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

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我国汉族丧葬习俗大体如下:

建国前,道教、汉人"重死轻生,厚葬薄养",对葬礼极为重视,致有"生时不孝顺,死后哄鬼神"之谚。未成年者及非正常死亡者方可草草掩埋。人死在外,不得抬入家门,一切从简。老人去世,葬礼繁褥,大体有:

小殓男死称"寿终正寝",女死称"寿终内寝"。临终时遗体厅堂,咽气后由亲属为逝者穿寿衣。寿衣逢单数,衣上口袋要撕去,以免有碍后代。外裹"抖尸被"、"盖面被"。入棺暂不加盖,称"小殓"。

报丧孝男孝女跪请家族长辈主持丧事。请阴阳先生择定大殓成服扶枢还山吉期,然后印发"讣闻",派人遍告亲友。如丧母,须及时向"外家"报丧。接讣告者须给报丧人吃红蛋。

大殓、成服由"八仙"(抬柩者)给逝者盖棺,钉棺,称"大殓"。"母死怕外家,父死怕叔伯"。母死,大殓前必先让外家过目。大殓时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叫"成服"。丧属须反穿衣服,孝子腰围稻草绳,手持"孝杖棒"(父死用竹,母死用桐)。

安灵、堂奠厅中设灵堂,由孝子当天跪写灵牌。亲友吊唁,须携"奠仪"、(用白纸包)、挽联、香烛、冥镪等物。孝子孝孙跪地谢吊,无人搀扶不得起身。堂奠又叫"家堂祭"。吹班在下厅奏哀乐,孝男、宗族、戚族、外家、生前友好等顺序随礼进行祭奠,丧属在孝幔内跪谢。除家祭外,还有于扶柩还山途中举行祭奠,叫"拦路祭"。

儒教与道教文化比较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结业论文 ——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智慧比较 作为国学中最经典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同源于易经,生于乱世,兴于乱世,其后的几千年,虽各有千秋,也屡遭困厄,亦能绵延不绝至今,且已走出国门,迈向全世界。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处世之道囊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在管理方面也是心得独到,成为许多知名企业的制胜利器。然而两者给人的印象却是有着“入世”与“出世”的截然不同。那么这两种国教又是如何殊途同归,在商品经济中大显神威的呢? 首先说儒家,作为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创始人孔子也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而作为封建时代统治者最为钟爱的学说,其主张的道德修养标准及价值取向也成为择人用人之标杆,也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金科玉律。首先是“仁”,这一点在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出现得最多。孟子说:“施仁政者,万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同样对于企业管理者,下属不是你的奴隶,没理由无条件服从你。只有你仁以待人,才能让大家人心归服,竭诚以待。 再者是“义”。这里的“义”可不是哥们儿义气,而是“不义之财”的“义”。这么说吧,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他认为“富贵乃人之所欲,贫贱乃人之所恶”。但他同时又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显然,这对于管理中同样适用。古谚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如果是靠贪污诈骗,即使是富可敌国,也会被满门抄斩,遭万世唾骂。到现如今甚至更严格了些,比如垄断,看上去是正正当当,童叟无欺,但在行业内则是欺人太甚,一方独霸,而且自身极易僵化,导致整个行业停滞不前,同样属于贪“不义之财”之举。为此,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法律限制垄断。一般来说,法律是行为的准线,但有时天网恢恢,也有疏漏。法律不是绝对健全的,有许多“不义”行为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尤其是在经济这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对此我想说公道自在人心,这种“不义”可能替你谋得一时之利,但恶心了好多人,形象一落千丈,长路必将坎坷,得不偿失。说我们仇富,不对,我们仇的是不义之富! 至于“礼”,也不只是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待的法则,维系一个“礼”,使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使原本纷繁杂乱的事务变得井然有序。比如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并有效维护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制度规则,对于降低协调成本、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群体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保持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最后就是“智”和“信”了。“智”的体现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不是“聪明”。因为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大智却可以若愚。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最重要的是了解时势,对此孔子本人是深有体会的,但他成为圣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doc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 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密切,中国影在其百年展程中,曾从道教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文化因子,有力地促了影思想内容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神怪片、武侠片、鬼片、僵尸片等影型。道教文化是中国影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成部分,不影响了中国影的影片型、故事内容和情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旨趣。本文道教文化与百年中国影的关系行梳理,探究道教文化中国影展的价和意,并新世中国魔幻影中道教文化的缺失象加以考察,找走出区的合理化策。 一、道教文化概述 道教文化源流,其源可追溯至老庄思想和秦代的神仙方。末年,道教勃,出了声浩大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天道, 由陵于帝在西蜀山立。太平道由角于灵帝立,以《太平青》主要典,并 “黄巾起” 。魏晋南北朝,北魏道士寇之改革天道,使其成官方可的道教正,史称“北天道” 。大与此同,南朝道士修静也在南方天道行改革,史称“南天道” 。在 展程中,道教又先后涌出了上清派、灵宝派、楼派、太一道、大道教、全真道、明道等不同流派。 道教支派众多,在漫的展程中,新旧教派生更替或融合,彼此教理互相融通,不断完善,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系。道教文化扎根于中国本土,吸伏羲八卦和易学作符号基石,以道家黄老之学和方仙道作思想 渊源,兼采儒墨念作理道德,又采用巫之和之学作“ 数” ,并融合佛教文化,建构起深的神仙信仰和完整的神仙系,展出呼吸吐、存一守思、金丹修等多化的 养方技,并有一系列消灾祈福的符咒法和一整套醮道的科程式。堪称内容深广、蔚大。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既相互争、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各自吸取方的成分。如“《列仙》云 : ‘ 百家之中,以相,得仙者百六十四人,其七十四人在佛。’此可道教之神仙,亦引佛教入之也。”佛教中一些名号、称也来自道教,如“《佛十王》有泰山府君,三魂七魄??《佛修十王》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想:这一定是关于宗教的,可能是对儒教与宗教进行比较吧。但是,书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而且前四章讲的基本就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曾一度让我以为我看错书了。 在阅读儒教与道教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给我很深的映像,它们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即卡里斯马(意指领袖的超人魅力,这种魅力是神赋予的,一旦失去神的眷顾,也就会失去这种能力)、巫术、泛灵论、托勒密王朝。从第五章开始到第六章,重点讲了儒 教。第七章和第八章讲了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在这里我感觉很不解,书名是儒教与道教,跟清教怎么又扯上关系了呢?据说德国人的书很难懂,难道他们的思维方式也这么难懂么? 人们都说韦伯的这本书是个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单从书名来看,我确实无法想象到韦伯写这本书的目的以及他想要表达些什么,不过看过了书的内容,总算找到了那么一点感觉。儒教与道教,说到底都是宗教(当然我几乎从来不认为儒教可以算得上是宗教,也不知道世人是怎么界定的),韦伯之所以花大力气研究中国的这两种宗教,其实是通过研究它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道教可以说是真正发源于中国的宗教,应该算是本土宗教,它讲究的是通过修身修心以达到羽化成仙的目的,从政估计从来都不是道教所追求的,追求经济利益估计也是被清高的道士们所不齿的行为。汉初,为了修养生息,统治者遵循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迅速恢 复了生产,不得不说道教的思想其实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然而,道教通常也只有在常年战争导致国家经济生活严重受到破坏的时候才会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一旦经济恢复了,道教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个时候,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更多地倾向于儒教。通过科举制选取人才组成一个严格的官僚班子,整个国家机构开始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 众所周知,儒教的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牢牢地掌控者民众的思想,想要进入统治阶层,必须学习四书五经并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优秀者被选任为朝廷命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整个社会受到的教育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研读四书五经,就无法进入统治阶层,就没法光宗耀祖(这是大不孝的),儒教以其自己的方式占据了社会思想的主流。在当代,很多人都知道,儒教只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它所教给人们的不是如何去变革这个社会,而是如何对君主效忠,即如何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做一个君子。这显然与清教是截然不同的,清教要求人们要有变革思想,它更积极主动,要改变不合理的东西,因此,在西方,清教鼓励人们大胆变革,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资本主义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而在中国,人们所被要求的仅仅是尽最大的努力适应这个社会,人们的脑海里估计也压根没有什么伟大的变革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要产生,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也许有人会说,人们其实还是有变革的思想的,面对暴政,人们也会奋起而推翻之,然而人们为什么会推翻暴政,还不是因为被逼得没法活了,中国人向来就是世界上最能忍的民族之一,只要有口饭吃,还能活下去,人民就不会造反,就会安分守己,这和儒教的教导是有关的。因此,中国人不到万不得已压根就不会想到变革,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上 就能满足老百姓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又有谁会想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即使想到了,估计也被政府牢牢地控制住了。星星之火还未成燎原之势,便被牢牢地掌控住了。再退一步说,即使人们奋起起义并成功地推翻了原有的政权,建立了新的政权,新的政权依然沿袭了前一个政权的治理方法和思想,本质上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从休养生息开始到建立一整套官僚班子再到政权的腐败,最后被人民再次推翻,新建政权,然后继续沿袭前朝,结果周而复始,形成了王朝更替的周期规律,它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从这一点来看,儒教最终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除非通过外来的力量彻底

第七章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第七章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本章学习要求: 从古至今,中国就始终处在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自中国的明朝,相应的在西方是文艺复兴以来,通过西方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的传播,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加速了流传和被讨论的进程。文化的传播通常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虽然,我们熟悉的是自明朝以来就存在着国人吸收西方文化的“西学东渐”说,但另一方面,殊不知,“东学西渐” 也是从此悄然开始的。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够了解儒家思想在西方思想界传播的状况以及对于西方人思想的影响。 学习时数: 建议本章学习时长为2学时 课节安排: 第一节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第二节西方人眼中的儒家思想 视频素材 ?笔记本 ?书签 ?学习档案 第一节 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一、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对儒家思想的传播 从16世纪末期利玛窦(1552—1610)来华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开始了,这是一次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双向交流。最早将儒学传人西方的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便开始思考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与调适。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传教士在罗马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此后,儒家经典不断传人西方。他们一方面利用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中国人宣传以博得中国人的好感,另一方面研究中国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来了解和适应中国。如利玛窦等耶稣传教士来中国后,学习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并由利玛窦于1594年完成了对朱熹注的《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工作,一般认为,他的《四书》拉丁文译本是儒家经典最早的西文译本,是用来帮助当时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传教士们能够尽早了解中国的思想,更好更快地学习中国的文化。到l7世纪末,在欧洲已经出现了十多本中国经典著作的译作。 自利玛窦以后欧洲学者开始注意中国,孔子也被尊为道德与哲学上的最博大的学者。卫方济(1651—1729)译《中华帝国经典》,其中包括四书、五经,可算当时最完备的译本,莱布尼茨等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均受此书影响。白晋(1656—l730)、雷孝思(1666—1735)、刘应(1656—1727)、马若瑟(1656—1727)等人对《易经》《诗经》《书经》和《礼记》等都有研究。白晋、马若瑟和傅圣泽共同研究中国经籍,从中发掘与基督宗教义相合之处并写成《中国古书中基督教教义之遗迹》一书。而使欧洲人较深切地了解中国历史者,主要是耶稣会士的著作,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儒家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也不断涌现,影响逐渐超过中国经典本身。这部分作品因“礼仪之争”而产生,但它们对欧洲的影响大大超出“礼仪之争”的范围,成为欧洲人接触并了解中国宗教、思想和历史的主要依凭。 此外,除了礼仪之争问题导致儒家经籍被广泛而深入研究并流向西方以外,

孙阳阳 儒教与道教 读书报告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起西方式的资本主义 ——《儒教与道教》读后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孙阳阳 一、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是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他在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宗教社会学方面著述甚丰,其代表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和《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其中本次探讨的《儒教与道教》就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一部分,该系列还包括《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古代犹太教》。 二、本书结构及主要内容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在该书中韦伯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即其社会学基础。韦伯将其社会学基础分成四部分,内容四章。A:城市君侯与神B:封建俸禄国家C: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D: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上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该部分包括五、六两章,士等级和儒教的处世之道。第三部分他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也就是第七章正统与异端(道教)。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儒教与清教,通过对比儒教伦理和清教伦理对资本主义产生所带来的影响,得出一个结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第一部分中,韦伯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社会学基础, 这就是:没有发达的货币经济和独立的城市,没有发达的法律制度,宗族包揽民间一切事物,中央政府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韦伯特别强调中央集权制的危害,他指出:“就象争夺市场的竞争迫使私人企业合理化一样,争夺政治权力的竞争则迫使古代西方和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经济和经济政策合理化。在私有经济中,集中化只会削弱合理的计算,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各国之间的权力竞争没有了,行政管理、封政经济和经济政策的合理化也就没有了。战国竞争中存在的动力,后来在这个拥有广大领土的国家中不复存在。”(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P114)即秦始皇统一中国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第二部分中,韦伯分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儒家伦理。他先分析了儒家伦理的体现者——士。“整整两千年以来, 中国的统治阶层始终是士, 尽管这种统治时而中断并常常处于剧烈的斗争之中, 但这个阶层总是重新上台并不断壮大。”士的特点是谋官参政。早在战国时期,士就以流浪学者的身份周游列国,充当诸侯的幕僚。他们享受免除杂役、免受体罚的特权并按等第领取奉禄。在社会伦理方面,士的典范是“君子”。君子的德性体现着“仁”。在经济方面,士是外行,只有朦胧的小康世界的幻想,拿不出任何明确的经济政策。在政治方面, 士历来维护正统的世袭统治和大一统的江山社稷。韦伯还分析了儒教的处世之道,他认为儒教并不是宗教,它的基本特点是入世。“正统的信儒教的中国人(不同于佛教徒),为自己此岸的命运而祈祷多福、多寿、多男子,也稍微为先人的安康祈祷,但绝不为自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课程简介

RST 5129 2009-2010 道教與中國文化 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 Lecturer :Prof. YAU Chi-on 游子安教授 Departmental Webpage: https://www.360docs.net/doc/a68462537.html,.hk/crs/crs0708/en/index.php Office : HYS 511, 2609 6524 E-mail : yauchion@https://www.360docs.net/doc/a68462537.html,.hk Lecture Time : Tue. 18:30-20:50 Lecture Room : ELB 304 (一)課程簡介 土生土長的道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道教對中國文化與社會有廣泛影響,如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醫藥學、化學等方面。課程內容將會探討神仙信仰與藝術、道教與節令習俗、宮觀建築、善書與道教倫理、道教與養生,及研習道教經典文獻等。除了課堂學習,同學還須參與考察。修畢此課程,可以瞭解道教信仰和生活實踐、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係、道教文化的內涵及其生命力。 (二)課程大綱 1. 1月12日課程介紹 2. 1月19日神仙信仰:考古、圖像藝術的西王母 3. 1月26日神仙信仰:歲時節誕 4. 2月2日神仙信仰:洞天福地與宮觀建築 5. 2月9日呂祖道壇與扶乩 6. 2月23日實地考察(一)扶乩:鼎信仙觀 7. 3月2日道教戒規、善書與生活倫理 8. 3月9日道教與養生、醫療 9. 3月16日實地考察(二)道教與養生(金蘭觀修真實習) 10.3月23日道教與社會:打醮、拜斗以消災祈祥 11.3月30日實地考察(三)省躬草堂 12 4月13日《道德經》、《度人經》諸經典的哲理與感悟 13. 4月20日同學匯報

《乡土中国》读后感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读《乡土中国》关于中国人情的感想2010级社会学李聪聪学号:12010082137 近日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后颇有感触。费老先生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的认识可谓鞭辟入里,其中读到他论述中国传统乡村是熟人的社会更是深有触发。虽然,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变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中顽强的抵抗力使中国社会的生活的方式,特别是乡村人民的生活方式依旧没有西方化,所以费老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给中国乡村的定位依然适用。古老的智慧其实总是闪光的,正如如今每当经济危机人们还会去翻看《资本论》一样。废话少叙,我来谈谈在读《乡土中国》对中国熟人社会的认识。 中国乡村是“自来熟”的人的聚集地,他们彼此间很少用契约(只有在重大事情上才会用,如地产、房子等转让)。他们彼此的熟悉是城里的人无法想象的。人们从出生开始,别人是在自己眼中过活的,自己是在别人眼中长大的。他们对周围每个人的性格,每家的具体情况甚至某家有什么可以借用的工具都了如指掌,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熟悉降低了人们交往的心理成本,大家才彼此放心。而城里是由陌生人组成,不但因为厚厚的墙壁阻碍了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因为相互间了解的缺失而有一层使人不“放心”的心理壁垒。而城里人的流动性带来物质流通的同时也夹杂了衣角的风尘,这种风是凉的,使人们的心被吹冷,形成天然的防护膜。 在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分割下,不仅因为前者是自己从土地中获得自给,后者由工资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文化的不同。也许费孝通先生说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在纵向上是历史趋向,而横向上应该就可以看做农村和城市了。正因如此,前者生活不紧张但也不清闲,在农村人们从不像城市人那样过重的看着时钟过日子(除学生、教员等少数人外),他们早起一会儿或稍晚些无碍于生活,但他们农活忙起来也不是某些过惯了平稳生活、干惯了一如既往的程序工作和不变强度工作的城市人所能承受的。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引起的经济、技术乃至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领域参差不齐。虽然说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小,但每个国家和民族所拥有的那些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逐步形成并世代保持的传统,仍旧以最纯粹的形式保留下来。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1]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2] 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美国人则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与人类是相对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平时作业讲评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1)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 常见错误:同学回答此题时,容易将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混淆。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汉语的特点。 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时,常常漏掉“语法方面”的分析。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资本主义是什么?从小听到这个词,最先想到的是剥削,因为听到的是资本主义是人吃人的社会,工人都受资本家的剥削,后来学政治知道,按马克思的说法,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成年后慢慢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并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的很落魄的其实是社会主义中的我们,于是资本主义成了繁华的代名词。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马克斯韦伯探讨了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并分析了为什么西方社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幅提高,从宗教,特别是新教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韦伯也因为这本书一举成名。 韦伯用富兰克林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勤奋、节俭、努力工作,将工作视为自己的天职的人生态度。资本主义并非只意味对财富的欲求(仅想获利并非资本主义),而是对财富合理的欲求,并且是对不合理欲望的克制。这种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最彻底的国家)社会快速发展,财富大量积累的原因。因为财富大量积累又不花费,最可能的用途是继续投入再生产。而为什么西方社会具有这种精神,而其它社会(如东方,中国)不会呢?宗教改革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天主教与新教有很大不同,用韦伯书中一句通俗的话说:天主教选择了睡的安稳,而新教选择吃的舒服。天主教关注于克制自身欲望与来世,冥想等方式是灵魂获得拯救的主要方式。而新教将工作视为为上帝尽职以获恩宠的重要方式,因此,工作获得了重要的地位,不再仅仅是满足需求

的手段,工作本身成为一种目的。将工作尽力干好即是为上帝尽力。同时,禁欲在宗教里具有重要地位,而工作是禁欲的重要手段,辛勤忙碌的工作,可以帮助人民更好的抵御欲望与世间的诱惑,而天主教是通过冥想等实现禁欲。 韦伯正是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告诉早期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宗教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让位于很多其它的影响因素。但仍不免让我们感叹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如韦伯自己所说,宗教是一种笼罩一切的力量。他后来也分析了宗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写成《儒教与道教》一书,有机会读一读,相信会比这本书更易于理解,因为知识背景的缘故,对于西方宗教不甚了解,对于这本书中一些内容理解上较为吃力,特别是第四章有关宗教基础部分。理解一件事物,从历史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要了解一个社会,需要了解他的历史,而宗教又是历史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从美国回来的一个朋友会说,不读圣经,你不能深刻理解美国社会。 读了这本书,知道了早期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宗教影响,也理解了韦伯所说的宗教是笼罩一切的力量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其实刚从学校图书馆借到这本书时,很困惑。虽然书名是《儒教与道教》,我国自古也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深受儒教与道教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孔子和老子、庄子,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刚开始,我把他和马克思混为了一谈。结果查了下才知道: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人们都说马克斯·韦伯的这本书是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先抛开其他不讲,就只从书名来看我不能够直接知道作者写他的意图以及想表达什么?我一有时间就拿出这本书看一看。这本书先是有作者说明、然后是这本书的导论、中间是正文分为8个章节,而且它的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反而讲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从第5章开始到第6章重点讲了儒教,第7章和第8章讲的则是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最后一部分是过度研究。儒教与道教说到底就是宗教,马克斯·韦伯之所以花那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两个宗教。其实是通过研究他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这是一本西方学者通过西方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教与社会历史的著作。首先作者的视野很开阔,所站的高度很高。世界性的视野,通过欧洲、中国和印度宗教的相互比较来分析中国的宗教历史,与国内众多作者仅仅在本国文化背景内探讨二者的关系不同。更大气和具有吸引力。相比之下,中国作者著书似乎都过于谦虚、谨慎。缺少突破的勇气,观点大多温和,言语上也和教科书一般引不起我的兴趣。但这本书不再单纯地按部就班马克思那一套,而从宗教和精神层面解读我们这个社会。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更好地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探索,让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充满活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不断在文中出现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卡里斯马(意指领袖的超人魅力,这种魅力是神赋予的。一旦失去神的眷顾就会失去这种能力。)、巫术、泛灵论、托勒密王朝。本书的主体部分时,韦伯先就上面提到的观点进行详细剖析,然后对儒道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说出来了几个非常漂亮的论点。例如儒教力主培养全才,从君子六艺就可以看出,而把实用性技能斥为杂役,与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那种职业观点截然相反。实际上儒家坏在朱熹手里,他之前腐儒也是有的,不过除却迂腐,尚有可用之处,明清腐儒则不可问也。例如儒家统治下的政府对宗教信仰采取克制的容忍态度是因为佛教与道教都存在安抚人心的作用。 反过来说,因为大多数人民生活没有希望,死气沉沉的苟活,所以才需要宗教做寄托,希望自己今生来世会有好结果,这实际上是个完美的配搭,只是这个配搭需要人民思想简单愚蠢,因此愚民政策越彻底,宗教效果越好,也是为什么清朝如支道林,鸠摩罗什,张三丰等级别的名僧名道一个也无,各类宗教却能遍地开花的缘故。例如老子认为至福是一种心神的状态,是一种神秘的合一,而不是像西方禁欲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需要通过积极行动来验证的恩赐,老子的神秘主义对外界产生影响时,不是以理性的方式,而仅是以心理学的方式。 依据韦伯的说法,儒教和新教代表了两种广泛但彼此排斥的理性化,两者都试着依据某种终极的宗教信仰设计人类生活。两者都鼓励节制和自我控制、也都能与财富的累积相并存。然而,儒教的目标是取得并保存“一种文化的地位”并且以之作为手段来适应这个世界,强调教育、自我完善、礼貌、以及家庭伦理。相反的新教则以那些手段来创造一个“上帝的工具”,创造一个能够服侍上帝和造世主的人。这样强烈的信仰和热情的行动则被儒教的美学价值观念所排斥。因此,韦伯主张这种在精神上的差异便是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文明发展繁荣、却迟迟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儒教与道教感想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多半归因于我对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向往喜爱,对于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较大的热情。但其实真正翻开,才感受到自身知识之浅薄,对于宗教了解之浅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储备之浅薄。然而我依然固执的选择继续阅读下去并选择本书作为我读后感的素材,因为着实想知道,马克斯韦伯不懂汉语也从未来到过中国,其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社会学大家,又将会如何描绘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分析儒教与道教对于中国的影响,寻求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原因呢?读完本书,真正理解的大概还不到四分之一,觉得经典读的太早,深以为憾,所以也只写下了这篇以对本书脉络整理归纳为主而没有多少深刻见解的文章,还望海涵。 ——胡言乱语的开篇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韦伯首先简要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统治阶层的各个侧面,探讨其中有利于及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接着,韦伯对比分析儒家思想与清教伦理之间的差别,并得出后者更适合发展理性资本主义;最后,指出道家保守的价值体系,亦无法令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儒教与道教由于消极与保守对比于清教伦理的禁欲主义,决定了资本主义发展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开篇导论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说实话这篇导论几乎打击尽了我对于此书的热情,一方面由于其用语较为晦涩,并提到了很多专有名词如卡里斯马、神义论、隐蔽神的预定论教令这些非得查了资料才能勉强弄懂的词;另一方面也是这篇导论描述了许多形而上的概念,有很多我仍差积累与领悟。但不可否认,这篇导论让我第一次学术性的接触到了世界宗教,它倡导完全价值无涉的研究方式,以对有关的宗教的实际伦理影响最大,并形成了这门宗教独特的性质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的定向因素的剖析作为主题,介绍了作者的命题:一种宗教信仰的的特性是生动的体现这种特性的那个阶层的社会状况的简单因变量,是其意识形态的以及物质的或观念的利益状况的反映。其次依次介绍了宗教伦理的几大特点,使我对宗教、宗教起源、宗教奥义、以及儒教有了一定的了解。 之后便进入了本书正题。作者并没有立即讲述儒教或是道教,而是首先详尽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城市君侯与神》中,作者分析了中国的货币制度由于一系列原因并不成熟稳定,16世纪欧洲大量白银涌入,流行镑库本位制,贵重金属占有量猛增,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但也同时加强了传统主义,资本主义现象没有任何明显进步;与此同时人口惊人增长既没有刺激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刺激而是与静态经济形式相联系。(这一点在《公共负担:徭役国家与捐税国家》一章中也有提到,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诏敕“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课税定额化和帝国的安定局面带来了人口的激增,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中国的精神特点在这一时期却是完全凝滞的,经济领域内虽然有似乎很有利的条件,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一点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作者提到何以解释这种种情况,是本书的中心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_《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_《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从比较的高度去探讨世界主要民族的 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 供大家参阅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关注于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 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 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 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 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 社会学》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检验了印度社会的架构,对照了正统的印度教教义与非正统的佛教教义,以及其它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后并研究 这些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社会在现世上的道德观的影响。 《古犹太教》是韦伯对于宗教社会学的第四本着作,韦伯试着解释「各种情况的结合」导致了早期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差距。 在政治和政府的社会学上,韦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一篇名为《政治作为一种职业》 (Politik als Beruf)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韦伯提出了对国家的定义:亦即国家是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他对于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经典的对照了宗教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的影响。韦伯对于经济学的其它主要贡献 (整体上也是对于社会科学的贡献)还包括了他在方法学上的研究:他对于解释社会学(Verstehen;此词 来自德语,意为理解)的理论和反实证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社会学))。韦伯对经济学还有 其它一些贡献:包括了经过认真研究的罗马农业历史,和他在《经济和社会》一书里述 及的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两者对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影响,韦伯也在书中呈现了对于马克 思主义的一些批评。最后,他在《经济与历史》 (Wirtschaftsgeschichte)中的仔细研究则 可以被视为是经济历史学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最初分两部分发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文献》( 1904-1905 )第七卷和第十一卷。1920 年作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第一部分被重新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 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老子《道德经》把“道”称为“天地母”,赋予“道”以生命,又明确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生,道之别体也。”所以,道教追求生命并不是通常那种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自然 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认为天地间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 1.不好读。 整体上我觉得这本书不是特别的好读。这个不好读到不是说它的主旨不好把握,而是它里面的句子不够通顺。本书考察的面过宽,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强。本来是比较熟悉的儒教与道教,在韦伯的笔下,变得是那么的遥远与陌生。 2.错误颇多。 在具体的细节上,韦伯的不少论述都是有待商榷的。 比如韦伯对儒教的理解。“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韦伯的理解是“不管怎么说,孔子本人总认为妇女是彻头彻尾地非理性的人,同妇女打交道就如同跟小人打交道一样困难,对这两种人宽容一点,他们就会失去距离;对他们严一点,他们又会抱怨。(第212页);“三人行,必有我师”,韦伯的理解是“据说是孔子说的,意思是:我服从多数。”(213页);论语中有“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韦伯的理解是“据说,孔子自己声明,他曾试图从自己胸中创新,通过单纯的思索前进,但直到晚年都无所获,因此重新读书。”(第214页) 类似这样的表述很多,通过这些表述可以看出,韦伯对儒教和道教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所以,整本书看下来,韦伯的错误非常多。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儒教和道教稍有了解就能找出他的一些毛病。 3.把宗教简单化 (1)从纵向来看,不管是儒教还是道教,在中国历史上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那么,探讨宗教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就非常有必要要区分不同时代其产生的影响,而不能忽略宗教影响的时代性。 (2)儒教和道教在中国不同阶层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是,韦伯好像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看来,儒教和道教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铁板一块的。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这样。 4.一个伟大的外行 韦伯对我们的启发,不在于他对宗教的具体论述,而是他的提问方式。他把中国未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归因于中国所信奉的儒教与道教,是这种特有的文化抑制了中国产生理性资本主义。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提问方式。以往,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我们认为中国没能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的生产力太过落后,当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也会顺理成章地产生资本主义。韦伯思想的引入,给了我们另外一种答案,虽然韦伯的论述漏洞百出,但是他提出了另外一种答案,可以说是另外一种范式。 我到现在还记得本科时初次接触到韦伯时的震撼。当时刚刚高考完,初入大学,还没有接触过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韦伯的出现,让我知道马克思的解释有可能是错的,或者至少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那是一次世界观的颠覆与重建。今天我知道了,马克思和韦伯的思想都是他们自己的一些见解,无所谓谁对谁错,或者说谁的更好。每种范式都能解决一些问题,也都有一些问题是它所解决不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