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类如何学习

未来人类如何学习
未来人类如何学习

未来人类如何学习

作者:老碳(硅谷堂CEO)人类学习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预先准备型知识,它是基础性的,学了先不用,先存在大脑里,等到用的时候拿出来,当然也可能永远也用不到;另一类是即学即用型知识,是人在需要用到的时候,临时学习的知识。学校教育阶段基本上学习预先准备型知识,在工作阶段学习的主要是即学即用型知识。

我们现有教育体系的学习效率是很低,原因在于没有规划好上面两类知识的学习。在学校阶段,没有把时间完全用于学习基础性知识,而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即学即用型知识,而且其中很多知识,是一辈子也用不到的,比如记忆各种有机物的复杂化学反应,三角函数的各种证明方法,各国的首都等等。很多知识对大部分学习来说,一辈子都不会用到,而极少数将来需要运用这些知识的学生,完全可以在需要时,临时来学习。

互联网使人类的学习获得了革命性工具,它使人类对预先准备型知识的需求量大大降低,大部分的知识变得可以即用即学。大部分情况下,人只要告诉互联网有什么样的知识需求,就能够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得。而且在不久的未来,当人类的学习会变得智能化时,即使学习者不明确知识需求,机器也会主动告诉人需要学习的知识。

在未来的智能学习模式下,人只要把下一步将要进行的生活或者工作内容告诉机器,机器就可以把可能用到的知识传达给人,避免人因为经验和知识不足,而带来的损失。比如你只要告诉机器,你将在明天去徒步,机器就会告诉你所有与徒步相关的知识模块,比如毒蛇咬伤预防、露营知识、防晒知识等等,然后你根据情况选择性学习其中某些知识模块。再比如一位职场新人明天将要入职,告

诉电脑后,电脑将会刚入职时需要注意的事情,如何快速适应新工作等知识告诉他。

机器与人的互动式学习过程中,机器变成了智能的导师,其背后将是一个智能化的“超级知识中心”,这个中心将是一个大数据系统,它会系统地整理人类知识,并智能地筛选出一个人当前需要的知识。

人的一生要应对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能良好地应对它们,一个人必须不停去学习,比如一个人想自助出国旅游,如果他从未出过国,他就必须学习签证、国际机票和住宿预定、制定旅游攻略、异国旅游注意事项等等知识;一个人如果准备装修房屋,他可能需要了解寻找装修公司、监工、验收、入住新房注意事项等等;一个女人如果要生小孩,就要学习怀孕、孕育、养育、教育等等方面的知识。除了重大的人生问题,同时也还有很多人生琐事,比如,明天上午要参加一个工作面试,后天上午有个演讲,下周陪上司宴请重要客户,下个月开始我第一次策划并主持一个创业活动……所有这些事情也需要知识支撑。

假如有一个超级智慧的智者,你只要告诉他“出国旅游”、“装修房屋”、“生小孩”、或者“面试”、“讲演”、“陪上司宴请”等等关键词,他就会以最少且最易懂的语言(可能是文字或者多媒体)告诉你,应对这些的事情时,最关键的步骤有哪些,你应该如何一步步去应对,手把手教你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领。这样就相当于有了一个“超级人生智囊团”,解决你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人生过程,所遇到的一切人生知识问题。支撑这个超级人生智囊团的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大数据中心。这种数据中心以人的出生为起点,以人的死亡为终点,归纳出人生整个过程的主要行为,然后针对全部这些行为给出知识解决方案。

01103039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

课程名称:文学人类学批评(The Criticism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一、课程目的、任务: 理解文学人类学相关的知识内容,掌握文学人类学批评的特点与一般方法,能够运用原始与现代相联系、世界各民族文学相比较的批评方法分析与阐释具体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 二、课程内容: 1、文学人类学批评的方法、内容与特色。 2、原始主义文学批评。 3、神话原型文学批评。 4、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世界性潮流。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1、普适性的理论教学与具体文本的个案分析相结合。 2、学生在阅读理论经典原著的基础上从事运用文学人类学批评方法的具体实践写作。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1、方克强著:《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英】弗雷泽著:《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法】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美】约翰·维克雷编:《神话与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加拿大】诺斯罗普·弗莱著:《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闻一多著:《神话与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考核方式由期中作业与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作业考核占本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六、讲授大纲: 第一章文学人类学批评方法的特色 第一节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原则 第二节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内容 第二章神话原型批评概述 第一节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 第二节神话原型批评的实践 第三章原型意象 第一节原型意象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原型意象 第四章原型题旨 第一节原型题旨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红楼梦》与女神崇拜 第五章原型模式

国民性格之我见解

国民性格之我见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不管受过什么影响,其本质变化不会太大。一个民族亦是如此,中华上下五千年,已经凝聚形成了谦逊奋学、自强不息、忠贞爱国的精神主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稳定中也存在着起伏和细微的变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至今还在蓬勃发展的国度,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后代人生生不息地传承。在原始社会,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实践发现了许多自然规律,并巧妙地通过微小地利用或改变这些规律方便生活。就是这些许许多多的先代经验,多多少少地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使后代人获得一批批宝贵的财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他借鉴原始社会“家天下”的模式,发展成国家,并使自己成为“酋长”的升级版领袖,这一升级,便使得这种模式得到了不可取代的传承,其实到了现代,我们依然是一个最高领导人领导国家的形式,国家主席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只是冠以民主之名罢了。还有一个重要性格是委曲求全,这个在水浒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抗。 上面说了,我们民族性格继承了传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继承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如果一味延续一些性格,没有顺应时代发展,不结合实际,那也是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比如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兴起西学大潮,他们虚心学习先进技术,使得中国很快地发展,也逐渐强大起来了。但是到现在,我们的学习似乎变味了,我们叫这种学习为崇洋媚外,我们学得太多了,快把我们民族之根给抛弃了,我想这也算是悲哀吧。 另外,国民性格也有变化,零零星星地算起来也有太多了,有好有坏的,好的不说,下面谈谈我对部分不好的现状的见解。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1987年10月,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人类学参考书目汇总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 《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 《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 《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 《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

《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 《礼物》马塞尔?莫斯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 《人这动物》 《穿裤子的猴子》 《传统的发明》 《原始文化》 《金枝》佛雷泽 《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 《文化人类学基础》 《语言论》萨皮尔 《第二性》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 《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 《母权论》巴霍芬 《原始婚姻》麦克伦南 《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 ——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王铭铭 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 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并论述了中国学(汉学)社会科学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论与解释问题。 作者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汉学界 出现了大量有关“范式”(paradig m )的讨论。这些讨论针对的是传统汉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汉学研究是否存在自身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2)作为区域性研究类别的汉学与一般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者那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本质上讲,社会人类学综合了两种探讨,即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知识的探讨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探讨。在这一社会人文学科中,一部分学者专攻中国社会研究,他们被称为“汉学人类学者”(sinolog ical anthro polo gists)。汉学人类学者一直面临如何使其在中国社会中发现的地方性事实与一般社会-文化理论形成对话的问题,向来十分关注地方性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鉴于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对回答汉学研究的上述 参见W illiam Row e,1990,“T he public spher e in mo der n China ”,M oder n China ,16∶3∶ 16—19世纪,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了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鼓励教会、学者、探险家致力 于中国的研究,组成不同的“东方学”研究团体,使中国成为西欧学界的研究对象,于是产生了中国学。最早的中国学就是注重汉语研究的“汉学”。后来,它扩大成了一门关注一切中国事物如地理、风物、语言、哲学、社会、军事等等的区域研究学科。

人类学经典必读书目

人类学经典必读书目 第一阶段:1902~1945年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 1 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 11 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 18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 29 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39 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47 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 53 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 61 The Gift by Marcel Mauss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70 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 79

人类学经典著作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 第一阶段:1902~1945年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1 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11 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18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29 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39 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47 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53 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61 The Gift by Marcel Mauss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70 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79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 by Franz Boas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87 Coming of Age in Samoa by Margaret Mead 《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94 Human History by Grafton Elliot Smith 《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102 Patterns of Culture by Ruth Benedict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12 Witchcraft,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 by E.E.Evans-Pritchard 《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28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33 The Nuer by E.E.Evans-Pritchard 《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138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y Karl Polanyi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151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y Claude Lévi-Strauss (豆瓣无)《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57 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第二阶段:1949~1973年 《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164 The Science of Culture by Leslie White

视觉人类学

一、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刻板印象分析 我是一个喜欢看动漫的人,而众所周知,日本动漫在动漫行业确实是独树一帜的。而看了多年的动漫,不难发现很多框架较大的动漫都会涉及到中国。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动漫对中国形象有了一个刻板印象。 (1)中国人出场男人唐装女人旗袍的复古印象。这一点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印象了,在国内已经被大多数人给遗忘的古典服饰好歹还是被日本人给记住了。这种刻板印象却突显了国人的悲哀,日本人的和服至今依旧是一种正式的正常的穿着,而在国内却是鲜少见到唐装旗袍,这些东西都是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了,真正的只能成为一种文化而已了。再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他们的印象都是停留在这些复古服饰呢?即使在现代甚至是未来背景的动漫中(如《叛逆的鲁鲁修》《四驱兄弟》等),中国人依旧是穿着复古,这是不是意味着日本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就是如此一个古代的文明国度?发人深思。 (2)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只有乡村没有城市。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无论是在怎样的一部动漫中看到的始终只是中国那么一个乡村,更甚者中国角色是从深山老林出来的。这样的刻板印象,是中国的落后所造成的,虽然地大物博,虽然中国人自己自信满满,但是外国人却始终是把中国划归了落后的国家。 (3)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充满了神秘感。在绝大多数提到中国的日本动漫中,中国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古老的令人好奇的国度,而其中的中国角色也会拥有一些神秘的能力,切换到中国的场景也经常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的刻板印象。 总之,从日本动漫中可以发现许多日本人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或好或坏。我们也需要反思反思这种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了。 二、浅谈孙明经 孙明经,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一个被尘封的记忆,一段没能载入历史的遗憾。 孙明经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影视建设而奋斗,他参与了国家电影、广播、摄影高等教育的创建工作,创建了国家电影、广播、电视、摄影高等教育最早的十几门课程,同时也建设了其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电影、电视、广播、摄影的大学教师和高级人才,还拍摄了可观数量的教育电影及科学考察照片(亲自摄制科考及教育电影63部,负责组织摄制110

人类学读书笔记

《体育人类学》读书报告 体育人类学是从体育的角度去研究人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要了解体育人类学就必须了解学习人类学。只有在了解人类学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理论流派沿革及应用分支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对体育人类学有较全面的了解。作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结合点,它揭示和分析人类与体育相关的因素,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它从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研究体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理论上表现的具体形式,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过程和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体育原理,以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民族体育,以深挖和弘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竞技,以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定位和标示,以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体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有关体育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体育人类学包括以下主要研究领域 (1)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全球不同文化和社会、传统和现代的体育竞技和运动休闲娱乐行为,各种体育参与者使用话语表达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探讨在体育交流中如何增进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2)根据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所发现的材料,从人类进化、迁徙和交流的角度,研究各种体育运动的起源、进化、发展和传播; (3)将体育或身体文化看做是文化体系中的一种要素,研究体育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体育在提高人类生存适应性方面的作用等; (4)探讨在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体育 和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不同种族的人类群体在生理、体型和运动能力上的差异,如何让选手参加适宜的比赛并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5)研究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体育、竞技和身体娱乐活动,利用全球丰富的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与人类的同步发展。 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节是第四章的第四节,从民族体育到奥林匹克竞技。民族体育是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但是,当代国际体育一旦形成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便表现出与各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种种差异,进而产生冲突、消长、生灭、融合、共存等种种复杂的情况。西方文化带着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无视其他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体育的价值,并且蛮横地剥夺其生存的权利。在初始阶段,民族体育抗拒西方体育,是试图摆脱其征服。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随着民族本身的衰亡而衰亡,另一些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陷入艰难困境之中,他们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和教育中的影响急剧削弱。为何近现代体育主要是西方体育在国际体坛占统治地位?原因很简单:体育文化可以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向生产力欠发达地区渗透。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而获得巨大效益的英国以及紧随其后的德、法等国,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而初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美国,待自己强大以后,体育文化随经济地位提高而倒灌输出,如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风靡全球。奥林匹克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而东方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发展契机,只能够被动接受。 而第五章中还针对人类的种族、文化、性别、生存环境等差异对其竞技水平的影响。在体育和竞技中对人种、种族和种族问题的研究,以及对训练和比赛的环境、性别等问题的研究,正处于兴起阶段。分别从肤色,形态,环境等因素解释了正是高水平竞技的成绩和记录中产生明显的差异的根源。世界上既有人种差异存在,就必然有形形色色的种族问题产生,体育人类学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种族差异,发掘各人种身体活动的巨大潜能,使人类整体走向健康。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绪论一章对于体育人类学是门交叉学科,对人类学以及人类学的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没有开门见山的讲体育人类学,这样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年人类学博士试题

【考博集结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年人类学博士试题 xiayi2015-03-14 20:14:00 今年北大的题目很普通,报名26人,貌似只招1个???,好好复习的应该能考个90分吧~ 2015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考博试题 社会人类学理论 普通题:15*5=60分 1. 试述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2. 列维?斯特劳斯对社会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 试述摩尔根的人类学理论并简要加以评论。 4. 如何从“世界人类学群”概念认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机会? 方向分支题20*2=40分 王铭铭 1. 你如何理解文化自觉? 2. 论述莫斯的《礼物》一书的主要内容、贡献、意义。 周云 1. 试述文化人类学对家庭研究的贡献。 2. 试述文化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 高丙中 1. 政府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名义在全国乡村兴办读书室,但大多数都

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你是这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你可以补充一些事实在分析) 2. 春节活动原来成为民俗,现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变化的思想和政治意涵是什么? 朱晓阳 1. 何谓政治人类学? 2. 请对《上缅甸诸政治体制:克钦社会结构之研究》一书中关于贡龙gumlao和贡萨gumsa周期性摆动的观点进行评述。 社会人类学方法 普通题10*3=30 1. 请根据个人的调查经验,对延伸(拓展)个案方法的特点进行论述。 2. 试说明民族志研究中现状与历史考察相结合的重要性。 3. 评述马库斯等主编的《写文化》在人类学方法发展史上的意义。 方向题20*2=40 王铭铭 1. 试述人类学研究个案、比较和综合概况的层次性与一体性。 2. 试述马林诺夫斯基对社会人类学方法的贡献。 周云 1. 以自己的研究为例,说明文化人类学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2. 讨论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所使用的方法论。 高丙中

文学人类学

判断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V 1. 并不是世界所有的民族都是以四分法划分文学体裁的。 B. 正确 满分:2 分 2. 在古代神话中,后羿曾在梦中梦到自己的身体变形。 A. 错误 满分:2 分 3. 世界所有的民族历史中都曾发生过洪水,所以都有洪水神话。 A. 错误 满分:2 分 4. 前现代下的治疗效果与巫师自身修炼的医术密切相关。 A. 错误 满分:2 分 5. 原始社会现在也叫做“原著民社会”。 B. 正确 满分:2 分 6. 许多国家的文化中都有对玉的推崇。 A. 错误 满分:2 分 7. 中国文明是一元性的文明,它指的是汉民族的文明。 A. 错误 分:2 分 8. 文化人类学的诞生比文学批评早了很多。 A. 错误 满分:2 分 9. 齐家文化显示出父权社会晚期的社会情况。 A. 错误 满分:2 分 10. 中国历史疑古派认为三皇五帝属于神话传说,不属于真实历史。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在文学治疗中是自我确认的需要。 A. 错误 满分:2 分 12. 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为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复兴提供了现实的语境。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所谓的“禹步”是佛教的一种修炼心法。 A. 错误 满分:2 分 14. 人类学是一门整合性的学科。 B. 正确 15. 在《吉尔伽美什》中阴间是阳世的反应,其价值观也和阳世相似。 A. 错误

一、单选题(共35 道试题,共70 分。)V 1. 下列关于《吉尔伽美什》的意义阐述不正确的是? B. 作品呼应了天体太阳运行结构 2. 赫丽生的《希腊宗教研究导论》属于人类学中的哪一学派? A. 剑桥学派 满分:2 分 3. 中国学者的著作中最早使用文学人类学这一术语做书名的是? B. 《文艺人类学》 4. “淮河”的“淮”字在造字的时候和哪种图腾有关? C. 鸟 满分:2 分 5. 文学人类学的反思性来源于西方的哪种思想观点? B. 反问自身 6. 为什么熊被视为一种能够死而复生的动物? B. 有冬眠的习性 满分:2 分 7. 游牧民族的英雄通常被称为? B. 战马英雄 满分:2 分 8. 一重证据背后所隐藏的本质是? B. 人类学的研究思路 满分:2 分 9. 在建国初期,对诗歌产生的普遍理解是? B. 诗歌产生于劳动 满分:2 分 10. 后殖民主义相对于人类学中的哪个学派? C. 反思人类学 满分:2 分 11. 提出人类学学者所要揭示的层面是无意识的层面的学者是? A. 列维斯特劳斯 满分:2 分 12. 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 A. 文化 满分:2 分 13. “美育代宗教”是由谁提出的? B. 蔡元培 满分:2 分 14. 以下哪一部作品不是记载大禹出生地的六部作品之一? D. 《新语》 满分:2 分 15. 下面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描述错误的是? D. 与人类学的比较有广度和深度的差别 满分:2 分 16. 下列关于剑桥学派说法正确的是?

文化人类学基础知识

文化人类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何为文化人类学 1、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它研究人本身生物性问题及创造的文化,通常从整体上对人本身及其文化进行研究。 2、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一门从物质生产、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整体研究人类文化及文化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跨文化比较指超越我们这一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较的方法。 4、田野调查指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地区,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获取资料进行文化研究的方法,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5、整体观是人类学理解事物的核心态度之一,它把任何一种文化或亚文化都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文化中各部分之间存在一种相对稳固、密切相关的结构关系。 6、文化相对论是一种理论,它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它们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人们不能用自己文化中的价值标准作为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包括:①人类学总论②文化人类学略史③原始宗教 ④原始艺术⑤原始社会组织⑥原始物质文化⑦原始语言文字等 8、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①为人类积累了许多关于人类自身及其生物的、技术的、文化的发展史的知识。 ②可以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中避免误会 ③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他文化习俗的知识④客观评价人类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 ⑤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可以改变的。 ⑥人类学家把自身的专长应用到一些具体领域,形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9、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特色 ①以田野调查为基根的实证主义②泛文化比较③将人类文化现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④以文化相对论的观念看待人类不同的文化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 ⑥包容、宽容、理解的人文精神 10、专业名词、人类学家的英文写法(题型为英译汉) 第二章何为文化、社会、民族、族群 1、文化(culture)文化是人们创造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社会(society)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3、民族(natio、nation)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表现共同民族文化特点的稳定的共同体。 4、族群(ethnic、group)族群主要是以文化来区别边界的人们共同体,是以社会组织来社会组织来区分边界的社会组织,是一种认同。 5、种族(race)种族指那些具有特定生物遗产特征的人群,是对人们身体特征进行区分的一些标准。 6、Nation 指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接受同一个政府管辖的社会群体,共同的政治生活使得人们凝聚成为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 7、nation的两种不同视角客观派认为nation是历史自然演化的产物,强调nation形成中的客观因素,如地域、血缘等。主观派认为行为、情感、精神以及成员的归属感在nation

法人类学与法社会学分野与整合_廌喆

边缘 法学论坛法人类学与法社会学分野与整合 廌喆(重庆400031) 作者简介: 廌喆(杨学科),男,山东蒙阴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边缘法学。 [内容提要] 法人类学与法社会学作为两门时髦光彩但却尴尬的学科,虽然试图实现法律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各自整合,但两者理论基调的暗合和研究方法上日益趋同,学科之间并不牢固的藩篱日渐被打破,两者研究方法的整合将对中国法理学本土化贡献颇多。 [关键词] 法人类学法社会学方法整合 法人类学(legal anthropology&anthropology of law)与法社会学(Sociology of law&Legal sociology)作为两门时髦光彩但却尴尬的法律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实现学科整合的学问,它们本身就是跨学科的研究,是两门或者更多学科整合的结果。鉴于法人类学与法社会学自其初设之初起更多的是研究方法的贡献,对此学界也存在“学科”与“方法”之辨。当然由于法人类学和法社会学拥有本身的学科特性:自身的话语体系和独特的方法解释或描述事实,且为分说方便,所以拙文将法人类学与法社会学分别作为一门学科。但由于其学科分野暧昧不明、缠夹不清的原因,笔者将从学科的“史前史”社会学和人类学开始追问和证成。 一、学科视野中法人类学与法社会学勾连 (一)、西方学科视野中法人类学与法社会学勾连 《管子》语云:“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学科史的察古视往,对学科上继往圣、下开来学的意义颇大。在学科发展史上,西洋一切学科的萌芽都可在古希腊溯流穷源。在那里作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哲学母体已经开始穷究“人何为人”“人如何为人”的问题,这种自然哲学逐渐演化为以后分门别类的学科体系基础。在漫长的学科分化中,17世纪牛顿经典物理学理论的建立,标志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离,到18世纪人类已积累大量的科学数据,初步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科学被分化成各个专门学科。此时期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通过古今东西方各种规章制度的考察,揭示法律秩序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经济日用之间的关系,因此冠绝一时。众多学者把《论法的精神》当做标准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经典。1839年以社会学家孔德发表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社会学术语的创立作为社会学的学科起源,而人类学学科创立稍晚以1863年英国伦敦人类学会的创立为标志。当然此时两学科界限并不扞格,相反却响答影随、理论上都已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为旨。在方法上也相互借鉴,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将社会学理论分析的重要概念“社会结构”引入人类学中作为不同社会比较时的重要工具,从而使人类学家在进行跨社会文化比较时出现的问题,在方法论上刀过竹解。这一时期的人类学家更多的是注重对史料的分析,与社会学家不无 輪輮讂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人类学通论复习资料 一、人类学基础理念的重要性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问,无论从人本还是从不同地域的族群生活方式理解,人类学都处在探索人类与国民未来发展理念的重心之中。 1.人类学的一些理念和原则,可以构成一种潜在的知识储备,提高全体国民的素养,建议人性与文化未来转换的方向,随时发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作用; 2.人类学的知识可以提供关于国民认同的知识原则,增强人民的自信力,以及提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 二、人类学学者的素养 人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推崇到田野中去汲取知识的方法。它要求人类学学者在一个调查研究点上度过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田野生活,凭借人类学的文化透镜参与观察、撰写与展示文化。因此,它的知识构建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经过田野工作回到书斋,再把得自于生活的新鲜知识写进书本。 人类学者要有好的身体,能够背起行囊走南闯北。他(她)要理解自身的世界,也要欣赏他人的生活。以平和的态度,平等的目光,去接触也许是完全未知的社区生活方式,相信不同族群人民生活方式的意义,以及他们信仰的真诚。在这个基础上到田野中,还要经历行程和处世中的困难与挫折,经历跨文化造成的思想震荡。 三、人类学学科名称的由来 从人类学的学科领域看,它的核心分支涉及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四大部分,前三部分由于国别或地理区域、学术传统之不同而有分有合,但中国的传统使体质、语言和考古的研究特化了。在对这三个分支的研究中,人类学的理论影响依然强力地保持着。 在美国,人们偏于使用“文化人类学”的称谓,而英国习惯使用“社会人类学”,这门学科传到中国至今,用文化人类学的人偏多。实际上,如果摒弃国别区域差异,这门学科最具涵摄性的称谓,以“人类学”为宜。 四、人类学是什么 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以及其文化的学科。源自于古希腊文anthropos(人或与人有关的)和logys(学问或研究)。由古希腊文这一涵义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学”,经历了长久的演化过程。直到19世纪40年代,人类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类学成为一门学科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积极推动有密切的关系。另一位对人类学发生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尔斯。如果说,泰勒提供了人类学理性之一的思想和研究方法,那么博厄斯的历史论刚好是反理性主义。人类学最先发生在欧洲,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五、不同地区对“人类学”的界说 由于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不同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词汇和对“人类学”的界说也不完全一致。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化词汇

4.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P497 Q4; P500 W1; P501 W2; P526 Q6(语言学); P529 W2; P555 Q6 P491 L5; P512 R3; P546 L4 语言文化:P468 Q4; P472 W2; P508 R2; P536 R2 P468 Q4 文化: culture/belief/value/text/rituals/rules/norms/social order/traditions/customs/ Clothing/courtship behiviour/laws/corporate culture/logo/dark suit/white shirt/striped tie/ P491 L5:人类学sports/structure/behavior/survival skills/good eyesight/fast runner/aim/gamer/ Hunting/kill the prey/mastery/group celebration/Coliseum/bullfight/cowfight/track and field/running/boxing/throwing/wrestling/fighting/attack/ defend/fencing/spectators/ sportsmanship/ P497社会学: Q4 1) career/result of the study/ethnical /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ocial scientists/field investigation/researcher/identity /social background/dishonest/work history/ P500人类学: W1 2) research data/ /tolerance/infancy/friendship/ community/industrial society /adolescence/gender/socialization /cooperation/active agents/group identity/competition /randomly/negative attitudes/summer camp/joint activity/prejudice/conflict/supervision/ P501心理学W2: There are times when lying is acceptable. P526语言学Q6: communication/music/timing/rhythm/musician/conversation/interplay/voice/ musical/ baby talk/pattern/facial expressions/body movement/vocabulary/sound/words/ intonation/speech/ P529社会学W2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work at a job that you enjoy than it is to earn a lot of money P555 Q6 心理学fear/normal/collapse/emotion/attention/natural fear/distinguish/new independence/confidence P546 L4 人类学food/hunt/ fish/agriculture/hunter/gather/farmer/domesticate/cultivate/ prehistoric/sharp sticks/dig furrows/domestication/grow crops/seed/wild plants/germinate/ squash/plant/weeds/water/fence/

人类学是什么

人类学中的人文世界 ——读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近年来随着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了解人类学这一学科,诸如田野工作、亲属制度等人类学名词也让人耳熟能详。列维-施特劳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来表达他刚接触人类学时的兴奋心情:“我的思想从封闭的学究哲学的圈子逸出,在户外饱吸清新的气息,精神为之一震。像一个漫步于山间的城里人,我陶醉于广阔的天地,而我诧异的眼睛难能摄入富裕和繁多的情景。”这句话既表达了列维-施特劳斯对于人类学的喜爱,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学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学科。因此,刚刚接触人类学这一学科的人难免会觉得无从下手,而王铭铭老师的《人类学是什么》一书无异于是一把让人轻松步入人类学殿堂的钥匙。 一、关于《人类学是什么》 《人类学是什么》是《人文科学是什么》丛书中一本,是王铭铭老师应邀为所有爱好人类学的人编写的入门读物。王铭铭,毕业于厦门大学,后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著有《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逝去的繁荣》等。这本书始印于2002年,正值世纪之交。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化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也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怎样应对挑战这一难题摆在我们面前。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就是设法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全面的发展。我们已经走过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现在的时代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要学习人文科学知识。 而人类学是一门注重体会和理解的学科,怎样避免铺陈把它的道理、规则、价值和技艺说清楚呢?“英国人类学家利奇曾在所著的《社会人类学》中,批评了一些人类学教材,说它们以昆虫学家采集蝴蝶标准的方式来讲述‘人’这个复杂的‘故事’。利奇的意思是说,要让人理解人类学,不能简单地罗列概念和事例,而应想法子让学生和爱好者感知学科的内在力量”(《人类学是什么》,P1)。而王铭铭老师也正是这么做的,在本书中他以明快、简洁的语言介绍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象、内容以及人类学发展的历史等。 《人类学是什么》一书主要包括九个部分:人看人;他者的目光;“离我远去”;迈进人文世界;生活的节律;“天”的演化;看别人,看自己;人类学者的成年以及富有意义的洞察。并且,在每一部分的开头作者都用一个人类学大家的话语来总结这一章要讲的主要内容。 “人看人”这一部分主要讲了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促使研究问题的不断转变,进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逐渐分化,清晰。 人怎样成为人→文化中的人→一样的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他者的目光”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近代人类学和现代人类学的发展。说到了被人类学家视为天职的追求:文化的互为主体性,它要求人类学家通过研究“非我族类”来反观自身,“推人及己”不是“推己及人”的对人的素质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 在“离我远去”中,作者讲到:“做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的面貌。所以,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指单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实际上,作者这里所说的“离我远去”的过程就是社会学研究中重要的价值中立的立场,就是

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学家 VS 人类学家 事先声明,这个是我转载的文章,不是很赞同里面的观点,但是期间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的,对于社会学的诠释还算比较全面。文中人类学与社会学家的经历实际上是一样的,作者只不过从不同角度去描述了下 第一贴:《千万要爱上一个人类学家》 (来自“人类学 Anthropology ”小组) 有一天,你会遇到这样一个人,他为人温和,又带一些神秘感,他沉稳,嘴角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他会说许多种语言,他看过许多风景,走过许多路,认识过许多人。他知道许多故事,他会很开心地告诉你,他看到过循化的虎罗笙,瑶山瑶民的餐筵,畲叔叔的典故,还有好看的织锦上每一个图案是什么意思。人海中,他知道与什么人共醉,与什么人交欢。当醉时则醉,清醒时独醒。他的眼神,清澈通透,望向你的时候,仿佛看进了你的灵魂最深处。 他说起黑丝高跟,站街小姐的价格,步兵骑兵的区别,眉飞色舞,几乎让你以为他是天下淫棍,百花丛中过,片草不沾身,嬉笑看透红尘的肉欲和沉沦。他也会说起挑灯夜战在鲍曼和卢梭的背影中张望,还会动辄来一段马恩全集的引用,几乎让你瞠目结舌,却又迷恋不已。总之,他的space里,有着一片蔚蓝色的海洋,他可以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与知己畅饮青稞酒,笑谈天下事。只是,那里,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得进去的。 你会爱上他的温情脉脉,爱上他的灿烂淡然,爱上他的彬彬有礼,爱上他的桀骜不驯,爱上他的幽默轻松,你甚至想读他读过的书,走他走过的路,和他一起看美丽的风景,让细细的皱纹爬上额头,白了鬓角,却相视一笑。你有一万个理由会爱上一个人类学家。 但是,你却只能爱上这个人类学家。 他不在家去做田野的时候,会发短信问你身体好不,有没有被蚊子咬,夏天要多喝水,出门要小心。他会跟你说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听说了什么有趣的八卦,围观了什么喜感的仪式。隔着千山万水,你都能感受到他就在你身边,开心地与你分享他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惊所险。仿佛你与他一同走过。你郁闷了,他会替你分析为什么这种人会有这样的心理,让你不再纠结。你不开心了,他会为了你而角色扮演,让你破涕为笑。他会仔细观察你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才在你闷闷不乐的时候,捧出你最爱的甜品,一口口地喂给你,让你满心欢喜。恨不得这一刻就这样永远下去。 更重要的是,人生数十年,短暂如戏,你能遇到这样一个懂你,心疼你,收容你,保护你,牵着你的手一直走下去的人,此生足矣。 第二贴:《请你不要爱上一个社会学家(inspired by an anthropologist)》 (来自“社会学”小组。明显是回敬贴啊,汗……) 有一天,你会遇到这样一个人,ta为人谨慎,又略显不羁,ta举止典雅,又不失亲和。ta可能会多种软件,ta 肯定去过很多企业。ta脑子里面装满各种理论模型,告诉你为什么富士康会跳楼,本田会罢工,他知道很多社会运动。ta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知道和什么人说什么话。 ta说ta工厂里打过工,农村教过书,可能某个大哥手下卖过命,天上人间中客串过嫖娼客,也许动辄就会来一句,当年粤港澳或者法兰西的艰辛转型,又或者,用stata算一算贫富差。总之,他的调研工作里一定有ta自己的社会分工论,那是个神秘的结构,ta告诉你的是隐藏在数据里的事实真相,留给自己的是记在endnote里的心中小遗憾。 你会爱上ta的不温不火,爱上ta的逻辑清晰,爱上ta的灵活多变,爱上ta的丰富阅历,甚至爱上ta的戏谑自嘲,爱上ta眼中的悲悯,发梢的小分叉。你有一千种可能爱上一个社会学家。 不过,你还是千万不要爱上t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