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编码:04000107

制定单位:管理学教研室

执笔者:黄永涛

审定时间:2010年6月6日

审定人: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管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

通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管理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能够认识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仅讲授三个层次的管理内容,同时力求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管理思维,也熟悉一些基本的管理方式方法,学会对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扬求实和创新精神,从而发挥学生在《管理学》中所学习的创新思想,以期达到在学习中实践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目的。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同时又是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可以适当对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做简单学习。另外,本课程是学习其他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

4.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内容计划学时

第一部分管理与管理学 6

第二部分道德与社会责任 2

第三部分决策 6

第四部分计划 6

第五部分组织设计 6

第六部分人力资源管理 6

第七部分领导与沟通 4

第八部分激励 4

第九部分控制与控制过程 4

第十部分创新与创新管理 4

实践8

合计56

5.教材与参考书目

本课程大纲选用的依据教材为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课程主要参考书有:

[1]徐国华,张德,赵平编·《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徐波主编·《管理学案例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4]王德清主编·《中外管理思想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5]郑文哲主编·《管理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6.考核方式

课堂参与和平时作业: 20%;

期末考试: 80%

7.教学方式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适宜采用的方式有知识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文献阅读、个人与小组书面报告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管理与管理学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在明确管理活动的基本问题基础上,了解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理论的构成内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理解管理活动的定义、属性和管理职能等内容;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概念。

【知识点】

管理学的学科特点,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理论的发展和重要人物。

【本章重点】

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理论的形成。

【本章难点】

管理理论的形成。

【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学的学科特色、研究对象、常用研究方法;管理的定义和属性、管理的职能、管理的特性;以及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的发展,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其中适当介绍几位管理理论的先驱者和梅奥的霍桑实验。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见大纲课程说明部分之“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二部分道德与社会责任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管理道德的涵义,理解管理活动中道德行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文明的管理道德观。

【知识点】

管理道德的涵义,管理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

【本章重点】

四种道德观;提高员工素质的途径;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本章难点】

管理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

【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包括:道德的概念和常见道德观;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提高员工素质的途径;以及组织社会责任概述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见大纲课程说明部分之“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三部分决策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决策理论;理解和熟悉决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决策的过程与方法等内容;掌握有关决策的基本过程,学会运用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来解决决策问题。

【知识点】

决策的概念,决策的类型、方法,决策的基本过程,决策的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

决策的概念,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影响因素

【本章难点】

对决策理论的理解。

【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决策的概念、原则与依据;决策的类型;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方法,决策的影响因素。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见大纲课程说明部分之“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四部分计划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计划的概念、战略计划涵义,目标管理的涵义和实施方法;理解计划于决策的关系,滚动计划的意义和常见制定方式;掌握简单的计划制订过程与方法。

【知识点】

计划的概念,计划于决策的关系,滚动计划,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本章重点】

计划的定义及分类,计划与决策的关系,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本章难点】

战略计划,目标管理

【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计划的概念,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计划与决策的关系,计划与管理其他职能的关系;计划的类型,计划的制定流程;滚动计划的基本思想。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见大纲课程说明部分之“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五部分组织设计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理解组织管理、组织设计、组织中的管理幅度与层级、组织整合等内容;掌握。

【知识点】

组织的概念与含义,组织的结构与设计,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本章重点】

组织的概念与含义,组织的管理幅度与层级,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和原则。

【本章难点】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的基本概念、含义,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设计的任务、步骤、原则;组织的管理幅度与层级,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的层级化与集权、分权、授权。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见大纲课程说明部分之“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六部分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性;理解人力资源计划、人员招聘、人员培训等内容在组织中的作用及意义;掌握人员配置和招聘的基本知识。

【知识点】

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招聘。

【本章重点】

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性,人力资源的招聘。

【本章难点】

人员培训,绩效评估。

【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性;人力资源计划,人员配备原则;人力资源招聘来源、途径、方式;人员培训的类型、方式;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绩效评估的作用。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见大纲课程说明部分之“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七部分领导与沟通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领导与管理的关系,沟通的原理和组织冲突的管理;理解领导的内涵、领导者的类型和基本的领导理论,组织沟通和组织冲突;掌握领导的基本概念,有效沟通实现的障碍和途径。

【知识点】

领导的概念与含义,领导的基本理论,冲突的概念和影响,沟通的概念和作用,有效沟通的障碍和途径

【本章重点】

领导的概念和含义,冲突的影响,沟通的管理。

【本章难点】

领导方式及相关领导理论。

【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包括:领导的概念、内涵,领导者的类型;领导方式及其理论,沟通的原理、重要性及其过程;有效沟通的障碍,有效沟通的实现;组织冲突与谈判。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见大纲课程说明部分之“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八部分激励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激励的原理、激励的内容;理解激励的相关理论;掌握激励原理和内容以及激励的一般形式。

【知识点】

激励的概念、作用、原理,激励的内容,相关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激励方法、原则。

【本章重点】

激励的作用、原理,相关激励理论,激励实务。

【本章难点】

公平理论,强化理论。

【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激励的概念,激励的原理;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X —Y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当代激励理论的综合,激励的实务与建议。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见大纲课程说明部分之“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九部分控制与控制过程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控制的概念、过程及其方法;理解预算控制的作用和方法;掌握控制的概念、类型和一定的控制方法。

【知识点】

控制的概念、过程、方法、类型,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常见控制方法。

【本章重点】

控制的概念、类型、作用,常见控制方法,有效控制原则。

【本章难点】

常见控制方法。

【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控制的概念,控制的重要性,控制类型;控制过程,控制方法,有效控制原则。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见大纲课程说明部分之“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十部分创新与创新管理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和组织工作;理解创新与维持的关系;掌握创新的过程。

【知识点】

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其作用,创新的基本内容;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本章重点】

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其作用,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本章难点】

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其作用,创新的基本类别与特征,创新的基本内容;创新的过程,创新活动的组织。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见大纲课程说明部分之“教材与参考书目”。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 106032101 2.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学原理 3.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Science 4.课程总学时数: 51 5.课程学分数: 3 6.授课对象:财务管理、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管理学原理》是我院经济类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也是考研的重要专业课之一,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教育部制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或管理原理学。 本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及管理职能有一个比较全面地、概括地了解和掌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增强管理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针对我国的管理实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明确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熟悉管理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类工商企业和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三、学时分配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编写依据: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名称(中英文):管理学Management 课程编号:105213011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48: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开设学期: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在第2学期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商学院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学基本概念知识;理解计划、组织、领导及控制四大模块的基本内容;掌握决策的制定、计划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设计、激励措施的制定及控制措施制定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依据员工心理与行为规律进行组织激励,如何识别领导者风格与组织情境相匹配,从而提高管理技能及管理水平。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种矛盾,从换位思考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的转变中形成全局观;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导入,开启学生思维并使之主动追求管理智慧,积极投身于各种管理实践活动中去。 三、课程教学要求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破解课程难点,推送教学文件;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实施单元(模块化)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利用蓝墨云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和多媒体及网络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管理学现实案例演练,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完成预习和复习;课上组成学习研究小组对课程重点、难点和兴趣点深入探讨,师生互动;课后对课程核心知识点多思考、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学时分配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管理学导论

《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108 开课院系: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 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 管理、金融工程 课内总学时:54 学分:6 实验学时:课内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 执笔:贾振全审阅:高俊山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特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主要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管理过程各项职能的运作程序以及常用的管理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一些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本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学生在学习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外文专业书籍与文献的能力以及在专业领域使用外文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也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本课程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与架构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 2.课程难点: 管理理论实际上是对成功管理者的成功经验的总结。管理学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并组织学生利用相关知识积极参与讨论。同时,由于采用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如何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运用外语来学习专业知识也是本课程的难点所在。 3.能力培养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1)利用管理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外语运用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课堂教学(54学时,讲授内容依课堂进度会有所微调,另每章均配有各种形式的案例以辅助课堂教学) 1.管理与管理者(6学时) 1.1 组织、管理与管理者的概念 1.2 管理的本质:管理职能与过程,管理角色模型,管理的普适性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1)电子教案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一)管理与管理学 1. 识记: (1)管理的概念:(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基本职能:(P6)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 领会: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P5)管理学的一般规律。 (2)管理二重性:(蔡P15)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P3) 科学性:A、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B、管理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4)管理者的角色:(P7) A、人际角色:a代表人 b 领导者c联络者; B、信息角色:b传播者a监督人c发言人; C、决策角色:a企业家b冲突管理者c资源分配者d谈判者 (5)管理者的技能:(P8)a 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识记: (1)霍桑试(实)验:(P18)是指梅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并于1933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学习型组织:(P22)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得圣吉认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是学习型的组织,具有以下四条基本标准:1、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2、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3)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2. 领会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P13)a、工作定额b、标准化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亨利?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P15) 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报酬合理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和复习目标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00001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学时/学分:48学时/3分学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 适用专业:管理类、经济类各专业 开课系或教研室: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管理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具备基本管理技能的作用。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重要的思想观点、管理的基本过程、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时分配:课程教学环节中包括理论课42学时、课堂实践6学时。 2、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为主,适当设置课堂讨论、课堂实践。 3、考核方式:平时考核+闭卷考试 4、成绩评定:出勤、平时表现(15%)+平时作业成绩及表现(15%)+期末考试成绩(70%)。 5、课堂要求:按时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按时完成作业。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理解管理的含义、管理的性质、管理者角色的变化,管理者的职能定位、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管理的要素、管理学特点、管理的意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性质及对象、管理学科体系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管理的含义、性质、作用 2、难点: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1、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管理的含义,管理的要素,管理学特点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社会上的管理活动虽然十分复杂,性质多样,但是这些表面复杂多样的管理活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即本质规律。《管理学原理》就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找客观规律,总结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用于指导管理实践。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管理类所有专业和经济类专业学生,总学时为64学时 二、课程内容概述: 《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由低向高从二个层次来阐述:第一层次是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入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管理环境与道德;第二层次是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创新等管理的职能活动。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管理的兴趣,了解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熟悉基本的管理工作程序,掌握基本的管理工具、方法,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释现实中的管理现象,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团队学习、专家现场授课、学生课堂演讲等教学方式。 2、注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模拟公司系列实训、调查与访问、岗位见习、校园体验、管理游戏等。 3、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扩充性学习材料(包括相关学术论文、理论前沿跟踪、企业经营管理实例、各类的相关参考书籍等)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课程考核方式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三年制专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共48学时。考试课。3学分。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的管理学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学理论的演变过程;管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技巧与方法;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组织文化与决策过程。 3.熟练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与功能。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 先修课程:无 教材名称:《管理学原理》,王春利、李大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参考资料:《管理学》,邢以群,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管理学》,徐国华,赵平,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三、课程内容 绪论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的性质 3.管理学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章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以及对管理学的贡献;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霍桑实验;人际关系理论阶段:X理论、Y理论、Z理论;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权责理论学派;中国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外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重点:霍桑实验;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难点:X理论、Y理论、Z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历

管理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9)讲课教案

2015年第二学期《管理学原理》第一次大作业 参考答案 第一大题:简答题 1、简述管理环境的分类。 答: 以影响因素在组织内还是在组织外为标准,可以将管理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 内部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的对组织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内的人、财、物等因素,它影响甚至是决定组织活动的效率和规模。文化环境是指出在组织内存在并影响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和条件。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外部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的不以组织的意志为转移的对组织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特定环境和一般环境。特定环境是指与组织有直接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者、政府部门、社会利益维护团体。一般环境是指与组织有间接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 2、简述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无条件适用于一切组织的最好管理方法,因此,管理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情况寻找不同的答案和方法。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管理学家卢桑斯(F. Luthans)以及英国女学者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等人。其主要观点包括: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内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即管理者所选择和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因此,如果环境条件一定,为了更快达到目标,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有所变革,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 3、简述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答: 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是指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 纯经济观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们认为,企业只能参加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承担社会责任会违反了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的权力已经很大,再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权力更大,且企业管理者不具备承担社会职能的专门技能;在缺乏大众一致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背景下,贸然行动会导致失败。 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能力决定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回应社会诉求,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目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增加长期的利润。 4、简述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的异同点。 答: 头脑风暴法是“风暴思考之父”奥斯本提出的,其原则是:明确限定范围,明确具体要

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课题一】人类的管理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管理的历史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管理历史的演进规律的认识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导入新课】为什么需要学管理 ●提问:1、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什么地方不需要管理?——管理与人类同在 2、你所知道的管理是什么? 【教学内容】 一、史前的积累 史前管理实践与思想为近代管理奠定基础:为人类认识管理过程奠定了理解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二、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制要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来一次“精神革命”。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 2、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 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14条管理原则 3、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一、巴纳德——一般组织管理原理:组织论的管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管理人员的职能。 三、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一)霍桑试验 (二)工人是社会人 (三)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四)行为科学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管理理论的史前积累、古典管理理论和近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计划学时:20 实践学时:4 课程类型:院级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 制订时间:2008年5月1日 审定时间: 2008 年月日 修订时间及次数:2008年月日第次修订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本教学大纲是按照《管理学原理》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实际应用于全院各专业专科教育的特点编写而成,因此作为一门院选课。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系统研究管理知识的一门科学与艺术,它由一系列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方法构成,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实践及经验在理论上系统反映和总结,同时又对管理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着重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学的框架结构;了解管理学思想发展史中的主要学派、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理解管理学各领域中的基本概念;系统地把握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重要性及其内在联系;熟悉履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本程序和原则;掌握主要理论及其在管理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并熟练地运用管理学中的各种分类方法和计划、决策、控制中的常用方法。 二、课程特色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通过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思考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的管理体验,激活他们的管理思维。 本课程还积极关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注重切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管理实际的教材与案例库建设,及时跟踪国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沿问题,大量选用了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案例和素材进行教学。 三、知识能力培养目标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管理基础知识与先进理念),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学时数:32 学分数:2 适用专业:非经管学生 执笔者:王清娥 审核人:张建国 编制日期:2011年4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在第二学期开出,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启蒙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系统了解与掌握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理论与思维方法,并受到分析管理问题的方法训练,从而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运营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论与规律; (二)了解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前沿与动态; (三)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发现、思考、分析组织与管理问题; (四)通过接受案例分析方法训练,学会运用管理案例分析方法。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管理者与管理 一、管理者与组织 1.管理者与操作者 2.组织的特征 二、管理和管理者 1.管理及其职能 2.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3.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4.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技巧 三、管理者与企业家的区别 四、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一、早期的管理 二、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2.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3.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三、管理的定量学派 1.运筹学 2.管理科学 四、近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和趋向一体化 1、过程方法:基于管理职能的连续循环 2、系统方法:系统的类型 3、权变方法:权变因素 五、管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与问题 1.管理的全球化 2.管理道德问题 3.激励、创新和变革 4.全面质量管理 5.授权 6.工作人员多样化与两极化 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组织环境 一、管理万能论与象征论 1、管理万能论 2、管理象征论 二、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及其来源;强文化与弱文化 2、构成组织文化的10个特征 3、文化如何约束管理者的行为 三、组织环境 1.什么是组织环境?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编码:04000107 制定单位:管理学教研室 执笔者:黄永涛 审定时间:2010年6月6日 审定人: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管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 通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管理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能够认识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仅讲授三个层次的管理内容,同时力求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管理思维,也熟悉一些基本的管理方式方法,学会对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扬求实和创新精神,从而发挥学生在《管理学》中所学习的创新思想,以期达到在学习中实践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目的。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同时又是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可以适当对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做简单学习。另外,本课程是学习其他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 4.教学时数分配

5 本课程大纲选用的依据教材为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课程主要参考书有: [1]徐国华,张德,赵平编·《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徐波主编·《管理学案例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4]王德清主编·《中外管理思想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5]郑文哲主编·《管理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6.考核方式 课堂参与和平时作业: 20%; 期末考试: 80% 7.教学方式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适宜采用的方式有知识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文献阅读、个人与小组书面报告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学原理与实务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初识管理与管理学 课程内容: 1.管理的定义、性质、基本要素; 2.管理者的含义、角色与技能; 3.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4.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及有关原理。 基本要求: 1.理解管理的性质与特征; 2.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 3.掌握管理者的涵义及分类;

4.掌握管理者的角色分配与技能要求; 5.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特征。 6.理解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及有关原理。 本章重点: 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技能要求;管理的性质。 本章难点: 管理者的角色分配与技能要求;管理的二重性及相关原理。 第二章科学决策 课程内容: 1.决策的概念、类型及过程; 2.决策理论; 3.决策的方法。 基本要求: 1.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分类; 2.了解决策的重要性和作用; 3.掌握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满意性原则,群体决策或个人决策的优缺点(决策的原理); 4.理解并掌握决策的定性、定量方法; 5.了解现代决策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重点: 决策的程序;区分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与不确定性决策;决策的方法。 本章难点: 区分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与不确定性决策;决策的定量方法。 第三章制定计划 课程内容: 1.计划的概念、内容、性质、类型; 2.计划编制的程序、原理; 3.计划编制的方法; 4.目标管理。

基本要求: 1.理解计划的含义、作用及其分类,影响计划的因素,计划工作的过程; 2.掌握计划的表现形式,计划的内容要素,计划的原则; 3.掌握目标管理的含义、本质、过程、要素及其优缺点; 4.掌握计划的基本方法;理解企业战略、SWOT分析法、业务组合矩阵和基本的竞争战略。本章重点: 计划的程序;目标管理的概念、基本过程;计划的基本方法。 本章难点: 目标管理的特点及应用。 第四章组织设计 课程内容: 1.组织的含义及内容;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3.组织结构与设计基本原则和程序; 4.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基本要求: 1.理解组织的含义,组织设计的依据及过程; 2.掌握部门的划分方法,组织的基本原则; 3.理解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概念、相互关系及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掌握扁平化结构和 高耸式结构的优缺点; 4.理解并掌握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组织结构及委员会制的优缺点; 5.了解新型组织结构形式; 本章重点: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问题;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要素。 本章难点: 对团队建设的理解;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要素。 第五章领导艺术 课程内容:

会计专业教学大纲管理学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132701 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会计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管理学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性课程,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养。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包括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基本原理、管理的各项基本职能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现代管理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管理课程打好理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充分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基本能力和技能:掌握运用所学管理知识分析解释各种管理活动,发现企业管理问题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手段: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目标管理、组织结构设计、领导理论及激励理论等)应安排案例讨论课,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对决策方法的学习可适当安排习题,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内容应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由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平时测验和课堂笔记等构成。 (七)参考书目 1.《管理学》(第四版),焦叔斌、杨文士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 2.《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著,2014年6月

《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48 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管理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管理学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概括、抽象、提炼和综合,是各门具体管理学的共同基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数学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只有在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本内容。 在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管理有基本的认识,并能够利用相关的技能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求 了解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和管理学的学习方法;理解管理概念、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管理学的概念及特点;熟知管理的基本职能;掌握管理的性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通过本章学习,在掌握以上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管理的特征与性质,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能够运用管理的基本职能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教学重点 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教学难点 管理的性质 课时安排 本章安排4课时,理论讲授4课时。 教学大纲 第一节管理的内涵 一、管理的概念 二、管理的职能 三、管理的性质 四、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第二节管理学的特点、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管理学的概念 二、管理学的特点 三、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四、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第三节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二、系统方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四、归纳演绎法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对象: 某大学某学院各专业。 二、程学时及学分: 50学时,2.5学分。 二、开课学期: 四年制本科生第三学期开课。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四、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1、《管理学》(邓蓉主编),自编教案; 2.、《管理学原理》,杨士文张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管理学原理》,王立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管理学》,斯蒂芬·落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Management: Competing in the New Era, Tomas S·Bateman Scott A·Snell, Higher Education Press, China. 2002.11 6、《管理学名著概要》,姜杰张喜民孙立宁,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 6.、《企业管理学原理》,江占民丁森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7、《管理学》,张义珍将占民,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8、《管理学》,张正河陆娟,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9、《管理学原理》,宋维明,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五、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属学科基础必修课,管理学随后开设的课程是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等。 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是: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企业的基本概念、企业管理决策、管理职能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是:管理二重性理论、职能理论、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能级原理、企业文化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等。要求掌握的基本方法包括决策方法和一般管理方法。 七、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目标: 第一章导言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doc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XXXXXXXXXXX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学分:4 适用专业:管理类、经济类各专业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管理类、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管理、经济课程的理论基础。本课程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也称一般管理学或管理原理学,主要讲授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 本课程目的是以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注重管理实践能力的运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针对我国的管理实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学科性质; 2.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熟悉各种管理学派的产生背景和应用特点; 3.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的基本概念、理论、程序、模式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书面的和口头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管理课程的基础。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4学分,建议开设56学时。 章(单元)内容讲课 学时 实验(上 机)学时 课堂讨论(习 题课)学时 现场教 学学时 总学时 导论 5 1 6 管理思想与理论的7 1 8

形成和发展 管理决策8 2 10 计划7 1 8 组织 4 4 领导 6 2 8 控制 4 4 管理创新 4 2 6 复习与总结 2 2 合计47 9 56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陈嘉莉,《管理学原理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主要参考书: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孔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4.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W?H?纽曼,小C?E?萨默,《管理过程——概念、行为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95年。 6.P?F?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工人出版社,1989年。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管理学的交叉性和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以现实问题导入和基本理论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知识传授和案例分析,加深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 为了达到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目的,要求安排一定量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和手段上要求借助多媒体立体教学手段(如借助音像资料,或网络资源),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能力,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第一章导论(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教案

《管理学》原理及案例之一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的必要性 什么是管理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虾,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的目标 <故事1-1>马和驴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以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匹驴,它们是好朋友。这匹马在外面拉车,驴在屋里拉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出发经西城前往,印度政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它那位驴老弟。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让驴目瞪口呆,惊叹到:“你有那么多的见闻啊,那么遥远的道路,我想都不敢想。”马说:“其实,我们走的路程都差不多,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始终如一地朝着目标前进,所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年复一年围着磨盘转,所以始终走不出这个狭缢的天地。” 一个组织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而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组织的目标就是管理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就象那匹马,只有服从了玄奘大师取经的目标,才是有它本身的价值。 2、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项基本工作。不过,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不同的履行程度和重合,入图所示: <故事1-2>木桶和石块、沙子 一天,老师为商学院的一群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它首先把大石块一一放进一个大木桶里,直到盛不下为止。它问学生:“木桶装满了马?”学生回答:“满了”。

老师又把一堆小石块倒进去,并将桶摇了一摇,小石块填满了大石块的缝隙。他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又些学生小声道:“可能还没有。”老师又将一堆沙子倒了进去,又摇了一摇木桶,沙子填满了小石块的缝隙。他再一次问学生:“装满了吗?”这次学生已经明白了实验的用意,大声说:“没满。”最后老师又将水倒了进去,水用充满了沙子的缝隙。老师又让学生将程序反过来把这些水沙子和石块放进木桶,结果无论怎样都无法将这些东西再放到木桶里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项管理工作的顺序不能颤抖,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作用也不能混淆。否则,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者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如果一个管理者把大多数实践和精力都用于从事具体作业,或者把所有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上,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故事1-3>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到任以后,他并不是忙于政务,却时常弹琴自娱,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的紧紧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1-4〉吴牛问喘 汉代有一位椒丙吉的宰相,在外出巡视的路上遇到杀人案件豪不予理睬,后来看到一头牛再路边不停的大口喘气,却立即停下来仔细调查随从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你不理会却关心牛的性命,丙吉说,路上杀人自有地方官吏去关,不必我去过问;而平异常喘气,就可能引发瘟疫等关系民生疾苦的问题,这些问题地方官吏和一般人又往往不太注意,因此我要查问清楚。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管理类各专业 学时数:学分数: 执笔者:汤发良编写日期:2009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管理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在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Array 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自学6学时) 理解管理及管理者的概念,管理的职能和性质;了解管理学的特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主要内容:管理的概念,管理活动、管理的职能及性质;管理者的含义、层级与技能,管理者角色理论。 自学:管理学的特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管理学的重要性。 讨论:为什么说管理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第二章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自学6学时) 了解早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观 点,现代管理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主要内容:早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以及对管理学的贡献;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论,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程序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组织文化学派;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战略管理、人本管理思想的丰富与发展、组织管理的变革、信息化管理与知识管理等。 自学:西方管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对管理学的贡献。 作业: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自学6学时) 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并加以灵活运用;了解管理的主要方法和特点。

管理学原理》教案专业必修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课程代码: 15232001 开课系(部):工商管理系 授课教师: 使用学期:2010-2011 第一学期使用班级: 广东金融学院教务处制

一、课程简介 课程类别:必修课 授课对象:本科层次 学时与学分:3 使用教材: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教材: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主要职能的科学。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从事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从而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管理的基本知识,培养管理素质和管理意识,掌握基本的管理技能和技巧,形成一定的管理能力。 (二)教学要求 现代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理论与实践(特别是我国的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具体来说,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和理解以下的基本内容: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管理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