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主观性试题审题能力的培养与答题技巧

政治学科主观性试题审题能力的培养与答题技巧
政治学科主观性试题审题能力的培养与答题技巧

政治学科主观性试题审题能力的培养与答题技巧

黑龙江省高考政治试题有两个题型即选择题(客观性试题)和非选择题(主观性试题)。选择题共十二小题,每题四分,共占48分,非选择题有两道共占52分。现在的高考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在非选择题的考查中尤为重要,这点在《考试大纲》中明确地提了出来。

政治学科考试考核目标与要求是:

1、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过程,考生一定要把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证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读清楚,一定要把信息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

2、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知识就是利用已经获取的信息带入学科知识网络,从而迁移出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调动知识要稳、准、快,这实际上是转换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就是将调动出来的知识重新整合,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逻辑。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根据试题信息,寻找基础知识、课本知识的过程。

3、描述和阐释事物。这是标志着解题进入实际操作的步骤。描述和阐释要准确使用政治术语,做到问什么答什么,不跑题,不滥写。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4、论证和探究问题。这是在考查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论证、探究问题要由事达理,而且要做到有升华和创新。论证和探究问题也是对考生情感和价值取向的考查,所以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

下面就主观性试题的审题能力与答题技巧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方法:逆读法

第一,先审设问。审清主观性试题的设问是答题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由设问规定好的,如果看不清设问的要求,“差之毫厘”,往往会导致所作答案“谬以千里”。

1、审知识限定。即审出答题知识限定在哪个范围:是《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是《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具体限定在哪个知识点上(具体指向):即审出问题中的主体、层次、关键词。例如:“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政府的责任和具体职能。”此题的主体是政府,关键词是责任和职能。此问题知识限定为《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

2、审题型要求。即审出问题是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做”。问“是什么”直接答原理;问“为什么”主要从原因和意义两方面入手答题;问“怎么做”主要答方法、措施、启示、建议等。例如:“请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唯物论道理?”此问题的题型要求是“是什么”即上述材料体现出的唯物论原理是什么。

审好设问,带着问题有重点的去审材料,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第二,再审材料。审清材料是答题的重要环节。

1、审文字型材料: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句子主干和关键词。

例如:材料:2009年1月。某市政府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向特困户、退休市民、残疾人和在校中学生等8类人员共67人发放消费券,成人每人200元,学生每人100元。消费券可在400多家商家使用,不但能抵用同等面额的现金,还可享受程度不等的让利折扣。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政府的责任和具体职能。

此材料的句子主干是:某市政府发放消费券。向谁发放的?特定对象是“特

困户、退休市民、残疾人和在校中学生”。分析材料体现出我国政府与人民是什么关系?我国的政府是什么样的政府?从而分析出我国政府的责任与职能。

2、审图表型材料:注意审表头、数字趋向、注解。表头是此题要说明的问题,数字趋向说明具体情况如何,注解起补充说明作用,或比较出同类事物的差距。

3、审漫画型材料:注意审漫画的本意与寓意。

二、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技巧:

1、答题方法。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答题方法通常是:先回答原理再结合材料。而《生活与哲学》的答题方法则是:先答原理,再答方法论,再结合材料。

2、答题要求。

学生复习知识点时,不仅要注意阅读、记忆、理解知识点,更重要的还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在解答主观题时按题目要求,熟练组织知识点,这是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基础。

(1)观点知识准确。这要求学生在准确地判断出知识限定的范围基础上准确掌握观点知识。避免答非所问或丢采分点的情况。

(2)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许多学生回答问题观点正确,但是使用口语化语言来表述对问题的理解从而造成丢分。例如,表述通货膨胀含义正确的应该是:国家发行纸币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有的考生说成是国家把钱发多了等。

(3)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合理。文字叙述注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学生往往会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如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和方法论表述,正确的表述是矛盾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写成矛盾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有就是总担心答不全,原理有用无用的全写上,让教师去找答案,或者由于出现了错误性的表述,使原本正确的那部分答案也不能得分了。

三、学生答题出错、不规范的原因

一是语言基础准备不足,不明白材料表达的思想;二是对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缺乏深刻的理解而导致读不清题意,造成原理串门;三是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四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而导致对知识提取上完整性有障碍等。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需要学生寻求新的学习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学生应找到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加以克服,才能在将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