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成都合肥华盛顿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

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改善城市环境;便利的交通利于新老城区联系容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市区周围建设环形道路武汉大连秦皇岛组团型建成区由

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

发展交通,加强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淄博重庆星座型由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主体部分和三个以上规模小的部分组成一些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为疏散中心城市的部分人口和工业,在远郊人为规划新区或卫星城利于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改善环境质量等不能完全改善城区住房、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紧张的状况完善卫星城服务功能上海纽约散点型没有明显的主体城区,各基本单元呈散点状分布资源分散的矿业城市,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或广阔的平原资源丰富、地形相对平坦交通联系不便,难以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地规划布局大庆【思维拓展】组团型与带型或放射型的区别是一个易错点,两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我国A城市示意图 (1)图A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答案(1)重庆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解析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各部分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

心和道路系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通道组合成一个整体。【变式训练1】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城市名称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分析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3)该市空间形态发展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与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放射状拓展作内向填充成为更大的块状并继续发展图示

经济实力弱强

人口、用地规模小大

演变规律从简单到复杂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内容原因为了缓解工业化、城市化伴生的严重的城市交通、人口、设施、环境等问题方法分析城市形态布局现状的利弊从实际出发,运用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规划引导城市空间形态合理发展措施合理地规划和控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保持强大的城市中心服务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放射型形态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化环带外围,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卫星城镇3.较为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开放式多核心结构 (1)多核心的发展模式示意图 (2)优点这种结构将原来单中心的一些功能,合理分散到其他分中心,以实现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的合理化。可以缓解和消除由于高度集中给中心城区带来的城市问题,使城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思维拓展】憧憬美好的未来城市从古到今,人们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对未来城市当然也就存在种种设想。(1)“阿基格拉姆”式城市。阿基格拉姆于1964年设计了一种插入式城市,可在有交通设施和其他各种市政设施的网状构架上插入类似插座的房屋,它们的寿命一般为40年。后来,又有建筑师提出空间城市的方

案,即在大地上构建一个柱间距为60米的空间结构网络,在这个网

格上安装活动式的各种房屋,创造各种生活与工作环境。 (2)田园城市。英国一名学者针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城市与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提出“田园模式”。他所设计的田园城市有一定的规模限制。人口

约3.2万人,占地400公顷,位于2 400公顷土地的中央,外围2 000公顷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业耕作用。城市内部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自圆心辐射出,中心是一个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

可布置公共建筑物,如市政厅、音乐厅、会堂、医院、图书馆和剧院等。其外圈是占地58公顷的公园。公园的外圈是商店、展览馆等。

商店街的外圈是宽达128米的林荫道,大道当中是学校、儿童游戏场、教堂等。大道的外圈是一圈花园式住宅。当城市扩大到规定的人口规模时,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但是外围也要保留一定的绿化带。典例2 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化阶段分别是: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

由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总结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是

______________。 (3)如何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调控?答

案(1)最初的居民点呈放射状拓展作内向填充 (2)由简单到复

杂(3)①合理规划和控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②保持强大的城市中心服务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放射型形态;③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围,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卫星城镇。解析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一般由简单到复杂,其演化过程一般为由a最初的居民点沿交通干线逐步向外作带状扩展,形成b放射状为主的空间形态,当放射状发展的经济效益逐步降低,并趋于相对稳定时,城市开始c作向内填充,城市空间形态成为更大的块状。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调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①合理规划和控制大城市规模;②建立多个中心服务功能区;③分散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镇。【变式训练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便利的河流交通,使武昌和汉阳在东汉就已成为军事城堡,并逐渐发展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的格局。早期的武汉,城市空间形态为组团型。 20世纪上

半叶,随着京汉铁路的建成,汉口逐渐成为客货运转枢纽,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核心,车站附近形成新的建设区,并以若干个车站为中心向外扩展,在更大范围内将城市用地连成一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三镇放射性交通轴间的非建筑用地不断被填充。20世纪60年代,汉(口)丹(江口)、武(汉)黄(石)等铁路的运营,使城市空间形态突破前一时期的集中团块模式,再次呈现沿轴发展趋势。城市主干道的延伸,使周边农业用地逐渐向工业或居住用地转变。目前,城市空间形态已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的格局。 (1)武汉市空间形态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解释导致武汉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3)推测武汉市空间形态今后的发展趋向。

(4)对如何调控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图2.3 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据图分析: (1)城市空间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2)集中团块型与组团型有什么区别? (3)放射

型的城市空间形态有什么特点?提示(1)主要有集中团块型、带型、放射型、组团型、星座型、散点型六种类型。 (2)区别:①集中团块型常见于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组团型受河流或崎岖的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影响较大。②集中团块型城市用地呈同心圆向外延展;组团型城市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③集中团块型城市布局紧凑,各功能活动向中心区集聚;组团型城市布局灵活,各部分都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④集中团块型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组团型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环境条件较好。⑤集中团块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组团型城市要节省。⑥组团型城市相对于集中团块型更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

关系。(3)①城市建成区的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②

多位于地形比较平坦,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③大中规模城市居多。④多沿交通干线多向发展。⑤有利于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条件。⑥交通便捷,有利于新老城区的联系。⑦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而增加交通压力。图2.4 成都的城市空间形态(集中团块型),据图分析: (1)成都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 (2)经过成都市的两条铁路分别是什么?其布局有什么特点? (3)成都的城市空间

形态与其自然环境有何关系?提示(1)集中团块型。 (2)宝成线和成昆线。属于过境交通线,布局在城市边缘。 (3)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上,地形平坦开阔,土地完整连片分布。图2.5 兰州的城市空

间形态(带型),据图分析: (1)兰州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受什么因素制约? (2)兰州的城市空间形态有什么明显特点? (3)

兰州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吗?提示(1)带型。主要受自然因素制约。 (2)地处黄河谷地,沿铁路和黄河作轴向的带状扩展。 (3)兰州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加上自然条件制约,城市规模不会很大,不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图2.6 武汉的城

市空间形态(放射型),据图分析: (1)武汉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2)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 (3)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形

态受什么因素影响?提示(1)武汉市位于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京广铁路从此经过,是长江中游重要的河港和交通枢纽,位于江汉平原上,地势平坦。 (2)放射型。 (3)受自然条件影响,市区被汉江和长江分为三部分,各部分沿各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而成。图2.7 重庆的城市空间形态(组团型),据图分析: (1)重庆的城市空

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 (2)重庆市的空间形态主要受什么因素制约

形成的? (3)重庆市的空间形态对于城市发展有什么影响?提示(1)组团型。 (2)主要受嘉陵江和长江及山地丘陵地形的制约形成。(3)有利影响:城市比较接近自然,可以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利影响: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管线和道路过长,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图2.8 上海的城市空间形

态(星座型),据图分析: (1)上海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怎样形成的? (2)这种类型的城市为什么要这样布局? (3)这种类型

的城市有什么优点?提示(1)星座型。人为的规划形成。 (2)主要是为了分散城市的职能。 (3)有利于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图2.9 大庆的城市空间形态(散点型),据

图分析: (1)大庆的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有什么特点? (2)影响大庆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这种类型的城

市有什么缺点?提示(1)散点型。城市没有明显的主体城区,各个基本单元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 (2)石油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3)交通联系不便,难以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图2.10 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过程,据图分析: (1)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第一阶段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属于哪种类型? (2)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第二阶段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阶段城市

空间形态多属于哪种类型? (3)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第三阶段其演

变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多属于哪种类型?提示(1)第一阶段,最初的居民点沿交通干线逐步向外作带状扩展。这一

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多呈放射型或散点型。 (2)第二阶段,放射状相对稳定,城市作内向填充,城市空间形态成为更大的块状。这一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多呈集中团块型。 (3)第三阶段,城市实力增强,城区以更大团块沿交通线向外扩展,演变为更为复杂的形态。这一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多呈星座型或放射型。图2.12 多核心的发展模式示意,据图分析: (1)到目前为止,较为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是什么?有何优点? (2)这种发展模式是如何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合理发展的?提示(1)开放式多核心结构。优点是将原来单一中心的一些功能,

合理分散到其他分中心,可以缓解和消除由于高度集中给中心城区带来的城市问题,使城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由图中可见,城区有一主体中心,然后沿交通干道在主体城区外围形成次级城市中心来分散中心城区功能。在交通干道之间留有楔形绿地以限制城区的无序蔓延,既改善了城市交通条件,又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材料展示北京市空间形态发展北京已确定“两轴――两

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两轴”即北京传统中心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城市的精髓;“两带”即重点为顺义、

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市区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个新城。目前卫星城的人口多在10万左右。在未来几年内,北京将建设几个合适50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疏散

城市中心区人口。北京将在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发展六大城镇走廊,它将吸引大批城区人口外迁,形成城市生态居住区,同时逐渐成为城市主要产业带。六个卫星城及空港城的人口,将从现在的约80万人发展为194万人。根据规划,城镇分为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三级。其中卫星城里将建设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城市高教园区、城市居民住宅区,起到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及产业的作用。目前,已

经基本建成的向外放射状的高速公路,将成为连接市中心的“通道”。这是北京市首次提出的六大城镇走廊的规划概念。六大城镇走廊包括,西北方向:沙河卫星城、海淀山后地区等,是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教园区;东北方向:空港城,是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机场相关产业发展区;向东方向:通州卫星城,有京通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地铁八通线与市中心地区联系;东南方向:亦庄卫星城,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有京津唐高速公路、规划市区轨道交通线与市中心地区联系;向南方向:黄村卫星城,规划市区轨道交通线、市郊铁路与市中心地区联系;西南方向:长辛店卫星城、良乡卫星城,是高科技科研生产基地、城市高教园区,有京石高速公路、规划市郊铁路与市中心地区联系。知识链接 (1)北京市城市职能;(2)北京市城市空间形态;(3)北京市城市发展方向。题目设计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为都城,北京城市建设体现了中国都城的传统特点,最鲜明的特色是( ) A.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 B.城市的轮廓呈“品”字形 C.中

轴线突出,东西格局对称 D.城市内有设计精美的皇家园林(2)“多中心”是指在北京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如中心商务区、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其目的主要是什么?

(3)未来北京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分别是通州、顺义和大兴区的亦庄。试说明这些新城在北京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建设中将起的主要作用。

(4)北京市修编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北京的城市问题日益显现,北京的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城市中心区的衰落②交通拥

堵严重③住房拥挤④环境质量日益下降⑤城市缺乏活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1.在平原地区,城市的空间形态一般为( ) A.集中团块型 B.组团型 C.带型 D.放射型 2.下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主要以带型为主的是( ) A.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兰新铁路沿线 3.带型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是( ) A.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 B.用地比较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 C.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D.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读图,回答4~5题。 4.该城市从地域形态上看属于( ) A.组团型 B.集中团块型 C.带型 D.放射型 5.根据图2信息,甲城市火力发电站适合选择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图为“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

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__________,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 (2)分析石化工业区的区位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

基础梳理①用地轮廓形态②集中团块③放射④星座⑤从简

单到复杂⑥放射状拓展⑦大城市⑧城市中心服务⑨放射型

⑩卫星城镇?开放式多核心结构重难突破【变式训练1】 (1)

兰州位于黄河、陇海―兰新线及包兰线交会处 (2)优点: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缺点:不利于管理,增加了城内交通时间和费用。 (3)放射状解析该市位于黄河、陇海―兰新线及包

兰线的交会处,应为兰州。该市空间形态沿河流及铁路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但由于市区东西狭长,不利于管理,增加了城内交通时间和费用。今后的发展应在地形允许下沿包兰线及城市

主干道向外呈放射状延伸。【变式训练2】 (1)组团型、集中团块

模式、放射型、“环形+放射”型。 (2)交通运输的发展。 (3)星座型(多中心组团型)。 (4)合理地规划和控制城市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保持强大的城市中心服务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放射型形态;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围,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卫星城镇。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经历了四个

阶段,即组团型、集中团块模式、放射型、“环形+放射”型。便利的河流交通使早期的武汉城市空间形态为组团型,20世纪上半叶,

京汉铁路建成,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为集中团块模式,铁路的运营,使城市空间形态再次呈现沿轴发展趋势,目前,城市空间形态已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的格局。一般来说,城市空间形态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的。90年代以后,随着武汉市社会、经济、文化的迅

猛发展,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提出建设结构完善、层次多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商业、文化、游憩、防灾及市政设施体系,强调严格保护城市自然环境,构建合理的生态框架,提高绿化水平,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在城市地区规划中提出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构想:即以长江、汉水和东西山系为纵横轴,以市内外若干生态绿地和生态走廊相互穿插,构成环状放射型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支持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这一规划构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得不到保障,自然山水被蚕食,城市最终会形成“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题目

设计 (1)C (2)分散交通压力。 (3)疏散北京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或促进周

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B 自主练习 1.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较为规整,山区的城市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不同地区差别很大。] 2.D [兰新铁路的走向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因此,兰新铁路沿线的城市也主要沿交通干线发展而成带型。] 3.C [带型的城市沿主要交通干道发展而成,这种格局可使城市的各个部

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4.A [由图可知,该城市的城区被铁路、河流等分割成块状,即该城市是由多块城区组成的,为组团型。] 5.D [根据甲城市SO2浓度分布图可知,该城市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故

有大气污染的火力发电站应位于城市的西北方――④点。] 6.(1)

带型地形(2)不合理。位于河流谷地,工业废气不易扩散;位于

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该地盛行风向为西北风),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位于流经城区的河流上游,污染城市水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生对城市形态和规划知识的理解、运用及综合思维能力。图中城市的两侧均有山脉的分布,中间有河流穿过,沿河谷地地势低平,水运和用水方便,交通方便,所以受地形影响城市沿河谷延伸,各功能区分布相对松散。一个工业区分布是否合理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来评价。本题是从生态效益方面来评价其布局是否合理的。首先要清楚化工厂污染包括大气和水污染两个方面。然后再根据其布局的位置来分析是否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化工厂布局在城区河流的上游、城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这都是不合理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会忽略了谷地对气流扩散的影响。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不应放在地势低洼的地区。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袁壮兵 2012-7-25 10:32:49 来源:《城市规划》2011年09期内容摘要:澳门经过450多年的发展,由一个中国传统渔村演变成为世界遗产城市和世界旅游休闲城市,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共经历了六个阶段。结合对不同阶段的历史大事件分析,阐述了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大事件澳门 作者简介:袁壮兵(1977-),男,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城市规划师。 澳门经过450多年的发展演变,由一个中国南方的传统渔村演变成为世界遗产城市,并向世界旅游休闲城市转变,堪称中国城市史甚至世界城市史上的一朵奇葩。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及氹岛、路环岛的狭小地区。从南宋开始,澳门一直属广东香山县管辖。澳门半岛三面环海,从东北斜向西南,东部有东望洋山、望厦山,西部有西望洋山,西北部有青洲山,这些山的高度都只在30至90米之间。澳门属暖温带气候,受季候风影响较大,这是开展远洋贸易借助信风航行的重要条件。氹仔主要由大潭山和小潭山组成,路环由叠石塘山和九澳山组成。1840年,澳门总面积约10.28平方公里,澳门半岛仅2.78平方公里。 16世纪中叶至鸦片战争前,澳门的主要历史大事件和城市建设主要集中于澳门半岛,澳门半岛是这段时间的主要研究范围。鸦片战争之后,澳葡当局占领氹仔、路环两个离岛,研究范围扩展至包括两个离岛的澳门全境。 一、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阶段划分 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史阶段划分的标准,以澳门发生的历史大事件为主,综合考虑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将其演变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在发展,中国传统渔村时代(1557年以前)。葡萄牙人定居澳门之前,澳门主要有望厦村和妈阁村两个村落,主要从事渔业、海洋贸易业和农业,是典型的中国南方渔村。 第二阶段——澳门开埠,城市建设探寻期(1557-1586年)。1557年澳门正式开通商埠,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定居,成为建设澳门的一支重要力量。葡萄牙人集中居住于澳门半岛中西部,开始按照西方城建经验建设澳门葡人聚居区,形成澳门天主教之城的雏形和基本格局。 第三阶段——租借发展,城市稳步发展期(1586-1840年)。1586年葡印总督批准澳门享有城市自治权。葡人城区处于中国政府统治下,向中国政府缴纳土地租金和贸易关税,葡人城区内部基本处于葡人独立自治状态。葡萄牙人为抵御竞争强敌,开始修建完整的城墙、炮台等城防体系,华人城区和葡人城区有了明确的边界,澳门半岛呈现“双核三区”的城市空间格局。 第四阶段——殖民开发,城市突破扩张期(1840-1974年)。鸦片战争后,澳葡当局逐步取得对澳门全境的殖民统治。原有城墙逐渐被拆毁,葡人社会突破城墙范围向外扩张,华葡城区走向融合。澳门开启大规模填海发展时代,城市各功能区日渐完善,澳门城市向近代城市演进。 第五阶段——自治过渡,城市平稳发展期(1974-1999年)。1974年葡萄牙新政府宣布实施非殖民地政策,澳门政权逐步向澳人自治过渡。这段时期澳门城市建设重点在填海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内、对外交通联系。 第六阶段——澳门回归。城市高速建设期(1999年至今)。澳门回归中国,实现“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由于实行一系列开放政策,澳门旅游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建设呈现出大规模、大体量。高速度态势,重点集中在路氹城填海区,澳门半岛、离岛呈现双城格局的空间形态 二、自在发展,中国传统渔村时代(公元1557年前) 1152年,南宋拆东莞县,划南海、新会、番禺三县的滨海地带设立香山县,将澳门划归香山县管辖。自南宋时期开始,澳门逐渐有人定居,澳门早期的居民聚居在半岛望厦山脚一带,依托西江冲积形成的望厦平原。主要从事农耕种植业,

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香港为例,由城市概况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将香港中环作为当地独具特色的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地标性建筑物进行大致介绍。最终从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及规划中,得到启发。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香港空间形态用地街区 前言 中国香港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地区及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条件优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香港的主要产业包括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银行及金融服务业、工贸服务业、社会和个人服务业。香港把华人的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同时在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也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城市概况 香港位于东经114°15′,北纬22°15′,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离岛)组成。香港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江相对61公里,北距广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现有人口7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平均每平方公里为634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因其人多地少,填海造地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也成为香港的地每年都会下降3厘米的原因之一。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81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个离岛约共976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仅大于全中国面积的万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发展土地少于25%,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40%。 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步发展阶段,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最新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 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 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 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知识链接】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 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 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改善城市环境;便利的交通利于新老城区联系容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市区周围建设环形道路 武汉大连秦皇岛 组团型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发展交通,加强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淄博重庆 星座型由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主体部分和三个以上规模小的部分组成一些首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各部分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通道组合成一个整体。 【变式训练1】 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 10级建筑学3班 程轶 学号 100202031118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 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 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 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 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

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成都合肥华盛顿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第二章: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部分练习答案(2018年全国文综卷3)【答案】3. D 4. C 5. B 【解析】3. 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 4、“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5. 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对应练习:1.读图,根据图中人口集聚特点,说明中心的阴影区是中心商务区,B错。根据城市地租理论,甲地带与商业区相邻,距市中心较近,应是住宅区,占城市用地的主要部分,C对。行政区不占城市中心的位置,A错。工业区占城市的外围或郊区,D错。2.B,城市地域结构是团块状,道路程同心圆网格状,综合推断位于平原。第3题:A ;第4题:D ;第5题:C ;第6题:D ;第7题:D ;第8题:B ;第9题:D。 巩固练习: 【2017全国卷I】【答案】1.B 2.D 3.A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提要)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现代城市设计也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城市空间的设计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空间,实-虚, “空间”—“形体”,图形—背景,视觉秩序,空间序列,”线”—“面”.. 一.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 1. 道路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市空间. (1)城市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行车速度快.因此两侧建筑高度与主干道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在1/2~1/4之间;建筑宽度与主干道宽度之比,一般在1~2之间.因为车辆在高速行进中,如果多数建筑较短,空隙也较短,从速度较高的车辆中往外看,变化太快,不仅凌乱,而且造成视觉上的闪跃感,令人感觉眩晕.所以主干道两侧一板式建筑为主时(包括塔式建筑的较高群房),建筑物较长,空隙则宜较小,视线稳定在建筑上,以减小虚实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闪跃感;反之,如塔式建筑较多时,因其面宽不大,宜加大空隙,让视觉稳定在空隙的绿化或天空上,以减少闪跃感.这往往也符合日照间距的要求.

(2)次干道和支路前者是沟通主干道和支路的联系,后者是出入地块和小区等地段必经之途.一方面次干道和支路吸引的交通比主干道少,行车速度慢;另一方面,有些段落也有商业建筑,甚至店铺密集,因而人们不仅是路过,有时也可能是目的地.所以两侧建筑与道路空间密度的关系宜选在强场范围内.为达到良好的建筑尺度感,可以将建筑里面分割.在商业密集地段,建筑宽度(长度)延续不断也关系不大,因为这种地段,人们更关心的是店铺和商品,而不是建筑体量和轮廓线. (3)步行街顾名思义是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自由漫步的.步行街有两种,一种是步行商业街,一种是步行游览街.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与街道空间宽度的关系应该选择在强场范围之内,一般可在10~30m之间.局部街段有休息和休闲的地方可以部分放宽.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之比一般可在1左右,有利形成热闹兴旺的氛围.由于步行商业街较狭窄,建筑高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较大,所以街道走向最好以南北向为主,既可以在冬季保证有温暖的日照,避免阴暗寒冷;又可在夏季提供凉爽的遮荫,躲开阳光炎热.北端最好有较高大的建筑,即可阻挡冬季寒风,又可有良好的对景构成景观的高潮.步行游览街,大都选在自然风景宜人,或是文化设施集中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漫步,在开阔幽雅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休息和回味.即步行游览街空间宽度应大于60m;两侧建筑高度和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宜小于1/2,建筑宽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宜小于1;建筑之间的空隙要大于建筑长度;使步行游览街处于开放空间状态,任人精神放松,自由遨游. 2.边沿 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边沿的典型例子是城市天际线.例如人们在杭州西湖中泛舟,可以观看到城市呈现为边的形态.有是从城市外围的某一风景点,头国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沿. 城市天际线是研究城市空间体系中极重要的方面.外来者往往从城市以外很远就可以看见它,获得关于城市的第一印象.天际线有实虚双重效果:由建筑实体轮廓形成的是实在的天际线;由建筑实体跨越空隙连线组成的是虚拟天际线.天际线设计要适当考虑原有城市文脉;或平坦缓和,或急剧欺负,或旧区平缓新区高耸等.因地制宜,形成韵律,烘托高潮. 3.结点 指城市广场或道路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形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_王建国

中国科学 E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 830~839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101494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1014947.html, 830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王建国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6 E-mail: wjg-cw@https://www.360docs.net/doc/a411014947.html, 收稿日期: 2009-03-18; 接受日期: 2009-04-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50125820)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批准号: 2006BAJ03A04, 2006BAJ4B067)资助项目 摘要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 相当多的中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 伴随着城市规划的持续编制、修编和实施, 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廓肌理乃至社会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而所有这些都直接发生在某一城市尺度、甚至是发生在某一城市的大尺度空间形态上. 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构成、演进和外显表征的描述和分析, 尝试建构城市形态影响要素模型, 进而讨论与形态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属性及保护、调整和开发潜力. 同时, 基于城市设计参与良好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和建设管理的专业特征, 提出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评析技术方法, 从而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 模型 数字技术 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 当今中国城市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速度快、尺度大、历史肌理和结构的日渐破碎和异质化. 相当多的城市形态都发生了城市建成区整体层面上, 而不是局部性的改变, 而且, 跨越了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城市尺度. 其中, 城市街区空间日益严重的异质性和急剧增加的高层建筑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尤其具有决定性. 上述城市形态变迁表征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城市化进程正在深刻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发展. 世界上城市和建筑发展大致走过了从“外延规模扩张”到“内涵品质深化”的过程, 由于社会背景、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世界各国城市化各具自身的特色. 如欧美基本上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必要的引导和干预; 日本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下的快速集中型城镇化; 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是在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基础上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乃至失控而导致的过度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加快, 从1978~2002年的24年间, 年均增长0.88%, 1980~2000年GDP翻两番. 有关研究预测, 2001~2020年GDP还将翻两番, 预计总体上城镇化平均增速会达到年均1%,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史无前例. 国家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 近五年城市化又有显著的发展, 到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 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 地级及以上城市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4292亿元增加到132272亿元, 增长1.1倍, 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3.4%上升到2006年的63.2%. 中国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到2007年的45%, 增速是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被喻为“驶入快车道的列车”. 对于中国而言, 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层面上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用地建立具有合理紧凑度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_何璐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 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 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二、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也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从一国一地的研究转向跨国、跨区域的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将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不断涌现。理论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而且它们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长兴衰。因此,西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将会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 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较早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著作或论文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一般将整个中国城市的演变作为研究背景或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城市产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武进,1990) [1]。有的研究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从整体上介绍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段进,1999) [2]。这种全景式的研究,时空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范例,但是难以对其中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放大和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最近十几年是历史上中国城市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以上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发展中最新的特征和规律没有涉及。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武进(1990)、段进(1999)、邹怡等(1993)[3]、苏毓德(1997)[4]、李加林(1997)[5]、陈勇(1997)[6]、王富臣(2002)等都是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研究的。归纳众多学者的表述,虽然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观点都比较接近,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主要有道路网、用地和具有明显特征的功能单元等组成。在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论述中,很多学者也提到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心理生理、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及管理制度诸多非物质要素。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集合不断扩大。 2.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朱锡金(1987)、武进(1990)、段进(1999)、陈友华、赵民(2000)、栗峰(2004)等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建成区的外在形廓进行描述、概括、分类、比较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并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分布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1练习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分布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城镇分布 的主要特点1练习新人教版 1.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A.第一级阶梯上 B.第二级阶梯上 C.第三级阶梯上 D.三个阶梯比较均衡 2.我国西北部城镇分散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平原面积小 B.水源供给不足 C.交通便利 D.山地面积广大 3.下列有关地形与城市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的城市都分布在平原地区 B.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C.在热带地区,城市大多分布在低地上 D.山区城市一般都位于山腰地带 4.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经济规模 C、城市用地规模 D、城市地域位置 5.分散式城市布局的原因不包括 A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B. 受矿产资源的分布影响 C .城市规模太小 D. 交通干道的阻隔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 B.我国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C.世界上大多数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带 D.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的亚马孙平原 7.城市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城市中历史文化的遗存,是城市文化的延续,是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所在,在城市发展中必须保护好。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城市景观特色的是( ) ①文物古迹的特色②城市绿化空间的特色③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的特色④城市格局的特色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属于传统文化的古建筑,要在不改变原貌,尊重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修缮、加固和修复B.对典型的历史地段要采取保护修整外观、更新改进内部的原则,按原样进行修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