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中概股发展报告

2020年全球中概股发展报告
2020年全球中概股发展报告

清科观察:追溯30载海外上市路,中概股将何去何从?

《2020年全球中概股发展报告》重磅发布

文:清科研究中心孙玲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企业上市需求增大。但A股市场较高的上市门槛、股票发行审核较长的周期、复杂的再融资程序等因素,一批中企,尤其是未盈利中小科技型企业选择赴境外上市,截至目前累计海外上市中企数量突破千家。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加速,互联网三巨头引领港股第二上市热,A股注册制逐步推广试点,A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更加完善,美股、港股、A股间的IPO规则的差距缩小,A股更高的市值和市盈率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更具吸引力,境内上市迎爆发增长。

中概股境外上市历经三十载,港、美交易所是中概股主战场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目前,市场一般把中企境外上市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大型国企境外上市、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民营企业境外上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开始蓬勃发展,众多急速扩张的互联网公司对于发展资金有着迫切的需求。2009年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渐好转,各国经济逐渐复苏,许多国内企业重启境外上市计划,2010年境外上市企业数量达到了历史峰值,掀起首次境外上市浪潮。境外上市公司的行业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已基本涵盖了金融、制造业、服务、工业、建筑、科技业和教育等行业。2012年底,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申报文案及审核程序的监管指引》,废除了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诸多条件,简化了审核程序,鼓励了大量中小企业赴境外上市。同时,在国内A股关闸的情况下,2012-2014年中企赴美股、港股上市数量显著增长。2016年后,A股市场IPO审核速度大幅增长,与此同时,中企境外上市数量反向下滑。至2018年,证监会IPO审核明显趋严,境内全年企业上市数量同比下降72.0%,远低于近年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中企赴境外上市再次迎来小高峰,数量创历史新高。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3月底共有超千家存量中概股于美股及港股市场交易,是同期A股上市数量的31.75%。近年来,A股市场加快与欧美城市市场实现交易联通,2018年12月启动沪伦通计划,此前已有数家企业于伦交所创业板上市,截至2020年6月底,共有两家企业通过发行GDR方式登录伦交所主板沪伦通板块,分别为华泰证券和中国太保。

图1 截至2020Q1中企境内外上市情况统计

新兴产业偏爱美股市场,港股金融、地产行业表现强劲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中企赴美上市数量达到229家1。根据GICS行业类别,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可选消费、金融等领域。信息技术领域企业赴美上市始于2000年,以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第一轮中国互联网企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2014年,阿里巴巴、微博、陌陌等国内一批知名互联网企业陆续选择赴美上市,企业自身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为主要原因,为维护企业核心团队的控股权不被财务投资者稀释,大多互联网企业均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帮助企业管理团队掌握控股权。传统可选消费行业依托互联网升级改造,创新服务模式,诞生了一大批新型服务公司,紧跟信息技术领域企业步伐,奔赴海外。其中,教育服务类企业占比最大,K12、早教、留学及培训等各路开花,如新东方、好未来、尚德机构、流利说、跟谁学等;其次为零售、旅游等服务类企业,如京东、小牛电动、寺库、携程、华住也纷纷入驻。赴美上市的金融领域中概股企业大多为从事现金贷、网络小贷、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中企,如和信贷、乐信等。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中企而言,受到国内政策环境等条件制约,同时为增强品牌效应,拓宽融资渠道,赴美上市成为首选。

图2 截至2020Q1美股上市中概股所属GICS行业类别

1统计上市企业范围仅包含现存的上市企业,已退市企业不计算在内。

港股方面,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中企赴香港上市数量达到980家。就历史来看,同赴美上市周期特点相似,受国内严峻的IPO市场环境影响,中国企业香港上市数量在2010年达到首次高峰;2018年《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落地,“同股不同权”结构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受益,如小米集团、平安好医生、华康生物等同年港股上市。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香港中概股主要分布在传统产业领域,如可选消费行业中,以传统领域中的汽车制造企业、服饰家居等为主。金融、房地产行业虽然企业数量百家左右,但与第一梯队行业企业相比,其行业垂直度更高,企业盈利能力普遍更强,市值更高,在港股市场的影响力更大。

图3 截至2020Q1港股上市中概股所属GICS行业类别

以2020年3月31日的市值相对上市首日市值的涨幅来看2,美股市场中,能源领域的中企市值增幅最高,主要原因是“三桶油”等上市时间较早的大盘国企的强劲带动作用。其次为医疗保健行业,市值平均涨幅高达276.2%,反映出市场对于生物医疗、医疗大健康等热门概念的持续看好;而信息技术、可选消费行业由于上市前估值普遍偏高,部分市场热度已提前兑现,故而上市后市值涨幅相对医疗保健较为缓和,通讯服务行业较高的市值涨幅主要依仗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国内通讯巨头。此外,一些传统行业的美国中概股企业市值表现堪忧,房地产、原材料市值跌幅较大,分别达到50.8%和92.8%。反观港股市场,市值涨幅较高的行业相对偏向一些传统产业领域,港股投资者对于国内很多新模式的新兴产业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故而新兴产业的估值在港股市场并不占优势。

做空机构连番狙击,美股中概股经历两次退市潮

中企境外上市热,在吸引大量投资者重注资本、快速发展的同时,因财务准则不同、商业模式存在争议,且部分企业存在估值虚高、财务数据造假等问题,中概股在国际市场上屡遭质疑,十年间的两次境外上市浪潮都伴随着出现了中概股“做空”危机,最终在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股价触及退市标准而被动退市和考虑境外估值低于预期、国内利好政策影响而主动退市的综合作用下,境外中概股同样经历了两轮退市潮。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美股中概股退市数量总计120家。

2行业市值涨幅=(2020年3月31日各行业企业市值总和)/(各行业企业上市首日市值总和)。

2010年共计约50家中概股登陆美股市场,迎来了中概股历史上的上市潮,同时也吸引了做空机构的关注。其中,浑水2010年先后做空东方纸业、绿诺国际,使得后者被逼退市,开启了中概股首轮“做空潮”。随后,2011年中概股境外上市数量几近腰斩并连年下跌,而融资额亦大幅缩水,至2012年境外融资额已不足2010年融资额的三成。据不完全统计,此番做空势力洗礼下,最终约有超过40家中企以停牌、退市告终,引发了自2013年始持续数年的退市潮,中概股集体陷入信任危机。2015至2016年期间达到了中概股私有化退市高峰。

十年后,中国企业赴境外上市再次迎来小高峰,2018、2019年均有超100家企业赴境外上市,其中美股上市分别为38家、32家。而近年来赴美上市的企业中,又以互联网、新经济企业为主,这里面更是不乏连年亏损的“烧钱”模式企业,无疑成为了做空机构新一轮的“狙击靶”。清科研究中心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18年以来市场活跃的做空机构接连针对中概股发布做空报告,浑水、J Capital Research、GMT Research、Citron等机构合计做空企业超过40家,其中2020年开年以来被做空的就有10余家。瑞幸咖啡、好未来自曝财务造假无疑给当前的中概股市场来了一记“当头棒喝”,并可能引发更多连锁反应。在当下境内资本市场更加多元化、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更加动荡的大环境下,网易、京东等中概股巨头已通过第二上市登陆港股市场,以应对境外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变化,中概股回归的号角再次吹响。

图4 做空机构常见质疑及案例

资本市场呈现愈加开放之势,中概股三大回归路径打通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地资本市场均呈现更加开放之势,这其中就包含境内和香港资本市场。自2016年前后中概股首轮“回归”潮至今,中概股“回归”路径逐渐清晰,主要有三类:拆除红筹架构重新整理后A股上市,保留红筹架构境内二次上市,以及美股中概股赴港第二上市。

拆除红筹架构重新整理后A股上市

2016年前后的中概股回归潮中,最为常见的回国上市方式为私有化,即通过回购外部股东持有股份实现私有化,停止在境外交易所的公开发行,并拆除可能存在的VIE架构,然后回到国内通过常规IPO发行审查或借壳的方式实现上市流通,即“私有化退市——解除红筹结构——A股重启上市”三部曲。与此同时,随同中概股拆红筹架构谋求境内上市的,不乏未上市的红筹企业,如百姓网、暴风集团。近些年,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A股较高的市盈率对中概股更具吸引力,部分中概股沿用私有化回A的路径,如医疗器械类老牌企业迈瑞医疗纽约主板退市后,转战创业板上市等。

图5 暴风影音拆除VIE过程

来源:暴风集团招股说明书,清科研究中心整理2020.06

保留红筹架构境内上市

2018年3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试点意见》),试点对象包含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红筹企业、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创新企业(包括红筹企业和境内注册企业),主要从指导思想、试点原则、试点企业、试点方式、发行条件、制度安排以及监管层面对CDR的发行作出纲领性指导。2020年4月30日,证监会进一步落实《试点意见》,为有意愿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的创新试点红筹企业提供路径,促进创新创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以下简称《试点公告》),放宽境外上市红筹企业的市值要求,明确了VIE架构红筹企业发行上市的审核主体,针对尚未境外上市红筹企业申请在境内上市的,要求申报前就存量股份减持等涉及用汇的事项形成方案,为存量老股减持预留了空间。

以2020年3月31日市值计,已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中,共有9家企业市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可以红筹架构企业形式直接在A股上市;此外有近30家美股中概股、30家港股中概股市值达到200亿人民币,若能同时满足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出于相对优势地位,按照《试点公告》,也同样能够达到A股上市要求。

表1 截至2020年6月30日市值2000亿以上的已上市红筹企业列表

企业简称所属清科

行业

首发上市日交易所名称

总市值(人民币亿元)

2020年6月30日

阿里巴巴互联网2014-09-19 纽约证券交易所40,966.47

拼多多互联网2018-07-26纳斯达克交易所7,278.03

京东互联网2014-05-22 纳斯达克交易所6,583.17

网易互联网2000-06-30 纳斯达克交易所4,201.14

百度互联网2005-08-05 纳斯达克交易所2,925.39

好未来教育与培训2010-10-20 纽约证券交易所2,906.16

中通快递物流2016-10-27 纽约证券交易所2,037.25

腾讯控股互联网2004-06-16 香港交易所43,511.25

美团点评-W 互联网2018-09-20 香港交易所9,191.31

小米集团-W IT 2018-07-09 香港交易所2,823.70

中国海外发展房地产1992-08-20 香港交易所2,346.75

来源:choice,清科研究中心整理2020.06

美股中概股赴港第二上市

2018年港交所发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以下简称《上市新政》),针对同股不同权的企业开放了上市通道,同时明确支持美股中概股在港股第二上市。以2020年6月30日美股市值替代港股上市的预期市值,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的收益以2019年度营业收入计,截至2020年上半年,符合港股第二上市条件的美股中概股共有28家,截止报告发布,已有三家完成港股首发上市。

表2 截至2020年6月30日符合港股第二上市的美股中概股

企业简称所属清科行业美股上市日港股上市日

总市值

(亿港元)

2020年6月

30日

营业收入

(亿港元)

2019年年报

合并报表

阿里巴巴互联网2014-09-19 2019-11-26 44848.56 5578.54 京东互联网2014-05-22 2019-06-18 7207.01 6440.07 网易互联网2000-06-30 2019-06-11 4599.25 661.34 百度互联网2005-08-05 / 3202.61 1199.10 好未来教育与培训2010-10-20 / 3181.56 255.21 中通快递物流2016-10-27 / 2230.31 246.82 新东方教育与培训2006-09-07 / 1599.07 ——

携程互联网2003-12-09 / 1191.42 398.16 百济神州生物技术/医疗健康2016-02-03 / 1140.28 33.35 唯品会互联网2012-03-23 / 1037.61 1038.14 万国数据IT 2016-11-02 / 938.77 46.02 华住连锁与零售2010-03-26 / 806.34 125.16 汽车之家互联网2013-12-11 / 695.90 94.00 58同城互联网2013-10-31 / 626.52 173.89 微博互联网2014-04-17 / 589.34 137.60 欢聚时代互联网2012-11-21 / 540.24 285.52 再鼎医药生物技术/医疗健康2017-09-20 / 475.34 1.01 百世物流2017-09-20 / 129.57 392.68 陌陌电信及增值业务2014-12-11 / 282.75 189.95 新浪互联网2000-04-13 / 181.97 168.45 乐信金融2017-12-21 / 149.14 118.37 搜狗互联网2017-11-09 / 124.15 91.29 宝尊电商IT 2015-05-21 / 187.82 81.25 前程无忧互联网2004-09-29 / 372.25 44.65 世纪互联IT 2011-04-21 / 208.89 42.30 泛华金控金融2007-10-31 / 104.98 41.37 泰邦生物生物技术/医疗健康2009-12-02 / 304.74 39.23 诺亚财富金融2010-11-10 / 121.67 37.86

来源:choice,清科研究中心整理2020.06

全球局势动荡叠加境内利好政策,中概股回归提速

自2010年中概股做空潮后,关于跨境审计合作问题便已纳入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19年,中国证监会已与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期货监管机构建立了跨境监管与执法合作机制,在跨境合作问题上,我国监管部门一直在持续有力的推进,力求共同打击跨境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各国投资者合法利益。2013年,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与PCAOB签订执法合作协议,正式开展审计执法合作,但跨国审计监管的纠纷远不能止步于此,主权和保密问题在实践中仍然是难以协调的矛盾。

随着疫情引起的经济影响和动荡,保护投资者的需求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在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政治经济局势如此紧张的当下,金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影响。5月21日,美国纳斯达克证实,关于修订上市规则的提议已经提交SEC,目前处于等待批准状态。修订规则包含三个方面:公司的审计质量、审计机构资格,特定区域公司,特定公司管理层。其中要求,来自限制性市场的拟上市公司最低募资额为2500万美元,或者是最低募资额达到发行完毕后公司上市市值的四分之一。根据choice和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披露首发募资额的179支美股上市中概股中,仅139家达到新的上市要求,换言

之,上市新规则下超2成的企业不达门槛标准。

反观国内,资本市场改革提速。首先,境内市场上市条件放宽,放宽境外上市红筹企业于境内二次上市的市值要求,兼顾考虑企业的先进技术、科创能力和竞争优势;科创板上市弱化盈利要求。其次,境内资本市场更加开放,营商环境更优化,投资者主体更多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外资关注的市场准入、促进保护等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外商准入负面清单发布,外商准入放宽,外企来华投资热情高涨。依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上升至31名,较去年上升15名,较前年上升47名。再次,随着注册制在科创板的试点与推行,以及《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即将落地,注册制将在A股全面铺开,上市周期明显缩短的同时可控性也随之提高。

A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更加完善,美股、港股、A股间的IPO规则的差距缩小,而A股有更高的市值和市盈率,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将更具吸引力,境内上市或迎爆发增长。同时,随着港交所持续推进上市制度改革,叠加中资企业赴美上市受到越来越严格的审核以及H 股“全流通”全面落地推开等因素,将有更多中概股回归港股市场,以及更多中企赴港上市。未来多地上市将会成为中概股全面协同发展的一大趋势,境内也必将秉承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完善中概股相关政策,中概股回归的路径也将更加通畅,国内市场的核心资产池迎来扩容,行业结构将更加完善。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生产布局的制度性障碍 ?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为了不断维持并加强自身的竟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这种布局突破了以往从企业整体层面出发的限,转而以价值链环节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节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及与其相匹配的要素需求,从而把不同的价值活动配置到全球适应该环节的最优区位,达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竞争优势的目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在全球经济中的布局。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被分成三种类型的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 ?技术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技术环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试验设施、雄的资金实力等不易获取的要素,并且需要承担研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电脑行业为例,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垄断,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环节,从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极大的附加价值。 ?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中游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环节。 ?在科技、教育和金融发达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生产规模化,因此,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中国大多企业处在这一环节。 ?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谁最先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信息,提供优势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份额,获取最终产品增值。 ?要保持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59272198.html,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作者:张奎亮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8期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指标来衡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找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问题,对中国如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一些合理的政 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中国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时间还很短,起点也低,加之中国有庞大的低劳动力的客观条件这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但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土 地、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中国在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 1.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生产企业将原先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重新设计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领域,将焦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在企业内部保留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和少数几个关键环节,将其他环节外包,尽可能的借助外部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当然这些合作伙伴具有本企业不具有的能力。这种企业内联系和企业间市场交易而形成的链条就是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价值链条,这种链条具有网状特点,因而是水平的组织机构,跨国公司不能够从母公司自上而下的进行控制。根据有关的跨国公司组织机构理论,只要价值链仍以跨国公司总部进行驱动,其必然会采取金字塔型的控制结构,不过这种金字塔型正向网络化和水平化发展。 2.全球价值链的衡量 管理学根据生产过程中产品增值幅度,习惯将产品分为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附 加值是指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心得体会: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美贸易摩擦(最新)

心得体会: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美贸易摩擦(最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产品的生产链不断被细分,构成了运转高效的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贸易形态下,出口品价值不再由单一国家独立完成,而是由不同生产模块上的国家组成,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各种原材料类中间投入品、零部件类中间产品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流动,进而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加。 今年以来,美国采取单边主义措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导致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大国之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增加将直接影响全球投资和生产率,扰乱多边贸易格局,进而导致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发生混乱或断裂。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阐述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以全局综合的视角看待贸易差额 近年来,中美在国际分工中各自的产业优势逐步凸显,在全球价值链上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商品贸易顺差国,美国是中

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中国对美国出口广泛覆盖基础制造业的各项产品(电子产品、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家具纺织品等),而美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有出口优势(飞机、汽车、芯片等)。就全球价值链分工而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总体处于中低端位置,而美国依托在高科技领域和市场营销服务方面的先发优势,占据了价值链的中高端位置。中国海关公布的2017年中美贸易数据显示,全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为5837亿美元,美国对华货物出口15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5%。2017年,美国出口中57%的大豆、25%的波音飞机都销往中国。此外,中美服务贸易额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美国是中国第二大服务贸易伙伴,对华服务出口额从2007年的131.4亿美元增至2017年576.3亿美元,增幅高达3.4倍。 不可否认,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一直是中美贸易无法避开的问题。客观认识和评价中美双边贸易是否平衡,不能只看货物贸易差额。一国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利益大小,并不主要取决于贸易盈余多少,而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中所获得的贸易增加值,一国获得的利益也不在于从其他国家赚到多少盈余,而是要看为本国创造了多少价值。以苹果手机价值链为例,中国从中赚得有限的加工费,而美国通过提供核心原器件则可以获取较多利润。可以看到,美国获得的利益远大于中国,利益顺差在美方,贸易顺差在中方。此外,2017年中美商品贸易顺差的57%来自外资企业,59%来自

《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解读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 进行解读 2011年起,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课题组,开展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相关议题的系统研究。课题组对2010-2012年我国与六大贸易伙伴的贸易增加值、就业拉动等情况进行了核算,完成了《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以下简称《核算报告》)。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核算报告》进行了解读。 一、与传统贸易统计相比,贸易增加值核算的意义是什么? 答: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能客观反映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和各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2012年我国出口总值为22391.5亿美元,约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2%。若以增加值核算,2012年我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为14335.8亿美元,仅占当年GDP的17.4%左右。 据核算,在双边贸易中,我国对美国、韩国和日本每1000美元出口中增加值含量较低(2012年分别为585、587和599美元),而对印度、东盟和欧盟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相对较高(2012年分别为695、661和631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高低是造成出口增加值在国家间差

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每1000美元进口给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来看,给美国带来的增加值最高(2012年860美元),其次是日本、印度、欧盟和韩国(2012年分别为790、779、740和571美元)。2012年,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欧贸易顺差、中印贸易顺差分别下降54%、56%和36%左右。 二、我国贸易增加值的拉动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大,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我国单位货物贸易出口的增加值总体偏低。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621美元,美国为850美元,欧盟、日本则介于700-800美元之间。随时间看,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部分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零部件被有性价比优势的国内产品所替代,中国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2002年我国每1000美元出口的增加值约为551美元,2007年上升为591美元;2010-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分别为605美元、616美元、621美元,逐年递增。其中加工出口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分别为305美元、367美元、386美元,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价值提升。这个趋势今后可望继续保持。 从商品类别来看,农业、纺织服装、食品、家具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出口(以1000美元计)的国内增加值含量较高(800-900美元

全球价值链和附加值贸易统计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和附加值贸易统计的发展 摘要: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全球供应链把生产网络上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条价值链上,生产者服务则是连接供应链的重要纽带。在此背景下,世界权威机构正在大力推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将其作为全球价值链下对世界贸易统计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在附加值贸易统计下,世界贸易构成以及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于是,各经济体不断扩大自身的附加值贸易,进而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收益。全球价值链的不断演进与扩散效应,将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和跨国生产产生深刻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贸易统计;政策含义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 ,GVC )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主要特征。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改变了国家间的贸易、投资和生产模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受全球价值链以及当前世界先行的商业和法规环境、新技术、公司观念和战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国际生产分割(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现象出现了。在新型国际生产体系中,国际组织和政策制定者将弥合传统规则制定和经济现实的隔阂。例如,OECD 和WTO 正致力于对国际生产分割进行规模、本质和结果的综合统计和分析工作。UNCTAD 也开始实施与之相关的投资发展方面的新研究。 技术、体制和政治变革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兴起,进而影响到贸易模式。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是参与程度依赖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关联程度。在此过程中,附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 )统计成为准确衡量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经济利得的一种更好的核算方法。这种新的核算方法将改变传统的贸易统计结果,还原国际贸易的真实规模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目前,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正纷纷开展测度附加值贸易的研究项目,估算方法也在不断演进。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给世界贸易和投资带来了不少政策启示。不断推进的国际生产分割也具有很重要的政策含义,包括强调参与价值链的国家若要获得经济收益,就必须具有开放、透明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以此吸引外国供应商、国际投资者和国内生产者。因此,如何更好应对变化世界中的全球价值链与生产网络发展趋势,是各国制定贸易和投资政策的主要依据。 Feb 25 th , 2014 马涛 matao@https://www.360docs.net/doc/a59272198.html,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综述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价值创造体系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产品价值的增值过程被分割成片,传统的企业内部产品价值链突破了企业和国家 的界限,转变为全球分配与转移,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本文对已有文献大致梳理,揭示当前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问题。 一引言 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全球价值链理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产品内分工、外包等一系列国际产业新形势而产生, 该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年代,经历了不到二十年的发展。全球价值链理论结合了当前的产业发展 形势,技术进步和知识传播手段的改进等,使得产品更新周期缩短,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的 竞争己经超越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价值链和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国内外学者对于价值链地位测量采用不同方法,这些方法出发的角度不同,所采取的基本假 设也是千差万别,对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会产生不少影响,明确全球价值链及其地位测算和影 响因素对于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有着积极意义。 二价值链理论的文献 1. 国外相关研究: 最早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的是波特教授,他在1985年所著的《竞争优势》中提出, 企业活动分为生产、运输等基础性活动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支持性活动,这些活动 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创造价值形成价值链,价值链对形成公司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Kogut(1985)基于波特教授提出价值链概念的基础上,认为在国际大环境中,价值链上 的不同活动可料由不同国家来承担,每个国家可承担其要素禀赋具有相对优势的部分,如劳 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可承担对劳动程度要求较高的产品或某道工序的生产活动。 Gereffi(1999)为代表的学者发展了新的理论——全球商品链理论。他将商品链的驱动力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规模、研发优势的生产者驱动为,这类企业对技术要求较高;另一类 是具有良好分销渠道、品牌效应的消费者驱动力,这类企业对人为劳动要求较高。不同驱动 力的价值链对应着不同的竞争优势。 Ponte、Sturgeon(2014)提出了模块理论发展过程,包括公司内部关系和更宽泛的制度性、规范性、社会性的过程,使得全球价值链治理拥有了更为全面、综合的理论。尽管上述 两位学者的研究改进了对公司内部权力动态和价值链治理的理解,但仍局限在"生产者"的 角度。 而Coe(2014)则将学术界对于概念和实证研究的关注点从制造业转移到了物流业,此 时物流业不仅被视为不同产业价值创造环节的重要联系,也被视为服务业的一部分作为研究 对象,其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分布网络。Coe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生产"的概念的延 伸强调了全球价值链中中间环节的重要性。 2. 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注意到中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同时,需要构建自身的价值链。刘志彪(2007)首次提出国家价值链的概念即构建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国内价值链,通过培养本土巨型公司,立足于本国市场兼顾国外市场。 王子先(2014)则指出,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全球价值链网络,实现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 值链的高效对接。贾根良(2012)研究认为构建NVC的关键在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不但要扩大内需还要"走出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帮助价值链的销售环节的价 值提升。 三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的文献 1. 国外相关研究: Hummels(2001)提出"垂直专业化指数"这一指标,通过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对全球价值链 地位进行测度,国际学术界称之为HIY分析法。该方法认为垂直专业化就是嵌入在出口产品 中的进口投入品的价值,具体来说,就是将垂直专业化水平指标VSS表示为用行业出口中的

全球价值链研究新进展

收稿日期:2010-08-2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加工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实证检验及对策研究”(07A041)作者简介:许 南(1975-),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李建军(1978-),男,湖南宁乡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讲师。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全球价值链(GVC )框架为进一步分析全球经济提供了 全新的角度。Gereffi 等对GVC 框架进行了广泛地描述(如Gereffi and Korzeniew icz ,1994;Gereffi ,1995,1999,Geref-fi ,2005),其贡献是试图对跨边界、以企业为基础的交易和他们之间关系的一些社会体系类型进行实证研究并发展它。GVC 分析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获得了巨大发展,建构了一个涉及全球范围的分析框架。GVC 分析对如产业 升级、科技转变、 职业变动、市场扩张以及贸易模式等的研究显现了非常重要的洞察力。 1.参与主体在Ernst (2001)提出的基于“网络旗舰”的全球生产网络 模型中包含两类参与者:领导厂商(leader firms )或称旗舰 公司(flagships ),本地供应商(local suppliers )。“旗舰”指的是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的跨国公司,分为“品牌领导者”和“承 包制造商”两种。旗舰企业位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 其企业战略直接影响到低端参与者的生产、发展战略和网络位置,而后者则不会影响到旗舰企业的战略。旗舰企业通过对“稀有资产”的控制,以及对不同网络节点间的交易和知识 交换的协调获得优势地位(Gereffi ,1999)[1] 。本地供应商可 以分为“高层供应商”和“低层供应商”两种。前者充当旗舰 企业与本地底层供应商之间的中介, 除了核心R&D 和战略营销活动外,几乎可以承担整条价值链的所有活动, 有时甚至会承担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而低层供应商一般不与 全球旗舰企业建立直接的联系,主要与本地高层供应商发生互动。 2.驱动机制 Gereffi (1999) 对GVC 类型进行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区分,依驱动机制的不同GVC 分为以生产领域的产业资本作为动力的生产者驱动和以流通领域的商业资本作为动力的采购者驱动(我国学者翻译时也叫订户驱动、购买者驱动, 笔者倾向于用采购者驱动)两种类型。换句话说, 就是GVC 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重组和正常运行等是在生产者或者采购者的推动下完成的。Henderson (1998)在此基础上对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进行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以后指出,生产者驱动指由掌握价值链上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主导企业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并行使对不同环节的协调作用。该驱动机制GVC 的 战略价值环节在于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等环节,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 飞机等属于这种类型。采购者驱动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零售商通过全球采购或OEM 、ODM 等方式组织的国 际商品流通网络[2] 。生产者驱动型和采购者驱动型的GVC 的区别。张辉 (2006)在Gereffi 的基础上从动力源泉、核心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如表1所示)。 依表1,GVC 的驱动力因为其动力源泉不同,继而决定 了该价值链的核心能力不同, 分布的产业也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一国要发展一个产业时,要先根据该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去确定该产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然后积极发展这 全球价值链研究新进展:俘获型网络的形成与突破对策 许 南1,李建军2 (1.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GVC 理论作为一种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和贸易研究的新兴理论, 至今还没有整体地纳入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体系中,也尚未进入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学的教材中。但是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其中, 俘获型网络治理关系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下的既成事实,其现实困境证明GVC “升级”事实上是“伪升级”,只有构建基于国内市场空间的自主的国内价值链(NVC )才是根本出路。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俘获型网络;国内价值链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1-0075-05 75

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曾采用了不同的称谓,如价值链、商品链、生产网络、企业网络、价值网络和投入产出分析等。 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女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女HSears,Gap 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编辑]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主要从纵向维度来研究全球经济组织,而全球生产网络则更倾向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研究经济组织。产品越复杂,其生产包括的工序越多,其纵向维度更长;产业越庞大,专业化分工越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其横向维度也会更发达,因而也更有可能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可以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作是生产网络的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这种抽象和简化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又是必要的。因此,全球价值链治理可看作全球生产网络之治理。 目前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目前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理模式方面,虽然Kaplinsky和Morris(2000)借鉴西方社会三权分立的原理提出了一个价值链治理的分析框架,即价值链中立法治理、执行治理和监督治理,其中的部分原理在实证研究中有所体现,但理论上还很不完善和系统。本文也将以治理模式研究的发展过程为主线展开。二是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升级的机制、类型和路径等。三是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包括进入障碍,经济租产生的来源(如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技能和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租金的分配等。价值链研究的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治理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了价值链中的升级和租金的分配。 [编辑]

全球价值链的演变

全球价值链的演变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就是价值链。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选择一个构建基块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说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而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环节的垄断优势,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认识管理等等,视不同的行业而异。在高档时装业,这种战略环节一般是设计能力;在卷烟业,这种战略环节主要是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策略(也就是如何对付各种政府和消费者组织的戒烟努力);在餐饮业,这种战略环节主要是餐馆地点的选择。虽然如前所述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价值链,同一环节在各行业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例如跨国公司则可以通过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在相关行业中进行扩散和移植,从而提高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国际营销活动中拥有全球跨行业营销的范围经济效应。这种范围经济效应是跨国公司通过最佳广度(范围)地使用通用型要素和资源而获得的。这种通用型要素可以是通用的生产设备、管理经验、营销技能和研究开发能力。由于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能发现通用型要素的存在,那么,当两个行业的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需要相同的通用型要素时,跨国公司就将自己在一个行业中的核心能力扩散到另一个相关行业,使得范围经济效应转化为范围经济优势。因此,跨国公司在一个行业的营销沟通活动中获得的先进知识、经验和技能,可以不需要很大的追加投资就能转移到其他相关行业。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商品或服务价值的实现,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它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全球价值链为研究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揭示了现代生产活动的相互关系。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是国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仍不够深入系统。传统的研究认为,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后来赫克歇尔与俄林所发展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所阐述的竞争优势理论,成为解释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形成原因的假设前提和基本理论框架。不过,这也只能从宏观层面找到解释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原因和机理。但从微层面看,这种分析框架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和宽泛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认为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作为全球价值链形成的两大动力机制。 1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因 一,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 作者:李献宾1 江心英2 作者单位: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2、江苏大学工商学院国际经贸2010年第11期字号:【大中小】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8SJD6300006)、镇江市软科学项目(RK2008021)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沿价值链产业升级逐一进行阐述,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全貌,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治 理产业升级 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全球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科学,其

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这其中最为流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波特(porter)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分处于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波特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价值创造活动被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即公司内的价值链。在此基础上波特还提出,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寇伽特(Kogut,1985)在对价值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何在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析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 析 (作者: 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 ) 摘要:本文首先对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接着重点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驱动力及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前沿及发展动态。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创新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从而加快了国家、地区和行业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分包的发展速度。在市场推动和利益导向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不同地区、企业和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价值增值。每一次合作在实现价值增值的同时也在价值链上形成了新的一环,进而逐渐形成了一条条价值链。价值的不断增值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了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价值链的内在规律、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而Kogut 的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贡献至关重要。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 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通过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 和支持性活动( 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来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为价值链” 。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和潜在的经营歧异性资源,价值链理论将企业分解为许多战略性相关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体系(value system) 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同期,寇伽特(Kogut ,1985) 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 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他认为,价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https://www.360docs.net/doc/a59272198.html, 2009-05-11 08:52 光明网-光明观察 [内容提要]本文综述了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过程,全球价值链的二元驱动机制,全球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 [关键词]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产业升级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 1、价值链(Value Chain)。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管理强调企业应该从总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而不是片面追求单项业务活动的优化,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加以协调,增强整个企业的业绩水平。波特分析了一般企业的价值链构成,提出了基本的价值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活动价值链示意图 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

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国别对比研究

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国别对比研究 利用OEC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结合HS制度,计算中国各产业的附加值贸易水平,并与中国的贸易总额进行对比,考察中国的附加值贸易现状。同时,计算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与地区的附加值贸易数据,进行国别比较研究,寻找中国与不同发展层次国家之间对外贸易水平的差距。其次,以要素密集度为指标对产业分类,观察中国不同产业之间贸易附加值水平的高低分布情况,并与主要贸易伙伴进行对比,探求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 标签:附加值;贸易;价值链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a59272198.html,ki.1672-3198.2016.08.062 1 引言 随着世界市场一体化和全球价值链的逐步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成为了贸易的主要形式,产品的生产开始跨越国界,越来越多的中间品开始出现,单纯地计算各国的贸易总量已经无法直接反映出不同国家在世界市场上贸易地位的差异,大量的重复计算使得一些国家的贸易数据出现“虚高”的现象,也造成了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假象。2013年1月16日,WTO与OECD联合推出了附加值贸易测算法,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对贸易数据进行了审视和认识。所谓的附加值,就是剔除了原材料和中间品的价值后,在生产活动中新创造出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在国际贸易中,附加值是指意见产品由于劳动力补偿、关税或利润等原因而产生的高于原有价值的新价值。 利用附加值理论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认清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并对现有的不足进行调整和改善,并将优势继续发扬。针对附加值理论,关兵(2013)详细地阐述了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的内涵和经济意义,通过描述附加值贸易统计视角下中国对外贸易发现的实际状况来提醒企业和相关部门警惕价值链中低端绑定效应并高度关注中间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加强对全球价值链移动轨迹的跟踪。廖泽芳,宁凌(2013)用附加值理论测算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认为中国仍处在价值链中低端的加工环节,产品的国内附加值较低,国外附加值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中低端水平。张海燕(2013)利用WIOD提供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中国及35个行业的出口附加值,结果显示中国出口附加值率迅速下降,出口大国领先优势大幅缩减。 以上学者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宏观上的中国附加值贸易数据,没有从微观的产业角度对附加值贸易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行分析。本文旨在利用WIOD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并按照HS制度,并参考最新发布的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报告,计算出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及印度五大贸易伙伴不同类型产业的附加值贸易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力求还原中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以及探求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真正位置。

全球价值链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应对之策

■管理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7期 舖備链发展的纖势及我国的鋪之策 荫程健王奎倩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全球价值链的结构性变化与重构,这对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全球经 贸治理乃至世界经济繁荣稳定都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全球价值链的体系中,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分工逐步走向专业化和精细 化,服务经济及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并逐步的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要参与 者,但是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融入全球价值链面临很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够更好的融入和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当 中,国家要进行相应顶层设计,利用多双边平台不断增强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加快推进“一带一 路”“亚投行”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逐步构建中国自己的全球价值链。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际规则;应对策略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 不断加深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全球价值链(G lo b le V alu e Chain,GVC)已经逐步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以及重要的发展趋势。一个国家能否在参与 全球化的过程获益,已经日益取决于自身能否深入的参与 到全球价值链当中,能否在价值链的某一个环节当中具备 一定的竞争优势。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与全球价值链相 关的贸易带来了收入的翻倍增长。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化 的一个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变化与重 构,这对于全球的贸易、投资、甚至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非 常大的影响。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 度和深度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并且从中获取了巨大的 收益,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但是从总体 上来看,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仍相对较多地集中于全球价 值链的中低端,是从第一要素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来 发展经济,与发达国家占据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相比,还存 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常态,经济增长由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迫切需要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契机,向价值链高 附加值环节不断攀升,加快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二、全球价值链的变化 1.全球价值链呈现多极化的发展态势。在全球价值链 的链条当中,发达国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凭借在技术、管 理等方面的优势,牢牢掌握住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在全球 价值链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着非常强的话语权和影响 力,获取的价值增值也会更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发、技术创新、营销、产品的研究与开 发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环节,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成本较低于是会更多的从事制造、装 配等环节,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环节。随着国际分工体系 的重新布局,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 -112-重视科技的发展,设计研发也逐步趋向全球化,新兴经济体 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的作用越发的重要,正在不断的朝着 价值链的上游进取,从而打破了全球价值链原有的国际格 局,全球价值链逐步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新态势。 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也 越来越高,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重 要。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可以提升自 身的生产能力,实现产业的升级。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 的参与水平方面不断得到提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 加工制造环节,而是在产品的设计研发、营销等环节也在逐 步的提升参与程度。新兴经济体通过学习发达国家跨国公 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打破 了发达国家对于价值链高端垄断的局面,在价值链中获取 了更大的份额。 2. 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步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随着经 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入,价值链各 环节的可分解性的程度越来越高,产业价值链在全球不断 延伸、分解,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体系初步形成。越来越 多的机构、企业甚至个人成为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使得价 值链的链条变粗变长,全球价值链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 发展趋势,价值链中增值的环节也越来越多。同时,更加专 业的技术、知识和全球价值链治理能力成为一个企业确立 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这与传统的注重资源禀赋优势的理 念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价值链的分解和配置方式将是多样 化的,既可以在企业内部分工中完成,也可以通过外包的形 式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具备整合价值链能力的企业将通 过分工和外包等形式,掌握资源配置和业务分解的主动权, 并在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 服务经济及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日益重 要。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使得产业深度分工和加速融合的 趋势更加明显,服务经济和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 略地位日益突出。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是确保全球价值链顺 畅运行的“润滑剂”。服务活动不仅可以为各环节提供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