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完整版)高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完整版)高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直线运动

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有质量的点。一个物体可以被看作质点的条件:①平动的物体;

②有转动,但相对研究的问题可被忽略;③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所研究的问题可被忽略。

3.参考系: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而被假定为不动的另一个物体称为参考系,又叫参照物。

4.坐标系:为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建立的,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长线,

种类有:一维坐标系、二维坐标系、三维坐标系等。

5.矢量和标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矢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且合成时遵循代数相加减原则的物理量叫标量。

6.位置、位移和路程

位置:物体在运动中每一时刻所占据的空间。

位移: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路程:质点位置变化时的轨迹长度叫路程。

位移和路程的关系:单向直线运动中路程=位移,其它情况路程>位移。

7.时刻和时间

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一个点。

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线段长度。

8.速度和速率

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v=

速率:速度的大小。

平均速度:

平均速率:

9.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方向:物体做加速运动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减速运动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总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变化量、该变量、增量,增加量、减少量。

10.状态量和过程量:与时刻或位置对应的物理量叫状态量;与过程有关的量叫过程量。

11.匀速直线运动:任意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又叫匀速运动。

12.匀变速直线运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或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13.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14.重力加速度: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

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

15.竖直上抛运动: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基本原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适用于各种匀变速直线运动,且都为矢量式

速度公式2个

位移公式3个

推论2个

2.运动图像:包括位移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等。

重点需理解以下几方面:

①图像本身的含义并能根据图像准确说出物体的运动过程。

②截距的含义。

③斜率的含义。

④交点的含义。

⑤面积的含义。

3.追及、相遇问题:重点要分析好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处的状态。

4.竖直上抛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

①逆向法

②分段法

③整体法

基本原理:

5.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适用于各种匀变速直线运动,且都为矢量式

速度公式2个

位移公式3个

推论2个

6.运动图像:包括位移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等。

重点需理解以下几方面:

①图像本身的含义并能根据图像准确说出物体的运动过程。

②截距的含义。

③斜率的含义。

④交点的含义。

⑤面积的含义。

7.追及、相遇问题:重点要分析好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处的状态。

8.竖直上抛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

①逆向法

②分段法

③整体法

相互作用

基本概念:

1.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①物质性;②相互性;③矢量性:力的三要素;④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⑤力的作用效果;⑥

力的分类;⑦力的单位。

2.四种基本相互作用:①万有引力;②电磁相互作用;③强相互作用:核力;④弱相互作用:放射

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

3.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①大小:G=mg,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等效作用点。

①影响因素:质量分布和形状。

②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但重力的作用点必在物体上。重心≠重力作用点。

③重心的测定方法:悬挂法和作图法。

5.形变:形状改变。

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可以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非弹性形变(塑性形变、范性形变):撤去外力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6.弹性限度:当弹性物体的形变达到某一值时,即使撤去外力也不能恢复原状,这个值叫弹性限度。

7.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恢复原状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①产生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②大小:弹簧:F=kx

同一根绳子弹力处处相等。

③方向:压力或支持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拉力:沿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二力杠杆:沿杆向里或向外。

8.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而产生的阻碍相对运

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接触并挤压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

②方向:平行于接触面且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③大小:与物体所受外力有关,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接触并挤压粗糙有相对运动。

②方向:平行于接触面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③大小:。

9.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10.合力与分力: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受一个力作用时所产生的效果相

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11.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基本原理:

1.胡克定律

2.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有无的方法:假设法

3.滑动摩擦定律:

4.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相似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

整体法、隔离法

牛顿运动定律

基本概念:

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

量度。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性质必相同。

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同一物体上。性质可能不同。

3.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为惯性系,a=0

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为非惯性系,a≠0

4.超重: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绳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叫

超重。

失重: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绳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叫失重。

完全失重:a=g

5.单位制

基本量和导出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物质的量、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是基本量,由基本量导出的物理量叫导出量。

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基本量的单位叫基本单位,导出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基本单位有:m、kg、s、A、mol、k、cmd。

6.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所处的状态叫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匀速转动状态,即a=0的状态。

基本原理:

1.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意义:①第一次明确了物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基础地位;

②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为止。

适用范围:惯性参考系中宏观低速物体。

3.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几个观点:

①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伽利略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③牛顿观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

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F=ma

注意:①矢量式

②瞬时性

③独立性

5.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6.共点力平衡条件:

7.三力汇交原理

曲线运动

基本概念:

1.曲线运动: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抛物线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的运动,条件:外力为恒力且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平抛运动:只受重力且初速度方向沿水平方向。

类平抛运动:外力为恒力且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垂直。

圆周运动:轨迹为圆周的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参与几个运动,这几个运动称为分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称

为合运动。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等效性、独立性等特点。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解决问题方便,可以把一个实际运动分解成几个分运动,这叫运动的分解;

把几个分运动合成一个运动称为运动的合成。

4.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周期、频率、转速等。它们之

间的关系:

5.离心运动和近心运动: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小于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做远离圆心的运动,称为

离心运动;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于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做靠近圆心的运动,称为近心运动。基本原理:

1.小船渡河问题:①时间最短

②路程最短

2.绳连接、杆连接、面连接问题:

绳连接:

杆连接:

面连接:

3.由分运动性质判断和运动性质:

4.平抛运动规律:

①速度大小和方向

②位移大小和方向

③轨迹方程

④两个推论:

5.圆周运动临界问题:

①竖直平面内绳、杆、轨道问题

②圆锥摆问题

6.几类圆周运动问题:

①火车转弯问题

②汽车转弯问题

③汽车过拱桥问题

④航天中失重现象

⑤水流星问题

机械能

基本概念:

1.功: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

了功。W=FS,正功和负功,负功又叫物体克服力做功。

2.功率:功与时间的比值。瞬时功率、平均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

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或有用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乘以百分之百。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由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基本原理:

1.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某个量守恒即能量守恒。

2.摩擦力做功特点:可做正功、负功或不做功。

3.一对相互作用力做功特点:可都做正功、负功或不做功,也可一正功、一负功,一做功、一不做

功。

4.一对平衡力做功特点:一正功、一负功或都不做功。

5.总功的计算:总功等于各个力做功之和或等于合力的功。

6.汽车启动问题:①恒定功率启动;②恒定加速度启动。

7.功能关系:①②③④

万有引力与航天

基本概念:

1.万有引力与重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地球表面:赤道处: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两极处:万有引力=重力,其它:万有引力等于重力与向心力的合力。

地球卫星:万有引力=重力

2.发射速度:卫星离开发射架只受重力时的初速度。

运行速度:卫星在轨道上稳定运行时的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7.9km/s,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又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又称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又称脱离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16.7km/s,又称逃逸速度。

3.向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

地球表面:随纬度增大而减小。一般说来,向心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地多。

地球卫星:向心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球表面静止的卫星,其轨道在赤道上方。

5.天体半径和轨道半径

6.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

7.稳定运行和变轨运行

8.圆形轨道和椭圆轨道

9.两种圆周运动:自转运动和地球卫星运动。

10.两个r:距离和半径。

基本原理:

1.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①轨道定律

②面积定律

③周期定律

2.万有引力定律

①内容、适用范围

②表达式、适用范围

3.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放大法测万有引力恒量。

4.天体运动研究:

①一般方法: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黄金代换。

②计算天体质量和密度

③双星、三星问题

④卫星的发射与回收:变轨问题

静电场

基本概念:

1.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元电荷:电荷的最小单位,

点电荷:忽略形状和大小的电荷。

感应电荷:由于静电感应而出现的电荷。

场源电荷:产生电场的电荷。

试探电荷:当某一电荷放入电场后不影响原电场分布的电荷。

净电荷:物体或物体的某部分带有的正、负电荷的差值。

2.比荷:又叫荷质比,是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值。

3.电场:存在于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一种特殊物质,其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

力的作用。

4.电场强度: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表达式:

方向:与正电荷受力方向相同。

5.电场线:为描述电场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

特点:①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不闭合;

②切线方向表示电场方向;

③疏密程度表示电场强弱;

④既不相交也不相切。

6.匀强电场:场强处处相同的电场。

7.电场力做功:

8.电势能:

9.电势:电势差:

10.等势面:电势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特点:①与电场线处处垂直;

②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最快;

③疏密程度表示电场强弱;

④既不相交也不相切。

11.静电感应:放在静电场中的导体内自由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叫静电感应。

静电感应完成后,电荷不再移动,这时我们说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

静电平衡特点:①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②电荷分布在导体外表面,越尖锐的地方电荷密度越大;

③电场线与导体表面处处垂直;

④导体本身是一个等势体,导体表面是一个等势面。

12.静电屏蔽: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或导体壳,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叫静电屏蔽。

屏蔽类型:内部屏蔽和外部屏蔽。

13.电容器:两个彼此绝缘又相互靠近的导体构成一个电容器,中间的绝缘物质称为电介质。

电容器电荷量:任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

电容器充、放电,电容器种类,电容器工作电压和击穿电压。

14.电容:电容器所带电荷量和电压的比值。

表达式:

基本原理:

1.电荷守恒定律

2.起电方式:①②③④

3.库仑定律

4.三个共线点电荷的平衡问题

5.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

6.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的内在联系

7.电容器动态分析:①U不变;②Q不变;③二极管电路

8.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①加速;②偏转;③先加速后偏转

9.示波管

直流电路

基本概念:

1.电流电压电阻

2.电阻率:反映导体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3.半导体超导体绝缘体

4.纯电阻电路非纯电阻电路

5.电功电功率热功率

6.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关系。

7.电压表静电计

8.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电动势:反映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本领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移到正极做的功。

材料相同的电源电动势相同,电动势相同的电源体积越大电荷容量越大。

9.闭合电路

内电路内电阻内电压

外电路外电阻外电压

10.逻辑电路:与门或门非门

基本原理:

1.欧姆定律

①内容:

②公式:

③适用条件:

2.电阻定律

①内容:

②公式:

③适用范围:

3.焦耳定律

①内容:

②公式:

③适用范围:

4.导体的U-I图像和电源的U-I图像

5.电源输出功率最大的条件和效率的计算

磁场

基本概念:

1.磁性:物体具有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

磁化:使原来不带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2.磁场:存在于磁体或通电导体周围传递磁体与磁体间相互作用的特殊物质。

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3.磁感应强度:表示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大小:

方向:小磁针处在磁场中静止时N极的指向。

4.磁感线:为形象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假想的曲线。

①切线方向表示磁场方向

②疏密程度表示磁场强弱

③既不相交也不相切

④磁感线为闭合曲线,磁体外部由N极指向S极,磁体内部由S极指向N极。

5.匀强磁场

6.地磁场特点:①磁极分布;②磁感线分布

7.安培力: 导体棒受到的磁场力

大小:

方向:左手定则

8.洛伦兹力:运动电荷受到的磁场力

大小:

方向:左手定则

基本原理:

1.奥斯特实验:

①现象

②意义:首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电流磁效应

2.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①内容:安培认为,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的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

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分子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

②意义:揭示了磁现象的本质,即磁性的起源是运动的电荷。

3.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及地磁场的特点:

4.电流的磁场和安培定则:直线电流、通电螺线管、环形电流

5.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①运动形式: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螺旋运动

②匀速圆周运动问题:

向心力:

半径:

周期:

确定圆心位置的方法:分别利用速度的垂线、弦的中垂线、两速度夹角的平分线等

偏转角等于圆心角

“磁聚焦”现象

6.几种与磁有关的仪器和现象:

速度选择器

质谱仪

回旋加速器:周期规律、轨道半径规律、最大动能、运动时间、旋转次数

磁流体发电机

电磁流量计

霍尔效应

电磁感应

基本概念:

1.电磁感应:磁生电现象。

2.感应电流:电磁感应过程中产生的电流。

3.感应电动势:电磁感应过程中产生的电动势。

4.反电动势:电动机转动时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作用是阻碍线圈的转动。

5.感生电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电场,这种电场称为感生电场,对应的电动势叫感生电动势。

6.动生电动势:由于导体运动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7.互感: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它所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

势,这种现象叫互感,这种电动势叫互感电动势。

8.自感: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它所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会在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这种

现象叫自感,由于自感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9.自感系数:式中的L与线圈的大小、形状、圈数以及是否有铁芯有关,叫做自感系数,简称自感

或电感,单位H。

10.涡流:通有交变电流的线圈会在周围的导体中产生像水中漩涡似的感应电流,称为涡电流,简称

涡流。

11.电磁阻尼: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受到的安培力总是阻碍导体的运动,这种想象叫电磁阻尼。

12.电磁驱动:当磁场相对于导体转动时,安培力使导体运动起来,这种作用称为电磁驱动。

基本原理:

1.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2.楞次定律:

右手定则: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感应电动势的计算表达式:

5.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起因:动生(与洛伦兹力有关)和感生(变化的磁场激发电场)。

交变电流

基本概念:

1.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①峰值或最大值

②瞬时值

③平均值

④有效值

⑤周期、频率

⑥相位、相位差、初相

2.低频扼流圈、高频扼流圈

3.感抗、容抗、电抗

4.变压器:原线圈(初级线圈)、副线圈(次级线圈)、输入电压、输出电压

5.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及接法。

基本原理:

1.交变电流的产生

2.有效值计算原理

3.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4.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5.变压器规律:

6.降低输电损耗的途径:

7.远距离输电规律:

传感器

基本概念:

1.传感器:把非电学量转化为电学量的元器件。

2.干簧管

3.光敏电阻、热敏电阻、金属热电阻、霍尔元件

基本原理:

最新自动控制原理概念及定义

自控概念及定义 1.开环控制的定义:若系统的被控制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则此系统叫开环控制 系统 2.闭环控制的定义:凡是系统的被控制信号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系统都叫闭环控制系 统 3.恒值控制系统的定义:如果反馈控制系统的参考输入信号为常量则称这类反馈控制系统 为恒值控制系统 4.程序控制系统的定义:系统的参考输入信号按照一定的时间函数变化则称这类反馈控制 系统为程序控制系统 5.随动控制系统的定义:闭环控制系统中,如果参考输入信号为一任意时间函数,其变化 规律无法预先予以确定,则承受这类输入信号的闭环控制系统叫做随动控制系统 6.被控对象的定义:控制系统中被控制的设备或过程 7.被控参数或输出量的定义:指被控对象中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物理量,与输入信号间满足 一定的函数关系 8.扰动量的定义:所有妨碍控制量对被控量进行正常控制的因素称为扰动量 9.控制量的定义:直接加到被控对象、直接改变被控量的变量,称为控制量 10.反馈量的定义:由系统(或元件)输出端取出并反向送回系统(或元件)输入端的信号 称为反馈量 11.偏差量的定义:参考输入与主反馈信号之差 12.控制器的定义:控制系统中除了被控对象外各个部分的组合 13.负反馈控制基本原理: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施加的控制作用,是取 自被控量的反馈信息,用来不断修正被控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任务,这就是负反馈控制的原理。 14.前向通道的定义:在闭环控制系统中,从系统输入量到系统被控量之间的通道称为前向 通道 15.反馈通道的定义:在闭环控制系统中,从被控量到输入端的反馈信号之间的通道称为反 馈通道 16.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精确,迅速 17.传递函数的定义:在初始条件为零时,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式与输 入信号的拉氏变换式之比称为该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 18.什么叫基本环节: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分成的一个个小部分称为环节。从动态方程、传 递函数和运动特性的角度看不宜再分的最小环节称为基本环节 19.比例环节传递函数:G(s)=K 20.惯性环节传递函数:G(s)=1/(Ts+1) 21.积分环节传递函数:G(s)=1/s 22.振荡环节传递函数:G(s)=1/()= 23.纯微分环节传递函数:G(s)=s 24.一阶微分环节传递函数:G(s)=s+1 25.二阶微分传递函数:G(s)= 26.延迟环节传递函数:G(s)= 27.二阶系统五个性能指标:上升时间、峰值时间、最大超调量、过渡过程时间、振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

(2)运动副是两构件通过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3)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形成的联接称为高副。一个平面高副所引入的约束数为1。(4)两构件通过面接触形成的联接称为高副,一个平面低副所引入的约束数为2。(5)机构能实现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是原动件数等于机构的自由度,且自由度大于零。(6)虚约束是对机构运动不起实际约束作用的约束,或是对机构运动起重复约束作用的约束。(7)局部自由度是对机构其它运动构件的运动不产生影响的局部运动。(8)平面机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均可看作是由若干基本杆组依次联接于原动件和机架上而构成。(8)基本杆组的自由度为0。(1)瞬心是两构件上瞬时速度相等的重合点-------即等速重合点。(2)两构件在绝对瞬心处的速度为0。(3)相构件在其相对瞬心处的速度必然相等。(4)两构件中若有一个构件为机架,则它们在瞬心处的速度必须为0。(5)用瞬心法只能求解机构的速度,无法求解机构的加速度。(1)驱动机械运动的力称为驱动力,驱动力对机械做正功。(2)阻止机械运动的力称为阻抗力,阻抗力对机械做负功。(1)机械的输出功与输入功之比称为机械效率。(2)机构的损失功与输入功之比称为损失率。(3)机械效率等于理想驱动力与实际驱动力的比值。(4)平面移动副发生自锁条件:作用于滑块上的驱动力作用在其摩擦角之内。(5)转动副发生自锁的条件:作用于轴颈上的驱动力为单力,且作用于轴颈的摩擦圆之内。(1)机构平衡的目的:消除或减少构件不平衡惯性力所带来的不良影响。(2)刚性转子总可通过在转子上增加或除去质量的办法来实现其平衡。(3)转子静平衡条件:转子上各偏心质量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矢量和为零(或质径积矢量和为零)。(4)对于静不平衡转子只需在同一个平面内增加或除去平衡质量即可获得平衡,故称为单面平衡。(5)对于宽径比b/D<0.2的不平衡转子,只做静平衡处理。(6)转子动平衡条件:转子上各偏心质量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矢量和为零,以及这些惯性力所构成的力矩矢量的和也为零。(7)实现动平衡时需在两个平衡基面增加或去除平衡质量,故动平衡又称为双面平衡。(8)动平衡的转子一定是静平衡的,反之则不然。(9)转的许用不平衡量有两种表示方法:许用质径积+许用偏心距。(1)机械运转的三阶段:启动阶段、稳定运转阶段、停车阶段。(2)建立机械系统等动力学模型的等效条件:瞬时动能等效、外力做功等效。(3)机器的速度波动分为: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4)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安装飞轮。(5)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安装调速器。(6)表征机械速度波动程度的参量是:速度不均匀系数δ。(8)飞轮调速利用了飞轮的储能原理。(9)飞轮宜优先安装在高速轴上。(10)机械在安装飞轮后的机械仍有速度波动,只是波动程度有所减小。(1)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2)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表现形式: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3)曲柄摇杆机构的功能:将曲柄的整周转动变换为摇杆的摆动或将摇杆的摆动变换为曲柄的回转。(4)曲柄滑动机构的功能:将回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或反之)。(5)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6)铰链四杆机构成为曲柄摇杆机构的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最短杆为连架杆。(7)铰链四杆机构成为曲柄摇杆机构的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最短杆为机架。(8)铰链四杆机构成为又摇杆机构的条件:不满足杆长条件;或者是满足杆长条件但最短杆为连杆。(9)曲柄滑块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是:曲柄长度r+偏距r小于等于连杆长度l(12)曲柄摇杆机构以曲柄为原动件时,具有急回性质。(13)曲柄摇杆机构以曲柄为主动件,当曲柄与连杆共线时,机构处于极限位置。(14)曲柄滑块机构以曲柄为主动件,当曲柄与连杆共线时,机构处于极限位置。(15)偏置曲柄滑块机构以曲柄为原动件时,具有急回性质。(16)对心曲柄滑块机构不具有急回特性。(17)曲柄导杆机构以曲柄为原动件时,具有具有急回性质。(18)连杆机构的传动角越大,对传动越有利。(19)连杆机构的压力角越大,对传动越不利。(20)导杆机构的传动角恒为90o。21)曲柄摇杆机构以曲柄为主动杆时,最小传动角出现在曲柄与机架共线的两位置之一。(22)曲柄摇杆机构以摇杆为主动件,当从动曲柄与连杆共线时,机构处于死点位置。(23)当连杆机构处于死点时,机构的传动角为0。(1)凸轮机构的优点是:只要适当地设计出凸轮轮廓曲线,就可使打推杆得到各种运动规律。(2)凸轮机构的缺点:凸轮轮廓曲线与推杆间为点、线接触,易磨损。(3)常用的推杆运动规律: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4)采用等速运动规律会给机构带来刚性冲击,只能用于低速轻载。(5)采用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会给机构带来柔性冲击,常用于中速轻载场合。(6)采用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也会给机构带来柔性冲击,常用于中低速重载场合。(7)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无冲击,适于中高速轻载。(8)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无冲击,适于高速中载。(9)增大基圆半径,则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减少。(10)对凸轮机构进行正偏置,可降低机构的推程压力角。(11)设计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时,对于外凸的凸轮廓线段,若滚子半径大于理论廓线上的最小曲率半径,将使工作廓线出现交叉,从而使机构出现运动失真现象。(12)设计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时,对于外凸的凸轮廓线段,若滚子半径等于理论廓线上的最小曲率半径,将使凸轮廓线出现变尖现象。(1)圆锥齿轮机构可实现轴线相交的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传递。(2)蜗

完整word版,高考物理多用电表读数练习——全部

高考物理多用表读数练习专题 多用电表 【例】(2008年宁夏理综) 图1为一正在测量中的多用电表表盘. (1)如果是用×10Ω档测量电阻,则读数为Ω。 (2)如果是用直流10 mA档测量电流,则读数为 mA。 (3)如果是用直流5 V档测量电压,则读数为 V。 答案: (1)60 (2)7.18 (3)3.59 练习1、某人用多用电表按正确步骤测量一电阻的阻值,当选择欧姆挡“×1”挡测量时,指针指示位置如图2所示,则其电阻值是__________。如果要用这只多用电表测量一个约200欧的电阻,为了使测量比较精确,选择开关应选的欧姆挡是_________。改变挡位调整倍率后,要特别注意重新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用多用表测量电流、电压或电阻时,表盘指 针的位置如图21'-3所示。如果选择开关指在“v—2.5” 位置时,测量结果为;如果选择开关指在“m A—10”位置时,测量结果为;如果选择开 关指在“Ω×100”位置时,测量结果为。 练习3、(08上海长宁区一模)如图所示是学生实验 用的多用表刻度盘,当选用量程为25V的电压档测量电压 时,表针指于图示位置,则所测电压为_____V;若选用倍 率为“×100”的电阻档测电阻时,表针也指于同一位置, 则所测电阻的阻值为_______Ω;用多用表测电阻所运用 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4、((08上海浦东新区一模)如图是多用表的刻度盘,当选用量程为50mA的电流档测量电流时,表针指于图示位置,则所测电流为_____mA;若选 用倍率为“×100”的电阻档测电阻时,表针 也指示在图示同一位置,则所测电阻的阻值 为_______Ω。如果要用此多用表测量一个约 2.0×104Ω的电阻,为了使测量比较精确, 应选的欧姆档是_________(选填“×10”、 “×100”或“×1K”)。换档结束后,实验操 作上首先要进行的步骤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练习1、12Ω,“×10挡”,调整欧姆零点 练习2、0.860V(或0.855V ,或0.865V);3.44mA(或3.42mA ,或3.46mA);2.8kΩ 。 练习3、15.5 1400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练习4、30.7-30.9 mA;1.5×103 Ω。×1K ,调零

《自动控制原理》专科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自动控制原理是空间工程类、机械控制类、信息系统类等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的大类技术基础课程。由于自动控制原理在信息化武器装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本课程设置为大类技术基础课,对培养懂技术的指挥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所覆盖的知识面较宽,既有较深入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有较广泛的专业背景知识,因而,它在学员知识结构方面将起到加强理论深度和拓展知识广度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本课程将在注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自动控制发展中的、学员能够理解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取舍各种主要理论、方法的比例,正确处理好理论与案例的关系,以适应为部队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适当引入和利用Matlab工具来辅助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复杂计算与作图、验证分析与设计的结果;本课程应该既使学员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它们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又要促进学员养成积极思考、长于分析、善于推导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课程采用“一纵三横”的设计思路,具体来说,“一纵”就是在课程讲授中要求贯彻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及设计方法这条主线;“三横”就是在方法讲授中要求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稳准快三个字是分析的核心,也是设计的归宿。在课程讲授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即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注意理论联系专业实际,例子贴近生活,注重揭示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注意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发挥课程教学网站的作用。在课程学习中,注重阅读教材、完成作业、课程实验及讨论问题等四个环节,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自动控制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打下必要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般过程与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在五个方面得到磨练与培养。 (1)实践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2)质量意识: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坚持质量至上的思想。 (3)协作意识: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很少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了,所以要能与同学协同工作、协调配合。 (4)创新意识:勇于不断追求和探索新意境、新见解。 (5)坚毅意志: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要敢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

高二物理欧姆表和多用电表同步测试题

2.8欧姆表多用电表同步练习 1. 欧姆表电阻调零后,用“×10”挡测量一个电阻的阻值,发现表针偏转角度极小,正确的判断和做法是…() A.这个电阻值很小 B.这个电阻值很大 C.为了把电阻测得更准一些,应换用“×1”挡,重新调零后再测量 D.为了把电阻测得更准一些,应换用“×100”挡,重新调零后再测量 2. 用多用电表测量直流电压U和测量电阻R时,若红表笔插入正(+)插空,则() A.前者(测电压U)电流从红表笔流入,后者(测电阻R)电流从红表笔流出 B.前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出,后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入 C.前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入,后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入 D.前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出,后者电流从红表笔流出 3. 如下图中,B为电源,R1、R2为电阻,K为电键。现用多用电表测量流过电阻R2的电流.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调至直流电流挡(内阻很小)以后,正确的接法是() A.保持K闭合,将红表笔接在a处,黑表笔接在b处 B.保持K闭合,将红表笔接在b处,黑表笔接在a处 C.将K断开,红表笔接在a处,黑表笔接在b处 D.将K断开,红表笔接在b处,黑表笔接在a处 4. 有一个多用电表,其欧姆挡的四个量程分别为“×1”、“×10”、“×100”、“×1 k”。某学生把选择开关旋到“×100”挡测量一未知电阻时,发现指针偏转角度很大,为了减少误差,他应该换用的欧姆挡和测量方法是……………………………………………()A.用“×1 k”挡,不必重新调整调零旋钮 B.用“×10”挡,不必重新调整调零旋钮 C.用“×1 k”挡,必须重新调整调零旋钮 D.用“×10”挡,必须重新调整调零旋钮 5. 如图所示的电路为欧姆表原理图,电池的电动势E=1.5 V,G为电流表,满偏电流为200μA。当调好零后,在两表笔间接一被测电阻R x时,电流表G的指针示数为50μA,那么R x的值是………………………()

自动控制原理题库(经典部分)解读

《自动控制原理》题库 一、解释下面基本概念 1、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有哪些? 2、什么是开环控制系统? 答:在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正向控制作用而没有反馈控制作用,即系统的输出量对控制量没有影响。 3、什么是自动控制? 答:自动控制就是采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自动地按照给定的规律运行,使被控对象的一个或数个物理量能够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按照给定的规律变化。 4、控制系统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5、什么是反馈控制原理? 6、什么是线性定常控制系统? 7、什么是线性时变控制系统? 8、什么是离散控制系统? 9、什么是闭环控制系统? 10、将组成系统的元件按职能分类,反馈控制系统由哪些基本元件组成? 11、组成控制系统的元件按职能分类有哪几种? 12、典型控制环节有哪几个? 13、典型控制信号有哪几种? 14、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通常是指? 15、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哪几项? 16、在典型信号作用下,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由哪两部分组成? 17、什么是控制系统时间响应的动态过程? 18、什么是控制系统时间响应的稳态过程? 19、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几个? 20、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是什么? 21、什么是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 23、什么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4、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 25、经典控制理论中,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

26、系统的物理构成不同,其传递函数可能相同吗?为什么? 27、控制系统的分析法有哪些? 28、系统信号流图是由哪二个元素构成? 29、系统结构图是由哪四个元素组成? 30、系统结构图基本连接方式有几种? 31、二个结构图串联连接,其总的传递函数等于? 32、二个结构图并联连接,其总的传递函数等于? 33、对一个稳定的控制系统,其动态过程特性曲线是什么形状? 34、二阶系统的阻尼比10<<ξ,其单位阶跃响应是什么状态? 35、二阶系统阻尼比ξ减小时,其阶跃响应的超调量是增大还是减小? 36、二阶系统的特征根是一对负实部的共轭复根时,二阶系统的动态响应波形是什么特点? 37、设系统有二个闭环极点,其实部分别为:δ=-2;δ=-30,问哪一个极点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影响大? 38、二阶系统开环增益K 增大,则系统的阻尼比ξ减小还是增大? 39、一阶系统可以跟踪单位阶跃信号,但存在稳态误差?不存在稳态误差。 40、一阶系统可以跟踪单位加速度信号。一阶系统只能跟踪单位阶跃信号(无稳态误差)可以跟踪单位斜坡 信号(有稳态误差) 41、控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零点对应系统微分方程的特征根。应是极点 42、改善二阶系统性能的控制方式有哪些? 43、什么是二阶系统?什么是Ⅱ型系统? 44、恒值控制系统 45、谐振频率 46、随动控制系统 47、稳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48、谐振峰值 49、采用比例-微分控制或测速反馈控制改善二阶系统性能,其实质是改变了二阶系统的什么参数?。 50、什么是控制系统的根轨迹? 51、什么是常规根轨迹?什么是参数根轨迹? 52、根轨迹图是开环系统的极点在s 平面上运动轨迹还是闭环系统的极点在s 平面上运动轨迹? 53、根轨迹的起点在什么地方?根轨迹的终点在什么地方? 54、常规根轨迹与零度根轨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5、试述采样定理。

基本概念与原理:溶液

基本概念与原理:溶液 主要考点: 1.常识: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① 一般固体物质.... 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 气体物质....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 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发、结晶 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 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 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 2.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 溶液的概念就是9个字: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 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 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 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说明在该温度下,不能够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比如说,在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晶体,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固体。 判断: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继续投入该物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物质的质量减少,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出现有固体时,则该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转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改变溶解度,实际一般就是指改变温度,但具体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与具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有 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增加溶解度 减少溶剂,增加溶质,减少溶解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多用电表 基础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多用电表 【学习目标】 1.了解欧姆表的内部结构和刻度特点。 2.了解多用电表的基本结构,学会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压、电流和电阻。 3.会用多用电表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 【要点梳理】 要点一、欧姆表 1.内部构造:欧姆表是由电流表改装而成的,它的内部主要由表头、电源和调零电阻组成. 2.基本原理 欧姆表是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制成的,它的原理如图所示,G 是电流表(表头),内阻为g R ,满偏电流g I ,电池的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电阻R 是可变电阻,也叫调零电阻. (1)当红、黑表笔相接时(如图甲所示),相当于被测电阻0x R =,调节R 的阻值,使g g E I r R R =++,则表头的指针指到满刻度,所以刻度盘上指针指在满偏处定为刻度的零点,g r R R ++()是欧姆表的内阻. (2)当红、黑表笔不接触时(如图乙所示),相当于被测电阻x R =∞,电流表中没有电流,表头的指针不偏转,此时指针所指的位置是刻度的“∞”点. (3)当红、黑表笔间接入被测电阻x R 时(如图丙所示),通过表头的电流

g x E I r R R R =+++.改变x R ,电流I 随着改变,每个x R 值都对应一个电流表,在刻度盘上直接标出与I 值对应的x R ,就可以从刻度上直接读出被测电阻的阻值. (4)当g R R R r =++时,12 g I I =,指针半偏,令欧姆表内阻g R R R r =++内,则当指针半偏时,表盘的中值电阻g R R R R r ==++中内. 要点诠释: (1)当欧姆表未接入电阻,处于断路状态,即x R →∞时,电路中没有电流,指针不偏转,故刻度盘最左端为∞处.故当电路接入电阻后如果偏角很小。表明被测电阻阻值较大. (2)当欧姆表表笔直接相连,即0x R =时,表路中电流最大.指针偏满,故电阻零刻度在最右端满偏电流处. (3)x R 与I 是非线性关系,故电阻挡表盘刻度不均匀.从表盘上看,“左密右疏”,电阻零刻度是电流最大刻度,电阻“∞”刻度是电流零刻度. 要点二、多用电表 1.功能: 多用电表又叫“万用表”,是一种集测量交流与直流电压、电流和电阻等功能于一体的测量仪器,它们共用一个表头.由于它具有用途多、量程广、使用方便等优点,在科学实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2.外部结构: 如图所示是一种多用电表外形图,表的上上半部分为表盘,下半部分是选择开关,周围标有测量功能的区域及量程.将选择开关旋转到电流挡,多用电表内的电流表电路就被接通,选择开关旋转到电压挡或电阻挡,表内的电压表电路或欧姆表电路就被接通.在不使用时,应把选择开关旋到OFF 挡,或交流电压最高挡.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总结

68.二阶系统中,闭环零点的出现,加快了系统响应速度,克服了阻尼过大,响应速度慢的缺点。实现快速性和平稳性均提高。 69.二阶系统中,引入比例微分控制,不影响系统误差,自然频率不变。 70.在二阶系统中引入微分反馈,速度反馈使增大,振荡和超调减小,改善了系统平稳性。 71.在二阶系统中引入微分反馈,速度负反馈控制的闭环传递函数无零点,其输出平稳性优于比例——微分控制。但是,系统快速性会降低。 72.在二阶系统中引入微分反馈,系统跟踪斜坡输入时稳态误差会加大,因此应适当提高系统的开环增益. 73.高阶系统瞬态响应各分量的衰减快慢由指数衰减系数pj和ζkωnk决定。如果某极点远离虚轴,那么其相应的瞬态分量持续时间较短。对系统暂态性能的影响就小。 74.当某极点pj靠某零点zi很近,相应瞬态分量的系数就越小,极端情况下,当pj和zi重合时,该零极点为偶极子,对系统的瞬态响应没有影响。 75.在系统中,某极点距虚轴的距离小于其他所有极点距虚轴的距离的1/5,在其附近没有零点存在,则该极点为主导极点。系统的瞬态响应取决于主导极点。若主导极点为一个负实数,高阶系统近似为一阶系统;若主导极点为一对共轭复数,高阶系统近似为二阶系统。 76.必要条件:控制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系数ai(i=0,1,2,…,n)均大于零,小于零或者等于零(缺项)系 统必不稳定。 77.充分条件:劳斯表中第一列的元素均大于零时,系统稳定;反之,如果第一列出现小于零的元素时,系 统就不稳定。第一列元素符号的改变次数,代表特征方程的正实部根的个数。第一列出现0元素,系统临 界稳定。 78.系统的相频特性是指输入、输出正弦相位差与频率的关系,幅频特性是指输入、输出正弦幅值比与频率的关系。 79.系统的稳态输出正弦的复数形式与输入正弦函数的复数形式之比是-个复数,复数的幅值就是幅频特性,复数的幅角就是相频特性。 80.由奈氏判据可知,当ω从-∞变化到+∞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G(jω)H(jω)按逆时针方向包围(-1, j0)点P周,P为位于s平面右半部的开环极点数目。 81.由奈氏判据可知,闭环系统稳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G(jω)H(jω)不包围(-1,j0)点。 82.闭环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当ω由0变到∞时,在开环对数幅频特性L(ω)≥0的频段内,相频特性φ(ω)穿越-180°线的次数(正穿越与负穿越次数之差)为P/2。P为s平面右半部开环极点数目。 83.系统校正的实质是,利用校正装置所引入的附加的零、极点,来改变整个系统零、极点的配置,改变根轨迹或频率特性的形状从而影响系统的稳、暂态性能。 84.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决定系统的稳态精度,中频段决定系统的暂态性能,高频段则决定系统的频宽和抗扰能力等。 85.比例元件在信号变换中起着改变增益而不影响相位的作用。 86.在串联校正中,比例校正元件只影响系统的开环增益,从而影响系统的稳态误差。显然,增大开环增益,系统将提高稳态精度,同时,剪切频率增大,系统的快速性提高。但是它又往往使系统的相角裕量减小, 所以系统的平稳性变差。 87.微分元件在信号变换中起着对信号取导数即起到加速的作用,同时使相位发生超前。但由于它对恒定信号起着阻断作用,故在串联校正中不能单独使用, 88.比例微分校正可全面改善系统稳态及暂态性能,但是对系统抗高频干扰的能力影响较大,只能用于原系统抗高频干扰的能力非常强的系统。 89.积分元件在信号变换中起着对信号进行积分即积累的作用,同时使相位发生滞后,积分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无差度,即提高系统的稳态性能。但积分控制相当于系统增加一个开环原点极点,这将不利于系统的 稳定性。

机械原理基本杆组分析法

机械原理 机构运动分析基本杆组法 上 机 指 导 书

Ⅱ级机构的杆组分析法通用子程序设计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解析法中有矢量方程解析、复数矢量、杆组分析、矩阵运算等方法。本文采用杆组分析的方法,设计通用的Ⅱ级杆组子程序,可对一般的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1. 单杆运动分析子程序 单杆的运动分析,通常是已知构件三角形△P 1P 2P 3的边长l 、r 夹角α以及构件上某基 点P 1的运动参数x 1,y 1,x ’ 1,y ’ 1,x ’’1,y ’’1和构件绕基点转动的运动参数θ,θ’ ,θ ’’,要求确定构件上点P 2和P 3的运动参数。 显然,由图1可得下列关系式: x 2=x 1+lcos θ, y 2=y 1+lsin θ x ’ 2=x ’ 1-lsin θθ’ , y ’ 2=y ’ 1+lcos θθ’ x ’’2=x ’’1-lsin θθ’’-lcos θθ’ 2, y ’’2=y ’’1 +lcos θθ’’-lsin θθ’ 2 x 3=x 1+rcos(θ+α), y 3=y 1+rsin(θ+α) x ’ 3=x ’ 1-(y 3-y 1)θ’ , y ’ 3=y ’ 1+(x 3-x 1)θ’ x ’’3=x ’’1-(y 3-y 1)θ’’-(x 3-x 1)θ’ 2, y ’’3=y ’’1+(x 3-x 1)θ’’-(y 3-y 1 )θ’ 2 由以上各式可设计出单杆运动分析子程序(见程序单)。 图1 2. RRR 杆组运动分析子程序 图2所示RRR Ⅱ级杆组中,杆长l 1,l 2及两外接转动副中心P 1,P 2的坐标、速度、加 速度分量为x 1,x ’ 1,x ’’1,y 1,y ’ 1,y ’’1,x 2,x ’ 2,x ’’2,y 2,y ’ 2,y ’’2,要求确定两杆的角度、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θ1,θ’ 1,θ’’1,θ2,θ’2,θ’’ 2。 1) 位置分析 将已知P 1P 2两点的坐标差表示为: u=x 2-x 1,v=y 2-y 1 (1) 杆l 1及l 2投影方程式为: l 1cos θ1-l 2cos θ2=u l 1sin θ1-l 2sin θ2=v (2) 消去θ1得:vsin θ2+ucos θ2+c=0 (3) 其中:c=(u 2+v 2+l 22-l 12 )/2l 2 解式(3)可得: tan(θ2/2)=(v ±222c u v -+)/(u-c) (4) 式中+号和-号分别对应图2中m=+1和m=-1两位置。 图2

高中物理第二章多用电表的使用

第二章直流电路 学生实验四: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学习目标】 1.了解欧姆表和多用电表的结构和原理 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流、电压、电阻,判断二极管的正负 3.激情投入,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友好合作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流、电压、电阻 难点: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的步骤和方法 课前预习案 1、多用电表的原理:(1)表盘:多用电表可以用来测量、、等,并且每一种测量都有几个量 程。外形如图。上半部为表头,表盘上有电流、电压、电阻等多种量程的刻度;下半部为 ,它的四周刻有各种测量项目和量程。另外,还有欧姆调零旋钮,指针定位螺丝和测试笔的插孔。 (2)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晶体二极管是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它有两个极,一个叫正极,一个叫负极,它的符 号如图甲所示。 晶体二极管具有 性(符号上的箭头表示允许电流通过的方向)。当给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时,它的电阻很小,电路导通,如图乙所示;当给二极管 加反向电压时,它的电阻很大,电路截止,如图丙所 示。 2、欧姆表的原理:依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制成,是由电流表改装而成的。 (2)内部构造:由 、和三部分组成。3、测量原理: 如图所示,当红、黑表笔接入被测电阻 Rx 时,通过表头的电流I=E/(r+Rg+R+Rx)。改变Rx ,电流I 随着改变,每个Rx 值都对应一个电流值,在刻度盘上直接标出与I 值对应的Rx 值,就可以从刻度盘上直接读出被测电阻的阻值。 当不接电阻直接将两表笔连接在一起时,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达到满偏, 此时有若外加电阻Rx=R+Rg+r 时,电流为此时电流表指针在刻度盘的中央,该电阻值叫 电阻。4、实验步骤: (1)观察多用电表的外形,认识选择开关的测量项目及量程。 (2)检查多用电表的指针是否停在表盘刻度左端的零位置。若不 指零,则可用小螺丝刀进行 调零。 (3)将红、黑表笔分别插入“ +”“-”插孔。 (4)如图甲所示连好电路, 将多用电表选择开关置于直流电压挡,测小灯泡的。 (5)如图乙所示连好电路, 将选择开关 g g E I ,r R R g x g E 1I I R R R r 2,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总结 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 2.一个控制系统至少包括控制装置和控制对象 3.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被控量和给定值的偏差进行调节的控制系统 4.根据自动控制系统是否形成闭合回路来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 根据信号的结构特点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根据给定值信号的特点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根据控制系统元件的特性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 根据控制信号的形式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连续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 5.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特征方程 6.系统的传递函数完全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 7.对复杂系统的方框图,要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采用梅森公式 8.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可以应用叠加原理,而非线性控制系统则不能 9.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的比。 10.信号流图中,节点可以把所有输入支路的信号叠加,并把叠加后的信号传送到所有的输出支路。 11.从控制系统稳定性要求来看,系统一般是具有负反馈形式。 12.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是环节。 13.系统方框图的简化应遵守信号等效的原则。 14.在时域分析中,人们常说的过渡过程时间是指调整时间 15.衡量一个控制系统准确性/精度的重要指标通常是指稳态误差 16.对于二阶系统来说,系统特征方程的系数都是正数是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17.若单位反馈系统在阶跃函数作用下,其稳态误差ess为常数,则此系统为0型系统 18.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无超调 19.一阶系统 G(s)= K/(Ts+1)的T越大,则系统的输出响应达到稳态值的时间越长。 20.控制系统的上升时间tr、调整时间tS等反映出系统的快速性。 21.二阶系统当0<ζ<1时,如果ζ增加,则输出响应的最大超调量将减小。 22.对于欠阻尼的二阶系统,当阻尼比ξ保持不变时,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ωn越大,系统的超调量σp不变 23.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II型系统的稳态误差 ess=0 24.衡量控制系统动态响应的时域性能指标包括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 25.分析稳态误差时,将系统分为0型系统、I型系统、II型系统…,这是按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积分环节数来分类的。 26.二阶系统的阻尼系数ξ=时,为最佳阻尼系数。这时系统的平稳性与快速性都较理想。 27.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的性能。 28.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29.如果系统中加入一个微分负反馈,将使系统的超调量减小。 30.确定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可用劳斯判据判断。 31.主导极点的特点是距离虚轴很近。 32.根轨迹上的点应满足的幅角条件为∠G(s)H(s)等于±(2l+1)π (l=0,1,2,…) 33.如果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离虚轴越远越好。 34.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特征方程的阶数/开环极点数,起始于开环传递函数的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传递函数的开环零点。 35. 根轨迹与虚轴相交时,在该交点处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系统阻尼为0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蒸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称为蒸馏。这种分离操作是通过液相和气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来实现的。 对于均相物系,必须造成一个两相物系才能将均相混合物分离。蒸馏操作采用改变状态参数的办法(如加热和冷却)使混合物系内部产生出第二个物相(气相);吸收操作中则采用从外界引入另一相物质(吸收剂)的办法形成两相系统。 一、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 1.拉乌尔定律 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 p A=p A0x A p B=p B0x B=p B0(1—x A)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 A=Py A而P=p A+p B 则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x A=(P—p B0)/(p A0—p B0)———泡点方程 y A=p A0x A/P———露点方程 对于任一理想溶液,利用一定温度下纯组分饱和蒸汽压数据可求得平衡的气液相组成; 反之,已知一相组成,可求得与之平衡的另一相组成和温度(试差法)。 2.用相对挥发度表示气液平衡关系 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v可用它在蒸汽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来表示,即v A=p A/x A v B=p B/x B 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为相对挥发度。其表达式有:α=v A/v B=(p A/x A)/(p B/x B)=y A x B/y B x A 对于理想溶液:α=p A0/p B0 气液平衡方程:y=αx/[1+(α—1)x] Α值的大小可用来判断蒸馏分离的难易程度。α愈大,挥发度差异愈大,分离愈易;α=1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 3.气液平衡相图 (1)温度—组成(t-x-y)图 该图由饱和蒸汽线(露点线)、饱和液体线(泡点线)组成,饱和液体线以下区域为液相区,饱和蒸汽线上方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两曲线之间区域为气液共存区。 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相同,但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若气液两相组成相同,则气相露点温度大于液相泡点温度。 (2)x-y图 x-y图表示液相组成x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y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平衡线位于对角线的上方。平衡线偏离对角线愈远,表示该溶液愈易分离。总压对平衡曲线影响不大。 二、精馏原理 精馏过程是利用多次部分汽化和多次部分冷凝的原理进行的,精馏操作的依据是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产生上升蒸汽。精馏塔中各级易挥发组分浓度由上至下逐级降低;精馏塔的塔顶温度总是低于塔底温度,原因之一是:塔顶易挥发组分浓度高于塔底,相应沸点较低;原因之二是:存在压降使塔底压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原理考试大纲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原 理考试大纲

机械原理考试大纲 1、绪论 ⑴内容 ①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 ②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及在教学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③机械原理学科的的发展趋势 ⑵基本要求 ①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②明确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③对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⑶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零件、构件、机器、机构、机械等名词和概念要弄得很清楚,对机器与机构的特征和区别要清楚。比如:零件与构件的不同之处在于零件是机器有制造单元而构件是机器的运动单元,这些都应熟练掌握。 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⑴内容 ①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②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 ③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⑵基本要求 ①能计算平面运动链的自由度并判断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②能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③能进行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⑶重点、难点 何谓约束?约束数与自由度数的关系如何?平面低副(转动副和移动副)和高副各具有几个约束,其自由度为多少? 平面机构自由度F=。要注意式中n为活动构件数而不是所有构件数,为平面低副数,为平面高副数。为使F计算正确,必须正确判断n、、的数目,因此要注意该机构中有无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等。对于复合铰链,只要注意到,

计算运动副数目时不弄错就行了;局部自由度常出现在有滚子的部分;而虚约束的出现较难掌握,应认真领会课堂讲解中所列可能出现虚约束的几种情况。 能正确分析机构的组成原理,平面连杆机构的高副低代,杆组级别判断。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⑴内容 ①研究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②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 ③用解析法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⑵基本要求 ①能用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②能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⑶重点、难点 相对运动图解法(又称向量多边形法)为本章的重点内容。所讨论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在同一构件上两点间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一类是组成移动副两构件的重合点间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这两类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矢量方程式,作速度多边形和加速度多边形来解题。要注意一个矢量方程只能解两个未知数,若超过两个则要通过与其它点之间新的矢量方程式来联立求解。在解题时要充分利用速度、加速度影像原理,以期达到简捷、准确的目的。 关于后一类问题,是否存在哥氏加速度是其中的关键,判断方法如下: 1)两构件组成移动副,但只有相对移动,而无共同转动时,重合点间加速度关系中无哥氏加速度。 2)若两构件组成移动副,即有相对移动又有共同转动时,重合点间加速度关系中必存在哥氏加速度。 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和机器的机械效率 ⑴内容 ①研究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③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完整word版)自动控制原理概念最全整理

1.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 变换值比,定义为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传递函数表达了系统内在特性,只与系统的结构、参数有关,而与输入量或输入函数的形式无关。 2.一个一般控制系统由若干个典型环节构成,常用的典型环节有比例环节、惯 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和延迟环节等。 3.构成方框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即信号线、比较点、方框和引出点。 4.环节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等于各个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环节并联后总的传 递函数是所有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5.在使用梅森增益公式时,注意增益公式只能用在输入节点和输出节点之间。 6.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和调整时间ts反应系统的快速性;而最大超调量 Mp和振荡次数则反应系统的平稳性。 7.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能,使系统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控制理论用于 判别一个线性定常系统是否稳定提供了多种稳定判据有:代数判据(Routh 与Hurwitz判据)和Nyquist稳定判据。 8.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特征根的实部均小于零,或系统的特征根均 在跟平面的左半平面。 9.稳态误差与系统输入信号r(t)的形式有关,与系统的结构及参数有关。 10.系统只有在稳定的条件下计算稳态误差才有意义,所以应先判别系统的稳定 性。 11.Kp的大小反映了系统在阶跃输入下消除误差的能力,Kp越大,稳态误差越 小; Kv的大小反映了系统跟踪斜坡输入信号的能力,Kv越大,系统稳态误差越小; Ka的大小反映了系统跟踪加速度输入信号的能力,Ka越大,系统跟踪精度越高 12.扰动信号作用下产生的稳态误差essn除了与扰动信号的形式有关外,还与扰 动作用点之前(扰动点与误差点之间)的传递函数的结构及参数有关,但与扰动作用点之后的传递函数无关。 13.超调量仅与阻尼比ξ有关,ξ越大,Mp则越小,相应的平稳性越好。反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