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早期癌变NBI表现

胃早期癌变NBI表现
胃早期癌变NBI表现

胃早期癌变NBI表现

NBI的工作原理

传统电子内镜的滤光片允许所有波长的可见光通过,而窄光谱成像(NBI)内镜的滤光片仅仅允许蓝色和绿色的光线(中心波长分别为415 nm和540 nm)通过.

NBI的技术优势

NBI技术可提高内镜成像对比度,清晰显示黏膜表浅的微血管形态和微细表面结构,其原因有四点:

1. 黏膜内吸收可见光的主要物质是血红蛋白,其对波长415 nm蓝光和540 nm绿光的吸收最为明显,因此,NBI下血管呈现深色,对比度强。

2. 这两种光的波长较短,对黏膜穿透力弱,在黏膜表面和浅层被反射,可显示浅层微血管结构。

3. 光线在黏膜上皮表面被强反射,能够更好地显示黏膜的表面形态。

4. 窄谱光源有助于提高图像对比度。

NBI+ME下的胃黏膜结构

在NBI+ME下,胃黏膜结构主要包括上皮下微血管结构(MV)和黏膜表面微形态结构(MS)两部分。前者包括上皮下毛细血管网、集合小静脉和病理微血管;后者包括腺管边缘上皮、腺管开口、中间部分,此外还有亮蓝嵴和白色不透光物质。

在胃内不同部位所观察到的正常胃黏膜形态结构也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胃体型黏膜和胃窦型黏膜两大类。

正常胃体型黏膜

主要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其MV结构典型表现为蜂窝状的上皮下毛细血管网(深褐色封闭的多角形线样)和清楚的集合小静脉(暗绿色树枝样血管),中央是卵圆形的深色的腺管开口,腺管开口边缘是浅色的腺管边缘上皮,两个腺管开口之间为中间部分。正常胃体和胃底黏膜MV和MS形态规则,分布规律。

胃窦型黏膜

存在于胃窦,为中央螺旋形深褐色的上皮下毛细血管网,外围为线样或网格样浅色的腺管边缘上皮,腺管边缘上皮之间看不到明确的深色的腺管开口结构,也见不到明显的集合小静脉,腺管边缘上皮之间为中间部分。同样,正常胃窦黏膜的MV和MS形态规则,分布规律。

LBC由日本学者于2005年首次报告。他们发现,在NBI+ME下,肠化生上皮部位黏膜的腺管边缘上皮周边,可观察到一条亮蓝色细线,即亮蓝嵴(图4),是肠化生上皮刷状缘反光所至。

LBC仅在波长为400~430 nm的蓝光下显示,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密切相关。LBC 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3%,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和92%,准确率为91%。

白色不透光物质(WOS):可鉴别腺瘤和高级别瘤变/胃癌

在ME下,WOS表现为黏膜上皮内一种白色的不透光物质,在白光和NBI下也均可见到。

WOS为肠化生上皮所吸收的脂肪小滴在ME下的表现,主要存在于表面隆起型病变,在腺瘤型和高级别瘤变/胃癌内均可见到(图5、6),但在腺瘤内相对更为常见(78%对43%)。

所有腺瘤内的WOS形态及分布均规则,呈细密点样、线样或网状分布;96%腺瘤病变由于WOS的存在而无法观察到清楚的MV结构。大部分高级别瘤变/胃癌内(83%)的WOS表现为形态和分布不规则,仅在39%病例中,WOS可影响对MV的观察,在大多数高级别瘤变/胃癌病变内,仍能识别出不规则的MV。

WOS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有助于鉴别腺瘤和高级别瘤变/胃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和96%;WOS可影响对MV观察,这对病变性质的鉴别也有重要意义。

如何区分LBC与WOS

LBC仅在NBI下显示,常位于上皮表面的腺管小凹边缘,不会影响对MV观察。WOS 在白光和NBI下均可见到,可呈细密点样、线样、网格状或不规则点片状,边缘欠光滑,位于中间部分的上皮细胞内,常会影响对MV的观察。

【重磅】食管癌教案

食管癌 Esophagealcarcinoma 一、流行病与病因学 (一)流行病学 食管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每年全世界大约有20余万人死于食管癌,

其中我国有约15万人,占世界食管癌死亡率的绝大部分。 食管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差,发病率可相差100-200倍以上,国外以中亚一带、非洲、法国北部和中南美为高发,发病率可达150/10万以上,如伊朗的贡巴德地区为515.6/10万,南非的特兰斯开为357.2/10万,欧洲、北美及大洋州为低发区,发病率大多在5/10万以下。 我国为食管癌高发区,其死亡率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其发病率亦有明显的地域差,高发区分布于太行山区、四川盆地、大别山区、闽南及广东潮汕地区。其中年死亡率在100/10万以上的县市有19个。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食管癌是我国男性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女性为第三位。死亡率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肺癌死亡率的急剧上升,使食管癌在恶性肿瘤中死亡率的位置发生了变化,1997年的资料显示,中国食管癌世界调整死亡率为20.4/10万,居各种恶性肿瘤第四位,位于胃癌、肝癌、和肺癌之后,其中男性死亡率为27.2/10万,为第四位,女性为13.6/10万,位于胃癌之后为第二位。 另外,食管癌的分布还与年龄、性别、种族、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环境有关。 (二)病因学 食管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它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亚硝胺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可使食管癌上皮发生增生性改变,最后发展为癌。2.真菌和病毒: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病与真菌性食管炎和真菌对食物的污染有关。一些真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少数真菌还能合成亚硝胺。 目前认为人乳头瘤病毒(HPV)和EB病毒(EBV)似乎也与食管癌的发病有关。 3.遗传因素:食管癌有显著的家族聚集现象,在高发区河南林县,食管癌的阳性家族史为60%。 4.营养因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在动物蛋白和维生素缺乏的贫穷阶层,食管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提示营养不良与食管癌有关。 微量元素钼、硒、铁、锌、锰等的缺乏与食管癌有关。特别是钼的缺乏受到更多重视,调查发现河南林县的饮用水中缺少钼。 5.饮食习惯:进食过热、过快,进粗食可导致食管上皮损伤,增加癌的易感性。吸烟、饮酒亦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6.其它因素:食管慢性炎症,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等与食管癌发生有关。 二、病理 (一)食管的解剖分段 了解食管的解剖分段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多采用1987年UICC的分段标准。 1.颈段: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缘平面。距上门齿18cm。 2.胸段食管有分为三段: (1)上段:胸骨柄上缘平面至气管分叉平面,距上门齿约24cm。 (2)中段:气管分叉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全长的上半,下界距上门齿约32cm。 (3)下段:气管分叉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全长的下半,下界距门齿40cm,包括腹段食管。 食管癌50%发生于中段,30%发生于下段,上段食管癌少见,颈段食管癌更少。 (二)组织学类型 1.鳞状细胞癌:90% 2.腺癌:1~7%(国外报道达30%) 3.未分化癌:常见 4.癌肉瘤:少见 (三)大体病理 食管癌一经发现多为中晚期,此述为中晚期食管癌的大体病理。 1.髓质型:60%,向腔内外发展,管壁增厚,易累及邻近器官,常浸润食管全周。对放疗敏感性差,切除率低,预后不良。 2.蕈伞型:15%,为一椭圆形肿块,向腔内生长,其边缘与正常粘膜分界较清,表面长形成溃疡,外侵少,切除率高。预后较好。 3.溃疡型:15%表现为塌陷而边缘清楚的溃疡。常累及周围组织,梗阻症状轻。预

老年人胃溃疡临床及胃镜特点

老年人胃溃疡临床及胃镜特点【摘要】为了解老年人胃溃疡的胃镜特点及与临床的关系,本文收集了48例胃溃疡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得出老年胃溃疡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者占大多数(52%),而且出血与吸烟关系密切;胃角及胃角以上部位发生的溃疡共占77.2%,病理切片中58.3%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结果。从而认识到老年人胃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多,且溃疡部位随年龄增大而上升,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溃疡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吸烟萎缩性胃炎 我国已步入老年化社会,中青年人的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胃溃疡的好发部位在胃窦及幽门前区。而老年人因多种原因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动脉硬化使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及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人群增加,所以老年人胃溃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此对其临床及内镜特点作一分析。 1 临床资料 1.1年龄与性别年龄在60-89岁,平均70.0+16.2,其中男44例,女4例,男:女=11:1。 1.2不良嗜好 48例中36例患者吸烟。 1.3 临床表现上腹胀痛23例;25例无明显上腹不适,而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入院。其中呕血合并黑便者12例,占上消化道出血的48%;黑便者11例(占44%);单纯呕血者2例(占8%)。9例(30%)合并休克。 1.4 胃镜检查 48例患者中共检出溃疡57个。直径大于2厘米

的溃疡9个,占溃疡数的15.8%;胃多发性溃疡7例(占14.6%)。 1.5 病理切片 48例均在胃溃疡边缘取2-6块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28例(占58.3%),炎性坏死组织7例(占14.7%),慢性表浅性胃炎4例(占8.3%),符合胃溃疡的9例(占18.8%)。48例中肠化生12例(占25.0%),轻-中度不典型增生7例(占18.8%)。 2 讨论 2.1 本文收集的病例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最大年龄89岁,男女之比为11:1,提示老年人胃溃疡有极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这可能与男性退休后仍从事紧张的工作及吸烟有关。因为情绪变化会影响胃液分泌量并改变其成份组成比例,导致胃粘膜抗溃疡能力减弱。吸烟则可能抑制碳酸氢盐分泌,削弱其缓解胃酸的作用;并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造成胆汁返流而削弱胃粘膜屏障。 2.2 老年患者有典型胃溃疡疼痛规律的少。这可能主要由于老年人胃末梢神经感觉迟钝,从而对疼痛不敏感;目前还有相当部分老年患者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而削弱了痛感。 2.3 陆星华[1]等报道60-69岁的胃溃疡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占42.7%,70岁以上的占57.4%。本文48例胃溃疡患者中25例(占52.0%)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上述报道相符合。本文中有9例合并休克。老年人胃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增多,其机制可能为老年患者动脉硬化,胃粘膜血液供应减少,粘膜上皮的更新及修复缓慢,且破裂血管的收缩力减弱,因此出血率增高,且常引起大出血而出现休克。老年人胃

食管癌试题[参考提供]

1.一男性食管癌患者,既往无慢性咳嗽史,放疗中出现咳嗽,喝水呛咳,有发热,应警惕() A.放疗气管反应B.肺部感染 C.纵隔穿孔脓肿D.气管食管瘘伴肺部感染 E.放射性肺炎 2.1例下段食管癌患者,病灶长度7cm,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穿孔征象,首选治疗是() A.手术B.化学治疗 C.放射治疗D.中医及免疫治疗 E.术前放射治疗加手术 3.食管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 A.直接蔓延B.淋巴道转移 C.血道转移D.腹腔内种植 E.消化道播散 4.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处是() A.食管入口处、主动脉弓处及左主支气管处 B.主动脉弓处、左主支气管处与左心室处 C.主动脉弓处、左主支气管处以及膈肌入口处 D.食管入口处、主动脉弓处以及膈肌入口处 E.食管入口处、左心室处以及膈肌入口处 5.食管癌的病变部位分段() A.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 B.颈段、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 C.颈段、胸段、腹段 D.上、中、下段 E.颈段、胸段 6.早期食管癌的概念() A.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内 B.癌块直径在2cm以内 C.癌组织未侵入肌层,且无食管旁淋巴结转移 D.癌块直径在4cm以内 E.癌块直径在10cm以内 7.下列哪项不属于中、晚期食管癌的大体分型() A.髓质型B.缩窄型 C.溃疡型D.蕈伞型 E.菜花型 8.早期食管癌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 A.食管腔内放射治疗B. 食管癌 A1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食管癌的手术禁忌证?A(6. 2.1) A.严重吞咽困难 B.声音嘶哑 C.气管食管瘘 D.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E.严重恶病质者 2.下列哪项不是我国食管癌病理分级标准?D(5.2.2) A.病变长度 B.病变范围 C.有无转移 D.消瘦和贫血程度 E.病理形态和病理切片 3.下列哪项不是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C(3.2.1) A.食管内异物感 B.食物停滞感 C.进行性吞咽困难 D.进食时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E.进食时胸骨后烧灼感 4.下列哪项不是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C(3.2.1) A.声音嘶哑 B.进食时呛咳 C.胸骨后烧灼感 D.持续性胸背痛 E.进行性吞咽困难 5.下列哪项不是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 E(4.2.1) A.局限性粘膜皱襞增粗和断裂 B.局限性管壁僵硬 C.局限小的充盈缺损 D.小龛影 E.管腔狭窄和梗阻 6.下列哪项不是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重建的常用手术方法?C(6.3.3) A.结肠代食管术 B.空肠代食管术 C.食管胃转流吻合术 D.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术 E.主动脉弓下食管胃吻合术 7.食管癌多发生在C(2.2.1) A.食管上段 B.食管下段 C.食管中段 D.食管肌肉 E.食管软骨 8.食管癌主要发生于:A(2.3.1)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上)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上)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泛指发生于食管胃解剖交界线上下5 cm范围的腺癌。解剖交界线不能等同于齿状线,后者是食管鳞状上皮与胃柱状上皮的黏膜交界线,解剖交界线位于齿状线下方0.5~1.0 cm。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且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因此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有关AEG的分型目前国际上广泛接受的是德国慕尼黑大学Siewert教授提出的分型:Ⅰ型齿状线以上1~5 cm,实为食管下段腺癌;Ⅱ型齿状线上1 cm至交界线下2 cm,是真正意义上的贲门癌;Ⅲ型齿状线以下2~5 cm,实际为近端胃癌侵犯食管胃结合部[1]。西方国家3型发病数相近,但是东方国家则主要以Siewert Ⅲ型为主。有关AEG的归类、TNM分期、手术入路的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以及围术期辅助治疗等方面存在较多争议。 1流行病学特征胃癌具有多因素致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饮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远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食管胃反流性疾病和肥胖是近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近30年来,美国和北欧国家的AEG发病率明显上升,美国流行病学监控和最新研究结果(SEER)资料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以每年5%~10%的速度上升,但是在

过去的10多年,日本和韩国的AEG和胃近端癌发病率没有明显增加[2]。 国内缺乏这方面的权威数据,可能由于肥胖人口比例的迅速增加,近年来AEG和近端胃癌的发病率呈快速增加趋势。最新发表的包括国内3家胃癌中心的8 338例大数据显示:近端胃癌2 226例占26.7%[3]。美国Sloan-Kettering癌症纪念医院的1 039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中,近端胃癌的比例为49.5%,而韩国首尔国立癌中心的7 953例及日本国立癌中心2 500例胃癌切除患者的资料显示:近端胃癌的比例分别为12.0%和18.1%[4]。 2TNM分期AEG虽然看似一个独立的疾病,但是直至1998年国际胃癌学会与国际食管疾病学会的专家才首次确定了AEG的明确定义和分类。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抗癌联合会(AJCC)第7版肿瘤分期将AEG包括在食管癌中:AEG 定义为食管胃交界线上下5 cm的区域内发生的腺癌。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线5 cm,或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线[5]。 如果结合Siewert分型,Ⅰ型应该按照食管癌分期,Ⅱ型和Ⅲ型按照胃癌分期。但是,食管癌与胃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在相同的TN分期下,食管癌的最终分期明显晚于胃癌,例如同样是N3期前提下,胃癌相应的T1N3期为ⅡB 型,T2N3期为ⅢA型,T3N3期为ⅢB型,T4a~bN3期为

消化内科试卷

2015年下半年消化内科理论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0.5分,共50分) 1、评估急性胰腺炎病人的病情,哪项最能说明预后不佳 A.体温39℃ B.黄疸 C.合并代谢性中毒 D.全腹压痛、腹肌紧张 E.手足抽搐 2、不属于胃癌癌前情况的是 A.慢性萎缩性胃炎 B.胃息肉 C.残胃炎 D.恶性贫血 E.进展期胃癌 3、肝硬化病人不宜大量放腹水,因可导致 A.肝性脑病 B.脱水 C.上消化道出血 D.电解质紊乱 E.蛋白质丢失 4、有幽门梗阻者行胃镜检查前2~3 天应给予 A.流食 B.半流食 C.低脂半流食 D.少渣普食 E.免奶普食 5、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的表现有 A.腹水 B.上腹饱胀 C.蜘蛛痣 D.大隐静脉曲张 E.颈静脉怒张 6、肝癌早期的诊断方法是 A.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 B.超声检查 C.CT 检查 D.甲胎蛋白测定 E.肝穿刺活检 7、肠鸣音每分钟超过多少次可称肠鸣音亢进 A.2 次 B.4 次 C.6 次 D.8 次 E.10 次

8、对肝硬化病人健康教育不正确的是 A.说明防治肝炎的重要性 B.避免使用对肝脏有害药物 C.合理安排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D.多用保肝药物 E.缓解期应定期复诊 9、板状腹见于 A.一般腹膜炎 B.炎症累及腹膜 C.结核性腹膜炎 D.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E.脾破裂 10、直肠癌病人粪便可呈 A.脓血样 B.柏油样 C.果酱样 D.白陶土样 E.米泔水样 11、对消化性溃疡有确诊价值的是 A.X 线钡餐检查 B.胃镜检查 C.胃液分析 D.粪便隐血 E.幽门螺杆菌检查 12、需绝对禁食的情况是 A.十二指肠溃疡合并黑便 B.肝性脑病前驱期 C.胃溃疡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 D.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梗阻 E.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13、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有口渴、烦躁、尿少、肤色苍白,其出血量在A.200~300ml B.300~500ml C.450ml D.500~1000ml E.>1000ml 14、大量腹水病人最宜采取的体位是 A.平卧位 B.半卧位 C.坐位 D.侧卧位 E.高枕卧位 15、对急性消化道失液的病人,医嘱有下列液体,应首先输入的是 A.5%葡萄糖盐水 B.5%葡萄糖液 C.10%葡萄糖液 D.葡聚糖 E.5%碳酸氢钠溶液

消化性溃疡习题

1 消化性溃疡的命名是由于 A 溃疡位于消化道 B溃疡局限于胃和十二指肠 C溃疡影响消化于吸收功能 D溃疡的形成由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消化作用引起 E 溃疡由消化道功能紊乱引起 2 一患者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在送往医院途中,患者体位应为 A 平卧位 B 左侧卧位 C 俯卧位 D 右侧卧位 E 半卧位 3 胃溃疡发病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胃酸分泌增高 B 胃黏膜屏障减弱 C 遗传因素 D 免疫因素 E 饮食不节 4 胃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A 幽门管 B 胃底 C 胃小弯 D 胃大弯 E 胃体 5 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A 十二指肠乳头处 B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 C 十二指肠水平部 D 十二指肠升部 E 十二指肠降部 6 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的好发部位在 A 胃大弯或十二指肠后壁 B 胃小弯或十二指肠后壁 C 胃大弯或十二指肠前壁 D 胃小弯或十二指肠前壁 E 胃体 7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所谓损伤因素主要是指 A 粗糙食物的损害作用 B 胃酸、胃蛋白酶原的消化作用 C 反流的胆汁、胰酶的侵袭作用 D 神经、精神因素的长期作用 E HP感染 8 促使溃疡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中,属于胃肠黏膜保护因素的是 A 幽门螺杆菌感染

B 胃酸和胃蛋白酶 C 前列腺素 D 阿司匹林 E 胰酶 9 壁细胞总数增加与下述何种疾病有关 A 胃溃疡 B 十二指肠球溃疡 C 胃癌 D 慢性萎缩性胃炎 E 反流性食管炎 10 消化性溃疡最突出的临床症状为 A 嗳气、反酸 B 上腹痛 C 缺铁性贫血 D 营养不良 E 出血 11 消化性溃疡疼痛的周期性发作多在 A 初秋至次年早春 B 早春至初夏 C 夏秋之交 D 秋冬之交 E 冬季 12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疼痛规律是 A 疼痛-进食-疼痛 B 疼痛-进食-缓解 C 进食-疼痛持续不缓解 D 进食-疼痛-缓解 E 无规律 13 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急性穿孔 B 幽门梗阻 C 上消化道出血 D 癌变 E 穿孔 14 关于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不正确的是 A 幽门梗阻 B 穿孔 C 上消化道出血 D 癌变 E 肝性脑病 15 消化性溃疡发病人有家族聚集现象是由于 A 全家饮食高热量 B 全家都饮酒 C 全家都吸烟

食道癌早期的7大征兆

肝癌、肺癌、胃癌是世界3大癌症之首,近几年食道癌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和大多数癌症不太一样,食道癌的发生并不是无声无息的,发病初期常常会有一些轻微的症状,但还是容易被忽视,会发展到中期或晚期,极大增加治疗的难度。专家提醒,食道癌早期有7大征兆,如果长期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食道癌早期的7大征兆 1、吞咽食物时有梗噎感 病情早期,由于病变常表现为局部小范围食管粘膜充血、肿胀、糜烂、表浅层溃疡和小斑块病变,当食物通过时,就会出现吞咽不适或吞咽不顺的感觉。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梗噎感,吞咽干的食物时最明显。 2、咽喉部有干燥感和紧迫感 早期的食道癌病人常感到下咽食物不顺利,并有轻微疼痛,有点儿干燥、发紧的感觉,尤其是在吞咽干的食物时。 3、食管内有异物感 病人有类似如米粒或者蔬菜碎片贴附在食管上的感觉,吞咽不下,即无疼痛也与进食无关,就算不作吞咽动作,也仍有异物存在的感觉。异物感的部位多与食道癌的病变位置相匹配。 4、食物通过缓慢并有停留感 常有食管口变小,食物下咽困难并有停留的感觉。这些症状只出现在下咽食物或水时,进食之后立即消失。 5、胸骨后有闷胀不适感 隐约感到胸部不适,但难以指出不适部位及性质。 6、剑突下疼痛 自感剑突(心脏区胸壁前下端)下为烧灼样刺痛,轻重不等,多出现在下咽食物时,食后减轻或消失。也有的为持续性隐痛,与进食关系不大。 7、胸骨后疼痛

常在咽下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微疼痛,并能感觉得到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可为烧灼样痛、针刺样痛、牵拉摩擦样痛。尤其是在吞咽热食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时,疼痛感最明显。这种症状大多可用药物治疗,暂时获得缓解,但数日或数月后病情又会反复发作,存在较长时间,这很可能是食道癌的早期征兆。

考试题

选择题 A1型题 1.胃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A. 胃窦大弯侧 B. 胃窦小弯侧 C. 胃体小弯侧 D. 胃角和胃窦小弯侧 E. 胃底部 答案:D 2.消化性溃疡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 慢性经过,周期性发作,呈节律性上腹痛 B. 周期性发作的无规律上腹痛 C. 反复出现并发症 D. 慢性经过的消化不良 E. 以上各点都是 答案:A 3.幽门管溃疡的特点是: A. 节律性上腹痛 B. 周期性发作 C. 抗酸治疗效果好 D. 易并发幽门梗阻、出血等并发症 E. 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答案:D 4.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A. 癌变 B. 幽门梗阻 C. 穿孔 D. 出血 E. 营养不良 答案:D 5.胃溃疡的损害超过胃壁的哪一层? A. 黏膜肌层 B. 黏膜下层 C. 浆膜层 D. 肌层 E. 胃腺体 答案:A 6.关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 A. 胃溃疡急性穿孔多发生于大弯侧

B. 十二指肠溃疡多为午夜痛 C. 球后溃疡易并发出血 D. 十二指肠急性穿孔多发生于前壁 E. 胃溃疡多为餐后痛 答案:A 7.下列有关十二指肠溃疡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不发生癌变 B. BAO和MAO常高于正常人 C. 胃泌素明显增高 D. 多发生于球部 E. 可穿破入胆总管,形成瘘管 答案:C 8.关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最佳措施是: A. 少食多餐+中枢镇静 B. 保护胃粘膜+抑酸 C.抑酸+清除幽门螺杆菌 D. 休息+戒烟酒 E. 清除幽门螺杆菌+手术 答案:E 9.下述那种情况应考虑消化性溃疡发生后壁慢性穿孔? A. 突然剧烈腹痛 B. 全腹肌紧张呈板样 C. 膈下游离气体 D. 病人处于休克状态 E. 腹痛顽固而持续 答案:E. 10.消化性溃疡出现下列哪种情况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A. 合并幽门梗阻 B. 伴胃酸减少 C. 有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史,现又出血 D. 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 E. 年龄大,病程长,疼痛反复发作 答案:D 11.目前最强的抑酸药物是哪一类? 受体拈抗剂 A. H 2 B. 胃黏膜保护剂 C. 胆碱能受体拮抗剂 D. 质子泵抑制剂 答案:D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三章 食管癌

第三章食管癌 食管癌(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以鳞状卜皮癌多见。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最典型的症状。 【流行病学】 本病是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高死亡率的国家之一,年平均死亡率为1.3~90.9/10万,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2.7~110.6/10万。本病的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①地区性分布,如在我国北方发病率可达130/10万,而美国仅为5/10万;而且在同一省的不同地区存在迥然不同的发病情况,高发与低发区之间的发病率相差数十倍到二、三百倍;②男性高于女性,其比例为1.3~3:1; ③中老年易患,我国80%的患者发病在50岁以后,高发地区人群发病和死亡比低发地区提前10年。 【病因】 食管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食管癌的发生与该地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存在强致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遗传易感性等有关。 (一)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1.亚硝胺是被公认的化学致癌物,其前体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二级或三级胺等,在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其含量显著增高,且与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国内已成功用甲苄亚硝胺诱发大鼠的食管癌,并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鳞状上皮癌。 2.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各种霉变食物能产生致癌物质。镰刀菌、白地霉菌、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等真菌不但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能增加二级胺的含量,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霉菌与亚硝胺协同致癌。 (二)饮食刺激与食管慢性刺激

一般认为食物粗糙、进食过烫,咀嚼槟榔或烟丝等习惯,造成对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可致局限性或弥漫性上皮增生,形成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慢性食管疾病如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或食管憩室等患者食管癌发生率增高,可能是由于食管内容物滞留而致慢性刺激所致。 (三)营养因素 饮食缺乏动物蛋白、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维生素A、B2和C缺乏,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食物、饮水和土壤内的元素钼、硼、锌、镁和铁含量较低,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间接相关。 (四)遗传因素 食管癌的发病常表现家族性聚集现象。在我国高发地区,本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25%~50%,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食管癌高发家族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较高,可能是决定高发区食管癌易感性的遗传因素。调查还发现林县高发区居民迁至他县后,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些现象说明遗传与食管癌有一定的关系。 (五)癌基因 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引起食管癌的发生,其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认为是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的基因变化所致,研究已证实的有R b、P53等抑癌基凶失活,以及环境等多因素使原癌基因H—ras、C-myc和hsl-1等激活有关。 (六)人乳头状病毒 一些研究发现食管上皮增生与乳头状病毒感染有关,食管上皮增生则与食管癌有一定关系。但两者确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理】 食管癌的病变部位以中段居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部分胃贲门癌延伸

食管和胃食管交界处肿瘤临床实践指南

食管和胃食管交界处肿瘤临床实践指南 2015-01-28 10:58来源:丁香园作者:萧弈 字体大小 -|+ 指南概要 1,I 级推荐:可治愈患者,局部晚期食管癌应采取多学科治疗。( 证据水平 B) 2,I 级推荐:新辅助治疗后再分期研究建议手术切除前排除间隔期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 证据水平 B) 3,IIA 级推荐:超声内镜对残余的局部(壁层) 病灶再分期不准确,可以省略。(证据水平 B) 4,IIA 级推荐:推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用于新辅助治疗后再分期,检测间隔期远处转移病灶的变化。( 证据水平 B) 5,III 级推荐:手术切除前不推荐单纯放射治疗。( 证据水平 A) 6,IIA 级推荐:局部晚期食管腺癌切除之前使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辅助化疗可使患者获益。( 证据水平 A) 7,IIA 级推荐:局部晚期鳞状细胞癌应使用新辅助放化疗,局部晚期腺癌可使用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多学科综合治疗较单独手术切除有优势。( 证据水平 A) 8,I 级推荐:患者新辅助治疗后无转移病灶,可以安全地进行手术切除,应接受食道切除术。( 证据水平 A) 9,IIA 级推荐:没有接受过新辅助治疗的腺癌患者如果病理标本提示区域淋巴结转移应考虑辅助放化疗。( 证据水平 B) 引言

胸外科医师协会(STS) 食道癌治疗组在近期的 ATS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食管和胃食 管交界处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本文涉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在食道治疗中的作用。以证据为基础得出指引和建议,并非绝对,旨在通过回顾一系列文献协助临床医生做出治疗决策。 多学科综合治疗 1,I 类建议:可治愈患者,局部晚期食管癌应采取多学科治疗。( 证据水平 B) 在过去三十年随着手术技术、术后管理的改进,以及分期的优化,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术治疗食管和胃食管交界处肿瘤的疗效显着改善,目前在大中心接受治疗的患者 5 年生存率大约为 35%,Ⅲ期患者高达 25%。然而,大部分患者仍死于全身或局部转移,或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局部晚期但没有全身扩散的患者采用联合治疗。手术切除前(新辅助化疗) 后(辅助化疗)可选择放射治疗(RT),化疗(CT) 或 CT 和 RT(CRT)。 再分期 2,I 类建议:新辅助治疗后再分期研究建议手术切除前排除间隔期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 证据水平 B) 3,IIA 级建议:超声内镜对残余的局部(壁层) 病灶再分期不准确,可以省略。(证据水平 B) 4,IIA 级建议:推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用于新辅助治疗后再分期,检测间隔期远处转移病灶的变化。( 证据水平 B) 任何新辅助治疗方案完成后,患者再分期后可能归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疾病进展,或无应答。患者也可以根据再分期结果简单地鉴定新的临床分期。诱导治疗后新的临床分期命名时以“y”开头;例如,yc Tx Nx Mx。新辅助治疗完成后再分期的范围并不明确建立。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反应程度,对于持续性疾病的敏感性只有 27% 和 55% 之间,特异性为 50% 至 91%。解释计算机断层扫描区分残留癌症和炎症反应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新辅助治疗后超声内镜(EUS) 研究结果的解释也同样具有挑战性,该过程常使患者分期上调。持续性疾病的炎症变化与相关应答反应难以区分;尤其是有活性的肿瘤和治疗反应相关的瘢痕使亮和暗层声像交替消失。Yen等研究了新辅助治疗后超声内镜食管癌再分期的价

食管癌

食管癌 食管癌的总概述: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因食管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管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但确切原因不甚明了,有待研究探讨。 食管癌病理分期:食管癌的TNM国际分期与标准: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判定 T0 未证实原发肿瘤 Tis 原位癌 T1 肿瘤侵犯粘膜或粘膜下层 T2 肿瘤侵犯肌层 T3 肿瘤侵犯外膜 T4 肿瘤侵犯邻近结构 区域性淋巴结(N)

NX 区域性淋巴结不能判定 N0 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N1 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X 远处转移不能判定 MO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多见于年轻女性,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食管钡餐检查可见食管下端呈光滑的漏斗型狭窄,应用解痉剂时可使之扩张。 (二)食管良性狭窄可由误吞腐蚀剂、食管灼伤、异物损伤、慢性溃疡等引起的瘢痕所致。病程较长,咽下困难发展至一定程度即不再加重。经详细询问病史和X线钡餐检查可以鉴别。 (三)食管良性肿瘤主要为少见的平滑肌瘤,病程较长,咽下困难多为间歇性。X线钡餐检查可显示食管有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的充盈缺损,边缘整齐,周围粘膜纹正常。

(四)癔球症多见于青年女性,时有咽部球样异物感,进食时消失,常由精神因素诱发。本病实际上并无器质性食管病变,亦不难与食管癌鉴别。 (五)缺铁性假膜性食管炎多为女性,除咽下困难外,尚可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舌炎、胃酸缺乏和反甲等表现。 (六)食管周围器官病变如纵隔肿瘤、主动脉瘤、甲状腺肿大、心脏增大等。除纵隔肿瘤侵入食管外,X线钡餐检查可显示食管有光滑的压迹,粘膜纹正常。 食管癌的病理改变: 食管癌的病变部位,我国各地报告不一,但均以中段最多(52.69%~63.33%),下段次之(24.95%~38.92%),上段最少(2.80%~14.0%)。 (一)临床病理分期及分型 1.临床病理分期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评定有重要意义。 表18-7 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分期病变长度病变范围转移情况 0 不规定限于粘膜层无转移

胃溃疡介绍

胃溃疡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最为常见,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基本相似,明确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 疾病简介 胃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作为消化性溃疡中的常见类型,胃溃疡的地理分布大致有北方向南方升高趋势,且好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冬春两季。此外,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吸烟、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胃溃疡的发病率开始呈下降趋势,然而其仍属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如阿司匹林)、胃酸分泌异常是引起溃疡的常见病因。典型的溃疡疼痛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特点。其中,胃溃疡多好发于在胃角和胃窦小弯,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其发病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 发病原因 胃腔内,胃酸和胃蛋白酶是胃液中重要的消化物质。胃酸为强酸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侵蚀性;胃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可破坏胃壁上的蛋白质,然而,在这些侵蚀因素的存在下,胃肠道仍能抵抗而维持黏膜的完整性及自身的功能,其主要是因为胃、十二指肠黏膜还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我们将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有害侵蚀性称之为损伤机制,而将胃肠道自身具有的防御和修复机制称之为保护机制。目前认为,正常人的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足以抵抗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侵蚀。但是,当某些因素损害了保护机制中的某个环节就可能发生胃酸及蛋白酶侵蚀自身黏膜而导致溃疡的形成。当过度胃酸分泌远远超过黏膜的防御和修复作用也可能导致溃疡发生。近年的研究已经表明,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是损害胃肠保护机制导致溃疡发病的最常见病因,胃酸在溃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此外,药物,应激,激素也可导致溃疡的产生,各种心理因素及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可诱发溃疡的出现。 病理生理 典型的溃疡底部活动期常分为四层:第一层急性炎性渗出物,由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和纤维蛋白样物质组成;第二层为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非特异性细胞浸润所组成;第三层为肉芽组织层,含有增生的毛细血管、炎症细胞和结缔组织的各种成分;第四层为纤维样或瘢痕组织层,可扩张到肌层,甚至达浆膜层。由于内镜下活检取材只能达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通常不能观察到典型的溃疡的四层结构,其病理组织上主要表现为黏膜层炎症细胞侵润,固有膜

食管胃结合部癌(AEG)

食管胃结合部癌(AEG) 国际抗癌联盟(UICC)尚未对食管胃结合部癌做出定义,并建议对于发生于食管胃结合部的恶性肿瘤仍采用食管癌或胃癌来分类。但是食管癌和胃癌在分类上有较大不同,两者在流行病学资料、诊断、治疗方面的数据不具可比性。比如,食管癌淋巴引流主要是到食管旁淋巴结、纵隔淋巴结等处,分为NO(淋巴结阴性)和N1(淋巴结阳性);而胃癌淋巴引流主要是到腹部淋巴结,按数目分为NO(淋巴结无转移)、N1(1~6个淋巴结阳性)、N2(6~15个淋巴结阳性)、N3(>15个淋巴结阳性)。目前,关于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分型主要有Siewert分型和Liverpool 分型。 (一)Siewert分型 此分型是Siewert等基于食管胃结合部的解剖学特点提出的分型,也称Munich分型。他们认为,远端食管癌和贲门癌应属同一种疾病,即食管胃结合部癌(AEG)。AEG是指肿瘤中心位于解剖学上贲门远近各5cm这段范围内的癌。可分为三型: Ⅰ型:远端食管癌,位于食管胃结合部上1~5cm处。 Ⅱ型:贲门癌,位于食管胃结合部上lcm~下2cm处。 Ⅲ型:贲门下癌,位于食管胃结合部下2~5cm处。 Siewert等研究发现,相对于Ⅱ、Ⅲ型AEG患者,Ⅰ型患者有以下特点:①男性患者比例大。 ②更倾向于有裂孔疝、胃食管反流病史。③与肠化生、Barrett食管等关系较为密切,80%的Ⅰ型患者有肠化生改变。④Ⅰ型淋巴引流方向向上可至纵隔,向下可至腹部,而Ⅱ、Ⅲ型主要引流至腹部。 (二)Liverpool分型 英国利物浦的Dolan等对远端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分子机制等研究后也指出两者是同一种疾病,并于1999年根据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提出了Liverpool分型。该分型将自咽至十二指肠间的上消化道分为食管、食管胃结合部和胃三部分,又将食管以胸廓入口和第8胸椎为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胃以角切迹为界分为近侧胃、远侧胃和重叠部分胃(含近、远侧各超过50%者)三种。Liverpool分型中的食管下1/3癌、食管胃结合部癌和近侧胃癌即Siewert等定义的AEG。 目前,Siewert分型被国际胃癌协会(IGCA)和国际食管疾病学会(ISDE)等多数学者所接受,是较为公认的分型方法。 引自: DolanK,MorrisAI, GosneyJReta1.2004.Threedifferentsubsiteclassificationsystemsforcarcinomasinth eproximityoftheGEJ,butisitallonedisease?JGastroenterolHepatol,19:24~30 SiewertJR,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八大区别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八大区别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属消化性溃疡,因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不少共性,故一般都统称消化性溃疡。通常人们总是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称之为“胃病”或溃疡病。主要是它们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毕竟是两种独立的疾病,从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临床表现还是有所不同的,有必要加以鉴别。 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 1.原因不同: 目前认为胃溃疡的形成因素较多着重于胃粘膜屏障的削弱和胃泌素分泌的增加,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因素则较多着重于壁细胞总体的增大。 2.位置不同: 胃溃疡多发生在胃小弯和幽门部,以后壁为多,直径一般为5~25mm,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以前壁为多,直径一般为2~15mm.溃疡多为单发,但也有多发性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深达粘膜肌层,边缘整齐,有炎症、水肿、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当溃疡侵及较大的血管时,能引起大量的出血。若溃疡穿透肌层及浆膜层,常引起穿孔。 3.疼痛性质不同: 上腹部疼痛是溃疡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节律性、周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疼痛的性质常为隐痛、灼痛、胀痛、饥饿痛或剧痛,以阵发性中等程度钝痛为主,亦有持续性隐痛,能被碱性药物和食物暂时缓解。胃溃疡的疼痛部位常位于剑突下或偏左,多发生于餐后半小时~2小时,再经1~2小时的胃排空后疼痛能自行缓解,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部分病例进食后即可引起腹痛,尤其幽门管溃疡表现更为明显,常伴见餐后饱胀不适或恶心呕吐。其疼痛规律为进食-舒适-疼痛-舒适。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部位在剑突下偏右,后壁穿透性溃疡疼痛可放射至背部7~12胸椎区,常于饭后2~4小时发作,持续至下次进食后才缓解,进食后疼痛可减轻或缓解,故叫“空腹痛”,其疼痛规律为进食-舒适-疼痛。有的也可在夜间出现疼痛,常在夜间痛醒,又叫“夜间痛。” 4.发病年龄不同: 一般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中青年,而胃溃疡则发病年龄较迟,多发于中壮年。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均以男性居多。 5.胃液分析不同 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十二指肠溃疡则常有胃酸分泌过高。 6.发病季节不同: 胃溃疡无季节性发病倾向,而十二指肠溃疡有季节性发病倾向,好发于秋末冬初。 7.治疗方法不完全相同: 因十二指肠溃疡癌变率极低,除并发急性大出血需急症手术外,一般以内科治疗为主;胃溃疡癌变率较高,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胃溃疡,应警惕癌变的发生,要定期做胃镜检查(半年1次),监视其动态变化,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8.愈后症状不同: 少数胃溃疡病人可发生癌变,若有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年龄在45岁以上,症状顽固而经严格的8周内科治疗无效,且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者,应考虑癌变可能,应高度警惕并进一步检查。十二指肠溃疡则不会发生癌变。 如不能确诊者,可行胃肠饮餐透视或胃镜检查,及早明确诊断。

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5-11-06T11:16:03.2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8期作者:王震荣王茜郑兆斌杜美俊汤国辉 [导读] 重庆市长寿区双龙镇卫生院 401220 胃溃疡作为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和治愈低等特点,所以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控制胃溃疡的继续恶化意义重大,本文就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重庆市长寿区双龙镇卫生院 401220) 【摘要】胃溃疡作为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和治愈低等特点,所以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控制胃溃疡的继续恶化意义重大,本文就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胃溃疡;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8-0157-02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上以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Meckel憩室较为常见,研究发现其病因主要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上腹部疼痛是其主要的症状,该疼痛也可以游离至左上腹、胸骨、剑突后,该疼痛性质常为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1]。近年来,受饮食结构、生活条件、环境因素等条件的影响,人群中胃溃疡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所以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一直都是消化内科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现状展开论述。 1 胃溃疡的流行病学研究 胃溃疡作为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在 5.0%-10.0%之间[2]胃溃疡癌变的可能性较高,研究发现其癌变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5%和2.5%[3]。且胃溃疡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秋冬季节是该病的高发季,而春夏季其发病率则较低,中老年群体是该病的主要好发人群,年龄越来则人群罹患胃溃疡的可能性越高,50-60岁人群是该病的高危人群,已有的研究发现,胃溃疡的发病呈明显的性别差异性,男性群体高于女性群体,胃溃疡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和治愈低等特点,所以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一直是消化界内的研究热点。 2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胃溃疡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发现,胃溃疡的发病主要与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居住条件、工作条件、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有关,其中联系较为密切的是自身条件,国内学者将其自身条件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学说:胃酸溃疡学说、消化酶学说、炎症失衡学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学说等,上述几种学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4]。 3 胃溃疡的诊断 胃溃疡作为一种人群常见病,其发病趋势呈明显的“三高一低”特点,高发病率的胃溃疡会给人群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所以早期诊断及及时的治疗对控制胃溃疡的恶化意义重大[5]。目前临床上胃溃疡常见的诊断方式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1 临床表现 在诊断前,首先应该明确胃溃疡的诊断标准,目前临床上惯用的诊断标准为 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慢性胃溃疡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其具体内容为:①长期反复发作病程,该病程进展较慢,且呈明显的周期性,患者疼痛的主要部位在上腹部,多于餐后1/2小时-1小时内发作,亦成为餐后痛,其规律为进餐→腹痛→排空→缓解,该疼痛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当患者及时应用碱性药物后即可缓解;②部分患者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③内窥镜检查可见活动期胃溃疡[6]。 3.2 实验室检查 目前临床上胃溃疡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式主要包括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其中胃镜检查是主要的检查手段,胃镜下可见溃疡底披较厚的灰白色的坏死物质,最终要通过活检或图片发现霉菌菌丝或芽孢进行确诊,临床上常见的感染菌种主要包括毛霉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种等,该诊断方式具有准确性高、灵敏性高等特点,胃镜检查基本无检查盲区,病变的检出率较高,除了检查胃溃疡以外,还可以检查浅表、愈合期溃疡,在进行组织活检后可有效地排除胃癌,是临床上胃溃疡检查的主要手段[7];临床实验室检查中除了胃镜检查外,另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式为X线钡餐检查,相较胃镜检查而言,该检查方式的准确性略低,钡餐检查对胃溃疡的诊断准确率为80.0% [8],因此,临床上为了提高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在检查过程中应该提倡对所以的胃溃疡患者实行胃镜诊断,诊断完毕辅以胃黏膜边缘的活检。 4 胃溃疡的治疗 为了降低人群胃溃疡病情的继续恶化,除了有效地对胃溃疡患者进行诊断外,合理地治疗也是控制其继续恶化的关键,临床上胃溃疡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西药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 4.1 中医治疗胃溃疡 中医治疗在稳定患者病情,降低副作用、改善全身情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中药治疗胃溃疡可结合其自身优势,结合不同环节、不同靶点、不同过程对胃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原理主要应用中医理论对胃溃疡患者进行增加胃黏膜的保护、根除Hp、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进行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中医方剂主要包括归脾汤、及术颗粒、延胡索全碱等,临床实验发现,其对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患者的病情意义重大[9]。 4.2 西医治疗胃溃疡 西医治疗是目前胃溃疡主要的治疗方式,临床上西医治疗胃溃疡的主要原理为抗酸治疗、胃黏膜保护剂、抗 H p 治疗,其中抗酸治疗又可以分为抗酸剂(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和抑酸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及新型药泰妥拉唑、莱米诺拉唑、盐酸瑞伐拉赞等);胃黏膜保护剂主要包括硫糖铝及枸橼酸铋剂,抗 H p 治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胃溃疡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三联疗法、四联疗法[10]。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胃溃疡的重视程度的增加,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完善,虽然目前对胃溃疡的诊治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对胃溃疡进行彻底的根治,所以在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方面,仍需加强重视力度,以便能更大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