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做一名小科学家

小学科学教案:做一名小科学家
小学科学教案:做一名小科学家

小学科学教案: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自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理解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能够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因为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xx。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解答。比如:……

2、谈话:使用大家发现的原理,能够让很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参考资料:

纸鹦鹉为什么会“站”起来

要一个物体保持平衡,就要提到重心。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也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当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我们就说该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地面上任何静止的物体,都是处于平衡状态。影响物体稳定平衡的因素有两个:一个因素是支持面(底面)的大小。

当支持面大时,平衡的稳定性也增大。比如篮球架、台灯座的底部就非常大,稳定性好;决定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因素是重心相对于支持面(或支持点)的位置: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纸鹦鹉尾部别着的回形针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当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点)的下面,那么,这个物体的稳定性就很强,加上金属丝和夹子的铅笔能够“站”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 Lesson plan of being a little scientist

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位小科学家》教 案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学习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会提问题。 2、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老师)发明家的 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读一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 2、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 3、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 4、学生玩玩具。 5、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 (1)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边玩玩具,一边提问题。(要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2)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进行记录。 (3)在全班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三、总结 同学们每人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使我们懂得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科学家的故事教案

《科学家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前人科学发明的过程,培养学生勤动脑、善思考的行为习惯。 2、知道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学习科学家高尚的品质。 3、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树立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知道科学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 学法指导:讲授法活动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科学家画册各种资料小红花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上课前放映好幻灯片首页,让学生静息,控制课题纪律。 利用第二张幻灯片上的“灯泡”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灯泡”来展开想象。“请小朋友们看白板,看到这个灯泡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出爱迪生,对爱迪生进行简要介绍: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有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被称为“发明大王”。 讲授新课 爱迪生的故事: (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医生说:故事: “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他把家里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找来很多小朋友拿来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医生说:“孩子,是你的智慧和聪明救了妈妈。” 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说: “妈妈我要制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请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好的资料放在桌子右上角,老师来检查。请收集到爱迪生资料的同学讲讲爱迪生的故事。老师放映幻灯片,出示“爱迪生的故事”这张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学生将完后奖励说得好的学生一朵小红花。 读儿歌 带学生有节奏地拍手读课本第63页的儿歌,读完后教师简单讲解。 引出今天的“故事会”。 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故事?来讲一讲吧!”同时放映幻灯片。 4、张衡 用幻灯片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观察ppt上“数星星”这一张图片。师:“我国古代也有一位数星星的伟大人物,他还发明了地动仪,知道他是谁吗?”引出张衡。然后请学生讲张衡的故事。 。。。。。。。 5、谈启发 听完故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在学生回答后,把他们说的好的一些答案写在黑板上,如:爱观察,坚持...引导其他学生回答,参与教学。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6、幻灯片出示华罗庚的图片,问问学生认不认识,说出名字。 7、教师简要介绍华罗庚:著名数学家。主要贡献是华氏定理。然后让学生自己讲故事。讲完故事后教师点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到了什么优秀品质?同样写在黑板上引导其他学生。 8、竺可桢 教师简单介绍竺可桢: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让学生看幻灯片,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听老师讲竺可桢读书时代的故事。。。。。。。 9、牛顿 出示牛顿被苹果砸头的漫画图片,让学生观看,提问学生这位科学家的名字? 教师简单介绍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万有引力。让学生讲关于牛顿的小故事,教师点评总结。

做一名小科学家修订稿

做一名小科学家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教材简析: 《做一名小科学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的第2课,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是本课的主体活动,借助纸鹦鹉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探究活动流程为:“出示一个站在手指上的纸鹦鹉——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寻找使纸鹦鹉站立的方法——纸鹦鹉也站在自己的手指上了”;接下来让学生结合让更多物体站起来的活动,领悟“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平衡”的道理。 通过学生的“让纸鹦鹉站起来”的亲身经历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总结出科学探究要经历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从具体的活动中获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自己就可以做一名小科学家,激励学生走科学家走过的路。学情预估: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上一课从比较抽象的角度诠释了科学是什么,学生们也已通过“小人”活动对科学课产生了一些兴趣,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喜欢提一些“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本课继续鼓励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学生“真刀真枪”地体会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建构起科学探究的框架,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创设让纸鹦鹉站起来的情境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迅速产生提问题的愿望,而且学生的问题指向比较单一、集中,易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适合在科学学习初级阶段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把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联系起来,建立自己对科学的感性认识;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靠嘴上的概括或比较,会杂乱而没有条理,因此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表格,随着探究问题的逐步解决,探究的步骤清晰可见,对学生明确探究过程起到了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让纸鹦鹉站在手指上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能找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相似之处,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3、能将探究的结论运用于日常生活或小制作中。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找出重物在支撑点下面可以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准备:纸鹦鹉、回形针、橡皮泥、夹子、各色卡纸、彩笔、剪刀、三角形、纸拱形、龙虾、铅笔、金属丝、小丑、塑料瓶等。

做一名小科学家

做一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重难点: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四、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 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 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三)、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

做科学家。 五、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像科学家那样教案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最后一部分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这也是苏教版科学书的一个特点,在每册书的最后都有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巩固,与二年级上册“像 工程师那样”紧密相关,科学原理和工程设计密不可分。本课围绕“沈括探究桃花开放时间 的过程”,引出科学家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以蚂蚁、蚕、鱼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达到“以做促思,以思引做,做 思共生”的目的。本课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初步了解沈括的生平,着重介绍沈括质 疑桃花开放时间——上山察看——编写著作的小故事,通过沈括探究桃花的小故事,引出科 学家做科学探究得到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为第二个环节做铺垫。第二个环节,以蚂蚁、蚕、鱼为载体,让学生提问,从中选择一个能够解决的问题进 行科学探究,经历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的探究全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不仅仅 是大科学家能做的事,小学生也有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它 就在我们的身边。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科学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经历过“观察、描述、思考、提问、实验、交流与总结”的探究过程。因此,学生对科学探究并不陌生, 会积极的参与、快乐的参与。但同时二年级学生一般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并没有独立 完成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完整交流的能力,他们的头脑并没有很清晰的建立科学探究方法 概念,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即提出问题——寻找证据—— 分享交流,让学生会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此外低年级学生的有效注意时 间较短,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和完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比较简单和较短的环 节,基本在8-10分钟完成一个活动即可。在讨论与交流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 生学会思考,学会科学、完整的表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介绍沈括质疑桃花的故事,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既“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 享交流”。 科学探究:

二年级下册科学家小故事

科学家小故事 (一)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二)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三)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四) 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

关于科学家的教案设计

关于科学家的教案设计 1 认读本课词语,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理解重点句,明白道理。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小实验 一、提问导入: 1 一次,一位科学家向几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一个叫玛利亚的小朋友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那科学家为什么要向

小朋友提出这个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讨论!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汉字娃娃打打招呼。 2 认读生字 3 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 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 读后交流 (1)科学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 (2)你觉得这个问题奇怪吗?哪儿奇怪? (3)指导读,读出奇怪的语气来。 3 小朋友是怎么议论的呢? (1)根据小朋友的发言,相机理解抢着说 (2)你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刚才大家都争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课文里说的哪个词语?议论纷纷。 (3)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 引读第三段

(1)玛利亚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又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因此,她的心里充满了疑问,课文里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赶快去找找吧!理解满腹疑惑 (2)妈妈怎么说? 5 玛利亚动手实验,发现了什么?读第四自然段,勾画有关的句子。 6 是这样的吗?我们也来做做这个实验。 (1) 演示实验。理解水漫出来了 (2)

这样的结果是玛利亚根本没有想到的。因此,她感到又奇怪又生气,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句子:哎呀,水漫出来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3) 玛利亚这么生气,是为什么呢? 7 第二天,玛利亚找到那位科学家,质问他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来骗他们,科学家听了,哈哈大笑。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后相机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读科学家说的话。 8 玛利亚听了,高兴地说哦,我明白了!玛利亚明白了什么?指导读第七自然段,读出高兴。 三、总结拓展 生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类似的事吗?讲一讲。

三年级科学上册《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 苏教版

《2. 我们都是科学家》教案 教学目标: 1、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2、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3、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4、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能从平衡活动中体验探究,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家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有秘密”的纸鹦鹉(提示:回形针不能露出来)。 师: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只鹦鹉。为什么叫纸鹦鹉呢?一是因为它是纸做的,二是它能像真鹦鹉一样站起来。(演示:让纸鹦鹉站在圆环上或站在手指上,不会掉下来)它真的站起来了,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1、制作纸鹦鹉。 (1)将准备好的鹦鹉图形剪下来。 (2)将鹦鹉图形贴在硬纸板上,并沿轮廓剪下来。 2、让纸鹦鹉“站”起来。 (1)教师演示将纸鹦鹉站立的操作要求。 (2)学生用别回形针的方法尝试让纸鹦鹉“站”起来。 (3)反复思考试验,并记录下成功的方法。 (4)全班交流.展示成功的方法。讨论:有什么共同之处?(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 3、谈话:同学们回想一下今天的这节科学课,我们在刚开始上课时做了什么?(提出

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又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怎样让一个物体站起来,我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做事情) 三、拓展运用: 1、师: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很多物体“站”起来。 2、两人合作,想办法让纸龙虾.拱形纸片.铅笔等“站”在指尖。 3、交流实验成果。 4、思考:通过以上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5、对比分析:你刚才玩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课后拓展: 布置任务:用课上的发现,结合书中的图制作一个杂技小丑玩具。

17--走近科学家教案(冀教版六年级科学)

17.走近科学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科学家的故事入手,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体会到科学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们所具有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渊博的科学知识有直接的关系,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能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出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能体会到科学家不迷信权威。 3.能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具体说出某个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及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能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3.能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2.能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难点是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出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科学家的图片或资料。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问:大家都知道哪些科学家呢? 学生回答。 讲述:大家说的很好,这些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今天,我们就走近科学家,去了解他们的事迹,去领悟他们人生的真谛。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1.看教材插图,回答问题。 (1)说说P82上的人物都是谁?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哪些成就?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说说他们的成就。 (3)学生间相互交流。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做一位小科学家》(2)-附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单元知识点 1. 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 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 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简里会看得更清楚。 4. 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垫等。 5. 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 按一下“ 归零” 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 。(3) 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6. 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7.17 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8. 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 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 克,相当于3 枚回形针的质量。 9. 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10. 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11. 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12. 生活中扇扇子、用吹风机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都可以制造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单元知识点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做一位小科学家

2、做一位小科学家 A 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进行观察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进行“让鹦鹉站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观察“站”着的鹦鹉,启发他们提出问题。接着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让鹦鹉“站”起来。然后又设法让其他形状的一些物体“站”在手指尖上,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从刚才的活动中归纳出规律来。科学不仅仅是了解一些现成的知识,还包括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因此这部分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地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到作为一名小科学家的快乐和成就,感受科学的真谛所在。 第二部分,是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通过收集科学家研究的资料把比较的范围从琴纳进一步扩大到更多的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中,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材料准备方面既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亲近科学的同时,也能喜欢上我们的科学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鹦鹉“站”起来的现象提出问题; ●能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使鹦鹉站起来的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科学,知道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算是平时我们玩的一个普通的游戏,也许也蕴含着科学秘密。只要我们平时

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设计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邗江实验学校周远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做一名小科学家

做一名小科学家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教材简析: 《做一名小科学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的第2课,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是本课的主体活动,借助纸鹦鹉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探究活动流程为:“出示一个站在手指上的纸鹦鹉——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寻找使纸鹦鹉站立的方法——纸鹦鹉也站在自己的手指上了”;接下来让学生结合让更多物体站起来的活动,领悟“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平衡”的道理。 通过学生的“让纸鹦鹉站起来”的亲身经历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总结出科学探究要经历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从具体的活动中获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自己就可以做一名小科学家,激励学生走科学家走过的路。学情预估: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上一课从比较抽象的角度诠释了科学是什么,学生们也已通过“小人”活动对科学课产生了一些兴趣,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喜欢提一些“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本课继续鼓励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学生“真刀真枪”地体会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建构起科学探究的框架,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创设让纸鹦鹉站起来的情境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迅速产生提问题的愿望,而且学生的问题指向比较单一、集中,易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适合在科学学习初级阶段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把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联系起来,建立自己对科学的感性认识;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靠嘴上的概括或比较,会杂乱而没有条理,因此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表格,随着探究问题的逐步解决,探究的步骤清晰可见,对学生明确探究过程起到了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让纸鹦鹉站在手指上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能找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相似之处,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3、能将探究的结论运用于日常生活或小制作中。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找出重物在支撑点下面可以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准备:纸鹦鹉、回形针、橡皮泥、夹子、各色卡纸、彩笔、剪刀、三角形、纸拱形、龙虾、铅笔、金属丝、小丑、塑料瓶等。

小学科学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反 思 由于受知识能力的约束和影响,同学的问题比较幼稚可笑,回答问题也只局限于看到什么说什么,也不论对与否,但这正好体现了同学生长的特点,也体现了同学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了激励同学为成为“小科学家”而不懈努力,我是这样小结的:“同学们,刚才你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并且都提得很好,这说明大家都有种创新精神,发问精神,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愿望,而这种创新精神、发问精神,以和求知的愿望都是小科学家所具备的要求,虽然同学们提的问题老师在这不能一一的给大家解决,但是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学好知识、掌握身手之后,这些问题你们都能得到很好的解答,那同学们对自身有没有信心?(有)那老师预祝你们都成为小科学家。”话语一落,同学似乎兴致未尽。就在这种和谐、热烈的气氛中,这节科学课也就结束了。 这节课给我同时也给我的同学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一堂课,同学有自身的想法,自身的思维

方式,能自身考虑问题、处置问题,真正做到主动的学习,能真正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同时,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把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通在教学中,使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质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权力,不摆架子,尊重同学,主动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彻底改变过去教师唯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同学提出的诸多问题里,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同学提出的个别问题,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缘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拓展自身的知识空间,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使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由于受知识能力的约束和影响,同学的问题比较幼稚可笑,回答问题也只局限于看到什么说什么,也不论对与否,但这正好体现了同学生长的特点,也体现了同学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了激励同学为成为“小科学家”而不懈努力,我是这样小结的:“同学们,刚才你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并且都提得很好,

【知识学习】三年级上科学《我们身边的小科学家》教案

三年级上科学《我们身边的小科学家》 教案 www.5y kj.co m 教学目标: (一)过程目标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够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爱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科学是什么”。(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科学是什么”进行交流。 二、借助吹泡泡活动来理解“科学是什么” 1、谈话: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看来大家都非常关心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在课堂上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演示吹泡泡)看看这里面有没有科学。 2、提问: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筛选。同学们关于吹泡泡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当中哪几个适合我们这节课研究呢?(根据问题的可行性选择出要研究的问题) 4、教师出示吹泡泡所用的材料和工具,包括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一小瓶洗涤剂和一小瓶甘油。对甘油的作用教师要作介绍。 5、学生进行吹泡泡活动。 6、提问:同学们在吹泡泡过程中解决了自己关于吹泡泡的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在吹泡泡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7、教师引导学生对吹泡泡活动进行反思。 (1)、谈话: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吹泡泡活动经历了哪些过程?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思考回顾,总结出吹泡泡

小学科学教案:做一名小科学家

小学科学教案: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自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理解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能够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因为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xx。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走近科学家》教案

三年级《走近科学家》教学设计 苏溪镇第三小学童丹丹 一、教学目标: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4、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 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A、活动目标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根据资料说出科学家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冈。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B、活动过程:

1、此活动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故事的书籍及音像资料,课上先个人阅读整理资料,然后分小组形式进行交流。 2、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与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关。 3、学生任意选择一位科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分析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取得与哪些因素有关;确定一个主题,如献身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勇于创新等。 4、学牛独立获取信息。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探究的主题确定阅读的目的、制定阅读的提纲和方法。 (2)依据阅读的提纲,选择合适的同书及网址查阅相关内容。 (3)围绕提纲有重点地浏览资料的题目,先选择与提纲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阅读。 (4)将查阅的资料及时记录在资料卡片上。 5、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值得自已学习的精神,或通过列举多个科学家的事迹来说明某种精神。 6、小组代表,选择并确定呈现、表达方式,演讲排练,准备参加全班演讲赛。 7、学生进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所学的技术,学生按照活动评价表5的内容对参赛进行评价。 8、教师小结:科学家所取得发明创造的成就与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关。 ▲科技与历史 A、活动目标 1、收集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资辩。 2、能分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渗透着多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B、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和方法。 (1)、选择小学阶段所涉及的任意一项科技的发展史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做的研究。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马安东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