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新音乐艺术风格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新音乐艺术风格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新音乐艺术风格的变迁

浅析中国近现代新音乐艺术风格的变迁

摘要中国音乐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文化之一。无论是按照时间还是按音乐风格类型,中国音乐可以分为中国传统音乐和近现代新音乐两种。近现代新音乐是指19世纪末受西洋文化影响产生、发展并完善至今的音乐创作思想和理论。本文以时间为坐标轴从五个时期分析了中国近现代新音乐艺术风格的变迁。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音乐风格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关键词:近现代新音乐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音乐是文化重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并以此沉淀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音乐。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始终是在本土繁衍,在表达形式和表现风格上受到了限制。从19世纪末开始,受国外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开始了与西方音乐的学习、交流与融合,最终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沉积形成了现在既有中国传统音乐内涵又有西方音乐思想的

新音乐。所以,中国近现代新音乐产生、发展的历史便是中西音乐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历史,下面本文以时间为轴,对近现代中国新音乐艺术风格的变迁进行分析。

一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阶段的艺术风格

中国音乐一直以传统民族音乐发展为主,直到十九世纪末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发展,资产阶级思潮才开始影响中国音乐

中国近代音乐史分析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 戏曲 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 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 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又称“女子文戏”。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 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号:20135014245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 年级2013级 姓名陈华悦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指导教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2014年 12 月 28 日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生姓名:陈华悦学号20135014245 政法学院法学专业 指导老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的音乐有着很长的文化历史,但是中国真正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人却不多。本文首先就中国古典音乐的大体情况展开分析,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典音乐的关系,重点探讨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特点及其蕴含的意境和感情,由此向世人展示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音乐赏析中国古典音乐特点影响 Abstract: China music has a long cultural history, but Chinese appreciate classical music Chinese person but not much. Firstly, the general situation China classical music to analyz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classical music, focusing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and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feelings contained, thus to show the world the charm of art and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China method. Key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中国古典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古典音乐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姿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以音乐修身养性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反映中国古典音乐难以欣赏,不如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那么直感。当然,热衷于中国古典音乐者也大有人在,其关键在于是否懂得欣赏。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大体情况 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中国《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记载:“黄帝令伶伦作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懈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但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远不止于此。1986年—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至于在8000—9000年之前何时开始出现音乐,是千年还是以万年计,难以定论。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国古典音乐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以其浓郁的民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点 第一章、鸦片战争一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一、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P4——P12 答:1、新民歌的发展; 2、说唱音乐的发展; 3、戏曲音乐的发展 4、民族器乐的发展 二、简述京剧的发展脉络。P15 答:1、道光年间,以“皮黄腔”为主的京剧已初步形成。 2、京剧唱腔是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合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因成为皮黄腔。在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京剧艺术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取其他剧种的营养,音乐表现即通俗又精美。因而深受各个阶层观众的喜爱,并日益显示出自身的艺术优势。 3、仅同治年间,京城内职业戏班多达50多家,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演员,并拥有从平民百姓至王侯将相的众多观众。在自外地流布的过程中,京剧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遍及全国的各大城市,遂跃居为称尊剧坛的全国性大剧种。 ★第二章、学堂乐歌 {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三、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P32 答: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四、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P59 答: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迫使当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从主流地位上走下来。学堂乐歌的音乐大部分来自外国的现成曲调。学堂乐歌运动有如下意义: 、1、通过学堂乐歌的创编、教育运动,使得20世纪中国的新型新型学校普及音乐教育体系全面建立。 2、第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音乐。 3、学堂乐歌所开创的新音乐传统以及这个传统产生的新音乐成果形成了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更进一步的新传统。 4、通过学堂乐歌的教唱运动,使得现代文化观念得到广泛传播,较为全面的实现了寓教于乐。 5、中国音乐创作群体的主题意识开始萌动。 A.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旧曲填新词 B.代表人物代表作:《中国男儿》、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你知道中国也有古典音乐吗?你知道中国音乐也能发烧吗?中国古典音乐 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 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你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 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 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民乐乐器的特有魅力。体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悠久长远。在现代重金属流行音乐盛行的喧嚣声中,来听听具有 传统风味的丝竹乐器,相信您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熟女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大都属于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情感细腻。原因很简单:古典音乐的美是那么微妙含蓄、意境深远,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又怎能体会到它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境。 古典音乐用纯净、朴素洗去这世界的纷繁复杂,用严格秩序、完美和谐去淡

中国古典音乐赏析

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音乐赏析摘要: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浪漫、温馨。《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典音乐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梅花三弄》、《夕阳箫鼓》、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单单《汉宫秋月》、《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沉浸其中,再加上由传统乐器古筝、古琴、琵琶的演奏,声音优雅,尽现中国韵味之美。 关键词: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传统乐器古筝古琴 1.典故 《高山流水》这首乐曲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传说春秋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但俞伯牙是晋国的大夫,钟子期却是楚国的樵夫,两人虽然国别不同,地位悬殊,却都精通音律,酷爱琴艺,堪称古代的两位音乐家。两人萍水相逢,即由于“知音”而结交为“契友”。 2.版本派别 作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2.1山东筝派 "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2.2河南筝派 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2.3浙江筝 浙江筝派的曲调优美。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3.《高山流水》谱本 此曲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3.1琴曲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朝《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

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 走进新时代教案

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教案 【课题】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学时】1学时【教学目标】1、主动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并能作出简要的概述。2、认识几位当代作曲家,了解其主要作品。3、熟悉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乐主题。4、感受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多 【课题】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 【学时】1学时 【教学目标】 1、主动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 发展特征,并能作出简要的概述。 2、认识几位当代作曲家,了解其主要作品。 3、熟悉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乐主题。 4、感受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多样性风格,并能进一步关注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当代作曲家及作品、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作品的多样性风格及多元化发展特征 【预习导学】 一、《百年沧桑》之《南海渔歌》 【背景搜寻】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经历了百年风云之后,香港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朱践耳的交响诗《百年沧桑》就是为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它完成于1996年,同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单位主办的“迎接97 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活动“的金奖。 作曲家在总谱的首页上写下这样的题记: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带来了屈辱和困难,由此,激发了人民的觉醒。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坚持斗争,走过了一条从斗争到最后胜利的漫长道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存! 这段文字,为我们听赏和理解这部长达22分钟的大型作品,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根据音乐

的结构和情绪的转换,可以分为入侵—苦难—觉醒— 挖掘你的潜能铸造巨大的成功 成功源于合作 抗争—胜利、欢庆五个段落。整部作品,用交响音乐的艺术形式,高度地概括了中国近一百多年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音乐分析】这一部分分为引子、呈示部、中段、再现段、尾声。 引子:富于东南沿海音乐特点的十面锣在钟琴、钢琴、竖琴等配合下,敲响了欢庆的节奏,音乐显得清新秀丽。经过浴血斗争取得胜利的中国人民,心中洋溢的喜悦之情表达的真切而美好。 呈示段:乐队激情的演奏出明亮、优美的《南海渔歌》主题。 中段:仿佛是对过去的再一次追忆,曲调抒情。 再现段:是第一段的移调再现,情绪更为饱满。 尾声:打击乐器奏出行进式的节奏,管弦乐奏出了号角般的不断上升的音调,仿佛象征着中国人民迈着有力的步伐,向着统一和更加繁荣富强的美好明天不断前进。 二、《东方红日》 【背景搜寻】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精心策划下,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的大型交响曲《东方红日》,被委约由中央音乐学院郭文景教授创作。2002年10月17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的《东方红日》大型交响音乐会上,由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首演此作品。郭文景认为,他写的是一部“中国20世纪风云激荡的革命斗争史”。他说,在很多人心里都有很强的“英雄情结”。都充满了对英雄的向往、崇敬和赞美,对改变本民族历史和国家命运的英雄尤其如此。这部作品以交响乐的艺术表现手法,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走过的8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光辉业绩,表达了中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抒发了人民群众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表现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在中 弘扬你的个性描绘不凡的人生 领先来自争锋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豪迈精神。 【音乐分析】这部交响曲,在采用《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国歌》作为素材进行交响乐处理的同时,按照中国人的欣赏趣味,尽量保持乐曲旋律的完整性。交

教资考试复习必备近现代音乐史

教资考试复习必备近现 代音乐史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5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五) 1、沈心工编配的学堂乐歌有(《体操—兵操》)等;创作的学堂乐歌有(《黄河》)等。 2、李叔同编配的学堂乐歌有(《送别》),创作的学堂乐歌有(《春游》)等;他曾出版中国第一个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 3、“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笛、箫、笙、鼓、板、木鱼,扬琴。 4、箫友梅音乐创作中代表性歌曲(《问》)、大提琴曲(《秋思》《春江花月夜》)等。 5、《怀旧》是黄自的管弦乐作品。 6、歌剧《白毛女》运用民歌素材塑造人物形象,如喜儿的主题音乐是河北民歌(《小白菜》)而发展。 7、施光南的代表作品有年: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歌剧(《伤逝》)。 8、80年代影视歌曲中,有充分发挥民族调式特性音色彩的歌曲,如(《绒花》);有运用传统作曲手法的歌曲。如(《我爱你,中国》);有西北摇滚风格,如(《少年壮志不言愁》)。 9、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10、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11、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12、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page] 13、简述歌剧《白毛女》 答:1945年4月,在延安成功上演了由贺敬之等人编剧、马可等人作曲,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作品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处于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世界的决心。该

浅谈如何欣赏中国古典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以来音乐的精华所在。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展现了灿烂辉煌的一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从春秋时期开始,华夏大地百家争鸣的浪潮碰撞出璀璨的火花,中国音乐也迎来黎明的曙光。之后的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更是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音乐高峰,经典音乐更是层出不穷。中国古典音乐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姿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以音乐修身养性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中国音乐过去的辉煌成就,曾震撼了无数世人。稽康善古琴,《广陵散》、《梅花三弄》慷慨激昂。从那时起,音乐成为了知识分子阶层日常不可缺少的生活。中国古典音乐与诗人所创作的诗词歌赋一样,诚可谓“阳春白雪”。而这一切,都是思想体系形成一定高度的产物。 一中国古代的乐器 中国古代的乐器,相传在公元前三千年伏羲氏创造了琴与瑟,比埃及发明弦乐器要早一千年;公元前2500年颛顼时期造出了鼓;女娲氏时发明了笙、簧、管、箫、笛等乐器。而到了夏、商、周时期,则为三代盛行铸钟,尤以周代为最,且分为特钟和编钟两种;周代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发明的乐器也多,如馨、搏、竽;秦代主要是造筝。从西域,沿着丝绸之路传来的乐器有:琵琶、箜篌、羌笛、胡笳等。据统计,中国的民族乐器多达1000余种,共分为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大类,具有风格各异、演奏形式

多样的特点。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河北吹歌、西安鼓乐、舟山锣鼓、新疆十二木卡姆和西藏弦子等。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唐代伎乐人乐舞图》真实展示了1000多年前庞大的宫廷乐演奏的情景。 二古典音乐乐器音色 古人在演奏乐器时特别讲究氛围,必定先焚香沐浴,净心调神,这与佛教文化似出一源,体现了中国乐器的深邃性和高贵不可亵渎性。中国的古乐器是透过感官直达心底,在心灵深处回旋、激荡、屡屡不绝,余味无穷。 中国乐器的音色历来注重个性化,强调不可替代性。凡是在历史上被淘汰或没有得到长久传承或普遍使用的乐器,大都是因为其音色与其他乐器相似。如瑟因其音色与筝和箜篌相近而几乎绝迹,排箫因其与洞箫相近而失传多时。因而好的乐器都有各自的品性特征。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特点 1.旋律与和声: 中国古典音乐虽然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中国古典音乐好像是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 2.场面与气势: 中国古典音乐似感情流露,委婉缠绵、细水长流,很多是独奏或者“琴瑟合奏”“琴箫合奏”,场面不大,让欣赏者仔细品味、得以慧悟,

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几大特性

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几大特性 摘要:中国近现代音乐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从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从维新变法至辛亥革命.从五四爱国运动至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经历了过多的坎坷。中国人民从中得到了欢乐.也感受到了痛苦,更多的是获得了反抗的动力,革命的热情,生命的激情。我们应该掌握近现代音乐发展过程.了解其发展当中固有的特性与规律.以便更好地思考中国未来音乐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音乐的特性音乐发展历史性能先进性民族性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经历了1840至1949年一百多年的行程。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问内,中国近现代音乐以其独有的方式,特有的规律,坎坷前行,谱写了一部引人深思的近现代音乐史。要把这样一部百余年的音乐历史更好的展现给学生及学习者,必须明晰近现代音乐发展的特性。总的讲,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性。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是在三大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其一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环境下。这期间音乐发展的总体内容为反帝反封建,另一个时期是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国民政府建立后。我国结束了绵延二千多年历史的封建王朝,这时期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新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五、四”运动爆发,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随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历史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期中国的音乐发展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这样说,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基本相一致的,历史的发展推动了音乐的发展,音乐的不断发展又时刻反映着历史发展动态。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性体现在传统音乐的发展(我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中国历史自1840年进入旧民主主义时期,作为封建统治象征的雅乐.由于恪守古制而严重脱离群众和现实生活,在群众的音乐生活中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和意义,各种被封建统治者所歧视和压制的民间俗乐,正是由于来自民间和源于人民生活,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在体裁形式和风格方面,都愈来愈丰富多彩。到清代中后期.封建社会逐步解体,人民群众反帝反封斗争不断高涨,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剧院的建立,以及交通运输逐渐发达等.民间艺术又得到了比以往更为迅速的发展。旧民主主义对期,由于历史大环境决定了我国传统音乐总体表现了反帝反封的特性。从民歌上看:如《种大烟》歌词为: 青天(那个)整天.紫(上)蓝(咂)天.什么人(咂)留下呀种上个大烟。

中国经典音乐鉴赏

中国经典音乐鉴赏 [摘要]中国经典音乐犹如中国名山大川一样,韵味独特,美丽多姿,传世名曲,数不胜数。每一中华儿女都应该去听一听,因为它们是中华音乐之精髓,是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寄托。伴随着优美的旋律,置身于中国山河美景当中,与大师进行心灵沟通。 [关键词]音乐内涵经典音乐 在上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来源于生活,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受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具备很多人类难以料想的功能。 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作为中国音乐精髓的经典音乐更加体现了音乐的功能,例如《汉宫秋月》,《广陵散》,《高山流水》等。 《汉宫秋月》: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但乐曲的历史并不长。原为

崇明派琵琶曲,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细腻深远的幽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该名曲描述了在秋高气爽,明月高悬的寂静夜晚,被禁锢在深宫大院中的汉朝宫女,以月当人,诉说自己在宫中的悲惨遭遇,发泄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不满。此曲情思缠绵,伤感动人,如泣如诉,悲愤凄凉,充分表达了宫女哀怨愤懑的心情。 这首乐曲是“山东大板筝曲”典型慢板乐曲之一。山东筝派演奏时多用右手大指,刚劲有力,又以大指连“托”的下花指为多,左手则“吟、揉、按、滑”,刚柔并蓄。乐曲一开始,右手大指“连托”一个6连音,每个音从高音5—→中音5都要弹得清楚、干净,明亮,时值平均,描述宫女思乡的心情。15小节后的一系列大指“托、劈”要有力、干脆,体现宫女悲愤心情,第25、26小节,连续运用了中指有力的“双音连勾”并上滑,紧接大指连托一个三连音的指法,加强和突出了重音,使音乐表现力上出现“激烈”的情绪,很好地丰富了乐曲内容。左手以吟、揉、按、颤、上下滑音等指法,配合右手,充分表达了宫女们复杂的内心情感。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

中国音乐史-近现代

中国音乐史(近现代) 1、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2、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代表性说唱音乐品种: 北方的鼓词——山东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等 南方的弹词——苏州弹词(陈调、俞调、马调等) 3、①戏曲音乐的发展: 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清末民初:京剧谭鑫培“谭派戏剧”;“文明戏”推动了“戏曲改良运动”,创立“海派京剧”;梅兰芳的“古装新戏”;五四时期:《新青年》“旧剧改革”争论;京剧周信芳“麟派”、程砚秋“程派”;评剧、越剧和楚剧的崛起。 ②民族器乐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百鸟朝凤》(山东鼓吹) 五四时期:由“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曾将琵琶曲《夕阳萧鼓》改编为著名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无锡民间艺人华彦钧(又“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广东音乐《旱天雷》等 4、新式军歌:西北军的冯玉祥,《民族立宪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前身;《黄埔校歌》。 5、什么叫“学堂乐歌”?答:自1904年左右开始,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上教习的歌曲(1903年,张之洞首先将音乐课作为课程在新学堂中施行)。这些歌曲的曲调太多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歌曲(包括一些艺术歌曲),由一些留学欧日回国的学人填上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的新词而成。代表曲目有《何日醒》(夏颂莱编词)《中国男儿》《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等。 6、创作和教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答:沈心工:爱国歌《黄河》;少儿歌《竹马》《体操-兵操》;青年歌《一泓泉水》、《春游》;李叔同:《祖国歌》,《大中华》,《送别》等其他:曾志泯,高寿田,冯亚雄等 7、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答: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 8、歌曲《满江红》(岳飞词)的来历?答:1925年,“五卅运动”中杨萌浏将元代诗人萨都喇作词的《金陵怀古》一曲,填上岳飞的《满江红》词而成,这首歌曲从1920年代下半叶以来,在我国传唱甚广。 9、从20世纪以来的“新民歌”看民歌的传承演变规律。答:民歌在传承中,其曲调的变化比较缓慢,但歌词总是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动机作用下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如《五更调》《孟姜女》《苏武牧羊》等,以及30-40年代的“红区民歌”和“解放区民歌”等都体现这一规律。 10、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答:上海国力音乐专科学校,成立于1927年,这所学校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音乐的开始。 11、“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价值判断是什么?答:(P53-P54)欧洲音乐中心“以西为师”和“西化”;中国音乐“落后”和“不科学”。 12、王光祈对中国音乐学建设的主要贡献。答: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领域中努力进行探索的理论家。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通过这些论著,他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欧洲音乐文化和理论,并促使人们重视以科学的方法(比较音乐学)来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此外,他还第一个提出了世界上存在的三个主要音乐体系(中国、希腊、波司阿拉伯乐系)的理论。 13、萧友梅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贡献。答:(P58)萧友梅是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他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教材,教法,音乐创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本土的专业音乐人才,中国的专业音乐作曲也自他而始,改变了中国历史上音乐的“集体创作”和“依曲填词”的创作传统。 14、赵元任的“中国化”音乐发展观与实践。答:(P62—P69)要点:第一个注意到中国语言与中国音乐之间的特殊关系,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化”的中国音乐发展道路,对于其“中国化”音乐发展观的实践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如《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词),中国民间歌调的多声处理方面的探索等)。此外,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大型合唱曲《海韵》的曲作者。 15、刘天华对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贡献。答:(P75—P80)要点:在五四及以后西化之风甚嚣张上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改进国乐”的主张,明确提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应该“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神,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批评了音乐的贵族化倾向,提倡音乐为民众服务;通过二胡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和教学,身体力行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自己“改进国乐”的主张。此外,他还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最早和有意识地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搜索和整理的先驱人物之一。 16、1920年代工农革命歌曲与“学堂乐歌”在音乐风格方面的主要区别?答:前者大量采用了中国民歌中的城市小调进行重新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特征,如澎湃用海陆来民歌填词的《田崽骂田公》、《五一劳动节》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从阿炳的《二泉映月》到中国古典音乐

从阿炳的《二泉映月》到中国古典音乐 一、《二泉映月》之于阿炳 一直来都不太关注古典音乐,客观原因是因为从小接触流行音乐长大,很难对高高在上的所谓古典音乐产生兴趣。而现在我又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沏上了一杯清茶,打开小台灯,听着老师推荐的这首《二泉映月》,体会着阿炳与生活和自我的抗争。这首曲子满载着老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包涵着他坚强不屈的意志,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骨气。凄凉中透露着人情冷暖,悲切里反映世事兴衰。虽相比阿炳尚显年幼,我亦深深地感受到了其灵魂深处的呐喊:人生在世,苦亦何多,怨亦何在?几多哀愁,江水东流。这才对古典音乐有了浅显的认识——好的音乐,是让人告别颓废、恢复信心、意气风发、才思泉涌最纯净的圣水,洗涤灵魂,沁养道德,绝对称得上“高雅”二字!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二胡曲目中的名作,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苦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有过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阿炳来说,给予他战胜苦难的勇气的是音乐。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看到的是二泉美丽的景色,看到了惠山葱翠的树木,看到了师父操劳的背影,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予了他感知和回想世界的媒介。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而音乐正是他表达爱和渴望的最好工具。当我感到疲倦时,听着这首《二泉映月》,我感到了欣慰,因为我的耳朵里面不止只有悲伤,更有了爱,他告诉我即使眼下什么也看不到,我亦并不孤独。 音乐能够缔造灵魂,是心灵的写真和绿洲。卖艺求生是坦荡的,音乐是阿炳谋生的工具,也是唯一值得寄托的心和魂,因为音乐保持着他作为人那在漆黑世界里仍能洞察一切的判断力。在阿炳的心中,有此足够,不再需要呼喊,不再需要狂奔和叫嚣,只需有一种静若山泉的流淌,和着这普通又神秘的力量,持续扩散、源源不息。 二、《二泉映月》之于现代人

古典音乐欣赏题目及答案

古典音乐欣赏题目及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2分) 中国音乐的第一属性是 A A. 教育 B. 礼 C. 娱乐 2 【单选题】(2分) 古琴曲《高山》、《流水》是谁的作品B A. 钟子期 B. 俞伯牙 C. 姜子牙 3 【单选题】(1分) 在音乐厅听交响乐作品的过程中,乐章之间是否应该鼓掌B A.

可以 B. 不可以 C. 看情况 4 【单选题】(1分) 西方历史上音乐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_______。A A. 宗教 B. 教育 C. 祭奠 5 【单选题】(1分) 音乐在中国古代主要具有教育、娱乐、___的作用C A. 审美 B. 祭拜 C. 仪式

第二章 1 【单选题】(1分) 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中,四部被冠以名称,其中第三交响曲又称: C A. 合唱 B. 田园 C. 英雄 D. 命运 2 【单选题】(1分)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极高地位,被称为钢琴文献中的“新约全书”,他一共创作了多少首钢琴奏鸣曲 B A. 14首 B. 32首 C. 9首 D. 10首 3 【单选题】(1分)

贝多芬创作的标题为田园的是第几部交响乐C A. 第三 B. 第五 C. 第六 4 【单选题】(1分)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_____ B A. 慕尼黑 B. 波恩 C. 莱比锡 5 【单选题】(1分) 贝多芬是__________代表人物之一。A A. 维也纳古典乐派 B. 维也纳浪漫乐派 C. 德国浪漫乐派

第三章 1 【单选题】(1分) 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中的第四乐章是:A A. 萨塔列罗,急板 B. 优雅的中板 C. 活泼的快板 D. 行板 2 【单选题】(1分) 门德尔松在蜜月期间构思了一部作品,后来深得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喜爱,这部作品是:D A. 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B.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C. 无词歌-春之歌 D. 清唱剧《伊利亚》 3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

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新音乐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鼓吹“变法维新”,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其中,清朝廷在接受“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事件的教训之后,于1901年颁布实行“变法新政”的决定。于是,在国内译自日本的各种各样的唱歌书得以陆续刊出,国内许多新学堂逐渐普遍开设了“乐歌”课。此外,从1902年后不断有人志愿到日本及欧洲专学或兼学音乐(如萧友梅、高寿田、冯亚雄、陈从志、路黎元等人)。至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建立后,政府教育当局又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唱歌已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这些新的歌曲,当时统称为“乐歌”课,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10年;辛亥革命以后的将近10年;“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它的逐步萌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是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教育”相联系,大家对此赋予很高的热情,也产生了一批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对当时社会引起不小影响的、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它比较顺利地向全国普及的阶段,对所发生的种种复杂的政治斗争缺乏精神准备,因而反映在学堂乐歌中的题材内容是从关心政治到逐步回避政治,开始较多地注意联系青少年的生活现实和他们的审美要求,并相应产生了一批与之相连的学生特点更鲜明的作品。第三个阶段则是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延续,由于这时在学校中的音乐课一般均已改称为“音乐课”,因此对它的称呼也就不再沿用“学堂乐歌”,而改为“学校歌曲”。 在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或是维新派的人士,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主要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维新派为主的知识分子,还有意识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希望最终达到像日本那样实现“变法维新”的政治要求。这样就使得本来应是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担负起大大超过其原有使命的负荷。但正因为有了这个与千百万人民,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出发点,人们对在当时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传播学堂乐歌给予了难以想象的热诚,使得对这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涂上了一层崇高的神圣的光彩,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时代紧迫感。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国存亡”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基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心工是他作歌、作曲时用的笔名。沈心工也于1902年4月赴日本,与鲁迅同期进入设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在日本,给了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乐歌活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沈心工当时的第一首习作。此歌后来在国内广为传唱(初名为《体操--兵操》)。作品:沈心工的乐歌题材较为广泛: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从军歌》、《爱国》等;有直接鼓吹国民革命、歌颂共和新政的《革命军》、《美哉中华》等,有提倡男女平权,重视科学的《女学歌》、《电报》《纺织》等。他所编乐歌,多数是儿童歌曲。由于他长期担任教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歌要求有较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因而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所接融到的一些事物,使儿童感到亲切。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所作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他选用曲调比较注意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和儿童特点。如他所编的《体操─兵操》、《赛船》、《竹马》、《铁匠》等乐歌,在学生中广为梳传。由他作曲的乐歌还有:《黄河》、《革命必先格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和《辍悼歌》等6首,以《黄河》一曲影响最大,此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他的作品大部分代表的歌曲,主要集中在他回国后任职示范教学期间,如,《春游》《送别》》《莺》《归雁》《西湖》等。此外,有不少是触景生情的个人抒怀之作,如《早秋》《冬》《月夜》等。 曾志忞:号泽民,上海人。其实他也是20世纪初最早(1901年)赴日留学的热血青年。起初他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很快就被日本明治维新后活跃的新音乐生活所吸引。到了1903年,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他又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西洋音乐。沈心工在东京组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