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一节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一、环境保护管理目标:确保工程建设各项管理活动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水保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沿线的水体、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二、建立环境管理保护体系:在项目部建立环境保护体系,明确体系中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并保持一套工作程序,对所有参与体系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成立由项目经理牵头的环境管理领导小组,并成立项目部场容清洁队,每天负责场内外的清理、保洁,洒水降尘等工作。

一)建立工作制度:定期召开“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A、机构设置

a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司总经理任环保委员会主任,生产总监任副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各部门负责人是各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人,根据实际情况配置环保管理员b制订环境保护工作的年度计划和目标,控制排污点数和排污量。定期、不定期检查产生污染的生产设施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及时处理遇见的问题。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框图

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检查、监控

环保目标保证

现场监控

定期不定期检查

建立环保奖惩制度

环保费用到位

与主管部门综合治理

物资设备保

施工方法工艺保

制定岗位责任制

完善环保技术措施

实施环保技术政策

制定环保实施方案

员工培训

宣传教育计划

立环境目标责任制

制定管理目标

环保措施改进

防止水源污染

防止噪声、光污染

防止大气污染

环保达标

第二节环境保护措施

一、生活、生产垃圾统一管理

(一)宿舍、办公室、库房内干净、整洁,各类物品摆放整齐。区域内各类物品设备存放定臵有序,用电设备安全有效,线路符合标准,防火、灭火器材足量有效。

(二)区域内始终保持清洁、卫生、道路晴雨畅通、平坦,垃圾集中存放、定期清理,厕所定期消毒处理,便池加盖,保持清洁。

二、生活污水处理措施和施工生产废水处理措施

(一)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建立生活水管,不准明沟排放污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水质的调节均化,保证后续生化处理系统水量、水质的均衡、稳定。尽量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使废水处理工程易操作,易管理,易维护。

(二)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工地在进场布置时就预先设置好施工现场的排水系统,禁止污水废水不经沉淀直接排入居民区管道系统,工地的排水系统全部贯通设置,并专人进行定期的疏通和掏底清理工作。工地现场的排水系统实施二级沉淀三级排放,确保周边居民的排水不受工地排水的影响。进出车辆必须进行冲洗,保证工地周围道路不受污染。

三、施工现场管理

(一)实行经理、常务副经理负责制,坚持日常的督促检查工作,每月必须进行一次文明施工检查,对不具备文明施工条件的不准开工、施工、交工。

(二)分管段、分区进行场地规划,运输道路、材料场库、机械停放场、和生活区要按照总平面图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布臵整齐并设围栏。

(三)施工场地按要求设置各种标牌、标线,按规范施工,施工人员要佩戴胸卡上岗。各种材料、物品、设备分类存放界限清楚,材料要码放整齐,主要材料设立标牌(内容为材料名称、规格、产地、用途等),施工现场内不允许有不合格的材料。

(四)对特殊设备、物品、材料要采取防潮、防雨、防晒、防火、防蚀、防爆措施五)不得将施工用水、施工场地排水排至居民饮用水体和养殖水体。注意保护自然水流形态,做到不淤、不堵、不留施工隐患,不阻塞河道。防护取弃土场,防止造成新的水土

流失源。

四、施工扬尘和废气的处理措施

(一)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 运输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和建筑渣土时必须封闭、遮盖,不得沿途遗撒和扬尘污染空气,尽量缩小扬尘面积,减少或隔绝粉尘与空气接触,防止机械设备震动影响使粉尘扩散。

(二)利用喷雾设备将水用高压风喷射出来,使产生的粉尘和水珠凝结在一起,随水珠降落下来,从而得到降尘效果。二是洒水碴堆中存有粉尘,喷雾只能湿润,喷洒在碴堆及工作面周围,将粉尘湿润,而不致因装碴和扒碴或通风使其四处飞扬。对电焊机、装载机产生的不易封闭的废气,严格控制作业时间。

五、施工边坡工程的水土流失保护措施(一)应根据地质、水文及气象资料,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路堤防护提前作好分析、研究和现场考察工作,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加强防护措施,特别要考虑路堤竣工初期植被尚未形成时的防冲刷问题。

六、施工噪声和光污染控制措施(二)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噪声较强的机具施工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施工,减少夜间作业噪声影响,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夜间施工,只进行吊装材料等轻微声响的工作,若特殊情况要进行夜间施工超过10点以后的,提前向有关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并向居民们进行安民告示宣传,事前做好协调并控制好夜间施工的噪声源,严禁大声喧哗,严禁用高分贝的机械敲打锤击等,搬运材料尽量控制噪声,以减小噪声。施工作业时高分贝的作业机械尽量远离居民楼,减少对的居民的影响,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工作,采取有力的措施控制人为的施工噪音,严格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噪声扰民。进出工地的施工车辆限速慢行,禁止鸣号。工地机修工积极对机械设施的维修保养工作,以避免不必要人为的加大机械噪声。

(三)控制施工现场的灯光光源污染,夜间不施工时关闭现场的灯,只留通道照明、值

班照明和生活区照明,避免光源污染对居民的正常休息。

七、道路污染防治措施一)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合理规划地面交通设施与邻近建筑物布局。

二)噪声源、传声途径、敏感建筑物三者的分层次控制与各负其责。

三)在技术经济可行条件下,优先考虑对噪声源和传声途径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实施噪声主动控制;

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重点对噪声敏感建筑物进行保护。道路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

工程车辆和机械设备,保持工地周边道路畅通,确保居民出行的方便,工地周边道路

不随意堆放材料,以免影响居民正常通行。

八、防止误用有害材料的保证措施

(一)材料供应管理: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合理地、科学地组织材料的采购、加工、贮备、运输,建立严密的计划、调度体系,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的占用量,按质、按量、如期地满足建设需要。(二)材料、设备验收进场:凡是资料不齐全或未经批准的材料,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用量大而对质量又至关重要的材料,具备上述各种资料后,仍将对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的检测手段进行实地调查(三)对所有材料进场时,项目部材料部根据有关技术指标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验收,包括材料出厂合格证、与材料设备相符合的标牌、质量检验报告、厂家批号等。按规定应进行抽样复验的材料,严格按规定比例、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杜绝不合要求的材料进入现场。

九、完工后场地清理及其植被(如果有)恢复的规划和措施。

(一)工程完工后,对施工现场即时打扫干净,工程场地清理包括施工场地的清理、掘除、拆除以及场地排水等施工,在现场确定清理、掘除、拆除的工作界线,道路用地范围之内和监理工程师指示的范围内垃圾、植物、有机杂质的清理、拆除移运和处理,但不包括规定要保留的实物。

(二)及时恢复被损坏的绿化、植被等。凡监理工程师指定,要保留的植物及构造物要妥

善加以保护。无需保留的地面实物如树木、其它障碍物,都必须予以清理或掘除。

十、不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措施:随着我国自然环境承载力下降与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支撑。(一)建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设专职管理部门,配齐专业管理人员。项目部设环境保护室,专人负责本合同段工程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检查、督促各施工队依法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节能减排措施: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突出抓好节约用电,

禁止开长眠灯,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加强宣传教育、节约每一滴水,保护环境,防止水污染。坚决杜绝因管理和存放不善而导致材料浪费现象的发生。加强宣传教育,宣传节能减排等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节能意识。

十一、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一)固体废物分类:固体废弃物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 危害性固体废弃物

一)可回收(施工、生活、办公)固体废弃物:有回收价值且不具有危险性的固体废弃物。

二)不可回收(施工、生活、办公)固体废弃物:无回收价值且不具危险性的固体废弃物。如:剩饭菜、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

三)危险、危害性(施工、生活、办公)固体废弃物:具有危险、危害性(施工、生活、办公)的固体废弃物。

(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措施:一)项目部人员负责固体废弃物的定期分别处理:

在办公区域设置固体废弃物存放箱,在相应固体废弃物箱上张贴标识,以便于分别存放、收集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危害性的固体废弃物。

二)对不可回收的固体废弃物要运到政府指定垃圾场。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在施工区域设置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临时堆放区,用安全网进行封闭与其他区域隔断。建筑垃圾集中存放。与环保部门定期联系外运。外运垃圾时控制装载量,以防掉落,覆盖帆布。

三)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必须用密闭容器装运,定期生产厂家回收统一处理,严禁混入其他固体废弃物中。对危险、危害性固体做好统计和记录。对可回收固体废弃物定期进行处理,运到废品回收站。

四)全体员工要不断提高环保健康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将固体废弃物分类投入到合适的固体废弃物存放设施内。

十二、人群健康保护和卫生防疫措施:要做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施工现场配备急救箱和简单的设备及设施。制定防暑、卫生防疫急救预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措施、保护易感人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