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1.简介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动系统。这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地域内进行的,因此,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

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2.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

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了解到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到九世纪,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了区域性地志,记述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产、商业和交通情况。大致与此同时,中国的地方志也开始盛行,此后一千多年中,据估计全国各地先后刊行《经济地理学》的各种类型的地方志超过一万种。其内容包括行政区沿革、山川、户口、农事、物产、水利设施、道里、交通、贡赋、城邑、关塞、灾异、民俗等,并附有地理图。

公元14~17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伴有地理大发现的活动,从而开辟了新航道、发现了新大陆、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夺殖民地资源、扩大世界市场。因此产生了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生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和进口城市等的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的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由于明初以后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实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未向海外开放,以致经济地理著作仍停留于本乡本土的记述。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指出研究国家经济必须结合地理条件来进行。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格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及其构成。

经济地理学同以前出现的商业地理学相比,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化,标志着经济地理学已从地理学中分化,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此前后,德国经济学家屠能于1826年提出农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经济学家廖什于1940年发表《区位经济学》,逐渐充实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

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接受西方经济地理学,主要通过欧美学者讲学和向欧美派送留学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学地理系内系统讲授经济地理学,其中以英国斯坦普为

代表的统计记述学派影响较广泛。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主要是关于

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农业分区、边疆勘察和地区性考察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地理知识的普及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战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理沦是分布论,重点是研究地域差异,战后进入了区位论和景观类型论研究的现代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在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地区布局方面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区性的新问题。这种新形势向经济地理学提出了新课题,要求探讨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

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过程看来,经济地理学的在不断的发展,说明了经济地理学在科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不然也不会一直持续发展。人们通过研究经济地理学,从而研究更多的相关学科,提升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也会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从现在的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地域(人地关系)复杂系统的研究(可持续发展)。

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同等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的东中西部差异)。

3.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劳动就业)。

4.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与外部空间效应(企业的权力结构,产业集群。

这些研究重点,都体现了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

3.经济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一个新特点是加强社会观点、经济观点和生态观点,把协调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看作中心任务。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地理数量方法,计算机和遥感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也逐渐推广,并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方面引进有关理论方法,使经济地理学朝着数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经济地理学在世界多数国家中已成为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经济地理著作在各国所发表的地理文献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各国许多类型的高等院校中,都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并出现了专门的经济地理系和经济地理研究所。一些国家还在政府中建立了有关经济地理调查研究的业务机构。

从经济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及各种分科分支,可以更多的了解其应用价值。经济地理学有以下分支:

农业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主要研究农业活动的地域差异和变化,而土地利用是这种现象最明显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一向是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布局和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的各项资源的评价和合理利用以及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的划分,等等。

工业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主要通过对影响工业生产地域布局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分析,来研究各工业部门的布局规律、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等等。70年代以来,在工业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工业区位决策和工业地域系统的形成等新课题。

交通运输地理学

交通运输地理学主要研究各种不同类型运输业的地域布局,包括运输枢纽和综合运犏网的布局,运输活动和地理因素的空间联系,客流和货流的形成、流向和流量分析,运输枢纽

和腹地的关系,运输区划及其变化等。由于城市化的

发展,还出现了一些与城市地理学有关联的研究课题。

商业地理学

商业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物产分布商品集散的中心和范围、贸易联系、货运情况等。现代商业地理学着重研究商业的地域组织、市场区位、商业中心和腹地的经济联系、商品销售和居民的社会经济结构关系、商业活动的季节变化等。

部门经济地理学

此外,部门经济地理学也可根据第一产业(采矿、农业、森林采伐、水产捕捞、能源开发)、第二产业(加工制造)、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旅游、服务等)和第四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新闻出版、科技研究和情报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划分而进行研究。此外,历史经济地理、旅游经济地理、经济地图等也属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

经济地理学的不同分支决定着,经济地理学能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应用,从而体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价值。随着经济地理学的各个分支的发展,从而应用更广。在农林业、畜牧业等方面,通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使得这些方面能够得到经济利益最大化。

3.总结

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从学科的发展及学科的分支等方面,可以体现出来。通过研究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知识,使得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得以发展。而通过扩展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领域,那就使得经济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得以扩展。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国家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技术的本质

技术的性质(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4.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 2.知道创新的形式包括发明和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知道知识产权的内容。知道专利制度的含义,能说出申请专利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即是技术“因人而生,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具体体现。 2.通过讨论及案例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3.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4.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理解知识产权及专利制度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养成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及创新的神秘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2.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难点:理解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四、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的价值”的学习,学生对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对学习技术课程的欲望和兴趣。但是对技术仍有一定的神秘感,对技术的内涵,即内在特性还不够了解。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后的第二节内容,在前面一节的学习中,学生感悟了技术的价值和魅力,对技术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一节要学习技术的基本特性,这里讲的基本特性并非是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是指诸多技术基本性质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特性,这里要加以区别,教材中讲述了5种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到,这一节由两个需要学生理解的性质是综合性和两面性,其他的性质只要求指导和了解既可,所以教学是要有所侧重。教材在最后的思考题是:你认为技术还有那些特性?请作具体说明。通过这个思考,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将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拓展空间,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技术的目的性,教材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之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教材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教材的“小辞典”包括随后的“讨论”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告诉学生: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关键是突出一个“新”字。然后教材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并利用“瓦特蒸汽机”的例子说明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老师可以补充像“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等,也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身边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说明。教材中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自己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怕困难、追求创新的良好态度与品质;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也正是创新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魅力所在。 技术的综合性,教材分成了三块进行了阐述:一是技术具有跨学科性,每项技术都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教材举了小板凳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常用物品加以阐述;二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物理功能关系知识点和习题总结

高中物理功能关系 专题定位本专题主要用功能的观点解决物体的运动和带电体、带电粒子、导体棒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问题.考查的重点有以下几方面:①重力、摩擦力、静电力和洛伦兹力的做功特点和求解;②与功、功率相关的分析与计算;③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的应用;④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⑤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本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命题情景新,联系实际密切,综合性强,侧重在计算题中命题,是高考的压轴题. 应考策略深刻理解功能关系,抓住两种命题情景搞突破:一是综合应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结合动力学方法解决多运动过程问题;二是运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解决电场、磁场带电粒子运动或电磁感应问题. 1.常见的几种力做功的特点 (1)重力、弹簧弹力、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①单个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②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在静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只有 机械能的转移,没有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相互作用的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不为零,且总为负值.在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不仅有相互摩擦物体间机械能的转移,还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能.转化为能的量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乘积. ③摩擦生热是指滑动摩擦生热,静摩擦不会生热. 2.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 (1)重力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即W G=-ΔE p. (2)弹力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变化,即W弹=-ΔE p. (3)合力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即W=ΔE k. (4)重力(或弹簧弹力)之外的其他力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即W其他=ΔE. (5)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中能的变化,即Q=F f·l相对. 1.动能定理的应用 (1)动能定理的适用情况:解决单个物体(或可看成单个物体的物体系统)受力与位移、 速率关系的问题.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 (2)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做功情况,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③明确物体在运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E k1和E k2.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作者:燕春培(学号:2011202048)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2011级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摘要:作为人类文明动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通过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越采越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并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使人能够从“奴隶般的劳动分工”中解放出来,越来越远离一般动物界,实现人之为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完善提供思想基础和知识文化背景。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科学技术人文价值基准。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人为本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已被人们深刻认识。然而,纵观人类文明进化史,科学技术的价值功能绝非仅仅是经济的,也不仅仅是军事与政治的,它不断推动着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然而,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科学通过技术应用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理论探讨的热点。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超过其负面效应,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不应怀疑;悲观主义则持相反意见,担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核武器膨胀、克隆人种等等严重问题,已经使人类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某些国家,一段时期以来,悲观主义的论调曾经占了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新世纪到来之后,这一问题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双重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生活资料,日子越过越舒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战争威胁、道德危机等等也确实存在,令人不得安宁。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多大积极意义?科学技术究竟有没有人文价值?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科学技术给人文价值带来的正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正面影响是无可置疑的。马克思认为,人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首先,科学技术在物质层面的人文价值表现在: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的物质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物质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人类由以产生的动物界,从而凸显出“人”的存在与价值。[1]人类物质消费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就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创造各种物质财富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的劳动强度,使人能不断地从“奴隶般地服从”劳动分工的悲惨状态下解放出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解放包括人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的含义。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经历了一个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到“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人类对物质手段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劳动谋生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物质手段的进步与人自身解放的高度一致性。 其次,科学技术不但用其创造的物质财富造福于人类,其本身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

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第 1 页 共 1 页 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在应用功能关系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1)若只涉及动能的变化用动能定理. (2)只涉及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分析. (3)只涉及机械能变化,用除重力和弹簧的弹力之外的力做功与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分析. (4)只涉及电势能的变化,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分析. 例1 (多选)如图1所示,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一质量为m 、套在粗糙竖直固定杆A 处的圆环相连,弹簧水平且处于原长.圆环从A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 处的速度最大,到达C 处的速度为零,AC =h .圆环在C 处获得一竖直向上的速度v ,恰好能回到A .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g .则圆环( ) 图1 A .下滑过程中,加速度一直减小 B .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14 m v 2 C .在C 处,弹簧的弹性势能为14 m v 2-mgh D .上滑经过B 的速度大于下滑经过B 的速度 经过B 处的速度最大,到达C 处的速度为零. 答案 BD 解析 由题意知,圆环从A 到C 先加速后减速,到达B 处的加速度减小为零,故加速度先 减小后增大,故A 错误;根据能量守恒,从A 到C 有mgh =W f +E p ,从C 到A 有12 m v 2+E p =mgh +W f ,联立解得:W f =14m v 2,E p =mgh -14 m v 2,所以B 正确,C 错误;根据能量守恒,从A 到B 的过程有12m v B 2+ΔE p ′+W f ′=mgh ′,B 到A 的过程有12 m v B ′2+ΔE p ′=mgh ′+W f ′,比较两式得v B ′>v B ,所以D 正确.

浅谈人文学科的价值

浅谈人文学科的价值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今天,人们普遍重视自然学科远多于人文学科,于是,有了经济管理、会计,工程等热门专业和历史、哲学等冷门专业之分。也许选大学,选专业是令许多人头疼的事情。所学专业和毕业后就业是紧密联系的,大家都觉得,选专业是找工作的第一步。专业选错了,就会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危险。可见如今大学的专业越来越实用,大多数家长反对孩子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象牙塔学问,传统的人文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 清代诗人黄景仁诗句似乎恰好反映了如今实际生活中大众的心态:“百无一用是书生”。 人文学科包含了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它在现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严重质疑。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这些大道理大概众人都知道,却是也比不过实际。以实际情况来说,理工科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远远超过人文学科的毕业生,理工科项目研究经费也远远高于人文项目经费。也许有人认为自然科学能创造实用的社会价值,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文学科并非直接实用的学科,它一般也不能给其学习者或从业者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这是客观事实,但仅仅是以物质上的“有用”“无用”作为衡量和评价一类学科的标准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 很多人会疑惑,人文学科的价值究竟何在?不管是什么原因促成现在的现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人文学科的价值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的。可以说人文学科不论是对我们个人抑或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社会都有重大影响。 对于西方的学生而言,大学是人生全新的开始,而对于很多国内的学生而言,考上大学,就是完成了目标,可能在安逸的环境里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追求与理想。有人说大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也有人说大学是半个社会。 对于人文学生来说,大学人文教育教我们思考、分析、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人文教育也可以使人发现自己,保持自身的追求和理想,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培养自己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当然我们也不能每天规规矩矩安安分分的在原地“掉书袋”,希望靠着文字过生活,这就像坐在屋檐下守着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拓宽视野,完善自身。 人文学科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来说需要学生眼界广阔,涉猎广泛,勤于思考。以历史学为例,在学习中,老师经常强调的就是学生知识面的博和深。并且不能局限于历史学专业内,而应该了解和历史学各方向相关的心理学、医学、经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人文教育并非太重视具体专业的界限,而是着眼于培养通才,或者说使任何专业的人才都有广博的眼光和胸襟,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的较高鉴别力。它更加重视智慧和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固定的结论,因此许多人文类的学术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思考和合理的论证来得出新的结论。所以人文学科对个人的独创性留有更多的空间和表现形式。 人文学科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作出的贡献也不可忽视。诚如耶鲁大学教授科隆曼所说,“想要在一个有庞大但却空洞的力量的时代寻找意义,人文学科的价值不能忽视”。毕竟人们更能看到的是眼前的显性的价值,隐形而长远的价值总是容易被忽略。人文学科往往是立足于现在,研究历史,放眼未来,因此人文学科能够使人们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且人文学科对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基于各民族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上的交

技术价值观

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技术价值——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1、技术的二重属性 技术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 自然属性 技术作为现实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 社会属性 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社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2、技术价值的二重性 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技术的自然价值 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技术的社会价值 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3、技术价值的特点 客观性 实践性 历史性 相对性 4、几种不同的技术价值观 技术价值中立说 技术负荷价值论 技术价值折中论 技术价值中立说 技术本身是中性,不含有任何的价值判断,没有善恶和对错之分.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可以作为人类目的的手段。 中立论: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 技术价值中立说的论据 技术作为一种纯粹的手段,可被应用于任何目的(与服务的价值目的只有或然相关 性) 技术与政治无涉,与社会、政治因素无关。 技术对任何社会都发挥作用——技术的理性特征及其所体现的普遍性 技术负荷价值论

技术是负荷价值的,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 加拿大学者邦格:技术在伦理上绝不是中立的,它涉及伦理学,并且游移在善和恶之间。技术伦理 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 价值是伦理产生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伦理则是对正面价值的维护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 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1、对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 负面效应的原因何在? 人们不能完全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或预知 社会体制的影响 人类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 2、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冲突 生殖技术——传统的人伦道德关系 器官移植技术——传统的儒家伦理 克隆技术、网络技术 技术价值折中论 技术在一方面是中立的、与价值无涉的,而另一方面却是有价值负荷的。 (三)技术社会观 技术决定论 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 1、硬技术决定论 技术是绝对自主独立的,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软技术决定论 技术是相对自主和独立并受社会影响的,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3、技术自主论 技术的发展依赖于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自主功能,社会及其发展只能从属于技术发展的目标. 4、媒体决定论 强调媒体技术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5、技术统治论 主张由科学精英或技术专家统治社会,强调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 ★技术乐观主义——技术万能论 技术不仅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而且还能解决众多社会问题,技术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 ★技术悲观主义 现代社会发展所存在的一切负面效应都可以归罪于技术,技术是社会发展中的危险物,社会最终将毁灭于技术之中 评析: 技术决定论 片面夸大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忽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影响和塑造。

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导论姓名:黄世江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班级:信计0901 学号:200948490103

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摘要: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播。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的科学。现代数学哲学的研究表明,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意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更要注重数学人文价值的学习。 关键字:数学教育文化价值科学数学与现实社会数学思想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已全面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数学与现实社会发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不但由于数学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更因为它对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姜伯驹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是过去的认识,现在应该加上另外两句:“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是最后取胜的法宝。”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却无法体会到数学的有用价值和其中的乐趣,如: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审美;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等。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教学,同时也要注重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下面我就想粗略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在我国古代,古人们称作算数。而数,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的起点。数学也是经过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发展才有了今天这样相对完整的体系。数学的演进渗透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人类社会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学习比过去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科学在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播。发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是体现丰富的数学文化内涵、实现数学价值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人文科学

什么是人文科学? 李维武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科学”一词,在今天已成为一个使用率相当高的概念,但要说清楚什么是人文科学,又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对于人文科学的理解,不仅是一个学科分类问题,而且是一个构造和规范学术思维空间问题。正是这样,它成为了现代哲学所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哲学才能承担起对各学科思维空间进行建构和解构、开拓和改造的任务。 近百年来,西方哲学家、特别是一批德国哲学家,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狄尔泰首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活”的精神世界的科学;李凯尔特继言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认为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的自然世界的学问,文化科学是探讨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世界的学问;胡塞尔主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态度和方法上相异,认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搁置”起来而采用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世界”;卡西尔则指出人文科学所特具的认知理想,既不在于探求规律的普遍性,也不在于认识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而在于把握“人的本质”。这些探讨,从表层上看,是在进行学科分类;而从深层上看,则是通过确立人文科学来构造不同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由近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在中国,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前期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张君劢在论战中提出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五大区别,认为“科学”的特点在于:是客观的,重视形式逻辑,用分析方法入手研究,为因果律所支配,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人生观”的特点在于:是主观的,重视直觉,强调综合方法,主张自由意志,起于人格之单一性。这五大区别实际上已涉及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划界问题。但是,这种探讨由于复杂的原因而未能深入开展下去。这使得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至多只是从学科分类上看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而不了解人文科学对转变人类思维方式的意义。 而且,在中国要理解人文科学,似乎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就是长期以来“人

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

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 作者:邹广文《光明日报》(2016年04月07日11版) 技术作为人类进步的外在标志,通常所指的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在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而这里所讲的技术时代,则主要是指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开启的以科学理性精神为主导的、以资本与市场为表现方式的社会发展时代。在今天,科学与技术构成的这束“普照光”照耀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 我们知道,当一个国家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往往对科学技术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一点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也同样普遍重视科学技术,而人文学术、文化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往往不知不觉被淡化和边缘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口号典型体现了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功利态度。而一旦文化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配角,我们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就被颠倒了。 因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一个社会的真正发展,离不开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竭的前进动力,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当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斥诸多矛盾、普遍存在各种严重问题时,重建人能够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就显得格外重要。 近代文明演进与理性精神 自资本主义文明登上历史舞台,人类社会就进入了技术理性的发展时代。欧洲的文艺复兴伊始,资本主义从萌芽中开始成长。资本主义文明来到世间,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但资本由于其追求利润的天然特性,有其背离人们良好意愿的倾向,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马克思同时也站在历史主义的角度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贡献,肯定了资本的“文明作用”。即马克思是用辩证的历史态度来看待资本主义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它把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拖入到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中,因此“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此可见,技术的极大推动力是与资本、市场联系在一起的。 理性是使技术彰显其现实力量的助推器。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大放异彩的背后,其实是理性精神的胜利。从近代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理性成了人类近代以来的文化最强音。无论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还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以及康德所言“人为自然界立法”,从这些哲学家的名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出人类理性有多么的自信。从文化哲学视角审视,我们可以将西方近代以来人类理性的演化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17世纪的“理性启蒙”。通常我们把17世纪看作是理性启蒙的世纪。我们知道文艺复兴引发了人们的思想觉醒,理性开始从宗教神学的蒙昧当中走出来,人的价值得以彰显。如薄伽丘的《十日谈》主旨就是让人从宗教神学的光环中走出来。“把人所拥有的还给人”——这是近代文艺复兴的核心口号。而人从神的光环中走出来,人的世俗生活世界从此得到充分肯定。在17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和向机器化生产的过渡,促使技术科学和数学急速发展;在思想文化界,也涌现出了很多启蒙思想家如培根、洛克、笛卡尔、霍布斯、

高考物理总复习: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高考物理总复习: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1.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m 的小球固定于轻质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O 点.将小球拉至A 点,弹簧恰好无形变,由静止释放小球,当小球运动到O 点正下方与A 点的竖直高度差为h 的B 点时,速度大小为v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 .小球运动到 B 点时的动能等于mgh B .小球由A 点到B 点重力势能减少12 m v 2 C .小球由A 点到B 点克服弹力做功为mgh D .小球到达B 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mgh -12 m v 2 答案 D 解析 小球由A 点到B 点的过程中,小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弹簧由原长到发生伸长的形变,小球动能增加量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A 项错误;小球重力势能减少量等于小球动能增加量与弹簧弹性势能增加量之和,B 项错误;弹簧弹性势能增加量等于小球重力势能减少量与动能增加量之差,D 项正确;弹簧弹性势能增加量等于小球克服弹力所做的功,C 项错误. 2.(多选)如图2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可视为质点)以某一速度由底端冲上倾角为30°的固 定斜面,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其加速度大小为34 g .在这个过程中,物体( ) 图2 A .重力势能增加了mgh B .动能减少了mgh C .动能减少了3mgh 2

D .机械能损失了3mgh 2 答案 AC 解析 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选项A 正确;合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 能的变化,则可知动能减少量为ΔE k =ma h sin 30°=32 mgh ,选项B 错误,选项C 正确;机械能的损失量等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因为mg sin 30°+F f =ma ,a =34g ,所以F f =14 mg ,故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f =F f h sin 30°=14mg h sin 30°=12 mgh ,选项D 错误. 3.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导轨上,一个小球用细绳悬挂在车上由图3中位置无初速度释放,在小球下摆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 A .绳对球的拉力不做功 B .球克服绳拉力做的功等于球减少的机械能 C .绳对车做的功等于球减少的重力势能 D .球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球增加的动能 答案 B 解析 小球下摆的过程中,小车的机械能增加,小球的机械能减少,球克服绳拉力做的功等于减少的机械能,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绳对车做的功等于球减少的机械能,选项C 错误;球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球增加的动能和小车增加的机械能之和,选项D 错误. 4. (2015·福建理综·21)如图4,质量为M 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车AB 段是半径为R 的四分之一圆弧光滑轨道,BC 段是长为L 的水平粗糙轨道,两段轨道相切于B 点.一质量为m 的滑块在小车上从A 点由静止开始沿轨道滑下,重力加速度为g . 图4 (1)若固定小车,求滑块运动过程中对小车的最大压力; (2)若不固定小车,滑块仍从A 点由静止下滑,然后滑入BC 轨道,最后从C 点滑出小车.已

人文科学概论试题三及答案

《人文科学概论》试题三及答案 《人文科学概论》模拟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1分,10小题共10分) 1、近代以来,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在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曾长期存在着“___________”与“人文主义”两种传统既相对立而又互动互渗的格局。 2、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强调___________的学术精神和治学原则,认为做学问也就是做人生。 3、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___________,为万世开太平”,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人文思想家追求的事业理想与人生使命。 4、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兵法修,……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231) 5、白居易说,“言者心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___________”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文科学家认识世界体验人生的重要方式,但是“秀才不出门,___________”也并非怪论。 7、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现实,使人们懂得了一个重要道理,即现代民主政治、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必须有相应的___________作支持,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 8、人文科学作为一种满足人类精神世界需要的科学,它的价值与功能从根本上来说首先是一种___________,其次才是物质形态和工具形态。 9、中国哲学对于道德的追求更看重“内省”、“感化”和“___________”。 10、如果说“继承”、“回归”是历史学的形式特征,那么“___________”、“革新”则是历史学的内在灵魂。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1、《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是___________的著作。 A、美国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 B、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 C、法国人

《技术的价值》说课稿

《技术的价值》说课稿 各位老师,您们好!我今天说的是通用技术必修1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采用的教材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技术与设计1》中的章节>的内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它包括: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内容。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领会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对技术的亲近感,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理解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技术对社会、技术对自然所起的作用。领会技术的价值意义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对象分析 虽然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但是面对的是新课程学习还需要有一个过程适应,在节课学习“技术与人”的基础上,学习理解技术对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需要有一定的案例分析和教师多方面的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点,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学生对技术有所了解,感悟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在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时候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积极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技术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意义所在。 四、教学方法 通过对教材分析、教学对象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建立,本堂课采用生活中典型案例说明技术对社会、对自然的重大作用,以讲授、演示加讨论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他们身边,技术不断地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和个人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投影手段演示相关教学内容的图片和视频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技术对社会、对自然的重大影响,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帮助学生更能容易理解技术对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由边演示边讲解内容知识点,加上学生分组讨论容易突破知识的难点,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提高了学

功能关系及应用

功能关系及应用 [高考要求] 重要考点 要求 命题热点 功和功率 Ⅱ 1.重力、摩擦力、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做功特点和求解 2.与功、功率相关的分析和计算。 3.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 4.应用动能定理、功能关系解决动力学问题。 其中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的应用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特点是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问题和能源环保问题 动能和动能定理 Ⅱ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 Ⅱ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 Ⅱ 功能关系 Ⅱ 电功率、焦耳定律 Ⅰ 本专题涉及的考点有: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弹力功与弹性势能、合力功与机械能,摩擦阻力做功、内能与机械能。都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全,频率高,题型全。动能定理、功能关系是历年高考力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用能量观点解题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途径之一。《考纲》对本部分考点要求都为Ⅱ类, 功能关系一直都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涉及这部分内容的考题不但题型全、分值重,而且还常有高考压轴题。考题的内容经常与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电磁学等方面知识综合,物理过程复杂,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这部分知识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因此,每年高考的压轴题,高难度的综合题经常涉及本专题知识。它的特点:一般过程复杂、难度大、能力要求高。还常考查考生将物理问题经过分析、推理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重要地位: 3、对守恒思想理解不够深刻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既要学习到普遍适用的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又要学习到条件限制下的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掌握守恒定律的困难在于:对于能量守恒定律,分析不清楚哪些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即哪几种能量之和守恒;而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又不能正确的分析何时守恒,何时不守恒。 4、对功和能混淆不清 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一直错误的认为功与能是一回事,甚至可以互相代换,其实功是功,能是能,功和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二者的关系应把握为:功是能量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 “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意志在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具体体现,二者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联系。 科学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19世纪,此时的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将之看作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是基于现代科学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文化。“人文”与表示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自从有了人和人类文明,就开始有了人文文化。而系统的科学文化的形成,则在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后。人文文化历史远比科学文化源远流长。”但科学从产生之初就与人文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人比喻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现代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的文化难题。有两个基本因素制约着人们的认识:一是人们是从一定的科学观或者人文观出发来认识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因而是受其局限的;二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本身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人们往往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谈论问题,结果是争论愈多距离愈远。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下面几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卡西尔语)的方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微专题37 力学中几个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力学中几个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1.考点及要求:(1)动能定理(Ⅱ);(2)机械能守恒定律(Ⅱ);(3)功能关系(Ⅱ).2.方法与技巧:选用功能关系解决问题时的注意事项:(1)若考虑合力做功或只涉及动能的变化,可用动能定理;(2)重力做功仅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能量守恒知识解题时两者不可重复表达;(3)静摩擦力做功不能产生热量. 1.(单物体运动中的功能关系)一个排球在A点被竖直抛出时动能为20 J,上升到最大高度后,又回到A点,动能变为12 J,设排球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大小恒定,则( ) A.上升到最高点过程重力势能增加了20 J B.上升到最高点过程机械能减少了8 J C.从最高点回到A点过程克服阻力做功4 J D.从最高点回到A点过程重力势能减少了12 J 2.(含弹簧的多物体运动中的功能关系)如图1所示,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粗糙斜面的挡板O点,另一端固定一个小物块.小物块从P1位置(此位置弹簧伸长量为零)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到最低点P2位置,然后在弹力作用下上升运动到最高点P3位置(图中未标出).在这两个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1 A.下滑和上滑过程弹簧和小物块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B.下滑过程小物块速度最大值位置比上滑过程速度最大值位置高 C.下滑过程弹簧和小物块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减小量比上滑过程小 D.下滑过程克服弹簧弹力和摩擦力做功总值比上滑过程弹簧弹力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总值小 3. (多选)如图2所示,轻弹簧的上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下端挂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现在小球上加一竖直向上的恒力F使小球向上运动,小球运动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为H,则此过程中(g为重力加速度,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 ) 图2 A.小球的重力势能增加mgH B.小球的动能增加(F-mg)H C.小球的机械能增加FH D.小球的机械能不守恒

人文科学期末考试答案

1.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是人类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命体悟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是对社会发展、社会运行和社会管理规律认识和实践的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体现在哪里? (1)人文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学问,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又是人类社会运作的方式 (2)人文社会对人自身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3)人文社会科学对物质的创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什么?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一种可以实证的知识体系,科学体系、文化体系而且是一种非物质化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 2.什么是人文素质?(1)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人文”二字最早出现在《易*贲》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手人文,以化成天下。(2)指个体在吸收人文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精神品质和生存观念,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 人文素质的构成怎么样?(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等知识;(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其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 3.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结果的总称。人文是人的文化素养、情感态度、人生理想、道德准则的总和。 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4.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是什么?特征: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是以创造新成果为结晶的社会性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5.怎样理解“哲学是爱智的大智慧”? (1)哲学智慧是一种“爱智的智慧”,是热爱智慧的智慧;(2)这种热爱智慧的智慧,又是一种“批判的智慧”,是一种对“自明性”进行批判的智慧;(3)这种热爱智慧的智慧是一种“反思的智慧”;(4)这种热爱智慧的智慧是一种“创新的智慧”。 6.哲学的本质和功能分别是什么?哲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反思。功能:(1)哲学是现实变革的观点基础(2)哲学是生活的学问(3)哲学是思维的艺术

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一)

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一) 一、科学技术中的人文价值代写论文与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化功能 如果从工具和目的的维度来讨论科学技术价值的话,科学技术就既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目的价值。科学技术的目的价值,首先表现为科学技术是人所创造的,它体现了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同时还表现为科学的求真是人的一种终极价值追求。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决定了科学教育是具有人文教化功能的。 求真是人类的一种深层的精神需要,科学技术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求真的活动。人们从科学技术活动中所获取的不只是物质与功利,更为根本的还是这种“发现真理的愿望”的满足。求真,它与求善、求美一起,历来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终极价值。人们将它置于一切价值之上,使之居于价值体系的最终端。人为了实现这种价值目标可以牺牲、抛弃其他一切价值,乃至于自己的生命。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就向世人宣称:“我抛弃世人所热衷的宝贵尊荣,只希望知道真理。”在科学发展史上,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发现心脏之间血液循环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以火刑;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俄国电子学家李赫曼为进行雷电试验而被雷电击中;我国的彭加木、蒋筑英等科学家为科学而殉职等等,都充分证明了这种终极价值之追求。 正因为科学、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终极价值意义,科学活动也因此而具有了把人导向人生最高境界的作用。“一切道德、科学连同宗教和艺术都是同一枝树上的各个分枝。所有这些走向都是为着使人类生活品格趋于高尚,把它从单纯的生理上生存的境界提高,并且把个人导向自由”。〔1〕这种导向的作用之产生不仅在于它在价值上指向于人的终极目的,还在于人生的智慧是真善美之统一,它也离不开科学的知识和真理。人生智慧与人的其他智慧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认知上的共性。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欲知人不可以不知物。而当代人所要达成的更是一种“广大的、整合的、和谐的”人生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境界与人生哲学,如果没有一种对于世界、宇宙的深厚认知和恢宏的识度作为背景,也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在我们思考如何赋予科学的发展以强有力的人文导向时,当我们研究教育怎样在一个科技权威的时代中,塑造完满人格,使他们不致沦为科技的奴隶,而能以人为本地驾驭科技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得以全面回归人自身时,加强哲学、道德、审美等方面人文教育固然是十分重要的,而内在包含于科学技术自身的人文意义、人文价值的教育也应被视为当代人文教化的重要内容。 二、科学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历史考察及提供给时代的启示 关于科学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从“五四”时代就开始进行论争,出现了诸多论点。其一,科学教育能增强智力。任鸿隽说:“科学于教育界上之重要,尤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2〕丁文江说:“用科学来训练人的意想,则意想力愈增;用经验来指示人的直觉,而直觉力愈活。”〔3〕其二,科学有益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王星拱认为,“科学之所以有益于审美,乃因美的要素为秩序与和谐,而这两种性质在科学中发展得最完备”〔4〕。其三,科学有益于培养德行。王星拱说:“科学能使人深辨道德是非,明了人生的因果,增强责任心,努力种善因,求善果,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5〕其四,科学有益于改良人生观。任鸿隽指出,“科学既可通过促进物质文明间接地改良人生观,也能通过教育和训练直接产生出各种高尚的人生观。研究科学的人,都有一种猛勇前进、尽瘁于真理、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观;科学探讨的精神,可打破一切偏见私意,使人心胸开阔、目标远大;研究科学的人,事事都要求得一个理由,不惮与前人的名论或社会成见宣战”〔6〕129-130。 当然,也有人文主义者贬低科学的人文教化功能。其主要表现有:第一,否认科学教育与人格修养之间有必然联系。张君励认为,“求真并不必然会爱真。况且有些科学家并不承认科学有真理。理智的诚实这种美德也并非科学家所独有”〔6〕105。第二,科学教育的过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