却静止不变,那么就谈不上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表明教育理论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践是教育理论的归宿。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教育理论指导实践不但未反映出教育理论对实践的绝对优先性,相反它倒是反映了实践对教育理论的优先性,反映了“生活的、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教育理论有正确和错误、新和旧、先进和落后之分。单从逻辑上讲,以错误的、

旧的和落后的教育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作为理论论据来反对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的合理性显然是不力的。错误的、旧的和落后的教育理论不能指导实践预示了教育理论能指导实践已将错误的、旧的和落后的教育理论排除在外。因为错误的、旧的和落后的教育理论不能指导实践。 其次,从教育理论的特点上来看,彭文的质疑是:任何理论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教育理论的相对性使得这一命题值得怀疑;教育理论不是科学理论,不具有客观科学理论的普适性;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混淆了不同层次理论对实践的功能。

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从“术”到“学”、从“器”到“道”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形成理论的体系的过程,也是正确理论与错误理论的斗争过程,还是理论不断追赶变化了的教育实践,不断总结实践新经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如上所述,反映了理论发展这一事实和规律,彭文质疑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预设前提是将教育理论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因而,其批判的是静止的永恒真理对教育的指导(这一观点好像也是大家非常清楚的),并未真正触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命题的合理性。教育理论发展与教育实践发展存在着不同步性(同步、滞后和超前),这是教育理论独立性的表现,也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品性之一,也是正常的,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合理性阻隔。我们不能要求或者企盼教育理论在所有方面和实践同步,只能尽量缩短它们之间的间距。原有的教育理论不能够指导实践,就会促生出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而且不同步并非永久的不同步。但是,教育理论的独立性并不否认教育理论是发展的、需要完善的而非绝对性的真理。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正是由于教育理论是相对性的理论而非绝对性的、永恒的真理。所以,教育理论的相对性一定意义上加强了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合理性而未使其合理性受到质疑。

教育理论不是自然科学理论,但教育理论确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自然科学性”。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一批大教育家不是一生都追求科学的教育理论吗?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史上也曾出现过“科学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的兴盛。现代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和分析教育哲学以及当代的“元教育学”理论都表现出极强的“自然科学性”的取向。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教育理论就是科学理论。因而,教育理论可以给实践提供某种确定性的方案,教育理论可以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教育理论又有别于科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有别于自然科学指导实践。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并不限于操作层面

和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指导形式是一种思维的指导和启蒙。教育理论启发实践者进行运思,增强其实践理性的能力并进行理性的实践。科学的教育理论对于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理论具有所谓的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层次,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

有不同的层次。然而,这里谈论的是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层次的问题而非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合理性的问题。前者目的是为了搞清不同的理论对实践的不同作用,后者目的在于回答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能否成立。前者属于后者的下位意义的讨论。前者和后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不相互对立,后者要深入进行下去,就必须深刻剖析前者;对前者的深刻剖析能够加深对后者的认识。用前者来反对后者无疑不充分、也无助。

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自身所蕴含的存在域境保证了这一命题的合理性。各种不同的困难不仅没有削弱它存在的合理性,相反还增强了它的合理性。彭文说明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有阈限的命题,不能去教条地理解和机械地套用。但是其自身恰恰没有将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放在一个阈限中来考虑、去质疑。脱离了我们所说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时蕴含的具体域境而去反驳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合理性。

二、教育理论如何指导实践

一般认为,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基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自特点。但这样理解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仿佛一边是教育理论及其特点,一边是实践及其特点,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就是理论及其特点对实践及其特点的作用。造成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解中思维的二元对立模式。教育理论是反映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教育体系,教育实践是在某种观念指导下进行的以培养人作为直接目标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的总和。韦尼格尔认为这个某种观念即为第一级、第二级理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天生融合。无“零”理论的实践,也无“零”实践的理论。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基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天生融合关系。

教育理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这是教育理论的层次性。但是,

教育理论还具有结构性的特点:二分法将教育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三分法中,如奥康纳将教育理论分为形而上部分、价值部分和经验部分,布雷岑卡将教育理论分为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陈桂生教授坚持四分法,将教育理论分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价值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规范理论。不同结构的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同。此外,我们可以将教育实践分为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等结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多层次性、多结构性决定了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多种模式和复杂性。由于学力所限,本文以下论述仅限定为教育哲学如何指导实践。

指导实践:面对实践与疏远实践

生活是教育哲学创新的源泉,生活观点是当今哲学的主要生长点。生活就是人的社会实践,面向生活就是面对实践。面对实践,是教育哲学生命的源泉。教育哲学指导实践就要面对实践,这是实践的要求,也是教育哲学的要求。教育理论(不含形而上学的部分)可以以科学的模式去直接指导实践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方案,也可以以一种“直觉的”、“艺术的”、“历史的”模式去指导和表现实践。教育哲学指导“道”(实践要面对实践,但是,教育哲学不能以以上模式去面对实践。教育哲学的任务在于其对实践的一种运思。教育哲学指导实践即是为实践指道,其作用不仅在于指明教育实践的方向和目标的价值取向”,即“道,所行道也”;更在于为实践指明一条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使得实践处于不断探索、不断超越、反求诸己和升华之道,即“道,可道,非恒道”。“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哲学所直接面对的是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这些时代精神就是时代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念、科学理论、思维模式和生活向往等,它们结晶成这个时代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生活理想和伦理观念。哲学面对实践正是以这些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为中介而实现的。哲学是理论中的现时代。“哲学以思的力量开辟道路、拓宽设置标尺和等级的真知,而一个民族全靠这种真知在其历史精神世界中把握和完成自己的存在”。所以,哲学面对实践却疏远实践。哲学以这种模式面对实践才能使自己更好地透视时代精神从而更好地面对实践。就教育哲学而言,面对实践首先要疏远实践。教育哲学通过自身哲学运思,把握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艺术理论、教育价值理论和教育规范与决策理论等,促使实践不断打破指导它们的理论、打破自身、思考自身的合理性,实现理论实践的升华。教育哲学指导实践是一种形而上的指道。教育哲学指导实践的途径是疏远实践即教育哲学——教育理论(非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实践。

指导实践:不是变易而是变难

教育哲学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指导实践?一般认为,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它能够提高实践者的理性能力从而使得实践更加容易、顺利进行下去以达到其目标。教育哲学能够提出“当然法则”。如此理解亦属正常。因为现今的教育哲学已经逐步演化成教育哲学学、教育哲学知识、教育哲学学术等。教育哲学更多地是给人们许多的教育哲学知识体系,教育哲学家的思想的知识体系。教育思想史替代了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可以产生教育思想史但它却不是教育哲学的目的),教育哲学充其量是一些教育哲学知识的堆砌。教育哲学教授的任务是将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道德教育、宗教和美育、教育价值等的知识和观点传授于学生,这项业务简单、实用,还可以给实践提供一定的现成的方案、借鉴和根据。于是,教育哲学指导(道)实践实为教育哲学知识指导实践。教育哲学逐渐时髦起来,变为了应用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也就世俗化了、庸俗化了。教育哲学的“思”的功能被遗忘了。“思成为哲学”,“思却消失了”。教育哲学指导实践变为教育哲学知识对实践的对象性解释和描绘、理解和预测,教育哲学的形而上学意义的指导已经被遮蔽。“思”的遗忘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当今人类在逃避思想”。教育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一种“思”,指导就是一种“运思”,教育哲学为实践提供“思”,是思想中把握实践。思在于去蔽,要去蔽就要思得真切、思得透彻、思得精纯、思得虔诚。“哲学即是人们在本质上无所取用而婢女必予以取笑的那样一种思”。教育哲学要将实践搅乱、搅混,而且搅得越混越乱就越好。教育哲学的“思”给予了教育哲学对实践的这一种力量。教育哲学的自我价值实现不在于使实践变得更容易些、更顺畅些。它要重估一切教育实践价值,它要用“铁锤”去砸碎“现实”,使得实践恐惧、慌张、忙乱。教育哲学就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使“天下大乱”,要“无中生有”。它要让实践变得更加困难,举步维艰,使得它指给实践的道荆棘丛生、迷途布满。“行伟大之思,必入伟大之迷途”。既然这是一条迷途之路,我们何不放弃之而从光明大道?如果真如此,那么教育实践就连对这“迷途之路”接触的机会都没了。岂知无迷途之路,哪来光明大道?光明大道从来就是布满迷途之路。教育哲学“究其本性从不使事情变得容易些,反而是使它们变得更难”。“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种贯穿着“思”的实践正是实践生盛的根本条件。

指导实践:超越实践和自我超越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教育哲学指导实践并不企图对实践活动做出终极性的、永恒的解释,而是为实践者提供“批判的武器”。即是使实践者不断进行价值反思、观念转变,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使实践变为理想的现实实践,实现对于原有实践的超越。理论指导实践并源于实践,但理论反思实践并超越实践。教育哲学具

有理想性,所以,它总是对实践不满,指手划脚。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现实性、直接直观性,但这种教育实践现实却以改变自身现存的状况为目的。因而,教育实践也具有“理想性”,即教育实践要将教育的“现实实践”变为“理想实践”。教育实践具有超越自身的要求和需要。教育哲学正因其对实践不满的理想性满足实践的要求和需要,实现教育哲学对实践的超越并使实践自身超越。

教育实践是人们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现实教育活动。教育实践存有合理与不合理性之分,如有人认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教育实践合理性的标准。教育实践自身具有双重效应即存在正功能和负功能。教育的负功能曾是学者们谈论的热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教育实践的负功能、不合理性呢?教育哲学就要对实践进行超越,即不断反驳实践、否定实践。否定实践、反驳实践不是说教育哲学高高在上,用其所谓的“终极真理”去摒弃实践,而是说教育哲学要有实践意识,成为一种实践哲学,有对实践的感受力。面对实践,通过对实践的深切体验与运思实现教育哲学对实践的超越。教育哲学超越实践,是在自我批判和反思中实现超越实践,通过自我不断的完善和自我超越来对实践进行批驳。自我批判是教育哲学超越实践、反驳实践的重要方式。教育哲学面对实践要超越实践,教育哲学要超越实践首先必须实行自我超越。教育哲学面对实践是以教育哲学超越为先导,教育哲学超越是以其面对实践为目的。面对实践给教育哲学超越予以了动力。它们之间相互促进。

教育中长期存在这种情况:教育实践者抱怨教育理论空洞,太玄太高,缺乏可操作性;教育理论者指责教育实践经验主义盛行,逃避理论的指导,缺乏理性。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出现了所谓的“合法性危机”。究其原因,对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命题的理解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或者片面的理解指导,将其涵义尽限于

“术”、“器”的层面中;或者脱离这一命题的存在域境,将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视为客观真理去指导和回答客观现实。教育理论是主客体的统一,它是包含了客观现实的主观认识知识体系。教育实践是主客体的统一,它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借助主观认识知识体系指导活动的客观存在。教育

理论、教育实践以及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处在关系中的概念和命题。脱离了它们所处的相互关系去质疑,必然产生种种误解,出现“合法性危机”。我们对某一种教育理论应用、理解与批判,一定要将它放在相应的具体的域境之中去考虑。教育在这方面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大辞典〔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09.

〔2〕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5.

〔3〕〔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239.

〔4〕陈桂生.怎样跨越教育理论与实际之间的鸿沟〔J〕,上海教育科研.1993,(4).〔5〕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5.23.22.24.〔6〕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30.

其他参考论文:

龚怡祖:《“‘人是价值的存在’及其教育学意蕴”辩疑——与王啸博士商榷》,载《江苏高教》,2002年第2期。

彭泽平:《再论“教育理论指导实践”问题——与曹永国同志商榷》,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袁祖望:《“零诺贝尔奖现象”与中国教育——与瞿葆奎先生、熊川武先生商榷》,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1期。

王彦力:《教育历史:迷失载何处?——兼与张斌贤教授商榷》,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刘梅珍:《“浅易”到底意味着什么?——兼与包素茵老师商榷》,载《争鸣与探索》(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年三月上。

金美福:《两种教师发展模式论比较——兼与台湾学者饶见维先生商榷》,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温欣荣:《也谈语文教学目的观——兼与王忠宝先生商榷》,载《语文教学与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5期。

南海:《论教育研究中的“研究问题”——兼与吴康宁先生商榷》,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李润州:《也从“赏识教育”谈起——与陈桂生教授商榷》,载《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10期。

陈智:《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什么关系——兼与吴康宁先生商榷》,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

商榷》,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

李长伟:《批判与反思:教育学的生命之维——与李政涛同志商榷》,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董玉梅:《“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应当有利于实践——就一些具体的观点与刘俊利老师商榷》,载《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阮成武:《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多元整合论———兼与彭泽平先生商榷》,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张其志:《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中的一个结论———与王斌华教授商榷》,载《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吕忠堂:《魏书生:走向末路还是通途——兼与蔡朝阳同志商榷》,载《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4期。

精彩的辩论赛作文

精彩的辩论赛作文 精彩的辩论赛作文(一) 今天上午,我们班级里开辩论会,辩题为“开卷是否有益”。正方的观点:开卷有益,反方的观点:开卷未必有益。我很荣幸被选为反方辩手。 辩论会开始,我们一一亮相,主持人吴老师一打开话匣子,就直接切入主题:“第一关----双方陈述。”正方先发话了:“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话音未落,我方一辩-----熊雨欣就站了起来:“不,未必读书就是好的。”我们说得各有千秋,越斗越勇,词儿越吐越丰富。最精彩的是我方二辩曾一鸣的那一句:“书喻为药犹可,但药得对症下,否则那就是毒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适得其反,会医死人的。所以,书如同药,不能乱读,那些不健康的书,只会害你,读了不会帮助你,更谈不上医愚。”这一段刚刚说完,台下便暴发出雷声般的掌声,我的心里也为王誉晗高兴:太棒了,说的太妙了! 第一关结束了,虽然对方不甘示弱,但是,我坚信,我们一定打败他们的。下面,就是第二关-----自由辩论。 对方先来了个下马威,把我们吓了一大跳,不过,我们没有慌张,而是镇定如山地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对方没有放弃,又接二连三地提出了问题,可是,都被我方辩手答了上来。轮到我们了,我们先给了他们一个重棒反击,然后,又乘胜追击,一连杀了对方个措手不及。

对方顿时乱了阵脚,一时哑口无言,霎间安静了下来。瞧他们一个个心急如焚,一脸紧张地边看着那准备好的稿子,一边低低的商量地对策,我的心激动极了,像揣了只兔子一样,在那儿跳跃。因为,我感觉我方就要胜利了。 接下来的辩论,对方的回答已无逻辑可言,问题也失去了锐气,在我眼里,真是有些牛头不对马嘴。偶尔提出有点尖锐的问题,又会都被小博士熊雨欣那渊博的知识给震了下去。 时间已接近了尾声,随着主持人吴老师的声音响起,第二关结束了,这时,胜利已接近明朗化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最后一关;;总结。对方辩手四发言了:“我们……嗯……要……要……”不知对方是由于紧张,还是对自己已失去了信心,看上去斗志全无,说得结结巴巴的。 我站了起来,心里像装着一头小鹿在砰砰直跳,我深吸了一口气,很流利地作了最后总结。“英国作家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所以,如果片面地理解‘开卷有益’,而认为一切书皆可读,且不取舍,不问内容,只是一味认为读了就有益,其实是不对的。我们必须学会去选择有价值的、健康向上的、适合我们的好书来阅读,才有益。总之,我们反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 哈哈,辩论会,精彩地结束了,我方大获全胜!辩论会,让我受益匪浅。

大作文模板

大作文模板 辩论式议论文 模版(一) Some people believe (argue, recognize, think) that 观点1. But other people take an opposite side. They firmly believe that 观点2. As for me, I agree to the former/latter idea. There are a dozen of reasons behind my belief. First of all, 论据1. More importantly, 论据2. Most important of all, 论据3. In summary, 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m supposed to 表决心. 或From above,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模版(二)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about X. 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观点1, while others point out that 观点2.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the former/latter opinion holds more weight. For one thing,论据1. For another, 论据2. Last but not the least,论据3. To conclude,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m supposed to 表决心.或From above,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模版(三) There is no consensus of opinions among people about X(争论的焦点). Some people are of the view that 观点1,while others take an opposite side, firmly believing that 观点2.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ormer/latter notion is preferable in many senses. The reasons are obvious. First of all, 论据1. Furthermore, 论据2. Among all of the supporting evidences, one is the strongest. That is, 论据3. A natural conclusion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is that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m supposed to 表决心. 或From above,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图表作文写作模板】 It is obvious in the graphic/table that the rate/number/amount of … has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s. It has gone up/grown/fallen/dropped considerably in recent years (as … varies). At the point of …, … reaches its peak …(多少). What is the reason for this change? Mainly there are … (多少) reasons behind the situation reflected in the graphic/table. First of all, …(第一个原因). More importantly, …(第二个原因). Most important of all, …(第三个原因).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s, we have enough reason to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near future. The trend described in the graphic/table will continue for quite a long time (if necessary measures are not taken括号里的使用于那些不太好的变化趋势). 〓话题作文万能开头段〓: The past few years have witnessed the emergenc e of a widespread social phenomenon. That is____ ____________(根据题目提示写)。 This issue, without the slightest(极不重要 的)question, has given rise to great concern in t he public。Needless(不需要 的)to say, this situation will continue for quite a while in the future. 〓图表作文万能开头段〓 What is shown in the diagram(或table等,题目中有这样的 词)above describe clearly that remarkabl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_________ (填图表标 题).Based upon the statistics of the diagram, one may see that the number of ____________(按作文要求)has been on a steady rise(上升)或者decline(下降)。 In the year of 1998,the number merely 2500, but within no more than several years, it went up to move more than 35,000 in 2004.(具体年份和数字根据题目图表随便找一组对比的填) 〓图画作文万能开头段〓: Looking at this picture, I believe, people cannot k eep pondering(沉 思). It describes a simple but meaningful social ph enomenon. It is both profound(意义深 远)and thought provoking(激怒、刺 激),which is meant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phenomenon. 〓万能原因段〓: How come such phenomenon occurs? First of all, it is the inevitable(必然 的)social trend with the rapid(迅速 的)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Furthermore (此 外), we must admit that the government is defici ent(不足 的)of the thoughtful consideration and the persp ective(远景)anticipation(预 感).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fact cannot be ig nored that, in 8 the long run, to live and learn will get rooted(根深蒂固的)in everyone’s mind. 〓万能建议段〓: First of all, various departments in the governmen ts are required to adopt efficient measures to cau tiously consider such issue, so that it will be solv ed easily as well as harmoniously(和谐 的). In the second place, individuals(个 人)are demanded to establish brilliant(杰出 的)examples for others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i t as easily as possible. In the third place, various departments among the publicity(宣传)branches (分支机构)are compulsory(义务 的)to cooperate with government agencies to se riously face such issue as well as solute it succes sfully. 〓万能结尾段〓: There is no denying(否 定)the fact that people will have diverse(不同 的)views on the same issue, but my stand-point is clear and well founded in the foregoing(前述 的)discussions. Given what has been argued so far, I’m inclined(趋向 于)to view this tend as a blessing(好事)或者curse (坏 事).Therefore, I believe, the current trend should be encouraged rather than discouraged or even b anned(禁止)。(如果是坏现象,就写: Therefore, I believe, the current trend should be discouraged or even banned. 【写作常用名词及动词表达法辨认及掌握(背诵记忆)】 1、smoothly cooperate with……: 与……顺利合作 2spend precious time as well as energy in……: 花 费宝贵时间和精力做…… 3、skillfully handle: 熟练地处理 4、positively(或optimistically或bravely) face such social phenomenon 积极(或乐观或勇敢) 面对这个社会现象 5 in the fiercely competitive modern social在竞争 激励的现代社会中 6、 learn to distinguish the advantage as well as disa dvantage of……: 学会区分……的优点和缺点 7、positively offer excellent service for……: 为…… 积极地提供优质服务 8、offer(或set up或establish) brilliant examples for……: 为……树立杰出的榜样9、 lay solid foundation for……: 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10、bravely accept the challenge of……: 勇敢地接 受……的挑战 11adapt to social rapid development as soon as p ossible 尽快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12、bring about serious(或profounding) influence on: 给-带来严重(或深远的)影响 13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to smoothly solve su ch tough problem: 采取有效措施来顺利解决这个棘手 难题 14have widespread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rich social communication experience拥 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和丰富的社交经验 15deeply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interior reas on behind it 深入地归纳和总结其内在原因 【作文之句型模板】 〓.表示原因〓 1)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is.2) The reasons for this are as follows.例: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that hav e taken place in our life.Firstly,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Secondly, most people are well paid,and they can afford what they need or like.Last but not least, more and more people prefer to enjoy modern life . 〓表示好处〓 1)It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2) I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us.例: Books are like friends.They can help us know th e world better, and they can open our minds and widen our horiz ons.Therefore, reading extensively is of great benefit to us. 3.表示坏处 1)It has the following disadvantages 2) It is harmful to us.例:However, everything divides into two.Television can also b e harmful to us.It can do harm to our health and make us lazy if we spend too much time watchin g television. 〓表示重要、必要、困难、方便、可能〓 1)It is important(necessary,difficult, convenient,possible)for sb.to do sth.2)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例: Computers are now being used everywhere, whether in the government, in schools or in business.Soon,computers will be found in every home, too.We have good reason to say that computer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 fe and we have stepped into the Computer Age. 〓表示措施〓 1)We should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2)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overcome(conquer) the difficulties.例: The housing problem that we are confronted wit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refore, we must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it . 〓表示变化〓 1) Som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ast five y ears. 2) The computer has brought about many changes in education.例: Som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people’ s diet in the past five years.The major reasons f or these changes are not far to seek.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switching from grain t o meat for protein, and from fruit and vegetable to milk for vitamins . 〓表示事实、现状〓 1)We cannot ignore the fact that... 2)However,that’s not the case 例: We cannot ignore the fact that industrialization bri ngs with it the problems of pollution.To solve th ese problems,we can start by educating the pub lic about the hazards of pollution.The governmen t on its part should also design stricter laws to pr omote a cleaner environment. 〓表示比较〓 1)Compared with A,B... 2)I prefer to read rather than watch TV.例: Compared with cars, bicycles have several advantages besides being af fordable.Firstly, they do not consume natural resources of petrole um.Secondly, they do not cause the pollution problem.Last but not least,they contribute to people’ s health by giving them due physical exercise. 〓表示数量〓 1)…has increased(decreased)from...to... 2) The population in this city has now increased (d ecreased)to 800,000.例: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standard,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s income spent on food has decreased while that spent on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表示看法〓 1)People have(take,adopt,assume) different attitudes / opinions towards sth.2)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Others argue that... 例: 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ailure.So me believe that failure leads to success.Every failure they experience translates into a greater c hance of success at their renewed endeavor.How ever,others are easily discouraged by failures a nd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category of losers.

高中议论文作文600字三篇

高中议论文作文600字三篇 【篇一】角度决定人生 生命,由时间的洗礼、世事的磨砺、知识的积累和那不同的人生观交织、会聚、融合,变幻出一幅幅无与伦比的人生画卷,沸腾的如日中之阳,潇洒的如丝丝春雨,神秘的如星阵,奇妙的如那五彩缤纷的彩虹。 我说:事业决定空间,高度决定思想,角度决定人生。 正如马克·吐温说:“所有的雨都会停。” 一个人的命运。 是什么决定了他们两个人不同的回答? 一个山洞前止步。回头,只是茫然。“我们在哪里?” “努力加油”;钓不上鱼的时候,我想: …… 【篇二】站直了做人 生易,死却难,因为有千千万万个不能死的原因;人,欲做人易,欲站直了做人,却难…… 做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做虚伪的人,另一种则是做一个“坦荡荡”的人。两者的区别虽然很大,但如果只从表面 上来看的话,是无法分辨的,于是便要我们深入了解。要想深入了解人,着实不易,更何况人心叵测,谁也不能读懂人的内心。 所以,做人,是做一个虚伪之人,还是一个坦荡的人,全凭自己的意识决定,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让别人知晓自己。古今中外,多少道貌岸然的人,想要将自己的内心的阴暗掩盖,却还是被自己的言行所“出卖”,曝光

于世人眼前。正如三国争霸中野心勃勃的曹操,不论自己曾经杀过多少敌将,打胜多少战役,他依然是那个曹操,表面上表现出对国家君主的忠心不二,内心却依旧想着王位,只是他明白,兵权再大,也抵不过民众,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蠢事怎会去做,便偃旗息鼓,暗流涌动。 有一种人,选择了做正直坦荡的人,他要站直了做人,做一个成功的人,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在纷纷扰扰的浊世中,把握人格的底线,站直了做人呢? 楚大夫沉吟江畔,至死不悔;陶渊明封印辞官,饮酒采菊;朱自清拒绝“美粉”,毅然决然…… 纵使受尽排挤,颠沛流离,屈原仍不移高尚之志,这是他的坚定;纵然生活清苦,粗布*,陶渊明也不为五斗米 折腰,这是他的志气;纵然忍饥挨饿,贫病交加,朱自清也不吃美国的救济面,这是他的气节。在他们的一番坚守中, 迁客* 顶天形象。 人,欲做人易,欲站直了做人,却难…… 【篇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学习”。 * “大错误”,可是,“大错误”却没有掩 盖住*在抗日战争和建立新中国时,作出的伟大贡献。人们依然敬他爱他。因为人们放宽眼光,他们知道世界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会犯错。 我之见,瑕不掩瑜,因为他的才略。 若把麻子希特勒必做块美玉,那么他一定是一块光芒四射的美玉,虽说他使世界陷入水深火热,但其貌不扬的他差点征服全世界的才略、胆识,令人油生敬畏。依我而言,他是个军事人才,希特勒没有因为他是麻子,而失去半分魅力。 我之见,瑕可掩瑜是无稽之谈,认为瑕可以掩瑜之人,目光短浅。

高三百校联盟联考作文:写辩论词,学会反驳

2020高三百校联盟联考作文:写辩论词,学会反驳 一、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深圳某知名中学公布了2019年拟聘教师名单。35名新聘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份“豪华版”的新聘教师名单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发出“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原来是去深圳教书了”“本科毕业的我,看完瑟瑟发抖”之类的调侃。某中学高三年级将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请你为正方或者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二、命题方向 自主发展:勤于反思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三、审题 (一)限制性 1.立意限制。本作文题任务驱动性强,立意限制严格。题目所设置的背景为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要求考生为正方或者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而从辩论一方出发写辩论词,立意只能有一个,正方观点即“顶尖名校毕

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大材小用”,或反方观点“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不算大材小用”。抛开这两个立意任意发挥都算跑题。 2.内容限制。考生写作的内容必须围绕辩论赛展开,要站在正方或者反方的角度立意行文。写作的内容必须有极强的针对性,紧紧围绕几组关键词: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大材小用。不论选择哪一方,必须围绕这几组关键词展开辩论。“社会关注”“网友调侃”的立足点都是顶尖名校毕业生该不该去中小学从教。如果断章取义,看到网友的调侃,就写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则属于跑题。 3.文体限制。这是一道辩论赛反驳陈词类的作文,本质上属于议论文。材料规定考生只能从正方或者反方任意一方的角度展开辩论,很明显,考生必须以对方的观点为靶子进行反驳。因此,考生作答时,必须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做到观点明晰、论证有理有据。 4.写作主体和写作对象限制。辩论会是高三年级开展的,高三学生正面临高考以及几年后择业等问题,因此应该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角度,围绕名校高材生中学从教的问题展开思考辩论,展现新时代青年对人生职业的规划意识,对社会的关注意识,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参与意识。所以写作是要有身份带入意识和辩论场景下的读者意识的。 (二)开放性 1.观点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自由选择正方或者反方来行文。这能让大多数考生有话说,不至于泛泛而言、言之无物。

辩论会作文(20篇)

辩论会作文(20篇) 辩论会作文第1篇: 辩论会 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辩论会,没想到升入五年级,学完了第一组课文后,教师组织我们也举行了一次辩论会。 我们辩论的主题是“开卷是否有益”。教师从毛遂自荐的同学们中选了六位分别担任正反方辩手。 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六位辩手走上讲台,规规矩矩地分立两边,开始了辩论。 第一轮,六位辩手有的用名人名言论证自我的观点,有的用切身体会论证自我的观点,有的则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自我的观点。也许是准备不充分,也许是从来没有上台辩论过,六位选手的声音都不洪亮,语速都有点过快,我们屏息疑神也听得不太清楚。 六位辩手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江怡鹏。因为在第二轮辩论中,仅有他敢于反驳。他用“营养品也有过期的”,有力地回击了范彦辰引用的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一点让大家感到耳目一新。 辩论进行到第二轮,就进行不下去了。于是教师作了一个小结。她说,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地方用适宜的方法看适宜的书,开卷肯定是有益的,否则就未必有益。期望同学们好开卷、开好卷…… 这次辩论会上,虽然没有出现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激烈场面,可是这是我们走上讲台的开始,

相信经过勤学苦练,我们必须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辩论会作文第2篇: 今日上午第一节语文课,我们的教室里洋溢着紧张的气氛,大家都在议论今日哪一方会赢。因为王教师在黑板上写着七个大字:“开卷有益”辩论会。一二大组是正方,三四大组是反方。双方一下了进入临战状态。 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过后,王教师就大声宣布“五年级3班读书辩论会开始,有请正方的代表,反方的代表,做好准备,请上台。 王教师话音刚落,正方的“铁嘴”常心怡说:“杜甫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们想想看爱迪生,他不看书,可能发明出明亮的电灯吗所以说开卷有益是有益的。“顿时,我们正方责责赞叹,我作为正方的队员,也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仿佛一个大了胜仗的士兵扬眉吐气。 反方的同学也毫不示弱,皱遨远就笑嘻嘻地说:“你们明白爱迪生看得是黄色小书还是获得知识的书呢“正方的骆清晖就严肃地说:”伟大的毛泽东,他有好多的事情,可是他有一丝空闲的时间,就捧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所以开卷有益是有益的…… 紧张的气氛被打破了,教室一下字变得火暴起来,双方你一言,我一言辩论得十分激烈,像是大起了仗…… 最终,还是王教师收了场。首先,他肯定了我们双方的准备充分。然后,他对我们说:“你们已经长大了,不能够看一些黄色小说了,你们勤奋读书,放开眼光,读一些有深

辩论式议论文模板

辩论式议论文 模板(一) Some people believe (argue, recognize, think) that 观点1.But other people take an opposite side. They firmly believe that 观点2. As for me, I agree to the former /latter idea. There are a dozen of reasons behind my belief. First of all, 论据1.More importantly, 论据2. Most important of all, 论据3. In summary, 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m supposed to 表决心.或From above,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模板(二)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about X. 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观点1,while others point out that 观点2.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ormer/latter opinion holds more weight. For one thing, 论据1.For another, 论据2. Last but not the least, 论据3. To conclude, 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n supposed to 表决心.或From above ,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模板(三) There is no consensus of opinions among people about X(争论的焦点)。Some people are of the view that 观点1,while others take an opposite side, firmly believing that 观点 2.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ormer/latter notion is preferable in many senses. The reasons are obvious.

初三议论文 : 流量_650字

初三议论文:流量_650字 从砖头机变成现在多样化的智能机,人家也挺不容易。瞧—— 低头族又来啦! “我的流量又没了,这个月怎么过啊!”这个定是很多低头族朋 友的苦恼吧。 他们在车上,地铁上,大街上,沙发上,无时无刻不拿着手机。 厂商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所以,就有了流量这要人受的玩意儿。 或许,对于低头族来说,流量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没有了它, 世界似乎就从此断了信号。 这难道不是手机带来的黑雾吗? 手机,能够把全世界都串起来,可想它的派头是有多大。于是, 它自不过然地就溜进了学校,办公室,工厂以及各大商店。 要是每个人都停止了工作,地球或许就不转了。不过现在,似乎 有点儿这样的趋势。还好,钱更重要,还能暂时压住手机的嚣张气焰。 但是,这玩意儿已经在人们心中扎根儿了,流量,也成了大家心 心念念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一个恶性循环——花钱包流量,用完了又去买。买 了用,用了买。 而这些钱不探究它真正是进了谁的口袋,就表面上来看,它们全 都进了游戏里面了。 游戏嘛,完了就完了,钱也这么不明不白地完了;微信呢,花钱 去交朋友,还尽是招来一些莫名其妙的损友。 流量看似是手机的附赠品,实际上仅仅小钱钓大钱。而它的根源,还是手机本身。

手机闯进人们的生活,你不觉得再新鲜的空气里都有了辐射了吗?也倒不如说,生活处处都是隐形的高压线,随时都会“触电”。仅仅 我们太麻木,已经感觉不到了。 这是一个黑洞,一批一批的人们往里跳,又有几个人能绕道而行? 而一旦下去了,就出不来了,只会越陷越深。 你感觉到的,是手机带给你的消遣;你感觉不到的,是生命的倒 计时。 什么时候,你的视线离开手机,离开屏幕,请认真地看看时间。 流量,流走的是岁月年华。 初三:陈佳琳

描写辩论会的作文500字

描写辩论会的作文500字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我们班上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 首先,主持人魏京京、明曜辰用响亮的声音宣布了这场辩论会的开始:“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围绕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展开一场辩论会。下面请双方辩友各自开场陈述。” 这次辩论会,我的立场是站在反方——科技发展弊大于利。先有正方(科技发展利大于弊。)发言。正方的一辩王小龙站起来自信满满地说道:“我方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人类生存方式,20万年前与10万年前,不会有太大的改变;3000年前与20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今人与古人其实早已今非昔比……”呵呵,观点不够明确。我方辩友韩明慧不假思索地说:“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科技在不断发展,促进着社会的进步,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因此我方认为:科技发展弊大于利。”我方辩友立即因韩明慧这段精彩的表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时正方辩

友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对方辩友,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哪里有交 通工具,哪里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我在心里窃喜到,这下可抓住了你们的把柄。于是,我反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身体素质已大不如从前,人类已经不再依赖自己的两条腿,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我方响起了雷 鸣般的掌声。 “好,刚才双方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陈述,接下来进行自由辩论环节。”主持人说道。 正方辩友提出了问题:“千年梦是怎样圆的?是科技的发达;通 讯的便捷是什么得来的?是科技的发达。如果说科技的发展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发明家要将自己宝贵的一生献给科学?”我从容不迫地站起来,一脸的淡定,他胸有成竹地答道:“科技虽然 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但是却无形的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方辩友立即反驳……辩论会就这样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我们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以辩论赛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以辩论赛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以下是关于以辩论赛为话题的作文800字,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以辩论赛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有关狗尾巴草的辩论 狗尾巴草是一种很不起眼的野草,可就是这种平时不入眼的野草,竟然在我们班挑起了一场论战。 星期三下午,黄老师带领我们到校园的草地上观察狗尾巴草,然后让大家分成两队:喜欢狗尾巴草的为正方,不喜欢狗尾巴草的为反方。然后查阅有关狗尾巴草的资料,用充足的理由驳倒对方。 星期五下午,同学们信心十足地来到教室,黄老师成了本场辩论的主持人。我属于正方,首先由我方的陈菲同学出场。她自信地扫视了全场一眼,拿出一个用狗尾巴草编成的小狗给大家看,并胸有成竹地说:“我喜欢狗尾巴草,用它可以编一些毛茸茸的小狗、小猫、小兔等饰品,摆放在家里可供赏玩,这叫低投入高享受。” 反方同学张超听后,“腾”地一下站起来,咄咄逼人地说:“对方辩友,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狗尾巴草是一种破坏庄稼的野草。狗尾巴草长在庄稼地里,吸收了土壤中的养分,庄 ·

稼就没有好的收成。联合国的有关数据表明……”张超不仅巧舌如簧,还引经据典,看来是有备而来!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当狗尾巴草长在庄稼地里时,会被勤劳的农民伯伯锄掉,这样就不会影响庄稼的收成了。你们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据《本草纲目》记载,狗尾巴草还可以人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陈菲毫不示弱,据理力争地反驳。 张超岂肯善罢甘休,接着说:“对方辩友,你这样说不对。当风吹过时,狗尾巴草上的毛毛就会到处乱飞。我出去玩时,毛毛飞到我身上,皮肤上起了好多小疙瘩,现在还没有下去。” 这时,一位同学从容不迫地站起来一字一顿地说:“难道你就不能做个不顽皮的孩子吗?”这位同学的反问引起一阵笑声。正当大家跃跃欲试时,我方辩手站起来说:“我喜欢狗尾巴草,因为它的生命力很强,只要一点水和土就能生长。”我也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慷慨陈词:“我喜欢狗尾巴草,因为狗尾巴草锯齿般的叶子启发鲁班发明了锯子,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反方万万没有想到我们准备如此充分,正当他们冥思苦想对策的时候,老师宣布时间到了。 我方最终取得了这场辩论的胜利。 ·

英语作文辩论式

英语作文辩论式 模版1 Some people believe(argue,recognize,think)that观点1.But other people take an opposite side.They firmly believe that观点2.As for me, I agree to the former/latter idea. There are a dozen of reasons behind my belief.First of all,论据1. More importantly,论据2. Most important of all,论据3. In summary,总结观点.As a college student,I am supposed to表决心.或From above,we can predict that预测. 模版2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about X.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观点1,while others point out that观点2.As far as I am concerned,the former/latter opinion holds more weight. For one thing,论据1. For another,论据2. Last but not the least,论据3. To conclude,总结观点.As a college student,I am supposed to表决心.或From above,we can predict that预测. 模版3 There is no consensus一致of opinions among people about X(争论的焦点)。Some people are of the view that观点1,while others take an opposite side,firmly believing that观点2。As far as I am concerned,the former/latter notion(观念)is preferable in many senses.The reasons are obvious. First of all,论据1。 Furthermore,论据2。 Among all of the supporting evidences,one is the strongest.That is,论据3。 A natural conclusion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is that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I am supposed to表决心.或From above,we can predict that预测 常用句型:

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作文800字

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作文800字 今天开展的关于“生活中善意的谎言是否有必要”一题辩论赛,真可谓是针尖对麦芒,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精彩!” 上课后开始了,教室里霎时静得出奇,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仔细一闻还有一股硝烟的味道。八位辩手都胸有成竹地捧着资料,庄重地坐上辩论席,神情紧张又兴奋,一个个摩拳擦掌畅所欲言呢! 是正方一辩举的例子更说服了对手,还是反方为了抓住诚信的本质来说明谎言的本质?大家都个个口齿伶俐,说起来滔滔不绝,与敌方针锋相对。正方二辩说,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意的,是能为他人着想的,能给予别人自信的;而反方三辩马上又站起来,善意的谎言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不能肯定结果一定是好的;而正方四辩说,如果善意的谎言把握好分寸,抓握好度,那结果也是好的,我一听,觉得反方要马失前蹄了,因为我们把善意的慌言的意义已经说明得一清二楚了。然而,反方二辩可真是一个能言善辩的的辩论好手,立刻不慌不忙地对正方反驳道:“有时也可以把直接的语言变成委婉的言语,没有必要一定要说善意的慌言呀!”我忐忑不安地想:“他们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面对反方的伶牙俐齿已经受够的了……是要继续吗?我们急得哑可无言,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一场唇枪舌战正处于高潮中。辩手们已经不是初始的羞涩心情,变成了眉头紧锁,拳头紧握的样子。有人在苦思冥想,有人巧舌如簧,妙语连珠,还有人暗暗赞叹,……每位观众都屏吸凝视,心中是怦怦直跳的心跳声,双眼齐唰唰地观看,聚精会神,场上只有激烈的辩论声。那时,我心中也正暗暗地佩服着他们的口才,也在思考:谎言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撒了善意的谎言,那要用更多的谎言去弥补呀!这时,脑中冒出了各种各样的奇妙想法,耐人寻味! 通过这次精彩的辩论赛,我对”善意的谎言”又有了新看法,善意的谎言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有可能会使人皆大欢喜,也有可能会让人感觉受到欺骗。是要建立在掌握好分寸的情况下编制的,要用在他们有必要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