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

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
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

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

方案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学校承担着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更承担着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的使命。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必须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和发展使学校处在十分特殊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固守原有的学校文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想按新的培养目标改变现有的学校文化状态,社会又还没有形成可直接供学校所用的、体现中国社会发展和新世纪人类发展精神的新文化体系,社会自身还在转型的初期运作中。因此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去,按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课程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而工具化的课程及教育已成为当今时代主要的社会病理现象之一。时代的发展已使课程的文化工具主义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而要终结这种工具主义化,就必须赋予课程自主、自律、自为的内在性文化品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说:“社会科学只有拒绝迎合社会让它充当合法化或社会操纵工具的要求,才能构成其自身。”拒绝迎合、成为自我,对今日人文科学来说尤为重要。而这样的理路与观念对今日教育学的发展、对课程文化而言更是根本性的。在今日这个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的时代,赋予培养主体手段的学校课程自主性的文化品质,几乎是件迫不及待的事。

2、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看

教育是通过课程进行的,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常常是课程的性质决定教育过程的目的、机制与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这一课题,就是为了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将课程自身视为一种文化,即课程文化。使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无自为性文化品质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工具。课程与文化不再是工具与实体的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课程文化决不是从既有的文化中“拿来”的文化,即不是从社会文化中原封不动地切割下来的一部分。将课程视为文化,是赋予课程一种文化主体地位,使其具有自律性的、内在性的、独特性的文化属性与品质。

3、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的文化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放任自流的产物,更不是社会化和社会教化、塑造的产物与结果。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教育的结果。学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必须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必须关注学生的完整人生、完整的心理世界。以学生为本,这是学校课程的根本性使命。

4、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

著名的文化教育学大师斯普朗格强烈反对“教育是知识获得过程”,强调“教育是文化过程”,教育要对文化创造有所作为。在当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原来只作为教育内容构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层次。学校将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也被作为动词来理解

,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将活化。

二、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世界上先进教育思想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根本上说取决于在校期间自主发展的空间和维度,取决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程度。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学校育人的目的和归宿。

文化:泰勒把文化看作是复杂生活的整体,是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其他各种能力与习惯。这种各种能力与习惯的综合性,同威廉斯认为文化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十分相近。课程作为文化传递与创新的核心,其理性的价值取向,只能是某一文化结构活动的历史形成的产物。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活动。

课程文化: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它的特质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因此,课程从自身文化本性上看,必然是学习化课程

。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是将课程自身视为一种文化,赋予课程一种文化主体地位。

人、文化和课程的关系:

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为人的未来发展打基础。而人是文化的人,任何人的成长都在一定的文化中进行,并且必须依靠文化的作用。在把文化看成是人类的特有行为方式的基础上,揭示了文化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本质联系。其根本旨趣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与文化的关系为内容,对文化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揭示和把握。

而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新课程改革表达一种哲学理性的价值关怀,更是对人、文化与课程三者关系的深层追问,从而彰显新课程改革对三者传统关系的反思、超越和重构,开拓一个崭新的课程文化思维空间。

2、课题的支撑性理论:

(1)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但它指向对人的内在的深切关怀,更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流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文化的内在化。这一概念认为文化诚然是一种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现象,但是人还是要把它不断地内在化,即不断地通过学习使文化为自己所获得和掌握。这一观念肯定了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求通过促进学生文化的发展,使学生获得身心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2)新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程的理念从本质上进行了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课程文化精神的重建和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其途径是转变传统课程文化的外在指导和外在教化为内在启蒙和内在教化,促进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的交汇和融合,从而使新课程文化的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生成,文化模式在对话中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审视课程的本质,

揭示课程学习的内在规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可能;实现课程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文化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促进学生的文化发展,使课程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而是促使课程更具有文化的内涵,使课程成为一种文化,从而培养走向世界的开放的中国人。

1、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程设计通常有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4、形成校园文化

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一目标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研究内容:

1、国定课程的校本化和文化化

注重已有的文本课程(即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校本化和文化化研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结构上强调课程的校本化和文化化,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在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为终身学习做准备;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评价上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等等。

2、校本化课程的文化化开发

校本化课程的文化化开发要求打破过去的“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组织结构,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体验课程形态,将知识逻辑、儿童兴趣和社会(问题)三者予以整合,

同时课程与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促进他们的原有经验与新的知识相互作用,发生转化并内化为个体的经验,达到体验的生成。

在校本课程的文化化开发中,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特色,确立以乒乓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并在实施过程中,关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3、隐性课程的显性化

隐性课程是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和个体身心素质形成的规律,对各种隐性的教育内容进行的安排和配置。隐性课程是重要的教育资料,在学生课程文化建设中,我们

必须有意识地开发、利用这部分教育资源,让隐性课程显性化,充分发挥它的教育效益。

(1)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保护好体现学校优良文化传统的物质设备和环境,赋予设备、用具以教育象征意义。学校物质环境要整体和谐、自然,但又特征鲜明,使人、自然、建筑与技术融为一体,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热爱学校,热爱知识、热爱生活的作用。

(2)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在课程实践中,长期存在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至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导致学生厌学、逃学。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课堂生活毫无兴趣可言。而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所以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体验的情境,让学生走出过去的封闭式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建构课程。即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体验中学习,形成一种开放的校园精神文化。如因校制宜地制定具有特色的校训,以此反映学校特色的校风、学风、教风,举办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等,使课程成为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的文化载体

(3)形成良好的师生文化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其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同时,每个儿童都有差异,他们的发展取决于有差异的课程,没有合作就不能提供有差异的课程。教师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建立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即由专家、教师、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师生间、同学间、学校领导与员工间,家校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帮助,和谐、亲密、友好、合作,彼此思想认同,保持情感相容,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附子课题:

1、以生为本的班队活动课程文化的开发研究。

2、以生为本的体验性德育课程文化的开发研究。

3、以生为本的学科课程文化的开发研究。

4、以生为本的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开发研究。

五、研究方法及过程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班级管理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实践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反映课题研究的效率与效益。

2、文献资料法:

运用这一方法搜集国内外有关课程文化的研究资料,经汇集筛选后,选取适合本校特点的理论或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兼用其他的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理论综合法、模式研究法等。

课题实施初步拟订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 年3月~2005年7月)形成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培训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并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2005 年7月~2010年3月)对该课题全面进行研究,

进行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对该课题进行总结完善,完成研究报告,召开评估鉴定会。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本课题研究遵循教师自愿的原则,建立相应课题管理制度作为保障。

1、学习制度:凡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要参加学校子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并能自学相关的理论文章和经验体会。

2、总结制度:每位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要按照学校子课题组要求定期进行阶段性课题总结。

3、交流制度:每一阶段完成后,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学校子课题组把阶段性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交流汇报。

4、激励制度:每一阶段结束后,学校课题组对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

七、预期研究成果:

(2005 年3月~2005年7月)形成课题方案

(2005 年7月~2010年3月)中期研究报告、现场

(2010年3月~2010年7月)课题研究报告,论文专集、评估鉴定会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精)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淮安市新安小学蒋寿桐 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则不打自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植物人”。 文化不只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认识一所学校,要认识他的文化,要研究一所学校,也要研究他的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特色,就是学校个性,就是学校品牌,就是让你记住哪个学校的东西。 下面我就从学校文化建设这个角度谈几点个人的理解,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历史和传统是学校文化的生长点,要很好的传承和创新。 不研究校史的校长不是一位称职的校长。校长要了解校史、阅读校史、研究校史、走进校史、宣传校史。 淮安市新安小学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一所实验性学校,也是著名的少儿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的母校。 1929年6月6日,陶行知先生在淮安河下的莲花街创办了新安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1930年春,陶行知委派他的学生汪达之来到新安小学接替他任校长;同时委派晓庄师范的学生孙铭勋同志创办了新安幼稚园。 新安小学从创办之日起,就坚持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坚持“教学做合一”,强调手脑并用,注重实践,大力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当年新安小学老师没有薪水,经费非常困难,他们宁愿把自己唯一的大衣拿到当铺去当,坚持艰苦办学。陶行知先生曾经题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高度赞扬新安小学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1935年,新安小学的14名学生,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新安旅行团”,修学旅行全国,宣传抗日救亡。他们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足迹遍及全国二十二个省、市、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谱写了中国少儿革命史的壮丽篇章。

构建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构建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围场回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是促进师生成长的深厚土壤。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先进的学校文化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制定的《承德市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围场回民小学不断提炼学校文化的主题,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赏识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一、“赏识教育”的理论思考: 赏识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它是实现自身和谐、师生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乃至民族和谐的有效途径;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体现人文性、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因而赏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

是一种境界。 我们回民小学的赏识教育界定为:生与生之间的赏识,让孩子总能看到他人身上的亮点;师与生之间的赏识,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赏识,实现人文管理,打造团队精神;校内不同部门、不同社团之间的赏识,可以拓宽交流渠道,提高个人修养和工作效率;民族之间的赏识,可以了解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 二、“赏识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实践构想: 1、以精神文化引领人。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一种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打造具有回民小学特色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甚至家长文化,塑造回民小学优秀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新形象。 2、以物质文化影响人。通过物质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学校物质文化氛围,从而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激发师生灵感、启迪师生智慧。 3、以制度文化激励人。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激发师生发展内驱力,让制度、规范转化为每一位师生的自觉行为,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 4、以课程文化促进人。通过课程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中受到感染、启迪,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为学生打下人生的底色。 三、赏识教育文化的确定: (一)、学校的现状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和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四风”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立足职业教育实际,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创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要求 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学生,以科学的精神鼓舞学生,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 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 以现代的理念武装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启迪学生。

三、目标任务 坚持远期规划和适度建设的原则,以“秉承传统文明,为生存和发展奠基”为主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从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入手,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创造环境美、名人佳作锻造艺术美、人际和谐打造文明美”的思路,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校园精神,积淀校园文化,实现“六高两发展”(即:在校园建设上,要有高规格;在设施设备上,要有高标准;在学校管理上,要有高目标;在队伍建设上,要有高素质;在课堂教学上,要有高效率;在教育教学上,要有高质量。“两发展”是指教师德才学识的综合发展,学生德智体美、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进而达到高水平办学。 四、重点工作 1. 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通过狠抓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形成勤政、敬业、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狠抓师德师风教育,形成严谨、精业、求实的教风;通过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浓厚、乐业、进取的学风。要结合学校实际,扎实开

如何构建学校特色文化

如何构建学校特色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早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家就提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协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 我校始建于1960年,诞生于激情燃烧岁月的八一中学,虽然几迁校址,几易校名,但特殊的历史沿革,使我校成为一所既有典型的八一军垦精神,又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学校。在发展进程中,学校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及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我校始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想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学校要有自己独有的“精、气、神”,这就是校园的精神内涵,它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学校的稳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进步有着促动作用。 “团结、奋进、自强、奉献”是我校精神核心,也是我校的凝聚力,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产生一股强大持久的精神力量,已成为激发学校发展活力的源泉,深深地熔铸于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 二、打造特色校园物态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有对学校理念和经验的总结,还有博大的胸怀和高深的远见,更有多元文化的借鉴融合。我校在八一军垦精神的引领下,注重细节打造,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文化气息,楼梯、餐厅、报栏、教室门、路边、花坛、长廊等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审美视角和人文关怀,这些附着在有形物体上的无形文化,对师生员工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校园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处处都体现着爱的情怀,一砖一瓦能说话,一草一木也含情,建立

在艺术审美和灵魂深处的设计和改造,赋予孩子生命高级成长的文化基因。 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有特色课程作为支撑,研究与开发校本化的特色课程,是学校形成特色文化的有效方式。将校本课程设计、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要结合地方特色和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科技、艺术类的兴趣活动课程,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兴趣活动课程的权力,满足学生在科技、艺术方面发展的需要。我校开设的校园舞蹈,校园足球等特色课程,为学生发展搭建了多元发展平台,彰显了学校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 四、打造特色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为主要内涵的学校制度文化是教育发展 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我校明确导向、大胆创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构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管理以充分尊重每一位师生为前提,牢固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让理念之光指引学校管理。校长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教师树立“学生第一”的理念,把管理看作是一种“服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淡化“管”念,强化“理”念,以提倡人的生存质量为目标,以造就人的成功为归宿,构建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大全)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和引领,就会失去活力、动力和方向。我校与百年一中一脉相承,追根求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中超拔的气质与恢宏的气度。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传承并出新,是我校成就百年经典的重大课题。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拓展学校的内涵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品牌特色,特制订本规划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引领精神,培养习惯,彰显个性。 (二)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构想 1、力求主题突出。紧紧围绕学校育人观念和管理理念,着眼于学校整体,根据不同区域功能集中体现一个主题,力求避免随意性,确保系统、科学和有效。 2、设计力求创新。坚持师生参与和专家指导相结合,挖掘学校内涵与更新教育观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个性,丰富内涵,形成本校文化特色。 3、内容力求丰富。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营造,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实际,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全面进行文化熏陶和渗透。 1具体建设规划设计 (一)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构成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从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精心创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加强校园的卫生保洁工作,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图书报刊阅览室要干净整洁,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干净卫生,宣传橱窗等设施要整洁、有序。校园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为辅,凸现校园春有花、夏有果、秋有香、冬有绿的自然景致,突出高品位的美

化原则。校园内的各种设施都力求美观、大方、精致,强化其育人功能。 1、在学校大门入口处彰显校训、校风、校歌和建校志铭文字,四块文字要渗透与一中同宗同源的渊薮,以此振奋师生精神,指明励志方向。 2、在校园内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广场分别设置主题雕塑、各种提示牌、激励牌;在校园绿化带,标明设计主题、树木花卉名称;在校园醒目处布置好宣传栏、阅报栏、校务公开栏。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各年级附近的走廊大墙面设黑板报、宣传栏,目的是对各年级展开针对性宣传。 4、各教室张贴名人名言、学生守则等,要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这块宣传主阵地,营造读书的氛围,力争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老师办公室统一张贴教师工作条例,优秀教育家语录等。 6、大小会议室、校长室等室内装饰:悬挂字画,色彩庄重。 7、餐厅门口立菜谱牌、宣传栏,餐厅内张贴养成警句、相关条例等。 8、宿舍楼:门厅立分布图示、宣传栏、住宿管理制度等。 (二)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套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本校理念,具有特有文化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学校运营走向依法依规管理的轨道。要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办事章程,学校教职工人事管理制度,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保障管理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校产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条例,实验室管理条例,图书馆管理条例,阅览室管理条例,食堂管理制度,学生宿舍管理条例,班主任工作管理条例,各类奖惩细则和预案等等。各项规章制度要简明实用,文字规范,以学校名义下发的规章制度必须经校长办公会讨论定稿后下发,全校规章制度要汇编成册,强调贯彻执行。

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

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 本研究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现实问题、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 的实践研究。通过实践研究回答实践意义上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是什么,分析现实的困境是什么,原因何在,如何解困,做什么,怎样做, 实现对教育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结合的密切关系及其规律方法,提升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课程建设的文 化含量。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与基本规律,明确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策略,促进解决学校 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推进学校的文化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 教育服务。本课题实践研究的精神实质,表现为尊重教育实践中的鲜 活经验。学校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只有坚持实 践的立场、从实践出发才能对学校教育中的问题与矛盾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实现课程文化理论自身的发展。本研究既有课程改革、课程 文化、学校文化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更有如何使课程改革、课程文 化建设合理性改进,使学校更加有效开展文化建设的应用研究。前者 作为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研究课程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后者作为应用研究则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比较法。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在于批判和建设,“批判”主要是指出当下学校课程改革、文 化建设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同质化现象、无序的低层次竞争、伪现 代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原因。“建设”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探讨建立课程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文化建设,

探究如何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文化发展的行动模式和策略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因此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间也是同步关系。课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在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抓住课程改革、课程文化这一核心工作,必然带动学校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发展,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来推进学校文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把握正确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方式、采用最佳的策略,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本研究创新点:作者身为长期在一线教育工作的人攻读博士,角色本身比较特殊,具有大量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优势,通过博士学习提升一定的理论修养。将课程理论转化成一线课程实践,课题研究与工作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课程文化,所在学校上海市建平中学正在开展的也正是课程文化建设工作,课题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直面当下中小学课程改革、文化建设的问题,加大批判的力度,同质化现象批判,核心竞争力批判,伪现代化现象批判,已经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一定的反响,充分发掘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深入思考中小学内涵发展、个性化办学的根本方向和基本思路,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路。第二、关于学校文化分类提出了实践意义的分类方法,从学校工作实践出发,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学校文化体系,这种分类方式更加贴合学校实际,更便于学校实践。同时也为学校文化理论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作为教育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纵观诸多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之现实,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之关系其实就是“齿轮”关系,学校文化和课程变革像齿轮一样咬合,他们之间的互动像齿轮传动一样,推动自身变化和发展。 文化规约课程,课程强化文化,这是课程与文化的第一层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化是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课程的终极品质。如果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课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 它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观、知识观、学生观等做出的价值选择。因此,课程可以强化文化。一个好的办学理念需要一系列支撑系统, 即理念要接地气,因为理念只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才可能内化为师生的一种自觉, 进而形成学校的文化。对于学校而言,课程就是支撑办学理念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载体和重要手段,为学校文化的增值与创新提供了核心机制。可以说,课程是学校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媒介,如果离开了课程,学校文化则会黯然失色直至枯竭殆尽。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学校文化的活跃程度, 往往取决于课程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课程不仅是要适应文化,更要促进文化发展。可以说,课程于学校文化而言,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 使学校文化带着永远保持飞翔的动力与自信的心态向着心中的方向翱翔。

文化助推课程,课程浓郁文化,这是课程与文化的第二层互动关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文化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学校文化既是学校教育价值理念的体现,同时也在无形中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因此,学校课程建设的参与者是哪些人,参与者将在建设过程中发出怎样的声音,参与者将采取怎样的行动等等都由学校文化决定。课程有了学校文化的指引,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学校文化为课程建设充实内容。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课程组织实施过程做到枝繁叶茂、有血有肉,就必须将扎根学校文化的“土壊”,并从中汲取充足“养分。因此,学校课程的整合建设必须以学校文化为依据进行,让学校文化为每一门课程都赋予了特殊内涵,使每一门课程又流淌着学校文化的“血液”,这样学校课程的内容就更加充实丰富。三是学校文化使课程建设独具特色。由于学校有太多历史传承,导致学校课程体系可能过于庞大,学校课程反而会失去方向,没有了学校自身特点。而学校文化的确立却能使得学校课程特色更加突出。可以肯定地说,只有把握学校文化精髓,才能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 可以说,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课程变革不是独立成篇的,不可能离开特定的文化场域。学校课程变革往往是一项改革倒逼一项改革,一项改革推动一项改革,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显现出鲜明的综合特征。找准课程变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最大限度凝聚文化共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公司设计方案(大全)

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强化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打造一校品牌为发展目标,体现我校“先做人、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导小组 组长:尹华群 副组长:唐淑珍袁林唐志刚 成员:杨大勇袁仁多黄立群刘晖霞各班主任 三、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特点,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四、整体思路 1、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1)室外环境布置。 楼门上方书写“办人民满意教育,树一校名校品牌”的办学目标,校门设立安全文化宣传牌及门卫相关制度,校门过道右侧设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左侧安全警示如:“校长温馨提示: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纪律卫生检查公布栏、阳光台。 主席台围墙作为校园文化墙,书写“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在鲜红的国旗映衬下,指引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镶嵌永久性瓷砖地图,并分别设通知栏,值周栏、公示栏、组织机构、学校全景图”等板块。 教学楼走廊,每个教室走廊两个温馨话语,名言警句及温馨提示,由各班自己提供,如:今天,你微笑了吗?你问候了吗?你礼让了吗?你帮助别人了吗? 办公楼三楼书写“相信学生,解放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二楼安装宣传电子板。 宿舍楼墙面标语,“教好一名学生、振兴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 教学楼楼梯6个扇形警示、提示、激励话语。旧教学楼,二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新教学楼二楼“营造书香校园,争做阳光少年”,三楼书写“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食堂外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里墙大标语,“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确保师生健康安全”,小标语,“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干净、卫生,你我共努力”,“快乐生活每一天,开心享受每一餐”。 (2)班级环境布置。做好“三表一简介”(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班级简介),张贴在各班教室前,便于师生查看,室内布置学校进行统一规划,四个名言名句和规范,教室前门书写“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要求。黑板正上方有符合各年级年龄特点的班训(班级提供内容,学校制作),两侧设有班级登记册、公布栏和多媒体、饮水设备,教室后墙设有开放式书架和卫生角,主墙面为“学习园地”,由各班主任负责个性化、人文性设计,要求班级文化建设凸显主题,个性鲜明。

构建课程文化的几点策略

构建课程文化的几点策略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从理论的高度关注学科教育、课程改革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教育领域一时兴起了“文化热”,诸如,“学校文化”“校园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概念应运而生。从概念的产生上讲,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都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课程文化一旦创生就不会自灭,它的影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意识的有无,并不能否定它的客观存在与意义。进一步讲,它的影响一旦被人意识与自觉到,就会释放出更大更强的育人能量。 课程文化重在“以人为本”,“以为人本”不是时髦的空洞的口号,而是以人之为人的最可贵、最本质的道德为本。德才兼备,德育第一,也是对“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一种注释。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来看,“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补偿。”(但丁语)我认为,育人性是课程文化最本质的东西;课程文化在实现其教化功能上要自觉克服“目中无人”和“重术轻人”的现象。 如何构建学校的课程文化,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想法: 一、防止顾此失彼 课程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从大的教育文化环境来看,课程文化建构,需要整合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使三者进一步融合形成整体育人优势。人们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不能只重视学校文化的教化,而轻视或忽视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孩子从小到大,一生中最早受到的、受影响最深的,还是家庭教育,学校是每隔几年换一个,但家是几十年不大变的。有专家预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家家都上网,将来教育会进入新阶段──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并重的局面。课程文化建构要关注这种新变化,将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种文化统筹兼顾,防止顾此失彼。 二、课程文化建设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文化在时间上有古今之分,在地域上有东西之别。面对有时空差异的文化,坚持“和而不同”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大开放的课程改革形势下,课程文化领域出现了两种与“和而不同”相违背的做法。一是全盘否定本土的课程发展的历史与传统,认为过去的学校文化造成了形形色色的思想障碍,“积重难返”,所以要“再造”学校文化。说白了,这种所谓的“再造”,无非是对传统与历史表示不满,要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我认为,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的建构,也应自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所以说,今天的课程文化建设,不是对课程历史和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如何扬弃、如何继承与发展。“教育只能改革,不能革命”。二是不知可否的“搬运”与“替外国人拉洋车”。有人已冷静地指出,现在有一些人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中国教育改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97440.html,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作者:吴天军 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19年第03期 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中心小学现有学生335人,18个教学班,47名教师。学校以“用责任育人,育有责任之人”为办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受到心灵的滋养,培养了师生强烈的文化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师生,我们创造条件让教师喜欢传 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一)培养志趣高雅的教师 我们在教师中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引导他们品读经典,撰写书评,写读书心得体会等。 学校每学期向教师推荐传统文化书籍,并鼓励教师主动购书,学校每人每学期为教师解决30 元的购书款。学校向老师推荐的书籍有《論语》《孟子》等,也有诗词歌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学校成立教师社团,培养教师的高雅情趣。我校的教师社团有书法、篆刻、剪纸、刺 绣、文学社、朗读者等,这些社团不仅丰富了老师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提升了素养。 我们鼓励教师参加各级业余社会团体。我校有11名教师先后参加了区业余作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和区书法家协会,这些教师不仅通过活动提升了水平,也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领导带领教师们在校园网、微信朋友圈里“晒诗”。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还定期组织开展教师社团文化节和成果交流。我校利用节日和特殊纪念日组织教师 进行社团成果展示,如元旦组织教师创作和书写对联,端午节组织教师开展包粽子大赛,“七一”和“十一”组织教师开展诗朗诵比赛,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建立丰富多彩的社团 学校的各种社团共计22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有软硬笔书法、剪纸、折纸、国画、纸盘画、纸壳画、京剧脸谱画、民乐、民族舞等,学生得到熏陶,逐渐产生了兴趣。学校通过教育开放周、社团文化节、体育艺术节等契机,展示社团成果,向家长进行宣传,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的内在需要。为认真贯彻落实瑞教义[____]57号文件《瑞安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和瑞教[____]211号文件《瑞安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瑞安市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桐溪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 荣辱观为导向,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 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 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 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1、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着力打造以物质文化为外壳、制度文化为支柱、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2、以主题活动为目标,培植学校教育的团队文化、学习文化、教研文化; 3、以班级文化、外部形象文化为切入点,建立学校文化显性外形; 4、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以美化、 绿化、净化、亮化为载体,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 教育质量优质化。 三、基本内容 (一)精神文化: 围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办学育人理念,坚持“让每一位教师身心愉悦地工作,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精 神的家园”的教育理念,强化“崇德、尚学、自强、创新”的校训教育,形成“新实

初中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初中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根据《**县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相关精神,为了打造健康积极的学校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在治校育人上“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结合我校实际,特提出如下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全面设计实施学校管理文化、教师文化、教学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形成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和清新的学校文明风尚,使师生在参与文化建设中彰显现代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专业精神,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凸显环境育人功能,深入实施“文化育人,内涵发展、打造精品”的名校战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目标任务: 启动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努力,把我校建成办学理念先进、文化底蕴浓厚、教学风气浓郁、校园环境优雅、个性特征鲜明的学校,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三、具体内容及方法措施: (一)追求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彰显以人为本,精细规范科学的管理文化。 1、高扬先进理念,营造高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风。 办学理念:“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这一办学理念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就是要达到政治上的高素质;学会做事就是要具有生活的高品位; 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终生学习的本领。

校训:修德、笃学、健体、尚美 校风:文明、和谐、进取、创新 教风:爱生敬业博学善导 学风:尊师乐学善思求真 核心价值观:①学校观: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教师成就的自我的家园。②管理观: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为了服务。③教师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崇尚人文关怀,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民主、科学、规范,坚持刚柔并济的原则,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互交融,制订制度注重教师的满意度、认同度,使制度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要进一步修订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教学常规及后勤管理制度》、《教代会议事办法》、《教师教研工作制度》优化教育教学秩序。学校管理要在细字上抓落实,在实字上求高效。学校将依据教师岗位目标职责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倡导敬业精业的职业信念,弘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文化。 建设先进的教师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确立起以教师发展联动学校发展的发展策略。 1、大力弘扬“团结一心、敢打敢拼、永不服输、力求卓越”的城中师生团队奉献精神。通过组织教师基本功大赛,文明师生评选,师生才艺演示,使广大教师爱校如家,凝心聚力,和谐共处。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 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学校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是学校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的作用。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又名南京大学仙林实验学校。学校地处仙林大学城,是一所南京大学、市教育局、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与栖霞区人民政府四方合作创办的公办小班化实验学校。百年名校的办学积淀,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现代化、人性化的校园布局,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的育人理念,秉承“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宗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践行“环境育人,文化润校”的办学思想,积极开展“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以校园、生活为载体,打造人文环境,开发七彩课程,创新实

践活动,在师生协力中进行富有中华文化基因、世界眼光胸怀的特色文化建设。 三、实施思路 1.确定文化内涵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中的“世界儿童”,指的是初步具有国际品质的儿童。国际品质的儿童,初步具有国际意识,初步了解国际文化,初步形成国际交流能力,初步养育国际适应行为。中国是世界的重要成员,是中国儿童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因此,“世界儿童”首先是“中国儿童”,是植根中国的“世界儿童”,是具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儿童”。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一方面是让世界走进校园,走进儿童心灵;一方面让儿童走向世界,走进优秀的多元的世界文化。在这双向“走进”的过程中,儿童更加热爱中国,坚信中国;儿童更加胸怀世界,融入世界。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物态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内容。此形成校本特色鲜明的以“世界儿童”为主题的、以培养具有国际品质儿童为价值引领的学校文化体系。 2.精神文化引领 “诚真勤仁”是我们的校训;“自强不息”是我们的精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

————————————————————————————————作者:————————————————————————————————日期: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政治论文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 王静慧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立足学校、为了学校。一所学校要发展成一所真正有特色的学校,最重要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学校代代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为了更好推进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基于本校“成德达才”的价值追求,结合校本选修课程“追问人生:演绎古希腊神话”的开发实践,笔者结合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思考管窥课程走向学校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成德达才学校文化校本课程 王静慧,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立足学校、为了学校。一所学校要发展成一所真正有特色的学校,最重要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学校代代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源于师生,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形成能持续释放的强大感染力。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只有走向学校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为了更好推进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基于本校“成德达才”的价值追求,结合校本选修课程“追问人生:演绎古希腊神话”的开发实践,笔者结合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思考探索课程恚向学校文化的路径。 一、聚焦学校精神文化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关键是走向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日复一日的传承,更在于其对传统与现代

关于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关于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校园文化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我们应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我们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 可利用制作学校系列标志来提炼和展现校园精神文化。如设臵学校校旗、校歌、校徽、校服,创办校报,制作校风、教风、学风宣传牌等等。尤其通过坚持升校旗、唱校歌、佩校徽、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和雅文化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范文范例学习指导 和而不同雅而有致 ——“和雅”文化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突出体现在四个层面,其一陶冶功能:学校文化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生命的内涵;其二社会化功能:学校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其三潜力开发功能: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求知欲和需要,学校文化发挥着扩大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情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功能;其四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学校文化的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二、总体目标 今天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恰恰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两句极

富哲理的话,事实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含义极为深刻。完美格式word 范文范例学习指导 多年来,学校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思考,挖掘学校历史背景,初步形 成了以“和雅”文化为精髓的儒家文化品牌。 所谓“和雅”,从字面上来讲是“和而不同,雅而有致”。“和而不同”是时庄镇中学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具体是指干群 之间的和谐互敬、教师之间的和谐互学、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助、师 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雅而有致”则是学校文化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指“行为儒雅、语言文雅、情趣高雅” 的师生形象的树立,另一方面指优雅静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三、具体内容 (一)学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学校文化表现的灵魂。是学校 发展的精神动力。 1、理念文化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办学目标:打造办学特色塑造品牌教育 文化理念:和雅 学校校训:仁和智谐

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特色校园方案

“弘扬红色乡土文化,构建红色特色学校” 设计方案(讨论稿)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有特色,铸就校园浓郁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县教委打造特色学校、注重一品一校的发展思路,走“特色立校、文化兴校、特色强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努力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结合重庆“唱、读、讲、传”活动的开展和学校“五个校园”建设,根据本校本地区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红色德育教育资源优势,决定以红色乡土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红色校园”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特拟定我校红色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巍巍石壕留忠魂,浩浩綦河谱华章。綦江,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折腰。革命先贤、先烈为了崇高的理想,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抛头颅,洒热血,大写了一个红色的綦江!一个红色的石壕! 綦江,风云际会。这块热土演绎了几多动人心魄的革命往事。1919年下半年,綦江成立了全川最早的青年进步团体之一的“青年砥砺会”。 1926年1月,中共綦江县支部建立,这是重庆境内的第一个党支部。1926年4月,震惊全川的“綦江米案”爆发。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綦江石壕境内,保卫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创造了四渡赤水战机…… 綦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重庆的惟一县份,石壕红军烈士墓、红军洞、红军桥、红一军团长征驻石壕指挥部旧址、红军路都见证着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一个个感人故事,现已被确定为重庆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綦江,英豪辈出。这块热土哺育了大批让人铭记的革命志士。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綦江党团创建人、四川省委秘书长,被杨尚昆尊称为“革命启蒙老师”的邹进贤烈士;第三次反“围剿”中活捉张辉瓒的红四军军长王良烈士;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闽浙赣省委秘书长王奇岳烈士;被周恩来称赞为“霍氏三杰”的霍步青、霍锟镛、霍栗如三位烈士;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 学校文化,对于已经做了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我来说,还最抽象又最具体、最不可避免地进行思考,又很难把握的概念,确实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重新认识和再认识,优质学校的做法难以效仿,专家精彩的演讲也无法复制。但是有助于我们在心中构建起自己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特别是在文化概念纷繁复杂而又无一定论的学术体系中,专家的讲解,对我们的实践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自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成为我们管理学校、引领课程、成就教师、幸福学生的重要思想载体和价值行为驱动器。下面我谈这么七点思考和认识: 第一、学校文化就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的物化的校园环境风貌的一个整合。它包括学校组织的各个层面,即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体系、精神文化等底蕴,具体表现为学校所拥有的办学理念,制度管理,三风一训等。 第二、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学校没有文化,其实我们每所学校都特定存在着它的文化特征,只不过是体现的特质不一样,有的不善于总结、有的不清晰、有的优质、有的模糊、有的肤浅,但如果我们的学校确定了鲜明的学校文化,则如何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成为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如果学校文化得不到师生的认同,就很难让文化在校园扎根,也就不能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学校文化一

旦成型,就会形成一种磁场,产生一种可以纵横辐射的磁场效应,促使老师们自觉进入文化圈,必须顺应,最终走向认同。所以我说,让全体教师迅速认同学校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第三、文化治校是我们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竞争和文化创新是学校的引路标,学校文化最深入的表现是学校主体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因此,我们校长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引领师生员工实现“文化自觉”的过程,对校长校而言,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第四、学校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要精心培育,避免急躁与片面。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实功夫,也是慢功夫,我们不能不顾实际,不能有跟风的心理,速成的心态,浮躁的情绪,将学校文化建设做成政绩工程,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学校鲜活的生命和综合实力,是学校历史的传承,又是现实的创造,即扎根于传统,立足于实际。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一叶障目,抛弃了学校发展的历史和传统而盲目创新。例如:单一的“突出孔孟强调国学”,不会是完整的学校文化。 第五、要系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中,将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学校文化护体,不可孤立,和阶段化(说明),但概括学校实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但必须始终着眼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这一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