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地质学的历史与未来

浅析中国地质学的历史与未来
浅析中国地质学的历史与未来

浅析中国地质学的历史与未来

摘要:地质学作为源远流长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在创造自身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章将18世纪以来中国地质学发展根据不同阶段的节点分为5个阶段:(1)准备阶段(l840年~1912年),(2)奠基阶段(1912年~1937年),(3)过渡阶段(1937年~1949年),(4)发展阶段(1949年~1965年)和(5)繁荣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并分别论述了每个阶段的历程特点。21世纪以来,我国的地质事业更是蒸蒸日上,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我国地质学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研究积累,如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可能出现新的繁荣时期,并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字:地质学;社会需求;发展阶段;未来展望

0 引言

地质学,作为古老的五大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地质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对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由地质学所指导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探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源泉。人类在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赖以生存的地球,后来一些先驱者成为有意识研究地球的地学家。数千年来,无数地学先辈历尽险阻的考察及卓越的思考,逐渐使大量的关于地球的知识和理论集中起来形成了地质学[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地质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1 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发展简史

中国的现代地质科学完全是由西方引进,而非植根于国内。而我国古代在地质学上的成就与西方地质学在1450年以前的萌芽阶段的见解相比毫不逊色[2]。但自17世纪中期以后,民气颓下,学风不振。直到19世纪中期,几乎未见地质学方面的任何发现和论述[3]。

现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可分为五个阶段:

1.1准备阶段(1840~1912)

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因而外国学者研

究中国地质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同时,当时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翻译书籍,是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但这些工作对推动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似乎作用不大。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地质文献最早的是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年刊于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他还同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1906年在上海出版。但这些文章主要是出于当时爱国的热忱和对振兴实业的期望,而不是地质研究的成果。

1.2奠基阶段(1912~1937)

中国地质事业的真正开始是1912年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此后数年,章鸿剑、丁文江、翁文颧这三位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筚路蓝缕,艰难创业[4]。特别是在瑞典J。安特生(Anderson)的协助下,于1922年开始出版《中国古生物志》,短期间即饮誉中外。地质调查所成立后短期内即能全面发展,取得国际上的普遍重视,是中国地质界的幸运和骄傲。

1920年李四光与美国A。W。葛利普同时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大大加强了地质教育,出现了20年代中国地质界第一个繁荣期。在葛利普的指导、培育和丁文江、翁文颧等的全面领导和规划下,人才辈出,成就斐然。李四光于20年代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志》(1926)和发表于英国《地质学杂志》(1929)上的有关东亚和全球构造的文章,可能是第三世界地质学者涉及全球

问题的第一人。

1.3过渡阶段(1937一1949)

在民族苦难的战争年代,地质工作相对局限于中国西南和西部的大后方,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而在地质学人的艰苦努力下,地质研究和地质教育却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在地质研究的总结和系统编图方面,尤为引人注目。李四光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地质》(1939)既奠定了地质力学的基础和雏型,又包含了大量地层和区域构造的资料。在这一阶段后期,在黄汲清领导下,编出和重编了14幅100万分之一地质图,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的东部。这些图幅虽然在解放后出版,但却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中国的地质教育从20年代后期即有所发展。1938年后由于战争影响,高校内迁,形成昆明、重庆两个中心,都能做到学人辈出,思想活跃。从人才培育方面看,回顾当时,也可称为地质上的第二个繁荣期。

1.4发展阶段(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事业大规模发展,按照苏联模式,全面规划和大力开发了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机构和地质教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在基础地质方面,有大规模的20万分之一地质填图和100万分之一和300万分之一各种专业图件的编制。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后,于60年代前期出版的地层和古生物两个系列专著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总结。50年代苏联大地构造理论的引人使中国构造地质界思想活跃。除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和黄汲清的多旋回综合构造理论外,还出现了一些构造学派。遗憾的是这些巨大的工作和成果几乎不为西方所知,继之而来的十年动乱更推迟和损害了我们的地质事业,使我们在60年代地学革命后的起点上又落后了将近10年。

1.5 繁荣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来)

60年代的地学革命使地质科学和整个地球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地质学术观念发生了迅速而重大的转变。由于特定条件,直到1972年始由尹赞勋著文向中国地质界介绍了新全球构造和板块学说。1973年出现了常承发等关于青藏高原板块构造的著名论文。其后李春显(1975)发表了以板块构造分析中国地质的论文。孙荣圭曾对1979年全国构造地质会议期间一些主要发言人对板块学说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实际上1980年以后,新全球构造学说即在中国地质界得到普遍的承认。如从1973年常承法等的论文算起,比国外(1965)迟了8年。新全球构造或板块构造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推广应用于各个地质学科,可以对已有的成果结论进行重新审查和解释。因此,将新理论的概念同中国的已有的成果资料相结合,进行新的探讨和解释,就成为较普遍而正确的研究方向。

从70年代后期以来,有关青藏地区的双边协作研究,通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和国际岩石圈计划(ILP)及其后续和有关的协作计划组织起来的各项合作蓬勃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扩展。中国学者在国外地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著稳步增加。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

2 中国地质学发展前景

我国地质学家较早关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趋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初地质学科发展趋势的调研中,已初步提出了地球系统研究的构想。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在作地球科学发展调研时,强调地球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支柱[5]。进入21世纪后,地球科学部就地球科学的发展多次组织了研讨会。一些科学家就地球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许多不足,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地球科学部在其“十五”规划中,也强调了地球系统的整体性和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在横跨各学科的高度上设立了7个优先领域[6],并以此指导了“十五”期间的重点和重大项目立项工作。地质学家们已通过激烈的竞争,参与了大陆动力学、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质学在地球系统的研究框架下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我国地质学曾在建国初期因国家对能源与矿产资源的迫切需要而备受重视,拥有很高的社会

地位,在油田勘探、地质找矿等领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的尊重也激励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地质前辈们提出的创新学术思想使我国当时地质学理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活跃局面,也因此造就了曾达到百万规模的中国地质学工作队伍。众所周知,我国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中国地质构造复杂、演化历史漫长,地质记录的完整和丰富,为世界少有,为古生物、古环境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大陆地处环太平洋、特提斯和古亚洲洋三大构造带交汇部位,既有类型多样的碰撞造山带,也发育了独特的陆内变形,为研究大陆动力学提供了实例。中国作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在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相互作用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为地质学家提出了重大的科学命题。

近年来,地质学家们通过长期的研究积累,已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7]。2004 年,刘东生院士因黄土地质学与古环境研究卓越成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奖,空缺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也被三位古生物学家分享。这不但是地质学家们努力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新的社会需求已重新引起社会对地质学研究的关注。地质学家对全球环境变化与生命演化历史的知识贡献,已被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引起的石油消耗量的剧增和矿产资源的紧缺,使人们重新审视社会发展对传统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从而成为地质学发展强劲动力。

2004 年8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其主题为“从地中海走向全球地质学的复兴”,形象地说明了地质学的发展前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会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联合国际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学会(IUGG)、国际地理科学联合会(IGU)、国际岩石圈计划(ILP)等组织,也即将推出的行星地球年活动,其口号是“全社会的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 for Society)”,把地质科学与服务社会两大主题密切结合在一起。提出聚焦与地球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过程,及长远的可持续性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并通过广泛的科普活动,重新引起社会对地质学研究的关注,树立地质学研究在公众中的新形象。全球地质学即将出现新的繁荣时期。

面临全球地质学的发展机遇,又适逢我国正在制定中长期科学划。我国地质学在上个世纪末已完成了人才更替,中青年地质学家已经成为研究的主力,为地质学的发展做好了人力资源的储备。中国的地质学可以期待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3 结语

我国的地质事业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壮大,现在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与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的艰辛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总的来说是有利的,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坚持正确的做法,就必能发挥们自己的优势,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使我们的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加速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叔达,胡承祖,沈逸芳,等.动力地质学原理[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2] Wang Hongzhen,Xia Xiangrong and Tao Shilong . A brief history of geo1ogy in China.[J].Geol . China, 1989

[3] 王鸿祯.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J].地球科学1992(01):1-8

[4] 黄汲清.我国地质科学工作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开展阶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7~35

[5]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 地球科学: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J]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19~34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21 世纪初地球科学战略重点. [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16

[7] 姚玉鹏,柴育成,马福臣.地质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对地质学发展趋势的思考.[J].北京:科学

通报,2004.49[18]

1 土木工程的历史发展

1 土木工程的历史发展 土木工程的起源几乎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产生。远古人类利用树枝,岩石,泥土等材料构筑巢穴或者为掩埋死者而建造墓穴,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土木工程的雏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完成,在氏族社会中,土木工程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水平了。在以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土木工程发展得相当缓慢。工程技术的传承主要是以经验的形式进行,长期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专门的机械工具可以使用,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来自天然的木材,石料。(特别的,古代希腊也使用过一种由火山灰构成的天然混凝土构建圣庙和引水渠。)大型的工程主要依靠的是数目巨大的劳动力投入。代表工程建设最高水平的一般也是国家组织修筑的公用设施和宫殿等大型建筑。据记载,秦始皇驱使了数十万的民工修筑长城和陵墓,而参与埃及金字塔修建的民工也多达20万。这些古代的宏伟土木建筑今天都成了文明的标志。 自然科学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土木工程发展速度,力学和数学的发展使得土木工程由定性的经验主义的年代进入了定量的科学分析的年代。成为系统的,正式的科学。在这一时期,土木工程所采用的材料也由木,石等天然材料过度到混凝土,钢材,玻璃,工程塑料等人工材料。这些材料相对以往的木石材料,具有更好的物理性能。这同时也推动了新的结构理论的突破。在古代也有众多的为数不少的著名工匠,但是他们不能称之为工程师,他们只是以一种经验和直觉知道工程实践的实施,并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不曾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什么理论来。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直到18世纪才在欧洲出现。更晚一些,由于着重方向的不同,又分化为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的分工。现代意义的工程师的出现是土木工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 2 土木工程的现状 土木工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门综合集成的学科。具有详细的分工和成熟的制度。和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武器和专门设备。也拓展了土木工程的范围。社会信息化的进步让工程师们的经验可以更加容易的保存,交流和传承。经验的大量积累也为理论的突破创造了条件。 2.1 理论发展 2.1.1 基础理论 现代的土木工程已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进步都会对土木工程的发展产生影响。作为土木工程理论的一个支柱,力学在19-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由于实际需要的推动,力学发展出许多小的门类,如弹性力学,损伤力学等,都服务于土木工程。现在的理论力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境界。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一些以前无法分析的问题可以为工程师们所掌握。本时间初,随着边界层理论的发展,流体力学逐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湍流理论。固体力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土木工程有直接作用的断裂力学的发生使得工程师们可以比较可靠的估计建筑物的强度和可靠性。这一发展改变了设计的观念。大大推动了结构研究的发展。2预应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力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另一方面,有限元分析等新的数学分析方法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拓宽了工程师的研究对象,使得工程师们能够把握更加复杂的系统。数学工具的发展不但作用在结构分析计算上,也体现在优化设计当中。概率与数例统计的应用完善了各种结构物的计算。材料科学的发展为土木工程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的工程材料,如碳纤维,高强度混凝土,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加入到土木工程的应用中来,为工程师提

关于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关于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库卡公司最早于1898年由Johann Josef Keller和Jakob Knappich在奥格斯堡建立。最初主要专注于室内及城市照明。但与此不久公司就涉足至其它领域(焊接工具及设备,大型容器),1966年公司成为欧洲市政车辆的市场领导者。1973年公司研发了其名为FAMULUS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当时库卡公司属Quandt集团旗下,而Quandt家族则于1980年退出。公司成为一个上市公司。1995年库卡机器人技术脱离库卡焊接及机器人有限公司独立成立有限公司,与库卡焊接设备有限公司(即后来的库卡系统有限公司),同属属于库卡股分公司(前身IWKA集团)。现今库卡专注于向工业生产过程提供先进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库卡机器人公司目前全球拥有3150名员工(2012年9月30日数据),其总部在德国奥格斯堡。公司主要客户来自汽车制造领域,但在其他工业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重要发展 1971 –为Daimler-Benz建成欧洲第一台焊接传输线。 1973 –库卡建成全球第一台六轴机电驱动的工业机器人FAMULUS。1976 – IR 6/60 –全新的机器人类型六轴机电驱动带角手。 1989 –新一代工业机器人诞生–无刷电机的使用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技术可用性。 2007 –库卡…titan“ - 当时最强大的6轴工业机器人,被计入吉尼斯纪录。2010 – KR QUANTEC系列工业机器人贴补了机器人家庭中载重90-300公斤工作范围达3100毫米这一部分的空白。 2012 –最新小型机器人系列KR AGILUS上市。 ABB是全球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集团,总部设在瑞士。ABB集团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20,000名员工。在中国的13,000名员工,在60 个不同城市服务于26家本地企业和38个销售与服务分公司。 ABB致力于研发、生产机器人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且拥有全球160000多套机器人的安装经验。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先行者以及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厂商,在瑞典、挪威和中国等地设有机器人研发、制造和销售基地。ABB

机器人学概论

《我看机器人》 学院:理学院 学号:5502211005 姓名:黄志涵 班级:应用物理学111班

摘要: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研究和发展也将会更进一步。机器人原本起源在美国,但其在美国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如日本。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日本劳动力短缺,大部分需要劳动力的工厂得不到劳动力,所以日本政府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用机器人代替短缺的劳动力资源。本文通过三部分简要阐述有关机器人一些发展和应用,以及未来机器人更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机器人,机器人发展史,关键技术,分类,应用 正文: 第一部分:机器人的发展史 从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机器人历史有了如下的发展: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2年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 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1962年-1963年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人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1963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并在1965年,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 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 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专家

浅谈我所理解的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未来

浅谈我所理解的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未来 发表时间:2018-11-09T10:31:24.0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8期作者:杨科 [导读] 本文描述了我对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论述了我对中国的土木工程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感受和理解,列举了身边的土木工程实例,是我从事土木工程行业这些年来的感悟。 杨科 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市 831100 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对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论述了我对中国的土木工程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感受和理解,列举了身边的土木工程实例,是我从事土木工程行业这些年来的感悟。 关键词:土木工程;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解;实例 土木工程是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诞生的初期,土木工程是通过工程实践,总结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吸取失败的教训发展起来的。正是在先人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总结中,土木工程才逐渐从经验发展成为科学。土木工程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技术,是为人服务的职业,它建设了整个文明的物质基础。 1.对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 1.1对土木工程的历史的认识 1.1.1古代土木工程 古代土木工程具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它大致从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中叶,前后约7000年。在房屋建筑、桥梁工程、水利工程、高塔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些文明古国的不少传世杰作,至今巍然屹立。譬如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公元6世纪建成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上承式拱桥,于1991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 1.1.2近代土木工程 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前后约300年时间。在此期间,建筑材料从以天然材料为主转向以人造材料为主,建造理论也从主要以总结长期建造经验向重视科学兼顾经验转变。建造技术方面,一些性能优异的大型机械伴随着各种极为有效的施工方法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能建造结构复杂或所处环境恶劣的土木工程。期间建成的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和金门悬索桥,至今仍不失为伟大的土木工程。 1.1.3现代土木工程 现代土木工程起始于20世纪中叶。发展至今,土木工程在建筑材料、结构理论和建造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极其巨大的进步。 建筑材料方面,高强度混凝土、高强低合金钢、高分子材料、钢化玻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上。结构理论方面,利用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绘图能力,力学分析和计算的结果更加符合结果的实际情况,使得在结构设计上更为可靠。对于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计算机的一体化,施工过程中,不论是上天、入地还是翻山、下海,都已不是施工的障碍了;而焊接技术的普遍使用,也使得钢结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土木工程造就的举世瞩目的建筑有:上海中心大厦,我国台北的国际金融中心,清水河大桥,乌东德水利枢纽工程,法国的诺曼底斜拉桥等。 1.2对土木工程的现状的认识 现今的土木工程,正日益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公共和住宅建筑物要求的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供燃气、供电等现代技术设备日益结合成为整体。工业建筑物则要求恒温、恒湿、防微振、防腐蚀、防辐射、防火、防爆、防磁、防尘、防高(低)温、耐高(低)湿,并向大跨度、超重型、灵活空间方向发展。另外,高层建筑大量兴起,地下工程高速发展,城市高架公路、立交桥大量出现,并逐步实现交通运输高速化、水利工程大型化。 1.3对土木工程未来发展的认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的急切关注。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一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施展才干、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 2.我的感受和理解:中国的土木工程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我国的土木工程有自己的特殊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项大资源被14亿一除即变得微不足道,而一个小问题乘以14亿就成了大问题。我国的煤、石油、天然气、水、森林总量均居于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却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能源、教育、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四大严酷问题。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而土木工程,也必当立足长远,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2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及结构动力分析理论的迅速发展,人们提出了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给土木工程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结构上安装各种传感器,自动、实时地测量结构的环境、荷载、响应等,对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科学有效地提供结构养护管理的决策依据,确保结构安全运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2.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既有土木工程设施的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绿化,在夏季有效降低灰砖墙表面温度,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量;可以使用节能保温型的多孔砖或复合墙体作为墙体材料,达到冬季保温隔热的作用;还可以太阳能、地下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用量的减少。 2.4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和绿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每年拆除的废旧混凝土,工程建设产生的废旧混凝土等均会产生巨量的建筑垃圾。我国是20年来世界水泥生产的第一大国,而这本身是一项高耗资源、高耗能、污染环境的行业。与其他材料相比,钢材和再生混凝土较为符合绿色建材的标准,应当大力发展这样的

生活中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现状及未来

生活中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未来摘要:人工智能一词于1956年提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本文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和分析,重点介绍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期我们对人工智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人工智能、应用、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且开始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伴随着研究的深入,也许我们正要进入一个人工智能时代。 1.人工智能的兴起和早期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冷落。人工智能概念在1956年首次提出后,相继出现了一批显著的成果,如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通用问题s求解程序、LISP表处理语言等。但是由于消解法推理能力有限以及机器翻译等的失败,使人工智能走入了低谷。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重视问题求解的方法,而忽视了知识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 60年代末到70年代,专家系统出现,使人工智能研究出现新高潮。DENDRAL化学质谱分析系统、MYCIN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PROSPECTIOR 探矿系统、Hearsay-II语音理解系统等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将人工智能引向了实用化。并且,1969年成立了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IJCAI)。 第三阶段: 80年代,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人工智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本在1982年开始了“第五代计算机研制计划”,即“知识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KIPS”,其目的是使逻辑推理达到数值运算那么快。虽然此计划最终失败,但它的开展形成了一股研究人工智能的热潮。 第四阶段: 80年代末,神经网络飞速发展,。1987年,美国召开第一次神经网络国际会议,宣告了这一新学科的诞生。此后,各国在神经网络方面的投资逐渐增加,神经网络迅速发展起来。 第五阶段: 90年代,人工智能出现新的研究高潮。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连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开始由单个智能主体研究转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不仅研究基于同一目标的分布式问题求解,而且研究多个智能主体的多目标问题求解,将人工智能更面向实用。另外,由于Hopfield多层神经网络模型的提出,使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与应用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2.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个方面。 2.1“人机大战”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上,出现了很多堪称经典的“人机大战”。 1985年,当时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棋王”卡斯帕罗夫在德国汉堡举行了一场人机车轮大战。他在5个小时内,以32∶0的完美比分击败了所有电脑公司祭出的硬件和象棋软件程序。然而11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1996年“棋王”在与“深蓝”的比赛中第一次输了一盘;1997年,升级版的“湛蓝”在决定胜负的第六个回合中,只用了22步棋便迫使卡斯帕罗夫投子认输——这是“棋王”职业生

机器人学概述

安徽工业大学 2015级工程硕士期末考核答题卷 专业:机械工程 课程:机器人学 姓名: 学号:1521190215

2017年1月

第一章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产业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产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概括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和发展、国外国内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机器人的概念与发展 2.1 机器人的定义 工业机器人的问世, 大约是25年前;微处理机的诞生, 大约是15年前。正是由于微处理机的出现, 以及各种LSI、VLSI的飞跃发展, 才使得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机能大幅度提高, 从而使数百种不同结构、不同控制方法、不同用途的工业机器人终于在八十年代,真正进人了实用与普及的阶段, 并发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威力与经济效益。 那么, 什么是工业机器人?回答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关于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仍在专家们的争议之中, 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明确定义。美国机器人协会(RIA)对机器人的定义是:“ 所谓工业机器人, 是为了完成不同的作业, 根据种种程序化的运动来实现材料、零部件、工具或特殊装置的移动并可重新编程的多功能操作机。”日本产业机器人协会(JIRA)的定义是:“ 所谓工业机器人, 是在三维空间具有类似人体上肢动作机能及其结构, 并能完成复杂空间动作的多自由度的自动机械” 或“根据感觉机能或认识机能, 能够自行决定行动的机器(智能机器人)。” 不管各国机器人专家们如何定义和解释工业机器人, 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 这就是人们开发研究工业机器人的最终目标, 在于要研制出一种能够缥合人的所有动作特性——通用性、柔软性、灵活性的自动机械。 2.2 机器人的发展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诞生,推动了机器人的发展。人们通常把机器人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可编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一般可以根据操作人员所编的程序,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这一代机器人是从60年代后半叶开始投入实际使用的,目前在工业界已得到广泛应用。第二代是“感知机器人”,又叫做自适应机器人,它在第一代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具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这类利用感知信息以改善机器人性能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初期,到198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其装配线上的机器人装配了视觉系统,宣告了感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及未来战略思路与重点教学文案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及未来战略思路与重点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PT),是当前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焦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显著改变几乎所有行业原来发展的路径,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形成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甚至赶超发达国家带来了新的机遇。 国内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赛场上,无论是从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方面,还是从产业基础方面来看,应该说我国的研究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吴文俊就凭借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成果,成为国际自动推理界的领军人物,他所开创的数学机械化也在国际上被誉为"吴方法"。在人际对弈方面,浪潮天梭在2006年8月以3胜5平2负击败柳大华等5位中国象棋大师组成的联盟。近些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有取得了飞速发展。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语音识别和理解的准确率均达到了世界第一,自2006年首次参加国际权威的BlizzardChallenge大赛以来,一直保持冠军地位。百度推出了度秘和自动驾驶汽车。腾讯推出了机器人记者Dreamwriter和图像识别产品腾讯优图。阿里巴巴推出了人工智能平台DTPAI和机器人客服平台。清华大学研发成功的人脸识别系统以及智能问答技术都已经获得了应用。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发成功了"寒武纪"芯片并建成了类脑智能研究平台。华为也推出了MoKA 人工智能系统。 政府重视发展人工智能 我国一直政府也一直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2015年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互联网+"战略中十一个具体行动之一,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智能产品创新,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2016年中,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这是我国首次单独为人工智能发展提出具体的策略方案,也是对去年发布的"互联网+"战略中人工智能部分内容的具体落实。该行动方案提出了三大方向共九大工程,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在2016至2018年间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内容,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支撑各行业领域"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这不仅在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木10-2 任课教师:李胜强姓名:吴灿森学号:10044040235 成绩: 摘要:土木工程是人类历史上年代最久远的“技术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产业活动,土木工程的实质是生产的过程,是一种技术过程。 通过一个学期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学习,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土木工程涵盖的广泛,体味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领悟了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重大责任。当然,我们不能沉浸于现已取得的辉煌成就,止步不前。我们还应当与时俱进,去挖掘,去发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在此,作为一名中国未来的土木工程师,我想结合土木工程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形势,谈一谈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引言纵观人类文明史,土木工程建设在和自然斗争中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土木工程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建筑物的规模、功能、造型和相应的建筑技术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和多样化,所采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的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节能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生态技术等日益与建筑相结合,建筑业和建筑物本身正在成为许多新技术的复合载体。而超高层和超大跨度建筑、特大跨度桥梁及作为大型复杂结构核心的现代结构技术则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在土木工程中越来越体现了技术与创新的作用,谁能在世纪之交把握住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创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

2对土木工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 2.1对土木工程的现状的认识 现今的土木工程,正日益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 公共和住宅建筑物要求的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供燃气、供电等现代技术设备日益结合成为整体。 工业建筑物则要求恒温、恒湿、防微振、防腐蚀、防辐射、防火、防爆、防磁、防尘、防高(低)温、耐高(低)湿,并向大跨度、超重型、灵活空间方向发展。 另外,高层建筑大量兴起,地下工程高速发展,城市高架公路、立交桥大量出现,并逐步实现交通运输高速化、水利工程大型化。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具备更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条件,如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型水利工程。 2.2对土木工程未来发展的认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的急切关注。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这一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施展才干、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交织、“创新”与“循旧”相争的时代,如何把握世纪之交时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是对我们跨世纪一代人的严峻挑战。

机器人发展史

机器人发展史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从无到有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机器人也不例外。话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能歌善舞的木偶,称为“倡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然而真正机器人的出现,或者说它的历史并不算长,直到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拉开了帷幕。 一般的,我们把机器人定义为有程序控制的,具有人或生物的某些功能的,可以替代人进行工作的机器。 在形成这个理论的过程中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经历,科学家们,或者说发明者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进,也正式这些前人的努力,才有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们发明了现在的机器人。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的道顿堀演出。 18世纪末,日本人若井源大卫门和源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制造出了端茶玩偶。它是木质的,发条和弹簧则是用鲸鱼须制成的,它双手捧着茶盘,如果把茶杯放在茶盘上,它便会向前走,把茶端给客人,客人取茶杯时,它会自动停止行走,客人喝完茶把茶杯放回茶盘上时,它就又转回原来的地方。若在客厅里有这样一个玩偶,一定会给人们增添许多乐趣。 法国的机械师鲍堪松小时候就擅长搞发明创造,幻想用机械制造出与真的动物一样的“机械动物”。1738年,他制造出带有齿轮的铁鸭子。它能惟妙惟肖地模仿真正的鸭子的动作,当时的百科词典中有详细的描写,德国大诗人歌德后来见到过这个铁鸭子,并且还记到日记中。 鲍堪松还制造过会吹笛子的牧童。它坐在基座上,高170厘米,能吹12首不同的曲子。牧童用嘴向长笛的圆孔吹气,使笛子发出响声,它的手指在笛子上的其他圆孔上来回按动,使长笛的声音发生变化。牧童吹笛子的时候,鲍堪松还亲自用铃鼓伴奏。记载和传说难免溢美之词,但鲍堪松的创造却是确有其事。 鲍堪松制造的“自动偶人”,曾向巴黎公众展出过,当时轰动了整个欧洲。鲍堪松还制造过“机械驴”。1742年,这位发明家计划制造一台自动织布机,里昂的织布工人知道后,怕自动织布机与他们竞争,决定狠狠揍鲍堪松一顿。于是鲍堪松就制造了一个能在普通织布机上使用的“机械驴”。有人说这是第一个“工业机器人”,因而把鲍堪松誉为欧洲的机器人之父。 二十世纪50、60年代,随着机构理论和伺服理论的发展,机器人进入了使用化阶段。1954年美国的G.C.Devol发表了“通用机器人”专利;1960年美国AMF公司生产了柱坐标型Versatran机器人,可作点位和轨迹控制,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工业生产上的机器人。 英格伯格在大学攻读一种研究运动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踪控制信号的伺服理论。德沃尔曾于1946年发明了一种系统,可以“重演”所记录的机器的运动。1954年,德沃尔又获得可编程机械手专利,这种机械手臂按程序进行工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编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英格伯格和德沃尔都在研究机器人,认为汽车工业最适于用机器人干活,因为是用重型机器进行工作,生产过程较为固定。1959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实用工业机器人。此后英格伯格和德沃尔成立了“尤尼梅逊”公司,兴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第一批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尤尼梅特”,意思是“万能自动”。他们因此被称为机器人之父。1962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也制造出工业机器人,称为“沃尔萨特兰”,意思是“万能搬动”。”尤尼梅特”和“沃尔萨特兰”就成为世界上最早

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及其未来

未来:1、人工智能的进步速度是惊人的,未来我们将开始与人工智能并肩工作。 AlphaGo火了,五场亿人围观的“人机大战”,最终它依托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技术优势以4:1的胜利者姿态告诉人们,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不再只是电影中的场景,而是现实世界里正在上演的又一轮产业变革,然而这种变革让不少人感到惶恐,一时间各种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的声音铺天盖地,据英国科学协会委托网络调研公司YouGov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36%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会对人类长期生存构成威胁。人们在各种人工智能会带来大波“失业潮”的言论中深感忧虑,同时也在如此强悍的AlphaGo会不会被恶意利用等问题上担心不已,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不妨听一下业内的大咖们都持怎样的看法。 AlphaGo被坏人利用怎么办?AlphaGo无思维能力,不必对其担忧 韩国著名棋手李世石九段不敌AlphaGo,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让人感到有点可怕的事情,如此强悍的AlphaGo倘若遭到坏人的恶意利用,后果岂不是很严重? 对此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汪华在惊蛰论坛中表示,这个担心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是自动控制机器人还是AlphaGo的技术进展都是来自于2006年、2007年在深度学习方面的一些突破,但这个东西其实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它只能进行简单重复的模式识别,相当于脑力里面的机械运动,而在真正的所谓的人类思维方面,到目前为止连基础理论都还没有发现和突破,更何谈工程应用,因此没必要担心。此外汪华也表示,以前人类发明的工具大部分都是降低人在体力上的机械重复运动,而现在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发明出一种能降低人类在脑力方面的机械重复劳动的工具,因此他认为对于基础技术的研发不应该在它还没有真正出来的时候就做太多的道德或者价值等方面的限制与干涉。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将导致千万人失业?是的!但更应警惕的是让人类丧失斗志 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将导致“失业潮”的发生已基本成为行业的共识。“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年会,基于对全球企业战略高管和个人的调查发布的报告称,未来五年,机器人和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崛起,将导致全球15个主要国家的就业岗位减少710万个,2/3将属于 办公和行政人员。莱斯大学计算机工程教授摩西·瓦迪近日同样表示,今后30年,电脑可以从事人类的所有工作,他预计,2045年的人类失业率将超过50%。

土木工程概论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班级:工程管理1001班姓名:马文静学号:24 摘要:介绍了土木工程的历史进程及发展,阐释了今后我国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土木工程是人类历史上年代最久远的“技术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产业活动,土木工程的实质是生产的过程,是一种技术过程。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本着合理、可持续的原则。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历史现状未来 正文: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他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土木工程发展历史概述 1古代土木工程 古代土木工程具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它大致从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中叶。如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公元6世纪建成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1991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为世界上地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 早期土木工程使用的土木工程材料主要有砖、瓦。砂。石、灰、木材等。 长城金字塔赵州桥 2近代土木工程 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此期间,建造理论从主要以总结长期建造经验向重视科学兼顾经验转变。建造技术方面,一些性能优异的大型机械伴随着各种极为有效的施工方法的出现。 近代土木工程材料主要有: 钢材——圆钢、角钢、工字钢、钢板、管材、及各种钢筋、钢丝等 水泥——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特性水泥。 混凝土——包括采用各种;有机、无机、天然、人造的胶凝材料与粒状或纤维填充物相混合而形成的固体材料。 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1889年法国建成了高达300m的埃菲尔铁塔,该塔已成为巴黎乃至法国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现代高层建筑的开端;帝国大厦和金门悬索桥,至今也仍不失为伟大的土木工程。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课程序号: 3908 《机器人技术基础》 学院 : 行知学院专业: 环境艺术10b2班 姓名:虞佳文学号: 10746330 授课教师 : 周武提交时间: 2011 年 10 月 30日成绩: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摘要:作为现代计算技术和IT技术的延伸,机器人正在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 而高度智能化和特性化正成为个人机器人的鲜明特征。本文针对现代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提出了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基于经验的记忆学习。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历史;应用;发展状况 1)智能机器人的现状 我们从广泛意义上理解所谓的智能机器人,它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独特的进行自我控制的“活物”。其实,这个自控“活物”的主要器官并没有像真正的人那样微妙而复杂。智能机器人具备形形色色的内部信息传感器和外部信息传感器,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除具有感受器外,它还有效应器,作为作用于周围环境的手段。这就是筋肉,或称自整步电动机,它们使手、脚、长鼻子、触角等动起来。 机器人技术自上个世纪中叶问世以来,经历四十多年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极为重要的战略高技术。目前,机器人关键技术日臻成熟,应用范围迅速扩展,作为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集成的典型代表,面临巨大产业发展机会。国内外业界专家预测,智能机器人将是21世纪高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方向。2003至2006年间,全球智能服务机器人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当代机器人专家现已达成了共识:作为计算机技术及现代IT综合技术的一个必然延伸,机器人技术完全可能遵循“摩尔定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突破。智能机器人将成为继家电、个人电脑之后、第三个以超常规速度走向我们日常生活的产品。 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它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最主要的是,这样的计算机可以进行按目的安排的动作。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这种机器人才是真正的机器人,尽管它们的外表可能有所不同。我们称这种机器人为自控机器人,以便使它同前面谈到的机器人区分开来。它是控制论产生的结果,控制论主张这样的事实:生命和非生命有目的的行为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正像一个智能机器人制造者所说的,机器人是一种系统的功能描述,这种系统过去只能从生命细胞生长的结果中得到,现在它们已经成了我们自己能够制造的东西了。 机器人即将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道路,机器人将与30年前的个人电脑一样迈入家家户户,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深入发展,机器人智能程度在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宽了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机器人不但在工业领

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王鑫涛16151228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的未来 关键字: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AI 正文:近几年,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变得越来越热门,尤其是在今年三月份的一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赛后,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在人们之间也是越来越普遍地被谈论。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不少职业围棋手认为,阿尔法围棋的棋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围棋职业九段水平,在世界职业围棋排名中,其等级分曾经超过排名人类第一的棋手柯洁。那么,阿尔法围棋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厉害?阿尔法围棋(AlphaGo)是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由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的戴密斯·哈萨比斯、大卫·席尔瓦、黄士杰和与他们的团队开发,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多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和训练它的方法。一层神经网络会把大量矩阵数字作为输入,通过非线性激活方法取权重,再产生另一个数据集合作为输出。这就像生物神经大脑的工作机理一样,通过合适的矩阵数量,多层组织链接一起,形成神经网络“大脑”进行精准复杂的处理,就像人们识别物体标注图片一样。通过上述所所,可见现在的人工智能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相当先进的程度了,那么,人工智能又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呢,它的未来又会是如何?我在这里就说一下自己对人工智能浅薄的见解。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也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的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目前能够用来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质手段以及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在21世纪必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类的科学演变已从单一的“数值计算”发展到系统的“逻辑计算”。人类正在将信息工程学逐步提入到计算机系统中,从而出现了“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换”等科学的迫切需求。而加速扩大“信息处理”层面来说,现有的计算机的处理数据能力是匹配不了的,缺少领域专业“智能”。这样的“计算机科学”已无法适应信息科学的发展需求。全球的信息科学正在逐步形成,Al作为现代信息科学发展的核心。从古至今人们对提及智能相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只不过在计算机没有发明之前,没有任何高科技辅助工具能解开智能的奥秘。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土木工程材料,功能要求多样化,城市建设立体化,交通工程快速化,工程设施大型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土木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与机遇,因此,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也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重大工程项目奖陆续兴起;土木工程将向太空、海洋、荒漠开拓;工程材料向轻质,高强,多功能化发展;设计方法精确化,设计工作自动化;信息和智能化技术全面引入土木工程,还有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多功能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立体化 一、目前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1、在土木工程材料方面,从早期使用的砖、瓦、砂、石、灰、木材到近代使用钢材,水泥,混凝土,直到现代的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就是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极细的活性颗粒渗入混凝土,使它们在水泥浆中的细微孔隙中水化,减少和填充混凝土的毛细孔,达到增密和增强的作用。)、高性能混凝土(超高的强度、低渗透性、良好的结构性能、优越的耐久性、可观的经济效益、环保性,有关常规的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亦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而有所提高或改善。)、纤维混凝土(在混凝土加入合成材料纤维丝成钢纤维,是由纤维和水泥基料,如水泥石,砂浆成混凝土,组合的复合材料的统称),纤维混凝土能增强塑性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显著降低其塑性流动和收缩微裂纹。这种减少或消除塑性裂纹使混凝土获得其最佳的长期整体性。这些纤维呈各向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混凝土,使混凝土得到辅助的加强,以防止收缩裂缝。在随处都有纤维的混凝土中,亦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受力状态下混凝土可能出现裂缝的宽度和长度。 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少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绿色建材的基本特征是:建材生产尽量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弃物;采用低能耗,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其成果有以粉煤灰、空心砖、以磷石膏,脱硫石膏等等。

人工智能与未来

人工智能与未来 摘要:5盘人机围棋大战,让“人工智能”这个时髦词汇飞入寻常百姓家,伴随这股热潮,国内互联网公司种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也不断涌现。最近这段时间,从智能客服、投资指导再到人脸识别,多项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联系的新应用与新服务先后浮出水面。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其实,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火热已经持续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投资人工智能的机构数量已经高达48家,投资额为14.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71.4%、75.7%。预计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元。 不但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已开始在人工智能上发力,上百家创业企业也开始渗透并构架起产业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形成产业链模型。目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已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硬件等硬件产品层,智能客服、商业智能等软件与服务层,视觉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层,数据资源、计算平台等基础层。 但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什么,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解放枯燥劳动的“双手”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每一通电话,可以节约客服人员225秒的时间,以一个客服一天接听200通电话计算,人工智能可以为他节约3个小时。”网易七鱼产品总监段毓铮这样告诉记者。 4月12日,网易正式上线了自己的云客服产品“七鱼”,其中最重要的卖点之一就是取代传统客服的重复琐碎的枯燥劳动。“网易七鱼智能客服机器人可以同时响应百万级客户请求,大量的常见问题会被智能机器人准确解答,节省超过80%人工客服成本。”段毓铮如是说。 通过自我学习,完成对语音、视频、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的识别,从而“将鲜活的人从低效工作中解放出来”,的确是现阶段人工智能最主要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