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融体系及其变革ff(DOC)

第四章 金融体系及其变革ff(DOC)
第四章 金融体系及其变革ff(DOC)

第四章金融体系及其变革

第一节习题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看,现代金融体系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与()。

2. ()是充当信用中介、媒介以及从事金融服务的组织。

3. ()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是金融活动的载体。

4. ()是指政府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对市场体系所进行的政策性调节的机制。

5. 根据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现代金融体系可分为两种模式:()和()。

6. 一般来说,积聚或筹集资金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二是()。

7. 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为核心,()为主体,包括各类型金融机构的,互为补充、互为竞争的有机系统。

8. 我国的货币当局专指(),它既是货币发行机构,也是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

9. 银行机构包括()、()和()。

10.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有()、()和()。

二、单项选择题

1. 在下列金融工具中,不属于债权债务凭证的是( C )

A. 本票

B. 汇票

C. 股票

D. 债券

2. 以下不属于通过金融市场方式筹集资金的优点的是( D )。

A. 成本较低

B. 风险收益对称

C. 风险更为分散

D. 监控能力较强

3. 现代金融理论中量化风险的基本指标的是( C )

A. 利率

B. 资产价格

C. 资产收益的波动率

D. 资产收益

4. 我国出现的第一家新式银行是1845年开设的( A )。

A. 丽如银行

B. 户部银行

C. 中国银行

D. 交通银行

5. 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信用开始的是1887年建立的( B )

A. 户部银行

B. 中国通商银行

C. 大清银行

D. 中国银行

6. 我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 D )。

A. 兴业银行

B. 光大银行

C. 华夏银行

D. 招商银行

7. 我国第一家上市银行是( A )

A. 深发展银行

B.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C. 民生银行

D. 中信实业银行

8. 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 A )。

A.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B. 债券回购市场

C. 票据市场

D.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9. 以下有关政策性银行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 不以营利为目的

B. 资金主要由政府提供

C. 不办理存款业务

D. 不可以发行债券

10. 下列不属于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的是( A )。

A. 贷款

B. 财政拨款

C. 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划出的资本金

D. 发行金融债券

二、多项选择

1. 以下属于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是(ABCDE )

A. 金融市场

B. 金融机构

C. 金融工具

D. 金融制度

E. 金融调控机制

2. 以下属于金融市场的是(ABCDE )

A. 货币市场

B. 资本市场

C. 外汇市场

D. 保险市场

E.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3. 以下属于金融制度的是(ABCDE )

A. 货币制度

B. 汇率制度

C. 利率制度

D. 信用制度

E. 金融监管制度

4. 以下属于金融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的是:(ABD )

A. 决策执行机构

B. 金融法令法规

C. 中央银行

D. 货币政策

5. 下列属于直接融资方式的是(ABCD )

A. 发行股票

B. 发行债券

C. 银行贷款

D. 商业信用

6. 金融功能观的观点是有美国经济学家(AB )提出来的。

A. 罗伯特·莫顿

B. 兹维·博迪

C. 欧文·费希尔

D. 范·霍恩

7. 以下属于金融体系的功能的是(ABCDE )

A. 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B. 聚集和分配资源

C. 分散、管理和转移风险

D. 清算和支付结算

E. 提供信息

8.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可分为(ABC )三类。

A. 最终投资者

B. 最终筹资者

C. 中介机构

D. 机构投资者

9. 以下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是(ABCDE )

A. 保险公司

B. 证券公司

C. 信托投资公司

D. 租赁公司

E. 财务公司

10. 以下属于信托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的是(BCD )。

A. 贷款

B. 自有资金

C. 信托存款

D. 证券发行基金

四、判断题

1. 金融体系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构成。()

2. 金融体系是在商品生产与市场交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3. 如果我们把融资手段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形式,金融市场是直接融资的领域,金融中介是间接融资的领域。()

4. 票据市场利率已成为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6. 现代金融体系最早形成于欧洲,英法两国最早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两种金融体系。()

7. 在大数定理的作用下,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要求要高于个人对资产的流动性要求。()

8. 狭义的金融体系是指金融机构体系。()

9. 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主要标志。()

10.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一个全国性的证券交易自动化报价系统开始使用,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建立。()

五、名词解释

1. 金融体系

2. 金融机构

3. 金融工具

4. 金融调控机制

5. 金融机构体系

6. 专业银行

7. 储蓄银行

8. 抵押银行

9. 政策性银行

10. 信托投资公司

11. 信用合作社

12. 投资银行

13. 财务公司

14. 融资租赁

15. 证券投资基金

六、问答题

1、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金融体系的功能有哪些?

3、当代金融体系变革的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第二节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

2. 金融机构

3. 金融工具

4. 金融调控机制

5. 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

6. 通过完善的金融市场直接筹集,通过金融中介间接筹集

7.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8. 中国人民银行

9. 商业银行,专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10. 开发性银行,农业性银行,进出口银行

二、单项选择

1. C

2. D

3. C

4. A

5. B

6. D

7. A

8. A

9. D 10. A

三、多项选择

1. ABCDE

2. ABCDE

3. ABCDE

4. ABD

5. ABCD ABD

6. AB

7. ABCDE

8. ABC

9. ABCDE 10. BCD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五、名词解释

1. 金融体系是指金融要素的安排及其动态关联系统,是由金融制度、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调控机制等构成的支持社会组织正常运转的资金集中与分配的系统,该系统运转的优劣决定着一定组织功能的发挥。

2. 金融机构是充当信用中介、媒介以及从事金融服务的组织。金融机构一般分为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3. 金融工具也叫信用工具、金融产品、金融商品等,是资金需求者向资金供应者借入资金时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票据或证券。它包括债权债务凭证和所有权凭证。金融工具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是金融活动的载体。

4. 金融调控机制是指政府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对市场体系所进行的政策性调节的机制,一般包括决策执行机构、金融法令法规和货币政策三部分内容。

5. 金融机构体系是一个包括经营和管理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整体的有机的系统。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各类型金融机构的,互为补充、互为竞争的有机系统。

6. 专业银行是指专门经营指定范围和提供专门性经营服务的银行。

7. 储蓄银行是以办理居民储蓄并以吸收储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从事金融业务的银行。

8. 抵押银行是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作抵押办理放款业务的专业银行。

9. 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不以盈利为目标,而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标的银行。

10. 信托投资公司是经营信托与投资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财产管理和运用、融通资金、提供信息及咨询、社会投资等功能。

11. 信用合作社是依据合作制的原则上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

12. 投资银行是专门从事发行长期融资证券和企业资产重组的金融机构。

13. 财务公司也称财务有限公司,财务公司的经营业务有抵押放款、贷款、投资、证券包销、不动产抵押及投资咨询等多种业务。

14. 融资租赁就是当企业需要更新技术设备而又缺乏资金时,由出租人购进或租进所需设备,然后再出租给承租人,承租人按租赁合同的规定,定期向租赁公司交付租金,租赁期满时,承租人向租赁公司交付少量的租赁物件的名义货价,就可获得租赁物的所有权。融资租赁是融资和融物相结合的租赁方法。

15. 证券投资基金又称共同基金、投资信托等,是通过发行基金股票或基金受益凭证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再进行分散投资和组合投资的一种集合

投资方式,它具有专家理财、集合投资、分散风险等特点。

六、问答题

1、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一般来说,它主要由以下五个要素构成:

(1)金融制度

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管理依赖于一系列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信用制度、利率制度、金融机构制度、金融市场制度、支付清算制度、金融监管制度及其他。这些制度涉及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表现形式有法律、法规、规章、条例、行业公约、约定俗成等。

(2)金融机构

一般分为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充当信用中介、媒介以及从事金融服务的组织。凡是在金融体系内的金融交易活动,一般都由某种金融机构承担直接或间接中介的作用。

(3)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实现借贷资金的集中和分配,完成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既有有形市场也包括无形市场。一般来说,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

(4)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也叫信用工具、金融产品、金融商品等,是资金需求者向资金供应者借入资金时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票据或证券。它包括债权债务凭证(如汇票、本票、债券、存款、贷款等)和所有权凭证(如股票)。金融工具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是金融活动的载体。

(5)金融调控机制

金融调控机制是指政府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对市场体系所进行的政策性调节的机制,一般包括决策执行机构、金融法令法规和货币政策三部分内容。在现代的金融活动中少不了国家对金融运行的管理和政策性的调节,以保证金融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安全和效率。对金融的调控就是通过货币政策以及种种金融政策的实施,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金融体系的功能有哪些?

答:金融体系的功能分为以下六种功能:

(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的功能。如果把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分为最终投资者、最终筹资者和中介机构三类,最终投资者和最终筹资者可以是个人、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中介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等。那么资金可以直接融资的方式在最终投资者和最终筹资者之间转移,典型是以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进行的融资;也可以通过中介机构以间接融资的方式进行转

移,如通过银行的存贷款实现的融资。

(2)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完成商品、服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和支付结算的途径。所有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都需要进行货币支付,金融中介能支付活动更便捷、安全、快速、节省,这保证了经济的润滑进行,节省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传统的支付体系可以提供这种服务,比如支票、汇票等;各种金融创新,包括一些衍生工具也具有清算、支付和结算的功能。

(3)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即金融体系具有的为企业或家庭聚集或筹集资金,为企业或家庭的资源重新有效分配的功能。积聚或筹集资金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完善的金融市场直接筹集,一是通过金融中介间接筹集。通过中介筹集的好处是便于全过程的监控,可以得到企业或家庭通常难以得到的信息,其缺陷为成本较高,这包括由于一些业务风险与收益不对称造成的损失所形成的成本。而通过金融市场的方式的长处是成本较低,风险收益对称,风险更为分散,其缺点为监控能力较弱。

(4)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功能,金融体系既可以提供管理和配置风险的方法,又是管理和配置风险的核心。风险的管理和配置会增加企业与家庭的福利,当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幅较高时,会相应提高风险管理和配置的潜在收益;而计算机和金融技术方面的进步降低了交易成本,这又使更大范围的风险管理和配置成为可能。因此,风险管理和配置能力的发展使金融交易的融资和风险负担得以分离,从而使企业与家庭能够选择他们愿意承担的风险,回避他们不愿承担的风险。

(5)提供信息的功能,必要的信息是协调各个经济部门分散决策的重要条件,而金融体系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企业与家庭根据金融市场观察到的利率和资产价格进行资产配置和消费储蓄的决策,利率和资产价格也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和融资的重要信号。资产收益的波动率是现代金融理论中量化风险的基本指标,也是与风险管理和战略性融投资决策的关键性信息。一般的说,金融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越完善而多样,可以从它们的价格中获取的信息就越多;而信息越丰富,就越有利于资源配置的决策。

(6)解决激励问题的功能,这里的激励问题实际就是股份制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激励问题的存在会增加社会成本,而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缓解激励问题。激励问题影响着企业外部融资的数量和合约的实质、影响着公司风险管理方案的收益和目标、影响着企业投资的类型和规模,也影响着企业用来评价投资的收益率标准。公司证券和投资政策可以在考虑激励问题的前提下加以精心设计,尤其是可以利用衍生工具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利用金融资源,解决激励问题。其实,推动衍生工具发展的动力就是减少激励问题的需要。

3、当代金融体系变革的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1)现代金融体系的变革动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涌起一股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国际化也进一步发展。经济活动超越民族、地域的疆界,密切地相互交流,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发展趋势。经济的全球化要求为之服务的金融业必须跨出国界疆界,走向世界。同时,处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的一些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必须放开本国的金融市场、放开金融管制、放开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以吸引外资,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2)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①金融体系市场主导化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均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极为强劲;而金融中介,主要是银行步伐比较慢。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信息技术的革命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了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原来在金融体系中处于绝对优势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赿来赿多地受到直接市场融资的竞争压力。

第二,战后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经常发生,利率风险加大;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瓦解,国际货币制度进入浮动汇率制,汇率风险加大;于是贸易和金融领域极其需要发展新的金融工具规避风险。这种客观需求刺激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急剧地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第三,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的压迫下,不断突破政府的各种限制,创造和使用新的金融产品,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各国政府的管制思想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基本趋势是放松管制,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但由此增强的银行业的竞争力量,在更为迅猛的资本市场扩充面前依然显得柔弱。

②金融机构国际化、集团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跨国银行迅猛发展。跨国银行的发展是适应产业资本的全球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出现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的调拨、运营,需要在全球有广泛分支的跨国银行的服务。

第二,金融业出现兼并重组的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资本的日益集中,银行间竞争加剧,为了追求规模优势、协同优势等,银行之间的兼并加快。

第三,金融机构朝全能型方向发展。随着世界金融由分业经营向综合性经营的发展,很多原来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的金融机构开始从事多元化的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通过直接经营和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向全能的金融机构发展。

③金融工具创新化、金融业务多元化

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管制放松等多方面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掀起金融工具创新的浪潮。金融

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协定、互换等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日渐繁多。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促进下,金融业务出现组合化、证券化和表外化的趋向。

④金融服务现代化、信息化

科技进步大大促进了金融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金融运行的载体和动作方式,而且拓展了金融活动的范围。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领域的电子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电子科技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活动的成本,提高了金融活动的效率。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的产生将对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金融管理体制、金融运行模式以及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理念产生重大影响。

⑤金融市场一体化

随着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相互依存,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也向全球化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新兴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成为一体,全球性的资金融通在几分钟甚至于几秒就可完成。

⑥金融监管的国际化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情况下,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金融危机都可能要危及整个世界。在跨国金融机构遍布的国际金融市场中,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或其他的监管机构已经不能胜任,必须寻求全球的合作。加强全球金融机构的全面监管与合作,严格限制金融投机活动,制定适合各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规章,是世界各国的迫切需要,是保障金融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安全的需要。

第三节案例分析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十一五”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决策和坚强领导下,针对不同时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取向,先后实施“稳健”、“适度从紧”、“从紧”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止经济波动,稳定就业,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回升,国内通胀压力有所上升,经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也有所加大。人民银行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先后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引导货币信贷从应对危机状态向常态回归。201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9.7%,比上年末低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

同时,人民银行积极配合国家关于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部署,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出口信贷业务,加大对出口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加大信贷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进口,特别是鼓励高科技术产品、能源资源和消费类产品进口。总体看,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宏观调控,在保持稳健经营和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努力创新信贷产品,丰富服务模式,支持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的力度明显加大。2010年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贸易融资贷款新增3692亿元,年末余额达9776亿元;外汇进出口贸易融资贷款新增177亿美元,年末余额为1226亿美元。

稳步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个案试点,扩大试点范围,有力地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四个城市正式启动。2010年6月,人民银行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扩大到北京、天津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对境外地域不再设置限制,所有境外企业均可按照市场原则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2010年下半年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快速增长,年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亿元,出口试点企业从试点初期的365家扩大到67724家。此外,还在新疆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实行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个案试点。

积极开展国际间货币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顺应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签署总额达8035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支持开展双边贸易和投资。积极推动包括清迈倡议多边化在内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加强与多边开发机构之间的合作,成功加入泛美开发银行,推动国内企业开拓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市场。加强与非洲开发银行的业务合作,扩大我国企业在非洲地区的影响力。

二、深入推进金融重点领域改革,提高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支持企业“走出去”

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趋于平稳,人民银行抓住时机,继续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5%。从实体经济运行的情况看,企业对汇改后的环境逐步适应,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也逐步减弱,目前进口保持强劲增长,进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区域结构得到优化,贸易顺差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减缓了通胀压力。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形势已超过危机前的水平。

二是继续推进大型金融机构深化改革。2010年7月15日和16日,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和香港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此外,国家开发银行也已由政策性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稳步推进。通过改革,我国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日益完善,经营管理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资产质量大为改观,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通过多种政策性融资手段,成为我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和企业“走出去”资金需求的坚强后盾。

三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近年来,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试点出口收入存放境外,进一步简化结售汇审核程序,允许跨国公司在集团内部开展外汇资金运营,大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取消对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

四是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多层次资金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推出了外币对交易和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等交易工具,为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提供了金融工具。

三、继续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较复杂。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动力不强,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美国等一些国家进一步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非常宽松,从而加剧新兴市场面临资本流入、本币升值乃至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大量有毒资产有待消化。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虽然存在有利的发展条件,可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除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国际收支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外,目前通胀预期增强,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仍然偏高,外汇持续净流入压力较大等问题不断凸显。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任务依然艰巨,人民银行将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合理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是我国经济在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下的正确选择,有利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合理引导投资和消费行为,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平稳适度的货币环境,防范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切实贯彻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已召开全国工作会议进行部署,明确将继续统筹协调使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型工具,并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

有效性。要把稳定价格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同时,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强信贷政策引导,优化信贷结构,多方面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深入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解决金融领域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是继续推动金融机构运营机制和组织制度改革创新,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跨国业务,并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四是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继续研究推进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稳步扩大香港人民币债券规模。人民银行已于2011年1月6日发布实施《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扩大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作用。

五是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广进口付汇核销改革,择机启动出口收汇核销改革,在全国推广实施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实现服务贸易外汇均衡管理和事后监督,推动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改革,促进贸易便利化。开展外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改革和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允许更多类型的机构从事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业务,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健全跨境资金均衡管理体制,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六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和区域合作,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继续通过G20峰会、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重要平台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各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审时度势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落实基金组织份额改革和治理改革。更广泛参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金融标准制定机构各项工作,提升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积极参与双边、多边等经济金融政策的国际对话和重大机制性活动,加强与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的合作,为我国企业跨境投资创造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

资料来源:李东荣:“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进出口企业第九届年会上的讲话,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

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填空题 1、凡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称()。答案:金融机构 2、()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答案:政策性银行 3、中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 答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4、中国第一家民营性质的商业银行是()。答案:中国民生银行 5、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是()。答案:中央银行 6、专业银行的存在是()在金融领域中的表现。答案:社会分工 7、()是西方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骨干力量。答案:存款货币银行 8、()是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答案:投资银行 9、不动产抵押银行的资金主要是靠发行()来筹集的。

答案:不动产抵押债券 10、()是经过金融渠道支持本国对外贸易的专业银行。 答案:进出口银行 11、1988年以前,中国的保险业由()独家经营。 答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12、新中国金融体系诞生以()的建立为标志。答 案:中国人民银行 13、70年代末以前,中国金融领域的“大一统”格局取决于高度集 中的()体制。 答案:财政信贷管理 14、截止1996年底,中国经过重新登记的金融租赁公司有 ()家。 答案:16 15、中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是()。答 案:中国工商银行 二、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职责的是() A、发行人民币 B、给企业发放贷款 C、经理国库 D、审批金融机构答案:B 2、中国建设银行的经营战略是()

A、以效益为中心、集约化经营 B、不放弃农村,但不局限于农村 C、为大行业、大企业服务 D、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答案:C 3、1997年底,中国经重新登记的信托投资公司为()家。 A、244 B、72 C、90 D、3500 答案:A 4、中国的财务公司是由()集资组建的 A、商业银行 B、政府 C、投资银行 D、企业集团内部答案:D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 ()为主体的保险业体系。 A、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B、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C、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D、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答 案:A 6、我过第一家股票上市的商业银行是() A、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B、招商银行 C、深圳发展银行 D、福建兴业银行答案:C 7、投资银行是专门对()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 行。 A、政府部门 B、工商企业 C、证券公司 D、信托租赁公司答案:B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际金融体系演变与金融体系改革

论国际金融体系演变与金融体系改革前景 【摘要】 根据所学知识,历数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从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以及现金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不再实行的原因。通过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展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前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正文】 一、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根据我在大二上半学期所学习的金融学,您近日所教授我们的国际金融学内容,以及我日常关注新闻,所涉猎的金融体系知识,我认为金融体系经历了如下发展及演变过程。 国际金融体系自形成以来,先后经历了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出现了现行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金本位制度 纵观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处于金本位制度,即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可直接兑换黄金。将各国货币和黄金相挂钩,就形成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固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它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虽然黄金作为最终清偿手段,是“价值的最后标准”,充当国际货币,但汇率体系呈现为严格的固定汇率制。由于汇率固定,从而消除了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世界贸易。但它大大限制了使用货币政策对付失业等问题的能力,只有当黄金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稳定的,将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做法才能确保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由汇率波动引起的波动性,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但坚持金本位制度也意味着一个国家不能控制它的货币政策。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贸易造成了极大破坏,各国不再将货币兑换成黄金,金本位制度由此崩溃。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已成定局时,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中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布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世界银行则提供长期信贷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然而,根据文献资料,“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缺陷。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局势的变化和发展,美国国内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多次经历贬值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终于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及国际固定汇率制瓦解之后走向崩溃,国际金融体系从此进入了调整和改革的历史阶段。 (三)、浮动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各国为了维持国际金融的基本稳定,于1976年达成牙买加协议并对IMF协定作了修改,这一修改实际上只是承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现状,而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问题:如国际本位货币的规定、汇率制度安排、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资本流动的规则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由此,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汇率随市场状况变化而波动,但是又不完全取决于市场状况。在这一体系下,依仗着雄厚的经济实力,美元的霸主地位得以保留。目前,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以及支付和储备手段。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仍在运行。 根据目前的形式表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有更强的适应性,但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和不合理性,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市场的动荡仍无法消除。近年来,国际社会有关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尤其在此次金融危机过后,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中国大陆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大陆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图示

中国金融体系里有6个主要实体:人民银行、政府、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投资机构、企业、个人。 一、人民银行。投资人是国家。和其他银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国家银行不已盈利为目地。人民银行是“钱”的源头,可以被称作“lord of the money”。人民银行往市场上投入钱的方法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及“再贷款”,以及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 二、政府。各级政府和公司一样,需要资金来维持日常运营,也需要投资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政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务、国企收入、政务收费及债务。政务是行政单位的各种收费如违章停车的罚款。还有一个重要来源是国债和地方债。 三、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本质上也是公司,只不过运营的是钱而不是商品。大家把自己积攒的钱存在银行里,银行把汇总的存款一批批贷款给各个企业,收利息,同时给存款人一点更少的利息。 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投资机构。证券公司(券商)、基金公司在投资预期回报率更高的活动(例如股票、基金等)中发挥巨大作用,而且业务越来越多元化。以证券公司为例,既帮客户下单买股票(经纪),又帮公司上市(投行)、还自己炒炒股票(自营)、再帮富人理理财(资产管理),忙的不亦乐乎。 五、企业。现在才真正说到经济的实体。我们说振兴民族经济,是让企业富起来让个人富起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的象征和基础。中国的中小企业贡献了65%的GDP,解决了75%城市就业问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获取资金的通常方式,是通过创始人的初始资本,和经营企业时产生的盈余利润获取。 运营中需要人手,因此需要招聘员工,这样就解决了城市人口就业问题,当然也需要支付员工薪酬。企业的税务压力很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各类社会保险费用。这样,企业结余的资金较为有限,想谋求大规模发展,往往需要通过融资的手段。融资时资金可来源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机构、股票市场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孙洪钧 摘 要:文章分析了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金融约束及其政策取向,提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应确定以金融深化为改革的终极目标,以金融约束为必要手段,协调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 金融约束 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2-199-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并没有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当中国市场化过程中出现财政赤字时,能够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和金融增长的同时实现,这种现象是难以用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中的“二分法”———非金融抑制即金融自由化来解释的。事实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政府实施了金融约束政策。这一特定的时期金融约束政策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稳定。但是随着经济格局的根本性改变,金融约束政策的基础出现动摇,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就有必要对金融约束现阶段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新的审视,并且适时对这一政策进行调整。 一、转轨经济时期的金融约束政策概述转轨经济时期中国实行金融约束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贷款利率控制政策。政府通过对存,不仅维持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同时也为国有金融机构及国有企业创造了“特许经营权”的租金机会。 2.市场准入限制政策。政府通过实行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为在一定时期内保证银行业的有限竞争提供了法律上的缓冲带,也保证了国有银行作为存款市场为数不多的先行进入者得到的租金不会消散。 3.限制性替代政策。政府行政干预证券市场,如在证券发行中长期实行配额限制和地区切块管理,在限制了市场规模的同时,也制约了市场功能发挥,从而达到抑制证券市场的目的,使垄断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不至于损失。 金融约束政策对我国经济成功地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员储蓄的优势。在转轨经济条件下,纯粹的金融市场制度无法提供足够的货币供给,在中国,正是由于国家垄断的或国家控制的特殊金融安排,才为转轨过程的经济提供了足够数量的低成本货币供给。 2.对税收财政的制度替代。国有金融制度一直保持着很强的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在动员金融资源的过程中,金融制度替代了一部分税收制度的功能,而在随后进行的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又进一步替代了财政制度的功能。 3.体现国家能力。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始 终维持着强有力的政府控制,才能在财政能 力迅速下降时,利用国有银行体系迅速集中起分散于民间部门的储蓄。由此产生的金融资产存量的巨额增长使得自由化了的部门既能为自己融资,也能为政府以及缓慢改革的国有企业的赤字融资。 但尽管金融约束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也为这一政策的实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1.资源配置效率损失。金融约束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大量贷款被政府指令性配置,并流向政府偏好的产业和部门。这种信贷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果,一是抑制了金融成长,二是导致金融市场的效率损失。 2.国有银行在双重目标约束下不良债券日益膨胀。国有银行除了作为企业,必须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经营外,还需要作为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工具,为政策产业发展目标服务,从而使国有银行面临双重目标,这种双重目标是导致国有银行在财务上出现巨额不良债券的主要原因之一。 3.国有银行为自身利益所做的努力导致金融风险累积。随着分权改革的深入,国有银行越来越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总是力图利用金融约束政策进行有利于自身的博弈活动,不仅展开寻租活动,还想方设法去实现成本外部化,从而加大了金融约束政策所带来的风险累积。 二、金融约束现阶段在我国的适用性探讨 我国经济早已从短缺经济全面过渡到过剩经济,这一经济格局的根本性改变已使传统的信贷软约束已无以为继,金融约束政策的基础出现动摇。买方市场的形成改变了金融约束政策的作用空间,首先,在买方市场中市场供求缺口已被弥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市场约束硬化,大多数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条件已不复存在,盈利水平的逐步下降,企业亏损和破产风险加大,导致银行信贷投放的风险也随之逐步扩大。其次,买方市场的出现动摇了原有的政府主导型结构调整政策的基础。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政府采取税收优惠、金融约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主导产业群予以扶持,有效地克服了市场供求缺口,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政府为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约束,对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及原材料工业采取了信贷倾斜、利率优惠政策,使“瓶颈”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我国的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也出现了相对过剩问题,一直受到金融支持的重点产业也面临着过高的资产负债水平,使国有银行的金融支持难 以为继。再次,买方市场的形成导致企业分化加快,不同企业之间出现了资金过剩和资金短缺并存的局面。在优势企业与弱势企业分化日益明显,企业竞争日渐激烈,企业间兼并重组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单纯的金融支持已不可能改变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的困境,金融约束政策的作用在日渐减弱。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途径多元化,进一步加大了金融约束政策的推行难度。 随着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通过金融约束政策获取的货币发行收益日益减少,从而使中国政府从金融约束政策中获得的总收益缩减。随着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处于突出时期,体制改革的补贴需求巨大,但经济货币化程度已达到顶点,可用于体制补贴、改革补贴的货币发行收益却远远不够。面对各种改革的压力,政府便不得不继续用扩大银行贷款和货币发行的方式进行利益补偿,由此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世界银行的分析表明,中国在改革初期依赖企业和居民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看上去不能满足的需求,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避免了通货膨胀。可是,这种货币需求不会持续下去,因为货币余额已经非常庞大,银行存款的其他替代形式如股权、债权、外汇等越来越多,加上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国家通过银行向公共部门融资形成的赤字会直接转化为通货膨胀。 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金融约束还存在以下的弊端: 1.“租金”的归属问题。金融约束本质上是政府为民间部门创造获得租金的机会。而我国在金融市场上居主要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和数量众多的国有企业几乎完全归政府所有,尚未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不具备民间部门的特征,由此可认为,如果在我国实行金融约束,政府将利率水平限制在均衡利率水平之下,金融机构和企业获得了大部分租金,最终是为政府创造了租金,民间部门获得的租金极其有限,这是以牺牲居民的福利为代价的。另外考虑到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金融约束给了“政治性寻租者”以机会,容易滋生腐败,金融约束的租金很有可能会落到少数的个人手里。 2.限制银行业的竞争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不是竞争过度,而是缺乏竞争,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严格的多。市场准入的严格限制和非公平的竞争环境制约了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尤其不利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必须借助于加强日益发展壮大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才能完成。(下转第201页)

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待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需要加快,各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技巧还待提高。目前,对金融体制改革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存在许多争议。金融改革进展到现在,实际上剩下的是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可兑换。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和其他国家相反,我国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业更好地为经剂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金融业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已成为国外金融业不断研究的主题,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已取得了不少发展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剂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客观上要求利率市场化必须稳步推进。现行的严格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1、管制价格是非市场竞争基础上形成的资金价格制约了金融交易的市场化程度,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了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2、利率管制的经营环境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接受市场利率的洗礼,缺乏应对利率竞争,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的实践和经验,从而可能在未来与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3、没有在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的资金定价权,商业银行就不能根据资产业务的风险度和客户的贡献度,灵活地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就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客户市场,也无法把自己打造成真正市场化的微观金融主体。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利率生成机制的改变,也是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应对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需要。可以说,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整体变革。同时,从利率本身形成及世界各国的管理实践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必然趋势。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浪潮中,利率市场化极大地促进各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如果银行没有优秀的定价能力和良好的内部管理,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参与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很大。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没有有序的竞争,建立存款保险体

最新浅析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改革

浅析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改革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互联网金融等日渐发展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日渐深入,我国金融业同上个世纪相比无论是在范围、结构、深度上,还是同实体经济的关系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业的上述变化给以规范金融体系为己任的现行金融法律体系带来了挑战。如何改革金融法律体系以适应金融业发展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现行金融法律体系改革的动因 当前,我国金融法律体系改革的动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一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内在需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再一次强调,也对金融法律体系改革提出了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活动的实质是金融交易,以金融产品为标的物的金融交易要想顺利进行,必须用法律来明确市场主体的产权关系和交易关系。只有用法律明确界定和规范交易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为金融运行提供必要的前提,才能保障金融交易顺利进行。 法治的核心要素是限制和约束政府权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具体到金融法治,则是掌握监管权力的金融监管者在行使监管权时要做到:一是权力的行使于法有据,小得超越法律行使权力;二是权力行使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三是权力行使要遵循正当程序。 与此同时,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金融机构跨业经营,从一个金融行业进入另外一个或几个金融行业并形成综合性金融集团。二是传统金融机

构开展性质相同或类似的金融业务。近十年来,商业银行向投资者出售理财产品,证券公司向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则向投资人出售投连险产品。上述产品同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产品在法律性质上相同,都属于利用信托机制集合资金。传统金融机构跨业进入其他金融子行业以及小同类型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性质相同的金融业务模糊了金融分业的界限。 其次,居民部门(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居民是金融体系中的资金供给者。在传统分业模式下,作为资金供给者,居民以存款人和投资者身份为作为资金使用者的企业部门提供资金。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积累的增多,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日渐增强,金融机构提供的传统理财产品和证券产品已小能满足居民的投资需求。为了满足居民需求,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向居民部门提供多样化、复杂化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改变了居民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问的法律关系,同时居民部门作为金融服务的使用者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提升。 二、我国金融法律体系改革的方向 鉴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现实和依法治国提出的客观要求,我国现行金融法律体系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立法模式上,要考虑打破分业立法模式,采用统合立法模式。从我国金融业发展实践来看,综合经营、混业经营已经是小争的现实。这种现实给依据金融机构进行立法的模式带来极大挑战,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其他行业业务时,现行法律难以调整,造成法律空白和监管真空。因此,有必要借鉴日本、韩国、英国等立法模式,采用统合立法模式,即根据金融业务而非金融机构进行立法。 在立法主体上,要充分考虑地方立法权和监管权配置。我国是一个大国,将立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一、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一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现在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与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一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一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以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国际审计学院2011级审计二班刘懿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总体呈向前趋势,但仍有诸多问题,诸多阻碍,若要论述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必要从原因纠起,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外部环境 较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起步较晚,许多机构至今仍处于转型阶段,一些在国际组织中的应有权利也因为战争以及国家内部原因遭到极为大幅度的推迟,或者不能获得平等的待遇。 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国际清算银行创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1918年左右,而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才得以进入该组织发光发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本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等少数国家的阻挠,直到1980年4月才恢复了代表权的决定,在开始只有2.22%的投票权,经过27年的发展,中国经过增资和认购数额的调整,2007年上升至3.72%,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名列第三,可喜可贺,而美国今年来的投票值大概稳定在17%左右,也可想而知美国在当年阻挠中国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是有一定的力度的。 世界银行(WB)主要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的优惠贷款,在某种程度上,世界银行是国家借款的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途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1999年7月起,被世界银行判定已接近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不再对我国提供优惠的软贷款(软贷款指的是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资本金的50%。贷款期限为25年,其中宽限期5年。贷款利率比其他商业银行同期利率下浮10%。贷款方式主要是与各级政府合作选项、建立相应融资平台和发放贷款,并由各级财政对项目实行还款担保)。我本人并不认为我国经纪水平在20世纪末就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许同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强硬表现有关,不知是国际组织出现错觉还是借题发挥。 各大国际金融机构在发展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诸如,组织商讨国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范文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基本建立,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未来五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将五大理念贯穿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塑造金融开放发展新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和审慎管理框架,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一)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发展新体制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进一步深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

革,加强资本约束,完善治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促增长、调结构方面的作用,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继续巩固商业性金融机构改革成果,优化国有金融机构股权结构,改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和制衡机制。推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境金融资源配置权的中资金融机构快速稳健成长。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合作性金融健康发展,形成广覆盖、可持续、补充性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增强国有金融资产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二)发挥金融创新功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加大金融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构建普惠性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创新间接融资服务科技创新方式,银行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贷联动。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信用增进机制。 (三)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 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和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全面实行了计划体制,金融业也不例外.正规的金融市场被取缔,金融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充当中央银行,又是唯一一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渐渐恢复,还开设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到1997年底,全国单是银行、保险系统的总行、总公司已有12家,机构总数已达171601家,职工总数已达2187331人(《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667页)。但是,量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的金融体制带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残余,还十分不完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更加明显,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也显得更加迫切。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的进程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的进程 一、中国“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初步形成 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区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于当日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解放后按行政区设立分支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同时成立人民保险公司,农业合作银行和信用合作组织。对于接管的金融机构分别进行改组,官僚资本银行根据情况直接并入中国银行或继续营业,其中,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蓄金汇业局和中央合作金库及国民政府省市银行全部并入中国人民银行。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则进行改组,私股权益被保留,官股没收,分别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专门经营外汇业务和工矿交通事业长期信用业务的专业银行。而1952年后,在华外国银行只剩下汇丰和渣打两家英国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逐步收兑各解放区货币,清理国民政府的金圆券,禁止外币流通等措施,建立起了独立和统一的货币制度。 1952年,国家又对继续营业的私营金融业率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办理私营工商业存贷款业务的专业银行。同时,中国银行从独立经营改变为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外业务局合署办公,交行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由财政部领导,撤销了农业合作银行,农村合作社由中华合作联合总社华贵中国人民银行领导。 这样,到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时,一个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领导和经营管理的金融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二、“一五”时期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结束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这一路线,国家制定了“一五”计划,而中国金融体制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指针,发展适合当时经济环境发展所需要的路子。 这一时期,为了适应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金融部门建立了集权式的统一的银行体制和信用制度。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金融领域也开始建立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从1953年起,国家在基本完成对私营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银行的国有化,并对金融业务实行非常严格的计划管理。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纵向的信贷管理体制,对信贷资金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本金融制度即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 这一时期的主要变迁是将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撤销各大行政区中国人民区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的再建立及其撤销等等。在中国人民银行设立农村金融管理局,管理全国农村金融业务,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的发展,到1956年基本实现农村信用合作化。至此,中国“大一统”金融体制初步形成。 当时,为了加强对资金的计划分配,集中信用于国家银行,推行包括托收承付结算在内的一成套银行结算制度,信托基本消失,取消了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建立集中管理的货币投放回笼计划制度,建立现金出纳计划制度,加强了对货币发行的管理。此外还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体制和高度集中度外汇管理制度。 三、“大跃进”及其后期计划金融体制的强化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 (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