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小练习doc资料

古代诗文阅读小练习doc资料
古代诗文阅读小练习doc资料

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巫山高

皇甫冉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说那巫峡在古代巴国的东边,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其高耸云霄的状貌。

B.第二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表现巫峡的悲凉氛围。

C.第三联说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泉水的声音,无论冬夏,树色总是那样苍翠;“寒暄”,冬寒夏暄,泛指一年四季。

D.最后一联说那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深秋时又不断地传来,诗人产生无限的落寞情怀。

E.全诗词采雄浑,情意委婉,写尽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写景抒情,声情并茂。

2.试对“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中“落”“同”两字的使用加以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11分)

偶成①

袁宏道

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

世情到口居然俗,狂语何人了不猜。

彭泽②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③岂无才。

百年倏忽如弹指,昨日庭花烂熳开。

[注]①李贽睥睨一世、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和直抒个体赤子之心的“童心说”之文学主张,引起了少年才子袁中郎的强烈共鸣,他写下了多首对李贽表达钦敬的诗词,《偶成》是其中的一首。②彭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著有《归去来兮辞》。③漆园曳尾:用的是《庄子》中“曳尾于途”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虽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但丧失了自由,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中“独”是特立独行的意思,“随”是随意任性的意思。

B.“彭泽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岂无才”借用陶渊明和庄子两个典故,旨在表现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愿望。

C.“百年倏忽如弹指”运用比喻手法,把百年比喻成弹指瞬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飞逝,慨叹人生短暂。

D.“昨日庭花烂熳开”写昨日花儿在庭院中烂漫开放,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E.全诗主要塑造了彭泽、漆园两个人物形象,其实写这两个人物就是在写自己,都是一路人,品性一致。

4诗的最后一句“昨日庭花烂熳开”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一句的意思,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只要如那秉天机得地气的庭中花卉,自得自在地开放过,就不虚此生”。你认可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说明理由。(6分)

三.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5.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

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6.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张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籍没其家。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汪后

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

7.下列对义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B.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

C.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

古代诗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古代诗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与狐谋皮① 周人②有爱裘而好珍羞③,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④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⑤。何者?周人之谋失之。 【注释】①与狐谋皮:和狐狸商量剥它的皮做裘衣。②周人:周地的人。③珍羞:珍奇贵重的食品。④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猪和羊称为“少牢”。⑤一牢:一只羊。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与狐谋.皮聚室而谋.曰 B.周人之谋失.之失.道寡助 C.五年不具一牢.亡羊补牢. D.言未卒.士卒.多为用者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 A.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C.出让看火.伴 D.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3.填空。(8分) (1)“与狐谋皮”是成语,又引申为成语比喻 (2)体现“周人”迂腐而痴呆的两个句子是: (3)描写狐、羊听说周人将“谋皮”“食之”而纷纷躲避的句子是: (4)点明周人没有制裘,食“珍羞”的句子是 4.翻译文中画线句。 译文: 5.本文的寓意是什么?(6分) (二)指鹿为马 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也。”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陛下以臣言不然 B.言师采药去 C.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填空。(3分) “丞相何为驾鹿”一句式的特点是。其中应为的倒装。 3.请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4分) 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 4.“指鹿为马”的意思是,比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丞相何为驾鹿? 译文: (2)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译文: 6.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6分) (三)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仁时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译文: 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5分)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6分) (四)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曰:“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其子视之,曰:“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8分) (1)天不妄.与也()(2)入咽.而死() (3)采山而得.菌()(4)其大盈.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6分) (1)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 译文: (2)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 译文: 3.阅读第一段,对粤人的死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采得毒菌误以为是神芝 B.以为自己有成仙之分 C.“沐浴,齐三日” D.烹食毒芝 4.既然粤人已烹食毒芝而死,为什么其子及同室者仍然“食其余”?(5分) 5.阅读这则寓言,你吸取了哪些教训?(6分) (五)岑参立节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之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②畏人予人者骄人③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④其节也。” 【注释】①致邑:给(他)一块领地。②受人者:接受别人东西的人。③骄人:傲视别人。骄,动词,对人“骄”。④全:保全。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臣闻之”一句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辍耕之.垄上 B.怅恨久之. C.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D.孔子闻之.曰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4分)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 3.下列与“不我骄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子何恃而往 C.甚矣,汝之不惠 D.何以战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曾子衣敝衣以耕译文: (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译文: 5.鲁君派使者送领地给曾子,曾子为什么不接受?(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6.请用一句俗语概括曾子的“立节”含义。(5分) (六)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茸,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①,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注释】①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②画舸(gě):即画船。③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 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点评】⑴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之后再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古诗文阅读训练

古诗文阅读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先断句,然后翻译,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 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 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 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翻译: 2.蔡洪赴洛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 ..采贤俊于岩 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 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 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 ..乎 ..诸君是其苗裔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翻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给加“”的句子断句,然后翻译加“”的句子,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3.司马徽别传 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有人伦鉴识,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 ..不谈议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①‘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其婉约逊遁如此。

尝有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后得其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刘表子琮往 候徽遣问在不会徽自锄园琮左右问司马君在邪徽曰我是也琮左右见其 丑陋骂曰死佣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汝何等田奴而自称是邪。徽归,刈头着帻出见。琮左右见徽故.是向老翁,恐,向琮道之。琮起,叩头辞谢。徽乃谓曰:‘卿真不可,然吾甚羞之。此自锄园,唯卿知之耳。’有人临蚕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②或曰:‘凡人损己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尝求己,求之不与将惭。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人谓刘表曰:‘司马德操,奇士也,但未遇耳。’表后见之,曰:‘世闲人为妄语,此直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皆此类。荆州破,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会其病死。 ——《司马徽别传》,作者未详翻译①: 翻译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将其改写成散文(2016新课标卷2)。 1.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唐·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请将本诗改写成散文:

高中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高中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4.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古代诗文阅读小练习备课讲稿

古代诗文阅读小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巫山高 皇甫冉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说那巫峡在古代巴国的东边,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其高耸云霄的状貌。 B.第二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表现巫峡的悲凉氛围。 C.第三联说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泉水的声音,无论冬夏,树色总是那样苍翠;“寒暄”,冬寒夏暄,泛指一年四季。 D.最后一联说那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深秋时又不断地传来,诗人产生无限的落寞情怀。 E.全诗词采雄浑,情意委婉,写尽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写景抒情,声情并茂。 2.试对“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中“落”“同”两字的使用加以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11分) 偶成① 袁宏道 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 世情到口居然俗,狂语何人了不猜。 彭泽②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③岂无才。 百年倏忽如弹指,昨日庭花烂熳开。 [注]①李贽睥睨一世、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和直抒个体赤子之心的“童心说”之文学主张,引起了少年才子袁中郎的强烈共鸣,他写下了多首对李贽表达钦敬的诗词,《偶成》是其中的一首。②彭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著有《归去来兮辞》。③漆园曳尾:用的是《庄子》中“曳尾于途”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虽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但丧失了自由,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中“独”是特立独行的意思,“随”是随意任性的意思。 B.“彭泽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岂无才”借用陶渊明和庄子两个典故,旨在表现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愿望。 C.“百年倏忽如弹指”运用比喻手法,把百年比喻成弹指瞬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飞逝,慨叹人生短暂。 D.“昨日庭花烂熳开”写昨日花儿在庭院中烂漫开放,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专项练习—古诗词阅读练习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专项训练 古诗词阅读练习 对这十首古诗词的要求是: 1.理解词义和句意。 2.划分朗读节奏。 3.欣赏词语和句子。 4.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十首古诗词典型试题: (1)《望岳》 1.用“∕”划出下面的诗词的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决眦入归鸟眦:②一览众山小小: 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4.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赏析 5.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2)《钱塘湖春行》 1.这首诗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2.用“∕”划出下面诗词的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三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暖树: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 4.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5.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 【答案】(1)山北;山南 (2)A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阳”为山南水北,“阴”为山北水南。在本诗中。山是泰山。“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A项“远望泰山时”错误。首联“泰山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⑴山北;山南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________的决心。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答案】D 【解析】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清;迷离 (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夜晚的凄清、迷离的环境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根据注释和诗句中“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或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凄清;迷离; ⑵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点评】⑴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 题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②寒漪(yī):水上波纹。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②高田:山上的旱田。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 ) 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C.《过零丁洋》(文天祥) 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一寸光阴不可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第二个是“”。本诗后两句与第一个原因相对应。(用诗中词句作答) 2.这首诗包含作者对“少年”怎样的建议?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②,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③,纷纷射杀五单于。 【乙】蚕谷行 [唐]杜甫 天下郡国向④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释】①擘:张,分开。②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③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④向:差不多。 1.两首诗都包含作者的想象,《少年行》想象出少年的英姿和“”的丰功伟绩,《蚕谷行》则构想了“”这一理想的和乐画面。(用诗中词句作答) 2.同样描写战争,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区别?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限时:60分钟总分:63分 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注]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怎样读懂一首诗 第一步,把全诗默读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 第二步,找出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第三步,找出诗中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第四步,看看标题有什么提示,然后作一个总体思考。 例如: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画横线的名词告诉了你所写的景、人、事:在秋风的日子里,身处洛阳城的诗人写信回家,临到要把信发出去,又打开信封。“寻常”的细节是“临发又开封”。“开”是一个动词,很传神,它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家书”即将发出,又打开信封补写,是因为有“说不尽”的“意万重”。再联系标题“秋思”(“思”就是思念),那就不难看出,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或“深切的思念”)。 ☆【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描写了(意象、形象),写出了(意象、形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寓情于景、借古抒怀、触景生情【描写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工笔渲染勾勒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 ◆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高考语文模拟系列训练:古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模拟系列训练:古诗词阅读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注】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此诗作于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而“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B.颔联二句: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透露出作者闲适之意。 C.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 D.尾联之妙,在于以问句作结。这里以“向谁言”问之,“别离心绪”喷涌而出,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15.请简要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答案】 14.B 15.①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②被贬的苦闷;③对家乡的思念;④ 对友人的怀念。(或与友人离别的愁苦。)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 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透露出作者闲适之意”表述错误,应该通过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透露的是作者的别离愁绪。 故选B。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 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

古代诗文阅读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89763972.html, 古代诗文阅读题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7年第34期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其父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愠不形于色形:表现 B.仆卧中路仆:仆人 C.会叔父昙下诏狱会:适逢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答案

古诗词专项练习 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2.感情。3.写法。 解题思路: 内容:意象+意境 感情: 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写法:写法+表达作用 (一)城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5、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6、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2分) (二)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6.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句,借景抒情,极具情致,请你试作赏析。(3分) (三)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6.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7.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 (四)[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7.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8.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五)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六)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七)晚春江晴寄友人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八)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九)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6.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7.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十)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6.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7.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十一)菊花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5.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分) 6.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现代诗歌阅读赏析题目训练

现代诗歌阅读赏析题目训练三、阅读《星星》(臧克家),完成题目: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小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那么多,那么多…… 1、你认为这首诗中那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2、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 3、“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 4、“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题。(8分) 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 有多少鼓励, 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 带着多少期望,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去吧—— 勇敢的孩子, 向着明天, 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 B.高亢 C.舒缓 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诗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请以“老师,谢谢你”为话题写四句以上的短诗一首。 五、阅读《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完成题目: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短诗的内容。 2、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找出句中动静结合的语句,并欣赏其妙处。 4、找出一处运用比喻手法的语句,试分析其好处。 六、阅读《露》完成题目: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那——又有什么要紧?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1、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露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3、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