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课上笔记和课后题

运动生理学课上笔记和课后题
运动生理学课上笔记和课后题

第一章

一、人体三大功能系统特点

1、ATP—磷酸肌酸功能系统

特点:功能总量少,持续时间为6—8秒,功率输出最快,不需氧气,不产生乳等物质

2、乳酸能系统

特点:供能总量较ATP—磷酸肌酸功能系统多,功率输出次之,不需氧气,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3、有氧氧化系统

特点:ATP产生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气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类的副品。

二、人体能量来源与去路

来源:人体通过摄入的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他如维生素、矿物质、水,则主要在调节能源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中发挥介导作用。去路:能量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第二章

一、肌肉张力与生理横断面关系?

肌肉生理横断面是肌肉所有肌纤维横断面积的总和,在其它条件相同下,肌肉生理横断面愈大,包含的肌纤维也愈多,它所产生的张力也愈大。肌肉张力与生

理横断面的关系可以用绝对力量、比肌力和生理横面三者的关系来表示。一块肌肉在对抗它所能勉强移动的负荷下收缩,所产生的最大张力为绝对力量,肌肉每平方厘米生理横断面所发挥的最大力量,称比肌力,比肌力等于肌肉的绝对力量与生理横断面积的比值。据测定,人体肌肉的比肌力约4-10kg·cm-2,很显然,生理横断面积越大,肌肉的力量也越大。

二、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试验表明,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了解这些不仅对了解可兴奋细胞具有普遍意义,而且也是研究肌肉收缩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1.当肌细胞兴奋引起肌浆Ca2+浓度升高时,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Ca2+,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传递给肌原球蛋白分子,使其构型发生变化。

2.原肌球蛋白的双螺旋体从肌动蛋白的双螺旋体的沟沿滑向沟底,抑制肌动蛋白分子与横桥的因素被解除,肌动蛋白上的位点被暴露。

3.横桥与肌动蛋白上的位点相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肌动球蛋白可激活横桥上ATP酶活性,在Mg2+参与下,ATP分解释放能量,横桥获能发生向粗肌丝中心方向摆动,引起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方向滑行。当横桥发生角度变化时横桥与肌动蛋白摆脱,恢复原位置再与下一肌动蛋白结合。

四、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指出他们与运动能力的关系1.快肌纤维直径较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呈苍白色,其肌浆中线粒体

数量和容积小,但肌质网发达,对钙离子的摄取速度快,从而反映速度快。其无氧代谢能力较高。快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短,收缩速度快,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与慢肌纤维相比,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曲线位于其上方,但收缩不能持久、易疲劳。

2.慢肌纤维直径较细,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红色,其肌浆中线粒体直径大、数量多,周围毛细血管网发达。其有氧氧化能力较高。慢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长,收缩速度较慢,表现张力较小,但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

3.研究表明,肌肉最大收缩速度、爆发力和纵跳高度与快肌纤维百分组成成正相关,而静力耐力与慢肌纤维百分组成成正相关。由此,快肌百分组成与速度、爆发力素质有关,而慢肌百分组成与一般耐力和力量耐力有关。其次,根据对优秀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调查表明,从事短跑、跳跃即力量、速度为主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组成占优势。从事马拉松、长跑,即以耐力为主项目的,慢肌百分组成占优势,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从事中距离跑的,慢肌和快肌百分组成差不多。这一调查提示,肌纤维类型与专项运动能力关系密切。

第三章

一、周围神经包括:

①、12对脑神经②、内脏神经③、31对脊髓神经(包括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二、跳跃式传导的生理学意义

这种传导的生理学意义首先是显示出惊人的经济性,它以不增加纤维直径仅以减少膜电容的方式增加了神经传导速度,其次是节省能量,由于兴奋过程仅产生于

郎飞结,兴奋传导所需总的Na+内流量也就大为节省,与同等直径的无髓鞘纤维相比节省了300倍,因此,钠泵排Na+的总能耗也就少很多。

三、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不同点(答案就在下文,自己总结)

1)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2)形成机制:阈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开放,产生少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故局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电位,也可以是超极化电位。局部电位在不同细胞上由不同离子流动形成,而且离子是顺着浓度差流动,不消耗能量。

(3)特点:

①等级性。指局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正相关,而与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无关,因为离子通道仅部分开放无法达到该离子的电平衡电位,因而不是“全或无”式的。

②可以总和。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一次阈下刺激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虽然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多个局部反应如果在时间上(多个刺激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或空间上(多个刺激在相邻部位同时给予)叠加起来(分别称为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就有可能导致膜去极化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③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不能像动作电位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附近膜的电位。电紧张扩布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动作电位

(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

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2)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Na+ -K+泵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3)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4)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是离子分布的浓度。四、电突触传递的生理意义

第一,由于它的传递速度快,可使很多神经元产生同步化的活动。第二,它能耐受阻断化学传导的药物,对温度变化也不敏感。

五、突触整合三种方式

第一,通过突触后电位的总和进行整合。第二,通过突触连接方式的改变,编码第二级神经的输出信息。第三,通过改变突触的“作用系数”进行整合。

六、受体具有的特征

①、饱和性②、特异性③、可逆性

七、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①、支持和营养作用。②、分离和绝缘作用。③、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④、营造神经元活动的微环境。⑤、辅助神经元迁移。⑥、在脑损伤中的作用。⑦、胶质细胞的免疫功能。

八、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

3、编码功能。

4、适应现象。

九、三原色:红绿蓝。

十、肌梭的主要功能

肌梭的主要功能是当它所在的那块肌肉被拉长时,可发放牵拉长度和速度变化的信号,骨骼肌长度的变化与关节的角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肌梭感受器是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肢体或相关位置的结构。

十一、躯体运动分为:①、反射性运动。②、形式化运动。③、意向性运动。十二、什么是脊休克

当人因为外伤、车祸等原因脊髓被横断或动物实验时将脊髓横断后,断面以下的一切反射立即丧失,在一定时间内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十三、去大脑僵直

在实验中,在动物中脑四叠体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造成去大脑动物,此时动物全身伸肌的紧张性显现亢进,表现为四肢僵直,颈背肌肉过度紧张,以致头部向背部翘起呈前弓反张,这一现象称之为去大脑僵直。

十四、主运动区和运动前区的功能特点

①、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支配,即一侧皮质支配对对侧躯体的肌肉(头面部大部分是双侧性支配)。②、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运动越精细月复杂的肌肉,其皮质代表区的面积越大。③、运动区定位从上到下的安排是倒置的,即下肢肌肉的代表区在皮质顶部,膝关节以下肌肉的代表区在内侧面,上肢肌肉代表区在中间部,而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

十五、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的组构原则

有人研究发现,运动皮质发出下行控制纤维的细胞是高度分域地组织起来的,似乎与每一块肌肉有关的皮质神经元都有聚集的中心和周围的外野,任何支配不同肌肉的中心区不会重叠,但是一条肌肉的外野支配区可能和另一条肌肉的外野支配区,甚至和他的中心区发生重叠,这一分布规律称为皮质运动区神经元的组够原则。

十六、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神经信号的传递结构。都需要靠地址执行功能。都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传道结构。

不同点:神经肌肉接头一般为兴奋性连接,连接的是神经末梢和肌膜,递质一般为乙酰胆碱;突触可包括兴奋性连接和抑制性连接,连接的是两个神经元,递质种类繁多。

十七、请分析反射运动、节律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区别。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各有何作用和意义?

一。反射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又称定性运动。

高等动物和人的反射有两种:一种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因而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称非条件反射。它是由于直接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的,通过大脑皮质下各中枢完成的反射。另一种是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它是由信号刺激引起,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形成的。

二。随意运动:是为了大道某种目的而指向一定目标的运动,可以是对感觉刺激的反应或因主管意愿而发生的。可以理解为:受大脑控制的行为是随意运动,有些随意运动由脑部神经元直接作用于效应器,而无须感受器,不形成反射弧.

三。节律运动:可随意开始或终止。一旦运动的发起,不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自主进行。比如呼吸,行走等。。

比较一下就知道区别了。。

意义:反射运动在体育运动中有着重要作用,这种先天性反射调节活动,可保持身体平衡,维持身体正常姿势,同时有利于使身体向着头部位置改变的方向移动。节律运动:节律运动可通过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进而刺激相应的内脏器官以提高其活性。节律运动以其更加符合人体代谢规律的特点可能会成为今后大众进行运动的首选。课本P72页,自己总结。随意运动:课本62到79页,自己理解,

哥们没找见具体的。

十八、在运动实践中如何应用状态反应规律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生理学指出:“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称之为状态反射”。并针对状态反射总结出三条基本规律:①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故四肢伸直,背部挺直;②头部前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上、下肢屈肌和腹肌的紧张性加强,故四肢弯曲;③头部侧倾或扭转,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状态反射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形成与掌握有着重要联系,头部的动作变化时状态反射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头部的各种变化(头部前倾、侧倾以及后仰)将会使身体产生不一样的状态。

跳水运动员向前翻腾时用手抱头或把头极力前压,这样利于团身,从而更好地完成空中的旋转;弯道跑时为了克服离心力,头部首先向内倾,从而最终使整个身体呈内倾斜姿态;背越式跳高过杆时流畅优美的“背弓”、投掷项目的身体“满弓”、篮球的后仰投篮等。课本73页,自己总结理解。

第四章

一、激素的分类?课本81页

二、激素的生理作用?作用特点?

生理作用:①、调节三大营养物质及水盐代谢,参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②、促进细胞分裂分化,调节机体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过程。③、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和活动,调节学习记忆和活动。④、促进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影响生殖过程。

⑤、调节机体造血过程。⑥、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增强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和环境刺激变化的耐受力和适应力,参与集体的应激反应。

作用特点:1、相对特异性。2、高效性。3、相互作用。4、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5、激素的半衰期。详细课本81-82

三、甲状腺位置、作用、运动时反应、运动对甲状腺的影响?

位置:平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甲状腺位于何处,但“粗脖子病”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其实“粗脖子病”就是甲状腺肿大,这就告诉我们甲状腺位于颈部。再具体些,我们平常所说的“喉结”,我们自己都能触到,甲状腺就位于“喉结”的下方约2~3厘米处,在吞咽东西时可随其上下移动。

作用: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代谢。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作用最明显是在婴儿时期,在出生后头四个月内影响最大。产热效因甲状腺激素可提高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增加产热效应。它对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重要的意义。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促进肌质网释放Ca2+,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

运动时反应:甲状腺功能紊乱主要影响机体运动的耐受性,从而导致机体剧烈运动能力的降低。另一方面,运动本身也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甲状腺功能,或者引起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急剧改变,或者导致运动员甲状腺功能的长期改变。

四、肾上腺素的位置、肾上腺皮质素作用、肾上腺髓质素作用?活动调节?

课本86-88

肾上腺皮质素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中心,是降低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反应性,使机体在不良的环境中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五、胰岛素位置、作用、活动调节、运动对胰岛素的作用?课本89

生理作用:1、对糖代谢的作用2、对脂肪代谢的作用3、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六、脑垂体位置、前叶作用?

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前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贤上腺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

七、试述激素的分类及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激素的种类很多,功能也不一,但它们都具有下列共同的特征。

1)、激素作用的特异性激素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组织特异性和效应特异性,即某些激素能与某些器官和细胞(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或胞浆内存在的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经过细胞内复杂的反应而激发一定的生理效应。

2)、激素作用的高效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但其作用效能却很高,一般情况下,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仅为nmol·L-1~pmol·L-1的水平即可产生明显的生物学作用。

3)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激素是一种化学信使,它以化学的方式将某种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从而加强或减弱其谢过程和功能活动。在此过程中,它既不引起新的功能,也不为功能活动提供能量,只是作为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者起信使作用在完成信息传递之后即分解失活。

4)激素的相互作用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协同作用。如生长激素与肾上腺素,虽作用于

代谢的不同环节,但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②拮抗作用。如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而肾上腺素则升高血糖;③允许作用。某些激素身不能对某器官和细胞直接发生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产生生物效应的必要提,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如糖皮质激素本身不能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但只有它存在时去甲肾上腺素才能发挥缩血管的作用。

八、简述主要内分泌腺及其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见附页人体激素分类。

九、简述运动时激素对体液平衡的调节?

a.激素对运动时糖代谢的影响:子啊运动时胰高血糖和茶安芬的释放增加,在它的作用促进了糖原分解;

b.激素对运动时脂肪代谢的调节:长时间运动,糖的储备量会越来越少,从而脂肪酸成主要能量物质,

c.激素对运动时水盐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对维持最后心血管功能和调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简述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岛素以及胰高血糖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用?

生长素:运动中血浆生长素的浓度随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甲状腺素:运动后血液中的甲状腺素含量增加,有助于能量物质分解、供能。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与运动刺激的强度呈正项观,小负荷运动糖皮质激素变化大负荷运动,激素水平大大升高。儿茶酚胺:运动时,儿茶酚胺增多且升高的程度与运动强度呈正项观;运动强度越大升高的幅度越大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高水平运动员激素的适应性表现为胰岛素下降幅度较小,胰高血糖素水皮明显升高(为安静水平两倍),而两种激素作用下,运动中血糖水平为降低,反而略升高。

第五章

一、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内,其化学组成和含量直接影响细胞代谢与生理功能的体液,叫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是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脑脊液等。

二、血细胞形态数量、血型、功能?课本99

三、白细胞分类数量、功能特点?课本100

四、血小板形态特征、主要功能?课本101

五、红细胞作用?课本99

六、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课本103

七、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课本109

八、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的作用?课本107

九、运动训练对血液组成成分的影响?课本108-111

第六章

一、供能三种形式?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无氧呼吸供能系统和有氧呼吸供能系统。

二、肺通气原理?课本113

三、呼吸形式?课本114

四、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生理学意义?课本115-116.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通气量的速度和呼吸道的畅通程度,是一个较好的动态指标。

五、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课本117。运动强度降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潮气量的增加,当运动轻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主要依靠呼吸频率的增加。运动开始前,通气量稍有上升,运动开始后,通气量先突然上升,进而缓慢上升,随后达到一个平稳水平。运动停止时,也是通气量先骤降,继之缓慢下降达到运动前水平。

六、气体交换原理?课本119

七、影响气体扩散因素?课本120-121

八、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中枢?神经支配,呼吸中枢。

九、呼吸较重要的反射?课本122

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十、运动时呼吸的变化?

运动时机体代谢旺盛,呼吸系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在以有氧代谢为供能特征的运动中,潮气量可从安静时的500ml上升到2000ml,呼吸频率可从12-18次/min上升到50次/min,每分通气量可达100L以上,氧的摄入量和CO2的排出量也相应增加。

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规律为:有训练运动员在从事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潮气量的增加;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主要依靠呼吸频率的增加。

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性相关,若超过这一范围,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将明显大于运动强度的增加.

运动过程中通气量的上升有一个过程,运动开始前,通气量已稍有上升;运

动开始后,通气量先突然升高,进而再缓慢升高,随后达到一个平稳水平;运动停止时,也是通气量先骤降,继之缓慢下降达运动前水平。

十一、运动时呼吸的调节?(自己总结,以下内容繁杂)

运动时呼吸变化的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多因素的神经-体液学说仍是当前最理想的解释。

1.神经因素神经因素包括大脑皮层和高位中枢神经驱动学说和运动肢体反射学说。一般认为,运动前的通气量增大是条件反射性的。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的骤升,是由于大脑皮层在发出冲动使肌肉收缩的同时,也发出冲动到达脑干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强。同时,肌肉活动本身及关节的运动感觉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依据是:仅被动活动肢体,就可引起快速通气反应;阻断活动肢体的传入神经,反应消失。当运动停止时,皮层和其它向呼吸中枢发放的冲动停止,通气量急剧下降。

2.体液因素体液因素主要是指PCO2 、PO2 、PH的作用。虽然轻度和中度运动时,动脉血的PCO2 、PO2 和PH都保持在正常水平;运动强度进一步增加时,除PH降低外,因过度通气PCO2 反而下降,PO2 反而升高。但人们仍然认为:肺通气量在运动时慢速增长和运动后的慢速减少与体液因素有关。因为动脉血PCO2 、PO2 和pH虽然保持不变,但它们都随呼吸而呈现周期性波动。运动时这种波动的幅度和变化率增大,可能在运动通气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3.温度温度升高对提高肺通气量也起着重要作用。体温升高可提高呼吸中枢对CO2 的敏感性,运动中肺通气量的慢速增长期和运动后的慢速减少期与体

温变化的规律相一致。

十二、何谓呼吸?呼吸过程有哪几个环节构成?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外呼吸:在肺部实现的外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泡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十三、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①深而慢的换气效率高,节省能量,浅而快的换气效率低且耗能量。

②浅快的呼吸比深而慢的呼吸更易于疲劳。对肺泡气体更新多

第七章

一、肌电图(EMG)心电图(ECG)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课本133

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血管壁的弹性、微循环血量

三、影响静脉回血量的因素?课本134

心肌收缩力量、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作用。

四、什么是重力休克?课本135.

五、微循环组成、三条通路?

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扩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等。

三条通路:1、动静脉短路。血液直接由微动脉流入微静脉,形成一个短路。没有物质交换。2、直捷通路。血液由微动脉,经过中间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到

微静脉,这条通路直而短,阻力小,血流速度快。很少进行物质交换。3、营养通路,血液经毛细血管到微静脉,在此毛细血管网内,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故属于营养血液。

六、心血管反射?课本138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3、本体感受性反射。

4、其他心血管反射。

七、运动时血液的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课本140

一方面通过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骨骼肌。另一方面,在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下降太多,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明显降低,这又促进了肌肉血供的增加。八、为什么会造成运动型心肌肥大?

不协调的运动训练。不注意训练劳逸结合,过度训练等。课本141

九、如何评价心脏功能的好坏?

心脏功能的好坏可以通过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搏功和每分功表现出来。正常人的搏出量平均为70毫升。心输出量平均为每分钟5.0升。在安静和空腹时的心指数约为每平方米每分钟3.0-3.5升。健康成年人射血分数安静时约为55%-65%。

十、剧烈运动后怎样做有利于疲劳的消除?

1、适当休息,不可立刻停止运动

2、补充水分、矿物质(补充运动中流失)

3、多吃碱性食品水果(中和体内乳酸)

首先,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刻休息,那会造成下肢血液回流,影响血液循环,加深肌体疲劳。严重时会产生重力性休克。因此,每次运动结束后应调整呼吸节奏,步行甩臂,并做一些放松、调整活动,促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以利于还清“氧债”,加快恢复体能、消除疲劳。

然后不要贪吃冷饮也不要不要骤降体温,运动时肌体表面血管扩张,体温升高,毛孔舒张,排汗增多。倘若运动后立即走进冷气空调房间或在风口纳凉小憩,或图凉快用冷水冲头,均会使皮肤紧缩闭汗而引起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而招致感冒、腹泻、哮喘等病症。

最后要说的就是运动后要放松休息也要注意影响的摄取(答案取其一即可)

第八章

一、免疫的概念。课本143-144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课本144

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三、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课本144

四、免疫细胞包括?课本145 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五、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反应过程?课本147

六、大量运动对免疫的影响的表现?课本148

七、运动员自我调理?课本150

八、简述主要免疫细胞及主要作用?

Tc细胞

作用是消灭外来病原。

TH细胞

又称辅助性T细胞,对各种免疫细胞,Tc、Ts、B都有辅助作用,对于免疫具有重要作用。

Ts细胞

抑制性T细胞,只有在TH的刺激下才发生作用。在外来的抗原消灭殆尽时,发挥作用而结束“战斗”。

九、“J”型曲线模式课本148-149

十、开窗户期理论的主要发展?课本149

运动生理学作业试题答案 (1)

1.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 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解释课堂上讲授的生命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能力) 适应性:生物体在客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应激性,生殖 3.什么是神经调节?什么是体液调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神经系统完成) 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4.什么是生物节律?如何分类?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三大类: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 近似昼夜节律:指24小时±4小时区间的生物节律如体温变化,激素浓度变化。 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呼吸等节律。 亚日节律: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又可分为近似周、月、年节律。 作业2 1.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如:视锥细胞 感受器官——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体构成的器官。如:眼、耳 其感受器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内,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构成。 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当头部位置改变,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引起有关肌肉紧张变化,同时产生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 2.什么是位觉?位觉的感受器是什么?位于哪里?它们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加速度运动和角加速运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3.解释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如眩晕、恶、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射。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前庭功能的稳定性。

北医生理笔记

西医综合之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 调节:使机体的功能活动与内外环境相适应 方式:神经(主导)、体液、自身调节 失血—>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厉害;冠状血管、脑血管收缩?小(一)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反应:受刺激组织的适应性变化 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具有种属特异性(种中的每一动物都存在)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具有个体特异性(个体差异) 见山楂流口水:条件反射;山楂放嘴里流口水:非条件反射 (二)体液调节: 意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组织器官来改变它们的活动。又称全身(远距离)体液调节 广义上讲也包括旁分泌和自分泌 旁分泌: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组织液扩散到周围影响周围细胞的活动自分泌:组织细胞自已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自身细胞膜受体 缓激肽—>缓激肽受体—>PLC—>IP3—>Ca++—>NO 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构成反射弧的一个传出环节 冷—>皮肤—>中枢—>下丘脑—>TRH—>腺垂体—>TSH—>甲状腺—>T3T4—>组织产热恶性刺激作用于耳的听神经,传到中枢,交感神经兴奋 神经调节:作用部位准确,持续短,作用范围小,快、迅速 体液调节:作用不精确但是范围大,作用持久,作用慢 (三)自身调节: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组织或器官自身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心肌:异长自身调节(离体心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Q=δP/R 肾血管平滑肌组织的自身调节 以上三者都属于自动调节(自动控制系系) 负反馈:控制信息与反馈信息作用的方向相反,反馈信息对控制系统起制约作用,以使机体功能活动保持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正反馈:控制信息与反馈信息作用的方向相同,反馈信息对控制系统起促进作用以使机体的生理过程迅速完成或使该反应迅速达到极限。 例如:血液的凝固过程; 分娩过程; 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 动作电位中钠通道的激活过程 需注意的是:渗透性利尿属渗透现象,非上述三种调节,为一物理现象。 CO中毒时为何不呼吸困难:关键是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决定于物理溶解的O) 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系统发出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系统以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系统的作用,使输出变量保持相对恒定。 前馈不需要通过反馈系统,即反馈之前已有控制系统的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试必考试题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必考) 1、简要说明血液的生理功能。 答:血液的生理功能有:⑴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能够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脂肪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排出;⑵能够保持血液酸碱平衡,血液中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对,能对酸、碱物质进行中和,保持pH相对稳定;⑶能够调节体温,血液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运送到体表散发;⑷有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能防止损伤部位继续出血,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试述肾的泌尿过程。 答:肾的泌尿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 ⑴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是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较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都可滤入事囊腔内而形成滤液; 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电解质也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代谢尾产物仅小部分被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是指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总之,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液,经过重吸收和分泌与排泄处理后,就成了终尿,并排出体外。 3、为什么说运动技能形成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答: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建立一般的条件反射不同,它是在本能和一般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复杂的运动条件反射。 ⑴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的中枢是由许多个中枢,有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内脏活动中枢与运动中枢联合进行的;⑵所有的运动技能都是成套的动作,动作之间有如连续的链条,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的刺激信号,使整套动作技能形成一连串的链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⑶在形成运动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条件刺激强化的因素,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所以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运动单位 4疲劳 5兴奋 6膜电位 7动作电位 8体液 9人体内环境 10红细胞比容 一. 填空 1.可兴奋组织包括( )( )( )。 2.肌肉具有( )和( )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 )和( )。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 ),( )和( )。 5.慢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能( );快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但易( )。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 )和( )。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 ),( )和( )。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 )和( )。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 );女子为( )。 三.是非判断 1.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相反,则低。( ) 2.无论刺激强度多大,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 3.神经肌肉接点可以认为是突触的一种,可将冲动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 4.在正常机体中,骨骼肌的收缩以单收缩形式为多见。( ) 5.有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因为有郎化结使兴奋呈跳跃传导的原故。() 6.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来源。() 7.血液属于细胞外液。( ) 8.粘滞性对于血液流动速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 9.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大。( ) 11.内环境的稳定是指血液理化因素的恒定。( ) 12.血液是属于结缔组织的一种。( ) 四选择题 1.粗微丝由()构成,细微丝主要由()构成。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肌质蛋白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子(媒介物)。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缩效果亦减弱。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 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收缩肌肉的舒张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较发达,肌肉的缩短: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大,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但易疲劳;肌肉的收缩: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慢肌纤维(ST,或?型)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1肌肉的收缩的形式: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缩短收4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指肌肉收缩所产有氧缩(向心收缩):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肌肉可持续长时间运动。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掌握在体肌肉长度缩一种收缩形式。特点:(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短,(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屈肘、高(运动适应)包括肺通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应(运动反应)和适应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拉长收抬腿跑、挥臂扣球)(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2肺换气指肌肉积极收缩(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缩(离心收缩):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气体交换)。(2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为科学地肌肉被)气体运输:气体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在血液中的运输。(肌肉特点:3)内呼吸:指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导。7呼吸的形式:(1: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点远离,)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跑与阻力方向相反,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肌肉做负功。(支撑悬垂、倒立(2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胸式呼吸是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3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等)()等长收缩(静力收缩)研究目的运动。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如仰卧起坐、特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直角支撑(3)混合式呼吸。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学指导。点:骨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2)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神经调节1()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张力1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与速度的关系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指标之一。(体液调节2短暂、局限。():通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2)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呈反比关系: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生长、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发育、但收缩的动态指标,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持久、缓慢、广泛。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3自身调节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降低、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器官、(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气道是否狭窄、2)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长度与张力关系: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3)肌肉收缩前就加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特点:生的适应性反应。前负荷等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调节幅度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小、不灵活,但有意义。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逐渐兴奋—收)1(肌肉的收缩过程3: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不仅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缩耦联度。(4当初长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最大通气量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是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是检查张力可)5(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再继续增加肌肉此后,达到最大;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Ca2+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解离曲线可分为三段:(1)氧解离曲线上段: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时相,应以人曲线平坦,此阶段氧分鲜空气量。评价呼吸效率。 压较高。意义:指每分通气量和每为机体摄取足够的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9氧通气当量:氧气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2)氧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VE/VO2分吸氧量的比值()。是评如两臂前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此阶段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氧分压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便会24体或反弓动

生理学重点笔记92900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核分支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核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在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所必需,也是兴奋性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及互相协调来完成。 4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量包括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5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的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 7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8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9局部电位:给予细胞膜一定的去极化刺激时,会引起部分钠通道的激活和内向离子电流,使膜在电紧张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但此时如果外向K电流仍然大于Na内向电流,膜电位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如此形成的膜电位称之为局部电位。 10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一可传播的膜电位迅速波动。 11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3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①,膜外K浓度与膜内K浓度的差值决定Ek,因而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会显著影响静息电位。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也就增大。③,钠-钾汞活动的水平对静息电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4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动作电位一经出现,其幅度就达到一定的数值,不因刺激的增强而随之增大,动作电位的这一特性称为全或无②动作电位的另一特性就是可传播性。③动作电位的脉冲性,即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15常见的物质跨膜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纯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并不消耗能量。是被动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顺着电化学梯度跨膜移动的现象,并不消耗能量。课分为两种类型:①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载体蛋白携带,通过其构型改变实现跨膜物质转运。其特点是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②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通道蛋白组成跨膜水相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电位梯度迅速跨膜移动。其结构功能状态可随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有开

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题库

各校《运动生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 一填空选择 1 若增加外液中的Na浓度,可导致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正反馈的作用是使? 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使突触后膜出现 6 前庭器官的敏感度高对旋转、滚翻等运动能力的影响是 减弱轻度增强大为增强无规律 7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8 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于 9胸内压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通常都?大于还是小于大气压 10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11 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产热?散热? 12 在水中游泳,若停留时间太长会引起小动脉?小静脉?而出现皮肤和嘴唇紫绀 13 老年人健身锻炼时适宜运动量可用?公式来掌握。 14 反应速度取决于? 15 在鼠长时间游泳至明显疲惫时,大脑中的ATP明显降低时,明显增高的物质是? 16 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17 红细胞比容是指? 18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 19 肌紧张属于?反射 20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与?细胞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二是非题 1 儿童在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加大的 2 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 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4 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5 血红蛋白的数量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因素 6 大脑皮质处于适宜兴奋状态,有益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7 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该动作就越难改造 8 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 9 肌紧张时由于骨骼肌纤维轮替交换地产生的微弱的收缩 10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 11 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若能感受到动作微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本体感受器功能提高了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被称为无氧阈。亚极限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因缺氧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阈理论建立的基础。即认为这个拐点意味着肌肉开始缺氧,由有氧功能向无氧功能过渡。但是有很多证据表明,亚极限负荷运动时,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乳酸阈(LAT)的概念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变化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而提出来的。当运动强度逐渐加大时,血乳酸的变化出现两个非线性拐点,即2mmol/L和4mmol/L。国内外广泛使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由于乳酸阈没有考虑运动时乳酸动力学的个体特点,其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并称此为个体乳酸阈(ILAT)。由于个体乳酸阈的改善依赖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它是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最佳手段。目前用个体乳酸阈指导运动训练已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于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是一种机体的整体机能水平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生理现象,应同疾病和运动训练中的过度训练相区别。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运动员引起的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机能变化的综合结果。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从中枢到骨胳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这些过程综合变化,都可造成疲劳。目前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1956年harman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称为自由基。研究证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浓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剧烈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其次是剧烈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抑制了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下降;第三是由于运动时体内有些物质可自动氧化而生成自由基。运动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1)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自由氧化速率加强,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红细胞脂肪质过氧化,降低了细胞膜的变形能力,脆性加强,导致红细胞溶血,最终发生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2)造成肌肉疲劳。剧烈运动后,过多自由基可攻击肌纤维膜湖和肌浆网膜,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一些离子的运转的紊乱。另外也可使线粒体的呼吸链受到破坏,使ATP的生成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加速疲劳过程的发展。(3)延迟性肌肉酸痛。目前已有证据显示,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地自由基。另外可以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一些中药也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 6.运动对骨胳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胳肌延迟性酸痛(Delayed-Onset-Muscular-Soreness,DOMS)、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及运动成绩降低,因而受到生理学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组织撕裂、痉挛假说。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或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有关。有的学者把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尝试用针刺和静力牵张促进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目前,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微电极、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核磁共振和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通过观察大负荷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由基水平、酶活性、生物膜的机能、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收缩蛋白的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变化,以及促进骨胳肌的机能恢复的生理机制,将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目前,在肌纤维类型研究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研究快肌和慢肌纤维德机能和代谢特征,运动对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肌纤维类型这一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等。 8.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 1984年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传统的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

运动生理学题库

09运动生理学 一,名解 心力储备基础代谢疲劳进入工作状态最大摄氧量红细胞比容 有氧耐力氧脉搏条件反射最大摄氧量摄血分数等张收缩 乳酸阈超量恢复肺通气量 二.填空 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和——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有——,——。 呼吸过程包括——,——,,—— 尿液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过程包括——,——,——,——,—— 运动效果评价的“三态”是指——,——,——、 根据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关系,将稳定状态分为——,—— 疲劳产生的原因有——,——,——,——,—— 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有——。—— 牵张反射包括——,——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 反应速度的指标是——。投掷标枪时。器械出手的速度是——速度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称为—— 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减压反射是一种——反馈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 按照能量代谢的特点,可将耐力分为——,——、 肾脏具有保持——和维持——平衡的作用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有——,—— 速度素质包括——,——,——、 本体感受器包括——,—— 视调节主要包括——,—— 运动性心脏增大有——增大为主和——增大为主两种 体温升高使氧离曲线——移,PH值升高——移 通常根据——和——关系判断真假两种稳定状态 血浆的渗透压包括——,—— 正常成年人的动脉收缩压为——,舒张压为—— 外呼吸包括——,——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有——,—— 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 三判断= 前负荷越大,肌肉的初长度越长,故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其绝对不应期特别长 构成人体心脏的所以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动节律性 在长期运动训练的影响下,运动员安静时的心肌收缩力量,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增加 心率可反应运动强度,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疲劳程度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就越强

最新最新346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合集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 3、神经调节 4、体液调节 四、简答题: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练习 一、是非题: ()1、肌肉收缩需要有A 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 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 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 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 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 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 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长度缩 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 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 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屈肘、高 抬腿跑、挥臂扣球);(2)拉长收 缩(离心收缩):指肌肉积极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 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 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 点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 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骨 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 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 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 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 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 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 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 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2) 长度与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就加 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前负荷 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 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 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 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 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 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 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ST, 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 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 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有氧 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可持续长时间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 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 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 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以 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 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是 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 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3) 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 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 指标之一。(2)时间肺活量:指在 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 呼气。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 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 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 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 否增加等情况。(3)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 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 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不仅 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 度。(4)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 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检查 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5)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15章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15章)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3章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刺激 4、应激性 5、兴奋 6、兴奋性 7、适应性 8、神经调节 9、体液调节 *10、正反馈 *11、负反馈 四、简答题: 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B、D、A、C) 6、(B、A) 7、(C) 8、(C) 四、简答题答案: 1、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第一章肌肉收缩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记为“—”) 1、肌肉纤维是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植物生理学笔记整理

《现代植物生理学》 绪论 1、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分为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代谢、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3个方面。 2、萨克斯于1882年撰写出《植物生理学讲义》并开设课程,他的弟子费弗尔1904年出版三卷本《植物生理学》著作。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脱胎而出,独立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体系。 细胞生理 3、水势(Ψw ):同温同压下,每偏摩尔体积纯水与水的化学势差。(细胞水势由三部分组成:溶质势(ψs),衬质势(ψm)和压力势(ψp),即Ψw=ψs+ψm+ψp) 4、溶质势(ψs ):由于溶质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称为溶质势。 压力势(ψp):细胞壁对原生质体产生压力引起的水势变化值。 衬质势(ψm):由于亲水物质对水的吸引而降低的水势。 5、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a.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b.是矿质元素和有机物运输的动力; c.降低叶温。 d.有利于气体交换 6、现已确定有17种元素是植物的必需元素:碳(C)、氢(H)、氧(O)、氮(N)、磷(P)、硫(S)钾(K)、钙(Ca)、镁(Mg)、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镍(Ni)、氯(Cl)。 根据植物对必需元素需要量的大小,通常把植物必需元素划分为两大类,即大量元素和微量 8、缺素症

9、单盐毒害:将植物培养在单一盐溶液中(即溶液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不久植物就会呈现不正常状态,最终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离子对抗:在单盐溶液中若加入少量含有其他金属离子的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减弱或消除,离子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离子对抗。 (单盐毒害和离子对抗的内容也要看下及书上面的什么是“生理酸性盐”、“生理碱性盐”、“生理中性盐”也要看P81) 11、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把CO?和H2O合成富能的有机物,并释放出O2的过程。 12、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强的原因 ⑴结构原因:C3:维管束鞘细胞发育不好,无花环型,叶绿体无或少; 光合在叶肉细胞中进行,淀粉积累影响光合。 C4:维管束鞘细胞发育良好,有花环型,叶绿体较大; 光合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就近运输,防止淀粉积累影响光合。 ⑵生理原因:①PEPC对CO2的Km(米氏常数)远小于Rubisico,所以C4对CO2的亲合力大,低CO2浓度(干旱)下,光合速率更高。 ②C4植物将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改变了CO2/O2比率,改变了Rubisico的作用方向,降低了光呼吸。 13.光补偿点:当达到某一光强度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光合速率开始达到最大值时的光强度称为光饱和点。——P132 CO?补偿点: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浓度即为CO?补偿点(图中C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