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表面负荷

沉淀池表面负荷
沉淀池表面负荷

[应用]沉淀池表面负荷

沉淀池表面负荷

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国内手册与国外的标准相差很大,国内都在1.5左右,而国外都在0.6-0.8之间,我比较倾向国`外的,不过问题是表面负荷低,土建的费用就高~

斜管沉淀池手册上一般是3-4,但实际上可取1.5左右,这样有利于出水SS 较小。一般沉淀池设计手册上一般为1-1.5,但实际上往往在0.75-1之间,尽管负荷小,引起的池子体积增大,费用的增加,但比较保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沉淀池取得小一些,保险系数较高。

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国内手册与国外的标准相差很大,国内都在1.5左右,而国外都在0.6-0.8之间,我比较倾向国`外的,不过问题是表面负荷低,土建的费用就高~我们一般取0.6-0.8之间

-0.8之间。斜管可取1.5左右。平流、竖流、辅流去0.6

通常选用的负荷也是0.8~1.0,大家能不能探讨一下地埋式斜管沉淀的排泥方式,我觉得地埋式的排泥通常都不是很通畅

我觉得常用的排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将潜污泵直接放入沉淀池的泥斗中,然后通过时间钟来控制排泥,这样排泥方便,但不容易维护,且只适用于单斗排泥。

2、通过静压排泥,在沉淀池的旁边再建一小格集泥池,然后通过阀门来控制排泥,阀门可选用自动和手动阀门,选用自动阀门则会增加工程投资,若选用手动阀门则需人工定期排泥增加劳动强度。

3、采用刮泥机先进行刮泥,然后用污泥泵进行排泥,主要是投资高,不适用中小水量处理系统。

4、通过设置地上式污泥自吸泵或气提器进行排泥,缺点是排泥不彻底。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愚见。

我们设计的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一般0.8-1.0

设计规范说斜板沉淀池的负荷可以是一般沉淀池的2倍,也即是3~4,但是看大家一般实际都设得很低啊,这样相差太大了啊

当然是越低越好,考虑到造价,地形取1-1.5之间合适

造纸废水,我一般初沉0.5-0.6.二沉在0.7-0.8。实际用的,效果较好。个人认为还可以再提高一些。但不至于高到所说1.5.现在很多人设计沉淀池只用停留时间,不科学的,还要考虑池深,然后计算表面负荷。由负荷决定沉淀池。

接触氧化池后面的斜板沉淀池,我们设计一般用0.75-1.5,并根据用地和平面图布置确定

我们在实际工程xx取0.92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1)加入了药剂的混凝沉淀,一般表面负荷取到

1.2~1.5;(2)二沉池的表面负荷一般取0.8~1.0;

(3)二沉池尽量不用斜管和斜板,容易粘泥;

(4)沉砂池表面负荷可取到2~4

实际和理论还是有差距的,照着设计手册做容易悲剧,我喜欢用1.0,数字好算,也不大,

我们最近也遇到这个问题,同事设计的初沉池(斜板斜管)和二沉池表面负荷都是1.5,用的生物接触氧化法,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说偏高了

我们单位刚刚设计的斜板沉底池,取的是0.63,当然是小一点好,个人认为再大一点也无妨。

我单位设计的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一般取0.8左右,常用的参数是0.83初沉池和二沉池都取这个数,效果可以

人觉得:二沉池的话取1.0左右,斜管沉淀池可以相对取1.5左右,但还要看整个工艺,如果斜管的出水SS大一点对后面的处理影响不大的情况可再取大点2-3,比如说后面有生物处理时;其它情况比如沉砂的可以3-4.

我们最高取到0.9,曾经见过一个表面负荷是1.5的二沉池,系统稍微运行不稳定就会翻泥。

建议0.8以下。见过一些斜管的二沉池,负荷稍微一变,效果变化很大。

我之前有个改造项目,沉淀池用原有池子,表面负荷1.6,运行正常的话出水很清

xx处理斜管沉淀池设计可参见: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版) GB 50014—2006第6.12.6条规定:沉淀工艺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斜管沉淀池的上升流速为0.4,0.6mm,s。

其中换算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斜管沉淀池的上升流速x3.6(m3/m2.h)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版) GB 50014—2006第6.12.6条条文说明:关于深度处理工艺基本处理单元设计参数取值范围的规定。

污水处理出水的水质特点与给水处理的原水水质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际的设计参数不完全一致。。。。。。。

斜板沉淀池与其他沉淀池相比,有什么优点,斜板沉淀池的运行方式又是怎样的啊,

主要优点在于不易堵塞,表面负荷高。运行方式主要是上流式水流在斜板中由于“浅池作用”携带的固体被沉积下来,通过池底的污泥收集系统统一排走。

二沉池设计说明

课程设计 题目某城市11×104m3/d污水处理厂 设计——二沉池设计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吴运鹏 学号 指导教师卫静许伟颖 二O一五年七月二十日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吴运鹏学号 题目某城市11×104m3/d污水处理厂设计——二沉池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容 (1)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比选,并对工艺构筑物选型做说明; (2)主要处理设施二沉池的工艺计算; (3)确定污水处理厂平面和高程布置; (4)绘制主要构筑物图纸。 二、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 (1)确定合理的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并对所选择工艺构筑物选型做适当说明; (2)确定主要处理构筑物二沉池的尺寸,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 (3)绘制主要处理构筑物二沉池的设计图纸。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吴运鹏学号 题目某城市11×104m3/d污水处理厂设计——二沉池设计指导小组或指导教师评语: 评定成绩 2015年7月31日指导教师

目录 1总论 (2) 1.1设计简介 (2) 1.2设计任务和容 (2) 1.3基本资料 (2) 1.3.1处理水量及水质 (2) 1.3.2 处理要求 (2) 1.3.3 处理工艺流程 (2) 1.3.4 气象与水文资料 (3) 1.3.5 厂区地形 (3) 2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 (4) 3 处理构筑物设计 (5) 3.1设计要求及参数 (5) 3.2设计计算 (5) 3.2.1二沉池主要尺寸的计算..............…………………………….…..…….. .5 3.2.2贮泥容积的计算 (7) 3.3进出水设计 (8) 3.3.1二沉池进水设计 (8) 3.3.2二沉池出水设计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沉淀池沉淀去除率计算和表面负荷率确定的新方法

沉淀池沉淀去除率计算和表面负荷率确定的新方法 概述 在水处理过程中常利用沉淀池固液分离,尽管沉淀池型式各种各样,而去除水中悬浮颗粒的基本原理相同。在沉淀池设计时,常常用经验方法,如选用较长的沉淀时间或较低的表面负荷率等。显然,这些设计方法有可能使沉淀池相差很大。 众所周知,衡量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好坏,表面负荷率是一个主要指标、是沉淀池设计的重要依据,利用简便的方法确定其值可以使计更趋合理。按照水中悬浮物性质、含量多少分类,常分为凝聚沉淀和非凝聚沉淀,分别采用等效沉淀曲线和累计分布曲线计算沉去除率。笔者发现这两种沉淀去除率计算方法可以统一为一种方法,大大简化了凝聚沉淀繁琐的计算过程。 2 凝聚、非凝聚沉淀去除率计算的统一 1946年,甘布(Camp)针对非凝聚沉淀过程提出了单点取样积分计算去除率方法。即从沉淀实验柱下部的取样口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次,测定水中剩余悬浮物含量,绘出颗粒累计分布曲线(如图1所示)。当沉淀时间为t o 时,所对应的颗粒沉速为u o ,沉淀总去率E按下式计算: 式中p o ——沉速

} 式中p i ——沉速

二沉池计算

运行方式和处理效果。 二沉池是以沉淀、去除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获得澄清的处理水为其主要 目的。二沉池有别于其它沉淀池,其作用一是泥水分离(沉淀)、二是污泥浓缩, 并因水量、水质的时常变化还要暂时贮存活性污泥。 热门通常处理系统的建设费用是和系统处理构筑物的容积大小成正比的,所以二沉 池的设计计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处理效果和建设费用 的大小。 一般二沉池有辐流式、平流式、竖流式三种形式,池型有圆形、方形。在过去 多年中,对沉淀池的研究较为欠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设计单位(水处理公司) 都有自己的标准或方法,这些技术并不总是有明确的理论论证,常常也会发生矛盾。 目前世界范围内都要求在经济负荷下,提高出水质量标准,由此对沉淀池的作 用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对过去已经承认了的参数产生了疑问。 1影响二沉池运行设计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沉池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沉淀 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1)污水:流量、水温;(2)沉淀池:表面积和出流量、

池高度、溢流堰长度地点和负荷、进水形式、池型、污泥收集系统、水力条件、水波和自然风影响;(3)污泥:负荷、区域沉淀速度、污泥体积指数、硝化程度;(4)生物处理情况:活性污泥模式、BOD负荷; 在浓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1)污水:混合液流量;(2)池体:池表面积、池高、污泥收集系统;(3)污泥:沉速(ZSV)、SVI、混合液浓度和负荷、回流比、污泥槽高度。 欲获得满意的二沉池运行效果,就必须适当的满足二沉池运行的诸多的条件,就目前研究的情况,设计中主要考虑因素有如下几点: 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 在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的特性,特别是污泥的沉降性能,直接影响着二沉池的工艺设计与运行。 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参数有二个:一是污泥指数SVI(mL/g);二是污泥沉降比:SV%。 SVI的物理意义是:曝气池出口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的容积(mL)。 SV%又称30分钟沉降比,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 分钟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 SVI、SV%与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g/L)之间有下列关系:

二沉池计算23653

1.1.1. 二沉池设计参数 已知流量:Q=25000m 3/d=1042 m 3/h, 水力表面负荷:q 范围为1.0—1.5 m 3/ m 2.h ,取q=1.0 m 3/h 出水堰负荷:取值范围为1.5—2.9L/s.m ,取1.7L/s ·m(146.88m 3/m ·d); 。为挂泥板高度,取;为缓冲层高度,取5m .0h 5m .0h 53 污泥斗下半径r 2=1m ,上半径r 1=2m ;停留时间T=1.5h ;池子个数n=2 池子形式:幅流式沉淀池 1.1. 2. 二沉池的计算步骤 (1) 池表面积:A=Q/q=0 .11042 = 1042 m2 (2) 单池面积:A 单=n A =2 1042m2=521 m2 (3) 池直径:D= π 单池 A 4=25.8m (取26m ) (4) 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混合液在分离区泥水分离,该区存在絮凝和沉淀两个过程,分离区的沉淀过程会受进水的紊流影响,取m h 32= (5) 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4 D2 π×h2=1591.98 m 3 (6) 沉淀池底坡落差:取池底坡度为i=0.05,则 m r D i h 55.0222605.0214=?? ? ??-?=??? ??-?= (7) 沉淀池周边(有效)水深:H0=h2+h3+h5=3+0.5+0.5=4m >4.0m 。 5.64 26 0==H D (规范D/H0=6~12) ,所以满足要求,h3取0.5 ,h5取0.5 (8) 污泥斗容积:73m .1tg60)12(tg )r r (h 0216=?-=?-=α污泥斗高度 设贮泥时间采用T w =2h ,二沉池污泥区所需存泥容积 378725000 36003600 1042)5.01(22)1(2m X X QX R T V r w w =+??+??=++= 则污泥区高度为

沉淀池表面负荷

沉淀池表面负荷 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国内手册与国外的标准相差很大,国内都在左右,而国外都在之间,我比较倾向国`外的,不过问题是表面负荷低,土建的费用就高! 斜管沉淀池手册上一般是3-4,但实际上可取左右,这样有利于出水SS较小。一般沉淀池设计手册上一般为,但实际上往往在之间,尽管负荷小,引起的池子体积增大,费用的增加,但比较保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沉淀池取得小一些,保险系数较高。 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国内手册与国外的标准相差很大,国内都在左右,而国外都在之间,我比较倾向国`外的,不过问题是表面负荷低,土建的费用就高!我们一般取之间 斜管可取左右。平流、竖流、辅流去之间。 通常选用的负荷也是~,大家能不能探讨一下地埋式斜管沉淀的排泥方式,我觉得地埋式的排泥通常都不是很通畅 我觉得常用的排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将潜污泵直接放入沉淀池的泥斗中,然后通过时间钟来控制排泥,这样排泥方便,但不容易维护,且只适用于单斗排泥。 2、通过静压排泥,在沉淀池的旁边再建一小格集泥池,然后通过阀门来控制排泥,阀门可选用自动和手动阀门,选用自动阀门则会增加工程投资,若选用手动阀门则需人工定期排泥增加劳动强度。 3、采用刮泥机先进行刮泥,然后用污泥泵进行排泥,主要是投资高,不适用中小水量处理系统。 4、通过设置地上式污泥自吸泵或气提器进行排泥,缺点是排泥不彻底。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愚见。 我们设计的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一般设计规范说斜板沉淀池的负荷可以是一般沉淀池的2倍,也即是3~4,但是看大家一般实际都设得很低啊,这样相差太大了啊 当然是越低越好,考虑到造价,地形取之间合适 造纸废水,我一般初沉二沉在。实际用的,效果较好。个人认为还可以再提高一些。但不至于高到所说.现在很多人设计沉淀池只用停留时间,不科学的,还要考虑池深,然后计算表面负荷。由负荷决定沉淀池。 接触氧化池后面的斜板沉淀池,我们设计一般用,并根据用地和平面图布置确定

关于二沉池的详解

关于二沉池的详解 导读: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关系。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关系。 1、二次池的概念及作用 (1)二沉池的定义 按照在污水处理流程中所处的位置,沉淀池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两种。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曝气池之前,二次沉淀池设置在曝气池之后、深度处理或排放之前。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关系。二沉池的型式有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 (2)二次池的作用 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离使经过生物处理的混合液澄清,同时对混合液中的污泥进行浓缩。二沉池是污水生物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起着保证出水水质悬浮物含量合格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二沉池设置得不合理,即使生物处理的效果很好,混合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已经很少,混合液在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的效果不理想,出水水质仍有可能不合格。如果污泥浓缩效果不好,回流到曝气池的微生物量就难以保证,曝气混合液浓度的降低将会导致污水处理效果的下降,进而影响出水水质。 2、二沉池的分类及要求 (1)二次沉淀池的设置要求 1)水力负荷一般为0.5—1.8m3/(m2·h),处理工业废水时,活性污泥中有

三种沉淀池设计计算设计参数

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 (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例: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流量Q=0.2m3/s,设计人数N=10万人,沉淀时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 (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 (2)池径不宜小于16m ;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 (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停留时间2.5~3h ;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4.5.3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 (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nq Q F = 式中: Q —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 池数(个)—n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m 2·h),本设计取1.5m 3/(m 2 ·h) 23333.31111.1m 2 1.5 Q F nq ===? (2)池子直径 137.62m D ===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 m 37=D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37-ZBG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 表8 35-ZBG 性能参数

(3)实际水面面积 22 2 m 67.10744374=?=='ππD F 实际负荷 323222443333.3m /m h 1.6m /m h 237 Q q n D ππ?==?=???()() (4)沉淀区有效水深 qt h =2 式中: 2h —沉淀区有效水深,m ; t —沉淀时间,1.5~4.0h ;取3.0h 2 1.6 3.0m 4.8m h q t ==?= (5)校核径深比2377.74.8 D h ==,在6—12内,符合要求 (6)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333333.3'3m 4999.95m 2 Q V t n = =?= (7)沉淀区的容积 n S N T V 1000= 式中: 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为0.3~0.8,取=S 0.8 L/(人·d ) N —设计当量人口数,=N 25万 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取h 2=T n —沉淀池座数,2=n 430.8251028.3m 10001000224S N T V n ???===??

二沉池

4.5二沉池 4.5.1沉淀池的类型及选择 沉淀池是分离悬浮固体的一种常用构筑物,二沉池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泥水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沉淀池常按池内水流方向不同分为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和辐流式沉淀池三种。本设计中二沉池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3]。 辐流式沉淀池多呈圆形,池的进水在中心为止,出口在周围。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射,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不断变大,故池中的水流速度从池中心向池四周逐渐减慢。泥斗设在池中央,池底向中心倾斜,污泥常用刮泥机(或吸泥机)机械排除。其主要的特点是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排泥设备有定性产品[3]。 4.5.2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 (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 (2)池径不宜小于16m ;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 (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停留时间2.5~3h ;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4.5.3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 (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nq Q F 式中: Q —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 池数(个)—n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m 2·h),本设计取1.5m 3/(m 2·h)

2 3333.31111.1m 2 1.5 Q F nq = = =? (2)池子直径 .1 37.62m D = = =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 m 37=D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 》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37-ZBG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 表8 35-ZBG 性能参数 (3)实际水面面积 2 2 2 m 67.10744 37 4 =?= = 'ππD F 实际负荷 3 2 3 2 2 2 443333.3m /m h 1.6m /m h 237 Q q n D ππ?= = ?=???()() (4)沉淀区有效水深 qt h =2 式中: 2h —沉淀区有效水深,m ; t —沉淀时间,1.5~4.0h ;取 3.0h 21.63.0m 4.8m h q t ==?= (5)校核径深比 2 377.7 4.8 D h ==,在6—12内,符合要求 (6)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3 3 3333.3'3m 4999.95m 2 Q V t n = = ?=

二沉池作用和管理

二沉池作用和管理 1、二沉池在废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 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离使经过生物处理的混合液澄清,同时对混合液中的污泥进行浓缩。二沉池是污水生物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起着保证出水水质悬浮物含量合格的决定性作用。如果二沉池设置得不合理,即使生物处理的效果很好,混合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已经很少,混合液在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的效果不理想,出水水质仍有可能不合格。如果污泥浓缩效果不好,回流到曝气池的微生物量就难以保证,曝气混合液浓度的降低将会导致污水处理效果的下降,进而影响出水水质。 2、设置二次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 水力负荷一般为0.5~1.8m3/(m2 · h),处理工业废水时,活性污泥中有机物比例较大,曝气池混合液的SVI偏高,与其配套的二沉池宜采用较低的表面水力负荷。 (2) 为保证污泥能在二沉池得到足够的浓缩,以便供给曝气池所需浓度的回流污泥,二沉池的固体表面负荷为150kg/(㎡· d),斜管(板)二沉池的固体表面负荷可扩大到192kg(㎡· d)。

(3) 二沉池池边水深宜采用2.5~4m,具体值与池体的大小有关,二沉池直径越大,池边水深也应当适当加大,否则二沉池的水力效率将降低、有效容积将减小。对于直径分别为10~20m、20~30m、30~40m和>40m的二沉池,池边水深分别为3.0m、3.5m、4.0m 和4.0m。当由于各种原因达不到上述池边水深时,为了维持沉淀时间不变,必须采用较低的表面负荷值。 (4) 二沉池出水堰的溢流率(或负荷)为1.5~2.9L/(m·s)。 (5) 采用机械排泥时,二沉池污泥区的容积要按污泥浓缩到所需浓度的停留时间来计算。活性污泥法二沉池污泥区的容积般为2~4h污泥量,而且要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二沉池污泥区的容积一般为4h污泥量。 (6) 为降低能耗,污泥回流最好使用螺旋泵或轴流泵等低扬程、大流量的设备。如果采用鼓风曝气,也可使用气提泵,以简化设备管理和维修。 3、二次沉淀池运行管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 经常检查并调整二沉池的配水设备,确保进入各二沉池的混合液流量均匀。

计算书3—二沉池

一、 二沉池 设计参数 为了使沉淀池内水流更稳、进出水配水更均匀、存排泥更方便,常采用圆形辐流式二沉池。二沉池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共2座。二沉池面积按表面负荷法计算,水力停留时间t=2.5h ,表面负荷为1.5m 3/(m 2?h -1)。 1) 池体设计计算 ①. 二沉池表面面积 23.2085 .12625m q N Q A =?=?= ②. 二沉池直径 m A D 29.163.20844=?== ππ, 取16.3m ③. 池体有效水深 m t q h 75.35.25.1'2==?= ④.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混合液浓度 L mg X /3000=,回流污泥浓度为L mg X R /9000= 二沉池污泥区所需容积 ()()34.1562900030002 130002/417)5.01(221)1(2m N X X X Q R V r w =?+??+?=++=平 ⑤. 二沉池边总高度 采用机械刮吸泥机连续排泥,设池底坡度05.0=i ,沉淀池进水竖井半径m r 0.11=。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 ()()m i r r h 36.005.00.12/3.1614=?-=?-= 沉淀池污泥区高度 ()m A V V h w 61.03.2081115.815.836.034.1562225=+?+??-=-=π 二沉池超高为m h 3.01=,缓冲区高度m h 3.03= m h h h h H 32.561.036.03.075.33.04321=++++=+++= 2) 进水系统设计 ①. 进水管计算

单池设计污水流量 s m h m Q Q /087.0/5.3122/6252/33====单 每池进水管设计流量 s m RQ Q Q /116.0058.05.0087.030=?+=+单进= 选取管径DN500mm , 流速 s m D Q v /59.05.0116.0442 2==单??=ππ ②. 进水竖井 进水竖井采用D 2=1.0m ; 进水竖井采用多孔配水,配水口尺寸0.5m ×0.5m,共3个,沿井壁均匀分布。 出水流速 ()2.0~15.0/155.03 5.05.011 6.0≤??=s m v =,符合要求 ③. 稳流筒计算 取筒中流速s m v s /03.0= 稳流筒过流面积 287.303.0/116.0/m v Q A s ===进 稳流筒直径 m A D D 43.287.340.142223=?+=+ =ππ 3) 出水系统设计 ① 单池设计流量s m h m Q Q /087.0/5.3122/6252/33====单 ② 出水槽计算 集水槽中流速v=0.6m/s ,集水槽宽B=0.6m 槽内终点水深 m vB Q h 24.06 .06.0087.02=?== 槽内临界水深 m gB Q h k 13.06 .081.9087.013223 22=??==α 槽内起点水深

二沉池表面负荷如何取值

二沉池表面负荷如何取值 二沉池在污水生化处理装置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它的固液分高效果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另一方面在活性污泥系统中它还要为系统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 在设计二沉池时,我国目前一般按表面负荷来计算二沉池的表面积。关于二沉池表面负荷的取值规定为:生物膜法后,1.0-2.0m3/(m2·h);活性污泥法后1.0~1.5m3/(m2·h)[1]。但从目前国内污水处理厂的实际统计情况来看,在采用延时曝气系统如氧化沟时,设计取值基本上都小于上述规定,一般的二沉池表面负荷取值大多在0.6~0.9m3/(m2·h)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种考虑。其一,延时曝气系统中固体停留时间较长,也就是污泥的泥龄较长,污泥自身氧化程度较高,形成的絮体比较松散,沉降性能较差,有时还会形成一些细小的絮体,很容易随水流失。第二,二沉池的设计除了表面负荷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辅助指标就是固体负荷(也称固体通量),有些技术人员在设计二沉池时用固体负荷进行校核,以检验二沉池的设计是否合适。据资料介绍,二沉池的固体负荷一般不宜超过150kg/(m2·d),此值对于中高负荷的活性污泥法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低负荷的延时曝气系统可能就要超过,这一点从下面的计算中可以看出。上述的两个原因都可能造成二沉池出水悬浮物超标。由于悬浮物中含有活性污泥,出水的BOD5和CODcr也因此受影响。 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中列出了曝气池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 我们以普通曝气和延时曝气为例计算如下: 表1 曝气池主要设计参数类别 Fω/(kg·kg-1·d-1) Nω/(g·L-1) Fγ/(kg·kg-1·d-1) 污泥回流/% 普通曝气 0.2~0.4 1.5~2.5 0.4~0.9 25~75 阶段曝气 0.2~0.4 1.5~3.0 0.4~1.2 25~75 吸附再生曝气 0.2~0.4 2.5~6.0 0.9~1.8 50~100 合建式完全混合曝气 0.25~0.5 2.0~4.0 0.5~1.8 100~400 延时曝气 0.05~0.1 2.5~5.0 0.15~0.3 60~200 高负荷曝气 1.5~3.0 0.5~1.5 1.5~3.0 10~30 设曝气系统设计流量2000m3/h,二沉池回流污泥浓度取8g/L。 对普通曝气系统: 取普通曝气系统的污泥浓度为2.0g/L,则回流比约为33%。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二沉池表面负荷取1.2m3/(m2·h),可计算出二沉池表面积为1667m2,此时的固体负荷为77kg/(m2·d),远于150kg/(m2·d)。 对延时曝气系统: 取延时曝气系统的污泥浓度为4.0g/L,则回流比约为100%。二沉池表面积仍按1667m2计,此时的固体负荷为230kg/(m2·d),大于150kg/(m2·d)。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表面负荷,普通曝气系统和延时曝气系统由于污泥浓度和污泥回流比的不同而得出的二沉池固体负荷相差很大。对于延时曝气系统来说,虽然其二沉池表面负荷也在规范的取值范围内,但因为其固体负荷偏大,再加上如前所述延时曝气系统活性污泥本身的特性,所以沉淀效果就可能会有问题。因此,在延时曝气系统的二沉池设计中除了根据表面负荷计算之外,还应考虑固体负荷这一因素。 按表1所列数据和上面同样的计算,对于吸附再生曝气系统和合建式完全混合曝气系统也可能会出现二沉池固体负荷偏大的情况,笔者认为这两个系统的活性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比延时曝气系统要好,固体负荷偏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要小一些。具体取值时可参照已运行的类似的工程而定

二沉池表面负荷

二沉池表面负荷取值的探讨 司旭东 摘要:就活性污泥法在不同系统中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何取值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延时曝气系统的二沉池设计中除了根据表面负荷计算之外,还应考虑固体负荷这一因素。 关键词:二沉池;表面负荷;固体负荷;水处理 An Approach to the Taking of Surface Load Values for Secondary Sedim entation Tanks SI Xu-dong (No.3 Design Institute of the Ministry of Chemical Industry(ECEC),Hefei 230024,China) Abstract:An approach is made to the auestion of how to take the values of the design par ameters for the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s in different systems using activated-sludge pr ocess.It is believed that in designing the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s for extended aerat ion systems,in addition to the calculation on the basis of surface load,the factor of soli d load also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surface load;solid load;water treatment 二沉池在污水生化处理装置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它的固液分高效果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另一方面在活性污泥系统中它还要为系统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 在设计二沉池时,我国目前一般按表面负荷来计算二沉池的表面积。关于二沉池表面负荷的取值规定为:生物膜法后,1.0-2.0m3/(m2·h);活性污泥法后1.0~1.5m3/(m2·h)[1]。但从目前国内污水处理厂的实际统计情况来看,在采用延时曝气系统如氧化沟时,设计取值基本上都小于上述规定,一般的二沉池表面负荷取值大多在0.6~0.9m3/(m2·h)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种考虑。其一,延时曝气系统中固体停留时间较长,也就是污泥的泥龄较长,污泥自身氧化程度较高,形成的絮体比较松散,沉降性能较差,有时还会形成一些细小的絮体,很容易随水流失。第二,二沉池的设计除了表面负荷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辅助指标就是固体负荷(也称固体通量),有些技术人员在设计二沉池时用固体负荷进行校核,以检验二沉池的设计是否合适。据资料介绍,二沉池的固体负荷一般不宜超过150kg/(m2·d),此值对于中高负荷的活性污泥法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低负荷的延时曝气系统可能就要超过,这一点从下面的计算中可以看出。上述的两个原因都可能造成二沉池出水悬浮物超标。由于悬浮物中含有活性污泥,出水的BOD5和CODcr 也因此受影响。

沉淀池表面负荷

[应用]沉淀池表面负荷 沉淀池表面负荷 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国内手册与国外的标准相差很大,国内都在1.5左右,而国外都在0.6-0.8之间,我比较倾向国`外的,不过问题是表面负荷低,土建的费用就高~ 斜管沉淀池手册上一般是3-4,但实际上可取1.5左右,这样有利于出水SS 较小。一般沉淀池设计手册上一般为1-1.5,但实际上往往在0.75-1之间,尽管负荷小,引起的池子体积增大,费用的增加,但比较保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沉淀池取得小一些,保险系数较高。 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国内手册与国外的标准相差很大,国内都在1.5左右,而国外都在0.6-0.8之间,我比较倾向国`外的,不过问题是表面负荷低,土建的费用就高~我们一般取0.6-0.8之间 -0.8之间。斜管可取1.5左右。平流、竖流、辅流去0.6 通常选用的负荷也是0.8~1.0,大家能不能探讨一下地埋式斜管沉淀的排泥方式,我觉得地埋式的排泥通常都不是很通畅 我觉得常用的排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将潜污泵直接放入沉淀池的泥斗中,然后通过时间钟来控制排泥,这样排泥方便,但不容易维护,且只适用于单斗排泥。 2、通过静压排泥,在沉淀池的旁边再建一小格集泥池,然后通过阀门来控制排泥,阀门可选用自动和手动阀门,选用自动阀门则会增加工程投资,若选用手动阀门则需人工定期排泥增加劳动强度。 3、采用刮泥机先进行刮泥,然后用污泥泵进行排泥,主要是投资高,不适用中小水量处理系统。 4、通过设置地上式污泥自吸泵或气提器进行排泥,缺点是排泥不彻底。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愚见。 我们设计的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一般0.8-1.0

设计规范说斜板沉淀池的负荷可以是一般沉淀池的2倍,也即是3~4,但是看大家一般实际都设得很低啊,这样相差太大了啊 当然是越低越好,考虑到造价,地形取1-1.5之间合适 造纸废水,我一般初沉0.5-0.6.二沉在0.7-0.8。实际用的,效果较好。个人认为还可以再提高一些。但不至于高到所说1.5.现在很多人设计沉淀池只用停留时间,不科学的,还要考虑池深,然后计算表面负荷。由负荷决定沉淀池。 接触氧化池后面的斜板沉淀池,我们设计一般用0.75-1.5,并根据用地和平面图布置确定 我们在实际工程xx取0.92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1)加入了药剂的混凝沉淀,一般表面负荷取到 1.2~1.5;(2)二沉池的表面负荷一般取0.8~1.0; (3)二沉池尽量不用斜管和斜板,容易粘泥; (4)沉砂池表面负荷可取到2~4 实际和理论还是有差距的,照着设计手册做容易悲剧,我喜欢用1.0,数字好算,也不大, 我们最近也遇到这个问题,同事设计的初沉池(斜板斜管)和二沉池表面负荷都是1.5,用的生物接触氧化法,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说偏高了 我们单位刚刚设计的斜板沉底池,取的是0.63,当然是小一点好,个人认为再大一点也无妨。 我单位设计的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一般取0.8左右,常用的参数是0.83初沉池和二沉池都取这个数,效果可以 人觉得:二沉池的话取1.0左右,斜管沉淀池可以相对取1.5左右,但还要看整个工艺,如果斜管的出水SS大一点对后面的处理影响不大的情况可再取大点2-3,比如说后面有生物处理时;其它情况比如沉砂的可以3-4.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2)

二沉池设计计算 本设计采用机械吸泥的向心式圆形辐流沉淀池,进水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沉淀时间1.5~4.0h,表面水力负荷0.6?1. 5m3/( m2 ? h),每人 每日污泥量12?32g/人d,污泥含水率99.2?99.6%,固体负荷 1 50kg /( m2?d) 2. 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 3. 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用2.0? 4.0m 4. 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闸阀和排泥管, 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倾角,方斗宜为60°,园斗宜为55° 5. 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 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 6.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7.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 / (sm)。 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10、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11、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 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12、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 ;机械排泥时,应根据 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 0.3m 。 13、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2设计计算 (1)沉淀池表面积 Q max 0. 65 3600 nq ' 2 1.5 式中 Q —污水最大时流量,m 3 s ; q '—表面负荷,取1.5m 3/ m 2 h ; n —沉淀池个数,取2组。 池子直径: 3、沉淀池有效水深 h 1 q 't 式中t ——沉淀时间,取2h h 1 1.5 2 3.0m 径深比为:D 32 10.67,在6至12之间 h 1 3 4、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780 m 2 2、 4F 4 780 —” 3.14 31.52m 取 32m 。 实际水面面积 D 2 4 322 4 804.25m 2 实际负荷q 4Q 哼 n D 2 4 °65 3600 1.45m 3 /(m 2?h), 2 322 符合要求

二沉池

1.1.二次沉淀池 1.1.1.工艺选择 二次沉淀池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比较 综合考虑四种二沉池的特点,选用辐流式沉淀池。

1.1. 2.设计参数 1.沉淀池一般规定: (1)设计数据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版)表:沉淀池设计数据 (2)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 (3)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 (4)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5)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6)二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s·m)。 2.蝠流式沉淀池设计要求: (1)水池直接(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r/h~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4)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3.蝠流式沉淀池构造要求: (1)进出水装置有三种布置方式: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2)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或挡流板,整流板的开口面积为池断面积的10%~20%。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 (3)蝠流式沉淀池多采用机械排泥,也可附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①当池径小于20m 时,一般采用中心传动排泥设备,其驱动装置设在池中心的走道上。 ②当池径大于20m 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排泥设备,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③排泥机械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 ,刮泥版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 。 4.蝠流式沉淀池计算公式与图形示意: 蝠流式沉淀池示意图 1.1.3. 设计计算 最大设计流量s m h m d m Q /412.1/33.5083/122000333max ===;取反应池内悬浮固体浓度L mg X /3500=;取二沉池底生物固体浓度L mg X R /8000=;污泥回流比R=100%。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蝠流式二次沉淀池。 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F : 根据反应池阶段的特性,选取二沉池表面负荷)/(8.023h m m q ?=,设置两座二沉池,即n=2。 )(1.31778 .0233 .50832max m nq Q F =?== 2.池子直径D : )(6.6314 .31 .317744m F D =?= = π ,取D=63m 。 3.校核固体负荷G : ()()()[] d m kg F X Q R G ?=??+=+=30/2.671 .31775.3233.50831124124(符合要求) 4.沉淀部分的有效水深2h : 取沉淀时间t=2.5h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