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系统中

在生态环境系统中

在生态环境系统中,无处不在的噪音污染,困扰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如果能倾听天籁之音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奢侈。《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这本书中,饱含着“宁静致远”的寓意,读来受益良多。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是一本自然科普书,按理说,这类书是“冷门”,可是本书自2014年4月出版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各类好书评选中榜上有名。这到底是何原因?笔者认为,不仅仅是书中叙述的故事生动、文笔优美,更为关键的是,本书推开了另一扇思索的大门,激发人们对“静以修身”的重新认知。

本书两位作者戈登·汉普顿、约翰·葛洛斯曼,都是不折不扣的生态环保主义者,戈登·汉普顿是声音生态学家,20多年来从事录音工作,而约翰·葛洛斯曼则是生态作家,为美国多家报刊撰写环保文章。汉普顿在书中写道:1980年,当时27岁的他有一回躺在玉米地里,“听到一阵阵蟋蟀的唧哩声,就像多重合奏的美妙大合唱,空气里带着潮湿的味道,显示暴风雨即将来临。”汉普顿颇为感慨:大自然的声音以前为什么就没有真正聆听过?他在书中还写道:2005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汉普顿独自一人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在距离游客中心大约三英里的地方,把一块小红石放在圆木上,并将那里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他这样做的逻辑很简单:如果飞机的巨大噪音会对无数平方英里造成影响,那么保护一块百分之一百宁静的自然之地,便能对周遭无数平方英里的土地产生正面的影响。

本书也是对“静谧保护计划”实施过程的真实叙述。汉普顿定期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监测可能入侵的噪音,记录时间、噪音入侵的程度以及噪音的来源。之后,他会通过电子邮件联络制造噪音者,向对方解释保护仅存自然寂静的重要性,请对方自我约束。此外,他会随信附上一张有声CD,内容包括噪音入侵前的大自然寂静,以及入侵后的状况。在他的不断努力之下,维护大自然的寂静,已经引起美国高层重视,将大自然的寂静作为评价环境的重要指标。汉普顿以一己之力,在生态保护中作出的贡献,其实已经远远胜过一本书的阅读价值。汉普顿在本书中时时刻刻流露出对生态环境的忧虑,同时他也期望大自然重新回到寂静,让大自然的好声音传遍人间。从社会层面看,人学会安静、学会倾听,其实并不难。大自然的寂静是生命勃发的象征,而人类若能安静下来,也是修身养性的第一步。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有关安静对人心的意义,有很多深刻的阐述,其中,广为流传的就是诸葛亮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寂静是对于大自然而言,而宁静与安静主要是指向人类群体,可谓词不同而意相近。《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这本书尽管是围绕大自然的好声音与寂静进行生态层面的叙述,可是对于人与社会的启发是多维度的。我们身处快速发展转型的这个时代,不仅要遏制生产生活中的噪音,还要祛除思想、文化、行为中的噪音,在风清气正的氛围中,安静地阐释生命的美义。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2019·全国卷Ⅱ·T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解析】选A。题目要绘制的是数量金字塔,夏季草原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牧草的数量远远大于羊的数量,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符合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不如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多,一棵乔木树上往往有许多昆虫,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2.(2019·江苏高考·T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解析】选C。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错误;西部沙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项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项错误。 3.(2019·北京高考·T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智慧生态养护系统

现如今,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更高要求,采用物联网及人工智能创新技术,通过对传统景观道路、市政公园、校园绿地、旅游景区、生态小镇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高效管理养护。 智慧生态系统 智慧生态系统由云服务、控制终端、功能端组成,功能端由多个执行子系统组成。其中,基础养护子系统包括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环境传感监测、蚊虫自动杀灭等园林生态相关的替代传统人工养护功能智能化;无线互联子系统包括林木花卉病虫害智能识别监测、无人机喷药、智能割草、水管漏水、水位火灾等灾害预警等高级智能养护功能;人工智能子系统包括养护工人定位跟踪、游客个性识别、游客语音互动导览等功能。 用户及管理员通过智能控制终端对系统进行工作参数配置、指令下发、状态警报查看。 系统通过云端气象大数据对本地植物进行需水量进行预测和动态调整,通过云服务进行水肥与酸碱度动态调整配比,通过植物叶片躯干图像人工智能比对,识别病虫害发展阶段,指导无人机喷药作业。通过养护工人的卫星定位跟踪现场工人的养护过程及历史。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实现

游客的实时语音导览互动,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增值服务。 子系统功能 智慧生态物联网系统分为三大功能域: (1)功能支撑域 实现生态管理系统的各类功能支撑,依托物联网技术、远程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部署在现场的各类无线物联网传感节点,实时探测环境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水分、PH值、含氧量、病虫害、水位、火情等监测要素和实景信息;数据、图像、视频信息经无线通信网络进入到云服务数据后台处理系统,该系统可连续实时、准确监测和记录与种植相关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因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植物生长环境数据库,为灌溉、水肥、病虫害、灾情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并致力提升智慧形象起到示范作用。

(环境管理)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提出一句口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这是一幅农田的图片,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其中的某个生物,如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多媒体展现一幅“农田生态”的图片。 温度其它小麦 阳光一株小麦杂草 水蝗虫 土壤麦蚜虫 小结:发现左侧所列举的各因素有一个共同点:非生命物质,这类影响因素归纳为——非生物因素。 右侧所列举的各因素均为生物,这类影响因素归纳为——生物因素。 小麦的生长过程受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的作用,合起来称为生态因素 新课教学 一、生态因素 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和生理的因素。 2,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生物因素——种群内同种生物和群落内的各种生物。 练习:学生分析湖泊中影响一头青鱼的生态因素?

提问,在湖泊中假如种如仙人掌,仙人掌的结果如何? 讨论:不同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要求是不相同。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图片展示。 我们已经学过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关于生物集体的概念,跟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某个地域的生态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联系紧密,仅仅研究生物是不够的,我们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合起来称为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学生分析比较:生态系统和群落、种群的概念区别。 引出:由于生物群落生活的区域可大可小,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划分范围也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可大可小, 学生举例:一条河流,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块稻田,一座学校,一个城市,都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思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总结它们共同的特点:①有一定的区域。 ②有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形成一个整体。 接下来研究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学生欣赏一段森林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 在观看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好此生态系统中提到的各种生物以及非生物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中提到哪些生物? 学生记录: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生物:树木、花、草等植物; 虫、鱼、蜘蛛等动物;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考点17--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0%量一般需提高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③/②表示同化量/食入量,圈养动物一般要求短时间内长大,如养猪,育肥速度越快越好,同化量高就意味着长得快,这个比值高意味着用同样的饲料能够让圈养的动物长的更多。食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纤维素绝大部分不能被同化,食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等,绝大部分都可以被同化,即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要高于食草哺乳动物。 2.(2010·北京高考·T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同时涉及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思路点拨】理解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概念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思路图如下: 【规范解答】选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

物之间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3. (2010·天津高考·T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命题立意】本题以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调查为材料,结合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种的丰富度等知识,综合考查考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分析表中数据,得出三种生态系统中物种数、旱生植物比例等数据,并能分析计算出所需数据。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在命题形式方面,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或者结合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非选择题的填充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结论性语句的考查。 3.新考纲无变化。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3)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4)运用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关系图的判断技巧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 考向预测

“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1)分析图示需注意: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②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不同: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某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只获得了“10%~20%”的能量,“所有狼”捕获“所有狐”时,获得的能量才是10%~20%。 例1.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约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关于以上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它们中的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它们中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它们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解题思路】矮小的草本、垫状植物、木本植物是生产者,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猎隼等是消费者,秃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但是,生态系统除包括上述组成成分外,还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无机环境,A错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但有些植物(如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其进行是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秃鹫可以是分解者,C错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正确。 【答案】D “三判”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 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腐生型”,凡腐生型生物均属分解者。 例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基于云平台的智能生态管理系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914736.html, 基于云平台的智能生态管理系统 作者:辛松恒单超颖温博左志强徐煜东 来源:《中国信息化》2019年第05期 本文所设计的基于云平台的智能生态农场管理系统以STM32单片机为智能终端,智能农场内各个角落布置的传感器检测到的温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土壤温湿度、鱼塘水质等实时数据通过ZigBee技术发送给终端进行处理;再由ESP8266WIFI将MCU处理的数据发送给OneNet云平台,用户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可以实时的观察农场的实时环境,并可以通过云平台下达控制指令实现控制继电器的吸合进而对卷帘开关、加湿装置,滴灌装置、通风装置等设备的控制。用户也可以在云平台设置农作物适合生长的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等值,MCU可以通过PID闭环控制使环境稳定到设定值。本系统采用了双电源供电,一是可以直接使用市电,也可以使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23w充电。当用户进入农场内可以直观的通过OLED 观察农场内环境数据。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崛起,其应用已经延伸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的农业生产中同样出现了物联网的身影,特别是智能温室蔬菜大棚远程监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缓慢,智能化程度较低,灌溉水资源浪费,化学肥料过度使用的问题,本文提出“鱼菜共生”的生态农业设想加以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进行解决。智能生态农场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工的参与,更加精确的采集到数据,同时减少了人工的失误以及损失,同时大幅提高了农场的环保节约性。本文通过传感器更加准确的实时检测环境中的空气中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湿度和PH值,通过ZigBee无线传输技术传输与终端进行数 据交互。传统农场对于数据的采集不利于集中统计和管理,不便日后的一些统计整改工作,本文选择OneNet云平台储存信息,对于大量的数据可以快速查找,反复使用。 一、系统设计 (一)硬件设计 采用STM32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核心,用其控制实现系统各模块的功能。STM32单片机资源丰富,有较为强大的控制功能及位寻址操作功能,价格低廉,应用方便等优点。 1.保温装置:本次设计的拉帘装置的遮光材质选用不同折光率的材料,起到调节光照、保温或降温的效果,目前的广泛应用的材质多为塑料编织和缀铝材料,拉帘装置采用自动化卷帘机,其具有坚固耐用、体积小、无噪音、自锁性能好等特点。 2.通风装置:本次设计采用蒸发式降温,使用加湿器对空气进行加湿,通过风机带动气流,来达到蒸发制冷的效果。

考点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考点--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作者: ————————————————————————————————日期: ?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 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7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一、选择题 1.(2010·山东高考·T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的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命题立意】本题以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图为考题形式,体现“在不同情景下识别信息,灵活运用知识”的高考要求,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利用问题。【思路点拨】关键点:④/③、③/①、③/②的含义。具体思路如下: 【规范解答】选C 。④/③表示有机物积累量/同化量,在同化量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恒温动物要维持自身的体温,所以其体内积累的有机物要少于变温动物,可见,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③/①表示同化量/获取量,而不是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根据图示确逐确

比值。③/②表示同化量/食入量,圈养动物一般要求短时间内长大,如养猪,育肥速度越快越好,同化量高就意味着长得快,这个比值高意味着用同样的饲料能够让圈养的动物长的更多。食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纤维素绝大部分不能被同化,食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等,绝大部分都可以被同化,即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要高于食草哺乳动物。2.(2010·北京高考·T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同时涉及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思路点拨】理解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概念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思路图如下: 【规范解答】选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3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中科院、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及西藏、青海等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研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评价方法体系,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第一批支持项目不超过专项总任务的30%。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5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 —1—

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2016年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1.1 生态系统监测设备研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制用于各生态要素和参量的数据自动采集器、远程控制的无线传感器及其节点和基站等立体综合生态监测设备,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体系,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针对不同生态要素的数据采集器10-12种,无线传感器2-3种,实现产业化应用,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系统,逐步满足国家实时生态监测的需求。 1.2 生态系统多源数据融合与评估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途径、手段和方法获得的生态要素数据,开展多源数据生态要素同化和空间尺度转换、长时间序列及精细和标准化生态参数数据集生成等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参数驱动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生态质量评估模型。 考核指标:突破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实—2—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四节生态系统(1) 班级姓名学号 一、课前预习 1、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举几个例子、 、。 二、基础与巩固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整个池塘B.池塘里全部鱼C.池塘里全部植物D.校园里全部生物 3、下列不能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 、一片草原B、一群牛C、一片森林D、一条河 4、2000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员的调查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应该属

于()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5、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差别很大,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空气B、温度 C、阳光 D、水分 6、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植物 B、动物 C、食肉动物 D、微生物 7、下列叙述中,一定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只烧杯和其中的半杯水(无动植物) B、一口枯井 C、一棵橘树及生长其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 D、一块水稻田 8、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在水中运动B、深海中的鱼类常常眼睛退化 C.地球上全部海洋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D. 海 洋 中 的 动 物 种 类 很 多9.善于挖洞的或能快速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哪一个生态系统中()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10、在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鸟、昆虫、蛇等生物,他们与其生存环境组成了一个()A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生态因素 D 生物种群 11、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构成了一个() A 种群B群落 C 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 12、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三、拓展与提高 1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与空气和氧气反应,现象如下表所示: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生态系统在考纲中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包括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其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能力要求为Ⅰ,其他考点能力要求为Ⅱ.本专题内容在近五年天津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有出现.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集训】 考向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肉动物都为次级消费者 B.自养生物都为第一营养级 C.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可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 B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处于最高营养级 B.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消费者之间只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 C.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物群落内物质循环的渠道 答案 D 考向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3.(2015海南单科,23,2分)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 C 4.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 B.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 C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整合资源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

整合资源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 设想有那么一天,环保监察人员到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手中的终端轻易就能显示出企业的全部信息:何时建厂、环评何时通过、污染点在哪儿......而这些信息,来自于不同部门的数据整合——商业系统、国土资源部门、甚至发改委。 或许这只是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惊鸿一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的启动,未来这将变成最为普遍的应用场景。 听不见,摸不着。说是工程,可是连实体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个逻辑工程;说是生态环境保护,可涉及到的却是十几个国家部委。自2013年“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启动后,它有些低调,有些神秘。 2014年1月17日,在南宁召开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建设培训班”上,它渐渐揭开了面纱。 要点提示 ◎信息共享不仅仅是搭建一个平台,各部门都把信息放上去。信息共享一定要跟业务协同、跟信息的互联互通连在一起。 ◎在信息化的运动场上,各地信息中心要起到示范作用,要能和所有部门、所有业务对接,要把信息化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引领作用体现出来。 ◎工程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协调好各部委,又要协调好部内各司

局、各项业务;部、省、地市间数据实现交换、协同。 一、难点 跨部门信息整合重在协调 与以往项目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综合性基础项目” 早在2012年,国务院批复了《“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共享开放的国家基础信息资源体系,支撑面向国计民生的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显著提高政务信息的公开程度。规划形成了一个国家整体化的政务信息化工程体系架构,建设、应用、部署涉及到中央、省、市、县4个层级,涵盖68个部门。 在这个庞大的规划方案中,有15项重要信息系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正是其中的一项。 这也是我国环境信息化领域继国家环境信息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后,又一个重大工程,是未来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目标是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治理水平,有效增强对环境生态和生物保护的监测、评估、服务能力;有效遏制工业污染,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具体的建设内容,简单概括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遥感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完善土壤、森林、湿地、荒漠、海洋、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等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动

2020年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精编)

2020届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19·湖南省郴州市生物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 C.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A正确;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苔原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 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正确;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 的间接价值,C错误;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C。 2.(2019·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 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 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在管理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 如在鸭子不同生长阶段实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定期召唤回棚以便防雨、防高温等的管理。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B.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 和能量多级利用 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 为显著 D.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 [解析]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可能也会增加新的食物链,A错误;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了空间,实 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 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不会出现抗药性,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C正确;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D正确。 3.(2019·安徽省淮南市生物二模)有人研究某弃耕多年荒地中的一条食物链:植物→田

生态系统的功能(二)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系统的功能(二)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知识概述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氮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指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1)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2)这里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特点:带有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 2、碳循环 (1)碳的存在形式 (2)循环形式:CO2。 (3)循环过程:

无机环境(CO2)生物群落(有机物) (4)碳循环平衡的破坏及后果 ①碳循环平衡遭破坏的原因: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续迅速增加。 ②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可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氮循环 (1)氮循环过程 (2)氮循环中的几个重要代谢过程

比较 基本过程 相关微生物 代谢类型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生物固氮 N 2→NH 3 根瘤菌、 圆褐固氮菌、 蓝藻 异养需氧 异养需氧 自养需氧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硝化作用 NH 3、NH 4+→NO 3- 硝化细菌 自养需氧 生产者 氨化作用 含N 有机物→NH 3、NH 4+ 腐生细菌、 真菌 异养需氧 分解者 反硝化作用 NO 3- →N 2 反硝化细菌 异养厌氧 分解者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形式循环 过程 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全球性 联系 ①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②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二)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以物理过程为传递形式的信息。如:鸟的鸣叫、萤火虫发光等。 (2)化学信息:以化学物质为传递形式的信息。

环境生态管理系统体系流程图

环境管理体系PDCA 循环流程图

附件2:环境管理体系各条款的工作流程 一、策划 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环境因素:影响环境的行为和活动。 识别:就是工程从开工到竣工所有的生产和生活影响环境的行为和活动都识别出来。通过识别建立《环境因素台帐》 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八个方面: 三种状态: 正常状态:指固定、例行性且计划中的作业与程序。 异常状态:指在计划中,然而不是例行性的作业。 紧急状态:指可能或已发生的紧急事件。 三种时态: 过去: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现在:现在正在发生的、并持续未来的环境问题 将来:不可预见什么时候发生且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八个方面: 向大气的排放; 向水体的排放; 向土地的排放;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能源使用; 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

废物和副产品; 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 评价:根据识别的《环境因素台帐》进行评价,列出《重大环境因素台帐》,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采用重要性准则法和多因素打分法。 评价的原因: 公司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2、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1)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针对重要环境因素,通过目标、指标及管 理方案的制订把影响环境的重大行为和活动控制在法律、法规的围 2)目标与指标的制订应具有可测量性 3)管理方案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容: a)应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和指标。 b)应有可行的技术措施。 c)注明完成的时间和进度要求。 d)明确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e)方案应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 二、实施 1、运行控制 1)目的:针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以确保环境目标、指标得 到实现。 2)容:噪声、扬尘、固体废弃物、污水、资源能源消耗、原材料。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知识点最新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 营养成分: 成分代谢类型生态作用地位实例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物 质和能量 必需 阳光、热能、空气、水、 无机盐 生产者自养生物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 栖息场所和食物。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必需 主要是光能自养型生物 如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 还有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 菌 消费者异养生物对植物传粉、受精、种子 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非必 需 分为初级、次级、三级 消费者等 分解者异养生物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 逐渐分解为无机物 必需 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 菌; 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 2. 营养结构: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因食物关系而形联系。分为:捕食链、腐生链、寄生链通常所指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以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因食物链彼此交错而形成的复杂联系, 其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和竞争 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途径。 生物富集作用:重金属和杀虫剂等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转化、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的输入: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3.能量流动途径: 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中化学能形式存在 ①通过细胞呼吸供自身生命活动消耗 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以粪便、遗体、残枝落叶中化学能 形式被分解者所利用 ③以食物(有机物)中化学能式流入下一营养级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专题复习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专题复习 考纲解读 1.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和原因,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4.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1、非生物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和能量(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自养型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它是生态系统的; 3、___________(各种动物,根据食性又分为初级、次级、三级等) ; 4、____________(腐生异养型生物,包括_______ _________等) 。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完成表格: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过程。 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会超过__________个营养级。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概念: 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返回大气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比较

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生态系统概述

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生态系统概述 09统计三班李华涛 2009710119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 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 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 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 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 的最高层次。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又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 稳定的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海洋等。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 干扰的生态系统已经没有了。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分为:①水生生态系统:以水 为基质的生态系统;②陆生生态系统:以陆地土壤或母质等为基质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生活。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 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 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 花期提前,等等。近百年来,中国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 显变化。近年来,干旱、暴雨、雷电、台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雪灾的发生 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 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严重且频发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环境生态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类:空气、水质、废弃物、噪声等污染防治方案的选优和水库、大坝、河流、农场等生态环境影 响的评价,均属于微观问题;而城市环境生态质量评价、区域环境生态系统规划、环境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分析,以及环境生态系统的预测、规划和决策等 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则是宏观问题。环境生态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大多 是应用于宏观方面,用以解决环境保护的评价、预测、规划和决策问题。流域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构成具

植物信息管理系统

河北农业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植物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模块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计算机1002班 学号:2010234010523 学生姓名:赵晓洁 指导教师姓名:王克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二零一四年六月一日

摘要 摘要:塞罕坝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地区景观独特,高原山地兼备,森林草原并存,开展本地区植物及其多样性研究,对于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开展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林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植物信息整合,开发一个收录塞罕坝所有植物物种信息的系统尤为必要。 本系统的名称是塞罕坝植物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对塞罕坝植物的科名、属名、种名、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用途等作了介绍 ,利用文字输入到计算机中 ,以 SQL Server 建立后台数据库 ,并通过 ASP制作查询、管理网页 ,初步建立了塞罕坝植物信息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来进行检索,包括按植物名称检索和按植物特征检索两种功能,以及管理员对植物信息的管理和对用户信息的管理。该平台可以使用户更多的了解塞罕坝植物为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关键字:植物,检索,信息管理系统

Abstract SAIHANBA extremely rich in biological resources, unique regional landscape, both plateaus, forest and grassland coexistence,diversity of plants and their conduct in the region, for the rational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lant resources to carry out forest-steppe ecotone ecosystems scientific research,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develop forestry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Therefore, the plan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developing a collection of all plant species SAIHANBA information system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he name of the system is SAIHANBA pla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The system of Family SAIHANBA plant genus name,introduced species name, ecology,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use, etc., the use of text entered into the computer,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QL Server back-end database,and produced by ASP query, management Web,initially established SAIHANBA plant information systems.The system enables the user to retrieve the browser visits, including by the plant by plant name search and retrieval features two functions,as well as administrators to manage plan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ser information.The platform allows users to learn more about SAIHANBA plants for effectiv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rational u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Keywords:Plants,retriev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