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教案(一、三幕)范文

茶馆教案(一、三幕)范文
茶馆教案(一、三幕)范文

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

授课时间

茶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过程与方法

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又名“卷轴画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

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重点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难点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一、课前检查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国民

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

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

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

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

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茶馆》

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

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

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

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

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

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

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

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

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

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

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

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

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

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

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讨论:展示成

果,代表发言:

教师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字词。

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课堂过程

1、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老舍如是说。

2、课本节选的《茶馆》第一幕,是全剧最凝练的一幕,人物众多,世事纷杂。试分析这一幕具体写了哪些事件,体会剧中的矛盾冲突是一种怎样的戏剧冲突。

写到的事件主要有马五爷施威,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货,鸽子之争,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庞交锋,茶客对话;常四爷被抓,庞太监买妻。

与传统戏剧的事件集中、故事性强、情节发展线索单一的特点完全不同,《茶馆》以人物多、头绪繁多的特点独树一帜。它用群像展览的方式,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一个个小的矛盾事件,来构成整个时代的大的矛盾冲突,这是老舍在戏剧创作上的一种“新的尝试”。这种新尝试不拘于以一人一事为主线,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集中性,而把矛盾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大大提高了戏剧艺术的深度和广度。第一幕从头至尾展现的都是晚清末年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

四、问题研讨

1.王利发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旧社会中的小商人、小资产者的艺术典型,请分析一下第一幕中王利发的性格特征。

王利发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旧社会中的小商人、小资产者的艺术典型,他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也决定了他复杂的思想学生自由讨论,自荐回答。

教师点拨。

学生自荐讨论回答。

多媒体展示

王利发在第一幕里也成功地显示

性格。在第一幕里,他就表现出胆小怕事、安分守己、善于应酬、精明干练的特点。为了使茶馆生意兴隆,他四面讨好,逆来顺受,见谁都请安作揖,无论是太监、打手、地痞、特务,还是其他一般茶客,他都不敢得罪,小心谨慎地开茶馆过日子,甚至不敢议论国事,怕惹是生非。在权大势大的太监、官差和地痞面前,他表现出一副买卖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当有钱有势的秦仲义来到茶馆提出要涨房租的时候,王利发的回答十分巧妙:“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对这表面谦卑顺从、实则绕弯拖延的话,秦仲义也知道:“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秦仲义说到早晚要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随即跟上:“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这真是善于奉承、巧妙周旋的话语。王利发聪明地将实化虚,既不吃亏,又不得罪人,还有点耍无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明圆滑的小掌柜形象。对那个落魄江湖身价颇贱的算命先生唐铁嘴,虽然王利发从心底里轻蔑、讨厌他,但也送上茶水。对弱者,对一无所有的穷人,他也不肯过多地施与同情。当一场乡妇卖女的悲剧就在他的茶馆上演时,他没有丝毫怜悯,还冷冰冰地规劝好心相助的常四爷说:“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这平淡而麻木的寥寥数语,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他既不满现实,又明哲保身的思想性格。王利发一生委曲求全,竭力迎合世风,顺应时代。他不乏精明能干,不惜辛苦力气,也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然而,到头来却倾家荡产,最终被黑暗势力所吞噬,落个悲惨下场。这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生意人的挣扎与灭亡,是近代中国社会小商人、小资产者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他的悲剧一生是对旧中国的血泪控诉。

2、第一幕剧作还成功地塑造了哪些典型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是怎样的?、

还塑造了常四爷、秦仲义。

六、本剧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剧作家采用了四个办法: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他精明能干,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在强者面前,他忍气吞声;在弱者面前,他虽无害人之心,但却没有多少同情心,是圆滑自私的小业主的典型。

常四爷典型语言:……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常四爷是爱国者的形象,他热爱祖国,痛恨洋人,痛恨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对穷人,对弱者,他慷慨相助,对特务、爪牙、地痞流氓充满蔑视,勇于抗争。他敢于憎,敢于怒,敢于当众宣布“大清国要完”,是个有血气的硬汉子,是正义和反抗力量的代表

秦仲义典型语言:……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秦仲义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试图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体现了新兴阶级的锐气。

(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

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

(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七、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八、语言:

剧作语言简洁明快,幽默含蓄,富有个性化,概括力强:三言两语即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字里行间流溢着浓郁的北京地方文化色彩,充分显示了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深厚的艺术功力。

九、鉴赏《茶馆》第三幕——看看茶馆的戏剧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

【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机

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

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而在第二幕里,王利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不平。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

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一个本想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

【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戏剧冲突:《茶馆》的尾声的确是全剧的高潮,不仅是全剧的人物情感渲泄的高潮点,也是全剧的戏剧性冲突的高潮点。在这之前,《茶馆》中的戏剧性冲突都是在这一个人物与那一个人物之间展开的,如秦二爷和庞太监之间的冲突。《茶馆》的结尾是三个老头的自奠,三个老头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但他们的相聚却构成了全剧的戏剧冲突的高潮点。三个老头的结局,显示了一个道理:三个老头──一个曾经一心想当良民的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了。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茶馆(节选)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茶馆(节选)教案人教版 教学重点 1、理解<<茶馆>>独特的艺术结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 3、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4、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导读、分析、鉴赏 学法指导 精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之一:王利发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题解 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茶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二、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20部译著等。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 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三、第一、三幕剧情简介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

茶馆(节选)教学教案

茶馆(节选)教学教案 茶馆(节选) 老舍 教 学 目 标认知目标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能力目标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情感目标个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 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 方法导读法。 教学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 新课《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体会茶馆文化 教师补充: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识记: 1.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20部译著等。 2.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3.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剧作之一,我读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想。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茶馆》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茶馆》读后感篇一 可以说《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传世经典之作,我们从这个小小茶馆的兴衰也可以侧面看出中国半个世纪的兴衰。小说里面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满了个性,简单的一个茶馆我们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文中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其实算是一个处事比较圆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只要他的小茶馆可以好好地经营,但是在故事的结尾他也是落得一个悲剧收尾。 其实这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悲剧,不管是面对清朝的灭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压迫,还是民国初年社会的动荡不安,还有解放初期的内战,茶馆都是坚强的存在着经营着,可是终究还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打击,悲剧是注定的结局。 关于茶馆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无论怎么说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这些底层的人民群众们,里面也有冲有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和一心想着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可是他们都被悲剧的打压了,就是大多数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才导致了清朝的灭亡,让当时的中国被列强欺辱。

还有文章中的各种小人物的各种性格的描写也是十分的传神,可以反映出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状况。没有充满民族正义感的国民的话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是不能真正的站起来,老舍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只有记住那个时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现在的发展之路。 《茶馆》读后感篇二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剧作之一,我读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想。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个时期非常混乱,军阀混战、敌寇入侵,裕泰茶馆里却是热热闹闹,那里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掌柜王利发为了适应当时革命的浪潮,不断改良茶馆的经营,把茶馆开了下去,但最终还是被军阀霸占,成了他的歌舞厅,王利发便上吊自尽了。 茶馆本是给人歇脚、喝茶的地方,在《茶馆》中,它被描写成一个缩小的社会,提鸟笼的有钱人、卖蝈蝈的穷人、算命的先生、专横无理的士兵、奸诈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这里,人物描写得非常生动,有正直善良的王利发、常四爷,也有奸诈狡猾的刘麻子、吴祥子等,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冲突都体现了旧社会的封建与腐朽,就像常四爷的经典对白:“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呀。” 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馆里每天都有悲惨的事情发生,这让我体会到,我们能拥有现在美好的生活,非常不容易,裕泰茶馆里的那些人,不正是为这样的生活而奋斗的吗?既然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幸福时光、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同时

老开心茶馆

《老开心茶馆》项目启动策划书 一、前言五月 “针对杭州书场艰难的生存现状,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孔玉莉认为,评弹艺术已经到了需要大家来呵护的时候了,她呼吁社会各界都能伸出援助之手,为评弹艺术提供生存的土壤,不要让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瑰宝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层”。” ——《浙江日报》 曾经,小热昏、杭州评话、独角戏都是老底子杭州人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现代资讯的丰富和娱乐生活的多样化,这些曲艺样式离我们越来越远,其中,杭滩已经消失了很多年。许多老人提起这些将要失传的民间曲艺,都忍不住要潸然泪下。 从2006年起,杭州小热昏、评话等曲艺形式相继被文化部门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还有许多民间自发性的组织和个人,都在不遗余力地支持和保护这些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协会员、省曲协主席团委员、市曲杂协副主席,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主播,《开心茶馆》主持人——周志华就是杭州曲艺类非遗保护的中心骨干,他师从陈锦林演唱杭州小热昏,又拜师杭州话评名家陈俊芳学习杭州评话,不但每个剧种他都能演,更难得的是他还直接从事创作,将这些老曲艺模式和新社会生活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现代滑稽戏。《开心茶馆》是西湖明珠频道收视率前三位的金牌节目,虽然《开心茶馆》里多的是小热昏、独角戏等传统曲艺形式的节目,但通过家常的题材、新颖的组合、幽默的风格,观众对《开心茶馆》喜爱非常。这离不开“老开心”周志华的苦心策划。本来即将失传的民间曲艺艺术通过《开心茶馆》的热播,又重新回到老一代人的生活中,重新被新一代人所熟知。 现在,《开心茶馆》将被“老开心”周志华搬出荧屏,搬到真实的市民生活中去!《老开心茶馆》地处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内外游客来杭旅游的黄金地段,良好的环境背景为《老开心茶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长条件,《老开心茶馆》也决心发挥所长,在茶馆里兴办书场,将杭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评话、小热昏、绍兴莲花落等引进《老开心茶馆》大舞台,配合主题茶馆和高档茶座的经营,将“运河文化”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向国内外游客展现出来,努力打造《老开心茶馆》旅游文化品牌的金名片!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课 件www.5yk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6256963.html,●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介绍戏剧的“三一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一律”,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高乃依在他的《论三一律,即行动、时间、地点的一致》中认为:行动的一致,对喜剧来说,就是剧中主要人物的意图所遭到的阻碍一致;对悲剧来说,则是危局的一致,它并不以主人公的胜利或牺牲为转移。时间的一致,则是指把事件发展的时间限制在一昼夜之内,或力求不过多地超出这个限度。地点的一致,当然要尽可能地让观众在不必换景中看到人物的行动,但如果不行,则可把地点扩展到能在24小时往返一次——最好在同一城市——的距离之内。 (转载于《语文课文名篇教学设计》XX年大象出版社出版,主编:张家璇) 二、课文析读 《茶馆》塑造了众多的各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裕泰茶

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争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常四爷是一个“旗人”,是属于享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特权的一类人。他性格耿直、刚强,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地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和“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他“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最后他说的一句充满感愤的话,对他的性格做了生动的总结:“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尽管他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他在“事业”失败后自我嘲讽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你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在老舍笔下进入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还有当时各种各样的人物:狠毒奸诈的清官太监、吃洋教摆威风的教士、旧军阀的官兵和警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茶馆(节选)》教案 语文版

17、茶馆 教学目标 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3、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教学难点 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舍先生的《茶馆》,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画面,诅咒了这三个黑暗年代,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茶馆》全剧共三幕:第一幕展示了戊戌变法失败,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的社会面貌;第二幕展示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面貌;第三幕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 二、作者作品 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老舍7岁进私塾,10岁进市立小学,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作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七七”事变,他离别妻子儿女,只身辗转去武汉、重庆,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 他特别重视话剧创作,1939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就有《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1946年与曹禹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茶馆教案(一、三幕)

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 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茶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过程与方法 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又名“卷轴画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 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重点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难点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一、课前检查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国民 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 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 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 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 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茶馆》 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 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 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 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 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 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 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 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 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 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 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 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 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 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 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讨论:展示成 果,代表发言: 教师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字词。 学生自由讨论,自荐回答。 教师点拨。 学生自荐讨论回答。

老舍茶馆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舍《茶馆》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三李 王淑芬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三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王淑芬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茶馆》(节选)

茶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 1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 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 1 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明确: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

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看《茶馆》结构的独特性。 明确:《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曹禹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30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看情节。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雷雨》第二幕中(课文部

第17课《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4.要注意台词的动作性。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5.要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请大家看一则去年的海报: 话剧《茶馆》 时间:2004年5月19日-2004年5月29日 场馆:首都剧场 票价:80/100/120/150/200/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

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感知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四、听录音,概括情节。 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法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

《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3.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老舍及作品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介绍《茶馆》剧情 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经过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与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茶馆前景暗淡。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只好贿赂巡警免交。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了他们。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并述说了自己十多年来的经历。特务宋恩子、吴祥子要检查茶馆后面公寓里住着的学生,王利发阻止他们,无奈答应了每月给他们送钱。十多年前被刘麻子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康顺子,带着养子康大力找到茶馆,见到刘麻子要跟他算账。原国民党议员、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既不满现实,又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中国寻巨亡不可”。刘麻子贩卖妇女,为两个逃兵说媒,宋恩子、吴样子以抓逃兵为名,把逃兵的钱全部拿走,并抓走刘麻子充当逃兵交公。 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刚刚投降,国民党就进了北京城,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到处横行,市面一片混乱,民不聊生。裕泰茶馆也已败落不堪,难以维持。希望改良的老板王利发想聘女招待,以此来支撑老字号茶馆,但都无济于事。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八路军游击区参加了革命,反动势力到茶馆逼迫王利发,要他交出康大力的母亲康顺子,否则砸掉茶馆。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把儿子、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自己与被国民党没收了一切产业的秦仲义和以卖花生豆度日的常四爷,一起聚集在茶馆里烧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咒的时代送葬。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 三、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初步了解剧情,试着理出主要事件和人物. 字词积累:趿拉珍馐兵荒马乱文绉绉说媒拉纤绫罗绸缎 四、欣赏影片《茶馆》,把握话剧情节

茶馆教案2

茶馆(节选) 教学目标 1.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动 荡、黑暗和罪恶,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2.理解本文特点: 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王利发)的悲剧命运、茶馆的变 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 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课时 课外自读课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 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茶馆》简介: 1957年发表开始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二、分角色朗读 注意一下字词语 割据: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体面:①体统,身分;②光荣,光彩;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埋怨。 寒酸: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 过瘾:①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②泛指满足爱好。 咂摸:寻思,反复研究。 津贴: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 造孽:佛教用语,做坏事(将来要受报应)。也说作孽。 忏悔: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盘查:盘问检查。 搭讪: 为了应付尴尬局面而找话说。 四、分析课文 第一幕,1898年初秋,戌戍变法刚失败,谭嗣同问斩后不久,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 教九流的人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 1.剧中描写了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连官府也怕他三分。 2.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府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 3.吃朝庭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 4.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生活豪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 5.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即课文节选部分。(民国初年)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茶楼经营管理方案

茶楼经营管理方案 茶楼经营管理方案 一、茶楼定位分析 二、茶楼业务模式 三、茶楼竞争策略 四、茶楼管理模式 五、茶楼发展战略 一、定位 消费群体定位与价格定位及服务项目定位三种。 二、业务模式 1、产品组合 茶楼产品组合包括:茶器产品、服务设备等品牌元素、茶文化、服务配餐、演艺、音乐; 茶类:主要选择大红袍、铁观音、信阳毛尖、祁门红茶、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等优质且具历史品牌的类别; 产品来源可以通过和厂家建立长期供货机制,拿货可以在马连道也可以和当地厂家建立战略合作。 器类:茶器的选择古朴自然青瓷例如汝瓷 服务设备:例如桌布、夹子、杯托等全部通过OEM的形式打上茶楼的品牌字样 茶文化:茶楼的服务员不仅是服务喝茶的客人,每个服务员必须有自己擅长的茶类,还要具备茶艺表演和茶文化内涵。平常茶艺人员提供茶水和茶文化服务,后期可以接待外部茶艺表演活动,增加收入结构。

2、价格组合 茶楼产品价格相对其他茶楼的要定位高价,特别是礼品茶价格,茶楼可以和固定供应商合作经营茶礼品。 品名区价格可以根据现实客流情况决定。 3、促销组合 茶楼经营需要借助行业协会和媒体力量,通过定期举办茶文化沙龙活动等来提高茶楼人气和氛围。 4、渠道组合 供应渠道:中国十大名茶茶产区和长春市区店面渠道、厂地驻长春事处相关资源及优质厂家成本优势资源 营销渠道:茶楼会员管理机制及公关活动企业家主题活动人脉资源 三、竞争策略 茶楼相对于一些大城市已经成名的老舍茶馆等处于后起之秀,其立于会所之中但具茶楼别具个性的特性,唯有充分挖掘文化品位优势,做足文化底蕴,且在产品供应上能够拿到低价质廉才有绝对优势。 四、管理模式 1、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的目的是为茶楼创造一个适合于经营的良好环境:空间布局、灯光照明、背景音乐。 茶楼最大的浪费就是现场空置率的浪费,所以有效利用每个角落,通过产品布局和产品结构等形式来实现随处皆营销随处皆茶文化的感觉。2、员工管理 员工的时间管理和员工职业成长和绩效管理是茶楼管理中核心问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茶馆节选教案语文版(1)

茶馆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二)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三)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介绍老舍及作品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介绍《茶馆》剧情 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经过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与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茶馆前景暗淡。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只好贿赂巡警免交。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了他们。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并述说了自己十多年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4.注意台词的动作性。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5.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则去年的海报: 话剧《茶馆》 时间:2004年5月19日-2004年5月29日 场馆:首都剧场 票价:80/100/120/150/200/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感知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

老舍茶馆崛起之因

老舍茶馆崛起之因 (2009-05-22 16:30:52) 前言 包括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内的团体或个人都对目前国内茶馆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出了分析并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形势,然而在学术界这还是一个鲜有涉及的议题。他们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于国内茶文化的发展这一影响因素,这同时也构成了对这一主题的一般研究框架。而对一个专注于服务、并且有深厚文化内蕴的茶馆来说,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整体布局或设计,经营理念和宗旨以及企业文化三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伴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文化古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的关注;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另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人怀旧情结的复苏也使茶馆行业正成长为一个朝阳产业,统计资料显示,中国茶馆数目每年以几千家的速度上升着。然而根据目前中国茶馆行情来看,大多经营者都处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目光放在短期经济效益上,对产业长期发展没有大局上的考量。 就拿北京来说,大大小小的茶馆五六百家,却只有老舍茶馆享有“城市名片”的美誉,并蜚声海内外。自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了七十多位各国政要及众多社会名流。这表明经济发展带给茶馆行业的机遇与茶馆行业畸形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只要经营策略和战略定位准确,搭乘经济发展的快车,让中国茶馆行业做大做强,并且走向世界并不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老舍茶馆为本行业其他茶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模式,探清老舍茶馆崛起之因能更好的为已在茶馆行业立足和准备进入该行业的创业型茶馆服务,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运作效率,并为中国茶馆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正文 一、整体布局与设计 位于六朝古都北京前门西大街的老舍茶馆,是一家有着二十年历史的,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于一体的多功能性大茶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它始终以“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为宗旨,积极弘扬民族艺术,为京剧、曲艺演员提供施展才能的场所,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北京的“城市名片”,自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了50多为国内外政要和众多的社会名流,成为许多国外游客在京的必游之地。 老舍茶馆的前身是1979年由尹盛喜带领二十几个待业青年创办的青年茶社,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他们靠着一千多元的贷款,创办了北京大栅栏贸易公司,卖起了大碗茶,每晚两分钱,后来就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老二分”。现在,老舍茶馆

茶馆(节选)

17茶馆(节选) 第五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剧本的节选,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有的通过纷繁的事件,表现满清末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的通过矛盾的展示与解决,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有的则从生活的多个角度,展现了革命领袖的平凡一面。读这样的课文,要注意结合文本了解戏剧文学的有关知识,要注意从人物的语言去把握人物形象,还要注意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阅读指要 课文所节选的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而是通过剪影式的叙写,表现了众多的事件与人物,从而构成其独特的戏剧结构。作者善于用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作者讲究戏剧语言的锤炼,追求“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的境界,戏中的人物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经历、思想和性格的语言。读这篇课文,应先了解《茶馆》全剧的内容,应理出课文中所叙的人和事,注意揣摩剧中人物的台词,从而把握其中所体现的矛盾性质和剧本的主旨。 读读练练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下列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意思注音,并各再组一个词 干:干净()干练() 畜:畜牲()畜牧() 解:押解()解放() 2.写出与示例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的词语 示例:绫罗绸缎 3.指出下列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⑴一进门是柜台与炉灶——为省点事,我们的舞台可以不要炉灶,……() ⑵两个穿灰大衫的——宋恩子与吴祥子,正低声地谈话,……() 二、整体感悟 1.阅读课文,根据下面所列出的人物的身份特点在括号内填上相对应的人物。 洋奴买办()人口贩子()江湖骗子() 茶馆老板()民族资本家()正义爱国的八旗子弟() 2.阅读课文,写出课文中与下列提示内容相符的事件。 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洋教势力强大() 实业救国、民族资本家兴起()农村的民不聊生()

茶馆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2. 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王利法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课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还是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 解的悲哀。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另一个《茶馆》,它又 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 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 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 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简介剧情(学生知道让学生介绍,如不知道,由教师介绍) 全剧介绍:《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 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 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 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 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 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 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 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 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 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 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 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 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 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 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 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教师小结: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诅 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老舍先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 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了一曲葬歌。作品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四、分组讨论,概括本幕剧情 引导通读课文,了解第二幕剧情: (1)、问题引导:第二幕出场人物众多。先后有哪些人物在“茶馆”里 出现?他们来“茶馆”干什么?其中,哪些人物是在其他人物“表演”的过程 中出现的? (2)、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引导回答边归纳剧情:开场:王淑芬、李三、王利发三人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