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学汇总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汇总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汇总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

一名词解释

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

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

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

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17双变质带:两个板块相撞,在俯冲一侧的上面和仰冲一侧的下面,由于海沟热流温度较低,带着冷岩石俯冲,再加上下冲的压力很大,常常形成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蓝片岩带(其中杂有大量玄武岩和蛇纹质岩石),称为高压低温变质带。在仰冲板块的一侧(相当岛弧或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带),其下俯冲带因摩擦熔化消失,导致岩浆的形成、侵入或喷出,并常在侵入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

18克拉通:是指在地质历史的很长时期内下沉的区域性的坳地,是地壳上已经稳定的和很少遭受变形的部分。

19热点:是地幔中位置相对固定和热物质长期活动的中心,它们向活火山提供岩浆

20热地幔柱:是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一股上升的热塑性物质流从核-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21冷地幔柱:是由滞留在上、下地幔界面附近的板片构成的下降地幔柱,是以巨石状下落的物质移动。

22 造山带:在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包含上层山脉的形成、逆掩、褶皱、断裂等过程,以及深部的塑性变形、变质与岩浆作用等,其形成过程属于构造活动带范畴,后期多数呈现为山脉隆起带。

23 构造事件:在构造阶段中所产生的汇聚事件,一般以不整合面为标志。

24沉积盆地:首先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才能称为沉积盆地;其次,沉积盆地是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的地区,或者说未经过造山隆起的沉降地区。

25深断裂:是规模巨大向地下深切而且发育时期很长的区域性大断裂,其切割深度可达下地壳,甚至切穿地壳伸入地幔,具有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发育长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二填空题

1 宇宙的年龄为137亿年、太阳系约形成于前100亿年、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2 万天丰(2004)地球非对称性动力学解释:非对称的经向三环地幔对流模式

3洋壳的结构:未固结的沉积物、固结的沉积物、厚度不到5公里的辉长岩层或玄武岩。

4地球脉动说=槽台说,地幔对流-传送带模式=板块学说,热点-地幔柱动力说=地幔柱学说

5可将地台划分为地盾、地轴、台坳、台隆和台褶带等二级的构造单元。

6 复理石建造褶皱回返前奏、磨拉石建造的出现地槽封闭

7 我国的地台有: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等

地槽有:天山兴蒙地槽系、秦祁昆地槽系、滇藏地槽系、华南地槽系

8 据构成板块的岩石圈类型,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9 板三个超级地幔柱:南太平洋和非洲超地幔热柱,亚洲超地幔冷柱。

10 沉积盆地按成因机制可分为重力、热力和应力趋动三种模式

11 造山带的类型:俯冲、碰撞、板内

12 俯冲造山带包括弧前体系、弧后体系和被动陆缘体系三部分

13 碰撞造山带一般由高原、逆冲带、前陆挠褶带和后陆变形带四部分组成

14 碰撞造山带,可归并为挤出型、上驮型、穹隆型与底辟型四类。

15 变质核杂岩的四个组成部分:变质杂岩核、糜棱岩带、剥离断层、正断层系

16 现代板块构造大阶段在我国分为新构造阶段、喜山构造阶段、燕山构造阶段

17 扬子(华北)古板块构造大阶段中太古代末、新太古代末和古元古代末;

18 华北(扬子)始板块构造大阶段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末和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末

19 中国陆区的断裂划分的四大断裂系统: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太平洋以及贺兰-康滇四个大的断裂系统。

20 中国的四大造山系:天山-兴蒙造山系、大-秦-祁-阿-昆造山系、青藏—滇西造山系和华夏—西太平洋造山系四大体系

21 我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类型(并举出实例):裂陷构造环境的盆地、聚敛构造环境的盆地、走滑断裂构造环境的盆地、克拉通构造环境的盆地。

22 按板块构造的观点,盆地划分为伸展盆地、挤压盆地、走滑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四大类型

23 碰撞构造环境下盆地包括: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弧后盆地

24 裂陷构造环境盆地包括:陆间裂谷盆地、陆内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坳拉谷盆地

25板块俯冲的三种类型::包括A型俯冲、B型俯冲和C型俯冲三种类型

三简述题

1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⑴变形研究:基本构造形迹—造山带、盆地—岩石圈变形—地壳动力学研究

⑵地质体成因研究:

⑶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⑷地球演化史研究

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主要包括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

(二)力学分析法

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三)地球物理方法

主要根据地壳与上地幔物质组成、结构上的不均一性,在各种物理场上的反映来研究地壳和上地幔构造特征。

在查明深部构造和隐伏构造时,该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2区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⑴阐述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⑵进行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的分析

⑶对比分析,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⑷总结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

研究方法:

(1)历史-构造分析法

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和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又称地质历史分析法(2)将今论古方法

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地质构造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并确定这些构造类型演变的规律。又叫历史比较法。

(3)构造类比法

通过性质相同的构造单位之间和性质不同的构造单位之间的对比,找出本质的差别和非本质的差,以找到划分构造单位的合理方案,并从中探索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例如,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地台与地槽

3布伦的地球分层方案(7层)

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

4地球起源的非均匀吸积模型

⑴由直径大于3000 km的巨星子堆积形成相当于现今地球质量70%~90%大小的原始地球,巨星子由金属铁组成的M群星子和类似于月球组成的L群星子构成。在吸积、增生的同时,地球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向中心聚集,体积缩小,压力增大,放出热量,使地球内部相对均匀的富含镁铁质的硅酸盐发生全部熔融,从而导致物质按照密度的不同,沿地球半径方向发生分异和迁移。约在44.6亿年前,原始地球基本形成(地核、下地幔、原始地壳),以后则一直比较稳定,大致保持其重力均衡和圈层结构的特征。

⑵由平均直径约为400km的、较小的晚期星子堆积到地球外层,构成镶饰层。晚期镶嵌堆积的星子主要是C群星子,可能也有一定数量的L群星子。它们堆积在冷却中的原始地球表面之后,也产生了分异作用。根据现今全球上地幔和地壳横向不均匀的特征推断,镶饰层仅发生过部分熔融,没有发生全部熔融。上地幔补给层以部分熔融

的方式形成了早期的地壳。以晚期星子堆积为基础的上地幔—地壳分异系统,自4460 Ma以来一直在起作用。

(1)据估算,地核在43亿年前已经形成了四分之三,地幔也几乎都成为固体;大气圈在44亿年前基本形成,以CO2为主,

(2)在格陵兰、北美、加拿大、南极东部、中国华北和法国等大陆上,先后都发现了距今38亿年左右时期形成的古老陆壳,说明最晚在距今38亿年左右全球的陆壳已经形成。

(3)在中国辽宁鞍山附近发现了年龄为(3804±5)Ma花岗质古陆壳的残块,在冀东迁西岩群铬云母石英岩中发现了年龄为3720~3650 Ma的碎屑锆石,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在始太古代已经存在陆壳。

现在可以说,最晚在距今38亿年左右地球上就存在陆壳与洋壳的差异,在陆地上已开始出现剥蚀-搬运-沉积的地质作用过程

5一种合理的地球动力学假说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

(2)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地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

(3)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6槽台学说及其动力机制?

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称为地槽;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称为地

台。

动力机制:地球脉动说。地球膨胀时期:地壳受到引张作用,产生了大规模的隆起与拗陷、大型裂谷与岩浆喷发;收缩时期:地壳受到挤压作用,产生了褶皱山系伴有岩浆活动。

7地槽的主要特征?

1)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并沿大陆边缘延伸;

2)地槽在发展过程中,其地貌与近代大陆边缘特征一致;

3)地槽沉积物分布在长条状的拗陷内,有一定的方向性;

4)地槽发展晚期,一般都经历了剧烈的构造运动,地槽中的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

5)广泛的、强烈的岩浆活动也是地槽的重要标志。

6)地槽褶皱带往往有成对的变质带出现;

7)地槽有丰富的矿产;

8)地槽常常是地球物理异常带

8地台的主要特征?

1)地台范围广阔,一般具面状展布的几何形态;

2)地台内部起伏较小整体调和较一致,在地形上大多形成平原和高原;

3)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其双层结构。

4)地台盖层的沉积建造是在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通常不呈带状分布。

5)地台的岩浆活动较弱。

6)地台盖层的构造变形一般比较微弱。

7)地台基底岩系和沉积盖层,是各自在不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成矿条件和矿产类型

9大陆漂移说基本论点及主要证据、代表人物

论点魏格纳

①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或潘基亚联合古陆、后者称为泛大洋;

②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

③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逐渐破裂、分离,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形成现今海陆分布;

④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⑤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依据

1) 古气候和古生物依据

2)大西洋两侧陆块拼合的吻合性

3)地质依据:

4)古地磁学证据(1)剩余磁性2)古纬度变迁(3)地磁极游移轨迹代表人物

(1)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之间大致吻

合(原始观点)

(2)1858年,法国地理学家斯奈德以欧、美两洲古生代煤层中的化石的相似性为依据,首次把大西洋两岸大陆拼合起来;

(3)1910年,美国的泰勒指出欧亚、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的移动,是形成环太平洋岛弧和褶皱山系的原因。

(4)杜.托依特提出古生代大陆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联合古陆,即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其间为特提斯洋分开,为后期大陆拼合所证实。他还认为是重力驱动大陆漂移,大陆块由于边缘地槽堆积负载而略倾斜,重力使它在地幔上滑向大洋,大陆中心受到拉张产生裂陷,又使得岩浆以上升使裂陷区进一步裂开和隆起,进而促使大陆外移。

(5)英国著名地质学家霍姆斯提出地幔对流模式解释大陆漂移。10海底扩张说基本论点及主要证据

论点:

①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为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轴部裂隙涌出,冷凝成为最新洋壳;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轴部依次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着与洋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②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海沟俯冲带又称为消减带。

③地球的总体积或海盆的总容积基本不变。

④海底扩张起因于地幔对流,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

沟是对流体下降带或汇聚带。

⑤大陆硅镁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之上,犹如坐在传送带上一样被移动。证据

1大洋底的结构特征2. 洋底地形特征3、海底磁异常特征4 大洋底岩浆岩的年龄特征5 大洋底沉积物的年龄特征6 洋底热流特征7 转换断层

1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论点

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分成弹粘性的岩石圈和粘性软流圈,下垫弹粘性的中圈,岩石圈在软流圈表面作相对运动;

2)岩石圈在侧向上分成数目有限的大、小板块,它们是刚性的和相对稳定的,并按球面运动规律不断改变着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3)板块边界:分离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平移剪切型;

4)板块在离散边界处的扩张增生得到会聚边界处俯冲消减的完全补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

5)地幔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12十四板块划分方案、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及代表实例

六大板块方案依据地震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十二板块方案:将美洲板块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在东太平洋中隆以东地区分出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斯板块;在加勒比地区分出加勒比海板块;在琉球弧和菲律宾弧与马里亚纳弧之间分出了菲律宾海板块;在红海、亚丁湾裂谷系与札格罗斯山系之间分出了阿拉伯板块。

十四板块方案: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并增加北美西缘的让德富卡板块。

类型:离散型、汇聚型、转换断层

实例:略。

13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1)角度不整合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抬升--再下降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

(2)磨拉石沉积组合磨拉石沉积组合是一套陆相巨厚砾岩和砂岩占优势的沉积组合,产出于山间坳陷和边缘坳陷。

(3)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

造山作用发生之前多为稳定型的沉积组合,而在造山作用期间则以火山-沉积组合和磨拉石沉积组合为代表的非稳定型沉积组合类型为主。

(4)构造变形强烈的构造变形也是造山作用存在的直接标志。(5)动力变质作用造山作用过程中强大的构造挤压作用可使断裂带附近或整个地壳岩石发生普遍动力变质作用。

(6)岩浆活动剧烈的岩浆活动是造山作用的直接产物,因而利用岩浆活动的特点,也可以确定造山作用的发生与否。

14深大断裂及其存在的标志

(1)沉积标志:线状地带内的地层岩性、岩相、厚度等沉积建造特

征的差异。如串珠状分布的内陆断陷盆地等。

(2)岩浆活动标志:呈带状分布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呈线状分布的现代或古代火山、呈带状分布递增的热液蚀变以及呈明显带状分布的岩脉矿脉。

(3)构造标志:狭长地带内断层密集分布,褶皱作用强烈,出现显著的长条状动力变质带,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构造突然相接等。(4)地球物理标志:康拉德面和莫霍面埋深突然改变、重力梯度突变带、线状正磁异常带、深源地震带和地热梯度突变带。

(5)地貌学标志:包括有地堑、河谷、湖泊和洼地的线状分布,不同地貌单元间的截然变化带等。

15我国造山带主要特征

(1)构造岩片和混杂岩带

造山带内的岩石组成,既包含两侧陆壳、地幔的成分,也含有两侧大陆地块之间大洋壳幔的残片。两侧岩石是碰撞过程中混杂作用的产物,小尺度的就是糜棱岩、碎裂岩,大尺度的就是混杂岩带或构造岩片带。

(2)楔状构造(鳄鱼式)

从更宏观的三维尺度上来看,造山带普遍存在楔状构造或称为鳄鱼式构造。

(3)扇状褶皱和对冲型断层

在构造变形上,造山带常形成扇状褶皱和对冲型断层。

(4)嵌入构造

造山带构造不仅表现在剖面上具有断层面倾向多变,呈楔状构造的特征,而且在平面上还表现为具有锯齿状的嵌入构造的特点。

(5)陆内造山作用

中国大陆内部特别是华北古板块范围内,陆内造山带发育。中国大多数陆-陆碰撞造山带是在古板块构造阶段形成的,但真正成为雄伟的山脉还是在现代板块构造阶段陆内造山作用形成的。

(6)造山的多旋回性

中国的造山带大多数不是一次构造事件形成的。而显示出多旋回造山的特征。

16我国沉积盆地主要特征

由于中国大陆构造形成和演化的特殊性,不同类型的盆地具有不同的发育程度及独特的特征。

⑴聚敛构造环境的盆地在中国最为发育,特别是A型俯冲构造环境的周缘前陆盆地和C型俯冲构造环境的山前凹陷盆地最为常见

⑵裂陷构造环境的坳拉谷盆地、大陆内裂谷盆地在中国也较为为常见,但其发育的时间相对较短、幅度也有限,而且反转构造发育。

⑶克拉通构造环境的克拉通盆地也比较发育,但活动性比较强。如华北克拉通盆地、扬子克拉通盆地

⑷由于中国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多旋回的特征,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也具有多旋回的特征,常形成复合盆地

⑸没有时间概念的(或时间概念比较粗略的)沉积盆地分布图,对于具有多期次构造演化的中国大陆来说是不适合的。

17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

⑴地势的四级阶梯⑵地貌的东西差异

⑶山川的多向展布⑷自然地理的十字架格局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一)补充简答题 1.简述如何确定褶皱在空间的方位? 答:褶皱在空间的方位可由褶皱的轴面产状、枢纽产状、两翼产状和翼间角确定。两翼和轴面的产状要测量其倾向和倾角。垂直面状要素的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为倾角,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所指岩层向下倾向的方向即为倾向。翼间角为褶皱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过两翼两个拐点处的切线的夹角。枢纽产状要测量枢纽的倾伏和侧伏。倾伏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前者指枢纽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其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侧伏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前者指轴面的走向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轴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对于规模较小,出露完整的褶皱,可以从露头上直接测量以上各要素。对于规模较大,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往往需要系统测量其褶皱面的产状,然后通过计算方法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较精确地确定其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2.简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 答:重力滑动构造是由重力作用引发的滑动推覆构造,它是某些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成因。重力滑动构造基本结构为:下伏系统、滑动面、润滑层、滑动系统。分带:后缘拉伸带、中部滑动带和前缘推挤带。形成条件为:一定的坡度;滑动系统要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应由软弱层和孔隙流体的参加。下伏系统构造较简单,基本保留了早期或基底构造的特征;滑动面沿原始地质界面(如层理面、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或破裂面发育,剖面和平面上均呈弧形,剖面上常呈犁式、铲式或勺形。润滑层能降低滑动摩擦力,使滑动系统长距离搬运,常由软弱岩层或面理化岩层构成,如泥岩层、煤层、膏岩层、片岩、片理化的蛇纹岩、辉绿岩等。中部滑动带岩层和构造比较复杂,往往为一系列互相叠置或切割的滑体、滑块,褶皱,断层发育。前缘推挤带常又一系列逆冲断层叠置而成,后缘拉伸带常出露下伏系统的岩层。 3.蠕变和塑性变形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两者的区别是:蠕变是岩石在一较小恒定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塑性变形是岩石在超过其弹性极限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蠕变是缓慢发生的,

构造地质学试题

三、填空 1.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或____中的______。(地壳,岩石圈,地质构造) 3. 沉积岩中可以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斜层理,粒级层序,波痕,泥裂,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 5. 岩层的产状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水平,倾斜,直立,倒转) 6.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__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___等高线的弯曲度。(相同,小于;) 7.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__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___等高线的弯曲度。(相同,大于) 8.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__方向弯曲。(相反) 9. 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决定于_____、____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岩层产状,地形) 10.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厚度,产状,地面产状) 11. 地层的接触关系按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两种基本类型。(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13.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再下降接受沉积。(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 14.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再下降接受沉积。(下降接受沉积,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等) 15. 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17. 岩石变形的五种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拉伸,挤压,剪切,弯曲,扭转) 18. 按变形后的形状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_____和______。(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 19.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一般要经历______、_____和_____三个变形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破裂变形) 20. 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σ1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_____________。(共轭剪切破裂角) 21. 剪裂角是指_____与_____夹角。(最大主应力轴σ1,剪切破裂面) 22. 最大主应力轴σ1方向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_______。(剪裂角) 25. 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_______。(递进变形) 26.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 27. 褶皱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____和____。(背斜,向斜) 28. 褶皱要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地构造学题库

大地构造学题库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一 名词解释 1. 地槽与地背斜; 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的巨型狭长沉积盆地。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2. 优地槽与冒地槽; 正地槽:分布于克拉通(高克拉通大陆地区)边缘的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冒地槽:紧靠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沉积建造:特定大地构造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相组合; 3. 造山运动与造陆运动; 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造山幕,褶皱幕)-地层强烈变形; 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常表现为沉积间断; 构造运动: 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层的倾斜、褶皱、破裂的地壳运动,包括造山运动、断裂运动、断块运动等,通常表现为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4. 地台与地洼;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为地槽,上层为水平或缓倾斜岩层)的地壳稳定区; 地盾:只有地槽基底构造层而无地台盖层的地壳稳定区。 5. 大陆克拉通:地槽阶段之后的长期稳定区的统称,包括地台和地盾。 6. 地台的特点: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 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 3、地壳运动以造陆运动为主,鲜见不整合 4、沉积厚度薄,分布范围宽,地层稳定 7. 地壳基本构造单元;

地壳基本构造单元:用地壳演化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构造地貌特征所表征的地壳演化阶段及其相应的大地构造属性,比如地槽、地台、地洼。 8. 构造体系: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总和。 (地质力学的内容)9.构造区与构造层; 构造层: 构造单元的物质体现,是地壳演化的某一阶段建造和改造的总和。建造包括沉积、岩浆和变质建造,改造指构造运动的频繁、方向和强度以及构造的形态、类型和组合特征。 构造区: 构造单元的具体化,是指处于同一地壳演化阶段且大地构造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定区域,一个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构造区。 (二)思考题 1.试述槽、台、洼的沉积建造特征及其相应构造,沉积环境 (1)地槽型沉积建造及构造沉积环境 1)陆源碎屑建造硬砂岩建造),特点时以粘土质页岩为主,往往含有包含有硬砂岩内的各种砂岩或灰岩夹层;不稳定矿物多;代表了地槽下坳的初始阶段,绝大多数此建造为陆相沉积; 2)碳酸盐建造,海相灰岩,以含泥质且时有沥青质的暗色不纯灰岩为特征,代表地槽进一步坳陷,出现广泛海侵; 3)细碧角斑岩建造,由一套海底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组成,主要为细碧岩,角斑岩,玄武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等钠质火山杂岩;是地槽下降运动最剧烈时期的产物;沉降到最大,基底断裂,岩浆喷溢 4)复理石建造,浅海相碎屑岩为主,厚度大,韵律清晰,冲刷面发育,代表了地槽造山期初期,表明此时地槽发生节奏性的运动,地槽振荡回返,构造活动频繁。 5)磨拉石建造,陆相(主要为山麓相、河流相等) ,以砂、砾岩为主,岩石分选差,磨圆度差,层理不规则;常见交错和波痕,相变急剧;与下伏建造常为不 造山运动后期。褶皱山脉的形成; 整合接触,代表 (2)地台型主要沉积建造类型及构造沉积环境 1)石英砂岩建造:以石英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好,磨圆度高,多为滨海相或河流相 2)粘土,铁质建造:多由砂质粘土沉积和与之共生的铝土岩、铁质岩等沉积岩组成,代表古准平原的风化壳 3)浅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_381427182024157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标√,错误标×) 1. 如果地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地层露头线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2. 倾斜岩层的产状由走向和倾向就可确定()。 3. 岩层走向加上或减去90°就是岩层的倾向()。 4. 倾斜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是该岩层的走向线()。 5. 对称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 6. 泥裂在剖面上一般成“V”字形,其“V”字形尖端指向岩层顶面()。 7. 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方向指向岩层的底面方向()。 8. 水平岩层在地面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9. 两套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且两套地层的走向线平行,则该两套地层之间一定是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10.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11. 节理的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12. 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张性结构面(如羽状张节理)与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13. 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力变形而形成的()。 14. 因为在与最大主应力成45°夹角方向上的剪应力最大,因此剪裂面沿此方向发育()。 15. 同沉积断层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其弧形顶端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 16. 正阶步的陡坎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17. 当断层的走向与褶皱的走向一致时,该断层为走向断层()。 18. 缝合线构造的锥轴方向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轴()。 19. 褶皱的横截面(或正交剖面)必定垂直地面()。 20. 形成同沉积褶皱的作用主要是横弯褶皱作用()。 21. 枢纽断层是指与褶皱枢纽平行的断层()。 22. 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如果发现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则一定是逆断层()。 23. 最小主应力铅直,最大主应力和中间主应力水平,按照安德森断层形成模式,这种应力状态下可形成逆断层()。 24. 在剖面上表现出花状构造特征的一定是走滑断裂()。

构造地质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地堑和地垒 地堑:是指由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组正断层之间为共同下降盘。地垒:是指由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的相背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组正断层之间为共同上升盘。 2、断层三角面 当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的侵蚀切割,会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是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常见于山区或山地与盆地、平原的分界处。 3、拉分盆地 是走滑断层拉伸中形成的断陷构造盆地,是一种张剪性盆地。其发育快、沉降快、沉积速率大、沉积厚度大、沉积相变化迅速。拉分盆地一般分为“S”型和“Z”型,左行左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S”型,右行右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Z”型。 4、纯剪切与简单剪切 产生均匀变形的剪切作用有两种:纯剪切(pure shear)和简单剪切(simple shear)。 纯剪切变形的主应变方向不随变形的递进而转动,所以又称非旋转变形或共轴变形,但两条主应变线的长度却分别持续伸长或持续缩短。纯剪切变形过程中,除主应变线以外的所有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都随变形的递进作有规律的变化。拉伸与压缩作用产生纯剪切变形。 简单剪切变形的两个主应变线的方向和长度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所以又称旋转变形或非共轴变形。简单剪切过程中除了平行剪切面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不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以外,其他所有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都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简单剪切变形由一系列平行的滑动层受剪切滑动而形成。 5、动态重结晶 在初始变形晶粒边界或局部的高位错密度处,储存了较高的应变能,在温度足够高的条件下,形成新的重结晶颗粒,使初始变形的大晶粒分解为许多无位错的细小的新晶粒。 6、底辟构造 底辟构造是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7、平衡剖面 指将剖面中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原则和方法全部复原的剖面,是全面准确表现构造的剖面。平衡剖面技术目前主要用于检验地震解释结果的正确性、构造变形的定量研究和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平衡剖面基本原理为:如果变形前后物质的体积不变,则在垂直构造走向的剖面上体现为“面积不变”;如果变形前后岩层厚度保持不变,则转化为“层长不变”。所以,平衡剖面技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遵循岩层层长或面积在几何学上的守恒原则,将已变形的剖面恢复到未变形状态或从未变形地层剖面依据变形原理得到变形剖面的方法。 8. 构造窗和飞来峰 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青地层,这种现象称为构造窗。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蚀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块,称为飞来峰。飞来峰表现为原地岩块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常常表现为在较年青的地层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老地层。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 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3. 地球动力是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它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是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4.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变形研究;(2)地质体成因研究; (3)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4)地球演化史研究 5. 区域地质学的任务及内容: 任务:区域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研究内容是:(1)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结构研究;(2)区域构造学研究 (3)区域岩石学研究;(4)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3. 区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构造分析法;(2)将今论古方法;(3)构造类比法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起源 1. 对地球更深部的了解只能通过间接的地球物理手段来研究,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 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地震波以及由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的观测和研究确定的。 3. 1909年,莫霍洛维奇(Mohorvìcic)根据地震波的走时,算出地下56 km深处存在一间断面,其上物质的波速为 km/s,其下为s。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面,这个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地壳。M莫霍面或. 4. 1914年,古登堡(Gutenberg)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出在2900 km深度处存在一间断面。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古登堡面或G面,这个面以下的部分为地核,以上直至地壳底部的部分为地幔。 5.布伦(Bullen,1963,1975)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 波速度的特征P波和S名称深度范围区域/km 复杂A地壳0~3333~410梯度正常B上地幔410~1000C梯度较大 D'1000~2700梯度正常 下地幔”D梯度近于零2700~2900 P E波梯度正常外核2900~49804980~5120F不详过渡区 内核G梯度很小5120~6370 层,内、外核的过渡区ED三层,外核为C层:地壳为A层,地幔为B、、分为7D”层。D层分为D'和层,内核为为FG层;后来他又根据新的资料,把岩石圈:地球表面至低速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的部分。而将其下6. 的低速层称为软流圈。岩石圈分为地壳岩石圈和地幔岩石圈。平均 7. 一般将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三大类。而言,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比大洋地壳老,也比大洋地壳的密度小。就化学和矿物成分而言,这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序 号 内容图形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大地构造学复习题2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 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 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 50-100km石圈厚130-200km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 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褶皱带 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拉张型板块边界、和 挤压型剪切型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 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 褶皱系发展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 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 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 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

南 和环太平洋。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 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 Vp为 6.4-6.7KM/S 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 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 20.高压低温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兰闪石,高温低压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的特征矿物为柯石英。 21.富集地幔指大离子元素富集的地幔。 22. 增生型板块边界主要有拉张型板块和洋脊洋隆。 23.汇聚型板块边界可分为碰撞和挤压…俯冲两类。 24.中国的深断裂体系可分为、和。 25. 岛弧-海沟系大陆边缘由大陆架海沟岛弧组成。

中国大地构造学试题

中国大地构造学试题 大地构造学试题 华北,华南变形主要表现为? 1. 华北,华南变形主要表现为?伸展变形。 2.青藏高原的地表厚度高于普通的 2 倍。 2. 3.火山活动出现在优地槽。优地槽。 3. 优地槽 4.太平洋板块,洋壳年龄新,很少超过侏罗纪,不能发现中生代。中生代。 4. 中生代 5.什么是岩石圈包括哪些层位?什么是岩石圈? 5.什么是岩石圈?包括哪些层位?(1)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岩石圈: 岩石圈层,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坚硬部分,厚约 60-120km,在力学上可看作一个统一的构造单元。软流圈: 软流圈:把岩石圈下面的低速层叫软流圈,厚约 100km,岩石圈在软流圈上能较为自由地活动。(2)岩石圈包括的层位就是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的一部分 6.沟湖盆地发生在汇聚板块边缘。汇聚板块边缘。 6. 汇聚板块边缘 7.秦岭造山带,主要是中生代的碰撞运动形成。 7. 中生代的碰撞运动形成。中生代的碰撞运动形成(扬子板块)8.复理石建造复理石建造? 8.复理石建造?复理石建造:多次重复的韵律性层理(复理石韵律),每一韵律包括砂岩到泥质岩或灰质岩的韵律层序(鲍马序列)总厚,达数千米至万米。主要为砂岩和泥岩,海相浊流沉积。 9. 造山作用成山作用。造山作用, 9.造山作用,成山作用。(1)造山作用: 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造山作用: 造山作用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2)成山作用:造成明显正地形的地质过程,可以是造山带的成山,成山作用也可以是断裂作用造成的基本未变形的地质体的过程。 10.太行山的隆升由于造山运动其他太行山的隆升由于造山运动其他? 10.太行山的隆升由于造山运动其他?正断层控制,伸展下生成,不是造山。 11.为什么叫做热年代为什么叫做热年代学 11.为什么叫做热年代学? a.不是高 温形成,因为测量方法涉及封闭温度,(高温,低温)测年是因为每种矿物都有一种封闭温度。热年代学:应用热扩散理论,将年龄结果解释与地质体的热演化历史联系起来 b.热年代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称为热年代学。地质热年代学利用矿物封闭温度来解释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定量地给出地质作用过程温度一时间轨迹。可采用多种同位素测年方法,常用的有 U-Pb 法、40Ar-39Ar 法、(U-Th)/He 法、裂变径迹法等。 [ c.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应用范围; 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应用范围; 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应 用范围 (1)地表的侵蚀历史;(2)造山带的隆升历史; (3)盆地的热演化历史;(4)活动断层的测年; (5)年轻沉积地层的年龄。 12.我国的地质理论及地质学家我国的地质理论及地质学家。 12.我国的地质理论及地质学家。槽台学说(奥格)、多旋回学说(黄汲清)、地洼学说(陈国达) (1)地质力学(李四光) (2)板块构造(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魏格纳) (赫斯)(勒皮雄、摩根、麦肯齐)(4)其他:深大断裂、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说 13.燕山运动发生在?中生代。 14.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14.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学说,英文名《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 15.什么是磨拉石建造什么是磨拉石建造? 15.什么

构造地质学复习试题形式含答案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4分) 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4分) 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4分) 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4分) 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4分) 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4分) 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4分) 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4分) 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4分) 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4分) 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4分) 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枕状构造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核则为显晶质。(4分) 13、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其基本特点是:(1)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2)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3)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 (共40道) 序号 内 容 图 形 001 Quest: 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 -K 、O -P 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 :水平产状 O-P :SW 003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 Quest: 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

线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 根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 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 Quest: 下图AB 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 Quest: 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 Ans: 1) 转折端 2)翼 3)核 4)轴面 5)枢纽 6)背斜最高点 7)脊 8)拐点 011 Quest: 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 Quest: 下图为S 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 Quest: 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 Quest: 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 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 一名词解释 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 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 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 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17双变质带:两个板块相撞,在俯冲一侧的上面和仰冲一侧的下面,由于海沟热流温度较低,带着冷岩石俯冲,再加上下冲的压力很大,常常形成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蓝片岩带(其中杂有大量玄武岩和蛇纹质岩石),称为高压低温变质带。在仰冲板块的一侧(相当岛弧或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带),其下俯冲带因摩擦熔化消失,导致岩浆的形成、侵入或喷出,并常在侵入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 考研试题 作图必备

四.作图题 1.已知岩层产状,勾绘地质界线(注:图中岩层倾角均小于山坡坡角)。 2.已知某岩层产状为SE120°∠45°,某线理产状为NW300°∠45°,求作赤平投影图解。 270 360° 180° 90° 270 360° 180° 90° 岩层产状赤平投影 线理产状赤平投影 3. 示意画出直立倾伏背斜、斜歪倾伏背斜的立体图形。 4. 示意画出阶梯状正断层组合、叠瓦式逆断层组合的剖面图形。 5.用剖面图表示出以下不同褶皱的形态

A B相似褶皱 C 隔槽式褶皱 6.用形成三类断层的三种不同应力状态(安德森模式),分析解释不同断层的形成原因。 A 正断层B、逆断层C、平移断层 答案:A、正断层:σ1直立,σ2、σ3水平,水平拉伸和铅直上隆是形成正断层的有利条件。(剖面上看) B、逆断层:σ1和σ2水平,σ3直立。水平挤压有利于形成逆断层。 (剖面上看) C、平移断层:σ1和σ3水平,σ2直立(平面上看)

7.画出图示共扼节理的应力椭圆和应变椭圆(5分): 8指出图示擦线的侧伏方向(5分): 9.下图A层为一煤层,求其产状,并在图中画出可以采煤的区域(10分) 10.已知某岩层产状为S180∠45,求作赤平投影图解(5分)

11. 下图为一简易的地质图(平面图),画出图切剖面图(10分) 12.分析判别下图,指出断层两旁相对运动方向及断层类型(正、逆或平移) 答案:左图:断层上盘(图中左上角)上移,下盘(图中断层线右下方)下移,故为逆断层右图:依据断层效应,可以判断该断层为逆断层 13.根据小褶皱或劈理分析判断地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的转折端(用虚线画出) 14.指出A、B图所示为何种类型从属褶皱,并利用从属褶皱确定C图高一级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画出)(计10分) A图为“Z”型,B图为“S”型,C图高一级褶皱为背斜(图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 考研试题 必备2

4.判图题 (共39道) 001 Quest: 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 Quest: 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5 Quest: 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Ans: 006 Quest: 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 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 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Ans: A——皱纹 B——拉伸

009 Quest: 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 Quest: 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 2)翼 3)核 4)轴面 5)枢纽 6)背斜最高点 7)脊 8)拐点 011 Quest: 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 Quest: 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013 Quest: 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 Quest: 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Ans:

构造地质学试题库答案

1.名词解释(共73道) 001 视倾角 Ans: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002 真倾角 Ans: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垂直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真倾角。 003 侧伏向与侧伏角 Ans: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叫侧伏向。004 倾伏向与倾伏角 Ans: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叫倾伏向;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之间所夹锐角叫倾伏角。005 应力 Ans:单位面积的附加应力 006 差异应力 Ans:σ1、σ3的差值 007 应力轨迹 Ans:各个应力状态的连线 008 线应变 Ans:变形的结果引起物体内质点之间的线段的变化,常用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来表示。009 剪应变 Ans:变形的结果引起两条线段之间的夹角的变化叫做剪 应变。 010 剪裂角 Ans: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 011 共轭剪裂角 Ans: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为共轭剪裂角。 012 均匀应变 Ans: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013 非均匀应变 Ans: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 014 应变椭球体 Ans: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 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 变形后形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来表示岩 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便是应变椭球体。 015 旋转变形 Ans: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方向发生 改变的变形叫旋转变形。 016 非旋转变形 Ans: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方向未发 生改变的变形叫非旋转变形。 017 共轴递进变形 Ans: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 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一致,叫做共轴递进变形。 018 非共轴递进变形 Ans: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 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不一致,叫做非共轴递进变形。 019 增量应变 Ans:变形期中某一瞬间正在发生的小应变叫增量应变。 020 有限应变 Ans:物体变形的最终状态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 为有限应变 021 蠕变 Ans: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应变随时间持续增长的变形称 为蠕变。 022 劈理 Ans: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 此生面状构造。 023 劈理域 Ans:劈理域: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成的平 行或交织状的薄条状或薄膜。 024 微劈石 Ans:夹与劈理域之间的窄的平板状或透镜状的岩片。 025 透入性构造 Ans:在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叫透入性 构造。 026 非透入性构造 Ans:指仅仅产生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某个别区段的构 造叫非透入性构造 027 连续劈理 Ans: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

大地构造学讲解

吉林大学 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理论及关系 2016年 6 月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就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而言,国内外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分别以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模式、构造解析方法和构造演化历史为主线(万天丰,2004): ⑴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主线,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大地构造学的确也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年的大地构造学几乎都附属在区域大地构造学之中,例如,北京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教研室(1963)出版的《中国区域地质》和杨森楠、杨巍然(1985)编写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科书实际上都是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基础来讨论大地构造学的;程裕淇院士(1994)主编的《中国区域地质概论》更是在系统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资料的基础上,阐明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的认识;最近,车自成等(2002)编著的《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也是以地块的区划研究作为主线的。以区域大地构造为主线的体系,对于了解各地区的特征比较有利,但是对于中国大陆宏观的总体特征,就可能稍嫌薄弱。 ⑵以构造模式为主线,李四光先生创导的地质力学,在讨论中国大地构造时,就是以构造模式为主线,他称之为“构造体系”,即按构造线的组合特征和地质体所受作用力的类型不同,来建立构造模式,如山字型、多字型、旋卷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等。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1926、1947、1962)就提出了上述构造体系,是世界上第一批从构造变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整和接触、不整合接触两种基本类型。 2、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基本类型。 3、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4、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125°∠45°中的125°表示倾向、45°表示倾角。倾斜岩层的符号为,直立岩层的符号为,水平岩层的符号为,倒转岩层的符号为。 5、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 6、物体内一点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最大;剪应力为0 。在距主应力面45°的截面上,正应力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剪应力值也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在平行于单轴作用力的截面上,正应力为最小,剪应力为0 。 7、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类型可以划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翻卷褶皱等五种类型。 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平行褶皱,是由于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9、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10、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岩层通过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两种不同方式形成褶皱。 11、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错开、限制和互切三种,据此可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12、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通常有:折尾、菱形结环和交叉。 1

13、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节理可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四种类型。 14、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两类。 15、断层碎裂岩是脆性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韧性变形产物。 16、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几何关系,断层可以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三类。 17、根据剪切带发育的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可划分为: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四种。 18、根据劈理的构造特点和形成方式,将劈理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 19、不连续劈理按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结构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20、大型线理构造主要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和压力影构造等。 二、名词解释 1、岩层的走向与倾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 层的走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 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层面向下倾斜的方向,就是岩 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2、整合与不整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 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 接触关系成为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 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 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了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层之间这种接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