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名称:似动现象实验日期:12年11月7日

指导老师:刘洋学生姓名:陈润琪班级:心理11-3 学号:110724311

1、摘要:

本实验以了解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此次被试为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系11级72名学生,以小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呈现的光点强度下,先后呈现的两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和15ms。

2、关键词:

似动现象感觉阈限时空举例

3、前言:

似动现象

英文名称:EVISION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简介: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方法与程序:

在黑色背景上相继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0.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距和空距条件下呈现。在每种空距的条件下按照,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这12个时距的升序和降序做24次判断。在每种时、空距条件下,演示1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

刺激1 →时距→刺激2

60ms 5~500ms 60ms

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三种不同的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

顺序

12 3

甲258

乙58 2

丙82 5

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5ms开始,依次增加到500ms,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让被试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500ms开始,逐渐减少时距到

5ms,同样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每个被试对每个空距判断24次,三个空距共判断72次。

4、方法:

4.1研究对象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11级学生

4.2具体方法

4.2.1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感觉阈限、时距、空距

因变量:实验结果

控制变量:准备时间、刺激呈现时间、刺激间隔时间、任务间隔时间

4.2.2步骤

1、被试打开psykey测评系统,阅读实验指南,了解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

2、被试开始测定。

3、完成72次判断后,实验结束。

4.2.3试验材料

Psykey测评系统上的“似动现象”程序,准备时间(毫秒)=1000 刺激呈现时间(毫秒)=60 刺激间隔时间(毫秒)=800 任务间隔时间(毫秒)=2000

5、结果:

5.1个人数据

5.1.1结果分数

测验耗时:209秒

组号对应的名称=1

5.1.2详细反应图

取小组两位被试的反应数据

任务顺序: 2CM 5CM 8CM

空距时距(ms)

5102060100150200250300350400500

2CM升序动动动动先后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2CM降序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5CM升序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5CM降序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8CM升序动动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8CM降序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任务顺序: 5CM 8CM 2CM

空距时距(ms)

5102060100150200250300350400500

2CM升序动动动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2CM降序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5CM升序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5CM降序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8CM升序动同时动动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8CM降序动动动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先后

5.1.3各种时空距离下三种反应的次数百分比

各种时空距离下三种反应的次数百分比

时距(ms) 5 10 20 6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距(cm) 2

同时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似动75 75 75 50 25 50 25 0 0 0 0 0 先后25 25 25 50 75 50 75 100 100 100 100 100

5

同时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似动100 100 100 75 0 0 0 0 0 0 0 0 先后0 0 0 25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8

同时0 25 0 0 0 0 0 0 0 0 0 0 似动100 75 100 75 50 50 25 0 0 0 0 0 先后0 0 0 25 50 50 75 100 100 100 100 100

5.1.4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个时空距离此案的似动阈限值(从“同时”到“动”为下限,从“动”到“先后”为上限)如下表:

各种时空距离下观察亮点的似动阈限值

空距(cm)上限下限(上限-下限)(ms)

2 250 5 245

5 100 5 95

8 250 5 245

5.1.5根据收集所得的数据,以时距为横坐标,似动次数的百分数,3

种空距为参量,作图如下: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在此两个亮点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和15ms。空距一定时,时距与5-15ms差异越大时,产生似动次数越少;时距一定时,空距越大似动现象越难产生。当刺激的强度、形状一定的情况下,当缩短时距时,只有减小空距才能产生似动。

6、分析与讨论:

1、由于采用了测量感觉阈限中的恒定刺激法,被试的结果较受主观感觉和个人经验影响,“动”、“先后”及“同时”这三者的判断个人的体验是较为模糊的。特别是“动”和“先后”这两个之间,感觉到的差别很小。而对于“同时”个人一直没有感受到。而且实验前告知了被试什么是似动,所以对于受暗示性较强的被试,容易产生似动;暗示性较差的被试,则不容易产生似动,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似动效应,因而实验结果受被试的主观的影响较大。建议实验进一步修改,使得被试的主观体验更加鲜明。

个人觉得可以将似动现象这一经典实验与现代的生理心理学中的脑神经认知相连结。在进行似动现象的实验时,对被试进行脑电波及脑区方面的同步测试,以更好的观察到被试对于似动现象的心理活动。去除干扰较大的个人主观因素等。而在这两者的连结中也许可以有更多的发现。

2、该实验是一个3×12的组内设计,采用了测量感觉阈限中的恒定刺激法。选定的刺激每种一般呈现50-200次。但是此实验的刺激呈现总共才72次,虽然这可能考虑了被试疲劳的问题,但是个人认为此次实验的刺激呈现应更多以获得更完善的数据进行分析。

3、此次实验无整体数据,全都由个人数据进行分析,这样的形式会使得被试们各自的实验结果分析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没有比较性的同时单薄的数据分析普及意义不大。建议把每个人的个人数据转化成数字数据的形式以得到更为翔实的数据进行完善分析。

4、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物体运动,是由影片上一系列略有区别的静止画面产生的,这种运动叫动景运动。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正是应用了似动现象。

5、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如K.Marbe所得的最优时距为0.2s,最优空距为4.5;M. 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博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 cm,最优时距为200ms。从这次接触到的几个实验数据来看,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除了个体本身的差异,也有被试自身的主观影响的原因。

6、在似动现象的实验中,由于是对空距及时距较小的黑背景上的红点进行观察,视力以及是否色弱或色盲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对被试的选择上应慎重注意这些因素。

7、此次实验仍采取了随机选择分组的模式进行,但模式是由被试自己随意选择的。在此次被试数量较少的实验中,让被试随意选择模式可能有些不妥,会造成某一模式人数偏多。可能是模式的不同对实验结果影响不显著,但个人觉得应该尝试由主试随机将被试分组,以观察不同模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在此两个亮点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和15ms。空距一定时,时距与5-15ms差异越大时,产生似动次数越少;时距一定时,空距越大似动现象越难产生。当刺激的强度、形状一定的情况下,当缩短时距时,只有减小空距才能产生似动。

8、双盲状态的进行实验将会取得更真实的数据。

7、结论:

1、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

2、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在此两个亮点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和15ms。

3、该实验可能暂时还不够完善,各方面需要更多的改进。

8、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31-235页

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报告

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实验报告 院(系) 生化系 年级 10级 专业 化工 姓名 学号 课程名称 物化实验 实验日期 2012 年 9 月 9 日 实验地点 3栋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测定蔗糖转化放映的速率常数k ,半衰期t1/2,和活化能Ea 。 2·了解反应的反应物溶度与旋光度之间的关系。 3·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掌握旋光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蔗糖在水中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器反应为: C 12H 22011+H 2O C 6H 12O 6+C 6H 12O 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这是一个二级反应,但在H+浓度和水量保持不变时,反应可视为一级反 应,速率方程式可表示为: ,积分后可得: 由此可知:在不同时间测定反应物的相对浓度,并以㏑c 对t 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斜率即可求得反应速率常数 k 。 当c=时 T1/2=ln2/K 2、本实验中的反应物及产物均有旋光性,且旋光能力不同,在溶剂性质、溶液浓度、样品管长度及温度等条件均固定时,旋光度与反应物浓度呈线性关系,即: kc dt dc =-kt c c -=0 ln

。 反应时间 t=0,蔗糖尚未转化: ; 反应时间为 t ,蔗糖部分转化: ; 反应时间 t=∞,蔗糖全部转化: , 联立上述三式并代入积分式可得: 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斜率可得反应速率常数k 。 三、仪器与试剂: WZZ-2B 型旋光仪 1台 501超级恒温水浴 1台 烧杯100ml 2个 移液管(25ml ) 2只 蔗糖溶液 (分析纯)(100ml) Hcl 溶液(分析纯)(dm -3) 四、实验步骤: ①恒温准备: 1) 2 c βα=00c 反βα=)(生反c t -+=0c c ββα0c 生βα=∞) ln()ln(0∞∞-+-=-ααααkt t )ln(∞-ααt 以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 1.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事实上,这种图形-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当一位听众在聚精会神地听报告,报告人的讲话就成了“图形”,周围人的议论便成了“背景”。而当这位听众在与旁人讲话时,那么他俩的谈话就成了“图形”,而报告人的发言则成了“背景”。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这类变化,不仅在知觉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0002)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姓名:张献鹏 学号:173511038 专业:冶金工程 班级:重冶二班

目录 1拉格朗日插值 (1) 1.1问题背景 (1) 1.2数学模型 (1) 1.3计算方法 (1) 1.4数值分析 (2) 2复化辛普森求积公式 (2) 2.1问题背景 (2) 2.2数学模型 (3) 2.3计算方法 (3) 2.4数值分析 (5) 3矩阵的LU分解 (6) 3.1问题背景 (6) 3.2数学模型 (6) 3.2.1理论基础 (6) 3.2.2实例 (7) 3.3计算方法 (7) 3.4小组元的误差 (8) 4二分法求方程的根 (9) 4.1问题背景 (9) 4.2数学模型 (9) 4.3计算方法 (9) 4.4二分法的收敛性 (11) 5雅可比迭代求解方程组 (11) 5.1问题背景 (11) 5.2数学模型 (11) 5.2.1理论基础 (11) 5.2.2实例 (12)

5.3计算方法 (12) 5.4收敛性分析 (13) 6Romberg求积法 (14) 6.1问题背景 (14) 6.2数学模型: (14) 6.2.1理论基础 (14) 6.2.2实例 (14) 6.3计算方法 (15) 6.4误差分析 (16) 7幂法 (16) 7.1问题背景 (16) 7.2数学模型 (16) 7.2.1理论基础 (16) 7.2.2实例 (17) 7.3计算方法 (17) 7.4误差分析 (18) 8改进欧拉法 (18) 8.1问题背景 (18) 8.2数学模型 (19) 8.2.1理论基础 (19) 8.2.2实例 (19) 8.3数学模型 (19) 8.4误差分析 (21)

法拉第效应实验报告

法拉第效应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法拉第效应的经典理论。 2.初步掌握进行磁光测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法拉第效应 实验表明,偏振面的磁致偏转可以这样定量描述:当磁场不是很强时,振动面旋转的角度F θ与光波在介质中走过的路程l 及介质中的磁感应强度在光的传播方向上的分量H B 成正比,这个规律又叫法拉第一费尔得定律,即 F H VB l θ= ()1 比例系数V 由物质和工作波长决定,表征着物质的磁光特性,这个系数称为费尔得常数,它与光频和温度有关。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有法拉第效应,但一般都很不显著。不同物质的振动面旋转的方向可能不同。一般规定:旋转方向与产生磁场的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一致的,叫正旋(0V >)反之叫负旋(0V <)。 法拉第效应与自然旋光不同,在法拉第效应中,对于给定的物质,偏振面相对于实验室坐标的旋转方向,只由B 的方向决定和光的传播方向无关,这个光学过程是不可逆的。光线往返一周,旋光角将倍增。而自然旋光则是可逆的,光线往返一周,累积旋光角为零。与自然旋光类似,法拉第效应也有色散。含有三价稀土离子的玻璃,费尔德常数可近似表示为: ()1 22t V K λλ-=- ()2 这里K 是透射光波长t λ,有效的电偶极矩阵元,温度和浓度等物理量的函数,但是与入射波长λ无关。这种V 值随波长而变的现象称为旋光色散。 2.法拉第效应的经典理论 从光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图像看,法拉第效应可以这样理解:一束平行于磁场方向传播的平面偏振光,可以看作是两柬等幅的左旋和右旋偏振光的叠加,左旋和右旋是相对于磁场方向而言的。介质中受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人射光的两旋转电矢量作用下,作稳态的圆周运动。在与电子轨道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上加一个磁场B ,则在电子上将引起径向力M F ,力的方向决定于光的旋转方向和磁场方向。因此,电子所受的总径向力可以有两个不同的值。轨道半径

旋光仪测定糖溶液的浓度

用旋光仪测定糖溶液的浓度 【实验目的】 熟悉旋光仪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测量旋光溶液的旋光率和百分浓度 【实验器材】 旋光仪,盛液玻璃管,温度计,已知和未知浓度的葡萄糖溶液。 [实验原理] 对于透明的固体来说.旋光角φ与光透过物质的厚度L 成正比;而对于液体来说.除了厚度之外,还与溶液的浓度c 成正比。同时,旋转的角度,还与溶液的温度t 以及光的波长λ有关。实验证明.在给定波长(单色光)和一定温度下,如旋光物质为溶液,则旋光角由下式表示: []L C t 100 λ α?= 在上式中[]t λα为旋光率,C 为100毫升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克数,L 为溶液厚度,以分米为单位。旋光率随不同的溶液而异,对于同一种溶液来说,它是随波长而异的常数,实验室的旋光仪常以钠光作光源,故波长已定。而温度的改变,对旋光率稍有影响,就大多数物质来讲,当温度升高摄氏1度时,旋光率约减小千分之几。 通过对旋光角的测定,可检验溶液的浓度、纯度和溶质的含量,因此旋光测定法在药物分析、医学化验和工业生产及科研等领域内有着广泛地应用。在医、药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法和间接测定法。 一、比较法 已知浓度为C 1的某种旋光性溶液,其厚度为L 1,可测出其旋光角φ1。要测同种未知浓度的溶液,只要测定该溶液在厚度为L 2时的旋光角就可计算出未知浓度。 []11100L C t λ α?=[]22100 L C t λα?= 得1 2 11 22C L L C ??= 如果两溶液厚度相同,则1 1 2 2C C ??= 二、间接测定法 对于已知旋光率[]t λα的某种旋光性溶液,测出溶液厚度为L 时的旋光角φ,就可由式(9 —1)计算出浓度C 。 测定物质旋光角的仪器叫旋光仪。旋光仪外形如图9—1。其工作原理如图9—2所示。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发布日期:2008-02-12 14:22 共226人浏览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 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以考夫卡、苛勒做被试,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可是,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又移动回去。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2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函数逼近与快速傅里叶变换实验室数学实验室 所属课程名称数值逼近 实验类型算法设计 实验日期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512*x^10 - 1280*x^8 + 1120*x^6 - 400*x^4 + 50*x^2 - 1 并得到Figure,图像如下: 实验二:编写程序实现[-1,1]上n阶勒让德多项式,并作画(n=0,1,…,10 在一个figure中)。要求:输入Legendre(-1,1,n),输出如a n x n+a n-1x n-1+…多项式。 在MATLAB的Editor中建立一个M-文件,输入程序代码,实现勒让德多项式的程序代码如下: function Pn=Legendre(n,x) syms x; if n==0 Pn=1; else if n==1 Pn=x; else Pn=expand((2*n-1)*x*Legendre(n-1)-(n-1)*Legendre(n-2))/(n); end x=[-1:0.1:1]; A=sym2poly(Pn); yn=polyval(A,x); plot (x,yn,'-o'); hold on

end 在command Windows中输入命令:Legendre(10),得出的结果为: Legendre(10) ans = (46189*x^10)/256 - (109395*x^8)/256 + (45045*x^6)/128 - (15015*x^4)/128 + (3465*x^2)/256 - 63/256 并得到Figure,图像如下: 实验三:利用切比雪夫零点做拉格朗日插值,并与以前拉格朗日插值结果比较。 在MATLAB的Editor中建立一个M-文件,输入程序代码,实现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的程序代码如下: function [C,D]=lagr1(X,Y) n=length(X); D=zeros(n,n); D(:,1)=Y'; for j=2:n for k=j:n D(k,j)=(D(k,j-1)- D(k-1,j-1))/(X(k)-X(k-j+1)); end end C=D(n,n); for k=(n-1):-1:1

实验十 用旋光仪测定糖溶液的浓度

实验十 用旋光仪测定糖溶液的浓度 物理学与信息学教研室 方玉盛 【实验目的】 熟悉旋光仪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测量旋光溶液的旋光率和百分浓度 【实验器材】 旋光仪,盛液玻璃管,温度计,已知和未知浓度的葡萄糖溶液。 [实验原理] 对于透明的固体来说.旋光角φ与光透过物质的厚度L 成正比;而对于液体来说.除了厚度之外,还与溶液的浓度c 成正比。同时,旋转的角度,还与溶液的温度t 以及光的波长λ有关。实验证明.在给定波长(单色光)和一定温度下,如旋光物质为溶液,则旋光角由下式表示: []L C t 100 λ α?= 在上式中 []t λα 为旋光率,C 为100毫升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克数,L 为溶液厚度,以分米 为单位。旋光率随不同的溶液而异,对于同一种溶液来说,它是随波长而异的常数,实验室的旋光仪常以钠光作光源,故波长已定。而温度的改变,对旋光率稍有影响,就大多数物质来讲,当温度升高摄氏1度时,旋光率约减小千分之几。 通过对旋光角的测定,可检验溶液的浓度、纯度和溶质的含量,因此旋光测定法在药物分析、医学化验和工业生产及科研等领域内有着广泛地应用。在医、药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法和间接测定法。 一、比较法 已知浓度为C 1的某种旋光性溶液,其厚度为L 1,可测出其旋光角φ1。要测同种未知浓度的溶液,只要测定该溶液在厚度为L 2时的旋光角就可计算出未知浓度。 []11100L C t λ α?= []22100 L C t λα?= 得 1 2 11 22C L L C ??= 如果两溶液厚度相同,则 1 1 2 2C C ??= 二、间接测定法 对于已知旋光率[]t λα的某种旋光性溶液,测出溶液厚度为L 时的旋光角φ,就可 由式(9—1)计算出浓度C 。 测定物质旋光角的仪器叫旋光仪。旋光仪外形如图9—1。其工作原理如图9—2所 示。

实验二 拉格朗日插值龙格现象

汕 头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院: 工学院系: 计算机系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2010 姓名: 林金正学号:2010101032完成实验时间: 5月24日 一.实验名称:拉格朗日插值的龙格现象 二.实验目的: 通过matlab 处理,观察拉格朗日插值的龙格现象. 三.实验内容: (1)学习matlab 的使用 (2)以实验的方式,理解高阶插值的病态性,观察拉格朗日插值的龙格现象。 四.实验时间、地点,设备: 实验时间:5月24日 实验地点:宿舍 实验设备:笔记本电脑 五,实验任务 在区间[-5,5]上取节点数n=11,等距离h=1的节点为插值点,对于函数2 5()1f x x =+进行拉格朗日插值,把f(x)与插值多项式的曲线花在同一张图上。 六.实验过程 拉格朗日插值函数定义: 对某个多项式函数,已知有给定的k + 1个取值点: 其中对应著自变数的位置,而对应著函数在这个位置的取值。 假设任意两个不同的xj 都互不相同,那麼应用拉格朗日插值公式所得到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为: 其中每个为拉格朗日基本多项式(或称插值基函数),其表达式为: [3] 拉格朗日基本多项式 的特点是在上取值为1,在其它的点上取值为0。

1.使用matlab,新建function.m 文件,使用老师所给代码,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lagrange.m function y=lagrange(x0,y0,x) n=length(x0); m=length(x); fori=1:m z=x(i);s=0; for k=1:n L=1; for j=1:n if j~=k L=L*(z-x0(j))/(x0(k)-x0(j)); end end s=s+L*y0(k); end y(i)=s; end y; 程序解释: (x0,y0):已知点坐标 x:所求点的横坐标, y:由(x0,y0)所产生的插值函数,以x 为参数,所的到的值 2.再一次新建function.m 文件. 构建自定义函数:25()1f x x = + %f.m function y = f(x) y = 5/(1+x*x); end 3.在脚本窗口中输入: >>a = [-10:0.2:10] >>for I = 1:length(a) b(i) = f(a(i)) end ;%画出原函数(a,b) >>c = [-5:1:5] >>for i = 1:length( c) d(i) = f(c(i))

旋光仪实验报告

旋光仪实验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实验目 旋光仪实验报告 的与实验仪 器 1.实验目的 (1)加深对旋光现象的理解,观察线偏振光通过旋光物质的旋光现象; (2)掌握旋光仪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3)测定糖溶液的比旋光率及其浓度。 2.实验仪器 WXG-4圆盘旋光仪、电子天平、温度计、量筒、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滤纸、盐酸(4mol/L)、蔗糖、去离子水。 二、实验原理 1.物质的旋光性 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透明物质(例如糖溶液)后,偏振光的振动面将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线旋转一定角度,这种现象称为旋光现象。旋转的角度φ称为旋光度。能使其振动面旋转的物质称为旋光性物质。若面对光源,使振动面顺时针旋转的物质称为右旋物;使振动面逆时针旋转的物质称为左旋。蔗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为右旋物质,果糖、转化糖为左旋物质。 对某一温度下的旋光溶液,旋光度θ与入射光的波长、溶液的长度L溶液的浓度C成正比,即 θ= α·C·L 式中旋光度θ的单位为“度”,L的单位为dm ,溶液浓度的单位为g/ml;α为该物质的旋光率,即长度1dm、浓度1g/ml时溶液引起的振动面的旋转角度,其与温度有关。

几种糖对钠黄光(λ=)在不同温度和浓度下的旋光率关系如下: ①蔗糖: α(20℃)= + , Z = 0~500g/ml α(t )= α(20℃)[(t-20)], t = 14~30℃ ①转化糖: α(20℃)= - , Z = 90~350g/ml α(t )= α(20℃)+ (t-20), t = 3~30℃ 式中指100ml 溶液所含溶质质量,若长度以cm 做单位,则旋光度 θ= α· Z 100·L 10 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转化糖,它是果糖和葡萄糖的混合物,具有左旋性。 2.蔗糖纯度的计算 设纯蔗糖在t 1℃时旋转角为θ1,则 θ1 = ( + )·[(t 1-20)]· Z1100·L 10 式中,Z 1为蔗糖的质量; 设转化糖在t ’ ℃时旋转角为θ2,则 θ2 = ( - + (t ’-20))· Z2100·L 10 式中,Z 2为转化糖的质量。 设蔗糖溶液中杂质旋光度为β,则40ml 溶液的总旋光度γ1为: γ1 = θ1 + β 往蔗糖中加入盐酸使其完全变成转化糖,稀释至44ml. 则40ml 的转化糖 溶液旋光度为: γ2 = θ2 +40 44 β 由以上两式可得: γ1 – γ2 = θ1 – θ2

实验1-验证影视剪辑中的幻觉

验证影视剪辑中的幻觉 第一节验证影视剪辑中的幻觉 (2) 一、似动现象 (2) 二、完形幻觉 (3) 实训内容:验证幻觉在剪辑中的作用 (4) 实训一、验证似动现象 (4) 实训二、验证完形理论 (5) 蒙太奇理论把镜头作为影视表意的最小单位,强调镜头之间组合的随意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影视表意的不确定性。由此更深一步的探究影视表意的特点会发现:影像由表现对象、光线、色彩、构图、声音共同构成,影像构成的复杂性使得影视有最小的时间单位―一个画面,但没有最小的信息单位。因为即使在最小的时间单位―一个画面里,(当然一个画面也是一个镜头,从理论上说镜头最短可以是一个画面,最长可以是无限,只要有足够长的胶片或者磁带。)也包含了对象、光线、色彩、构图、声音五个元素。要说明的是,由于听觉的感知特性,一个画面中的声音由于太过短促,往往无法辨认,也就不具备表意的功能,声音必须在足够长的镜头里才能进行意义的表现。在上述元素中,除了表现对象本身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元素都可以在人为作用下发生变化,而每一种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意义的表达。不同的光线、色彩、构图、声音组合会引起个体不同的视觉、听觉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心理反应,影响最终的意义。而且由于程度上的差异,光线、色彩、构图、声音本身还可以有很多的变化,根据排列组合的原理,其意义生成的可能性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在影视中,如何表现比表现什么更为重要。例如同样表现月亮这个所指,文字的意义是固定的,不管是用什么颜色,什么字体来写这两个字,它们所指向的意义只有一个。但对于影像表意而言,即使在表现对象一致的情况下,当其他四种元素发生改变后,意义就产生新的变化。而除了表现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之外,其他四种元素都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因此影视不单纯是“物质现实的再现”, 影视表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但“拍什么”由主观选择决定,“怎么拍”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特别是在今

数值分析拉格朗日插值法上机实验报告

课题一:拉格朗日插值法 1.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 2.运用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进行计算。 2.实验过程 作出插值点(1.00,0.00),(-1.00,-3.00),(2.00,4.00)二、算法步骤 已知:某些点的坐标以及点数。 输入:条件点数以及这些点的坐标。 输出:根据给定的点求出其对应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的值。 3.程序流程: (1)输入已知点的个数; (2)分别输入已知点的X坐标; (3)分别输入已知点的Y坐标; 程序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float lagrange(float *x,float *y,float xx,int n) /*拉格朗日

插值算法*/ { int i,j; float *a,yy=0.0; /*a作为临时变量,记录拉格朗日插值多项*/ a=(float*)malloc(n*sizeof(float)); for(i=0;i<=n-1;i++) { a[i]=y[i]; for(j=0;j<=n-1;j++) if(j!=i) a[i]*=(xx-x[j])/(x[i]-x[j]); yy+=a[i]; } free(a); return yy; } int main() { int i; int n; float x[20],y[20],xx,yy; printf("Input n:");

scanf("%d",&n); if(n<=0) { printf("Error! The value of n must in (0,20)."); getch();return 1; } for(i=0;i<=n-1;i++) { printf("x[%d]:",i); scanf("%f",&x[i]); } printf("\n"); for(i=0;i<=n-1;i++) { printf("y[%d]:",i);scanf("%f",&y[i]); } printf("\n"); printf("Input xx:"); scanf("%f",&xx); yy=lagrange(x,y,xx,n); printf("x=%f,y=%f\n",xx,yy); getch(); } 举例如下:已知当x=1,-1,2时f(x)=0,-3,4,求f(1.5)的值。

最新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报告资料

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法拉第效应的原理; 2.了解和掌握法拉第效应的实验装置结构及实验原理; 3.测量法拉第效应偏振面旋转角与外加磁场电流I的关系曲线。二.实验仪器: LED 发光二极管(或白光光源和滤波片),偏振片,透镜,直流励磁电源,导轨,偏振片,集成霍尔元件,稳压电源等。三.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天然旋光现象。 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透明物质(如石英、糖溶液、酒石酸溶液等)后.其振动面将以光的传播方 向为轴旋转一定的角度,这种现象称为旋光现象。1811 年阿拉果首先发现石英有旋光现象,以后 毕奥(J. B. Biot)和其他人又发现许多有机液体和有机物溶液也具有旋光现象。凡能使线偏振光 振动面发生旋转的物质称为旋光物质,或称该物质具有旋光性。 图3.1 石英的旋光现象 如图3.1 所示,1P 和2P 分别为起偏器和检偏器(正交)。显然,在没有旋光物质时,2P 后面的视场是暗的。当在1P 和2P 之间加入旋光物质后2P 后的视场将变亮,将2P 旋转某一角度后,视场又将变暗。这说明线偏振光透过旋光物质后仍然是线偏振光,只是其振动面旋转了一个角度。 振动面旋转的角度称为旋光度,用?表示。 线偏振光通过旋光晶体时,旋光度?和晶体厚度 d 成正比,即 d α ? = (3.1)式中,α是比例系数,与旋光晶体的性质、温度以及光的频率有关,称为该晶体的旋光率。 不同的旋光物质可以使线偏振光的振动面向不同的方向旋转.人们对旋光方

向作下述约定: 迎着光传播方向观察,若出射光振动面相对于入射光扳动面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为右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称为左旋.在图 3.1 中,若在1P 前加一个白色光源,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旋转角度不同,因此到达2P 时有一部分光能透过去,有些光透不过去,有些能部分透过去,所以2P 后的视场是彩色的,旋转2P 其法拉第旋光效应25色彩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旋光色散。 2. 旋光现象的菲涅耳解释。 菲涅耳提出了一种唯象理论来解释物质的旋光性质。线偏振光可以分解为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以相同的角速度沿相反方向旋转,它们合成为在一直线上振动的线偏振光。在旋光物质中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传播的相速度不相同。假定右旋圆偏振光在某旋光物质中传播速度比左旋圆偏振光的速度快,在旋光物质出射面处观察,于右旋圆偏振光速度快,因此右旋圆偏振光振幅旋转过的角度较大,在出射面处,两圆偏光合成的线偏振光PE 的振动方向比起原来(进入旋光物质前)的振动方向0 PE 来,顺时针方向转过角度θ,这就是右旋。当材料中左旋圆偏振光的相速度较大时.就是左旋光材料。 3. 磁致旋光。 前面介绍的是物质的天然旋光性,实际上,有些物质本身不具有旋光性,但在磁场作用下就有旋光性了,就是前面介绍的法拉第旋光效应,也叫磁致旋光效应。磁致旋光中振动面的旋转角?和样品长度L 及磁感应强度B 成正比,即有VLB = ?(3.2)式中V 是—个与物质的性质、光的频率有关的常数,称为维尔德(Verdet)常数。某些物质的维尔德磁致旋光也有左右之分.我们规定:当光的传播方向和磁场方向平行时迎着光的方向观察,光的振动面向左旋转(逆时针),则维尔德常数为正。旋光现象的唯象解释 近代物理实验讲义 4. 磁致旋光的经典唯象解释。 可以用唯象模型来说明磁致旋光效应。电子在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的电场作用下作左旋和右旋圆周运动,电子运动平面与磁场垂直。电子在磁场中受到洛仑兹力,其方向向着电子轨道中心或背着轨道中心,视速度的方向而定注意:电子本身带负电荷。在洛仑兹力向着轨道中心的情况中,电子受到的向心力增加,电子旋转速率增大。在洛仑兹力背向轨道中心的情况中,电子旋转变慢。电子旋转快慢的变化影响了圆偏振光电场矢量旋转角速度。当光从磁光媒质出射时重新合成线偏振光。由于在媒质中左旋和右旋的速率不同,合成偏振光的振动面转过了一个角度。从图上可以看出,电子旋转速率变化只决定于磁场方向与电子旋转方向,而与光的传播方向无关。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旋光的旋转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有关,而磁致旋光的旋转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无关,而决定于外加磁场的方向。如图 3.5 所示,若将出射光再反射回晶体,则通过天然旋光晶体的线偏光沿原路返回后振动面将回复原位,而通过磁致旋光晶体的线偏光将继续旋光,其振动面与原振动面夹角更大。磁致旋转现象是由于外磁场存在时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进动而引起的。这种进动的结果,使物体对顺时针与逆时针的圆偏振光产生不同的折射率。因此方向不同的圆偏振光的传播速度不同,引起了振动面的旋转。 四.

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旋光效应 摘要:通过旋光仪利用光的偏振特性来测量旋光物质对振动转过角度来测量了溶液的溶度。并分析各因素对此实验的影响。 关键词:三分视场;旋光角;溶度 中图分类号O43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1911年,阿喇果(D. F. JArago)发现,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透明物质时,它的振动面将会绕光的传播方向转过一定的角度。这种现象就叫旋光效应,光的振动面转过的角度称为旋光度,使光的振动面产生旋转的物质叫做旋光物质(进一步地,迎着光的传播方向看,使光的振动面顺时针转动的物质叫右旋物质,反之则为左旋物质)。常见的旋光物质有:石英、朱砂、酒石酸、食糖溶液、松节油等。利用旋光仪可以测定这些物质的比重、纯度或浓度。 二. 实验原理及内容 2.1 实验原理 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中所含旋光物质的旋光能力、溶液的性质、溶液浓度、样品管长度、温度及光的波长等有关。当其它条件均固定时,旋光度与溶液浓度C呈线性关系。如果已知待测物质浓度C和液

柱长度,只要测出旋光度就可以计算出旋光率。如果已知液柱长度为固定值,可依次改变溶液的浓度C,就可测得相应旋光度。并作旋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直线,从直线斜率、长度及溶液浓度C,可计算出该物质的旋光率;同样,也可以测量旋光性溶液的旋光度,确定溶液的浓度C。 对于晶体一类的旋光物质,旋光度Q与光所透过的晶体厚度成正比;若为溶液,则正比于溶液在玻璃管中的长度L和溶液的浓度C:Q=αCL. (1) 式中的比例系数α称为旋光率,其含义为当L=10cm, c=1g/cm3时光振动方向转过的角度(对糖溶液而言,α与入射光波长λ及温度T 有关,对某些物质还与物质的浓度有关)。实验采用钠灯作为光源,实验过程中通常温度变化很小,可以忽略。玻璃管长度L已知,转角Q需要测量出来,这样,根据已知浓度C即可算旋光率α,再根据已知的α即可测定未知糖溶液浓度C。 2.2 实验仪器

插值法实验报告

实验二插值法 1、实验目的: 1、掌握直接利用拉格郎日插值多项式计算函数在已知点的函数值;观察拉格郎日插值的龙格现象。 2、了解Hermite插值法、三次样条插值法原理,结合计算公式,确定函数值。 2、实验要求: 1)认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和算法; 2)编写上机实验程序,作好上机前的准备工作; 3)上机调试程序,并试算各种方案,记录计算的结果(包括必要的中间结果); 4)分析和解释计算结果; 5)按照要求书写实验报告; 3、实验内容: 1) 用拉格郎日插值公式确定函数值;对函数f(x)进行拉格郎日插值,并对f(x)与插值多项式的曲线作比较。 已知函数表:(0.56160,0.82741)、(0.56280,0.82659)、(0.56401,0.82577)、(0.56521,0.82495)用三次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求x=0.5635时函数近似值。 2) 求满足插值条件的插值多项式及余项 1) 4、题目:插值法 5、原理: 拉格郎日插值原理: n次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为:L n (x)=y l (x)+y 1 l 1 (x)+y 2 l 2 (x)+…+y n l n (x)

n=1时,称为线性插值, L 1(x)=y (x-x 1 )/(x -x 1 )+y 1 (x-x )/(x 1 -x )=y +(y 1 -x )(x-x )/(x 1 -x ) n=2时,称为二次插值或抛物线插值, L 2(x)=y (x-x 1 )(x-x 2 )/(x -x 1 )/(x -x 2 )+y 1 (x-x )(x-x 2 )/(x 1 -x )/(x 1 -x 2 )+y 2 (x -x 0)(x-x 1 )/(x 2 -x )/(x 2 -x 1 ) n=i时, Li= (X-X0)……(X-X i-1)(x-x i+1) ……(x-x n) (X-X0)……(X-X i-1)(x-x i+1) ……(x-x n) 6、设计思想: 拉格朗日插值法是根据n + 1个点x0, x1, ... x n(x0 < x1 < ... x n)的函数值f (x0), f (x1) , ... , f (x n)推出n次多項式p(x),然后n次多項式p (x)求出任意的点x对应的函数值f (x)的算法。 7、对应程序: 1 ) 三次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求x=0.5635时函数近似值 #include"stdio.h" #define n 5 void main() { int i,j; float x[n],y[n]; float x1; float a=1; float b=1; float lx=0; printf("\n请输入想要求解的X:\n x="); scanf("%f",&x1); printf("请输入所有点的横纵坐标:\n"); for(i=1;i

2020年8.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 XXX 应用心理学 X 班 摘要 该实验是在黑色背景下以两个红色亮点为研究对象,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根据实验结果来判断两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时空条件。了解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关键词似动现象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引言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似动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时间内,如果还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 M.韦特默,于 1912 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2 对象与方法 1 被试 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18 级应用心理学班 2 班同学 1 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左右手正常。 2 仪器 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 实验平台,耳机 3 实验材料 黑色屏幕,红色小圆点 4 程序 在黑色背景上先后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 .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条件下呈现。在每种空间距离的条件下按照 5ms、1ms、2ms、6ms、1ms、15ms、2ms、25ms、3ms、35ms、4ms、5ms 这 12 个时许的升序和降序做 24 次判断。在每种时距,空距条件下,演示一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

旋光仪测定溶液的浓度及旋光度

实验二 旋光仪测定溶液的浓度及旋光度 【实验目的】 1、 加深对旋光现象的理解,观察线偏振光通过旋光物质的旋光现象。 2、 掌握旋光仪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3、 测定糖溶液的比旋光率及其浓度。 【实验仪器】 4、 1、WXG-4小型旋光仪 5、 2、烧杯 3、蔗糖 4、葡萄糖 5、蒸馏水 6、物理天平 7、玻璃棒 8、温度计 等。 【实验原理】 光是电磁波,它的电场和磁场矢量互相垂直,且又垂直于光的传播方向。通常用电矢量代表光矢量,并将光矢量与光的传播方向所构成的平面称为振动面。在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光矢量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振动状态,被称为光的偏振态。若光的矢量方向是任意的,且各方向上光矢量大小的时间平均值是相等的,这种光称为自然光。若光 矢量可以采取任何方向,但不同的方向其振幅不同,某一方向振动的振幅最强,而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振动最弱,则称为部分偏振光。若光矢量的方向始终不变,只是其振幅随位相改变,光矢量的末端轨迹是一条直线,则称为线偏振光。 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透明物质(例如糖溶液)后,偏振光的振动面将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线旋转一定角度,这种现象称为旋光现象。旋转的角度φ称为旋光度。能使其振动面旋转的物质称为旋光性物质。旋光性物质不仅限于像糖溶液、松节油等液体,还包括石英、朱砂等具有旋光性质的固体。不同的旋光性物质可使偏振光的振动面向不同方向旋转。若面对光源,使振动面顺时针旋转的物质称为右旋物质;使振动面逆时针旋转的物质称为左旋物质。 实验证明,对某一旋光溶液,当入射光的波长给定时,旋光度φ与偏振光通过溶液的长度l 和溶液的浓度c 成正比,即 cl φα= (1) 式中旋光度φ的单位为“度”,偏振光通过溶液的长度l 的单位为dm ,溶液浓度的单位为1 -?ml g 。α为该物质的比旋光率,它在数值上等于偏振光通过单位长度(m)单位浓度(1 -?ml g )的溶液后引起的振动面的旋转角度。其单位为度·ml ·dm-1·g-1由于测量时的温度及所用波长对物质的比旋光率都有影响,因而应当标明测量比旋光率时所用波长及测量时的温度。例如 C A ?505893][ α=66.5°, 它表明在测量温度为50°,所用光源的波长为5893A 时,该旋光物质的比旋光率为66.5°。 若已知某溶液的比旋光率,且测出溶液试管的长度l 和旋光度φ,可根据式1求出待测溶液的浓度,即 []t c l λ φ α= (2)

基于MATLAB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基于MATLAB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072115 姓名:李凯 学号:20111003943

实验二:矩阵与向量运算 实验目的:在MATLAB里,会对矩阵与向量进行加、减、数乘、求逆及矩阵特征值运算,以及矩阵的LU分解。 设A是一个n×n方阵,X是一个n维向量,乘积Y=AX可以看作是n维空间变换。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标量λ,使得存在一个非零向量X,满足:AX=λX (3.1)则可以认为线性变换T(X)=AX将X映射为λX,此时,称X 是对应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改写式(3.1)可以得到线性方程组的标准形式:(A-λI)X=0 (3.2)式(3.2)表示矩阵(A-λI)和非零向量X的乘积是零向量,式(3.2)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矩阵(A-λI)是奇异的,即:det(A-λI)=0 该行列式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a11–λa12 (1) a21 a22 –λ…a2n =0 (3.3) ………… A n1 a n2 …a nn 将式(3.3)中的行列式展开后,可以得到一个n阶多项式,称为特征多项式: f(λ)=det(A-λI)=(-1)n(λn+c1λn-1+c2λn-2+…+c n-1λ+c n) (3.4) n阶多项式一共有n个根(可以有重根),将每个根λ带入式(3.2),可以得到一个非零解向量。

习题:求下列矩阵的特征多项式的系数和特征值λj: 3 -1 0 A= -1 2 -1 0-1 3 解:在MATLAB中输入命令: A=【3 -1 0;-1 2 -1;0 -1 3】; c=poly(A) roots(c) 得到:

实验四:Lagrange插值多项式 实验目的:理解Lagrange插值多项式的基本概念,熟悉Lagrange插值多项式的公式源代码,并能根据所给条件求出Lagrange插值多项式,理解龙格现象。 %功能:对一组数据做Lagrange插值 %调用格式:yi=Lagran_(x,y,xi) %x,y:数组形式的数据表 %xi:待计算y值的横坐标数组 %yi:用Lagrange还擦之算出y值数组 function fi=Lagran_(x,f,xi) fi=zeros(size(xi)); np1=length(f); for i=1:np1 z=ones(size(xi)); for j=i:np1 if i~=j,z=z.*(xi-x(j))/(x(i)-x(j));end end fi=fi+z*f(i); end return 习题:已知4对数据(1.6,3.3),(2.7,1.22),(3.9,5.61),(5.6,2.94)。写出这四个数据点的Lagrange插值公式,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