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中共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不仅包含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并由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有联系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三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及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核心的内容。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概括。

5、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批判地吸收、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6、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1845《关于费尔巴哈的批判》,1844-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

公开问世:1847《哲学的贫困》,1848《共产党宣言》

问世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时代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最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具有革命性,彻底的批判性;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决定的;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是人们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最崇高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第一章

9、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哲学基本问题(表述、内容)

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1、对第一方面的回答(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①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②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12、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可知论,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②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完全认识的

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及回答(辩证法,形而上学)

①辨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作用。

14、物质,物质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客观存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但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类的意志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

1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意识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的。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唯物辩证观。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8、运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2),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不可分割→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②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了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

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但在运动过程中也有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它包含了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未变化的特殊状态。

19、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了一定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虽然有意识作为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去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1、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2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23、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2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就是要将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2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1.2.3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所有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②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将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5、规律及其根本特点

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哲学范畴。根本特点:客观性26、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其主要表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2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2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的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联系等。

30、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3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2、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于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新生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于新的条件的因素。

33、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构成: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解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4、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两个基本属性:

①斗争性(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②同一性(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二者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④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

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5、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6、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37、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3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2.3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9、辩证否定观:1.2.3.4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0、P52 第二段

第二章

41、实践观点和实践活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42、主体、客体、中介系统(两个子系统)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①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②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主客体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4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反映论;②与之相反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4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①离开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4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点:①反映具有摹写性,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会以客观事物为原型,这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②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47、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循环。

48、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采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不可截然分开。

49、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①②

50、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重要。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以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完成。

51、真理及其特点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客观的。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否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5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具体表现。

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通过相对表现,二者也可相互转化。

53、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4、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是对立的,有本质的区别

②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均是通过与对方比较而存在的

③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④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5、真理如何会变为谬误:

①真理超过其特定的范围和条件;②忽视真理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联系。

56、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从真理的本质看,检验真理即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便是社会实践;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57、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58、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制约和影响)

59、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

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人类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60、社会意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6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存在是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6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6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64、生产力的基本要素(3):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体力、脑力,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

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65、生产关系(狭义,广义;分类;与生产力的关系)

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分类: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诸多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分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66、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6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极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68、上述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05

6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其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70、二者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7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对)

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发展。

7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命

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技术:指生产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74、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①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②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人本身,并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

③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5、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

①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②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考察

③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去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性质

76、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77、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第四章

78、资本主义萌芽(时间、地点、途径)

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城市;由小商品经济分化和商人、高利贷者转化

79、资本原始积累及其途径(2)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80、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2)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81、商品及其二因素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8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8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不是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4、货币的五大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基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8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自检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86、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不利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8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88、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89、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2)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9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劳动者价值的源泉,并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91、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9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①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②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93、资本(不变,可变)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94、剩余价值及其唯一来源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唯一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95、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①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

②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96、相对剩余价值:当生活资料以及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这种变化所产生的价值即相对剩余价值。

97、资本积累及其意义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98、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①购买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②生产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③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99、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100、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101、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0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03、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生产过剩

10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0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第五章

106、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107、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108、垄断及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控制。

产生原因:①生产集中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竞争的限制;③激励竞争给竞争各方造成重大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竞争的企业间达成妥协。

表现形式: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如国际卡特尔

109、为什么“垄断在自由竞争中形成,但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激烈”:

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巩固垄断地位

③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110、金融资本,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集团。111、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来源:

①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②通过垄断高价、低价来控制市场,从而获得其他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③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所获取的国外利润;

④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将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利润

1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国家的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13、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形式:

①借贷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

②生产资本输出: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

③商品资本输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其中①②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居主导地位,③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居主导

114、国际垄断同盟(早期,当代)

早期:国际卡特尔

当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115、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116、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动因、消极后果

117、当代资本主义: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发生的新变化: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居主导地位;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118、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以及新变化的实质

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变化的实质:

①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资料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法学概论知识点

法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law system)。它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的有机统一系统。不具有国际性。 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是指法律的历史表现形式。从历史角度看,包括: 1. 风俗习惯:包括契约规范、宗教教规、道德规范等内容在内。 2.判例:中国古代也有“决事比”;英国法,美国法等。 3.成文法典:大陆法系国家。 4.权威专业人士的观点:古罗马时期的法学权威。 5.体现人之理性的“善良和正义”原则(即人类良知。“自由心证”) 是成文法国家。法律渊源还可根据《立法法》作更明确的细分,为: 宪法(人大制订和修改) 法律(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国务院及部委)///军事法规&军事规章 地方性法规(省市人大及常委会);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 地方性规章(省市政府) 还应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国内法还应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解释在内。 以上内容,参见我国《立法法》(2000年) 立法法 下面主要说说我国的立法权。其主要规范是《立法法》(2000年)和《宪法》(1982年)。有这样的几个问题,需要掌握: 1.谁享有立法权?享有的是立何种法规范的权力? 2.法规范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参阅教材第40~42页 关于立法权限的规定;立法的权限分配参见《立法法》教材31页 当今世界各国都有专门的国家立法机构。说明都重视成文法。由于成文法的明确性。在

英美法国家,成文法都必须优先适用。 但是,具体立法权力并不绝对属于某一专门机构,只是有主次之分或具体某方面事务立法权力的分配。以美国为例:国会众参两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但主要权力在众院。而且,美国总统也在法定范围内的立法权。更为重要的是,立法后的审批是相互三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国会立法,需要总统批准。总统立法,需要国会批准。最高院可以认定国会或总统立法违宪而无效。【我国也赋予中央【地方有所不同】人大和政府两机构都有立法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 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 二大法系的区别: 1.历史渊源不同。一个是源于罗马法的传播;一个是在统一地方习惯法过程中形成的判例法; 2.法律渊源不同。一个是以制订法为渊源;一个是以判例法为渊源。 3.立法技术不同。一个重视编纂法典;一个不重视法典,但也有单行法规,占少数。 4.法律结构不同。一个是主要由公法和私法组成;一个主要是由普通法和衡平法组成。 5.法律适用技术不同。一个是将成文法适用到具体的事件和行为;一个是遵循先例。 6.诉讼程序不同。一个是由法官主导的讯问式;一个是法官被动听审的辩论式。另外:司法机构设置、法律概念术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大法系的法律体系与结构不同: 英美法系包括以下种类的法律:(英国与美国又有区别) 宪法(宪法性文件;柔性宪法) 财产法 契约法 侵权行为法 家庭法和继承法 刑法 诉讼法(陪审制;抗辩式)

Internet技术知识点总结

Internet技术 1.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实质是网络的网络。 2.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称。 3.Internet:由路由器及通信线路基于一个共同的通信协议,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网 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网络,是共享资源的集合。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4.WWW服务 a)(WorldWideWeb)万维网服务 b)网页文件连接的组合 c)超级连接文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组成。 d)HTTP协议:WWW客户机到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用的协议。 e)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网页的语言。 5.电子邮件服务:利用存储-转发原理,克服时间,地理上的距离,通过计算机终端和通 信网络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递 6.数据检索:分类目录和关键字 7.电子公告板(BBS):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 8.远程登录 9.商业应用 ISP 网络服务供应商,是Internet网络用户接入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10.分类 a)为用户提供拨号入网业务的小型ISP(应为IAP)。区域性强,服务能力有限,没有 自己的主干网络和信息源,提供的服务信息有限 b)真正意义上的ISP:全方位服务,有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网能力,可提供专线、拨 号上网 11.ISP服务 a)提供专线接入:提供如DDN、X.25、FR、CATV等专线接入 b)提供拨号接入:向用户提供通过公用电话网联机访问Internet的能力,包括UNIX 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连网方式 c)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d)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用户名(账号)、用户口令(密码)、IP地址、域名服 务器(DNS)地址) e)提供联网设备,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安装和使用培训服务 12.主页:打开浏览器后第一个出现的页面 13.超文本:含有超链接的文本 14.超链接:通过网址链接到别的网页 15.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又称为网址) 16.HTML的超链接用URL来定位信息资源所在的位置 17.格式协议://域名或IP地址(:端口号)/路径名/文件名 a)协议:又称信息服务类型,是客户端浏览器访问各种服务器资源的方法 b)端口号:默认端口号可以省略 c)文件名或路径名缺省时,会返回浏览器一个index.html或default.html文件 18.Internet的特点 a)对用户隐藏网间连接的底层节点,用户不必了解硬件连接细节 b)不指定网络互联的拓扑结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地球概论复习汇总

地球概论复习 题型: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 知识点 第一:地平视差 天体的视差: 天文上在测定太阳系内较近的天体的距离时, 通常采用地球半径作为基 线。 从天体到基线两端的连线所夹的角, 即地球半径对该天体所张的角, 叫做天体的 视差。当天体位于地平时,其视差最大;这个最大的视差值叫做天体的地平视差。第二:月貌(月球地表结构)

月海:月面上比较阴暗的部分,由反射率比较低的基性岩组成。 月陆:月面上比较明亮的部分是高地,有比较厚的月尘覆盖,反射率高。 环形山:四周凸起中部低凹的环形隆起叫做环形山。现在也叫月坑。 辐射纹:从大环形山向四周辅散的明亮线条。可以穿过山脉、月海延伸数千米。月谷:暗线是深陷的裂谷,有如地球上的沟谷叫做月谷。 第三:潮汐(天文潮汐) 潮汐:地表上由于天体间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海平面涨落现象。 太阴潮:由月球引起的潮汐;太阳潮:有太阳引起的潮汐。太阴潮》太阳潮

潮差: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潮差最大时的潮汐叫大潮;潮差最小时的潮汐叫小潮。潮汐隆起:在地球正反垂点的周围形成两个水位特高的区域称为”潮汐隆起” 引潮力: 地球上任意一点所受的引力与地球平均引力之差, 正反垂点最大其他地方逐 渐减小。引潮力的大小与天体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 海洋潮汐的规律性和复杂性: 规律性:①每太阴日两次高潮两次低潮; ②每朔望月两次大潮和小潮; 复杂性:①赤道潮与回归潮;

②二分潮与二至潮; ③近地潮与远地潮; ※ 赤道潮:假定月球的赤纬为零,则两个垂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在一个太阴日 内都有相等的两次高潮和低潮,潮汐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对称。这样的潮汐称为赤道潮(分点潮) ※ 日潮不等:由于月球的赤纬不为零,它的两个垂点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以致同一纬度 ( 除赤道外 ) 的

自学考试法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1.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1)商品交换与私有制的出现(2)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与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奴隶制法律的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4)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4.封建制法律的特点:(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5.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确认契约自由(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确认法制原则 6.法律的特征:(1)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就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就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7.法律渊源的种类:(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6)国际惯例与国际条约 8.法律的分类:(1)成文法与不成文法(2)根本法与普通法(3)实体法与程序法(4)一般法与特别法(5)国际法与国内法(6)公法与私法(7)法系 9.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之间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必须就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与互相渗透的。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存在时间不同(2)调整的范围不同(3)实施方法不同(4)表现形式不同(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就是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就是多元的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社会主义法律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与实施(2)社会主义法律就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3.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概念与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与废止过时的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就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4.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1)遵循宪法的原则(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与尊严的原则(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4)科学与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5)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立法的原则 5.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程序:(1)法律案的提出(2)对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4)法律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高考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点总结 一、经纬网图的判读及应用 1.常用经纬网图的判读 类型侧视图俯视图常见 演变简图截取一段纬线,在其上标注经度 截取一段经线,在其上标注纬度 截取极地投影图中的一部分 判读要领横线(或弧线)一般代表纬线,由南向北增大为北纬度,反之为南纬度 竖线(或弧线)一般代表经线,由西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同一幅经纬网图中相邻的两条经(纬)线之间经(纬)度差一般是相等的关注经纬线的表现形式:纬线为圆弧线,经线则是从圆心出发的射线。 判断圆心是北极点还是南极点,确定纬线是南纬度还是北纬度依据自转方向及经线经度值的变化特征,确定经线是西经度还是东经度。 2.经纬网的应用 定方向: (1)定南北: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2)定东西:同是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是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经度,则要看两点的经度和,若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的在东,西经的在西;若经度和大于180°,则东经的在西,西经的在东 定距离: (1)任一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约是111千米。 (2)任一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的计算公式为:111千米·cosθ(θ为该经线的纬度数) (3)不同经线和纬线上:计算两点间距离时可进行估算。 一是可以先假设两点的经度相同或纬度相同,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二是可以先算出比例尺,进而计算出两点间距离 定范围: (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2)跨经度数相同的地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特别提醒:利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如图中弧)。 (2)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 (3)晨昏线上的两点,由于晨昏线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故两点最短航线就是两点之间的较短晨昏线(即劣弧线)。

自考法学概论00040试题及复习重点内容

2017年自考法学概论(00040)试题及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简答) (一)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二)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2.奴隶制的出现。 ※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或基本成分是:法律的要素(单选) ※简述法律概念的定义及其功能:法律概念是指同法律相关的各种事实加以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用语。其功能有:认知功能、构成功能、规范功能。(简答) ※我国法律的性质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是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那一年即:1956年(单选) ※我国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是:《法经》/《汉漠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单选) ※旧中国宪法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单选) ※法律规范:是指每个单一的法定行为模式。(解释) 第二节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最本质的属性) 2、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3、法律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第三节法律的渊源和分类 1、法律渊源:指用于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2、古今中外法律渊源的种类:(多选) (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3、法律的分类: (1)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又称制定法。 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又称习惯法。 (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3)根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高一通用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1.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人类。 2.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 侧重: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 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

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是----,---------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2.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生活实例:---食,海边看---,地平线呈-----,站得高看得----。 3.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的大圆圈叫------,所有与赤道-----的圆圈叫------,纬线都是----,-----相等,指示------方向;经线连接南北-----并与纬线-----,是----圆长度----指示------。 4.纬度的划分:以------为零度作为起始线,向南向北各分作---,赤道以北为-----,用---作代号,赤道以南为------,用---作代号,北极点的纬度是-------,南极点的纬度是-------。 5.三纬度的划分:---------为低纬度,----------为中纬度,----------为高纬度。 6.经度的划分: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本初子午线,作为----度经线,向东向西个分作----度,合起来共---度,零度经线以东称为-----,代号-----,零度经线以西为-----,代号----。任意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度数之和是-----,代号-------。 7.南北半球分界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是----------,这个经线圈经过的陆地----。 8.西经19度在----半球,西经21度在----半球,0度在----半球,180度在-----半球,东经159度在-----半球,东经161度在------半球。东半球的范围:西经度中小于西经-----度,东经度中小于东经----度。西半球的范围:西经度中大于西经----度,东经度中大于东经-----度。9.0度经线以东为----经度,以西为---经度。180度经线以东为---经度,以西为----经度。东经160度以东为---半球,以西为---半球。西经20度以东为---半球,以西为---半球。0度经线和零度纬线的交点在---半球,180度经线和0度纬线的交点在---半球。 10.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形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每一个地点的------,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纬线的------。 1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和---------,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和-------------。 12.南北半球季节------。北半球春分是---月----日,太阳直射----------,全球昼夜------;夏至是---月---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昼-----夜-----,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南半球-----------;秋分是----月----日,太阳直射---------,全球昼夜-------;冬至是----月----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昼-----夜------,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 13.五带划分的依据是根据各地获得-----------,五带划分的界限是---------和---------,极圈属于-------,回归线属于----------;热带有---------现象,回归线上一年有----次阳光直射,赤道上有----次阳光直射;寒带有------------现象,温带-----------。 14.北回归线的纬度-----,南回归线的纬度-------,北极圈的纬度-------,南极圈的纬度-------。 15.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表示----------比----------缩小的------。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数字比例尺看分母,分母越大比例尺-----。 16.比例尺大,划的范围就----,内容-----,比例尺小,划的范围就----,内容-------。 17.面对地图通常是----------,-----------;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定方向,指向标一般是指---;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确定方向经线指示------,纬线指示------。 18.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距离叫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地点的-----距离叫----高度,我国测绘部门把-----验潮站(------海)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我国的水准零点。 19.在地图上把----相同的个点连接成就是----线,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坡缓的地方等高线-----。 20.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想海拔----处凸出;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陡崖:等高线------。 21.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叫做----------,数值越大深度越------。

大学地球概论试题

大学地球概论(第三版)试题 10级地科阿奖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的答案只有1个,每小题1分,总分5分) 1.天顶赤纬等于------- A、恒星时 B、太阳日时 C、当地纬度 D、太阴日 2.地内行星的自转周期比地外行星------- A、大 B、小 C、相等 D、不确定 3.下面四幅图中,符合丰子恺的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是------ 4.“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有 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流青衫湿”,诗中描绘的月相是------ A、新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D、满月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内行星的公转周期小于地外行星 B、恒星的温度越高,其光度越大 C、黄道24宫12气 D、太阳日和太阴日都要长于恒星日 二.填空题(本题共40空,每空0.5分,总分20分) 1.沿黄道作周年运动的太阳,分别于()()()和(),依次经过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和东至点,它们分别就是北半球的()()()和() 2.球面坐标系都有一个基本大圆,称为();()就是通过基圆的两级,同时垂直于基圆的所有大圆;通过原点的辅圈叫做() 3.中天恒星的赤经,即为() 4.按照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月的长度有四种,它们是()()()和() 5.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约(),恒星中天时刻逐日提前();太阴日比恒星日长约(),月亮中天时刻逐日推迟约() 6.因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年的长度有四种:()()()和() 7.对于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的形成来说,()和()是两个主要因素 8.历法一般分为三类:()()()

9.日食分为()() 10.岛屿按其成因分为()()和() 11.造成太阳每日赤经差的季节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12.日食的条件:(),月食的条件:()13.海洋潮汐的两个基本周期:()() 三.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总分15分)1.纬线 2.太阳常数 3.行星的逆行 4.民用晨昏蒙影 5.大地水准面 四.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总分32分) 1.简述开普勒行星运行三大定律(6分) 2.试写出半昼弧公式,说明昼夜长短的条件(8分) 3.简述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6分) 4.简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6分) 5.简述标准时制度的内容(6分) 五.画图说明题(本题共两题,总分18分) 1.画出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示意图,说明两者的不同(10分) 2.画出行星的会合运动示意图,并写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会合运动的情况(8分) 六.实践操作题(本题只有1题,10分) 1.根据所学知识,写明找到北极星的方法

最新 法学概论 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P1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 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 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 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P15:奴隶制法律的本质及特点 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 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 政治统治 4、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最早一批奴隶制成文法: 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法典》;公元前5世纪罗马国《十二表法》;公元前3世纪印度《摩奴法典》。中国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作禹刑”“夏刑三千”殷商“汤刑”,周朝“周礼” P17:封建制法律的本质及特点: 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 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P19: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及特点: 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认法制原则 P21:法律的阶级性 1、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 志性。 2、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 级的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 3、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 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 4、任何意志包括国家意志都表现着人的 愿望和追求,因而都具有能动的、自 由的属性。 P26: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P29: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 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 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 行为规范。 法律价值的特点: 1、法律的属性和功能是法律价值形成的 基础 2、人对法律的需要的法律价值形成的主 体要素 3、法律的属性和功能与人的需要的满足 之间的桥梁是实践,惟有经过实践, 法律价值才可能体现和实现。 P32:法律的各要素及内容 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 1、法律规范:法律规则,是每个单一的 法定行为模式。 法律规范的结构:适用条件、行为准 则、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分类:规范本身的性质分类 (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授权性 规范) 规范所包含的行为规则的确定程序 (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准用性 规范) 2、法律原则:在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中, 对法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 的法律原理和准则。 分类: 以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基 本原则、具体原则 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公理性 原则、政策性原则 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社会原则、 专门法律原则 3、法律概念:同法律相关的各种事实加 以概括而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所形成的 具有权威性的法律用语 法律概念的功能:认知功能、构成功 能、规范功能。 P37:法律渊源的种类: 1、制定法:国家的有权机关,通过法定 程序,用成文的形式(条文)表达的 规范性文件。 2、判例法:以特定的法院所作的典型或 具有新意的判决中包含的原则作为判 案依据的法律。 3、习惯法: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效力的 习俗和惯例。 4、引证法:(法理法或法理)国家机关(主 要的司法机关)引用某些经典或法学 家的著作和言论作为处理事件或案件 的法律根据。 5、宗教法:国家宣布或承认某些宗教典 籍和教会规章具有法律效力。 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P38:法律的分类: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据法律的创制 方式和表现形式所作的分类。 2、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效 力和制定程序所作的分类。 3、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的内容所作 的分类。 4、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律的空间效 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作的分 类。 5、国际法和国内法:根据法律的主体、 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相互关 系。 6、公法和私法: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 的法律为公法,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 的的法律为私法。(始于罗马法学家) 7、法系:西文法学著作中一个常见的概 念。 P44: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之间在根本的社 会阶级属性方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必然 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参透的。 一方面,法律积极保护统治阶级道德, 在必要时把某些道德规范提升法律规范加 以推行。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道德又各级地替法 律辩护,影响社会舆论,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其实,法律的每一项规定都渗透着统治 阶级的道德观念。 不同点: 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 中的现象;道德则与人类社会相伴始 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的调整范围比 法律宽。 3、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 道德依靠人们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规范性文 件的形式;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 和风俗之中。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一 元)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 P45: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 需要 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 权的需要 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需要 P4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产生的特点:它是在 彻底废除国民党旧法律的基础上,由新民主 主义法律转变来的,是新民主主义法律的继 承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主要特点: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 家。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 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农 民阶级的联盟。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 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表现。 特点: 1、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相统 一 P51共产党的政策:党组织为了完成一定历史时期 的任务而制定的活动准则。 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问题: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 实施 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 手段 1)则于法律是党的政策定型化、条 文化,明确、具体地规定了人们 的权利和义务 2)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具有 普遍约速力 3)由于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属 性 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区 别) 1)党的政策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 体现,法律是国家意志(全体人 民的体现) 2)党的政策由党组织制定;法律由 国家制定 3)党的政策一般是号召性的原则 的指导;法律的规定比较准确和 详尽。 4)党的政策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5)党的政策内容广泛,不是所有内 容都要制定成法律。 P5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社 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法律源源不断地从社会主义 道德那里吸取内容,使之上升为法律规范; 反过来,又借助法律规范来维护和传播社会 义道德。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 调整的连范围和实施的手段等方面有很大 的区别,因此二者又不能互相代替。 P54:规律:(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和必趋势。

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 大型机阶段(1946年ENIAC、1958年103、1959年104机)、 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收购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模拟核爆炸、模拟经济运行模型、中长期天气预报)、事务处理(不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过程控制(常使用微控制器芯片或者低档微处理芯片)、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每个刀片是一个主板,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 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以210换算)≈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1Gbps(10亿)=103Mbps(百万)=106Kbps(千)=109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EPIC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 (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

2020年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专题之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2020年初中地理会考知识归纳(湘教版) 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1)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3)登高望远。(4)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等 2. 描述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赤道) 3. 记住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并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方 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自西向东(俯视逆时针方向)图解 周 期 一天(约 24 小时)一年(约 365 天) 旋 转 特 点 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地轴始终倾斜66.5°绕太阳不停地 公转 引 起 现 象 (一)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 (二)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早)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1.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 时间长短不同)南半球与北半球季 节相反 2.五带 3、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如图) 北半球的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昼夜情况 夏至(A) 6.22 北回归线昼长夜短 秋分(B) 9.23 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C)12.22 南回归线昼短夜长 春分(D) 3.21 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⑴、热带:回归线之间23.5°N—23.5°S(太阳光有直射);气候终年炎热 ⑵、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3.5°N—66.5°N(有四季变化);没有阳光直射也没 有极昼极夜现象 ⑶、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23.5°S—66.5°S(有四季变化);没有阳光直射也没 有极昼极夜现象 ⑷、北寒带:北极圈内66.5°N—90°N(有极昼、极夜);气候终年寒冷 ⑸、南寒带:南极圈内66.5°S—90°S(有极昼、极夜);气候终年寒冷 注:从五带分布来看,非洲最热,南极洲最冷。 二、地球仪 认识东经、西经、北纬、南纬的划分,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 ——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演示公转自 转)。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3)、在地球仪上,穿过地心且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叫地轴,指向北极星的一点是北极(地 球最北点),相反是南极(地球最南点)。 (4)、关于经线和纬线: 纬线经线 定义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且环绕地球一 周的圆圈(除了两个极点)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并与纬线垂直 相交的半圆 特点形状 圆圈,除两极点以外,每一条纬线 自成圆圈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圆圈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两极收缩 成一点。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 长度相等。 每条经线长度都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