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科普阅读题练习题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环保型杀菌消毒剂。在生活中主要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和食品保鲜。用二氧化氯消毒后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得到酸性溶液。该气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吸入高浓度二氧化氯气体会引起咳嗽和呼吸道粘膜的损伤。

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直接造成氯气泄漏而污染环境,所以只有依靠现场制备。工业上用稍潮湿的氯酸钾(KClO3)和草酸(H2C2O4)在60℃时反应制得。由于制取二氧化氯需要使用的氯酸钾是易爆危险品,所以制备和运输成本很高,因此我国目前还未广泛用其消毒自来水。

请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内容。

(2)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有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制备二氧化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完全:

2KClO3+ 2H2C2O460℃2ClO2↑+ 2CO2↑ + K2C2O4+_______

(4)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途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腐蚀性、不稳定性等 2H2O 喷水吸收

【解析】

【详解】

(1)由资料可知,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

(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化学性质。根据资料可知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有:能与水反应,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K:2,Cl:2,O:14,H:4,C:4,反应后K:2,Cl:2,O:12,H:0,C:4 ,故还生成了2个水分子;(4)二氧化氯易溶于水,故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最简单的紧急处理方法是喷水吸收。

2.阅读下面小文章,回答问题。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在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它在空气中能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氢气常在实验室被使用,如它能和氧化铜反应,将氧化铜还原成铜,并生成水。氢气被人们所喜爱,因为它有着很多优点。如资源丰富(以水为原料制取)、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燃烧放出热量多等等。

(1)试想,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氢气,应用什么方法收集?_____、

(2)写出所有文中出现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根据文中信息,写出利用氢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用途各一条。_____、_____。

【答案】排水法、向下排空气法 2H2+O2点燃

2H2O、H2+CuO

加热

Cu+H2O 填充气球

作燃料

【解析】

【分析】

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使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详解】

(1)氢气难溶于水,能使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可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氢气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同时生成水,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22222H +O 2H O H +CuO Cu+H O 高温,点燃。

(3)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于填充氢气球,具有可燃性,能用于高能燃料。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茶”知多少

我国茶文化渊源流长。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苏轼有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饮茶不但可以提神,还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这些功效来源于茶叶中含有的600多种化学成分。茶叶中的咖啡碱是构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喝茶能提神解乏、兴奋消倦,其原因就是咖啡碱能使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兴奋、强心作用。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在茶叶的药效中起主导作用。

茶树适宜生长在pH4.5~6.5的土壤中,并且品种和环境不同,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不同。大叶种含的茶多酚较小叶种多。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光线越强的地方,所种的茶中茶多酚较多。通常而言,在500米海拔以上,相对低海拔所产的茶比高海拔产的茶所含的茶多酚要多。

茶的品质和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主要取决于茶水浸出物中茶多酚的含量。茶汤越浓、刺激性越强、收敛性越明显、越苦涩、回甘越好就说明茶汤中含的茶多酚浓度越大。不同的泡茶方法影响着茶多酚的溶解。以龙井茶为例进行研究,下图为水温及浸泡时间对茶多酚溶解率的影响。

除了控制水温和浸泡时间外,多次浸泡也可提高茶多酚的溶解率。

茶虽有多种保健功效,但有些人是不宜饮茶的。如:缺铁性贫血的人;溃疡病患者;发热病人;经常失眠的人在睡前不宜饮茶;儿童不宜饮浓茶;高血压病人不宜多饮茶。

请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茶叶中能起到提神解乏、兴奋消倦的物质是_____。

(2)茶树适宜生长在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3)茶杯中的滤网可使茶叶与茶水分离,其分离方法相当于实验基本操作中的_____。(4)洗茶应采用低温水(50℃左右)短时间快速冲洗的方法,目的是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在茶叶的药效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茶多酚

B南方茶产区种的茶比北方茶产区种的茶所含茶多酚相对含量要高

C分析上图得到的结论是:泡茶时水温越高,时间越长,茶多酚溶解越多

D为使茶多酚溶解率达到80%以上,冲泡龙井茶水温首选90℃,并至少浸泡10min后再饮用

【答案】咖啡碱酸性过滤减少茶多酚流失 ABCD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咖啡碱能使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兴奋、强心作用,所以茶叶中能起到提神解乏、兴奋消倦的物质是咖啡碱;

(2)pH 4.5~6.5的土壤属于酸性;

(3)茶杯内的纱网能滤去茶叶,和过滤器除去水中泥沙原理是一样的;

(4)洗茶应采用低温水(50℃左右)短时间快速冲洗的方法,目的是减少茶多酚流失;(5)A、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在茶叶的药效中起主导作用,故正确;

B、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光线越强的地方,所种的茶中茶多酚较多。所以南方茶产区种的茶比北方茶产区种的茶所含茶多酚相对含量要高,故正确;

C、分析上图得到的结论是:泡茶时水温越高,时间越长,茶多酚溶解越多,故正确;

D、由图中的信息知,为使茶多酚溶解率达到80%以上,冲泡龙井茶水温首选90℃,并至

少浸泡10min 后再饮用,故正确。

4.我省“三年大变样”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破旧立新”。爆破过程中的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白色的硝石粉(KNO 3)、淡黄色的硫粉和黑色的木炭粉按一定质量比均匀混合而成。黑火药常用来制造鞭炮。点燃鞭炮火药引线,火烧到鞭炮内部,硝石受热分解,同时引燃了硫粉和木炭粉,最终生成硫化钾(K 2S)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及一种无毒氧化物而发生爆炸。

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

(1)爆破过程中,火药爆炸是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

(2)写出硝石粉的一点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火药爆炸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化学 内 受热易分解 3222S+2KNO +3C=K S+N +3CO ↑↑

【解析】

【分析】

化学性质是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氧化碳,硫磺、硝石和木炭受热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氮气。

【详解】

(1)火药爆炸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释放出热量,故火药爆炸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化学性质是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硝石受热分解会分解成新的物质,故化学性质为受热易分解。

(3)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无毒的氧化物是二氧化碳,硫磺、硝石和木炭在受热的情况下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氮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22S+2KNO +3C=K S+N +3CO ↑↑。

5.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碳酸氢钠,白色细小晶体,无臭、无毒,可溶于水。固体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440℃时完全分解。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此特性可使其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

(1)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_________ ;

(2)碳酸氢钠的俗称 _________ ;

(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

(4)举一例碳酸氢钠在食品工业中的用途 _________

【答案】白色细小晶体,无臭、无毒,可溶于水(不答全不得分) 小苏打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碳酸氢钠是白色细小晶体,无臭、无毒、可溶于水,这些都属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2)碳酸氢钠的俗名是小苏打;

(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HCO3Na2CO3+CO2↑+H2O;

(4)碳酸氢钠能与面粉发酵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加热时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在食品工业上可作膨松剂。

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灰包蛋等,因剥开蛋壳后胶冻状的蛋清中常有松针状的结晶或花纹而得名,是一种我国传统风味食品。

松花蛋是用料泥包裹鸭蛋、鸡蛋等加工而成。料泥是由生石灰、纯碱、食盐、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等原料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得,原料中还可加入少量硫酸锌改变皮蛋的品质。料泥制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的强碱(NaOH、KOH)经蛋壳渗入到蛋清和蛋黄中,与其中的蛋白质作用,致使蛋白质分解、凝固并放出少量硫化氢气体和氨气。同时渗入的碱还会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进一步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的晶体沉积在凝胶态的蛋清中,便出现了朵朵“松花”。而硫化氢气体则与蛋清和蛋黄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使蛋清和蛋黄的颜色发生改变,蛋清呈特殊的荼褐色、蛋黄则呈墨绿色。很多人在平时生活中都非常喜欢凉拌松花蛋,由于松花蛋有一股碱涩味,在吃松花蛋的时候可以加入少量的姜醋汁。但专家提醒松花蛋少吃无妨,却不能过多食用,其一,松花蛋腌制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变质,导致营养价值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其二,市售松花蛋还可能含铅(国家规定松花蛋中铅含量需小于0.5mg/kg),微量铅很容易被儿童吸收,导致铅中毒;其三,剥开皮的松花蛋1至2小时内一定要吃完,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非常容易感染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会快速繁殖,此时食用松花蛋很容易引起中毒现象。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松花蛋时加入_________调料可以除去松花蛋中碱涩味。

A.油辣子 B.食盐 C.酱油 D.醋

(2)料泥制作过程中会生成了强碱NaOH和KOH,KOH中的钾元素来自于原料中

_____________。

(3)原料中的少量硫酸锌可为人体补充了锌这种_________元素(选填“常量”、“微量”)。

(4)制作松花蛋的鸡蛋、鸭蛋富含的营养素有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蛋白质 B.脂肪 C.维生素

(5)下列关于松花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松花蛋中蛋清和蛋黄颜色的形成与氨气有关

B.松花蛋中“松花”的形成与料泥产生的强碱有关

C.市售松花蛋可能含有少量的铅,儿童不宜食用

D.剥开皮的松花蛋隔夜放置后依然可以放心食用

【答案】D草木灰微量A BC

【解析】

松花蛋的料泥是由生石灰、纯碱、食盐、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等原料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得,原料中还可加入少量硫酸锌改变皮蛋的品质。(1)食用松花蛋时加入醋调料可以除去松花蛋中碱涩味,醋可以与纯碱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故选D。(2)料泥制作过程中会生成了强碱NaOH和KOH,KOH中的钾元素来自于原料中草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3)原料中的少量硫酸锌可为人体补充了锌这种微量元素,锌是人体所必须的微粒元素。(4)制作松花蛋的鸡蛋、鸭蛋富含的营养素有蛋白质。故选A。(5) A、松花蛋中蛋清和蛋黄颜色的形成与氨气无关,硫化氢气体则与蛋清和蛋黄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使蛋清和蛋黄的颜色发生改变,蛋清呈特殊的荼褐色、蛋黄则呈墨绿色,故A错误;

B、松花蛋中“松花”的形成与料泥产生的强碱有关,渗入的碱还会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进一步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的晶体沉积在凝胶态的蛋清中,便出现了朵朵“松花”,故B正确;

C、市售松花蛋可能含有少量的铅,儿童不宜食用,故C正确;

D、剥开皮的松花蛋隔夜放置后不可以再食用,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非常容易感染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会快速繁殖,此时食用松花蛋很容易引起中毒现象,故D错误。

点睛∶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灰包蛋等,是一种我国传统风味食品,松花蛋少吃无妨,却不能过多食用。市售松花蛋还可能含铅,微量铅很容易被儿童吸收,导致铅中毒。

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沐浴在阳光下的绿色植物在悄悄地进行着一个重要的化学变化——光合作用。它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呢?

(实验1)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取玻璃瓶内罩住的叶片及未罩住的一个叶片,分别经过脱色等处理,加入碘溶液。观察到前者无变化,后者变蓝。

(实验2)操作步骤:①取淡蓝色的BTB溶液倒入试管A中。②另取BTB溶液放入大烧杯中,向溶液中吹气,溶液颜色变黄。③将大烧杯中的BTB溶液倒入B、C、D试管中,在C、D试管中各放入一棵植物。④用橡皮塞将A、B、C、D 4个试管塞紧,并用锡纸将试管D包裹。⑤将4个试管置于光照下,观察BTB溶液的变色情况。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试管中溶液颜色仍为淡蓝色,B试管中溶液颜色仍为黄色,C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淡蓝色,D试管中溶液颜色仍为黄色。

小资料:1.淀粉遇碘会变为蓝色。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化学式C3N6H6[C3N3(NH2)3],无味,密度1.573 g/cm3(16 ℃)。常压熔点354 ℃(分解);快速加热升华,升华温度300 ℃。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低毒。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氰化物通常具有毒性。

(1)请总结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聚氰胺属于_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为安全起见,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品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试解释相关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等纯净物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解析】

【分析】

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详解】

(1)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等

(2)三聚氰胺是化合物,故属于纯净物。

(3)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氰化物通常具有毒性,为安全起见,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品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原因: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豆制品是以大豆等豆类为原料,经加工而成的食品。以下为两种豆制品的主要制作流程:

豆制品的营养主要体现在丰富的蛋白质含量上,另外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维生

素1B 、2B 等,豆制品中不含胆固醇,所含豆固醇与不饱和脂肪酸有较好的祛脂作用,且热量很低。因光,肥胖和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多吃些豆制品。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豆豉的制作过程中,“发酵”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豆制品中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这里的“钙、磷、铁”指的是_____(填“原子”、“元素”或“单质”)

(3)豆制品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无机盐和维生素。

(4)滤浆的过程就是利用一种特殊工具把磨浆过程中产生的豆腐渣分离出去,其操作与化学实验中_____操作的作用相同。

(5)建议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适当多吃一些豆制品的理由是_____

【答案】化学 元素 蛋白质 过滤 豆制品中不含胆固醇,所含豆固醇与不饱和脂肪酸有较好的祛脂作用

【解析】

【详解】

(1)在豆豉的制作过程中,“发酵”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2)豆制品中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这里的“钙、磷、铁”指的是元素;

(3)由题干信息可知,豆制品中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4)过滤可以将不溶性杂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所以滤浆的过程就是利用一种特殊工具把磨浆过程中产生的豆腐渣分离出去,其操作与化学实验中过滤操作的作用相同;

(5)豆制品中不含胆固醇,所含豆固醇与不饱和脂肪酸有较好的祛脂作用,所以建议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适当多吃一些豆制品。

10.阅读下面的科普材料。

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陆地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金属矿藏。 部分常见的金属矿石

矿石名称

赤铁矿 孔雀石 辉铜矿 铝土矿 白钨矿 图样

主要成分 Fe 2O 3 Cu 2(OH )2CO 3 Cu 2S Al 2O 3 CaWO 4

从矿石中制取金属单质的过程叫冶金,金属作为金属材料,其价值不仅取决于它在地壳中的含量和独特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冶炼的难易程度。例如铝是人们熟悉的金属,其蕴藏量居金属之首,应用广泛,但在1886年以前,它的价格比黄金还高,其原因是冶炼成本太高。目前工业冶炼铝的原理是:将铝土矿提纯后,在熔融状态下电解,生成铝和氧气。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1世纪起,铁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工业上可利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制得金属铁。

金属除了有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有各自的特性。例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呈紫红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是固体,但汞是液体。

金属材料应用广泛。形状记忆合金是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天线是由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造的,它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可揉成一团放入卫星或宇宙飞船舱内,需要时可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原来的抛物面形状。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人类每年要从自然界提取数以亿吨计的金属,但矿物的储量有限,因此,对金属资源的保护变得迫在眉睫。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可知,工业上可以用_____(填矿石名称)来冶炼金属钨。

(2)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1886年以前铝的价格比黄金还高的原因是_____。(3)根据材料,写出工业冶炼铝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金属可以压成片,抽成丝,利用了金属的_____性。

(5)根据材料可知,_____合金可用来制造卫星或宇宙飞船的天线。

(6)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有:①防止金属腐蚀;②_____;③合理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答案】白钨矿冶炼成本太高 2Al2O3通电4Al+3O2↑ 延展钛镍形状记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解析】

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相关知识分析解答。(1)由材料信息可知,白钨矿中含有钨元素,所以可用来冶炼金属钨;(2)在1886年以前,铝的价格比黄金还高,其原因是冶炼成本太高;(3)在熔融状态下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通电4Al+3O2↑;(4)金属具有延展性,所以可压成片,抽成丝;(5)形状记忆合金是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天线是由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造的,它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可揉成一团放入卫星或宇宙飞船舱内,需要时可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原来的抛物面形状;(6)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防止金属的锈蚀,由于金属锈蚀而浪费的金属约占三分之一,要想方设法防止金属生锈;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可节约原料、节省能源,是一种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否则既浪费了资源,又损害了国家利益;寻找金属的代用品,减少了金属的使用等。

11.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并据此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研究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会对地球的平均气温造成什么影响的问题时,采用的研究途径之一是:研究古气候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和当时大气平均温度的变化关系.(1)有种方法是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元素含量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高低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水酸碱度有关,而海水酸碱度又和大气中CO2的浓度有关.将得到的有关数

据和通过其它研究途径得到的同时期大气平均温度对比,即可得到同时期大气平均温度与大气中CO2的浓度的对应关系.海水酸碱度和大气中CO2的浓度有关的科学原理

是.

请在下列坐标图中,标出坐标轴的含义,并大致表示大气中CO2的浓度对海水酸碱度(用海水pH表示,海水略呈弱碱性)的影响关系.

(2)科学家也通过另外途径研究古气候时CO2的浓度变化与当时大气平均温度的关系.如比较古代植物叶片化石及近现代植物标本,发现很多地区较多同种近现代植物叶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减少.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考虑,造成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是:、(请写出两种).

(3)在生物圈中,你认为当前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直接因素是:、

(请写出两点).

【答案】(1)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

(2)大气温度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3)化石燃料的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1)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溶于水生成的碳酸就越大,海水的pH就越低;大气中CO2的浓度对海水酸碱度(用海水pH表示,海水略

呈弱碱性)的影响关系图如下:.

(2)较多同种近现代植物叶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减少是因为大气温度降低,植物蒸发水分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3)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是当前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直接因素;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难度不大.

1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食醋中一般含有3%~5%的醋酸,醋酸的化学名称叫乙酸(CH3COOH),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溶于水。

食醋可以除去水壶内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除水垢时,可在水壶中加入水,倒入适量醋,浸泡一段时间,不溶于水的碳酸钙会转变成可溶于水的醋酸钙而被除掉,化学方程式为:CaCO3+ 2CH3COOH =" Ca" (CH3COO)2+ H2O + CO2↑。在熬制骨头汤时,常常在汤中加入少量食醋,因为骨头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磷酸钙,当磷酸钙与醋酸作用时生成可溶于水的磷酸二氢钙,能够增加汤内的含钙量,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食醋不仅在厨房中大显身手,还是一种杀菌剂,冬天在屋子里熬醋可以杀灭细菌,对抗感冒有很大作用。饮酒过量的人可以用食醋来解酒,因为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H3COOC2H5)和水,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

由于醋酸能与活泼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所以家用铝制品不能用来盛放食醋,以免被腐蚀。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乙酸属于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乙酸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醋能用来解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食醋除水垢,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

(5)用铁锅炒菜时,放一点食醋能补铁的原因是________。(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答案】(1)有机物(2)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能溶于水(3)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4)复分解反应(5)铁能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亚铁盐

【解析】

试题分析:乙酸属于有机物。乙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能溶于水。食醋能用来解酒的原因是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用食醋除水垢,该反应是酸和碳酸钙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用铁锅炒菜时,放一点食醋能补铁的原因是铁能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亚铁盐。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3.铁及其合金是日常生活最常用的金属材料,用途非常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一包烤花生的图片,袋内的脱氧剂对食品保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少量脱氧剂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脱氧剂的作用原理是其中的铁粉与氧气、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据此判断脱氧剂对食品具有防腐保鲜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脱氧剂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b.脱氧剂吸收水分,使食品保持干燥

c.脱氧剂吸收氧气,防止食品发生缓慢氧化

(2)洗相液中含有较多的硝酸银,通常使用铁将其置换出来,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主要利用一氧化碳高温还原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来炼铁,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1000t 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______________t 。(结果保留1位小数)

【答案】固体部分溶解,有气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4Fe+3O 2+

6H 2O

4Fe(OH)3 bc Fe+ 2AgNO 3 == 2Ag+ Fe(NO 3)2 Fe 2O 3+3CO 2Fe+3CO 2

583.3

【解析】

(1). 由题中信息可知,脱氧剂的主要成分有铁,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观察到固体部分溶解,有气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2). 铁粉与氧气、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3O 2+ 6H 2O 高温4Fe(OH)3 (3). 脱氧剂对食品具有防腐保鲜作用的原因是脱氧剂吸收水分,使食品保持干燥、脱氧剂吸收氧气,防止食品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 (4).铁的活动性比银强,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方程式为: Fe+ 2AgNO 3 == 2Ag+ Fe(NO 3)2 (5).一氧化碳有还原性,高温下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Fe 2O 3+3CO 高温2Fe+3CO 2 (6).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等于生铁中铁的质量,设生铁的质量为x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则 1000t × 80%×256100%256+316

???? = 96%x x ≈583.3t

14.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烧碱,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久置的工业烧碱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_________,接着又向烧杯中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已知氯化银是白色沉淀),得出结论:样品中_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含有氯化钠。

(2)丙同学认为除了需要确认是否含有氯化钠外,还需要确认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于是,大家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另取少量样品溶解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硝酸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过滤、洗涤;

②取少量滤液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③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由此判断,实验 中滤渣的成分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3)根据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样品中无NaCl

B、样品中只有NaOH和Na2CO3

C、样品中无NaOH

D、样品中有Na2CO3、NaOH和NaCl

(4)配制100mL质量分数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1.11g/mL),需要质量分数40%的氢氧化钠溶液(1.43g/mL)_________mL,水________mL。(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碳酸钠不一定CaCO3D19.483.3

【解析】

【详解】

(1)烧碱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碳酸钠,故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钠;由于事先“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加入硝酸银后有氯化银沉淀生成,可能是由于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反应生成的,故不能确定有氯化钠;

(2)由上面的实验可知,溶液中有碳酸钠,故加入过量的硝酸钙后有碳酸钙沉淀生成;(3)由实验①可知,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由实验②可知,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由实验②③可知,样品中含有氯化钠,故选D;

(3)100mL质量分数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1.11g/mL)的质量为100mL×1.11g/mL

=111g,设需要质量分数4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x,则111g×10%

=x×1.43g/mL×40%,得x=19.4mL,故加入水的质量为111g-19.4mL 1.43g/ mL=83.3g,约83.3mL。

15.某种碳酸盐类铜矿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CuCO3?bCu(OH)2。已知Cu(OH)2和CuCO3受热都能分解,分别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组成做了一些探究。小组同学称取了样品17.3g,用下图装置进行了实验。

(1)请写出一种你所熟悉的碳酸盐类铜矿的名称_____。

(2)请写出A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D装置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实验过程中持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C装置中的现象_____。

(4)对样品进行热分解,直至C装置中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再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冷却后测得装置D增重0.9g,装置E增重4.4g.通过计算可得a∶b=_____。若缺少B装置,测得的a∶b的值会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5)此实验对温度控制要求较高。若温度控制不当,会发现反应后的固体物质中有少量红色物质出现。有的同学认为这一定是生成了铜,你同意他的观点吗?_____(选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_____。

【答案】孔雀石CO2+2NaOH=Na2CO3+H2O吸收水蒸气使反应生成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被D、E装置充分吸收样品变黑色2:1偏小不同意氧化亚铜也是红色固体

【解析】

【详解】

(1)碳酸盐类铜矿有孔雀石、石青等。

(2)A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3)D装置中试剂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实验过程中持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被D、E装置充分吸收,C装置中最终生成氧化铜,因此样品变黑色。(4)冷却后测得装置D增重0.9g,说明氢氧化铜分解生成了0.9g水,装置E增重4.4g,说明碳酸铜分解生成了4.4g二氧化碳,

设样品中氢氧化铜质量为x,碳酸铜的质量为y,

22

Cu(OH)CuO+H O

9818

x0.9g

高温

32

CuCO CuO+CO

12444

y 4.4g

高温

解得x=4.9g,y=12.4g

根据题意,124a12.4g

=

98b 4.9g

a2

=

b1

若缺少B 装置,会导致测定的水的质量偏大,从而导致测得的a :b 的值会偏小。

(5)不同意,理由是氧化亚铜也是红色固体。

16.化学实验课上,老师提供待测氢氧化钠溶液,用10%的稀盐酸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

(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取待测氢氧化钠溶液50g 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0%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反应恰好完全为止。请回答:

①“至反应恰好完全为止”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②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

③至反应恰好完全为止,共用了稀盐酸36.5g ,计算待测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

(2)乙组同学利用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绘制出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 的变化图像。图中b 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_________

【答案】红色刚好褪去 加快反应速度 8% H +和Na + 2NaOH+CO 2═Na 2CO 3+H 2O

【解析】

【详解】

(1)①氢氧化钠和稀盐酸“至反应恰好完全为止”溶液呈中性,所以实验现象是红色刚好褪去;

②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度;

③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36.5g×10%=3.65g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则:

403.6536.5

x g

x=4g ,

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g 50g

×100%=8%; (2)由计算机绘制出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 的变化图象可知,在图2中b 点溶液中稀盐酸是过量的,含有的阳离子有H +和Na +;

(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 2═Na 2CO 3+H 2O 。

17.某实验室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3KNO 溶液,现实验室只有含少量NaCl 的3KNO 固体药品.

(1)如图所示为3KNO 和NaCl 的溶解度曲线,50℃时,将85.5g 固体药品溶于100g 水中,得到的是3KNO ______的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3KNO 提纯的方法是______.

(3)小明用提纯后的3KNO 固体配制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3KNO 溶液,其操作步骤是:计算、_____、量取、溶解.经检测,小明所配溶液中3KNO 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①3KNO 固体仍然不纯; ②溶解前,烧杯中有水;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4)将所配制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需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硝酸钾溶液______g 。

【答案】饱和 降温结晶 称量 ①② 100

【解析】

【详解】

(1)50℃时,3KNO 的溶解度是85.5g ,故50℃时,将85.5g 固体药品溶于100g 水中,得到的是3KNO 的饱和溶液。

KNO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故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2)3

KNO溶质(3)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所配溶液中3

KNO固体的质量偏少,或水的质量偏多,

质量分数偏小,可能是3

KNO固体仍然不纯,固体质量偏少,溶液质量分数偏小;

①3

②溶解前,烧杯中有水,溶剂偏多,溶液质量分数偏小;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溶剂质量偏小,溶液质量分数偏大;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影响质量分数。故填①②。

(4)配制溶液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硝酸钾溶液质量为x,100g5%+x1%=(100g+x)3%

???,x=100g

18.人类对金属的冶炼和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1)模拟炼铁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氧化铁之前,先通一段时间CO的作用是________。加热后,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试管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设计的最后一步放置酒精灯目的是____。

(2)为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用足量的一氧化碳与20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上述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3)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___。(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红色固体逐渐变黑 CO2 + Ca(OH)2

=CaCO3↓+H2O 处理尾气,,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13.2g 80.0%

【解析】

【分析】

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详解】

(1)一氧化碳易燃烧,混有杂质气体会发生爆炸,故加热氧化铁之前,先通一段时间CO 的作用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加热后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为红色固体逐渐变黑;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为()2322CO +Ca OH =CaCO +H O ↓;一氧化碳有毒,易燃烧,故实验设计的最后一步放置酒精灯目的是处理尾气,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反应物总质量等于生成物总质量,氢氧化钠溶液增加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故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3.2g-100.0g=13.2g 。 (3)设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为x

232Fe O +3CO

2Fe +3CO 160

132x 13.2g

高温 160132=x 13.2g

x=16g 故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6g 100%=80.0%20g

? 【点睛】

=100%?样品中该物质的质量样品中物质的质量分数样品的质量

1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咨询老师准备用亚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备一 定量的SO 2(Na 2SO 3 +H 2SO 4(浓)==Na 2SO 4+SO 2↑+H 2O]。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瓶亚硫酸钠溶液并告知该瓶溶液放置时间可能较长,不知是否变质。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小组对该瓶亚硫酸钠溶液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①该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②该瓶溶液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阅资料)

(1) Na 2SO 3有较强还原性,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2 Na 2SO 3 +O 2==2Na 2SO 4;

(2) Na 2SO 3能与酸反应产生SO 2气体;

(3)SO 32-、SO 42-均能与Ba 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 3可溶于稀盐酸。

(作出猜想)

猜想1:没有变质,成分是Na 2SO 3;

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 2SO 4;

你认为还可能有的猜想3: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I )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甲组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产生气

没有变质,还是

Na2SO3

乙组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

入足量稀盐酸。

_____已部分变质

(评价)有同学质疑甲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II)

甲组设计如下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忽略不计)

(1)连好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锥形瓶中放入126g该样品

(2)实验前称量C装置的质量;

(3)关闭活塞K,用注射器推入浓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4)打开活塞K,缓缓鼓入一定量的氮气,关闭活塞K;

(5)再次称量C装置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增重6.4g。

由此,计算出该溶液中Na2S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解释)若没有进行第4步操作,则测得亚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实际的____(填”偏小”或”偏大”)。

乙组仍使用第一次实验的原理,进行如下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第一步:称取试样ag;

第二步: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足量稀盐酸;

第三步:过滤、洗涤、烘干沉淀;

第四步:称量沉淀的质量为bg;

第五步:计算溶液中Na2SO3的溶质质量分数=(1-142b/233a) ×100%。

试完成下列问题:

(1)加入氯化钡溶液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步操作要洗涤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由此可得出,保存亚硫酸钠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部分变质,成分是Na2SO3和Na2SO4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后沉淀部分消

失,

生成气体 部分变质也会产生气泡 10% 偏小 使溶液中Na 2SO 4全部转化成沉淀 沉淀表面溶液中含有NaCl 、BaCl 2,烘干时一并析出造成沉淀质量偏大 密封保存防止氧化

【解析】

本题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主要考查了盐、酸、碱的性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认真审题,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出猜想:猜想1是没有变质,成分是Na 2SO 3;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 2SO 4;还可能有的猜想3是部分变质:成分是Na 2SO 3和Na 2SO 4;

实验探究I :若已部分变质,则固体成分是Na 2SO 3和Na 2SO 4,BaCl 2与Na 2SO 3和Na 2SO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BaSO 3和BaSO 4沉淀,其中Na 2SO 3能与盐反应产生SO 2气体,BaSO 4不能与盐酸反应,所以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后沉淀部分消失,生成气体,则亚硫酸钠已部分变质;

评价:由实验探究I 的分析可知,部分变质也会产生气泡,甲组方案不合理;

实验探究II :甲组实验: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硫,C 装置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增重

6.4g ,说明反应过程生成了6.4g 的二氧化硫。设:生成6.4g 的二氧化硫需亚硫酸钠的质量为x ,

Na 2SO 3 +H 2SO 4(浓)==Na 2SO 4+SO 2↑+H 2O

126 64

x 6.4g

126=64 6.4x g

x=12.6g 溶液中Na 2SO 3的质量分数=12.6126g g

×100%=10%; 解释:反应后的装置中充满了生成的二氧化硫,若没有进行第4步操作,生成的二氧化硫没有全部吸收,测得的二氧化硫质量偏小,测得亚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实际的偏小;

乙组实验:(1) BaCl 2与Na 2SO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BaSO 4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过量的目的是使溶液中Na 2SO 4全部转化成沉淀;

(2)第三步操作要洗涤沉淀的原因是沉淀表面溶液中含有NaCl 、BaCl 2,烘干时一并析出造成沉淀质量偏大;

反思:通过上述实验可知,亚硫酸钠在空气中易氧化变质,保存亚硫酸钠时,应密封保存防止氧化。

20.为了研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右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g,则右图托盘天平中游码的读数为______g. (3)白磷燃烧: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