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资源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资源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和谐资源外交战略之我见

摘要:和谐的“资源外交”是资源战略与外交相结合的产物,是确立能够稳定获取能源和其他资源为目的的国家战略及其活动。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特点的分析,结合我国资源分布及使用状况,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进行地区及全球性和谐外交活动宜采取的策略,保证能源及资源供给稳定化和多元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妥善处理好资源消耗大国之间的资源竞争与节能合作。

关键词:国际形势;和谐;资源外交;战略构想。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划时代变化及成果为世人瞩目。30多年来,在中国已经崛起了一批优秀的企业群体,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同时,这些企业的发展,也为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与保证带来了新的课题。当前,国际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国际资源市场成为各方资本逐力的舞台。在资源全球化进程日趋加速的今天,作为世界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应如何应对当前局势下的各种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为更好的探讨解决这些热点问题,促进中国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已经与全球展开“资源外交”,以推动中国崛起的资源战略的发展和创新,保证我国资源及能源的进口和安全。

1当前国际政治形势新特点。

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处于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向纵深发展。大国关系中合作与竞争并存,发展中国家作用上升,各国相互依存度明显增强。围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虽然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地区冲突有所缓和,国际总体形势继续保持相对稳定,但局部动乱依然存在,热点根源仍未消除,强权政治仍时有表现,反恐战争的形势依然严峻,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各领域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加之过去一年尤多的天灾人祸,人类在迎来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遇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的全球性挑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各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世界和平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主流。近期,美国次贷危机受到全球关注,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次贷危机已经发展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美国和欧洲虽然近期有了触底的迹象,但并不排除还会在某些地区进一步发展、蔓延,它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还将继续存在并持续。由于美元下跌和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世界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等价格大幅飚升,这也引起了人们对大宗商品市场将出现持续二十年超级循环的推测,各国对供应安全的担忧等因素推动了价格上涨,但中国的需求很可能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世界经济保持繁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大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有关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磨擦增多。这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和开放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压力,也对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需要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利用和谐的资源外交战略,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2资源战略与资源外交。

“战略”一词原为军事用语,原意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与决策。导致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贫乏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推行的侵略、扩张、争夺原料产地的战略。“战略”一词与资源、经济、社会联系在一起,还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战后的形势使得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问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不可能象以前那样靠侵略、扩张来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发展其经济,他们要寻求一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新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探索一条适合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以发挥其制度上的优越性;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也在努力寻找摆脱经济贫困落后的突破口。面对复杂的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资源战略”研究应运而生。“资源战略”是指开发利用资源的总体谋略和全局筹划。“资源战略”是全球各主要国家战略中的子战略,是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制定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之一,历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美国把对重要矿产地的控制作为其政治、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1977年,美国有关机构,对今后全球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向总统卡特提交了题为《全球2000年研究向总统提出的报告———进入21世纪》的研究报告。这篇为制定国内的长期发展战略而提出的报告,对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人口、粮食、能源、非燃料矿物、森林、水资源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预测,指出了可能出现的各种严重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措施。该委员会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为总统制定了向国外采购原料和建立战略储备的专门计划。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直至今天,受能源、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更是把重要资源和能源的保证问题,看作其资源外交战略的重中之重。

日本“资源外交”是日本能源、资源战略与外交相结合的产物,是以确立稳定获取能源和有色金属的国际供求关系为目的的国家战略及其活动。20世纪中期以后,日本凭借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中东地区确立“稳定的能源供给关系”,政府几乎不参与民间企业进口资源的活动。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公布《新国家能源战略》以来,日本政府把资源从“一般商品”提升为“战略物质”,加强国家调控,全力推进资源外交。

中国制定的21世纪全球资源战略,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客观需要,是研究如何利用人类共同的全球资源解决中国资源供需矛盾的总体谋略和全局筹划,和谐的资源外交战略是保证资源供给和安全的重要战略对策。

3和谐资源外交战略。

综观资源外交战略的成因,主要是发达国家政府认为,其资源稳定供给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一是中国、印度等经济迅速崛起的大国能源需求激增,预计至2030年世界石油需求总量将从2003年每日7920万桶,增加到每日1。154亿桶,中印及其他亚洲国家将占增加份额的40%以上。二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中东安全局势不断恶化,恐怖主义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原油生产和出口,从而对各国形成能源安全威胁。三是“资源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逐渐增强,资源供给国加强控制本国资源,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原油和其他资源价格不断刷新历史最高记录,给国家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不利影响,增加其获取资源的难度。中国改革开放,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最终目的还是中国的发展与富强。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我们的目光从中国扩展到了亚洲,进而正在放眼世界。现在中国所提出和谐世界的概念,其目光不仅仅注重于自身,而是注重于地区和整个世界。

4构建和谐资源外交的策略。

4。1构建跨区域合作平台与网络化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与中国外交策略当中,都蕴涵着“和谐”的元素。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邻为善,与邻为伴”、“和平、合作、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多极化趋势等等,中国正在推动跨区域合作的框架的建构,他以中国和东亚为基础,在建构一个东亚和其他世界区域来进行合作的网络化的结构。“东亚合作峰会”就是一个重要的跨区域平台,现在确定为是东亚国家和与东亚有紧密联系的国家进行战略对话的平台,所以把印度、澳大利亚纳入进来,形成一个东亚与南亚和南太平洋进行对话的平台。

还有一个包括东亚也包括西亚国家进行的平台叫做“亚洲合作对话”,每年也有部长级会议。

东亚国家和欧洲,已经有了十几年的两大洲的合作机制,叫做“亚欧合作机制”,这个平台每两年进行一次首脑会议,每年进行一次部长级会议。

中国还和拉丁美洲国家也建立了一个对话的平台,叫做“东亚亚美合作论坛”,这个论坛2001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

中国还和非洲国家,包括东亚国家与非洲国家也有合作,“亚非次区域合作组织”,不但进行了亚非部长级会议,还召开了亚非首脑会议。2006年11月份召开的“中非论坛”,是世界唯一的一个大国,能够把48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请到中国来召开一个对话会。

中国外交的理想是一种全球跨区域合作网络化的建构。这是一种新型国际关系网络的建构,这种框架就是一种和谐世界的框架,是我们进行资源外交战略有利的平台,是通过外交活动所进行的可操作性的网络设计。

4。2跨国矿业兼并汹涌,中国资源产业跨国收购逐渐成熟。

美国道奇公司宣布以总金额400亿美元的交易收购加拿大的inco镍业公司及鹰桥公司,此举不仅打造了北美矿业的龙头老大,而且还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镍与铜生产商。世界最大的两家钢铁企业米塔尔和阿赛洛,联合组建一家名为阿赛洛·米塔尔的全球钢铁业新霸主,中石油以10。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中石化以愈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总部位于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中国五矿集团、中国铝业等也发起了新一轮跨国企业兼并活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跨国交易虽然也交了许多“学费”,但对于资源短缺的我国来说,满足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满足我国企业对战略性资源的渴求,融入资源行业和大宗原料国际市场,并逐步改变全球资源行业格局,也是我国全球资源外交战略之一。

4。3稀有金属:中国资源战略的一大致胜利器。

尽管我国矿产资源相对紧缺,但是我们也有很多优势矿产资源,特别是一些地球上储量极少的稀有、稀散金属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钛、钒、镁、钨等未来金属资源,并且具有较大的优势。我国储量居世界第一的铟、钨、钼、锗等稀有金属资源,主要用于硬质合金、特种钢、平板显示器、半导体数据传输、夜视仪、热成像仪、石油产品催化剂、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并被广泛用于国防工业、航空航天、信息产业。此外,钽、锶、锑、镉、铱、铋、铑、钛、镍、锆、铬、钴等等都是战略金属,在国防建设中也有广泛的用途,有些已经用于宇宙飞船的制造及军事应用。中国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有91种,根据已探明的储量,石膏矿、菱镁矿、高铝矾土、石墨矿、萤石矿产、硅灰石、磷矿资源和硫矿资源,储量都居世界首位;硅藻土、滑石矿、云母矿、硼矿、盐矿、高岭土矿资源储量也居世界前茅。这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在工业领域各方面也都具有广泛用途,许多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我们必须珍惜这些宝贵财富,保护和运用好这些资源,才能使这些优势转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优势。我们要利用和发挥我国优势矿产资源和稀有金属、非稀有

金属资源的作用,运用资源外交战略,去保障我国短缺的矿产资源的来源,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

4。4扩大直接投资与优势互补。

这是国家能源与资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与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要扶持国内实力雄厚的企业获取海外能源与资源,提高对海外资源公司的持股比例和数量。①政府积极展开资源外交;②政府为重要项目提供国家金融支持;

③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情报、信息、批复等战略支援;在“三位一体”资源外交体制下,我国开发企业要大胆的、积极主动的走出去从事资源开发的前期开拓性工作。人们广泛公认的是,中国不断扩张的经济实力,正对重塑着区域贸易流向与格局。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也使全球资源出口国的双边经济关系正在进入全盛期:中国企业正在苏丹、安哥拉和尼日利亚进行投资,中国目前还是智利、秘鲁、阿根廷和巴西巨大的出口市场。以金属和矿产为例,去年中国消耗的冶金煤几乎占了全球的一半,消耗的热力煤和铁矿石超过40%,消耗的钢、铝、铜和锌超过20%。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项目造成的需求,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目前是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互补性意味着,中国的崛起对澳大利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横财。出口的矿产价格随资源需求上涨,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ReserveBankofAustralia)的名义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正处于历史最高位,澳大利亚人正享受着70年代初以来贸易创汇的最大累积提升,收入增长保证了长达15年的创纪录经济扩张、股市繁荣以及三十年来最低的失业率。但这种互补性也意味着,澳大利亚的繁荣正日趋依赖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日本和韩国的经济起飞,也是以往东亚推动澳大利亚增长的力量。中国的企业正在澳大利亚投资与合作,资源创造力大家都繁荣并把两国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

4。5合作互惠,资源共享。

从获取资源的角度看,中国与其他资源消费大国,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加剧是客观事实。中亚和中东将成为中、日、印度竞争资源来源的主要地区。资源外交与地缘政治复合化,将给中、日、印关系带来更多变数,这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所在地———中亚地区尤为如此。所以,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日、印外交、政治、安全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日、印能否实现获得资源方面的合作,对于全面改善和提升邻国之间的战略互惠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言之,各国之间外交、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与进步,也将积极促进资源合作的深化与提高。

4。6求同存异,实现双赢。

在资源外交战略中,我们与邻国及有争议的国家对资源问题的妥善处理,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东海问题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能源需求。日本已经从法制和政治体制上做好争夺海洋权益的准备:2007年4月,在“共产党和国民新党的共同助推”下,日本国会通过《海洋基本法》,设立担当大臣统辖政府各部,成立由首相担任本部长的综合海洋政策本部,“建立基于战略角度应对…有事?的体制”,彰显对华强硬姿态。解决中日东海争端需要综合性举措:我们也应该采取灵活的资源外交战略,遏制中日东海争端的政治性炒作,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广泛开展在东海获取能源的中日合作,有利于淡化东海争议,努力争取实现中日双赢。中日两国还要在促进国际资源市场的稳定与繁荣,促进节能、环保和应对气候变暖,共同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走的是争取国际平等,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履行国际义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路线。在资源外交战略方面,我们也应该走和谐资源外交的道路。同时,也努力使自己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外交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实施的资源外交战略,也应该是符合和谐外交原则的。

参考文献。

[1]郎一环,王礼茂。全球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瞭望新闻周刊,1997(07)。

[2]王礼茂。世界主要大国的资源安全战略[J]。资源科学,2002(03)。

[3]王礼茂,郎一环。不同类型国家资源战略实施的启示及我国资源战略的选择[J]。自然资源学报,1994(04)。

[4]余绍泽。中国稀有矿产资源的贸易战略思考[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9,61(01)。

[5]陈小军。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04)。

[6]王礼茂,郎一环,赵建安,等。大力加强我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资源战略研究[J]。资源科学,1999(06)。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近十年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石河子大学 论文题目: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班级:物流一班 学号:20115173** 姓名:***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目前现状,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人事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某些优点提出了质疑。 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事大体是35%,而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体是75%,差距高达40个百分点。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个研究和关注人力资源问题的专家和管理人员,要正视这个差距。一下就是我总结的自从2004年以来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1、总量过剩而质量偏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人力资源极其丰富,但劳务出口仅占世界劳务出口贸易额的0.1%而且是以低技术含量的脏、累、险工种居多。低素质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高素质的劳动力又供不应求,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人力资源层面上亟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例如,许多人青睐的耐克鞋,在中国耐克的需求很大,而中国人只在其中争取可怜的一点加工费。 2、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总体上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在我国从业人员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工人素质普遍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近7000万人技术工人中,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仅占3.5%。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一般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但潜力很大,国家必须加大开发力度,否则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人力资源的配置还没有完全达到市场化的要求。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改革还显得十分滞后。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市场信息不能够全面、准确而及时地反映社会各个层面对于人才的需求,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4、我国的人力资源已呈现出老龄化及人口老龄化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所需劳动力越来越强劲之际,而我国执行的22年“独生子女”政策,逐步使劳动力缺乏;而推出劳动市场的老年人相应增多,加上人类寿命的延长使得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快。因此,针对我国的老龄化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总量多。据悉,2009年12月30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6亿,约占总人口的12%,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805万。而全世界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我国。第二,进程快。我们统计,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反思一下,我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尽然从2005年的11%到30%;这样的快速老龄化,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大约需一百年的时间。因此,我们的老龄化进程大大快于其他国家。第三,支撑老年资金有限。如今我国刚刚达到小康,人均GDP比许多西方国家低很多,用来支撑这方面事业可动用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即,我国是“先老后富”,而许多国家是“先富后老”。第四,历史欠帐较多。由于我们国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没有养老基金的积累,这个包袱就留到了现在,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从2015年到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预计将要减少2900万左右,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将减少18%-25%的劳动人口,届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相当一部分岗位很可能面临着人员短缺的问题,并且现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不在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平均年龄将由现在的32岁增长到44岁,这使得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非发达国家。我国现在的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率是6.4:1,到2040年将会减少到2.0:1,这意味着将来政府还必须承担更多老年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

中国生物资源

Ref :CA01018200日期 : Dear Sir/Madam, Date The subjected meeting of the captioned company will be held on 24 May 2011. Kindly advise us of your voting instruction by signing and returning the following instruction letter to our Settlement Department by mail or by fax (852) 2537 7647 NO LATER THAN 20 May 2011. If we do not receive your duly completed instruction, we will assume you to abstain from voting. 根據上述公司宣佈,有關會議將於二零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舉行。請填妥下列指示函件, 並必須於二零一一年五月二十日前寄回本公司交收部或傳真至(852) 25377647。如屆時未接獲閣下回覆, 或指示未填寫清楚, 則本公司將不會就閣下之股份實益代為投票。 Yours faithfully, Haitong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Company Limited 海通國際證券有限公司謹啟 Ref :CA01018200 Date 日期 :To : Haitong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Company Limited For voting and resolution details of the meeting, please visit the HKEx web site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a74375830.html, under Investment Service Centre "Listed Company Information Search" . Alternatively, you can contact your Account Executive or call our Customer Services Hotline at (852) 3583 3388. 有關會議及投票議案內容, 請瀏覽香港交易所網頁 https://www.360docs.net/doc/a74375830.html, 之投資服務中心 "上市公司訊息搜尋", 或聯絡閣下之經紀及可致電本行客戶服務熱線 : (852)3583 3388。 In respect of my/our shareholding of the captioned company registered in your nominee's name, I/we wish to vote: 據本人/吾等持有之股份實益, 請貴公司代投: (08129)CHINA BIO CASSAVA HOLDINGS LIMITED 中國生物資源 Annual General Meeting 股東週年大會 (08129) CHINA BIO CASSAVA HOLDINGS LIMITED 中國生物資源 Annual General Meeting 股東週年大會 棄權Abstain 反對Against 贊成For 議案Resolutions 1 ( )( )( )2 ( )( )( )3 ( )( )( )4( )( )( )2011-05-09 2011-05-09A/C No.帳號 :註 : 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填上勾號。A/C Name 戶名 :A/C No.帳號 :Remark : Please tick in the appropriate box. Signature 簽名 :

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

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 迎接新世纪时更值得关注的咨询题 进展经济,需合理配置稀缺资源 因地制宜,开发中西部地区 一、自然资源和资源爱护 适度开发、适度消费、最少丢弃 1.1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爱护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农业高效和可连续进展的重要环节! 图1.1.1 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jpg 29KB) 【1】北方地区:平原多,宜农耕地多,宜林土地多,煤炭、石油多,热量少,水分少。 【2】南方地区:平原少,宜农耕地较少,宜林宜牧土地多,磷矿、有色金属矿多,热量多,水分多。 【3】西北地区:沙漠广,宜农耕地少,宜牧土地多,煤炭、石油多,洪涝多风沙,热量少,光照强。 【4】西南地区:山地多,宜农耕地少,宜牧宜林土地多,水能丰富,气候潮湿,热量少,光照弱,垂直地域差异明显。 图1.1.2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jpg 37KB)

图1.1.5 中国土地资源的差不多特点图示:

表1.1.3 中国近年来的受灾面积

1993 48.83 5.1 1995 45.82 4.8 表1.1.4 中国近年了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 年份流失面积(万平方千米)治理面积(万平方千米) 1982 121 44.4 1990 136 53.0 1993 179 59.0 1995 163 66.9 1.2 生物资源及其利用爱护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良好、高效的农业进展,甚至丧失差不多的生存条件! 项目国不(年份) 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 覆盖率 (%)总面积 (万平方千米) 人均面积 (平方米) 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人均蓄积量 (立方米 世界1985年4086.64 8400 3100.0 77 27.3① 30.1② 1990年4027.569 7600 3100.0 58 27.6① 29.6② 1992年3879.796 6962 3100.0 56 26.0① 28.6②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范文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9-10-27 来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全市森林资源家底,掌握资源现状,科学考核全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效,根据xx文件要求,决定从今年xx月起,在全市开展第七次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确保顺利圆满完成本次调查任务,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调查目的与任务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划设计、森林分类经营和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等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搞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对准确掌握全市森林资源状况,建立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快捷进行信息交流和科学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调查的目的是掌握全市森林资源分布状况,森林覆盖率指标现状,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为调整我市林业发展方针政策,制定林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科学指导森林经营提供依据。 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区域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及其消长变化,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营管理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意见,并逐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考核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完成情况提供依据。以本次二类资源数据为基础,组织完成全市xx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加快推动各类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实施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

用。 二、调查范围 全面完成xx四县以及xx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任务,总面积约740236公顷。各县(区)区划面积为:xx区1723公顷、xx区1897公顷、xx谱区1204公顷、 三、技术方法 调查方法采取地面调查为主、地面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面调查采用小班调查和固定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固定样地调查(复查),估算总体蓄积、计算间隔期内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并控制和平差小班蓄积;通过小班区划调查,把森林资源落实到山头地块。遥感判读作为补充调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辅助判读森林地类、林种和树种等重要因子,提高小班调查精度。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本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编制xx森林采伐限额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为切实抓好调查、编限工作,市林业局成立xx局长为组长,xx 副局长、xx副调研员为副组长,xx为成员的二类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政资源管理处,xx兼任办公室主任,xx为副主任,工作人员有xx。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审查调查工作方案,安排筹措调查经费并监督使用,接待上级来人检查,组织专家鉴定调查成果及其他重大问题的决策。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制定全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操作细则以及质量管理办法;组织全市调查队伍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和工作程序;组织完成全市质量检查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有的学者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资源。 特征 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1)生物资源的再生性 再生性: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能力。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2)生物资源的可解体性 可解体性: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以至灭绝的特性。每种生物 都有自身独特的遗传基因,并且存在于该种生物的种群之中,任何其他的生物个体都不能代表其种的基因库。生物资源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物资源是有限的。 (3)生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生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 (4)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5)生物资源的未知性 表现在:很多生物还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价值;即使已经认识、开发的生物资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价值,如银杏。 (6)生物资源获取的时间性图 不同生物种类,获取有用物质的时间不一样。“三月茵陈四月篙,五月六月当柴烧” 。(7)生物资源的可引种驯化性 野生生物资源可以通过人为的引种驯化而成为家养生物。生物的引种驯化,不仅可以解决野生生物资源获取的困难,而且可以拯救、保护濒危物种,扩大分布区,提高产量。 (8)生物资源的不可逆性 生物资源属可更新自然资源,在天然或人工维护下可不断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会退化、解体、耗竭和衰亡,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9)生物资源的稳定性和变动性 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相对稳定的生物资源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平衡,并对来自内外部干扰具有反馈机制,使之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但当干扰超过其所能忍受的极限时,资源系统即会崩溃。不同的资源系统的稳定性不同。通常,资源系统的组成种类和结构越复杂,抗干扰能力越强,稳定性也越大。反之亦然。 组成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 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报告(精品文档)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农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农业结构现状、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及措施,对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平稳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国农业结构现状: 1、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减缓,但基础作用依然很重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资料,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340506.9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3%,46.3%,43.4%。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没有动摇;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我国农业产值结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为60361.0亿元,其中农业(种植业)30611.1亿元,占总产值的50.71%,林业为2359.4亿元,占总产值的3.90%,牧业产值为19468.4亿元,占总产值的32.25%,渔业产值为5626.4亿元,占总产值的9.32%。 3、农产品结构单一,农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有限。农作物南方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北方主要种植小麦,经济作物南方主要是油菜、烟草、甘蔗,北方主要为大豆、甜菜。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较小。 4、各地区农业结构普遍趋同,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这种现象在我国农业结构中长期普遍存在,而且农业经营方式粗放,土地束缚了大量劳动力。其产生与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和自然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5、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农业结构调整难度不可低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已经进行了将近3年,其成效有目共睹: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作物、园艺产品面积增加,畜牧水产业发展加快,区域布局、产业分工的格局已见雏形。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尽管结构调整成绩喜人,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少地方结构调整还存在盲目性,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低,城市化进程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仍然步履艰难。 6、农业结构地域布局受自然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双重制约。自然条件对我国农业结构的地域布局影响较大,如气候条件(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季风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产量)地形条件(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使我国农业布局存在地域在多样性)。国家对农业的相关政策对农业结构的影响也较大,如种植补贴和养殖补贴对我国农业结构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作物的比重小,且市场价格不稳定.花卉、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低;二是饲料作物比重小.在我国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的种植结构的影响,大多数农民还认识不到饲料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推广饲料作物的生产很困难,这给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障碍;三是养殖业

人力资源行业现状前景

深圳人力资源师培训: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4-08-27 10:09:00来源:中鹏培训浏览次数:35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得以生存并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这些资源基本上可分为五类:即人、财、物、信息与时间。这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财、物、信息与时间的利用,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活动去实现,人才、人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是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的,效能的发挥也都是以人力配置的优化和人才效益的发挥为前提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可使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依据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劳伦斯 S。克雷曼的观点: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获取并维持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达到: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差异化。“而这两条途径的实现均得益于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提升企业竞争力量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企业的是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等,才能使企业形成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和良好氛围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才能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 (一)考核目标不明确。在我国由于一些企业目的不明确,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等方面无相关性,体现长官意识和个人好恶现象严重。绩效考核体系更改随意,缺乏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是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创建高绩效的员工阶段对员工阶段性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并不是管理的目的。 (二)考核标准不清晰。在一些企业存在绩效考核的标准过于模糊、表述不清晰、标准不齐全,以主观代替客观等现象。将不完善甚至是不相关的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得到结果也必然是不全面、缺乏客观公正的,其考核结果往往不会得到被考核者的认同。 (三)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不科学。有的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只是单向的考核,即上司对下属的审查式考核。如果考核者曾有过私人感情或冲突、存在偏见等许多非客观的因素将势必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而且由于考核人员也有自己的职责分工,有时考核者也很难了解被考核者在上司不在场时的工作表现,这样会形成信息不全面,绩效考核结果产生偏差。

海安县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

第38卷第1期江 苏 林 业 科 技 V o l .38N o.12011年2月 Journal of J i angsu Forestry Science &T echnology Feb.2011 文章编号:1001-7380(2011)01-0044-03 海安县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 葛建忠,陈 培 (海安县林果技术推广站,江苏 海安 226600) 收稿日期:2010-07-15;修回日期:2010-10-26 作者简介:葛建忠(1963-),男,江苏海安人,农艺师,大学专科毕业,主要从事林果技术推广工作。 摘要:以海安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依据,从林地资源、林木资源、林种结构、树种组成等方面对森林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客观反映森林资源结构特点及动态变化情况;从实际出发,提出进一步加强森林培育、强化组织领导、创新造林机制等加快林业发展的建议。关键词:森林资源;现状;动态;海安县中图分类号:S75712 文献标识码:A 森林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生态系统,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资源状况是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近年来,海安县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积极推进林业发展,通过对200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分析,全县森林资源总量、活立木蓄量积取得跨越式增长,林业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海安县自然概况 海安县位于北纬32b 22c -32b 43c ,东经120b 12c -120b 53c ,地处苏中平原,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南和如皋毗邻,西通泰兴,并与姜堰市相交,北与东台市相连。东西直线最长7111km,南北最宽39135k m 。通扬运河横穿东西,串场河纵贯南北,将海安分为河南、河北、河东3个不同自然区域。全县沿老通扬河、通榆河划分成河东沿海、河南沿江和河北里下河3个农业区。全县地势平坦,地面高程自北向南由116m 升至511m 。海安县是全国著名的/茧丝绸之乡0,拥有中国最大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处于全省全国前列。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73家/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0中,该县获/中国湖桑之乡0称号,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十五0期间,海安分别通过了国家、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0、/海安县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0项目的验 收,生态环境建设跃上了新台阶。 2 海安县森林资源现状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是重要的林业基础性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自1986年开展二类调查以来,海安县已有20a 以上没有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及各乡(镇)普遍存在森林资源家底不清,情况不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现象。2008年,根据省、市统一安排,海安县全面开展并顺利完成了全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掌握了全县森林资源现状、质量、结构和分布,并初步建立了全县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2.1 林地面积 全县国土总面积110800h m 2 ,其中林地18184141hm 2 ,占1614%;非林地92615159hm 2 ,占8316%。林地中,有林地4191179hm 2 ,占林地面积的2311%;灌木林地13110112hm 2,占7211%;未成林造林地789171hm 2 ,占413%;苗圃地75131hm 2 ,无立木林地16168hm 2 。林地中,国有林494194hm 2 ,占林地面积的217%;集体林1449137hm 2 ,占8%;个人林16231109hm 2 ,占8913%;其他9101h m 2 。有林地中,乔木林地416915hm 2 ,占9915%;竹林地22129hm 2 ,占015%。四旁树占地4203101hm 2 。

中国自然资源的形势与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主要为农业服务,逐步向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全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下的运转机制,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以社会效益为主,逐步向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转变。 一、21世纪面临的水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从目前现状来看,就全国而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东部可以高达五、六百倍。这是我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性的干旱缺水越来越严重,尤其北方地区发生已不是危言耸听作用。(一) 主要灾情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洪涝灾害:累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1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1/5。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亿元)、1995年(165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亿元)、1998年(2684亿元)。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 (2)干旱灾害: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kg,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个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着水利事业进入(3)水环境:一是水土流失,区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全国平均每年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堆积的废弃土石约30亿吨,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响防洪保安。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这就表明,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但这些 人力资源目前大多处于潜在状态,现实人力资源是一种量大质 低的资源,这种资源状况既无助于中国今天及未来社会经济的 发展,甚至还会加重中国社会经济的负担,已经形成了严重的 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因此,分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和就 业形势,是开发人力资源,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c” (一)人力资源总数庞大,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有13亿多人口,其中 人力资源总数为7.4亿左右,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帆以 上。改革开放近四年来,中国文盲人口规模持续大幅度下降.全 国15岁以上文盲从2.3亿降至O.87亿,减少了62%。1964—2M年 期间,我国15岁以上人口成人识字率累计提高了43.3个百分点, 高于发展中国家累计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更超越世界平均 增幅,2000年中国成人识字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 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 年多,受教育总年限翻了一番多。19827—20凹年期间,我国从业 人员规模从4.5亿人增长到7.2亿人.增长了59%;从业人员的人 均受教育年限从5.81年提高到7.99年,提高2.18年;从业人员受 教育总人年数则从26.3亿人年增长至57.6亿人年,增长了1.2倍。 从1982年至2咖年,TDK贴片电容我国从业人员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从o.87%增长到4历%;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比例 从10.54%增长到12.历%;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 例从62.58%下降至40.98%。同朗,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整体 文化素质均得到持续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由4.82年提高至6.79年,增加了近2年,增幅超过40%,其中小学 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3.1%下降为55.0%,大专及以 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o.04%提升为0,14%;第二产业从业 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内8.09年提高至9.44年,增加了1.4年,增幅 为16.7%,其中初个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8.4%下降 为71.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1.58%提升为5.9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由929年提高至 10.79年,增加了15年,增幅为16.1%,其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 平的人员比例出62.3%下降为49.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 人员比例由5.64%提升为18.99%。’ 分析显示,近20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的持续 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相对较快的提高,主要 得益于文百半文盲率的下降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员比例的急速 提升,但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仍然很大,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有明显上升。 (二)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尽管我国 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但是总体素质却比较低。据2003年 肿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技人员仅相当于发

森林资源调查报告

森林资源调查报告 森林资源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以下是收集的森林资源调查报告,欢迎查看! 一、森林资源培育现状 (一)森林资源培育的重要性 1、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境内群峰耸立,高差悬殊(最高海拔1732米,最低海拔218米),山高坡陡,谷峡水急,加之雨量充沛,且在4-6月较为集中,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对坡耕地、残次林、荒山荒地等生态脆弱的地块采用造林、封育、补植等培育措施,增加林地面积,是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 2、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附加值的需要 我县的森林资源存在较大弱点,首先是资源分布不均,以山区为主的红岩、洗车、水田较多,而以丘陵为主的里耶、城郊较少;其次是树种结构较单一,天然林以枫香、栎木等为主,人工林以杉木、桤木、日本落叶松为主;再次是林分质量较差,单位面积蓄积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森林培育工作,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宜抚则抚、宜补则补、宜改则改、宜造则造,是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附加值的最佳手段。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通过造林、封育、补植等培育措施,可以增加林地面积,可以 实现现有林分提质增效,进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其种类和数量将会逐年增加,森林的总体功能将得到加强。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森林经营、造林等培育措施,确保森林资源后续储备增加 和森林质量提高,同时实行合理采伐,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将森林资源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实现森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二)我县森林资源培育总体概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 支持下,我县的森林资源培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主要表现如下特点: 1、以林场为骨架,点面结合 县林业局1982~xx年以来,先后建立了永龙界、跑马坪、砂子坡、万宝山等12个林场,林业局局属林场林地总面积达18938hm2,占全县林业用地222368hm2的8.5%,活立木蓄积230327m3,占全县 活立木蓄积3636240m3的10.3%。另外,我县有乡(村)级林场及大户林场1234个林场,经营林地面积18938hm2,我县多个林场广泛开展了造林、改培、森林经营等培育活动,规模大,标准高,有力带动了我县森林资源培育工作。 2、建基地,突出地方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