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人物画异同

浅谈中西方人物画异同
浅谈中西方人物画异同

浅谈中西方人物画异同

学号:

2008级美术学(1)班

【摘要】中西方人物画给我们的感受截然不同,不仅是体裁、主题等内容方面的差异,从造型上看,一个是意象的,一个是照相般的真实;从色彩上说,一个以水墨为主,一个色彩变化多端······总之,处处感受到巨大的反差,感受到两种艺术图体系的存在。不过仔细一想,二者的构成因素又是大体一致的。

【导论】下面我将从形象和色彩两个方面来论述中西方人物画的区别和联系。

(一)形象

欣赏中国人物画的形象,都应该先知道两个名词概念,即“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最早是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指人物外在的视觉特征,“神”指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当然也有很多人将其理解为只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气、神的捕捉而不求外貌的苟合。

“气韵生动”是比顾恺之稍晚一些的南齐的谢赫提出的,谢赫在他的《六法论》中将气韵放在其余五法之首称为中国历代以来公认的最高准则。

“以形写神”虽然近似于西方画的再现、写实的作品,但只能说是近似但不能划等号。初唐时期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刻画神态的成就就很高,画中的晋武帝司马炎是开国之君,不难看出他器宇轩昂和唯物英明的气度;相反,对陈后主等沉湎于淫逸生活的亡国之君,则刻画了他们萎靡不振的内心世界。

中国人物画中,还有一类作品对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如南宋梁揩的《泼墨仙人图》。另外五代画僧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以“浓眉大目、高额隆鼻,而貌奇异”的外形,传达了难能可贵的精神神韵。明代画家陈洪绶贯休的路子,他的人物外“丑”内美,表现了一种超尘脱俗,刚正不阿的精神。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当我们再看看米开朗基罗、鲁本斯、提香的作品时,相比之下总会直觉地感受到西方人物画毕竟那么“实在”;而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合中国人物画的实际。

中国人物画的“气韵生动”是兼指“客体”、“主体”、“本体”的“气韵生动”,只是三者在具体作品中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作品与西方的人物画相比,毫无疑问他们侧重的是整体的风度神韵,而不仅仅是心理和个性,如唐代的敦煌壁画《维摩诘》。从这幅维摩像还会想到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的,《维摩诘图》,应该说当代的那幅壁画更洒脱自在,气韵更为深动这恐怕也不是画家才能高低的问题,而应该理解为整个盛唐的气象却非宋代可比时代的气韵也就反映到了作品上。在西方的人物画中,可将其形象分为两类:一类以再现客体为主,主要是古典主义作品;另一类是主观性较强的作品(本为主要谈论前者)。

心理与性格是统一的。一个“老”型的人与一个活泼的人即使都对某事感到开心但他们所表现的精神肯定是有区别的,出色的画家就能抓住这类瞬间的镜头创造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17世纪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女占卦者》,画面上的青年骑士俏皮地故作姿态,等待女占卦者讲些什么;那女人却在察言观色猜测他爱听什么。二人的心理刻画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性,但若论性格却不能说鲜明,二人的脸型、五官形体都没有无可替代的特征,所以说这两个形象主要是侧重在特定的心理描绘上。

同为17世纪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有一幅肖像画《教煌英诺森十世》,据说这幅画完成以后教皇说:“画得过分地像了”。大概是他感觉到自己阴险凶恶的本性也被画了出来,但

外貌的酷似又无可指责,也就只能有苦难言了。今天观众也能强烈地感到那种入木三分的揭露,这是教皇深层心理的显示,是对他性格本质的发掘。

西方人物画中的作品还将“共性与个性”很好地统一到一起,成为典型的形象,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在文艺复兴之前,圣母的形象总是充满“神性”,严肃地与世俗保持着距离;而拉斐尔的圣母则充满了人性,她头上没有光环,是个性典雅、娴静、美丽的女子,简直就是一个人间的贤妻良母。拉斐尔说:“我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不得不观察许多美丽的妇人······”正因为作者最求“美”(即个性),把许多美丽的妇人的美(即共性)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所以才使这位以理想美为主的圣母散发出永恒的温良圣洁之美。

(二)色彩

由于中国画的绘画理念与西方的绘画理念不同,所以在色彩运用上也不相同。在宋代以前中国人物画以工笔重彩型为多,在线与线界定的范围内平涂鲜亮的颜色。例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就是这类画作;宋代以后,水墨画逐渐统治了画坛,对笔墨的热衷抵消了对色彩的兴趣。关于中国人人物画用色的特征可举要如下:

重视固有色而不注重环境色的运用。中国人物画史上虽然有不少用色彩写生的例子,但从未发现一幅画是注重科学真实的色彩变化的。传统人物画的设色多风格朴素、静雅,讲究墨鱼色的结合要有韵味、有意境,要求和谐温和,单纯却不单一。

主客观的统一性也是中国人物画的色彩特点之一。去掉光影明暗而平涂固有色,其实就是主客观统一的色彩,后来更主观到以墨代色。所谓“墨分五彩”,意思就是作画时运用水调黑在纸上得到“枯、焦、浓、淡、清”的变化展开的色彩联想代替色彩的欣赏。另外,也有将纸的白色也算作一色的,画面的留白有“似有非有、妙有不有”的“空灵”之感(如唐寅的《球风执扇图》)。

中国人物画的色彩具有观念性、象征性,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色就是指墨色,所以墨色是即神秘又神圣的。老子又说:“五色令人盲目”,认为变幻不定的众多使人沉迷而妨碍对本体的“道”的认识。所以,后来中国人物画对墨色的重视与运用可以说是一种宇宙观的反映。

西方人物画的色彩侧重是由古典色向再现色再到主观色发展的。

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大宫女》,全身是肌肤的固有色加上素描与明暗的变化画成的。安格尔认为“在素描中包含着艺术的尽善尽美”,所以他并不重视发挥色彩作为艺术语言的表现力,这一点到是与中国水墨画人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在映像派之前的古典人物画中包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在内的画家都是如此,特比是米开朗基罗,更可以说是在用色彩画素描。当然,古典大师也有色彩表现力较强的作品,比如提香、鲁本斯、戈雅等。

印象主义则大反其道,在牛顿著名的“三菱镜解析七色光”的实验后,西方绘画色彩理念所研究的是色彩的来源,即光与色。印象派力求把闪烁的光色之美描绘出来,马奈就是最早打破古典主义使画面明亮有外光新鲜感的画家之一,其中作品如《贝热尔酒吧女郎》。到后期印象主义的梵高时,可以说人物画中的色彩得到了真正的解放,他特别热衷于色彩的高纯度的优势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如《割掉耳朵的自画像》)。在这之后,可以收表现个性画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观念的主观色彩成了主流。

民族特色与科学精神造成中国人物画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人物画不同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就是很大一部分的中国画将诗、书、画、印统一到一起,使之在画面上交相辉映(这一点广泛表现在所有体裁的中国画上,而不仅仅是人物画)。这在西方任何国家的人物画(乃至所有画种)中都是没有的作品。

诗歌与绘画本来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但他们在体现意境上又是一致的。

苏东坡在《书靡诘兰田烟雨图》中就评到“味蘼诘之诗,诗中有画;观靡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可以见诗与画之间的共通性。而诗之所以能融入画中,又同书与画的结合是分不开的;一是由于书画同源,所以画家本人以书法用笔入画;另一种方式是以书提款、题诗、题字在画面上,使得画作章法更完美、和谐。最后,画面上必不会缺少的元素之一便是印章,这一点朱红使典雅素洁的中国画一下子气氛活跃起来,而且也能平衡画面,往往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诗、书、印三者与画面的结合也是中国人物画区别于西方人物画的特征之一。中国画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就是因为拥有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性和这些中国文化元素。

在西方人物画中其科学性因素是不能副略的。集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意大利美术大师达芬奇说过:“美术是一门科学”。他的绘画把解剖、透视、明暗等零碎的科学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例如人体黄金分割的《维特鲁威人》。他认为画家必须精通解剖,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这样才能借助笔下人物的各种不同姿态表现不同的肌肉。了解了一种动作是有哪几快肌肉和腱引起的,才能将人物的各种部位安置妥帖。达芬奇还认为“绘画科学影响发明和度量,例如天文学不能缺少透视,而透视正是绘画的一个要素”。达芬奇对人物外形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光影效果符合光学原理的正确处理。都体现出西方人物画中的一种科学精神,这都是中国人物画中所没有的。

到印象主义时的西方人物画与过去最大的不同便是艺术语言的改变,这一改变首先就是与自然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1665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単光色,并按顺序排列成了光谱。因此,印象主义画家们也意识到对象的色并不是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由光所决定的。可见印象主义的成就与自然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结语

中西方人物画之异同不胜枚举,笔者仅选取以上几个方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加以论述。才疏学浅,缺点和错误之处望老师指正,权当抛砖引玉之作。

【参考文献】

1.李润生:多视觉美术欣赏——中西名作解读教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李达利等:色彩基础应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设。2007

3.王硕:诗书画印——中国画缺一不可的元素,美术大观。2009-2月刊

4.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

5.张石森、刘娟:西方印象主义艺术,远方出版社。2006

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研究室:中国美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外国美术研究室: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009.12.30.

论中西方古代神话的异同

从小我们就非常熟悉女娲、嫦娥、黄帝等神话人物,他们有的是人类的救星,有的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有的则展示了可贵的精神。这些神话故事对我们人格的培养也发挥了不少的作用。后来我们又接触了西方神话,知道了西方神话中的宙斯、阿波罗、奥丁等众神,这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下面,我们将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作一比较。简单探讨研究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中国上古神话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它没有欧洲那样的神话巨制,现存的神话都是支离破碎的,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之中,在经、史、子、集四部里都有,并且不成系统。然而,古希腊神话却不同。希腊有一部长达48卷,近两万八千行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记载、加工了古希腊丰富的神话传说,并形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神话传说体系。这是由于希腊神话产生之时,曾出现若干城邦奴隶制国家,与此同时出现了相应的城邦文化,出现了史诗形式及悲剧,这些史诗和悲剧都以古神话为武库和素材,因而使得希腊上古时代的神话得到记录、整理、加工和流传。此外,古希腊直至公元前4世纪为马其顿所吞并时,还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越长,对上古神话的保存发展才越有好处。再有,早在荷马时代,希腊人便已基本上作为一个整体在活动了,他们的城邦以斯巴达、雅典为首,经常联合行动,于是他们中间出现了像荷马那样的人物,把分散、零碎的神话综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后希腊神话一直被保存下来。 中国上古神话以“善”为美学思想的核心,神话中的神是人类的保护者,是利人者,是真、善、美的化身。如黄帝惩恶助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这些神话歌颂的是正义、善良、勤劳、勇敢、乐观、毫迈的精神,只有善的歌颂,没有恶的批判。神话中反映的是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情调与自我献身的精神。中国神话越发展越强调人的力量。越重视人的社会性,越被人的理性所掌握。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则多与嫉妒、仇恨、惩戒、复仇、灾难相关,存有罪恶因素,这些神灵往往捉弄人类,追求个人物质、肉体的享受。如宇宙的统治者宙斯,经常不让人类幸福,并时常偷情享乐。由此,不难看出希腊神话存有罪恶的因素,并主张命运主宰一切,注重情感的支配,强调人的自然性。 中国上古神话演变的主要走向是历史化。被历史化的中国上古神话便发生了许多变化,增饰颇多,如盘古和女娲的故事,明明都是中国神话关于开天辟地的一部分,然而中国文人则将其视作历史,女娲氏竟被视为伏羲之后的皇帝。中国上古神话的历史化,源于中国是个史学颇发达的国家,中国的官家记史开端特别早,然而上古之时史料缺乏,唯一可借重的只有神话,于是将部分神话当作历史增删修改,这就使中国上古神话过早地历史化。与此相反,产生于神的时代与英雄时代交接期的荷马史诗,则是其神话色彩掩盖了史实。人们普遍认为史诗所写纯属神话,于是,一些史实被罩上奇异的神话色彩。与中国上古神话的演变大相径庭,古希腊神话演变的轨迹则是历史神话化。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形象多为“半人半兽”,人多是“人面兽身”,将人神化,不具有多少人性。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伏羲、女娲之形为“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传说中的蚩尤则“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以上诸神皆为人首或人面兽身。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没有多少区别,神与人同形,神与人同性,他们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如万神之父的宙斯,住在黄金宫殿里,设宴作乐,沉溺女色,过着氏族首领生活。 中国上古神话极为丰富,许多神话与古希腊神话内容相同,但也有些神话唯有中国才存在,如关于人类诞生神话。中国上古神话中有所谓“感生受孕”,可称为感生神话,古希腊神话中没有类似的“感生神话”,其神话中的神、英雄多为神与神、神与人交媾而生,如绝世美女海伦是宙斯与斯巴达王后勒达所生;普罗米修斯是提坦神阿珀托斯和女神忒弥斯所生。 最后,我们比较一下中西方神话的相同点:二者都是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有力的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产生都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神话的本质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中西方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是丰富多彩的,不论是希腊神话,还是中国古代神话,都是远古历史的回音,记录了人类历史,记载着人类社会步幅蹒跚的历史。

浅谈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与差异

浅谈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与差异 摘要: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教育是一大热点。无论是中国美术教育理念,还是西方美术教育理念,都是一种艺术教育,都有着其悠久的历史。中西美术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上,中西教育的主导思想、教育观念、审美角度等不同,都会带来理解上的差异。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的不同,所以中西美术的教育理念也不同,正确认识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从而理性看待中西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纠正对传统美术的轻视或者对西方美术教育的排斥等观念,引领美术朝着兼容并包的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美术教育;教育理念;差异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西方美术理念的对比 (6) (一)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7) (二)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8) 三、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之处 (9) (一)主导思想不同 (10) (二)教育观念不同 (11) 3.2.1中国的美术教育理念 (12) 3.2.2西方的美术教育理念 (12) 四、我获得的美术教育理念 (12) 五、总结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21世纪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艺术及审美教育成为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代如此纷繁灿烂的绘画艺术领域里,绘画艺术教育又是一大热点。中西绘画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教育上。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 美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美术”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中国画家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在山水画中体现自身的情感;西方画家则通过使用与中国画截然不同的绘画材料来体现西方的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同时,由于东西方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导致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呈现了不同的面貌。 ▲起源: 西方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美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从15世纪起,风景在为人物画做了一个多世纪的背景后终于脱离这种陪衬的命运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在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画和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不少风景画,从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刻意的描绘。但这时的风景画也不是很成熟,在艺术上达到成熟则要等到了17世纪的荷兰。荷兰的著名画家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时,在风景画繁荣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等分支。当时的一些意大利的画家还描绘了理想中的恬淡的田园风景,这与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心中的天地”有几分神似。此外,法国的普桑等人也在风景画中配置很多古代的神话人物作为点缀。在西班牙,格列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也留下不少传世的风景画名作。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太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发展。他学习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透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

中西方神话之异同小探讨

中西方神话之异同小探讨 神话,是人类早期对自然和自身的模糊的认识,它源自于人类与自然的对抗以及自身的成长,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是人类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在古代的中西方文明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中国古代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半月,西方的特洛伊战争、盗火的普罗M 修斯等。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过一个神学阶段的认知时期,那时人们虚拟超自然的主体经验之外描述世界。神话与自然有着整体的互渗,神话中的互渗不是对对象的占有,它的实质恰恰在于主体既是它自己,又是与它互渗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从神话中窥见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其形成的历史渊源。 .中西方神话的共性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它涉及到哲学、宗教、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西方神话体现出许多共性,这种共性中应该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 首先,就神话的产生而言,中西方神话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因为原始时代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生产方式极其落后,而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人们渴望从自然界的诸多不可解释的现象中得到慰籍,因而对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和各种生物产生的崇拜和幻想,这就产生了神话。神话的产生无异于原始的宗教信仰,给予原始时代的人们必不可少的希望和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战胜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而且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的大脑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而神的形象虽然是他们幻想出来的,但是却是他们自己的理想状态,起到了模范作用,使他们不断追求而不断进步。在这方面,中西方是没有太大差别。 其次,在中西方的神中,都有一个主神,古希腊中的宙斯与中国神话中的玉皇大帝,是众神之首,统领着下面的神。而下面的诸神都各有分工,古希腊神话中有冥王哈迪斯,海神波塞冬等,而在中国也有阎王和龙王等不同角色。这种分工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人分工的真实写照,也同时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分类认识。 最后,中西之神都有性别之分,这更是人类自身的直接反映,在长相上,中西方的神则都符合各自人种的典型特点。

西方绘画(美术欣赏教案)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教学时间:1课时 授课人: 学生分析:学生对本部分内容非常有兴趣,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及人的审美观念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为古代西方绘画、近代西方绘画、现代西方绘画三部分,有利于教师对比且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演进的大体脉络及其主要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2.感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学习。 教学难点: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优秀油画作品图片直接导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三)讲授新课: 浏览外国绘画作品图片,感受其不同于东方的艺术风格 什么叫图式(自学课本,回答) 图式:人的认识结构。这里借用心理学用语,来指称西方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和造型活动中的不同于东方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和认识结构,包括他们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等方面。 1.古代西方绘画 a.写实的古典艺术 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是西方写实性美术产生的源头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宴罢》、《菜花少女》 b.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 象征性地显示上帝的美与神圣力量,和谐使得古典艺术既不相同而又缓慢融合 借助基督教绘画作品分析讲解:《蒂奥多拉皇后》、《受胎告知》 2.近代西方绘画 a.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蒙娜丽莎》(达·芬奇)、《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学生讨论,赏析) b.十七世纪的肖像画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夜巡》、《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吉普赛女郎》 c.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绘画 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3.现代西方绘画 印象主义是标志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向更为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转变的重要环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 探究小组人员:张圆梦,董梦瑾,杨晓莲,高娜 指导老师:赵子璇 [摘要]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 习,中西方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 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了解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 于外国人交流时不出错误。. [关键词] 语言差异 一中西方(尤指中国与英美国家)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 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存 在着许多差异。在此着重讨论,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生活用语的差异。 (一)称呼用语的差异 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得体的称呼可使双方缩小心 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在中西文化中,因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 称呼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中国人的称呼以“姓”居首位, 而英美人则以“名”居首位。”因而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用西方人 的“姓”而非用他们的“名”来称呼他们。如在看到Jim Green这个姓名时,可能将其 称呼为“Green” 或“Mr. Jim”西方人听了这样的称呼就会感到不舒服,应该是 “Jim”或“Mr. Green ” 才是正确的。 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一般先称呼后讲话。根据对方的身份 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亲疏以及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其称 呼注重敬意。但是在西方,人们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在正式还是 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 Joy, Peter等)。这种做法在美 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可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 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一点儿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子女 对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 如学生对老师、雇员对上司,老师和上司并不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随便, 相反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亲近。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 称呼类型,而西方人崇尚对等式的称呼方式。”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属或邻居时,都可以使用亲属称谓。”如非亲属之 间,孩子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伯伯”等;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 常事。但是,“在英语中用于表达亲属称谓的词一般不用于表达非亲属关系。” 如 果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Green”、“Auntie/Aunt Brown”,对方听了可能 觉得不顺耳。因为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 称谓,而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还可以用“Mr.” “Mrs.” “Miss/Ms”加上姓或者直接用“Sir(先生)”“Lady(女士)”来称呼。再则,汉语 的亲属关系比较具体。最典型的如汉语中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区

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由于这时的认识水平非常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中西方神话有很多相似性和差异性.神话是人类文化的起源,我想通过这篇论文,着重分析一下中西方神话的差异性,从而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对中西方神话文化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站在我们本民族的基点上,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速度与脚步都飞速发展的“地球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中西方神话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宇宙与人类的起源,人类企图征服自然,曾经看到很多人在说到东方神话和西方神话的时候都要提到一个有意思的巧合,创世之初,女娲来至大地,不忍百物寂静于是手执泥土捏物以造人,而在同时,西方的圣贤也不巧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创造了我们的祖先,耶和

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它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自此,人类有了历史,也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有人说,从这一点看,东西方的人还是有共同点的,我们都来源于大地,并且都是泥土做的人.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中西方神话故事中似曾相识的地方,比如说,神话故事中,很多和宗教有关,给迷茫脆弱的人们以信仰和生活下去的力量,当然,宗教中也有许多利用神话在人们心中高大的地位,反过来束缚人们心灵的例子.宗教被政权利用,在西方,耶稣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在西方历史上,我们可以在很多文化和美术作品上都能找到痕迹.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是龙的化身,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仰,统治者为达到政治目的,将自己与神“合体”,这似乎已成为统治者们的惯用伎俩,不过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他们做的很成功. 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信仰,但切不可盲目的封建迷信.神话是落后的人类对生活,人类本身的一种理想化,抛开那神秘的面纱,其实很多事情在今天已经实现,比如神话故事中神有翅膀,表现了他们对飞翔的一种渴望,在今天,飞机,飞船的诞生是不是在另一个意义上使神话变成了现实呢说到这里,我感觉,神话也许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吧. 中西方神话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

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5544917.html, 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作者:田红霞 来源:《商情》2013年第52期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中国画家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在山水画中体现自身的情感;西方画家则通过使用与中国画截然不同的绘画材料来体现西方的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同时,由于东西方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导致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呈现了不同的面貌。 ▲起源: 西方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美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从15世纪起,风景在为人物画做了一个多世纪的背景后终于脱离这种陪衬的命运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在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画和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不少风景画,从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刻意的描绘。但这时的风景画也不是很成熟,在艺术上达到成熟则要等到了17世纪的荷兰。荷兰的著名画家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时,在风景画繁荣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等分支。当时的一些意大利的画家还描绘了理想中的恬淡的田园风景,这与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心中的天地”有几分神似。此外,法国的普桑等人也在风景画中配置很多古代的神话人物作为点缀。在西班牙,格列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也留下不少传世的风景画名作。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太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发展。他学习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透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19世纪的画家还注意表现高山、大海及晚秋、晨雾等前人不曾描绘过的自然景象。以柯罗为首的法国巴比松画

中西方洪水神话的异同题库

中西方洪水神话的异同 摘要 世界上已有181个国家和民族有洪水故事发现,主要有以希腊和希伯来民族为代表的西方神话和以华夏民族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为代表的东方神话显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西洪水神话,从中探寻二者之间差异面,从神话的交流和传承中窥见洪水遗民神话的世界性。中西方神话不同在于西方神话宣扬的是对天神力量的崇拜,中国神话则表现的是对人的坚强意志的肯定。 关键字洪水神话;中国;希伯来;希腊;民族

Abstract 181 countries and national flood story found in the world, including Greek and Hebrew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myth and China Da Yu ethnic, Nvwo replenish the ski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Oriental mythology to make comparison. By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lood myth, from which to explore and Western Flood Myth differences in the surface, you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flood myth on survivors from the myth of commun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worldwide. Obtained in Western myth is that Western mythology to promote the worship of the god force, Chinese mythology, the performance is definitely strong-willed person. Key words: flood myth; Chinese; Hebrew; Greek; national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教学内容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 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

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

中西方传统人物画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人物画比较研究 12124913 刘文婷 [摘要]中西绘画源远流长,各有千秋,人物画更是有的粗略豪放、浓墨重彩有的温婉细腻、恬淡素净。但是无论有多少的不同,这些艺术作品都体现出创作家的艺术构思,反映出时代的背景和特点。本文立足于中西方传统人物画的比较,通过阐述中西方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特征,从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说明。 [关键词]中西;传统人物画;比较 人物画作为绘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其绘画手法和风格也是不断变化的。本文首先将分析中西传统人物画的演进历史以及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 1.中西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和特点 中国的人物画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引入中国,玄学盛行,人物画的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从《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传神”的人物画理论。隋唐五代,人物画达到了全面的发展和高度的繁荣,中外的交流促进了绘画的发展,此时人物画与宗教化的关系也很密切,吴道子一改之前用笔圆润细劲的风格,用笔迅疾变化,使绘画更富有表现力。宋代城乡经济进一步发展,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得社会风俗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发展起来,产生了武宗元、李公麟、张择端、梁楷等一批杰出的人物画家。宋代以后,进入元代,由于政治的不稳定人物画处于一种衰退时期,此时的人物画非常注重继承和保持传统。但,明代的陈老莲、明人的肖像画、清代的扬州画派、晚清的任氏画风,却给平静的画坛增添了活力。总之,中国古代人物画注重点、线、笔墨,对人物的刻画不满足于外部,更注重心灵的感受,追求“形神兼备”。 在西方,表现人物题材的绘画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人物画。在中世纪的“黑暗时期”里,受宗教的强烈影响,以这时期的绘画主要以圣经为题材,绘画发展较为缓慢。进入到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的潮流在欧洲各国蔓延,美术风格有了很大的转变。美术与科学相结合,画家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刻画的严谨,多为写实风格。其绘画内容也不再是宗教神话,多为世俗的人和人的生活,人文主义是当时美术创作的基础,主要侧重弘扬人性,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一),以超高的艺术手法细腻的描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光和影的处理,使得这幅画作更加的神秘和出色,其意义在于通过一个

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中西方神话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如西方很多艺术大师创作的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中,女神们都是和蔼,温暖的美丽女人,天使就是长了一对翅膀的可爱孩童,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如同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一样迫害她的情敌。这些都反映出神和人的共通性.但神祗和人的区别也很明显:长生不老,可随意变形,各具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其好恶态度对下界人类的生杀祸福起着决定作用。其中地位最显赫的神是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个主神。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许多系统,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的传说,忒修斯的传说,伊阿宋的传说等等。希腊神话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职责以及故事情节都有发展变化。可以说古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后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从古老的神话中汲取养分 东方神话故事中的神都是高高在上的,比如佛教中的如来佛祖,掌控着世间万物,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好像人们永远无法企及到那个高度。神话故事里各路菩萨,为唐僧布下九九八十一难,在我看来,在我

看来,人类可以被那些所谓的神无限的戏耍,人类在那些神眼里就是蝼蚁一般的存在。在中国,这种无限的夸大的神的力量是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七七鹊桥会,是中国人心中的情人节,人们渴望美好的爱情,渴望团圆。织女是天上的神,牛郎是人间的凡人,在中国神与人等级是森严的,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人鬼殊途”在某方面就反映出了这个等级森严的“制度”。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其在当代人中的首观点是西方人性的自由化和东方以等级著称的森严体制。所以在西方神话中诸神是生活在凡间的某个地方,还有很多是跟人生活在一起。普通人可以找到这个地方走上去;作为中国的神话,我们的神高高凌驾于人之上,普通人永远无法接近。唯有接近神灵的存在性只是天神下凡或路遇神灵的偶然。 在神话的保存和流传过程中,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较快,文字成熟较早,神话的保存一般采用文字的形势,而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作用却不是用来记载神话,而是作为了诸子百家表达他们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工具。我们早慧而崇尚实际的祖先们很快地就打消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理想,因此神话并没有过多地发扬光大,而是短小、零散、不成体系地散见于一般的文章,在《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等古籍中零零散散地有所保留。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历史渊源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历史渊源 文学院中文师范专业111班万盼盼 学号:1101012025 作为中文师范专业的一名学生,因为专业性质和个人爱好,而对中西方 教育有着鲜明的喜好取向。从小接受学校“严谨、认真、听话”的“好学生” 教育,也经历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中国高考顺利步入大学,对中国的 教育制度感触颇深;因外国读物,偏爱西方“尊重孩子天性和自由”的教育 理念,钟爱杜威的教育理念。在中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对比中,两者 的差异显而易见,但归根到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中西方教育的发展都经历过漫长的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最 终形成现代的教育制度和理念。但纵观中外的现代教育,总或多或少的带有 古代教育理念和制度的色彩和缩影。 教育制度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的价值取向。 西方经历过数次启蒙解放运动,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 而这种平等观念也被运用到教育上,关注个人价值,尊重个体的权利成为教 育制度的核心理念。也正是出于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大力 倡导,才使西方的初始教育踏上正确的道路。也让之后所有的教学理论和实 践都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以及 赫尔巴特的“儿童中心论”等都在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下开展。 在西方,对儿童的最好教育来自自然的理念,推动着西方幼儿教育、自 然教育的发展。创造适合儿童的玩物,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接受大自然的教 育等启蒙教育,才使得西方教育从源头抓起教育。 而古代中国真正教育的开端和发展基于封建政治之下,“学而优则仕” 的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封建政治对人民思想控制相当严格,“严谨、认真”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服从的楷模”,而真正缺少的缺失真正 意义上的人。“学在官府”和“愚民政策”让人民思想僵化和无创造力。 教育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教育的自由度。 西方遵循“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政治理念,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 制度,分权而制衡。因为政治上的民主,推动教育的独立与自由,保持教育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 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或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省去其名;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应该指出,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如“陈司令”、“郝团长”、“梁排长”等。在英语中则用姓加军衔,不用另加职务,如可以说Captain Johnson (约翰逊上尉),却不说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约翰逊连长);可以说Admiral Benjamin(本杰明海军上将),却不说Fleet Commander Benjamin(本杰明舰队司令官)。汉语作品译成英语时,常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如把“爷爷”译成Grandpa,“姑姑”译成Annti,“嫂子”译成Sister-in-law,讲英语的人听起来不顺耳,实际上也不完全对应。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有些称呼使人为难。例如,如何称呼教师,就一直是个问题,是直接叫Teacher 老师),还是叫Teacher Zhang(张老师)?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称老师为Comrade(同志)或Comrade Li(李同志),合适吗?Comrade一词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大用。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Mr Wang(王先生)Mrs Yang(杨太太)或Miss Fei(费小姐),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 再有就是“师傅”、“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等称呼。把师傅”译成master,就带有“主仆关系”的味道,不是目前汉语“师傅”二字所表达的意思。更难办的是,原来“师傅”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工人、厨师、汽车司机等。现在却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不问职业,不分男女,都可以称“师傅”。把“解放军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译成Uncle Policeman 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国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象在中国这样亲密,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有趣。英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汉语则很方便,用“同志”就可以了,现在更时髦的是叫“师傅”。碰到这种情况要用英语时怎么办?这要根据情况而定。按英语习惯,有时可以说Excuse me,Pardon me,I say there

浅析中希神话的异同

浅析中希神话的异同 摘要: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都积淀着各自民族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理念,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气质,对两国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中希两国地域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及民族个性等各方面的不同,缔造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不同文化特征。 关键词:神话;中国;希腊;比较 神话,是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当时尚无法论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想象和解释。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在告别蛮荒时代,步入文明之际时,都创造了自己的神话,这些神话都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情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下面就以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的异同作一探究。 一、共同之处 原始时代,各民族的生产方式异常落后,生存环境恶劣,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各民族都渴望能够解释自然现象;它们在同自然的斗争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幻想,于是神话应运而生。由于所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似,所以两国的神话题材中有许多相似之处。 1.都对世界和人类起源进行猜测 中国上古神话中,相传,当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于是世界由此而生。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看到世界如此美好可是却很寂寞孤独,于是,她用泥土和水,捏成人形,唤作“人类”。在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该亚生于混沌,天神与该亚结合生出十二个巨神、三个独眼巨怪和三个百手巨怪,这六怪就是世界上各种怪物的始祖。该亚教唆其子克洛诺斯阉割了第一代神界主宰乌拉诺斯,从他的血液中生出两个巨人:复仇女神和爱神。克洛诺斯与自己的妹妹结合生出海神、冥王、天神、天后、灶神和家室女神以及谷物女神。其他诸神之间再结合出其他各神。他们各司其职,共同管理世界。在人类起源方面,先知普罗米修斯用水和泥土捏造了天神模样,智慧女神雅典娜吹进了神的气息,人类由此诞生。 2.都流露出早期人类对自然的畏惧感,尤其是在洪水的故事中 中国神话中的“公共怒触不周之山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洪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