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汇总

1

第七章《力》笔记

2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点,一是3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4

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5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马拉车时,车也在拉马;再比如人6

推墙时,墙也在推人;这样的叫做一对相互作用力,一对相互作用力互7

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一对平衡力的受8

力物体是同一物体,也不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9

3、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同10

时也在吸引磁铁);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产生了力的作用,比如两块并排11

放着的砖(两砖之间没有挤压)。

12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都能13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就是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力的三要素,一般14

画图顺序是先画力的作用点(最好画在受力物体重心上),在画力的方向,最15

后在箭头附近写明所画力的符号及大小。

16

5、如果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力一定不平衡。原因方向不相17

反。

18

6、物体受力时都会发生形变,有的物体在不受力时会恢复原来形状,这种19

性质叫弹性,这个过程叫弹性形变,比如弹簧、直尺、撑杆、气球;

20

还有的物体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状,这样的性质叫塑性,比如橡皮泥。21

7、在物理学中,我们是利用力产生的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国际22

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23

力计的原理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24

8、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一是应轻轻来回拉动它的挂钩几次,这样25

做的目的是让弹簧自由伸缩。二是要观察量程,使用时不能超过其量26

程。三是要认清分度值,读数时其分度值一般不为0.1 N。

27

9、生活中的测力计有握力计、弹簧秤、托盘称。

28

10、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29

利用这一性质可制成重垂线,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制成30

来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水平。

31

1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重32

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形状规则且质量分33

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34

12、g=10N/Kg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0N 。物体35

所受的重力和其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36

G=mg。注意实验结论是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不是质量与重力成正比,顺序37

不能颠倒。

38

13、重力与质量的区别:(1)含义不同:重力是力的一种,质量是物质的39

多少;(2)单位不同:重力单位是N,质量单位是Kg;(3)变化不同:重力40

在月球变小,在太空为0,质量在月球、太空都不变。(4)称量工具不同:41

重力用弹簧测力计,质量用天平和秤,秤一般是测质量的,但天平和秤是利42

用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测量的。还要注意:不能写1Kg=10N,应该是写43

公式,代入数据,算出结果,例如:G=mg=2 Kg×10N/Kg=20 N

44

14、用悬挂法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45

的原理,至少要在物体的不同部分悬挂两次。

46

15、踢出去的足球、推出去的铅球、射出去的子弹等类似的物体在空中运47

动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此时物体不受踢力、推力,若不计空气阻48

力,则只受重力作用。画力的示意图时要注意分析物体受什么力,严禁49

多画或少画。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完整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及习题总结

第七章力 【考点一】力 1、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理解: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②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若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但是没有相互推、拉、提、压等作用也不会产生力,如放在墙角、紧贴墙面的书桌与墙面之间虽然相互接触,却没有力的作用。 (3)力的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 F 表示。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 (4)常见力的估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一瓶矿泉水的重力约为50N。一个中学生的重力大约500N。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注: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2. 运动快慢(速度大小)的变化; 3.运动方向的变化;以上三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改变其中的任意一个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3)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 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 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 端。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 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

人教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大全

人教初中物理第七章力 知识点大全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知识点1:力 1.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和表示符号: (1)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托起一个鸡蛋大约是1N。 (2)力的表示符号:F。 4.补充: (1)一个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即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接触力:推力、拉力、阻力、摩擦力等),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非接触力:磁力、重力)。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 1.意义: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存在。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例子: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子: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内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作用效果。 2.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知识点4:弹力 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3.影响因素: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越大。(弹力大小的定性) 4.补充: (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知识点5:弹簧测力计 1.概念: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 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即在一定 的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和与弹簧的形变量成 正比) 3.种类:盒型弹簧测力计、圆筒型弹簧测力 计。 4.补充: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十三章内能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初三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答案

运动和力测试题 知识与技能(共72分) (1~14题每题2分,15~20题每空1分,共42分) 1.骑自行车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他选的参照物是 ( ) A .地面 B .自行车 C .树木 D .房屋 2.关于参照物,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参照物必须是静止的物体 B .参照物必须是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 C .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 D .同一物体,选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3.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的运动速度越大 B .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它的运动速度越大 C .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 .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飞行时用手抓住了一颗德国子弹,这个飞行员能很容易地抓住子弹的原因是 ( ) A .飞行员飞行的速度不大 B .子弹飞行的速度不大 C .子弹相对于飞行员的速度不大 D .以上都有可能 5.一辆汽车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 ) A .通过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B .通过路程越短,速度就越大 C .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大 D .速度与通过路程的长短和运动时间无关 6.甲、乙、丙三个人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 甲=10.8km/h 、v 乙=0.2km/min 、v 丙=2.8m/s ,这三个人运动速度数值之间的关系是 ( ) A .v 甲>v 乙>v 丙 B .v 乙>v 甲>v 丙 C .v 丙>v 甲>v 乙 D .v 甲>v 丙>v 乙 7.子弹从枪口射出后,还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 ( ) A .子弹受到火药燃气的推力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解析 一、运动和力 1.盐城市区支付宝共享单车几乎遍布了每个小区,极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自行车上为了减小摩擦的地方是 A.自行车把手为橡胶材质B.自行车轮胎上刻有凹凸的花纹 C.在自行车轮轴处加润滑油D.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自行车的车把为橡胶材质,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这是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自行车的轴承中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可以减小摩擦,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刹车时用力捏闸,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2.小明同学喜欢动手用简易器材探究物理问题.某天,他用一块较长的木板N与木块M 及弹簧测力计,按如下方法研究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因素.先将长木板N平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在N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甲;然后再将N支起,仍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沿N斜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乙.对小明同学的实验讨论正确的是() A.两次M所受滑动摩擦力f甲<f乙 B.小明实验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C.乙情况弹簧秤的示数等于f乙 D.小明实验时控制相同的量是接触面积大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甲在水平面上移动,乙在斜面上运动,则甲的压力大于乙的压力,所以甲中受到的摩擦力大于乙中受到的摩擦力.所以A错误;

B.两次实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所以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因此B正确; C.在乙中,拉力不仅要克服摩擦力的大小,还要克服重力,所以拉力大小大于摩擦力.所以C错误; D.这两次实验中,控制的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所以D错误. 3.在水平面上有甲、乙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某段时间内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这段时间内甲、乙两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是 A.两物体都受平衡力作用 B.两物体都受非平衡力作用 C.甲受非平衡力作用,乙受平衡力作用 D.甲受平衡力作用,乙受非平衡力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大小不变,因此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作用; 乙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因此乙做变速直线运动,乙受非平衡力作用; 故D正确. 4.如图所示,单摆中的小球在ABC间不停地往复运动,如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小球在A、C处的势能最大 B.小球在B处只受重力作用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知识点归纳 第1节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符号F 2、单位: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有1N 3、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③接触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都可能有力的作用 4、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指: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 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受力物体上),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相互作用力特点: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第2节弹力 1、弹性和塑性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施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并发生弹性形变 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 5、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6、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答:(1)“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 (2)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3)使用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施力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3、重量:重力的大小。 4、重力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运动和力 1.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中物体A均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大小均为F B.甲、乙两图中物体B所受摩擦力大小均为F C.甲图中物体A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0,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为F D.乙图中物体A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为0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甲乙两图在研究物体A所受摩擦力时,把AB看做一个整体研究,则整个物体都受到一个向右的拉力,而物体又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均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A符合题意;B甲图中物体B随A一起匀速运动,B此时不受到摩擦力,否则B不能匀速运动,B不符合题意;C通过A的分析可以判断C不符合题意;D根据乙图中B匀速直线运动,而B受到一个向右的拉力,所以B一定受到一个向左的大小等于F的摩擦力.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2.如图所示,物体甲放置在水平的地面上,物体乙放置在甲的上表面,用水平向右的力F拉物体乙时,甲、乙两物体始终保持静止,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乙物体只受到拉力、重力、甲对乙的支持力的作用 B.乙物体只受到拉力、重力、甲对乙的支持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 C.甲物体只受到重力、地面对甲的支持力、乙对甲的压力以及地面对甲的摩擦力的作用D.把甲、乙两个物体看成一个物体,则该物体只受到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 A、B.乙物体静止,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甲对乙的支持力;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甲对一的摩擦力。即乙物体受到四个力作用。故A错误,B正确。 C.因甲对乙有摩擦力,则乙对甲也有摩擦力,所以甲物体除了受到重力、地面对甲的支持力、乙对甲的压力以及地面对甲的摩擦力之外,还受到乙对甲的摩擦力。故C错误。D.把甲、乙两个物体看成一个物体,则该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故D错误。

(word完整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测试题

《力》测试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 1、在下面所指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A.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C.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D.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放在支持面上的物体,其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与支持面垂直 B. 树上的苹果在下落时受到重力,落到地面后静止时不受重力作用 C.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D. 地球吸引物体,物体不吸引地球 4、如图所示,关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5、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1)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2)篮球撞击在蓝板上被弹回 (3)用力握小皮球,皮球变瘪(4)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的满天飞舞 A、(1)(2) B、(2)(3) C、(3)(4) D、(2)(4) 6、下列物体中没有弹力存在的是() A、没有发生形变的弹簧 B、拧紧的钟表发条 C、竖直悬挂着钩码的弹簧 D、拉开的弓 7、(2009?天水)体育课上用了多年的铅球,其表面磨损了一些,但没有发生变化的是铅球的()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重力 8、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人对跳板的压力手对弓的拉力 手对弹簧的拉力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 A B C D

A、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不再受重力的作用 B、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表演起来更惊险好看 C、汽车在斜坡上行驶,它受到的重力垂直于坡面 D、玩具“不倒翁”不倒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重心很低 9、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所测量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B、使用前轻轻拉动挂钩来回几次 C、使用前应较零 D、使用时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拉着 10、投篮球时,当篮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若不计空气阻力,篮球() A、只受到手的推力 B、受到重力和推力 C、只受到重力 D、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11、欢欢用力提起一桶水,他对水桶施加了一个拉力,此时水桶对欢欢的手也加了一个拉力,这两个力的() A、大小相同 B、方向相同 C、大小和作用点相同 D、三要素相同 12、下列情况中产生的力,哪些不是弹力() A、手轻压钢条,使钢条变弯一些 B、脚踩饮料瓶,将它踩瘪 C、手轻拉弹簧,弹簧伸长些 D、运动员拉开弓,准备射箭 13、甲乙两人受到的重力之比是5:4,甲乙的质量比是() A、5:4 B、4:5 C、5:9 D、9:5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攻门,球飞入网窝。这时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运动员的头也感到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以上事实说明:。 2、网球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了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二是力的作用是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改变,表明了力的作用效果还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3、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的道理制成的,用它可以直接检验墙壁是否. 4、某一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指在0.1N的刻度上,某同学没有校零,就用该弹簧测力计测一个3N的力,测得的结果为_______N。 5、人推车,车从静止变为运动。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重物挂在一根弹簧下面,弹簧被拉长,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6、用扳手拧螺母时,不仅要考虑到作用在扳手上的力的大小,还要考虑 力的和,因为它们都影响的作用效果。 7、质量是10 kg的木块放在斜面上,则它受到的重力大小是___ _N,方向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 _,受力物体是____ . 8、重5 N的电灯,由灯绳吊着在竖直方向静止不动,电灯受_____力和_____力作用,施力物体分别是______和 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 .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测试题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只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D、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2、坐在行驶汽车中的小明,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A、路面 B、路旁的电线杆 C、小明身旁的座椅 D、迎面而来的汽车 3、某同学骑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4s内通过40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2s内的速度是( ) A、40m/s B、20 m/s C、10 m/s D、5 m/s 4、在长江三峡,有一支漂流探险队乘橡皮船顺水下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B、以船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C、以人为参照物,岸边的树是运动的 D、以江水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 5、某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 ( ) A、一枝铅笔的直径是7 B、茶杯的高度是100 C、物理书的长度是 2、52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 76、寓言<<龟兔赛跑>>中说,兔子在和乌龟赛跑的过程中,因为骄傲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时,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在整场比赛过程中(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A、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当它由运动变为静止时才有惯性 B、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并且这两个力三要素相同,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

C、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站在车上的人在水平方向一定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 8、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直接由猜想得到的 B、直接由日常经验得到的 C、直接由实验得到的 D、通过分析事实、概括、推理得出的 9、起重机吊着货物时,货物所受重力G和拉力F之间的关系为( ) A、货物匀速上升时,F>G B、货物匀速下降时F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七章力 NO:4 第七章《力》单元复习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概念;会设计实验,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物体质量与重力关系式,并会用公式G=mg进行计算 (3)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知识梳理】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一个力的产生有且仅有个物体。其中一个叫,另一个叫。 2.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也可以使用物体的发生改变。 3.脚踢足球,球滚动了。这个过程中施力物体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同时脚感觉到了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这说明了。 4.力的、和并称力的三要素。 5.我们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二、《弹力》 1.手压气球,气球会发生。说明。松开手后,气球会自动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这种形变叫做。手同时也感觉到了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

2.弹性限度: 3.测量力的工具是。其工作原理是。 4.弹簧测力计的主要结构:、、、。 5.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注意项: (1)要注意观察、和。 (2)如果指针不在“0”刻度线上,要先。 (3)使用时要保持弹簧伸长的方向和力的方向在。这是防止而产生较大的偏差。 (4)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 7.势能包括和。 三、《重力》 1.重力的产生: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所以说物体的重力是由而产生的,因此,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2.重力通常用符号表示,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与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其比值g=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3.重力的方向是的。就是应用了这个知识。4.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对规则均匀的物体而言,重心一般就是它的几何中心,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法来确定。不倒翁为什么能不倒主要是因为它的,重心越越稳。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2013最新改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十三章热与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就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就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 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 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 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与,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与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与其她形式的能(主要就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就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就是焦耳。(热量就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就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就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就是能量而不就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 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就是等效的。 第三节比热容 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试题经典及解析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运动和力 1.在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时,老师和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对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时,小车可以从斜面上任何位置开始下滑 B.实验现象表明,物体受到的力越小,越容易静止 C.运动的小车会停下,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根据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实验中,我们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目地是为了让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都相同,便于比较,故A错误; B.实验表明:小车在木板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摩擦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越不容易静止,故B错误; C.实验中运动的小车会停下来,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 D.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慢。由此推理得出: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故D错误。 故选C。 2.有关“合力”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合力是从力作用效果上考虑的 B.合力的大小总比分力大 C.合力的大小可以小于任何一个分力 D.考虑合力时不用再考虑各分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合力是指该力的作用效果与分力的效果相同,即合力是从力的作用效果上考虑的,故A正确; B.合力可能小于任一分力,如一力大小为3N,另一力大小为5N,而两力的方向相反,

则二力的合力应为2N,小于任一分力,故B错误; C.由B项分析可知,合力的大小可以小于任一分力,故C正确; D.因合力与分力存在等效替代的规律,故分析合力时,就不能再分析各分力了,故D正确; 3.如图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球B被小球A水平撞击,撞击瞬间A球反弹,同时B 球开始运动,然后慢慢停下来,B球停下来的原因是() A.B球失去惯性B.B球受到的推力小于阻力 C.B球受到的推力慢慢减小D.B球在水平方向上受到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任何物体任何情况都具有惯性,A错误; B.B球在运动过程中,不受推力,B错误; C.B球在运动过程中,不受推力,C错误;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B球慢慢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D正确。 4.如图,小明先后沿杆和绳匀速向上爬,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明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竖直向下 B.小明沿绳匀速向上爬时受到的摩擦力大于重力 C.小明沿绳时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沿杆时受到的摩檫力 D.若小明分别沿杆和绳匀速下滑时,小明对绳的压力大于对杆的压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小明沿杆或绳匀速向上爬,他受到摩擦力与重力平衡,方向相反,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故A错误; BC.小明沿杆或绳匀速向上爬,他受到摩擦力与重力平衡,大小相等,所以摩擦力等于重力,故B错误,C正确;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物理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G=mg m:质量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ρ=m/V m:质量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 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2L2 F1:动力L1:动力臂 F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机械功W (J)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机械效率η= ×100% 功率P (w)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物理量单位公式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m 千克kg m=pv 温度t 摄氏度°C 速度v 米/秒m/s v=s/t 密度p 千克/米3kg/m3p=m/v 力(重力)F 牛顿(牛)N G=mg 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 功W 焦耳(焦)J W=Fs

(物理)初中物理运动和力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物理)初中物理运动和力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运动和力 1.如图所示,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木块将向左倾倒 B.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与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地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如果小车突然停止,木块下部由于摩擦速度减小,而木块上部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右运动,所以会向右倾倒,故A错误; B.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木块受到的重力,二力方向相同,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与木块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 D.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地面对小车的支持力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2.如图所示,物体甲放置在水平的地面上,物体乙放置在甲的上表面,用水平向右的力F拉物体乙时,甲、乙两物体始终保持静止,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乙物体只受到拉力、重力、甲对乙的支持力的作用 B.乙物体只受到拉力、重力、甲对乙的支持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 C.甲物体只受到重力、地面对甲的支持力、乙对甲的压力以及地面对甲的摩擦力的作用D.把甲、乙两个物体看成一个物体,则该物体只受到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 A、B.乙物体静止,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甲对乙的支持力;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甲对一的摩擦力。即乙物体受到四个力作用。故A错误,B正确。 C.因甲对乙有摩擦力,则乙对甲也有摩擦力,所以甲物体除了受到重力、地面对甲的支持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力》笔记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点,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马拉车时,车也在拉马;再比如人推墙时,墙也在推人;这样的叫做一对相互作用力,一对相互作用力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一对平衡力的受力物体是同一物体,也不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3、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同时也在吸引磁铁);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产生了力的作用,比如两块并排放着的砖(两砖之间没有挤压)。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就是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力的三要素,一般画图顺序是先画力的作用点(最好画在受力物体重心上),在画力的方向,最后在箭头附近写明所画力的符号及大小。 5、如果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力一定不平衡。原因方向不相反。 6、物体受力时都会发生形变,有的物体在不受力时会恢复原来形状,这种性质叫弹性,这个过程叫弹性形变,比如弹簧、直尺、撑杆、气球;还有的物体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状,这样的性质叫塑性,比如橡皮泥。 7、在物理学中,我们是利用力产生的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国际单位制 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8、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一是应轻轻来回拉动它的挂钩几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弹簧自由伸缩。二是要观察量程,使用时不能超过其量程。三是要认清分度值,读数时其分度值一般不为0.1 N。 9、生活中的测力计有握力计、弹簧秤、托盘称。 10、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利用这一性质可制成重垂线,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制成来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水平。 1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重力的作 用点叫重心,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12、g=10N/Kg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0N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其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G=mg。注意实验结论是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不是质量与重力成正比,顺序不能颠倒。 13、重力与质量的区别:(1)含义不同:重力是力的一种,质量是物质的多少; (2)单位不同:重力单位是N,质量单位是Kg;(3)变化不同:重力在月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 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 (2)相对静止 二、运动的快慢 1. 速度 (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 (4)单位:m/s km/h 换算 1m/s=3.6km/h 2. 匀速直线运动 (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 变速运动 (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即 v=s/t 三、长度、时间及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 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4、刻度尺的使用: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 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 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 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还有小时(h)和分(min)1h=60min 1min=60s (2)测量工具: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等 停表:大圈表示一分钟,小圈表示一小时。 6.误差 (1)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 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 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 线段应越长 五、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 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 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六、二力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