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的“咬文嚼字”

对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

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课文研讨鉴赏 一、主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二、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换言之,“推敲”二字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字要由作者贾岛自己决定,别人(包括韩愈)其实插手不得。 比较起来,第一个例子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第二个例子需要凭借良好的语感,第三个例子则需要更多地调动形象思维能力,进入诗境,仔细品味“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区别。 第二部分(第6~7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作者用文学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咬文嚼字》是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堪称典型例证法运用的典范。下面给大家带来《咬文嚼字》课后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下列加点字都有两个注音,请选出正确的项。 ①嫌这话不够味(a.xián b.xiǎn) ②研究一番(a.fān b.fán) ③锱铢必较(a.zī b.zǐ) ④分量(a.fēn b.fèn) ⑤倒涎(a.xián b.xiǎn) ⑥调和(a.huó b.hé) ⑦没镞(a.méi b.mò) ⑧缘古今(a.yuán b.yán)

⑨惊讶(a.yá b.yà) ⑩付梓(a.zī b.zǐ) 2.请分别选出有一个和两个别字的各一项。(同一项中重复的只计一个) A.这是练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练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B.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现出。 C.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干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和,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D.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有一个别字的一项是 有两个别字的一项是

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4.选出组词结构完全不相同的一个是 A.迷离援例蕴藉锱铢必较 B.顺畅流弊斩截若隐若现 C.推敲鲁莽更动索然无味 D.倒涎调和谨严咬文嚼字 5.下面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思辨后,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 ①文学是艰苦的事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咬文嚼字”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评价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评价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不失活泼并富有“理趣”。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要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2.学习目标 ①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②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③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分析 1.解题:“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研读赏析

1.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 静态描写正面描写 阅读咬文嚼字写作 动态描写反面描写 达到艺术的完美 3.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分析: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一些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 (1)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明确: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 (2)每一个实例各说明一些什么“道理”? (3)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 ①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关 启示:(让我们明白)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放过。 ②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咬文嚼字说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说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363800 刘志勇) 朱光潜先生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他的《咬文嚼字》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作者持论公允,且通篇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详实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阐明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赋予“咬文嚼字”以文学的谨严精神,见解独到而新颖,很是耐人寻味。作者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从最平常处下笔,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安祥,显见朱光潜先生学术的渊博与扎实。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 然而文中对于一些语言的实例分析似乎值得商榷,笔者不揣愚陋,提出一己之见,就教于方家。文中以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里的一句台词的修改为例,区分了“你是什么”与“你这什么”两种句式的不同。朱先生认为,“‘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并且列举了《水浒》里石秀骂梁中书的话和杨雄醉骂潘巧云的话,说明“‘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感情”。这似乎有欠公允。 我们同样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祖师的话虽是指责,却绝无深恶痛绝之意,相反,还带有爱怜之意,聪明的悟空领会了师傅的意思,最终学得了七十二般变化。而听讲的众人骂悟空“你这泼猴”,虽是埋怨,却也谈不上“深恶痛绝”。 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这里,“你这孩子”虽带有对孩子的指责,指责孩子不该乱花钱,因为是经济困难时期,钱来的不易,但丝毫没有憎恶之意,相反,更多的是感动和肯定,母

咬文嚼字_600字

咬文嚼字_600字 今年我还继续订阅2011年的“咬文嚼字”。 对《咬文嚼字》的喜欢是受爷爷的启发,2009年11月初的一天,我和妈妈去邮局给我定2010年刊物,爷爷说:“我看月月也二年级了,把《咬文嚼字》订一份吧,终身受用。”我一听来劲了!“爷爷,爷爷,什么是《咬文嚼字》?”“是一种月刊读物,刊名为《咬文嚼字》”!还没等爷爷回答,性急的妈妈告诉了我。 到了邮局,我早已把在家想好要订的《满分作文》、《童话世界》、《数学小灵通》、《奥妙》、《妙笔》、《意林》合订本都抛到耳后了,到柜台前就大声说:“阿姨,您帮忙查一下,《咬文嚼字》的代号,我订全年的。”阿姨查了一下告诉我“邮发代号4——641,国内统一刊号CN31—1801/H,是月刊,订全年的36元。”我如愿以偿的订好了自己喜欢的刊物。 2010年一月上旬的一天,我终于盼来了爷爷说的终身受用的《咬文嚼字》第一期,32开56页的小文章,篇幅不是很长,但篇篇都《咬文嚼字》,看着看着,我喜欢得不得了! 我记得有一期里的一篇文章“成熟的麦子不低头”,我感觉很好,作者说最近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是这样写的:“去田野里看看,那些成熟了、颗粒饱满的麦穗都弯着腰低着头,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自己能有这沉甸甸的收获,全是

因为太阳慈爱的光照,大地温厚的滋润、风儿细心地呵护,而不是自己本领特殊。”作者说在佩服其在文笔优美,语言富有哲理之后,感到十分惊讶:谁人看到过“成熟的麦子低着头”呢?可是各种书刊中这种“成熟的麦子低着头”的描写并不少见。在网上搜索的更是比比皆是:“麦子熟了,黄灿灿的低着头等待收割,”“这让我想起秋后的田野,田野上有一株株成熟的麦子,低着头,执着地守候着脚下的土地。。。。。。”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文艺评论及随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美学文学选集》。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学会怎样既严谨又不乏趣味的阐述一个观点。本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方面问题。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 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对“推敲”部分进行推敲,找出疑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

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所描述的是第一课时。 案例描述: 一、导入 由故事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 问: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我们汉语博大精深,二是我们写文章阅读要注意细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板书 教师:好,我们先来看“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那些意义呢?(出示幻灯)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差别。 明确:“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上面的这个例子选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0页。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先生这篇课文是怎样体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的? 三、解题 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下面三个例子分别是以上三个解释的哪一个?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B 2、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2.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对“咬文嚼字”的阐释是以上解释的哪一个? 明确:都不是解释。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咬文嚼字的意思《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

咬文嚼字的意思《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目前。本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教科书中。 录音由郑岚朗读。2016年之后。江

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 中文名,咬文嚼字。作者,朱光潜。体裁,散文。出处,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编入,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8课。编入,新苏教版语文必修3第3课。朗读人,郑岚。ISRC,CN-M01-11-0018-3。 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

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②:“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③:“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 “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

2020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咬文嚼字

2020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咬文嚼字 有一些错误竟让人难以置信。如,把“令你们自豪”误写成“另你们自豪”,把“自我了结”误写成“自我了解”,把“顶着大雨”误写成“定着大雨”,把“挥了几下”误写成“辉了几下”,把 “虚伪”误写成“虚位”,把“下班”误写成“下半”,等等。此外,他的《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的“蜉蝣撼树”也被挑出。唐 代韩愈《调张籍》中有诗句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后 世用“蚍蜉撼树”,嘲笑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东西,讽其自不 量力。蜉蝣与蚍蜉都是虫子,但与“撼树”搭在一起,只能用“蚍蜉”而非“蜉蝣”。郭敬明是杂志《最小说》《最漫画》的主编, 著有《爱与痛的边缘》《幻城》等作品,谁能料到,这样一位深受 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竟然是“错别字大王”。《咬文嚼字》主编郝 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他作文时 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 【素材解读】 1.不够严谨。作为知名的青年作家,郭敬明不会糟糕到不会使用汉字的程度。只是他太随意,太不严肃了,竟将一些没有仔细校对 的东西搬到了博客上。没有严谨的作风,如何成大器? 2.敬畏文字。错别字,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对公众人物和作家而言,折射出的是底蕴与修养的缺失。 【适用方向】 1.传统文化; 2.过去与将来; 3.习惯; 4.小事; 5.风格; 6.敬畏汉 字;7.珍惜。※素材二甘相伟:站着上北大 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明确: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韩愈改诗“推”与“敲”。 4、直指义和联想义,苏轼与《惠山烹小龙团》。 5、关于联想义的弊端,“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2、具体分析文中作者举的前三个例子。 (1)找出“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2)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3)“推敲”也值得推敲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现在回到我们讲的《泊船瓜洲》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3、试分析前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看看他们在阐明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1)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是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繁简、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4、在(4)(5)两个例子中作者讲到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是从哪入手的?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容,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容,理出作者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一.导语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 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作者使用它作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表达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下课”

咬文嚼字2013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选

咬文嚼字2013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选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题目解读】 从题目形式来看,材料作文更能激发考生多角度的思考,让学生有多角度的选择。 从题目内容来看,今年山东高考作文与2011、2012年山东作文题目相比,延续了高考语文作文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特点;今年山东作文题目引用莫言的材料,其材料本身较2012年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与社会生活关联更显密切。 从写作的难度来说,山东近三年的作文都不难立意,显然都没有在审题立意上故意为难考生,但要写出真正优秀的文章却不容易。如果没有不错的语文素养,没有较深切的对生活、对人生的体会,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技巧,是写不出高分作文的。 由此可见,考生要想作文分数有所突破,学习中还要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与人生感悟的表达,以及写作技巧的训练上;力求抓住生活中零星的感悟,及时表达,积少成多,努力做到词能达意、词能悉意。当然,在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一些具有深厚生活积淀的文学作品和高考优秀范文的品读,对于考生生活和人生感悟的积累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山东作文题目明显地有以《咬文嚼字》专栏为代表的“读者”和以铁凝、莫言为代表的“作家”两个角度。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题目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从“读者”的角度可以写求真,写勇于质疑;从“作家”的角度可以写谦虚,写坦诚,写风度。 不管从哪个角度立意都不难,但要出彩,就一定要有亮点。比如“读者”的角度,可以写《做一只无畏的啄木鸟》。题目中运用比喻修辞,比“咬文嚼字”“纠错”诸如此类词语更具有文学色彩;“啄木鸟”前加上“无畏”,更容易表达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而且好的题目有了,作文的开头就更容易入题。 从“作家”的角度立意,考生一定要表达出自己对材料中以铁凝、莫言为代表的作家行为的准确理解:比如敢于承认错误的坦诚与担当,比如面对读者纠错的谦虚与大度,比如那种不浮夸、不炫耀、不推却待人待己的天然本真。一定要注意,文章不能空泛地谈,要用恰当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的结构思路要清晰,语言表达要符合逻辑;文章结尾的升华,要结合社会生活,力争体现立意的人文价值、现实意义。 【满分作文】 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 面对《咬文嚼字》的挑错,著名作家积极以感谢和理解回应,令人为之动容。我总以为,唯有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才能日益趋向不朽和伟大。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光潜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3)

《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模块语言,存在的家园 第二课专题如琢如磨第一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3 课题]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PPT课件演示:P.4 ]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6]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

【K12学习】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 5、朗读比赛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

朱光潜《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阅读答案__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阅读答案__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214.“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的好听一点,都说推敲,为什么?” 215.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