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科学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精修订

八年级上科学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精修订
八年级上科学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精修订

八年级上科学生活中的

水复习提纲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 )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 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 2.、水的重要性质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ρ/ v

(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 3 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1×10-3升 1升=10 -3 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P= 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7、压强的单位:帕 (Pa)

(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 P=ρg h)

推导过程——P= F/S=G/S=mg/s=ρvg/s=ρshg/s=ρg h

【思考】三个分别用铜、铁、铝、制成正方形,它们的质量相同,把它们放在桌面上,则对桌面产生的压强大小的关系是——P铜> P铁> P铝

第五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

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2、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

G 下沉(ρ物>ρ液)

浮<

②F

G 上浮(ρ物<ρ液)

浮>

③F

G 悬浮此时V排 =V物(ρ物=ρ液)

浮=

④F

G 漂浮此时V排 < V物(ρ物<ρ液)

浮=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

G

浮=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

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

液< ρ物时,下沉

③当ρ

液=ρ物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

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6.密度计

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测密度时,密度计所受浮力不变——处于漂浮状态)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 悬浊液、乳浊液:

3.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思考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为什么不能当日取回——原理:有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液中,而这些有机溶液往往有毒、易挥发,因此不宜即日领回。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1)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转换方法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

B.降温

C.加溶质

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

溶解度公式:溶解度=m溶质/m溶剂× 100g

溶解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g)

5.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 10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 × 100%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八年级(上)科学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96.53%。 2. 河 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3.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 7、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 第二节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

第三节.水的密度 1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 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一般密度不同; 1、密度的公式: m ρ= —-- (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v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 1毫升 = 1cm3= 1×10-6 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1×10-3升 1升=10 -3 m3 4、常温下气体的密度是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千分之一。 5、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6、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 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F 6、压强的计算公式:P= ――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S 7、压强的单位:帕 (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一块砖对地的压强是1000Pa,人站在地面 上,对地的压强是15KPa)

外语学校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测试卷

外语学校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测试卷 一、我会选(每题2分 共40分) 1、下列水体中占陆地淡水比例最大的是 ( ) A 、地下淡水 B 、河湖水 C 、冰川水 D 、大气水 2、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关于其读数的正确读法..是 ( ) A .每立方米0.8×103千克 B .0.8×103千克除以每立方米 C .每立方米酒精的质量为0.8×103千克 D . 0.8×103千克每立方米 3、关于水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纯净的水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的液体 B.天然水是一种溶液,因为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C.蒸馏水通常可看作是纯净水,可以直接饮用 D.矿泉水甘甜适口,洁净透明,是一种纯净水 4、如图所示两个密度计a 、b .a 密度计最上部刻线为1,而b 密度计最下部刻线为1.若要测定酒精的密度,则应 该使用密度计 ( ) A .a B .b C .任意一个 D .都不好用 5、在下列因素中,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是 ( ) A .溶质的质量 B .溶液的质量 C .溶液的温度和溶质的性质 D .溶液的浓稀程度 6、在水平放置的书架上,并列放10本完全相同的书(每本书与书架的接触面积相同),书架受到书的压力为F , 压强为P 。当取走右边的4本书后,其余6本书不动,则书架受到书的压力和压强是 ( ) A 压力为3F/5、压强为3P/5 B 、压力为F ,压强为3P/5 C 、压力为3F/5,压强为P D 、压力为F ,压强为P 7、纸盒包装的饮料,一般都配有一端尖另一端平的吸管。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尖的一端插 入,这样做可以 ( ) A .增大受力面积 B .增大压强 C .增大压力 D .增大摩擦 8、甲、乙两个容器横截面积不同,都盛有水,图中a 、b 、c 、d 四个点的位 置如图所示,则水在a 、b 、c 、d 四处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a 、P b 、Pc 、P d ,下 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 、Pa < Pc B 、P b = P d C 、Pa = P d D 、P b > Pc 9.在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5克A 物质,4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10 克B 物质,则A 和B 的溶解度相比是 ( ) A 、A > B B 、B >A C 、A =B D 、无法比较 10.某温度下100克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26.5克氯化钠,若向此溶液中添加3.5克氯化钠和6.5克水,则所得溶液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 、30% B 、26.5% C 、 ×100% D 、 ×100% 11、体积相同的铁球、铝块和木块,浸在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则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 ) 11题图 A 、铁球受到的浮力最大 B 、铝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C 、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D 、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12.某温度时,有硝酸钠溶液80克,若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溶剂,有下列实验数据记录: 26.5g +3.5g 100g +6.5g 26.5g +3.5g 100g +6.5g +3.5g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溶液专题

溶液 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 1.如下表是物质 A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现向 100g 水中不断加入固体 A 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 的溶液①—⑤。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A.②中 A 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 A 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2.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 t1℃时,a 的溶解度等于 c 的溶解度 B.c 的人家的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 C.a 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至 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 a 中含有少量 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 3.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0g.在此温度下,向5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 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40.0% B.30.0% C.28.6% D.23.1% 4.下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0 20 40 100 甲溶解度/克0.173 0.165 0.121 0.076 乙溶解度/克13.3 31.6 63.9 246 A.20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B.100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但溶液仍饱和 C.20 ℃时,甲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20 ℃时,100克乙物质加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50% 5.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NaNO3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 6.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 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甲乙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7.烧杯中盛满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溶液密度约为 1 g/cm3),全部倾倒后烧杯内仍残留0.5 mL溶液,

八年级科学生活中的水测试题1

八年级科学阶段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1分。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请把正确的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A.水母 B.草本植物 C.黄瓜 D.植物风干的种子 4.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循环十分活跃的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B.赤道附近地区和距海比较近的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C.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比较贫乏

D.全球大约有30%的地区面临着缺水的煎熬 5.蒸馏水是通过哪种方法获得的?…………………………………( ) A.沉淀法 B.过滤法 C.蒸馏法 D.以上都不是 6.一块体积为100厘米3的冰融化成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体积变小 B.它的体积不变 C.它的质量变小 D.它的密度变小 7.在右图水槽中有四种质量相等的物体,你认为密度 最小的是………………………………………( ) A、松果 B、花岗岩 C、铁块 D、铅块 8、如图所示,两手指用力捏住铅笔,使它保持静止,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B)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 (C)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D)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 9、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比较……() A、木块的大; B、铁块的大; C、二者一样大; D、无法比较 10、下列关于氯化钠的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B)t℃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水里配成饱和溶液,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10克 (C)把2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以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20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课题 1.1 水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河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引入: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让学生谈谈对水的认识。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 海洋水 96.53% 冰川冰 68.69% 1、水陆地淡水 2.53% 其他水体………… P2 地下淡水 30.06%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94% 2、多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P4表实验:黄瓜放糖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举例: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

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 C.蒸腾调温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举例:气根、叶刺、骆驼) 四、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 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2、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五、小结: 【讨论】如何节水?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课题 1.2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八年级科学上册 1.1《地球上的水》教案 (新版)浙教版

1.1地球上的水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一节,本课是“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2——人类生存的地球中的地球上的水体与“物质科学”中的主题——常见的物质中的“水”有密切联系,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它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学生容易体验和领会的,因此教材以“水”为主题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章节,本节先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循环,知道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树立要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知道水的存在状态。 (2)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探讨,体验水无处不在。 (2)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心向。 (2)通过对淡水资源分布、储量和水的重要性的学习,认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水的体验十分丰富,对于“水在哪里?哪里有水?”“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等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在第一册中曾经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水与地球上生命的密切关系等知识。学生经验体系中的这些关于水的知识片段是本节内容的学习基础。 从水在哪里→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存在的?它们怎么转化?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转化?从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水对生命有多重要呢?这些问题在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情境被提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头脑中关于水的零碎知识将链接起来,并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对各类水体的存在及其转化和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生活中的水》这一课题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设计思路

八年级科学生活中的水测试题

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班级
姓名
学号
A 卷(共 77 分)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共 42 分)
1、下列水体中占陆地淡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地下淡水 B、冰川水 C、河湖水 D、大气水
2、酒精的密度是 0.8×103 千克/米 3,关于其读数的正确读.法.是( )
A.每立方米 0.8×103 千克
B.0.8×103 千克除以每立方米
C.0.8×103 千克每立方米
D.每立方米酒精的质量为 0.8×103 千克
3、某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水的体积随温
度变化”的研究,得到如右图的图线。根据这个图线,说明水的温度
从 80C 降低至 20C 的过程中( )
A、水的密度先变小后变大 B、水的密度保持不变
C、水的密度先变大后变小 D、水的密度一直变大
4、在做“测盐水的密度”的实验中,有下列步骤①用托盘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②将
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 ③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 ④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值 上述步骤合理顺序是( )
A、①③②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5、在水平放置的书架上,并列放 10 本完全相同的书(每本书与书架的接触
面积相同),书架受到书的压力为 F,压强为 P 。当取走右边的 4 本书后,
其余 6 本书不动,则书架受到书的压力和压强是( )
A 压力为 3F/5、压强为 3P/5 B、压力为 F,压强为 3P/5
C、压力为 3F/5,压强为 P
D、压力为 F,压强为 P
6、下列事例中能够增.大.压强的是( )
A、铁路的铁轨铺在枕木上
B、吸牛奶的塑料管一端斜切成尖口,以便插入饮料罐中
C、人喜欢坐在凳面较宽的凳子上
D、坦克的轮子外装有履带
7、甲、乙两个容器横截面积不同,都盛有水,水深
和 a、b、c、d 四个点的位置如图 1 所示,水在 a、b、c、d 四处
产生的压强分别为 Pa、Pb、Pc、Pd,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Pa < Pc B、Pa = Pd C、Pb > Pc D、Pb = Pd
8、新鲜的冬瓜内盛有饱和食盐水,现将一木块放入这溶液中,木
块处于漂浮状态,木块露出水面部分高 h,过一天后
(1)h 值与原来相比(不考虑水的蒸发现象)(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2)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温度下发现还可以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溶液是(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食盐的溶解度升高 D、食盐的溶解度降低
9、一只新鲜鸡蛋,沉没在盛有水的烧杯里,要使鸡蛋离开杯底,可采用的方法( )
A、加热 B、加食盐 C、加酒精 D、加水
10、某物体的质量为 60 克,当把它放进盛满水的容器时,溢出 50 毫升的水,则此物体 ( )
A、浮在水面上 B、沉到容器底部 C、悬浮在水中 D、无法判断
11、体积相同的铁球、铝球和木块,浸在液体中的情况如图 4 所示,则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 )
A、铁球受到的浮力最大 B、铝球受到的浮力最大
C、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D、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②蔗糖的溶解度是 187 克
③20℃时,100 克食盐溶液中含有 10 克食盐,所以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10 克
④20℃时,100 克硫酸铜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 100 克硫酸铜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⑤20℃时,A 物质在 100 克水中最多可溶解 50 克,70℃时 B 物质在 100 克水中溶解了 181 克刚
好饱和,则 B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 A 物质的溶解度。
A、④
B、①③
C、②⑤
D、④⑤
13、“先锋Ⅵ”是一种抗生素,可用于肌肉注射。常用的“先锋Ⅵ”为粉状固
体,每瓶中有先锋霉素 0.5 克,注射时应配成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
高于 20%,则每瓶至少需要加入蒸馏水( )
A、1 毫升 B、2 毫升 C、3 毫升 D、4 毫升
二、简答题(每空 1 分 共 16 分)
14、右图是一个电解水的装置,其中 A 中产生的气体是
,B 中产生的气体是

它们体积之比为 A:B=
,证明 B 中气体方法是

15、研究表明, 阳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会产生压强,其值约为 9×10—6 帕 。科学家制造出“太
阳帆”,在太空中利用太阳光的压力来推动航天器的航行。上海市宇航学会曾设计出边长为 110
米的正方形“太阳帆”,该“太阳帆”在太空中所受阳光的压力约为_________牛.
16、如图,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N;如果
直接将该物体投入水中,物体将_________(填“上浮”、“悬浮”
或 “ 下 沉 ”); 从 图 乙 、 丙 可 以 看 出 浮 力 的 大 小 与 液 体 的
___________有关.
17、6 月 3 日,CCTV 在云南扶仙湖第一次现场直播了水下考古的
过程,使用了我国科学家自行设计制造的现代化“鱼鹰一号”深
潜器(原理与潜水艇相同),它的下潜和上浮是靠___ ______来实现的, 深潜器在水面下下潜
的过程中,受到水的浮力_______, 水对它的压强_____ _(填“增大, 不变或减少” ).
18、碘酒是由__________分散到________中制成的混合物。
19、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1)海水、河水、湖水都是天然水,天然水是 (2)资料一:我国部分省市人均水量图
物(填“纯净”或“混合”);
第1页 共3页

八年级科学生活中的水测试题1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1分。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请把正确的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1、地球上水体储量最大是………………………………………………()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大气水 D、冰川水 2、一桶汽油用去一半,剩下的半桶汽油………………………………( ) A.密度减为原来一半 B.密度增为原来2倍 C.密度不变 D.质量不变 3.下表中含水量最高的生物是………………………………………( ) A.水母 B.草本植物 C.黄瓜 D.植物风干的种子 4.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循环十分活跃的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B.赤道附近地区和距海比较近的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C.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比较贫乏 D%的地区面临着缺水的煎熬 5.蒸馏水是通过哪种方法获得的?…………………………………( ) A C.蒸馏法 D.以上都不是 6的冰融化成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它的体积不变 C 7 最小的是………………………………………( ) A、松果 B、花岗岩 C、铁块 D、铅块 8、如图所示,两手指用力捏住铅笔,使它保持静止,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B)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 (C)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D)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 9、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比较……()

A 、木块的大; B 、铁块的大; C 、二者一样大; D 、无法比较 10、下列关于氯化钠的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 ℃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所以t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B) t ℃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水里配成饱和溶液,所以t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C) 把2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以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克 (D) t ℃时,把31.6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以t ℃时氯化钠的溶解 度为31.6克。 11、关于密度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物质的密度通常是不同的 B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C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大的体积小 D .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12、下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属于溶液的是……………………( )。 A .牛奶 B .碘酒 C .泥水 D .墨汁 13、下列关于压力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总是竖直向下的; B 、总是垂直向下的 C 、总是和重力方向一致; D 、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 14、从200 g 10%的硝酸钾溶液里取出2 g 溶液,倒人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则试管中的溶液的溶 质质量分数为……………………………( )。 A .0.1% B .1% C .10% D .不能确定 15、一只圆柱形平底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口朝上正放时(图甲),对桌面的压力和压 强分别是F 1、P l ;口朝下倒放时,(图乙).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F 2、 P 2,则有…( ) A 、 F l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水的组成》教案.doc

1.2 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课堂学习设计[K] [课前练习] 1.水和生命密不可分,有水的环境里才可能有生命。这是因为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2.在人体中水分占人体总重的 2/3 以上。 3.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存在,另外一部分则是以固态和气态存在。 4.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能给陆地上水得到补充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叶通过蒸腾作用将水散发到大气中成为气态水。 [科学探究] 一、水的电解 1.电解水的实验。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 (2)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出现气泡,两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3)用点燃的火柴接触液面下降较多(即产生气体体积较多 )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点燃时发出一声轻微的爆鸣声),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氢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氧气

(4)产生氢气的那个电极是负极,产生氧气的那个电极是正极; (5)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1 。 2.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过 程的文字表达式为水 ??→ ?通电氢气+氧气。 3.实验结论:氢气中的氢和氧气中的氧是从水中产生的,所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二、水的重要性质 [讨论] 同学们在生活实际中知道水的哪些性质? 分组讨论后,汇总填写下表。 ℃ [课内练习] 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填写下表。 2.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常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凝固点是 0℃。 3.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八年级科学生活中的水练习题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6~9节) 基础过关 1、溶液是由和组成的。溶液是一种、的混合物。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溶液。 3、在下,克溶剂里最多能溶解某溶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反映的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 4、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就表示在时,克水中最多能溶解食盐克。 5、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质量与质量的比值。 6、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A%= = 。 7、结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一是。 8、配制溶液的步骤一般是、和。 9、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有法、法和法。 10、粗盐精制的步骤有、和。 知识应用 1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久置后,其中各成分不会自动分离 B、溶液是由固体溶于水后形成的混合物 C、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所以混合物都是溶液 D、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12、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碘酒、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 同一类的是() A、冰水 B、泥水 C、食盐水 D、牛奶 1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2)碘酒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3)食盐水,溶质是,溶剂是。 (4)氢氧化钠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5)硫酸铜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1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肯定是浓溶液 C、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15、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A、增大压强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16、对照课本P33图1-69、图1-70,完成下列问题: (1)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约为克。 (2)20℃时,①氯化钠②硝酸钾③硝酸钠④硝酸铵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八年级上科学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精修订

八年级上科学生活中的 水复习提纲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 )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 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 2.、水的重要性质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ρ/ v (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 3 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1×10-3升 1升=10 -3 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P= 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八年级科学生活中的水检测题1-初中二年级科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初中科学试卷

八年级科学生活中的水检测题1-初中二年级科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 资料-初中科学试卷-试卷下载 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单元检测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6 分) 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 A、河流水 B、地下淡水 C、湖泊水 D、冰川水 2、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内陆循环 D、大洋循环 3、下列性质中,属于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水的密度比冰的密度大 B、水的凝固点是00C 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D、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0C 4、冬天,北方室外水管通常要用稻草包裹,这主要是因为水的哪个性质[] A、水在40C时密度最大 B、水的凝固点是00C C、水的沸点是1000C D、水结冰时体积膨胀

5、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体积成反比 C、不同物质的密度肯定不同 D、同种物质的密度可能不同 6、质量和外表都相同的空心铜球、铁球和铝球,其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 A、铜球 B、铁球 C、铝球 D、一样大 (ρ铜>ρ铁>ρ铝) 7、 A.1千克硫酸 B.1千克煤油 C.1千克汽油 D.2千克硫酸 8、一只瓶子最多能装500克水,用这只瓶子装煤油,最多能装(ρ煤油=0.8× 103千克/米3) [] A.400克 B.500克 C.625克 D.320克 9、一个瓶子的质量是200克.装满水后,总质量是700克,装满另一种液体时总质量是600克,那么,另一种液体的密度是:[]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0课时1-9水的利用和保护

第20课时水的利用和保护(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关注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2.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地球上的水以存在形态分,有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2.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和生命密不可分,这是因为:(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科学探究] 一、水资源 1.在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很多情况都需要水。读图1—77、图1—81。 [讨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活动需要用水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2.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水主要是海洋水,它约占地球总水量的%,而海水是咸的,陆地水中淡水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并多数以固体冰川形式分布在人烟稀少的极地、高山或人类无法开采的地球深处。占地球水总量比例很低的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3.地球上水循环地区分布存在着不均衡性,加上人口分布也存在着不均衡性,使得许多珍贵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 4.由于工农业生产给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样又降低了淡水利用的价值。 5.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应从小树立节约用水的思想。 [讨论] 1.从水循环的角度总结一下,人类目前利用较多的几种淡水水体有何共同特征 2.你家里的日常生活用水主要来自哪种水体这种水体占地球水的比例是多少 二、水资源的分布 1.水资源和水循环的关系。 由于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大都是由大气降水汇集而成的,因此,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是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这些水都与水循环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2.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阅读各大洲的水资源情况表。 [思考] 1.根据各大洲的水资源情况表中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完成表中空格,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2.根据各大洲的年径流总量和人均年径流量的排序变化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 为什么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加拿大等国家中的一些城市也会发生供水困难 三、我国的水资源 1.我国是土地面积辽阔的国家,同时又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加上各地的气候、人口分布差异很大等特征,因此,我国的水资源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 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 位。但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所以是世界上“贫水国”之一。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 3 ,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 3 1kg/m 3 =1×10 -3 g/cm 3 (3)水的密度:1×103 千克/米 3 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 1×10 -6m3 1吨=1000千克=1×10 6 克 1毫升= 1×10-3 升 1升=10 -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秋八年级科学上册 1.1《地球上的水》教案1 浙教版

2016秋八年级科学上册 1.1《地球上的水》教案1浙教 版(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地球上的水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一节,本课是“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2——人类生存的地球中的地球上的水体与“物质科学”中的主题——常见的物质中的“水”有密切联系,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它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学生容易体验和领会的,因此教材以“水”为主题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章节,本节先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循环,知道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树立要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知道水的存在状态。 (2)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探讨,体验水无处不在。 (2)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心向。 (2)通过对淡水资源分布、储量和水的重要性的学习,认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水的体验十分丰富,对于“水在哪里哪里有水”“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等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在第一册中曾经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水与地球上生命的密切关系等知识。学生经验体系中的这些关于水的知识片段是本节内容的学习基础。 从水在哪里→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存在的它们怎么转化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转化从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水对生命有多重要呢?这些问题在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情境被提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头

八年级科学生活中的水测试3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5节) 基础过关 1、 浮力的单位是 _____ ,浮力的方向总是 ____________ 的。 2、 阿基米德原理的文字表达: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 小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式中可以知道, 浮力的大小只跟 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 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 接关系。 4、 上述公式中的p 液表示 _______________ ,而不是物体的密度;公式中的V 排液表示 的是 _____________ ,而不是液体的总体积,也不是物体的体积。 5、 当物体完全浸入(即浸没)液体中时,V 排液 V 物体,当物体只部分浸入液 体中时,V 排液 V 物体。(填“ >”、“二”或“<”) 知识应用 6 —个体积为20厘米?的金属圆柱体,用细线吊着慢慢浸入水中,当它一半浸 入水中时,它排开水的体积是 _________ 厘米3,排开这部分水的重力是 ___________ 牛顿,它受到的浮力是 _________ 如果它全部没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放在水中的木块正在上浮,在它露出水面之前受到的浮力 ___________ 。它在水中 下沉时受到的浮力 ____________ 。露出水面以后受到的浮力 _________ 。(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8、 物体的沉浮条件是: ______ 液体里的物体,如果 ____________ 寸物体上浮,如 果 __________ 寸物体下沉,如果 ____________ 寸物体停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即 悬浮)。 其中最小的是( ) A 、图甲 B 、图乙 C 、图丙 D 、无法比较 第9题图 9、将同一物体放在三种不同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 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 (p 煤油< p 水< p 盐水) 7T

八年级上《科学》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河流水、淡水 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0.3% 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4. 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 水的循环: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 陆地 --—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 海洋 --—大气 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 海洋 -—陆地-—大气 (1) 海陆间大循环的 5个环节: 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下渗(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 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 化学变化) 第三节水的密度 1、 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1)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 p / v (公式变形:m =p v v = m / p) p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 x 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 x 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3 3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或克/厘米,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 3=1 x 10 -3g/cm3 ⑶水的密度:1X 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3 6 3 6 (4)单位转化::1毫升=1cm = 1 x 10 - m 1吨=1000千克=1x 10 克 1 毫升=1 X 10 -3升1 升=10 -3n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p = 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P= 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7、压强的单位:帕(Pa) (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